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上传人:mar****e5 文档编号:168491256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经学中彻底解 脱出来,实现了自身的自觉发展。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韵要求减弱了, 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 我,显示自己的个性。因而文学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更加鲜明突出。这主要体现在诗、赋等文学作 品抒情性的加强上。如潘岳善写哀情;左思则善于咏史;刘琨善为凄厉之辞,自有清拔之气;郭璞则善以 游仙形式,来慨叹咏怀。西晋末至东晋,玄言诗占领诗坛,抒情文学走向低谷。但到了南北朝时,文学的 抒情性又加强了,而且比以往

2、更为突出。这时的作家都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即使同是一情,也能写出各 种细微差别。例如同是“恨”,江淹的恨赋就写出了各种“恨”状;同是“别”,其别赋就写出 了种种“别”情。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作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陶渊明写他鄙薄官场、向往真淳之情;谢灵运写他“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胜” 的矛盾;鲍照抒发他的豪迈与愤懑,庾信写他的沉痛与哀伤;宫体诗人也宣称“文章且须放荡”,要尽情 显示自己的真情实感。由于这时的作家大多数都独抒情愫,自显性灵,因而促进了作家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以建安而论, 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如幽闺思妇,流丽

3、婉转;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桢则高风 跨俗,挺拔清奇;王粲捷而能密,苍凉悲慨;蔡琰则长于叙事,凄婉深长。建安以下,阮籍之遥深,嵇康 之清峻,陆机之华美,左思之雄迈,刘琨之悲壮,陶渊明之恬淡,谢灵运之典丽,鲍照之俊逸,庾信之清 新,各具风格,自成一家。这种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正是文学自觉的表现。这一时期,文学的地位被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 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而在此前,文学 是难人人生行为的“正道”的。在孔子看来,“行有余为,而后学文”,不把文学作为刻意追求的东西; 先秦儒家所谓“立德,立功,立言”

4、之“三不朽”中的“立言”,主要指的还是“成一家之言”的“言”, 还不是文学这一语言的艺术。身为帝王之尊的曹丕如此看待文学,这对文学的发展无疑给予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在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形式特征、社会作用和审美功能,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晋人陆机在 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这一对后世形成了巨大影响的文学观,点明了诗的情感表现性质和特 殊的形式特征。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则主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在文选序中,他 表述选文标准:“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所以不在人选之列,而“若 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

5、之”。从他所谓“能 文”的标准中可看出,他在选文时是注重“文”的情感表现性和华美的特殊形式。这是魏晋文化的一大进 步,是文学走向自觉和独立的倾向。随着文学地位的提高,文学样式也逐渐趋于精致化,从而使文学的独特形式更加自觉地凸现出来。 南朝时期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说,就是利用汉语音韵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诗歌的独特形式。所谓“四 声八病”,包含分四声,免八病两个方面的的内容。“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从而使诗歌在语音 的交错变化中显出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八病”说的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韵、 正纽”。对这八病的具体内涵,文学史上有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怎样,其创立的“永明体”为唐朝

6、近体诗 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由此可见,其指向是使诗歌形式更加精致,更富于文学的审美特征。由于对文学内在性质及形式特征的进一步自觉,人们对文学的发展及其创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因此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兴盛起来。建安时期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此后相继出现了陆机 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神韵、 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它 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玄学和佛教

7、对文学的影响东汉末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专横,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而儒学处于极度衰颓无力的状 态,无法再维持人们的信仰。儒学的失落,使文学艺术也从儒学伦常的樊篱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儒家强调 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崇尚起老、庄的自然而放达的哲学,进而演化为以清淡为特征的玄学。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对老庄的自然之义有进一步的发挥。老庄认为有一个先:地万物而生的 “道”,郭象则认为连这样个“道”也不存在,之所以有万物,万物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由“道”产生 的,而是它们自然地如此。而“我”也是自然而然的,不取决于任何什么,也不依赖于任何什么,因而完 全独立。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自然

8、而然,就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玄学中 崇尚自燃的思想,确立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以“自然”和“真”为上的审美理想。陶渊明的作品是魏 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所结出的硕果。后人极力推崇陶渊明,并把他的自然和真视为文学的极致,证明玄学 对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儒家的道德教条和仪礼规范已失去了 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身外的功业荣名既然受到怀 疑,便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身后的一切既然那么渺茫,便抓紧即时的人生满足。这一代新人所追求的那 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度,这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

