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详细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6982775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详细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详细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详细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详细(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药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是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核心任务和主 要目标。为加强项目建设,促进大学涵发展,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实现高教强省战略目标,根据省教育厅指导意见,制定本方案。一、建设的基础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 质量、综合实力取得了显著提升。学校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并正式启 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阶段评估、省中医药科学院组建成立、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顺利获得批 准并正式招生、学校成功更名为大学。今天的中医药大学站在了建设 地方

2、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起点。学校现在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省 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中医学院,郭沫 若先生题写校名。1970年,中医学院并入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 部批准恢复中医学院。2000年,省医药学校并入中医学院。2011年, 省政府批准在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 教育部同意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学校现有13个二级学院(部)、3所直属附 属

3、医院、 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占地总面积1 1 7 1 亩,有梅山路、史河 路、少荃湖三个校区,其中少荃湖校区目前已入住学生 8000 余人。教 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 亿元。图书馆藏书1 7 1 万册(纸质92.02 万 册) ,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 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校园网络运行良好,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有效服务平台。中药标 本中心储藏了11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 丰富的标本馆。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学 校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4、2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中心, 2门国家级精品课 程。有1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26门省级精品课程, 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中心,5个省级校企合作基地。2008年以来,学 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4%以上,连续获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 进集体”或“标兵单位”称号。近5年来,先后获国家级、省级质量 工程项目20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2009 和2014年连续2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形成了以中医与中药学科为主体、多学 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有21个普通本科专业(9个专业 列入一本招生),涵盖医学、理学、工学

5、、管理学、经济学、文学6个 学科门类。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 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有 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学科重大建设项 目, 1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科技创新势头强劲。“十二五”以来,学校组建了省中医药科学 院,并成立了 19个中医药相关研究所,初步构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体 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和主攻领域,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 14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 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 “973”计划、国家“863”计

6、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1.5亿元;取得研究成果20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项。现有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2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省中药材 科技产业战略联盟。学校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 作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 先进集体”称号。人才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 2400多人(含两所附院), 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 5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 1人,享受国务院特 殊津贴专家 40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8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项目指导老师26人,省领军人

7、才5人,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人,省 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8人。博士生导师 22 人,硕士生导师 335 人;有来自国外的 57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我校客座教授。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校以来,我校培养了 4 万余名高素质 的中医药人才,遍布省及国外医药领域。学校与、亳州、绩溪、金 寨、舒城等市县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宛西、康缘、三九等 国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有亳州济人药业等 25 个产学 研合作基地,开展 50 多项技术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 断提升。积极为政府在出台有关中医药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 咨询,学校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中

8、做出了积极贡 献。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现有 6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3 个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第一附属医 院(省中医院)是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 院(附属针灸医院)是全国首家、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 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暨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 西医结合医院,正在筹建之中;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是一所国外 有影响的以“肝豆状核变性诊治”为优势的专科医院。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学校是省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单位,全 球首家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临床基地。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等26 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

9、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994年 获准招收国外留学生,先后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硕 士、学士学位以及临床研修。与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国及港 澳台地区的院校开展学者互访和学生交流活动。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始终将“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作 为重要的办学特色,贯穿和渗透于办学过程之中。学校在新安医学人 才培养方面,建有国家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教改成果获全国教学成 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建有教育部新安医学重点实验室,国 家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新安医学文化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重 点学科。承担新安医学研究课题 100 余项,其中“新安医学传承与发 展研究”列入 2012 年国

10、家科技支撑计划,出版了学术专著 40 余部, 发表论文 700余篇。55 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以“至精、惟是惟新”为校 训的优良传统。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 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二、建设的总体目标 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到2020 年,学校办 学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涵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办学特 色进一步彰显,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进入 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省本科院校第一方阵,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发挥中医药的服务、支撑、引领作用,初步建成富有特色、卓有贡 献、高水平有影响的中医

