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105701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耿湋春日游慈恩寺寄畅当这样吟咏:“浮世今何事,空门此谛真。死生俱是梦,哀乐讵关身。远草光连水,春篁色离尘。当从庚中庶,诗客更何人。”全唐诗卷五五五马戴题青龙寺镜公房也有吟咏:“一室意何有,闲门为我开。炉香寒自灭,履雪饭初回。窗迥孤山入,灯残片月来。禅心方此地,不必访天台。”在诗家心目中,佛门居所总是那样清净透彻,空明圆融。施肩吾观花后游慈恩寺亦有讴歌:“世事知难了,应须问苦空。羞将看花眼,来入梵王宫。唐高宗李治写过谒大慈恩寺诗:“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唐宣宗李忱写过幸华严寺诗:“云散晴山几万重,烟

2、收春色更冲融。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全唐诗卷一三赵彦昭奉和幸大荐福寺诗:“宝地龙飞后,金身佛现时。千花开国界,万善累皇基。”同书卷九二李乂奉和幸大荐福寺诗:“象设隆新宇,龙潜想旧居。碧楼披玉额,丹仗导金舆。”卷六一李峤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诗:“桂舆朝群辟,兰宫列四禅。半空银阁断,分砌宝绳连。”卷七一刘宪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诗:“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卷一六唐郑愔奉和幸大荐福寺诗:“旧邸三乘辟,佳辰万骑留。兰图奉叶偈,芝盖拂花楼。国会人王法,宫还天帝游。紫云成宝界,白水作禅流。”岑参题华严寺瑰公禅

3、房有这样的讴歌:“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从词语上看看,这首诗描写的是深山佛寺的情景动态,但你细细琢磨,就会发现,诗人思维充满禅意的羡慕,那种解脱尘世羁绊,追求无拘无束的愿望,在诗中缕缕流出。当诗人们从心灵深处走向佛国禅境,便希望自己能够摆脱世虑尘劳,享受寺院中才有的那份尘世难以企及的安谧与清净。于是,各种求禅求静的心态,便从唐人寺院诗篇中缓缓释放。全唐诗卷四李适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这样描写:“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全唐诗卷五四四刘得仁青龙寺僧院亦

4、有描述:“常多簪组客,非独看高松。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苔新禽迹少,泉冷树阴重。师意如山里,空房晓暮钟。”同书卷七九二游长安诸寺联句长乐坊安国寺穗柏联句中张希复的联句这样表达:“宿雨香添色,残阳石在阴。乘闲动诗意,助静入禅心。”诗人的禅思静想,不但使作诗的人对佛门境界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也由此增加了诗歌创作的另一种表达手法。来到寺院,学佛向禅,听高僧讲座,与禅师话语,是诗人们感悟释理、启发智慧的一种交流形式。长安诗人在这方面多有涉及。全唐诗卷七一六曹松青龙寺赠云颢法师就描写了高僧宣讲的景象,其诗云:“紫檀衣且香,春殿日尤长。此地开新讲,何山锁旧房。僧名喧北阙,师印续南方。莫惜青莲喻,秦人听未

5、忘。”又荐福寺赠应制栖白大师诗云:“才子紫檀衣,明君宠顾时。讲升高座懒,书答重臣迟。瓶势倾圆顶,刀声落碎髭。还闻穿内去,随驾进新诗。”同书卷五八一雍陶安国寺赠广宣上人也有类似描写:“马急人忙尘路喧,几从朝出到黄昏。今来合掌听师语,一似敲冰清耳根。”听得经义,悟醒人生,那的确是一种宗教因缘。诗人们在描写僧侣禅师的时候,总是喜欢赞誉佛门子弟的风雅姿态,如全唐诗卷二三九钱起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韩翃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这样描述:“慧眼沙门真远公,经行宴坐有儒风。香缘不绝簪裾会,禅想宁妨藻思通。曙后炉烟生不灭,晴来阶色并归空。狂夫入室无馀事,唯与天花一笑同。”唐朝诗人在诗作中,经常倾诉自己对佛门的向往,甚

6、至想象着人生转折会在禅门度过。全唐诗卷二七九卢纶题兴善寺后池为此有言:“隔牕栖白鹤,似与镜湖邻。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岸莎青有路,苔径绿无尘。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全唐诗卷一二九裴迪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亦有诉说:“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这种心态的表露,在唐朝诗人中十分常见。如全唐诗卷六七九崔涂题兴善寺隋松院与人期不至也说:“青青伊涧松,移植在莲宫。藓色前朝雨,秋声半夜风。长闲应未得,暂赏亦难同。不及禅栖者,相看老此中。”虽然皈依佛门,曾是很多诗人的心灵愿望,但仕途进取的牵扯和现实生活的笼罩,还只能让很多诗人把禅理