9、是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 折射。魏晋风度表现在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阮籍、嵇康 王羲之、陶渊明等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魏晋风度 的特点。从深层看,魏晋风度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自我表现的要 求,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魏晋风度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 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所以严格地说玄言诗不算诗,那只是 在诗的躯壳中放人玄理而已。可是,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有的玄言诗不

10、止是抽象的说理,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有借着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 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中,他将玄理带入日常生活,或者说从日常生活中体悟出玄理,这已成为他的艺术特色。 到了谢灵运手中,玄言成分缩小为诗的尾巴,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亲的生 命。魏晋南北朝文学还深受佛教的影响。史籍记载,佛教在汉明帝永平七年(64),即传人中国,到了南北 朝时,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更为盛行。今存的古寺名刹中有许多是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梁朝有寺 2841 座,僧尼82700 余人。北魏末,寺院约三万余座,僧尼约200 万余人。而且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 教,扶植佛教

11、。佛教的盛行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对当时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关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传人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 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 宗师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这些观 念虽然虚无消极,却把人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因而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人活着不但要考虑 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

12、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用因果报应的观念解释 人世间的许多现象,遂有了幽明录 (刘义庆)、冥祥记 (王琰)、冤魂志 (颜之推)等笔记小说,并 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人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 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事是直接来自佛经的,在小说里改写为中国本土的故事,如(梁)吴均续齐 谐记中的故事。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中国本土产生的故事,如幽明录等书中大量的记载。南北朝 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唐代的俗讲与变文导致了中国白话小说 的产生,则更证明了佛教的深远影响。第三,反切的产生

13、和四声的发现。关于反切产生的年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在翻译佛经的 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了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 而反切欲求准确,就自然会发展到对汉字声调的注意。据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 转读有关。四声的深入研究对后来律诗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第四,词汇的扩大。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使汉语词汇丰富起 来。如“因缘”、“境界”、“菩萨”、“菩提”等。第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本是文学观念脱离儒家强调的政教中心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 期,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而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

14、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 外的观念,以及关于言意形神的讨论,丰富了文学观念,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魏和西晋又可分为三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在文学史著作中习惯把建安文学当作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建 安文学成就辉煌。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 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或“建安风力”。这在曹操、曹植、王粲、刘桢等人的创作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15、。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用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这时正是魏晋易 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嵇康、阮籍对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 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其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与“建安风骨”是一 脉相承的。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西晋文坛呈现出繁荣的局面,钟嵘诗晶序中说:“太康中,三张、二 陆、两播、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但总的看来,太康诗风比较纤弱 繁缛,正如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丧失了建安诗歌的 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

16、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左思,他的咏史诗,抗议 门阀制度,抒发寒士的不平,其情感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承。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 诗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 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除谢灵运以 外,还有齐代的谢眺。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 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 他是整个魏

17、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诗人鲍照出身寒门,他 的诗表示了对世族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婉曲,北方质朴刚健。这在南北朝 民歌中表现得很清楚。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表现着人民自己的思 想感情和爱憎。南朝民歌清丽婉转,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刚健,广泛 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北朝出现了极少数的诗,如北魏、北齐时期的温子 开、邢邵、魏收,但他们的诗只不过是南朝梁陈诗歌的仿制品。梁代末年,庾信由南人北,才给北朝诗 坛打开新的局面。

18、庾信原为梁代宫体诗人,经历了梁末的战乱,到了北方后,常常感到国破家亡的痛苦, 这使他能从宫体诗的泥坑里挣脱出来,在后期的创作中,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政治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这 种新变从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已趋成熟; 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 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成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兴盛而增 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

19、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 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小说在这时 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以三百多年的时间酝酿 这些新变,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没有这段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 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上界定的起止点是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开 皇九年(589),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的时代,也是封建 王朝不断更迭、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文化方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 争鸣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

20、大变动带来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导致 文化上的繁荣;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大环境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 情奔放,富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 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方面均有空前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盛 世积蓄了力量和智慧。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最具风采的时 代这是因为门阀制度使得文章做得好坏与能否做官没有了关系,文人们对封 建统治者的人身依附降到了史上最低水平,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功利性,不 仅是自觉发展而且是自主发展,文人也因之有了自主的个性

