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的要素

上传人:muw****50 文档编号:168018934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有效课堂的要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有效课堂的要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有效课堂的要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有效课堂的要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课堂的要素(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有效课堂的要素要探明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这样深层的问题,必须先从分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开始。 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对教学过程究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一问题,研究者存在不同的看法,形成诸如“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七要素”等观点,其中以“三要素说”和“七要素说”较具代表性:(一)“三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由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其关系式如下页图。这种观点流传很广,影响深远。如南斯拉夫的弗鲍良克在其所著教学论中就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那一个,都不成其为教学。”日本的

2、长谷川荣在现代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写道:“一般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师、儿童和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教学论三角形。这里值得注目的是,第一,学习者是儿童。教学是为了儿童的学习而展开的。第二,从学习的依据说,学习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学习的本题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教材。第三,协助和促进儿童凭借教材进行学习的是教师。”前苏联的达尼洛夫在其主编的中学教学论中也承认:“教学过程确实具有三个要素教师、教材(知识)和学生相互作用的特点。”我国的刘克兰在其编著的教学论中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过程,这种师生的共同活动过程又以教材为中介。因而,教学过程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

3、材。”(二)“七要素”说这种观点是从“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说、“五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说、“六要素”(教学目标、教师、学生、课程、教法、教学环境)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我国学者李秉德在对于教学论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看我们的教学现象,并且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来对之进行分析”,认为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等七个要素组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而实现的;课程受制于教学目的;方法受制于课程;教学环境受制于外部条件;反馈是师生双方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教师则是其他各种要素的

4、中介,它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上述教学活动七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示意图表示:以上两种观点反映出在教学过程基本要素问题探讨中的两种思路:一是追求简约,即将可列举出的因素一再削减直至最少,使不能再削减,“三要素”即是这种思路的结果;二是追求完全,即将可列举出的因素连续增加直至最多,使无有遗漏,“七要素”即是这种思路的结果。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对帮助我们深入认识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大有裨益的。我们认为,进一步区分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是有必要的。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构成性。即为构成教学过程的必要因素,不可或缺,缺一则不能成其为教学过程;

5、(2)包容性。即所构成的教学过程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包容所有的教学过程;(3)基本性。即构成要素本身是单一的,不能再进行划分的。据此条件,我们可以确定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而教学过程的影响要素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影响性。即确实对教学过程有直接影响,是保障教学过程充分展开的充分条件;(2)联系性。即教学过程的影响要素与构成要素有密切联系,有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即是构成要素的延伸或派生;(3)动态性。即不同水平的教学,其过程的影响因素的水平不同;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发展新的影响因素。据此条件,我们可以确定的教学过程影响因素有: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

6、环境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三要素”说只确定了构成要素而忽略了影响要素,虽则简约,但有失丰满;“七要素”说将两种要素并举,虽则相对完全,但缺乏层次区别。如将两说参酌变通、互补求优,或可减少缺憾、成一新说?在这里,我们尝试提出“三(三)构成(影响)”要素说,即认为教学过程系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构成要素是“骨架”,影响要素是“血肉”,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可简要图示如下:二、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学过程也同其他事物发展过程一样,存在着许多矛盾。仅

7、就教学过程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而言,即可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内容(教材)的矛盾。那么,这其中谁是主要矛盾呢?人们对此尚有不同的看法:(一)“教师和教材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说此种观点认为,教师和教材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矛盾,实际上是教师讲授教材与学生接受教材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基本解决了。教师和教材的矛盾表现在哪里呢?一是表现在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上;二是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知之不多,知之不确切或根本不知上;三是表现在教师能否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上;四是表现在如何使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可接受的知识,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财富。(

8、二)“学生与教材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说此种观点认为,一般说来,学生与教学内容(即教材)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人类全部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各科教材就是这一内容的反映,舍此,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认识未知领域。(三)“教与学的矛盾即主要矛盾”说此种观点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是推动教学过程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既表明了教学的性质,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矛盾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矛盾。其他各种矛盾实际上都可