7、放在心灵之中。有白居易广宣上人以应制诗见示,因以赠之,诏许上人居安国寺红楼院以诗供奉诗,就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白诗有云:“道林谈论惠休诗,一到人天便作师。香积筵承紫泥诏,昭阳歌唱碧云词。红楼许住请银钥,翠辇陪行蹋玉墀。惆怅甘泉曾侍从,与君前后不同时。”准备科举的长安举子,往往借助寺院居所复习功课,在当时成为时尚。南部新书卷乙就记载:“长安举子,自六月以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全唐诗卷二五六刘昚虚寄阎防对这样现象有所讴咏:“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深路入古寺,乱花随暮春。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

8、修往业,亦惟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原注:“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大唐宗教的开放姿态,使得长安寺院成为社会交际的重要场所,各种信仰的人都可以寺院自由出入并相互交谈。于是,喜欢漫游的唐朝诗人结伴而来,成为寺院禅门的主体游客。约在天宝二年(743年),王维、王绪、裴迪、王昌龄等人结伴同游长安青龙寺,联袂赋诗,王维为此作有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并序,记其雅事。天宝十二年(753年)前后,杜甫、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等人携手同登慈恩寺登塔,共赋华章,由于这些诗人更为著名,所以后人愿意为此津津乐道。杜甫当时写的诗还一直为人诵传,其诗有“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土怀

9、,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的佳句。有唐一代,诗人们拜谒梵宇,群吟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很多风流佳话。与下第者的心态不同,科举及第的进士,也要来到寺院交游题名。唐摭言卷三记载,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就曾在慈恩寺塔下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一年,白居易二十七岁,可谓春风得意。长安寺院为当时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因而得到诗家最广泛的参与与喝彩。寺院诗歌的大批量推出,又大大提高寺院的知名度,活跃了寺院的文化感染力。如今,我们搜索唐人诗作,可以找到很多歌咏长安寺院的佳作。这些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长安寺院内部风貌,展现了僧侣生活的各种情节,如全唐诗卷四三二白居易青

10、龙寺早夏二首有这样的描述:“尘埃经小雨,地高倚长坡。日西寺门外,景气含清和。闲有老僧立,静无凡客过。残莺意思尽,新叶阴凉多。”“春去来几日,夏云忽嵯峨。朝朝感时节,年鬓暗蹉跎。胡为恋朝市,不去归烟萝。青山寸步地,自问心如何。”同书卷五一姚合和秘书崔少监春日游青龙寺僧院也说:“官清书府足闲时,晓起攀花折柳枝。九陌城中寻不尽,千峰寺里看相宜。高人酒味多和药,自古风光只属诗。见说往来多静者,未知前日更逢谁。”如今我们研究唐代长安寺院,还必须从唐人诗作中心寻找更多的细节,才能深深感悟当时的佛门意境。三、长安寺院与诗人的四季活动唐代长安的寺院大都建制雄伟,环境清幽,以其秀丽风景感召外界。由于长安寺院具有

11、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允许游人自由出入,因而具有了类似今天的公园性质。唐人四季重游赏,尤其是文人阶层,最喜欢利用四季景观的变化来捕捉创作素材,于是,景色绝佳、适宜于游览的长安各寺院,就成为唐朝诗人四季活动的首选地点。其一、游春赏花。唐人游春,以踏青为前奏,以赏花为娱乐,其中很多人都以寺院为出游目标。大慈恩寺绽放的杏花和牡丹,在长安久负盛名,成为花中翘楚,引来无数的观赏者,唐代诗人对此屡加讴歌。全唐诗卷四六六李君何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有这样的描述:“春晴凭水轩,仙杏发南园。开蕊风初晓,浮香景欲暄。光华临御陌,色相对空门。野雪遥添净,山烟近借繁。地闲分鹿苑,景胜类桃源。况值新晴日,芳枝度彩鸳。”大慈

12、恩寺的牡丹花最为耀眼。唐诗纪事卷五二记载:“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甚盛。慈恩寺元果院花最先开,太平院开最后。”所以姚合春日游慈恩寺诗有云:“年长归何处,青山未有家。赏春无酒饮,多看寺中花。”除大慈恩寺之外,西明寺、荐福寺、崇敬寺、永泰寺的牡丹也有名气,每到春末,牡丹盛放,长安人对寺院牡丹的观赏极端狂热,寺内好似花如海,出门尽是看花人,有所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说法。对于寺院牡丹的奇丽花姿,诗人多加讴歌,其中元稹、白居易对西明寺牡丹的题咏就有数首,如元稹有诗:“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白居易有诗:“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