21、;因此文学本身在这 一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学门类更加丰富,文学风格更为多样,文学流派异彩 纷呈,文艺理论蓬勃发展。从文体方面看,这一时期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五言诗更加纯熟,七言 诗逐渐繁荣,由于音韵学的发展,出现了“永明体”诗歌以及新体诗,中国古典格 律诗的框架至此基本完成。文艺理论、骈文和小说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而散文则被认为进入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中衰期”,没有太大的发展。按年代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始于“建安文学”,“三曹”父子为文坛领袖,“七 子”、蔡琰也是重要的作家,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文章清峻通脱,有风骨”之誉。 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阮籍、嵇康为代表人物,正始文学基

22、本继承了“建安风 骨”的精神,又杂糅以玄远脱俗的老庄哲学,自有“魏之遗直”之气。到了西晋时期,文人纷出,尤其太康、元康年间,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并称于世,但此时作家多注重形式华美,失掉了建安以来的风骨”传统,只有左 思以“风力”为一时之杰。到西晋末年,玄言诗开始兴起,东晋一代蔚为大宗,“理 过其辞,淡乎寡味”,幸尚有陶潜诗,蕴幽深意境于冲淡平和之中,朴素自然, 淳厚有味,开“田园诗”之先声。及至南朝,文学更加繁荣,文人诗中,谢灵运以山水诗扭转玄言诗的单调局 面,鲍照的乐府诗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周顒发现四声,沈约提出“八 病”,“永明体”新诗形成,谢朓是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梁陈时期也出

23、现了轻靡空 虚的“宫体诗”,代表作家是萧纲兄弟,可以说,这是文学的社会作用被忽视所必 然产生的产物。乐府民歌有西曲、吴歌、神弦曲之分,以西洲曲为代表。这 一时期骈文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鲍照、江淹、孔稚圭等优秀的骈文作家;南朝 还出现了“志怪”和“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 说新语以及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和诗品,在文学整理方面,也有昭 明文选和玉台新咏,可说是各方面全面发展;只有散文,除了范晔的后 汉书之外乏善可陈。同期的北朝,文人诗普遍不好,只有庾信由南入北之后, 才改变了北朝文人诗的荒凉局面,但北朝民歌清新刚健,质朴豪放,放出超越文 人诗的异彩,“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是北

24、朝民歌的代表。北朝出现了两部 优秀的地理著作和一部哲理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 记以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散文保留了一隅之地。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有以下特点:一,由于这一时代战乱频繁,多灾多难,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是悲剧的、幻 灭的、怀疑的,人们抱有强烈的对痛苦之生的怀疑和对死亡的恐惧,反映到文学 上就是强烈的恋生意识和叛逆精神。无论是文人诗文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缘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 ”,或是民歌里的“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 都是对死亡的恐惧与思索;无论是田园诗还是山水诗,甚或“

25、伤于轻靡”的宫体诗, 都反映出这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情绪,而志人小说中那种种“名士风流”, 更是“片言惊天下”的社会价值观的反映;鲍敬言的“无君论”、嵇康的“非汤武薄 周孔”、范缜的“神灭论”则进一步反映了文人的怀疑与叛逆精神一一既然生和死 是可以怀疑的,那么一切生的事物和纲常理论都是可以怀疑的。这一时期的文学, 归根结底是对生的怀疑和对死的恐惧,中国文人正因为这种乱世之中的独立思 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人格。二,这一时代是个开放型的时代,各种思潮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文艺理论的 自觉发展,文学也随之产生了新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失去了传统的权 威地位,与道家进行了第一次融合,产

26、生了玄学,大大影响了文学发展。这时期 比较有名的思想上的论争还有“有无之争”与“言意之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 艺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上层文学”、“精英文学”的面貌。由于门阀制度, 士族阶层垄断着文化教育,只有少数的庶族地主能够接受教育,更遑论平民百姓。 因此,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就是一种“精英文学”,虽然南北朝时期民歌兴盛,但是, 从南朝民歌经过文人删定之后留下的大多是情歌这一点来看,这近四百年间,“话 语权”掌握在那些“精英”手里。文学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后世也罕见)的上层 性和家传性身为统治者的“三曹”父子比较著名,同样身为统治者的“三萧”兄 弟又何尝不是当时