11、药大学,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作 出更大贡献。三、建设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 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有关精神,深入实施省高等教育振兴 计划,紧紧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核心,全面加强 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加强资源整合与统筹,将“十二五”规划和“十 三五”规划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有机结合,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改革与发展大局,积极服务医药卫生事业、生物医药产业及健康服务 业发展,充分彰显中医药学科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全面构筑中医药 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交流高地,引领中 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在地方性定位方面,立

12、足,服务区域,面向全国,积极为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要在服务医药卫生事业、生物医药产业及健康 服务业方面提升学校社会参与度、贡献率和影响力。在特色化定位方面,依托“南新安北华佗”的医学传统及丰富的 中医药资源,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学科,积极发展中医 药相关学科,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方面彰 显特色优势。在高水平定位方面,发挥人才、学科、科技的综合优势,以国家 级平台、项目为抓手,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打造有影响 的人才团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 重大研究项目,获得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学校的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中 医药院校和省本科

13、院校第一方阵。四、建设的基本任务(一)坚持质量立校战略,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目标与思路: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升 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着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较强社会 责任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中 医学、中药学、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 5 个专业成为国 领先、国际知名的一流专业。新增 3-5个专业。建设国家级住院医师 规化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1个,省级规化职业技 能培训中心 1个,省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 2个。新增省级项目 50 项左右。2.举措: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方面,围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 康服

14、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充分发挥中医药在 健康服务业中的优势,将为健康服务业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撑和人才 支持作为第一职能,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将 学校的绝大部分本科专业建成与健康服务业密切关联的学科专业群, 努力培养健康服务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和医药相关 的复合型人才。在加强专业建设方面,对已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明 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断弘扬新安医学特色,将其建成国一流、 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专业,并以此带动省校级特色专业建设。在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利用新校区建设的契机,按 照高标准全面加强各专业的教学条件建设,尤其是实验

15、实训条件建设 充分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老校区建成临床类综合实验实训中 心,保证临床和护理类各专业的技能实训需要;做好中药类专业国家 级实验教学示中心建设,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建设目标。在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宽基础、厚人文、强技能、能创新、可创业”的培养理念,与 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建立广泛深度合作关系,完善院 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医教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主辅修结 合和医药融通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 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推进院系合一改革,尽早实现院系合一;积极推 进招生制度改革,在部分专业实行自主招生。在培

16、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 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 比重,增加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完善以专业平台为基础的综合实验 实训中心,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格局,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 以国家和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竞赛及校的学科知识 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以国家和省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引领 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建设 100门左右的网络课程、若干门 MOOCS 课程,不断更新和丰富网上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自 主学习。在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面,以服务需求、提高

17、质量为 主线,着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多元研究生奖助体系;大力推 进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与经济、社 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 育,进一步拓展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实践基地),实现临床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化培训有机衔接;全面完善学 位授予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以博士研究生海外交流与 境外联合培养为契机,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3重点建设项目:专业结构调整优化项目;优势特色专业建 设项目;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项目;卓越人才教育培养项目;优 质课程资源建设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拓展项目;研究 生创新

18、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二)实施学科带动战略,着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1. 目标与思路:加强学科涵建设,以建设高水平学科和培育学科 标志性成果为目标,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传统优势学 科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交叉学科、 新兴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学科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 院校的先进行列。将中医学、中药学学科建成国竞争力较强、国际上 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力争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其中, 新安医学及其特色治法研究和中药资源品种与质量研究达到国一流水 平,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糖尿病、脑病、慢阻肺、类风关等)临床 研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 举措:在强化

19、学科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实施重点建设学科提升计划 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人才汇聚和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学科、人才、科研 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改革,提升学科建 设管理效率,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开展重点学科建 设绩效评估和考核。在汇聚学科队伍方面,围绕学科布局、学科研究方向和重大科 研项目进行学科团队建设。采取特殊人才倾斜政策,重点引进学科急 需的高端人才,造就高素质的学科与学术带头人;加强中医经典学科、 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和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汇聚中医药及其相关领域的 高层次创新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与学科体系结构相适应的学术队伍和 学科团队,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科创

