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现场应急处理

收藏

编号:16968280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7MB    格式:PPT    上传时间:2022-11-16
10
积分
关 键 词:
常用 危险 化学品 分类 现场 应急 处理
资源描述:
1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与技术标准v1.1概述v1.2基本概念v1.3安全管理法规v1.4主要技术标准1.2基本概念n化学品化学品 指化学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包括天然的以及合成的。n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 是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和腐蚀性的化学品。即凡具有不同程度的燃烧、爆炸、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的化学品,受到磨擦、撞击、震动、接触火源、日光暴晒、遇水受潮、温度变化或遇到性能低触的其他物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引起燃烧、爆炸、中毒、灼伤等人身伤亡或使财产损坏的化学品,统称为危险化学品。1.3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法规n1)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国际第170号公约)n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令第344号发布);n3)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n4)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n5)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n6)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等。1.4主要技术标准n1)GB190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n2)GB69442005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n3)GB769487危险货物命名原则;n4)GB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n5)GB1246390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n6)GB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n7)GB/T1508994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类别划分原则n8)GB152581999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n9)GB15603199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1.4主要技术标准n10)GB164832000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n11)GB/T17519.11998化学品安全资料表;n12)GB179141999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n13)GB179151999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n14)GB179161999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n15)GB181912000包装容器 危险品包装用塑料桶;n16)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n17)GB182652000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等。2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特性GB6944与GB13690分类对照表分类序号 GB6944分类 GB13690分类第1类 爆炸品 爆炸品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 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第4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 遇湿易燃物品 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有毒品第7类 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第8类 腐蚀品 腐蚀品第9类 杂类 /2.1第第1类类 爆炸品爆炸品 定义 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2.1.1分 类 1)无机物类 a.硝酸盐类:如黑火药(主要成分含KNO3、S、C);b.