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167883617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纲要的提出根据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国 发200544 号),制定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 2020) (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二、前言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 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 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 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 新能力,建设创

2、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 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 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 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 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 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 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

3、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 问题。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 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 终身教育的机会。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 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 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 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本科学素质

4、纲要提出了全民 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 2020 年的阶段性 目标。三、方针和目标(一)指导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 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 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 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今后 15 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 提升素质,促进和谐”。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工作,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有关规

5、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 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全民参与一一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 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 鼓励创新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提升素质一一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 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促进和谐一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 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 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二)目标到 2020 年,科

6、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 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 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21 世纪初的水平。到 2010 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 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 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 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 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

7、工 作方式。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 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 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 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 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 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明显增多。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任务: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 使未成年人从小树

8、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 的意识。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 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 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 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 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措施: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9、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不同 年龄段学生特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采取有效 措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深化中 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 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测科学教育质量。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 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 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 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

10、强“珍爱生命、远离 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 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 、科技专家进校园 (社区、科普基地) 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 活动。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 作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 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 好的舆论环境。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 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

11、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 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 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任务: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 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 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 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

12、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 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 的科学文化素质。措施: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 体系。制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 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 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 项行动、双

13、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 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使参加绿色证书培训达 1000 万人;重点培育 10 0 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 2000 万个农户。发挥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 化技术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科教与网络联盟、有关大中专院校和其他 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 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 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 派员、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专家大院、科技咨询服务 站、科技大王下乡、科教兴村

14、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 询服务长效机制。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建立和完善示范体系。深入开展全国科 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等建设活 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好它们的示范作用。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机制,按照2003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 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发展农 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 1 万个农村专业 技术协会。组织专家咨询服

15、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 效机制;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 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农村成 人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 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乡村科普橱窗、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 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 民族地区基层的科普能力。(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任务:在广大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 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

16、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 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 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 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 生活的能力。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措施: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 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 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 业培训

17、、考核和鉴定的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 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城镇职工在职培训达到亿人次,失业人员再 就业培训 1500 万人,农民工培训 2 亿人。使新增劳动力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 由目前的 70提高到 90。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 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 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 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 机构的作用。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 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

18、培训的机制。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 容。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 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以城镇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 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 质方面的作用。(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任务: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 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 力。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 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

19、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措施: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 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各级机关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中,其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 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各级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 措施加以落实。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 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组织 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各级政府网站创办有关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 学素质的栏目和节目。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题库中,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 容。五、基础工程

20、配合上述行动计划,“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 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 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 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措施: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 尤其重视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 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师范院校设置

21、科学教育专 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 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 培训。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授 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 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 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 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

22、习方式的变革。加强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 根据农民 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 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重视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编写和音像类 教材的开发制作。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 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 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增强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 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 区学校、成人文化

23、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 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任务: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 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 优秀作品,并推向国际市场,改变目前科普作品“单向引进”的局面。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 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措施: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 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 品创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

24、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将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 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和吸引更 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引进国 外优秀作品,借鉴国际先进创作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国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 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 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 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

25、活动,扩大科普信 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 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送达基层。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 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任务: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 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 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 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培育一批 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 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

26、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 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措施:鼓励、支持“科技博览”、“科技之光”、“科普大篷车”等电视科技 栏目进一步提高质量,使其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择优扶持若干有特色、覆盖 率高的知名科普网站。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树立以消费者为 中心的经营理念。引进现代营销模式与先进编创技术,注重市场调研,提高播出和编 辑出版质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出版物发行渠道,加强网点建设,大力扶 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民

27、族地区的发行工作。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 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 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 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任务: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 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整 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和科普教育基地。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 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

28、。 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 1 座大中型科技馆, 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 1 座科技类博物馆, 全国科技类博物馆 的接待能力有显著增长。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运用网络 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 增强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 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市(地)和县(市、区)可建设科技馆等专门科普场馆;在一些 市(州、盟和县)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 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措施:突出社会公益性,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制定科普设施 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认定办

29、法和管理条例,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 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对科普教育功能薄弱的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层科普设施的功能; 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 服务质量。增强社区科普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为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 有所为提供条件和机会。落实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 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 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

30、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落实有关鼓励科 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 300 余座增加 至 500 座,省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 1000 余座增加 至 2000 座,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 公众开放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培育科普展览、展品市场,推动设计制作社会化;制定技术规范和设计 制作机构的资质认定办法;择优扶持一批设计制作机构,提高设计制作水平。六、保障条件(

31、一)政策法规完善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 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法 规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 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细则。制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学技术教育、传播 与普及机构的政策。制定表彰和奖励政策。(二)经费投入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学素质 纲要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科学

32、技术普及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 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 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地方的 转移支付力度。 各级政府要从中央财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各有关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 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 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 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

33、学 素质建设。(三)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 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 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 改革文博专业课程内容,为不同类型科普场馆培养适应性广泛的专业人才。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研 究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 队伍。对在公民

34、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和奖励。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 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 和国际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编辑本段七、组织实施(一)组织领导国务院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成立科学素质纲要 实施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按 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 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地方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

3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 体计划,将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建立和完善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机制。科学素质纲要实施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小 组汇报。(二)监测评估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成果,围绕公民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公 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并为 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建立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并纳 入国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委托有关监测评估机构对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 况进行监测评估,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