20、新团队为基础、以学 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在增强学科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加大学科建设投入,统筹国 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等级)实验室(研究室)、工程(技术 中心、专科专病等基地建设。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化,促进跨学科协 同创新,增强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凸显“南新安北华佗” 及丰富中药资源优势特色,增强中医药高科技产品研发能力及其科技 含量,积极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将省丰富资源优势转变 为经济产业优势,更好地适应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加强学位点建设方面,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实施 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为契机,加强和完善学

21、 位授权体系建设。强化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四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将学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院士工作站、 博士后流动站、国医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有机结合。主动适应地方 经济产业发展和中医药行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调整硕士学位授权 点布局,积极拓展专业学位授权学科,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 才。重点建设项目:博士授权与支撑学科建设项目;省部重点学 科建设项目(中医学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中药学省级学科建设重 大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省B类重点学科建设 项目);中医经典学科建设项目;人文社会学科建设项目;新 兴交叉学科培育项目。(三)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努力

22、提升科技创新水平1目标与思路: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中医药科学院等 建设,构建一批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积 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计划(专项、基金等)以 及服务地方的产学研项目,形成一批中医药原创理论、技术革新、发 明创造等标志性成果,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经过五年建设, 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达到100项以上,科研经费2亿元以上;发表 SCI (E)和E1、MEDLINE收录论文600篇左右;申请专利或著作权50 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 30 项,力争实现国家级奖励新突破。 新

23、增 2-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建成 1-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中心。2.举措:坚持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作为本质要求,强力支 撑学校髙质量教育教学;坚持医学、药学及医药相关学科研究统筹协 调发展,鼓励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多学科合作开展中医药研究。 坚持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重点突出新安医学,中医、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脑病等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针灸经络理论 与临床、中药资源保护和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等业已形成的具有特色 优势的重点研究方向。坚持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大力推进 髙校与髙校、髙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学术机

24、构的深度合作,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根 本保障,充分发挥学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骨干人才队伍在科 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坚持髙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科技资源,做大做强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科技服务功能。坚持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 为强大动力,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3重点建设项目: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现 代化中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建设项目;院士工作站建设项目(昌孝院士现代中药研究与开 发工作站、石学敏院士针灸防治疑难病证工作站);国家中药资源 中心分中心建设项目(国家中药种质种苗繁育基地、国家中药资源监 测中心);省

25、“201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省道地药材品质提 升协同创新中心、中医防治脑病协同创新中心);省中医药科学院 建设项目(国家五类科技计划、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科技 创新平台培育,新校区实验动物中心建设,科研实验中心建设);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积极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1. 目标与思路: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造就一 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带头人,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建设一 支与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相适应,规模适中、结构合 理、素质优良,具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队伍,为学校教 学、科研、医疗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

26、支撑。引进院士1-2人,国医大 师2人,引进和培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引进和培 养国家“杰青”人选1-2人,引进省高校领军人才510人,引进和 培育高水平教学或科研团队5-10个,省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 人选20-3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力争实现突破。2. 举措: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在干事 创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 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积极实施高端人才汇集工程,坚持培养 与引进并重,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推 进领军人才、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等构成的高层次人才

27、体系建设。统筹教学科研队伍、管理队伍、辅导 员队伍、教辅队伍、医疗队伍和服务保障队伍的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为各类人才创造机会,提 供舞台,激发潜能。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制定实施青年骨 干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和各院部的教师发展分 中心的作用,通过举办青年教师高级教学研修班、参加省高校教师发 展联盟和国外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 念,提升教学能力。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 评聘的首要条件。3重点建设项目:髙端人才引进和培育项目(国家级名师名医 培育项目、国家百千万人才引进与培育项目、国家“杰青”