叠氮酸及其盐类:如叠氮钠(NaN3)等。c.雷酸盐类:如雷汞Hg(ONC)2等。d.各种氯及其盐类:如高氯酸(HClO4)等。2)有机物类 a.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如三硝基甲苯(TNT)b.硝酸酯类:如硝化甘油 c.有机重氮化合物:如重氮甲烷(CH2N2)d.其他硝基化合物:环三次甲基三硝基铵2.1.2 特性 1)敏感性 a.敏感度 指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爆炸物质发生爆炸变化的难易程度。敏感度的高低是以引起爆炸性物质爆炸所需要的最小能量来表示,这个能量称为起爆能。影响敏感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因素。b.影响因素 内在的因素物质本身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外在的因素物质外界的温度、杂质等。2.1.2 特性(续)2)不稳定性 爆炸性物质除具有爆炸性和对撞击、摩擦、温度的敏感之外,还有遇酸分解,受光线照射分解与某些金属接触产生不稳定的盐类等特性,这些特性即爆炸品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物理状态、化学结构、密度、杂质及环境温湿度等因素。3)殉爆 这是炸药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当炸药爆炸时,能引起另外位于一定距离之外的炸药也发生爆炸,这种现象称为殉爆。爆炸性物质的危险性主要是来自非人为控制的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建筑物毁坏和财产损失。这种爆炸性能主要取决于敏感度、不稳定性及殉爆等因素。2.1.3爆炸性物质的爆炸特征 爆炸性物质的爆炸与气体混合物的爆炸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1)化学反应速度极快 2)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3)反应中能产生大量的气体产物2.2 第第2类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气体经加压或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大缩小而被压入钢瓶中,这种气体称为压缩气体。对压缩气体继续加压,适当降温,压缩气体就会变成液体称为液化气体。另外还有一种极不稳定的气体,需溶于溶剂中贮存在钢瓶内,这种气体称溶解气体。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1)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2)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2.2.1 分项 根据气体的物理状态可以分为压缩气体,如压缩空气、氧、氢、氦等,以及液化气体,如氨、氯、二氧化碳、乙烷等。一般可按气体的性质分为:1)易燃气体:这种气体易燃烧,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氢气、乙炔、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气、甲烷、磷化氢等。2)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这种气体性质稳定,不燃烧,且无毒,但对人有窒息性。如氮气、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氦、氖、氩、氪、氙)。助燃气体虽然本身不燃烧,但却有助燃的能力,具有扩大火灾的危险性。如氧、压缩空气、一氧化二氮等。3)有毒气体:这类气体毒性强,侵入人体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如氟化氢、氰化氢、氯气、光气、溴甲烷、液氨等。2.2.2特性 1)可压缩性 一定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所加的压力越大其体积就会变得越小,若继续加压气体将会压缩成液态,这就是气体的可压缩性。气体通常以压缩或液化状态储于钢瓶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气体都可以单纯用压缩的方法使之液化。)2)膨胀性 气体在光照或受热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热运动加剧,体积增大,若在一定容器内,气体受热的温度越高,其膨胀后形成的压力越大,这就是气体受热的膨胀性。2.2.3危险性 1)爆炸、易燃性 2)毒害性 3)窒息性2.3 第第3类类 易燃液体易燃液体 凡在常温下以液态形式存在,极易挥发和燃烧,其闭杯试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1以下的物质,称为易燃液体。本类化学品系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他类别的液体。2.3.1分项 根据易燃液体闪点的高低分为三类:1)低闪点液体:指闭杯闪点-18的液体,如汽油(-50)、甲乙醚(-37)、二乙胺(-26)、丙酮(-20)等均属于低闪点液体。2)中闪点液体:指闭杯闪点-18闪点23的液体,如乙醛(-17)、甲乙酮(-14)、丙烯腈(0)、甲苯(1)、乙苯(15)等均为中闪点液体。3)高闪点液体:闭杯闪点23闪点61的液体,如二甲苯(24)、煤油(35)、松节油(32)、丁醇(35)均为高闪点液体。2.3.2特性 1)易挥发性 易燃液体大多是沸点较低,易挥发性物质。