27、的文坛领袖;“三张”是兄弟,“二陆”也是兄弟,“两潘”是叔侄, 阮璃、阮籍、阮咸父子叔侄分列“七子”、“七贤”这一时期的“精英文学”给我 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文学只在这个上层的圈子里风靡,一旦这 个圈子崩溃,必然导致文学的短期衰微一一北朝时期没有好的文人诗就说明了这 一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悲惨时代,这又是一个文学大踏步发展的伟 大时代。从“建安风骨”到“左思风力”,从“魏晋风度”到“南朝风流”,一个“风”字 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如果我们把“风”理解为“风雅颂”的风,“风”也就可以 理解为是诗,那么,所谓“风度”,其实就是“像诗一样的态度” 这确实是一个 诗一样的时代

28、,只不过这诗是一曲充满了“变徵之音”的慷慨悲歌。QP向社区抿告违规内容魏晋南北朝从汉末大乱到隋的统一,历经东汉末年建安时期、魏、蜀、吴三国、西 晋短期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魏、齐、周,约 400 年。这个 时期,我国社会长期分裂,战乱频仍,动荡不安,文学也发生了许多工作变化。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 乱和思想的活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 粲、刘桢、陈琳、阮璃、徐幹 、应场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 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 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这一时期,

29、久已沉寂的四言诗在曹操手 里出现中兴景象,五言诗的创作更是繁荣,使之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 形式之一。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富于创新精神的建 安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由质朴转向华美。这种现象在曹植诗中尤为明显。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影响了文学。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 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变化,引起诗风的演变。建安诗 人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的作 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诗中往往 多用比喻象征。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以隐晦曲折的手法,集中抒

30、 写其嗟生忧时的思想感情,即为代表。西晋太康中,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 (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其中陆机在当时最负盛 名。但他的诗内容不甚充实,重在雕章琢句。左思则独树一帜,他的咏 史八首借歌咏古代史事,抒写当时寒门失意之士的怨愤,情调高亢,笔 力矫健,被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太康之后,永嘉之际的著名诗人则有刘琨和郭璞。晋室南渡后,老庄 思想更甚,士大夫崇尚清谈,以老庄哲理入诗的玄言诗流行一时。东晋末 年,出现了杰出诗人陶渊明。他的诗可分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他以平淡 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写他在农村的真切 感受,后人称

31、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咏怀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 传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能忘怀和对污浊世俗的不满。陶诗的突出 风格是平淡自然,在当时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晋宋之际,诗风最重要的变化莫测是山水诗的兴趣和玄言诗的告退。 在东晋末谢混、殷仲文的诗里,对山水的描写已逐渐增多 ,但成就不大。 谢灵运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个精细刻划山水景物的诗人。诗发展到刘宋时 期,更讲究形式。谢灵运的诗追求对偶工整,刻意雕琢。与谢灵运同时代 的鲍照诗则继承和发扬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抒写怀才不遇的内心 愤懑批判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鲍照擅长七言和杂言 的乐府诗,感情奔放,笔力雄健,具有独特风格。齐

32、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谢朓等。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 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形成了所谓“永明体” 的新体诗,反映出诗歌从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永明体诗人谢朓的 山水诗,吸取谢灵运状物精细的长处,又克服了其情景游离的缺点,表现 出情景交融,清新流丽,音律调谐的优点与特长。梁陈时代诗风每况愈下。梁简文帝提倡新体,好作艳诗,宫廷诗人庾 肩吾、徐摛等人朝夕献诗,披之管弦,于是产生了所谓宫体诗。宫体诗以 描写女色为主,词藻浮华,风格柔弱。在宫体诗泛滥之时,有少数诗人的作品还值得一读,如吴均的诗清拔 有致,何逊、阴铿的山水诗也有清新之气。北朝文人多崇尚南朝著名作家,多事模

33、仿,很少创造。由南入北的庾 信却是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他前期出入于梁朝宫廷,多奉和、应制 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浮艳。后期被迫做了北朝的官,生活和思想发生了 巨大变化,作品多抒写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屈身事敌的羞愧心情。其代表 作为咏怀诗二十七首。庾信的某些五言新体在声律上已暗合唐代的五 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加上他的诗对仗工整,用典繁而精妙,因而对唐人的 影响最为直接。东晋、南北朝也是乐府民歌发达的时期。面朝民歌包括吴声歌曲、 西曲歌、神弦曲三部分。它们产生在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 的江南地区和荆州(今湖北江陵)一带。南朝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体制短 小,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北