28、引进与培 育项目);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复合型教师培养项目、教师海外培 训项目、青年人才开发工程项目、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国际化中 医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卓越辅导员培养项目);博士后流动 站建设项目;管理队伍能力提升项目。(五)实施联动发展战略,提升附属医院服务能力1. 目标与思路:通过实施学校与医院联动发展战略,一附院建成 国一流、国际知名,髙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中医医院 二附院建成引领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具有示性的现代化、研 究型三级甲等中医针灸专科医院;三附院按照“三甲”标准,建成省 领先、富有中西医康复保健特色的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病学研 究所附属医院建成在国

29、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脑科专病医院 国医堂建成省知名、特色鲜明、疗效显著的中医药诊疗基地。所有附 属医疗机构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着力在解决疑难病症、应对公 共卫生事件、助推医改中发挥积极作用。2. 举措: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扶 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和 以病人为中心,立足,服务区域,面向全国,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髙 医疗质量,发挥附属医院整体优势。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 抓手,以提髙临床疗效和改进服务质量为核心,以重点学科专科和人 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部改革和积极探索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国 际交流和对外合作为延伸,以

30、强化规管理和中医文化建设为保障,坚 持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发展战略,推动医教研协调发展,推 进重点病种、重点专科建设,开展研究型医院建设,提髙医院的社会 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临床教研和临床教学工作,深入实施“卓越医 师培养计划”,建成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规化临 床培养基地。依托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专科和院重点专病,总结 确有疗效的中医药特色技术,推出一批中医药优势病种,提高解决疑 难病症能力。积极拓展办医空间,增加附属医院总床位数,扩大中医 药医疗保健的覆盖围。通过引进社会资金,采取统筹学校资源,加紧 推进第三附属医院暨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3重点建设项目:国家中医临

31、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现代化综 合性研究型附属医院建设);国家针灸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现 代化专科性研究型针灸医院建设);国家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 项目(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省脑病专科医院建设项目;徐 经世国医大师及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新安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王氏科、氏喉科);国家 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六)实施文化塑校战略,着力彰显中医药人文特色1. 目标与思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秉承“南新安北华佗”优良传统,塑造大学精神,提升文化品位 培育优良校风,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 化生态氛围。

32、初步建成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新安医学文化馆、华佗医 学文化馆、中医药标本馆)、人体科学馆。2. 举措: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制定并认真实施学 校章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管理”的 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中医药大学制度文化。秉承“南新安、北华佗” 优良传统,注重彰显新安医学特色,加强研究华佗医学,突出办学优 势,形成适合中医特点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大学学术文化。精心设计 中医药文化涵的校园环境,积极利用各种符号与载体弘扬中医药文化, 开展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富有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大 学校园文化。把握起点高、特色精、成果实的要略,积极研究传承、 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

33、体,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进一步为中医传 承服务;进一步为学校发展服务;进一步为人民健康服务。建设中医 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深入研究与开发新安医学,特别在学术思想 传承、原创思维挖掘,临床经验弘扬等方面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 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创新,用丰硕的新安医学研究 成果服务社会。3重点建设项目:大学制度建设项目(学校章程建设项目); 省中医药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建 设项目;校园景观文化建设项目;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项目(新安 医学文化馆、华佗医学文化馆、中医药标本馆);人体科学馆建设 项目;校史、档案馆项目。(七)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加强对外交流

34、与合作1. 目标与思路: 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化办学理念,推进院校合作 及国际合作与交流进程,巩固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扩大留学生教 育规模,着力将我校打造成为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和 基地。2. 举措:围绕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加强与省本科 院校及全国中医药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适度对社会开放新安医学文 化馆、校史馆、中药资源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运动场等,满足 社会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搭建面向世界的学生培养平台,夯实人 才国际化培养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举办重大国际学术会议 扩大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推进校、院、系三级国际化工作管 理运行体制,健全教、学、研等

35、各方面的国际化建设管理制度。积极 拓展留学生市场;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设置国际性课程;鼓励 双语教学,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形成全方 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立体格局。积极推 进孔子学院的申报工作。加大投入,改善留学生的生活设施;整合教 育资源,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积极利用境外教育、科研、医疗机 构在其他学科领域的长处与实力,寻找新的生源增长点。按照高等教 育国际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与境外高校的合作,深化与美国布莱诺大 学、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瑞典林奈大学、国顺天乡大学及元培科技大 学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加强与境外 院校的学