挥发性越大,火灾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2)易流动扩散性 液体具有流动和扩散性,有蔓延扩大火灾的危险性。3)受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受热后,本身体积要膨胀,同时其蒸气压也随之增加,部分挥发成蒸气,因此整个气体的体积膨胀更为迅速。4)带电性 大部分易燃液体都是电介质。如醚类、酮类、酯类、芳香烃、及石油产品等,在管道、贮罐、槽车、油船的灌注、输送、搅拌和流动过程中,由于摩擦易产生静电,当所带的静电荷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静电火花,有引起燃烧和爆炸的危险。2.4 第第4类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 易燃固体系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品。自燃物品系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2.4.1易燃固体 2.4.1.1分类 根据易燃性和燃点高低,燃烧速度的快慢,燃烧产物毒性大小,分为两级。1)一级易燃固体 这类固体燃点低,易燃烧或爆炸,燃烧速度快,燃烧产物毒性较大。如:红磷、二硝基苯、氨基化钠等。2)二级易燃固体 与一级易燃固体相比,这类固体燃烧速度要慢些,燃烧产物的毒性也较小。如:镁粉、硫磺、松香等。2.4.2自燃物品 2.4.2.1分类 按其自燃的难易程度及危险性大小分为两级。1)一级自燃物质 与空气接触时,能剧烈氧化并放出大量的热,自燃点低,燃烧猛烈,危害性大。如黄磷、二乙基锌、三乙基铝、三乙基硼等。2)二级自燃物质 在空气中氧化作用缓慢,自燃点较低,如果积热不散也能引起自燃。如油纸、油布等含油脂的物质。2.4.2.2 特性 1)易氧化 一般来讲,自燃的发生是由于物质的自行发热和散热速度处于不平衡状态而使热量积蓄的结果,如果散热受到阻碍,当然就会促进自燃。其原因是自燃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接触空气中的氧能迅速作用,产生大量的热。如黄磷等。2)易分解 某些自燃物质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在空气中自行分解,积蓄的分解热也会引起自燃。如硝化纤维素等。2.4.3 遇湿易燃物品 这种物质,除遇水剧烈反应外,也能与酸类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并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性更大。按遇水燃烧物质的性能和危险程度分两级。1)一级遇水燃烧物质 这类物质遇水或酸时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可燃气体量多,发热量高,易引起燃烧爆炸。如钠、钾等活泼金属及其氢化物等。2)二级遇水燃烧物质 这类物质遇水发生的反应较缓慢,放出的热量比较少,产生的可燃气体一般在遇到火源时才引起燃烧。如石灰氮(氰氨化钙),氢化钙等。2.5 第第5类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本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分为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或摩擦极为敏感。2.5.1分类与特性 按氧化性的强弱分为一级和二级,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和无机。1)一级无机氧化剂 2)二级无机氧化剂 3)一级有机氧化剂 4)二级有机氧化剂 特性 1)氧化性 2)分解性2.6 第第6类类 有毒品有毒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器官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经口摄取半致死量:固体LD50500mg/kg,液体LD502000 mg/kg;经皮肤接触24h,半数致死量LD501000mg/kg;粉 尘、烟 雾 及 蒸 气 吸 入 半 数 致 死 量 L C5 0 10mg/L的固体或液体。2.6.1分类 毒害物质的种类很多,从化学组成来看,可分为无机类和有机类,从其毒性大小可分为剧毒和有毒两种。1)无机剧毒品:毒性极大,即使少量进入人体也足以致死。如氰化钾(KCN)、砒霜(As2O3)等。2)无机有毒品:毒性相对要低些。如氯化钡(BaCl2)、氧化铅(PbO)等。3)有机剧毒品:毒性很大,中毒后不易救治。如有机磷、有机锡、四乙基铅、溴甲烷等。4)有机有毒品:毒性相比要小些。如乙二酸、有机胺类、有机酯类、三氯甲烷等。2.6.2危险特性 1)毒害品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毒性也越大。2)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与挥发度有直接的关系,在一定时间内毒物的挥发性越大,毒性也越大。3)固体毒物的颗粒越小,越易引起中毒。颗粒小,容易吸入人体,也易被吸收。4)某些毒物对人体不同器官有选择性和蓄积性的损害。毒物毒性的大小与其化学结构或组成有关。2.7 第第7类类 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物品 凡能自发、不断地放出穿透力很强,人们感觉器官不能觉察到的射线物质,称为放射性的物质。分为一、二、三级。2.8 第第8类类 腐蚀品腐蚀品 凡能使人体、金属或其它物质发生腐蚀的物质,称为腐蚀性物质。