13、三见牡丹开。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后来元稹远去江陵,白居易在西明寺独自观赏牡丹,又写诗抒情:“往年君向东都去,曾叹花时君未回。今年况作江陵别,惆怅花前又独来。”看来,一丛西明寺牡丹,的确让诗人们牵肠挂肚。唐人游寺院、赏牡丹的诗作大都写得很精彩,如胡宿欣赏荐福寺牡丹,有诗吟咏:“十日春风隔翠岑,只应繁朵自成阴。樽前可要人颓玉,树底遥知地侧金。花界三千春渺渺,铜盘十二夜沉沉。”权德舆歌咏了慈恩寺清上人院的牡丹花:“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青莲域。艳蕊鲜

14、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庞眉倚杖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后来,唐武宗毁佛,长安寺院多数铲平,名花枯萎,园林萧索,还引得一些诗人感叹留恋。如段文昌有这样的吟咏:“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能南国对芳枝。”应该说,通过赏花游春的活动,唐朝诗人娱乐了身心,也和寺院禅门贴得更近。其二、纳凉避暑。长安寺院的建筑大多雄伟宽敞,且屋高墙厚,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加之寺院古树森密,浓荫蔽日,环境清幽凉爽,所以每值盛夏,文人诗客都喜欢避暑于寺院之中,纳凉消遣。白居易为此留有“白鹿原东郭,青龙寺北廊。望春花景暖,避暑竹风凉”

15、的妙句。围绕着寺院纳凉,唐人写出很多优美诗章。如全唐诗卷二八二李益自朔方还与郑式瞻崔称郑子周岑赞同会法云寺三门避暑写得很有情趣:“予本疏放士,朅来非外矫。误落边尘中,爱山见山少。始投清凉宇,门值烟岫表。参差互明灭,彩翠竟昏晓。泠泠远风来,过此群木杪。英英二三彦,襟旷去烦扰。游川出潜鱼,息阴倦飞鸟。徇物不可穷,唯于此心了。”长安城内的慈恩寺,是文人们最喜欢避暑的地方,很多诗人在这里纳凉吟咏,彼此唱和,凝练出华章绝韵。如全唐诗卷二七九卢纶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云:“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鱼沈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同书卷二八五李端同苗发慈恩寺避暑有云:

16、“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树闲人并外,山晚鸟行西。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卷五一九李远慈恩寺避暑有云:“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不觉清凉晚,归人满柳荫。”卷五四四刘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云:“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其三、赏秋登高。每年的重阳节,是长安居民登高娱乐的日子,围绕着这个节日,社会上形成了秋季游赏的活动。很多长安居民都喜欢到四月去攀登佛塔,登高观赏,体现节日气氛。就连皇室成员也要步履寺塔,一登绝顶。全唐诗卷五上官昭容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有这样的描述:“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

17、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唐朝皇帝都喜欢在九月九日登高慈恩寺,因此,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之类的诗篇每年都有呈现。全唐诗中写有此类诗歌的作者就有宋之问、李峤、李适、李抃、卢藏用、薛稷、马怀素、赵彦昭、萧至忠、李迥秀、杨廉、辛替否、王景、毕干泰、麹瞻、樊忱、郑愔等几十人。如全唐诗卷五二宋之问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描写说:“瑞塔千寻起,仙舆九日来。萸房陈宝席,菊蕊散花台。御气鹏霄近,升高凤野开。天歌将梵乐,空里共裴回。”各界人士都会前往佛寺登高,体验民俗与体育的快乐。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就描写得格外美妙:“塔势如涌出

18、,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在赏秋登高的同时,人们还会佩茱萸、饮菊花酒,利用各种方式愉悦身心。有人喜欢到寺院去看红叶,如全唐诗卷三三二羊士谔王起居独游青龙寺玩红叶因寄有言:“十亩苍苔绕画廊,几株红树过清霜。高情还似看花去,闲对南山步夕阳。”同书卷三三九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亦有吟咏:“秋灰初吹季月管,日出卯南晖景短。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其四、踏雪访寺。比起