36、生交流;进一步推进教师层面的交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 视野的高层次人才。3重点建设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 平台建设项目;留学生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国际化中医药教育教 师队伍建设项目;(调整到人才队伍板块)国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 作基地建设项目;留学项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项目。(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支撑1. 目标与思路:通过加强科研服务平台、数字化服务平台、图文 信息平台、后勤服务平台、安保平台建设,保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能 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 举措: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省中医药科学院、国家中医临床研 究基地两大核心平台,搭建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

37、学研合作的 服务平台群,建设好省部共建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实验 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功能评价中心等。数字化平台建设。结合新校区建设,大力推进网络信息化和 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促进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建成全校性 的数据中心和资源中心,构建灵活规的业务应用服务体系,形成全校 统一的校园信息化服务与支撑体系;实现数字化统一管理,学校教学、 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管理工作全面信息化,建成高效、先进、灵 活、安全、可靠、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园,为我校的发展提供数字化环 境和服务平台。图文信息平台建设。结合新校区二期建设规划,及时启动图 书馆建设,按照现代图书文化信息融为一体的建设要求,建成图

38、文信 息中心,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和对外交流提供现代化服 务和保障。后勤服务平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化后 勤工作的“服务育人”功能,借助校园网络,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 促进学校服务育人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强后勤节能监管平台建 设,建立健全相关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全校节约意识 建设节约型校园。通过进一步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校园物业管理 校园服务网点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 量。安全保卫平台建设。以校园安全稳定为目标,以校园监控、 门卫保安、校园巡逻为重点,全面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保障师生 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3重点建设项目

39、:动物实验中心项目,新校区图书馆建设项 目(图文信息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节约型校园建设项 目;校园安全监控项目。五、预期成果指标现有情况5年建设目标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人才培养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 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教学团 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中心,2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近5年来,先后获国 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0余项,获 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 2009和2014年连续2次获得国家级教 学成果二等奖。中医学、中药学、药学、针灸推拿学、中 西医临床医学5个专业成为国领先、国际 知名的一流专业。新增3-5个专

40、业。建设 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化培训基地1个,国家 级中医临床教学基地1个,省级规化职业 技能培训中心1个,省级中医药临床研究 基地2个。新增省级项目50项。学科建设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7个,省级重点 学科13个,首批省级A类重点学科1 个;中医学、中药学列入省级学科建设 重大项目。中医学、中药学学科成为国竞争力较强、 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力争达到 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水平。新安医学及其 特色治法研究和中药资源品种与质量研 究达到国一流水平,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 (糖尿病、脑病、类风关等)临床研究达 到行业领先水平。学位建设现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 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

41、学 科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力争将中西医结合和药学学科建成为博 士学位授权点。各类在校研究生达1700 人;专业学位研究生达总数的53%。建成 完善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 督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人才队伍国医大师1人,省髙校领军人才1人, 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学术与技 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8人引进院士 1-2人,国医大师2人,引进和 培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 引进和培养国家“杰青”人选1-2人,引 进省髙校领军人才510人,引进和培育 髙水平教学或科研团队5-10个,省省级 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30名, 国家级教学名师力争实现突破。科

42、技创新近5年国家级科研项目116个,科研经 费1.5亿元,SCI、El、MEDLINE收录论 文142篇,专利或著作权12项,国家 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近5年国家级科研项目150个,科研经费 2亿元,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项,SCI、EI、 MEDLINE收录论文400篇,专利或著作权 30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2-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六、建设的经费预算(5年计划投入10亿元)未来5年,学校多渠道筹集经费,统筹各类资金,整合各类资源。 将投入10亿元为高水平大学条件建设、平台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不 包括项目日常研究经费。其中:提升计划安排3亿元(60