2.8.1分类 按腐蚀性的强弱分两级,按其酸碱性及有机物、无机物则分为八类。1)一级无机酸性腐蚀物质 这类物质具有强腐蚀性和酸性。2)一级有机酸性腐蚀物质 具有强腐蚀性及酸性的有机物。3)二级无机酸性腐蚀物质 这类物质主要是氧化性较差的强酸。4)二级有机酸性腐蚀物质 主要是一些较弱的有机酸。5)无机碱性腐蚀物质 具有强碱性无机腐蚀物质,6)有机碱性腐蚀物质 具有碱性的有机腐蚀物质,7)其他无机腐蚀物质 这类物质有漂白粉、三氯化碘等。8)其他有机腐蚀物质 如甲醛、苯酚、氯乙醛、苯酚钠等。腐蚀品分项 第1项 酸性腐蚀品 如硫酸、盐酸、溴 第2项 碱性腐蚀品 如氢氧化钠、硫化钠 第3项 其它腐蚀品 如氟化氢铵2.8.2特性 1)强烈的腐蚀性 这种性质是腐蚀品的共性。它对人体、设备、建筑物、构筑物、车辆船舶的金属结构都有很大的腐蚀和破坏作用。2)氧化性 腐蚀性物质如硝酸、浓硫酸、氯磺酸、过氧化氢、漂白粉等,都是氧化性很强的物质,与还原剂或有机物接触时会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容易引起燃烧。3)遇水发热性 多种腐蚀物质遇水会放出大量的热,造成液体四处飞溅,造成人体灼伤。4)毒害性 许多腐蚀物质不仅本身毒性大,而且易于挥发出有毒蒸气,如SO3、HF等。5)燃烧性 许多有机腐蚀品,不仅本身可燃,而能挥发出易燃蒸气。2.9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特性小结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特性并结合国务院第344号令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即:易燃易爆化学品(包括第15类)腐蚀性化学品(第8类)毒害性化学品(第6类)3 常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处理 基本知识常见爆炸形式易燃易爆物质泄漏的现场应急处理 常用危险化学品发生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1、火灾 2、爆炸 3、中毒 4、腐蚀灼伤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注意事项: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做好自身及伤病员的个体防护;防止继发性损害;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相互照应;所用的救援器材需具有防爆功能。火灾控制 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的 一般要求:灭火人员不应单独行动灭火人员不应单独行动 对应急人员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对应急人员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出口应始终保持清洁和畅通,以便能安全撤离出口应始终保持清洁和畅通,以便能安全撤离 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 一旦火灾已扑灭,也要加强现场监护一旦火灾已扑灭,也要加强现场监护 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的 基本对策:扑救初期火灾扑救初期火灾 对周围设施采取保护措施对周围设施采取保护措施 抓住有利时机灭火抓住有利时机灭火几种特殊化学品的火灾扑救注意事项 扑救液化气体类火灾,切忌盲目扑灭火势,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必须保持稳定燃烧。否则,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爆炸物品火灾,切忌用沙土盖压,以免增强爆炸物品爆炸时的威力;另外扑救爆炸物品堆垛火灾时,水流应采用吊射,避免强力水流直接冲击堆垛,以免堆垛倒塌引起再次爆炸。对于遇湿易燃物品火灾,绝对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等湿性灭火剂扑救。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的灭火比较复杂,应针对具体物质具体分析。几种特殊化学品的火灾扑救注意事项(续)扑救毒害品和腐蚀品的火灾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免腐蚀品、毒害品溅出;遇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和。易燃固体、自燃物品一般都可用水和泡沫扑救,只要控制住燃烧范围,逐步扑灭即可。但有少数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的扑救方法比较特殊。如2,4-二硝基苯甲醚、二硝基萘、萘等是易升华的易燃固体,受热放出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尤其在室内,易发生爆燃。在扑救过程中应不时向燃烧区域上空及周围喷射雾状水,并消除周围一切火源。注意:化学品火灾的扑救应由专业消防队来进行。其它人员不可盲目行动,待消防队到达后,介绍物料介质,配合扑救。爆炸现场的应急处理 有爆炸危险的场所,一般作业人员不应参与现场的应急处理。首要原则:保护自己的生命。急性中毒现场抢救基本知识 一般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应遵循下列原则:1)救护者应做好个人防护急性中毒发生时毒物多由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体内。