34、朝民歌风格则与南朝民歌迥异。北朝民歌题材较南朝民歌广泛,诸 如战争、尚武、羁旅,人民的贫寒等内容,都有所反映。语言质朴,风格 直率豪放。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联阶段。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仅重 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对作品的表现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汉魏之际,儒学衰微,名法家、道家、纵横家等不同程度地重起活动,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学风和士风渐趋通脱。在审美领域,因为人 性的觉醒,导致新的审美观的产生,并由此影响到文风的转变。建安时期 的散文,开始摆脱汉代散文引经据典的风气,改变其板滞凝重的面目,一 变为“清峻、通脱、华美、壮大”之文。如曹操的文章,清峻简约,想说 什么,就说什么

35、。曹丕、曹植的散文富有抒情性,语言也渐趋华美。而孔 融、陈琳、阮瑀文章则文气充沛,辞彩壮丽,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遗风。魏末,受司马氏集团大肆杀戮的影响,士大夫为全身避祸崇尚清谈, 行为放达,文风趋向玄远。而嵇康、阮籍的作品激烈批判现实,不仅有深 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使气骋辞,以情被除数文。嵇康 的声无哀 乐论、养生论,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可为代表。西晋时期,文学创作日薄西山益丰富,作家们越来越注意文学作品的 形式和写作技巧。陆机的文赋便代表了这一文学发展的新倾向。散文 和诗歌一样。更讲究辞藻的华美、典故 的运用和对偶的工整。如陆机豪 士赋序、吊魏武帝文并序,偶句很多 ,语气已趋凝重,显示出着 意

36、锤炼的痕迹。东晋散文受风流名士的清谈和隐逸之风的影响,一般般清新流畅,自 然朴素,大都着意于真实性情的流露。兰亭集序,情旨高妙,风格清 淡,为后世所称道。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同他的诗歌一样,表现出独立 的艺术风貌。他的作品语言平淡自然,感情真挚动人,境界淡泊高远,是 作者人格和志趣的生动写照。南北朝时期,散文逐渐被骈文所取代。文章骈化的趋向早在东汉便已 开始。经过魏晋,到齐梁时期,出现了成就的骈文。文人在用事、对偶、 辞藻上下功夫,不少骈文内容贫乏。但是,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对“身 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假隐士作了辛辣的讽刺,运用了拟人化的 手法,思想和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此外,描写山水

37、景物的短小书札, 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文辞清丽,细致 传神,历来传诵。北朝时出现了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这两部 散文著作。水经注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同时具有高度的文学价 值。作者以简洁隽永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山川景物的鲜明图画,这对后 代山水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洛阳伽蓝记则真实地记录了北魏都 城洛阳佛寺的兴衰, 同时也记载了许多类似志怪小说的神话和传说。 此外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语言质朴,风格平易亲切,也表现出与南朝文学不 同的鲜明特征。魏晋南北朝的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赋的题材范围有了很大 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临、伤别等,无一不可入赋。长

38、篇巨制的 赋减少,形式短小的赋成为主体。其次,抒情成分的加强,也是魏晋辞赋 演变的重要方面。优秀作品有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向 秀和思旧赋以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的 骈文极大地影响了辞赋的写作,使赋家更讲究形式技巧的完美,形成了骈 赋。在这偏重形式的时风中, 些作家写出了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如鲍照 的芜城赋,江淹的别赋、恨赋,特别是庚信,集南北文学之 精华,其所作衰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等,感慨悲凉,既 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魏晋南北朝又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道教、佛教的广泛传 布,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孕育并产生了众多的志怪小说。其

39、 中以干宝的搜神记最为有名。同时,没末以一盛行的士大夫的清谈和 品评人物之风,也为轶事小说的编纂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此书笔墨简约、冷峻,往往寥寥数语 就能勾勒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更有崇高的地 位。曹丕的典论 .论文,标志着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指 出了文体的区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提出 了“文气论”,探讨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西晋陆机的文赋 是文学创作的专论。在曹丕文体区分的基础上,论述了十种文体的风格特 征。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对寺歌向抒情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赋还描述了创作过程,总结了创作经验,对文学创作有指导意义。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组 成,对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了系统的论述。他主张在历史现实的变化中理 解文学的发展,在文学创作中说明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质先于文, 文质并重,应该“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另外,文心雕龙 全面地总结了创作经验,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钟嵘的诗品是五 言诗的专论,旗帜鲜明地反对用典,反对“四声八病”论对诗歌创作的束 缚。诗品还注意诗人独特的风格,对赋比兴与诗味也有深入的探讨。 文心雕龙和诗品对后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