43、00万元/年); 振兴计划安排0.9亿元(1800万元/年,其中,振兴计划高水平大学建 设专项1000万元/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安排0.1亿元;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经费2.5亿元(5000万元/年);老校区土地综合利用 或合作开发2亿元;三所附属医院投入1.5亿元(3000万元/年)。经费 使用与计划安排如下表(经费使用计划表见附件):经费投入预算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名称金额建设容1人才培养8000专业结构调整优化项目;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实 验实训条件建设项目;卓越人才教育培养项目;优质 课程资源建设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拓展项 目;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学科建设

44、3160博士授权与支撑学科建设项目;省部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中医经典学科建设项目;人文社会学科建设项目; 新兴交叉学科培育项目。3科技创新20000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现代化中药产 业基地()建设项目;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建设项目;院士工作站建设项目(昌孝院士现 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站、石学敏院士针灸防治疑难 病证工作站);国家中药资源中心分中心建设项目(国 家中药种质种苗繁育基地、国家中药资源监测中心); 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省道地药材品质 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中医防治脑病协同创新中心); 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项目(国家五类科技计划培育、 国家科学技

45、术奖培育、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国家 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实验动物中心建设项目)。4师资队伍5000髙端人才引进计划项目;国家级名师名医培育项目; 国家百千万人才引进与培育项目;教师海外培训项目; 博士后流动站建设项目;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 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队伍能力提升项目。5医疗服务25000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研究型附属医院建 设);国家针灸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针灸特色建 设);国家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项目(省中西医 结合医院建设);省脑病专科医院建设项目;徐经世 国医大师及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新安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王 氏科、

46、氏喉科);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6中医药文化建设3240大学制度建设项目(学校章程建设项目);省中医药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建设项目;校园景观文化建设项目;中医药文化博物 馆项目(新安医学文化馆、华佗医学文化馆、中医药 标本馆);人体科学馆建设项目;校史、档案馆项目。7对外交流与合作160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学生跨文化交流平台建设项 目;留学生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国际化中医药教育教 师队伍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基地建设 项目;留学项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项目。8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4000新校区图书馆建设项目(图文信息中心);图书资料 建设;教

47、学实验楼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节约型 校园建设项目;校园安全监控项目及后期服务楼。合计100000(注:经费使用年度预算表附后)附件:经费使用年度计划表序容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7 年项目7、金额建设任务金额建设任务金额建设任务金额建设任1人才培养920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项目;优势特色专 业建设项目;实验 实训条件建设项 目;卓越人才教育 培养项目;优质课 程资源建设项目;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基地拓展项目; 研究生创新能力提 升计划项目。800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项目;优势特色专 业建设项目;实验 实训条件建设项 目;卓越人才教育 培养项目;优质课 程资源建设项目; 专

48、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基地拓展项目; 研究生创新能力提 升计划项目。2000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项目;优势特色专 业建设项目;实验 实训条件建设项 目;卓越人才教育 培养项目;优质课 程资源建设项目;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基地拓展项目; 研究生创新能力提 升计划项目。2000专业结构调 项目;优 业建设项 实训条件, 目;卓越 培养项目 程资源建设 专业学位研 养基地拓, 研究生创, 升计划项2学科建设360博士授权与支撑学 科建设项目;省部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学、中药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省B类重点学 科建设项目);中 医经典学科建设项 目;人文社会学科 建设项目;新兴交

49、 叉学科培育项目。600博士授权与支撑学 科建设项目;省部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学、中药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省B类重点学 科建设项目);中 医经典学科建设项 目;人文社会学科 建设项目;新兴交 叉学科培育项目。600博士授权与支撑学 科建设项目;省部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学、中药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省B类重点学 科建设项目);中 医经典学科建设项 目;人文社会学科 建设项目;新兴交 叉学科培育项目。800博士授权 科建设项 重点学科(中医学 国家中医 重点学科 目、省B类 科建设项 医经典学 目;人文社 建设项目 叉学科培3科技创新6000国