因此救护者在进入毒区抢救之前,首先要做好个人呼吸系统和皮肤的防护,佩戴好供氧式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和防护服。如中毒者系坠入罐或贮槽中,尚需穿好防护服,系好安全带,然后进行抢救。否则,由于匆忙没有采取防护措施,非但中毒者不能获救,救护者也会中毒,致使中毒事故扩大。2)切断毒物来源救护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后,除对中毒进行抢救外,同时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关闭管道阀门、堵加盲板、停止加送物料、堵塞泄漏的设备等)切断毒源,防止毒物继续外逸。对于已经扩散出来的有毒气体或蒸气应立即启动通风排毒设施或开启门、窗等措施,降低有毒物质在空气中的含量,为抢救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在抢救搬运过程中,要注意人身安全,不能强拖硬拉以防造成外伤,致使病情加重。将中毒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以后,要松解患者颈、胸部钮扣和腰带,以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要注意保暖和保持安静,严密注意患者神志、呼吸状态和循环系统的功能。a.救护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后,应迅速将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b.清除毒物防止沾染皮肤和粘膜。c.毒物经口引起人体急性中毒。若毒物为非腐蚀性,应立即用催吐或洗胃等方法清降毒物。d.促进生命器官功能恢复。e.及时解毒和促进毒物排出。若毒物为非腐蚀性,应立即用催吐或洗胃等方法清降毒物。对某些毒物亦可使其变成不溶的物质以防其吸收。如氯化钡、碳酸钡中毒,可口服硫酸钠,使胃肠道内尚未吸收的钡盐成为硫酸钡而沉淀。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物继续侵入人体当皮肤受到腐蚀性毒物的灼伤,不论其吸收与否,均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清除,防止伤害加重。发生急性中毒应及时采取各种解毒措施,降低或消除毒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毒患者若停止呼吸,则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复苏胸外挤压。当心跳和呼吸均停止时,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要配合同时进行。常见的化学灼伤及急救处理 1)酸灼伤及现场急救 2)碱灼伤及现场急救 3)磷灼伤及现场处理1)酸灼伤及现场急救 酸类灼伤主要是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的灼伤。硫酸 接触稀酸雾可发生皮炎;接触浓酸则灼伤力较强,如不及时冲洗可使皮肤变成黑色或棕黑色,周围微肿。硝酸 接触时,皮肤有发痒、刺激现象,局部皮肤为橙黄色,如不立即冲洗可变为黄褐色,局部加痂。若硝酸浓度达80时,局部皮肤很快坏死而形成溃疡。盐酸 液体浸入皮肤时有发痒、潮红、重者出现小丘疹。浓盐酸液溅到皮肤可引起灼伤,形成溃疡,呈白色或黄色。氢氟酸 其蒸气对眼、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皮肤接触低浓度的氢氟酸,当时疼痛不明显,但数小时后逐渐加剧。因此,初见易忽视而耽误治疗。氢氟酸浓度在0.03%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2060时可引起灼伤,当浓度达到98时,可立即引起疼感。氢氟酸灼伤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难以治疗的组织坏死并能损及骨组织。现场处理 浓酸溅到皮肤上后,应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脱去被污染的衣物,根据不同酸的特殊性适当处理。硫酸、盐酸、硝酸所引起的灼伤应先擦去患处酸液,后用大量清水冲洗1530分钟,再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中和后再用大量清水冲洗,最后按灼伤处理,三度灼伤可用碘酒或中草药局部处理。氢氟酸灼伤的危害最大,其灼伤处理步骤如下:首先用干净的布或吸湿性好的纸擦去灼伤表面的酸液,再立即用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自来水冲洗1530分钟;其次,用饱和硫酸镁溶液浸泡以促进恢复,防止坏死。若灼伤部位已形成水泡,应切开后用30葡萄糖酸钙、氯化钠溶液浸泡;浸泡后,在灼伤硬结下注射葡萄糖酸钙以形成氧化钙起止痛和控制破坏作用。但手指、足趾灼伤时切勿注射过多的葡萄糖酸钙,以防阻滞局部血液循环而引起组织坏死;此外,局部灼伤可敷氧化镁与20甘油混合的糊状膏。如已形成溃疡或水泡,或浸透指甲床,可切开,必要时将指甲剥离或做形局部切除,用弱碱溶液浸泡后再敷以氧化镁油膏。2)碱灼伤及现场急救 用于生产中的碱类常见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石灰和氨。皮肤灼伤表现为局部变白、表面柔软、脆弱、刺痛,周围红肿起水泡,重者可引起糜烂。现场处理 当强碱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尽量要冲洗的彻底干净。用水冲洗前禁用中和剂,以免产生中和热加重灼伤。