9、包括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矛盾,实际是教师讲授教材与学生接受教材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基本解决了。我们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因为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联结教与学的中介作用。“教师和教材的矛盾”反映了教师教的方面的矛盾,“学生和教材的矛盾”反映了学生学的方面的矛盾,二者都是从单一方面思考问题的结果,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围绕着“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主题,各自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教学过程的两大矛盾系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10、的矛盾。这一矛盾对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所有矛盾作了高度集中的概括反映,成为比前述各种具体矛盾更高一层的矛盾。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性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构成了双边互动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成为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三、教学过程的本质对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理论界长期以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提出的观点计有“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多重本质说”、“发展说”、“情知说”、“审美过程说”、“教师实践说”、“适应发展说”、“

11、价值增值说”等,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认识这一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有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有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有的从一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两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整体去概括;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归属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性质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功能的分析各有所据,不一而足。我们认为,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必须坚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能单从教师教的角度或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以免混淆“教学过程”与“教的过程”或“学的过程”的区别;必须坚持从整体上去概括,而不能单从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去概括,以防止形而上学片面性;必须注意区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与功能,它们分属不同的范畴和

12、层次,不宜混为一谈。(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教学过程所固有的,由其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规定的,使教学过程与其他非教学过程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它不只是对教学过程作归属范畴的划定,并且进一步揭示为教学过程所独具、与其他非教学过程根本不同的特殊规定性。因此,根据前面对教学的本质涵义的揭示,对教学过程特有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学过程主要矛盾的分析,我们可以给教学过程下一个定义,从而揭示教学过程的本质:所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亦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13、二)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特点是教学过程本质的具体体现,研究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利于加深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理解,并可为揭示教学过程规律提供依据。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双边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既包括教师教的一面,又包括学生学的一面,但又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这种双边性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也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

14、,共同构成多重双向性的平面、立体交织对流关系,彼此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传递和往来反馈,使教学过程形成动态开放系统结构。 2.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它既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1)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对象主要体现为反映在一定教学内容中的确定知识和间接经验,是经过选择和改造了的人类认识成果,而不是直接去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2)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并有社会和学校所提供的条件保障,因而可使学生在认识上少走弯路、提高效率。(3)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15、。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了解事物及其规律,而且要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等。(4)认识主体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各个方面尚未成熟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认识结构、智能结构和个性品质结构等方面都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由上可见,教学过程和科学家探索真理以及人们一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不同的。 3.实践性。教学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实践性就成为教学过程的又一重要特点。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和科学家的实践以及人们一般的实践活动过程相比,也有其特殊性:(1)实践目的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的实

16、践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获取掌握理论知识所必需的感性经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实践创造物质或精神上的社会成果。(2)实践环境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主要是在富有教育性的特定环境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而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3)实践方式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方式有作业练习、实验操作、见习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模拟体验等,尽管这些实践活动不如一般社会实践那样广泛和深刻,但对学生学习来说却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三)教学过程的功能教学过程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地认识和开发教学过程的功能,可以使教学更好地成为实现

17、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递功能。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因为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过程,所以它可以发挥出高效率、高质量的传递功能。教学过程传递功能的发挥,要求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使之有助于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一教学过程主要矛盾的解决。教学过程的传递功能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它为教学过程其他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条件。 2.发展功能。通过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发展,以及身体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认识兴趣和探究能力等。

18、教学过程的发展功能是在传递功能基础上形成的,如在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会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挖掘教材知识体系的发展价值,因为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在反复认识过程中所取得的最基本的认识成果,是人类智能活动高度的结晶,同时教材中还凝聚着各种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所以它除智力价值外还有多方面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3.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识增长、能力发展,而且思想情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也同时受到熏陶、发生变化。“教材的德育内容、科学和艺术教学手段的德育作用、教学方式、奖励惩罚和表

19、扬批评、教师的以身作则、教师集体的力量、其他学生的个人榜样和学生集体的力量,同家长和青少年组织的合作:这些都是教师可以用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人和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的条件。”教师应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给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以有益的影响。那种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学过程的传递功能和发展功能,而忽视甚至排斥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4.审美功能。教学过程的审美功能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学过程将美的因素作为教学手段或教学艺术贯穿于该过程的始终、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美”的形式中顺利吸收“教”所要传达的各类教育信息;并陶醉于教学美的享受之中,消除紧张学习带来的疲劳;同时对教学过程中的美由感知、感受、感动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教学过程具有审美功能,是教师的教学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审美魅力的源泉。教学过程审美化,是当代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