50、家中医临床研究 基地建设国家现 代化中药产业基地 建设;省部共建新 安医学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建设院士 工作站建设国家 中药资源中心分中 心建设;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项目;省中医药科 学院建设;中医药 传统知识保护技术 研究与开发项目。5000国家中医临床研究 基地建设;国家现 代化中药产业基地 建设;省部共建新 安医学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建设院士 工作站建设国家 中药资源中心分中 心建设;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项目;省中医药科 学院建设;中医药 传统知识保护技术 研究与开发项目。3000国家中医临床研究 基地建设省部共 建新安医学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建设 院士工作站建设

51、国家中药资源中心 分中心建设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省 中医药科学院建 设;中医药传统知 识保护技术研究与 开发项目。30004师资队伍200高端人才引进和培 育项目(国家级名 师名医培育、国家 百千万人才引进与 培育、国家“杰青” 引进与培育项目) 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复合型教师培 养、教师海外培训、 青年人才开发工 程、优秀创新团队 建设、国际化中医 药教育教师队伍建 设项目);博士后 流动站建设项目; 管理队伍能力提升 项目。1000高端人才引进和培 育项目(国家级名 师名医培育、国家 百千万人才引进与 培育、国家“杰青” 引进与培育项目) 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复合型教师培 养、教

52、师海外培训、 青年人才开发工 程、优秀创新团队 建设、国际化中医 药教育教师队伍建 设项目);博士后 流动站建设项目; 管理队伍能力提升 项目。1200高端人才引进和培 育项目(国家级名 师名医培育、国家 百千万人才引进与 培育、国家“杰青” 引进与培育项目) 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复合型教师培 养、教师海外培训、 青年人才开发工 程、优秀创新团队 建设、国际化中医 药教育教师队伍建 设项目);博士后 流动站建设项目; 管理队伍能力提升 项目。1200国家中医临 基地建设 建新安医 重点实验 院士工作 省“ 2011” 新中心建设 省中医药科 设。高端人才引 育项目( 师名医培育 百千万人: 培育

53、、国家 引进与培育 教师能力:(复合型; 养、教师海 青年人才: 程、优秀创 建设、国际 药教育教师 设项目); 流动站建设 管理队伍: 项目。5医疗服务6000国家中医临床研究 基地建设项目(研 究型附属医院建 设);国家针灸临 床研究基地建设项 目;国家重点建设 中西医结合医院项 目;省脑病专科医 院建设项目;徐经 世国医大师及国家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 室建设项目;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新安 医学流派传承工作 室建设项目(王氏 科、氏喉科);国 家中医药重点专科 专病建设项目。6000国家中医临床研究 基地建设项目(研 究型附属医院建 设);国家针灸临 床研究基地建设项 目;国家重点建设 中西医

54、结合医院项 目;省脑病专科医 院建设项目;徐经 世国医大师及国家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 室建设项目;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新安 医学流派传承工作 室建设项目(王氏 科、氏喉科);国 家中医药重点专科 专病建设项目。6000国家中医临床研究 基地建设项目(研 究型附属医院建 设);国家针灸临 床研究基地建设项 目;国家重点建设 中西医结合医院项 目;省脑病专科医 院建设项目;徐经 世国医大师及国家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 室建设项目;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新安 医学流派传承工作 室建设项目(王氏 科、氏喉科);国 家中医药重点专科 专病建设项目。30006中医药文化建设200省中医药人文社科 重点研究基地(中 医

55、药文化研究与传 播中心)建设项目; 校园景观文化建设 项目;中医药文化 博物馆项目(新安 医学文化馆、华佗 医学文化馆、中医 药标本馆)项目。800大学制度建设项目 (学校章程建设项 目);省中医药人 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地(中医药文化研 究与传播中心)建 设项目;校园景观 文化建设项目;中 医药文化博物馆项 目(新安医学文化 馆、华佗医学文化 馆、中医药标本 馆);人体科学馆 建设项目;校史、 档案馆项目。800大学制度建设项目 (学校章程建设项 目);省中医药人 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地(中医药文化研 究与传播中心)建 设项目;校园景观 文化建设项目;中 医药文化博物馆项 目(新安医学文化 馆、