当用2硼酸冲洗和湿敷时,最后仍需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石灰灼伤后,应先将石灰粉粒清除干净,然后再用清水冲洗,以防石灰在遇水时产生大量热而加重组织灼伤。3)磷灼伤及现场处理 磷所致灼伤主要是黄磷在空气中燃烧引起。黄磷在常温中能自燃,氧化成五氧化二磷,遇水生产磷酸。所以黄磷灼伤时既有发热,又有酸的作用造成复合性灼伤。磷接触皮肤时,局部皮肤表面高热并产生白色烟雾,而且灼伤面较深,局部创面呈黑绿色点片状,疼痛、水肿,如磷嵌入皮肤组织内,在暗室观察可见绿色磷光。创面出现绿色分泌物,带有蒜臭味。度灼伤面脱痂后形成溃疡面,愈合较迟,如不植皮,可形成瘢痕。另外,磷又能从皮肤、粘膜吸收造成全身中毒。现场处理 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尽量去除磷颗粒,对清除不掉的可用13硫酸铜溶液冲洗,使磷形成不溶性磷化铜。冲洗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然后再用3硫酸铜溶液湿敷24小时,若灼伤面积较大应将硫酸铜溶液改为1,以避免铜吸收中毒;或改用2碳酸氢钠湿敷。创面多采用暴露疗法,不可用油膏或脂性敷料,避免促进磷吸收引起磷中毒。4 危险化学品的防毒、防腐蚀 4.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 4.1.1防毒的基础知识 4.1.1.1毒物的定义(P51)4.1.1.2工业毒物和来源 工业毒物生产性毒物系指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有毒化学物质。4.1.1.3毒物的形态和分类 1)毒物的形态 在一般条件下,毒物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态即固体、液体或气体存在,但在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等过程中,可呈下列五种状态:粉尘 烟尘 雾 蒸气 气体4.1.1.3毒物的形态和分类(续)2)毒物的分类 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化学性质和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法,分为: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 卤族及其无机化合物 强酸和碱性物质 氧、氮、碳的无机化合物 窒息性惰性气体 有机毒物 农药类 染料及中间体、合成树脂、橡胶、纤维等。4.1.1.4毒物的毒性 1)毒性及其评价指标 毒性通常是指某种毒物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它总是同进入人体内的量相联系的。常用的指标可有下列几种。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0。4.1.1.4毒物的毒性(续)2)毒物的毒性分级 毒物的急性毒性可按LD50分级。据此将毒物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级。3)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 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是根据动物实验的急慢、性中毒情况,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综合因素为依据的。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根据毒物的急性毒性指标、急性中毒发病状况等将毒物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极度、高度、中度、轻度)。4.1.1.5毒物的作用条件 危险化学品的毒性大小或作用特点,与其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剂量(或浓度)、环境条件以及个体敏感性等一系列因素有关。4.1.1.6 空气中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 指人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在长期分次地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中,均不应超过的数值,以保证人在正常生产劳动中不致发生急性和慢性职业性危害而维护人的健康。我国所有用的最高容许浓度即属于这个范畴。4.1.1.7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条件下化学物质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而生活中毒则以消化道进入为主。职业中毒时经消化道进入则是次要的。生产中发生意外事故,毒物也有可能直接冲入口腔。4.1.1.8有毒化学品的危害及排泄 1)有毒化学品的危害 有毒化学品种类繁多,可累及不同的系统,甚至多系统,对人体造成不同的危害。主要体现:神经官能症、精神病、昏迷、惊厥、震颤麻痹综合症、周围神经病、肺水肿、哮喘、急性肺功能衰竭、心肌损害、休克、心跳骤停、中毒性肝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障碍、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绀、接触性皮炎、雷诺现象、发热 等。4.1.1.8有毒化学品的危害及排泄(续)2)工业毒物的排泄 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速度对毒效应有很大影响,排出愈快,毒效应愈小;排出缓慢的,潜在毒效应就大。绝大多数毒物主要经肾脏随尿排泄;少量可随乳汁、汗液、唾液、月经、指甲、毛发等排出。气态和挥发性物质可经呼吸气排出。4.1.1.9急性中毒现场抢救 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应遵循下列原则 救护者应做好个人防护 切断毒物来源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 毒物继续侵入人体4.1.2防化学灼伤的基础知识 4.1.2.1化学灼伤的定义与种类 1)化学灼伤的定义 化学物质作用于身体,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损伤,并通过受损的皮肤组织导致全身病理生理改变,甚至伴有化学性中毒的病理过程,称为化学灼伤。2)化学灼伤的种类 单纯性化学灼伤 复合性化学灼伤 4.1.2.2化学灼伤的症状 化学灼伤常根据其临床的症状分为:1)体表化学灼伤;2)呼吸道化学灼伤;3)消化道化学灼伤;4)眼化学灼伤;5)其他化学灼伤。4.1.2.3常见化学灼伤致伤物的种类 1)酸类 包括无机酸和有机酸两类。2)碱类 包括无机碱和有机碱两类。3)某些元素及其盐类。4)有机物 脂肪烃类化合物 如乙酸、乙醛等。芳香烃类化合物 如氨基酚、酚等。4.1.2.4化学灼伤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化学灼伤早期局部临床表现与致伤物的种类、损伤形式及个人防护情况有关。2)全身性症状 化学灼伤的全身性表现与一般灼伤大致相同,分为休克期、感染及中毒反应期和恢复期。4.1.2.5化学灼伤的程度 决定化学灼伤的严重程度,通常与以下五个因素有关,即:灼伤面积、深度、部位、患者年龄、有无化学中毒等并发症。4.2防毒措施防毒措施 由于危险化学品的毒害性必须与人体发生接触后,才表现出其对人体的毒害性。因此,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切断这些危险化学品与人体的直接接触。4.2.1 防毒技术措施 防毒、防化学灼伤的技术措施是指对工艺、设备、设施、操作等方面,从安全防毒、防化学灼伤角度考虑设计、计划、检查、保养等措施。防毒、防化学灼伤技术措施在这里是指尽量减少人与这些危险化学品的直接接触的措施。4.2.1.1 以无毒低毒的物料代替有毒高毒的物料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及辅助材料应该尽量采用无毒、低毒的代替有毒、高毒的。尤其是以无毒代有毒,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对人体危害的方法,但有相当的难度。4.2.1.2 改革工艺 改革工艺是重要的防毒技术措施之一,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对人体危害的办法。改革工艺即在选择新工艺或改造旧工艺时,应尽量选用那些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有毒物质。在选择工艺路线时,把有毒、无毒做为权衡选择的重要条件。4.2.1.3 生产设备管道化、密闭化、机械化 控制有毒物质,使其不能从生产过程中散发出来造成危害,关键在于生产设备本身的密闭程度,以及投料出料,物料的输送、粉碎、包装等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密闭程度。4.2.1.4隔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由于条件限制,不能使有毒物质的浓度降低到国家卫生标准时,可以采用隔离操作措施。隔离操作就是把工人与生产设备隔离开来,使生产工人免受散逸出来的毒物的危害。4.2.2防毒的管理教育措施 4.2.2.1加强领导 4.2.2.2加强防毒的宣传教育,健全有关防毒的管理制度 4.2.2.3加强监测,严格执行工业卫生法规 4.2.2.4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4.2.2.5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 4.2.2.6卫生保健措施 4.2.2.7 加强防毒的科学研究 4.2.2.8 二次尘毒源的消除4.2.3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也是防毒的预防措施之一。按对劳动者防护的部位可分两大类。1)皮肤防护 为防止毒物从皮肤侵入人体,要穿用具有不同性能的工作服、工作鞋、防护镜等。对裸露皮肤,应视其所接触的不同性质物质,采用相应的保护油膏或清洁剂。2)呼吸防护 为防止毒物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应使用呼吸防护器。呼吸防护器有过滤式防毒呼吸器、隔离式防毒呼吸器等。4.2.4通风排毒措施 通风排毒措施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是利用厂房内外空气温度差造成的热压以及风力造成的风压作用,通过窗口、孔道使室外的清洁空气进入室内,而将室内的污浊空气置换排出室外,到达通风换气排尘排毒的目的,这是一种比较经济的通风方式。机械通风包括局部送风、局部排风、全面通风。4.2.5净化回收措施 对于有毒粉尘的净化回收,主要采取除尘器净化回收的方式。有毒气体的净化回收量是建立在局部排风系统上的。其方法有燃烧、冷凝、吸收、吸附等。4.3 防化学灼伤措施防化学灼伤措施 腐蚀性化学品对人体的腐蚀性具体表现在灼伤人体组织,即化学灼伤。因此,防化学灼伤措施最基本的也与防毒措施一样,切断腐蚀性化学品与人体的直接接触。许多防毒措施也适用于防化学灼伤。4.3.1防化学灼伤的安全设施 1)设计具有化学灼伤危害物质的生产过程时,应合理选择流程、设备和管道结构及材料,防止物料外泄或喷溅。