56、华佗医学文化 馆、中医药标本 馆);人体科学馆 建设项目;校史、 档案馆项目。700国家针灸临 基地建设: 家重点建设 结合医院: 脑病专科. 项目;徐经 大师及国家 医传承工作 项目;国家 管理局新: 派传承工作 项目(王 喉科); 药重点专; 设项目。省中医药人 重点研究; 医药文化; 播中心)建 校园景观文 项目;中. 博物馆项 医学文化馆 医学文化馆 药标本馆) 科学馆建设 校史、档案对外交流与合作100中外合作办学项 目;中外学生跨文 化交流平台建设项 目;留学生教学基 地建设项目;国际 化中医药教育教师 队伍建设项目;国 家中医药对外交流 合作基地建设项 目;留学项目;中 医药文化

57、国际传播 项目。200中外合作办学项 目;中外学生跨文 化交流平台建设项 目;留学生教学基 地建设项目;国际 化中医药教育教师 队伍建设项目;国 家中医药对外交流 合作基地建设项 目;留学项目;中 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项目。300中外合作办学项 目;中外学生跨 文化交流平台建 设项目;留学生 教学基地建设项 目;国际化中医 药教育教师队伍 建设项目;国家 中医药对外交流 合作基地建设项 目;留学项目; 中医药文化国际 传播项目。400中外合作 目;中外 化交流平 目;留学 地建设项 化中医药教 队伍建设项 家中医药, 合作基地, 目;留学项 医药文化 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6600教学实验楼建设

58、; 图书资料建设;数 字化校园建设项 目;节约型校园建 设项目;校园安全 监控项目建设。6900新校区图书馆建设 项目(图文信息中 心);图书资料建 设;教学实验楼建 设;数字化校园建 设项目;节约型校 园建设项目;校园 安全监控项目及后 期服务楼建设。10300新校区图书馆续建 项目(图文信息中 心);图书资料建 设;教学实验楼建 设;数字化校园建 设项目;节约型校 园建设项目;校园 安全监控项目及后 期服务楼建设。6600新校区图 项目(图文 心);图 设;教学 设;数字化 设项目; 园建设项 安全监控项合计19380202002410018800七、建设的保障措施为建设好地方特色高水平大

59、学,须在组织、体制、资金等方 面予以保障。(一)加强领导为了切实加强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 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学校成立“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领 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协调、管 理等工作。(二)机制保障1. 建立创新机制。围绕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坚持依法 办学、提高学校决策、运行、管理等方面法治化水平,努力提 高大学治理能力。依法制定并认真实施学校章程,建立健 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并推广“系所合一”改革,推进教学、科研、学科协同发 展。启动医学院部与附属医院的“院系合一”改革,切实提高 临床类专业人才培

60、养质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类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2. 建立开放机制。积极向行业开放,向社会开放,及时感 知社会需求,通过人才、知识、技术、产品等载体,不断深化 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机构的合作,聚集资源、聚焦目标、聚力 突破,进一步整合资源,盘活资源;积极向世界开放,努力拓 宽国际化办学的深度与广度,创建富有时代气息、国际意识的 开放办学体系。3. 建立督查机制。学校成立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督 查组,定期进行计划实施、经费使用和支出绩效的督查。项目建 设过程中及期满后,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接受省级财务检 查及决算审计。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奖惩机制,引导各院部、职能部 门积极参与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主动承担建设项目。支持 项目建设单位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各类教 学科研活动。(三)资金保障1.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学校千方百计多元化筹措经费,支 撑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统筹提升计划、振兴计划、中央财 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计划、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专项、附 属医院专项建设经费、老校区土地资源盘活资金等,将资金着力 用于提升学校的涵发展。2.科学预算和使用建设资金。学校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专项 经费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按照项目的使用进度,列入年度 预算,并确保专款专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