2)具有化学灼伤危害作业应尽量采用机械化、管道化和自动化,并安装必要的信号报警、安全联锁和保险装置,禁止使用玻璃管道、管件、阀门、流量计、压力计等仪表。3)具有化学灼伤危险的生产装置,其设备布置应保证作业场所有足够空间,并保证作业场所畅通,危险作业点装设防护措施。4)具有酸性腐蚀的作业区的建构筑物地面、墙面、设备基础,应进行防腐处理。5)具有化学灼伤的危险作业区,应设置必要的洗眼器、淋洗器等安全防护设施,并在装置区设置救护箱。4.3.2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选用个体防护用品和防护剂。1)个人防护用品 根据腐蚀性化学品的腐蚀特性和生产条件和工作性质,正确选用个人防护用品。防化学灼伤的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防护帽、防护眼镜和面罩、防护手套、防酸、碱工作服等。4.3.2个人防护措施 2)防护剂 根据预防化学灼伤物质的性质配制合适的防护剂,并涂敷于可能受到化学灼伤的部位,对预防腐蚀性化学品的化学灼伤可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如疏水性乳膏可防水溶性刺激物,如酸、碱及无机盐等,亲水性乳膏可防止油溶性刺激物,如焦油、油脂等。4.3.3宣传、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宣传、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防护措施可参照防毒措施中的相关内容。安全技术说明书 安全技术说明书的法律地位:l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化学品的流通必须提供安全技术说明书;l己形成国家标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64832000为十六部分,等效于ISO110141)l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国际上称作化学品安全技术信息卡,简称MSDS或CSDS。l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是一份关于危险化学品燃爆、毒性和环境危害以及安全使用、泄漏应急处理、主要理化参数、法律法规等方面信息的综合性文件。安全技术说明书的主要作用安全技术说明书的主要作用 l是化学品安全生产、安全流通、安全使用的指导性文件;l是应急作业人员进行应急作业时的技术指南;l为制订危险化学品安全操作规程提供技术信息;l 是化学品登记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手段;l 是企业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技术说明书的结构 MSDS由以下四部分构成:l在紧急事态下首先需要知道是什么物质,有什么危害?(第1、2、3部分)l危险情形己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第4、5、6部分)l如何预防和控制危险发生?(第7、8、9、10部分)l其它一些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的主要信息。(第11、12、13、14、15、16部分)化学品安全标签化学标识 警示词 安全措施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标志生产企业信息(地址、电话、应急电话)提示参阅MSDS 警示词与化学品危险性类别的对应关系 u高闪点液体u二级易燃固体u有害品u二级碱性腐蚀品、u其它腐蚀品注 意警示词与化学品危险性类别的对应关系(续)警 告u不燃气体u中闪点液体u一级易燃固体u二级自燃物品u二级遇湿易燃物品u二级氧化剂u有毒品u二级酸性腐蚀品u一级碱性腐蚀品警示词与化学品危险性类别的对应关系(续)u爆炸品u易燃气体u有毒气体u低闪点气体u一级自燃物品u一级遇湿易燃物品u一级氧化剂u有机过氧化物u剧毒品u一级酸性腐蚀品危 险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 向用户提供应急服务是生产企业的重要职责;应急服务是化学品登记的目的之一,建立全国应急网络;在安全技术说明书上和包装的标签上提供应急服务咨询电话;生产、经营、储存、使用等单位都应建立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控制危险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群众防护,组织群众撤离;做好现场清消,消除危害后果。应急救援的分级 0级:8小时内提供应急应答;级:24小时内提供应急咨询服务;级:24小时应急服务,并派专家到现场指导应急救援;级:在级的基础上,出动人员和专用装备到现场参与救援和处置。化学事故应急行动 紧急疏散 建立警戒区域,并在主要道路上实行交通管制;迅速疏散警戒区域内的无关人员。化学事故应急行动 泄露处理泄露处理 消除点火源 泄露源控制 切断泄露源 堵漏 泄露物控制 围堤堵截 稀释覆盖 收容 废弃 C:Documents and Settingsbqf桌面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与.lnk谢谢大家,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现场应急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16968280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