19、其它季节,隆冬时节的长安寺院显得比较冷清,游人见少,访客稀疏,然而总有诗人踏雪而来,轻扣佛门禅院。全唐诗卷二四八郎士元冬夕寄青龙寺源公有这样的描写:“敛屦入寒竹,安禅过漏声。高松残子落,深井冻痕生。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同书卷三三三杨巨源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亦曾描写寺院的雪景僧情:“皎洁青莲客,焚香对雪朝。竹内催淅沥,花雨让飘飖。触石和云积,萦池拂水消。只应将日月,颜色不相饶。”总之,唐代长安寺院在一年四季之间,都曾为诗人墨客提供活动场所,并以其清静的氛围、齐全的设施和净雅的环境,始终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灵唐诗中的寺庙钟声。在日本京都女子大学中唐文学研究会上的讲演中

20、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深受人民喜爱的名篇,而“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无疑最脍炙人口。上世纪80年代我去苏州寒山寺参观,见到寺中有不少日本友人赠送的铜钟,可见,那一千多年前的钟声直到现在还叩动着中外人民的心扉,引起大家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这钟声不是像长乐钟、景阳钟那样出自宫禁,近在人寰;而是如远岫钟、烟际钟那样出自古刹,迥超世外。那麽,唐诗中的寺庙钟声爲什麽有这样大的魅力呢?它在唐诗中扮演了一种什麽样的角色呢?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粗浅看法,请各位先生批评指正。我讨论的范围限定于盛、中唐诗歌,主要集中在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爲代表的所谓山水诗派。这派诗人的风格被司空图称爲“趣味澄敻”,被严羽称爲“

21、莹彻玲珑”,被王士禛称爲“神韵清远”。这派诗人在创作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写宁静的山水世界,二是善写僧寺题材的“方外之情”。这两个特点往往结合在一起,即在寻访僧寺的过程中展现出自然山水的美感。而中在盛、中唐诗中,钟声成爲连接山水世界和方外之情的重要桥梁之一。举两首名篇爲例,一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一是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静,日暮坐闻钟。”这两首诗都因其钟声描写而获得了后世评论家的喝彩,如吴汝纶评“深山何处钟”句爲“幽

22、微敻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4引);评“日暮坐闻钟”句爲“一片空灵”(同上)王孟派诗人特别善于利用钟声来创造意境,如常建的题破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王孟诗派的禅趣。评论者有的赞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爲“警策”(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有的欣赏“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造意”(欧阳修续居士集卷23题青州山斋)。其实,这首诗最有灵气的要数余音袅袅的结尾,万籁俱寂,只有几杵疏钟颤悠悠回荡,这是何等静寂幽邃的境界!化动爲静,化实爲虚,钟声中一切迷妄顿时觉悟,幻化爲空无

23、的永恒。纪昀评此诗“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爲神来之候”(唐宋诗举要卷4引),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盛、中唐宁静的山水世界中,也许再没有一种声音比钟声更富有禅意和诗情,善写方外之情的诗人,很少没有在诗中描写过钟声的,如孟浩然的“山寺鸣钟昼己昏”(夜归鹿门山歌);王维的“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裴迪的“林端远堞见,风末疏钟闻”(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储光羲的“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苑外至龙兴院作);钱起的“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寺);刘长卿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送灵澈上人);“香随青霭散,钟过

24、白云来”(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韦应物的“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寄皎然上人)甚至被文学史著作归属于其他流派的盛、中唐诗人,也同样会在描写宁静山水和幽寂情怀时,用钟声来作映衬。如李白的“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庐山东林寺夜怀);杜甫的“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二十判官);岑参的“钟鸣长空夕,月出孤月寒”(陪群公龙冈寺泛舟)等等。我们注意到,唐代诗人描写钟声时一般爱在“钟”字前加上这样几个形容词:“疏”,“霜”、“清”,“夜”,“晚”、“暮”、“晨”、“远”、“微”等等,而这些形容词从不同角度规定了钟声的性质,使得我们有可能根据其性质来探索寺庙钟声独特的宗教

25、魅力和艺术魅力。下面兹将这些冠有形容词的钟声合并爲四组,分别考察其宗教上和美学上的价值:其一,“疏钟”,从钟声的节奏而言,舒缓从容,似断若连,“前声既舂容,后声复晃荡”(张说山夜闻钟),其声音的结构形式与诗人淡泊闲静的心态颇相对应。所以,“疏钟”常常唤起诗人归隐林下的情怀:“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刘长卿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里)“叶沾寒雨落,钟度远山迟。晨策已云整,当同林下期。”(韦应物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侍)其二,“夜钟”、“晚钟”、“暮钟”、“晨钟”,从钟声的时间而言,回响在世俗活动业已停息或尚未开始之际,在静夜或清晨,它属于一个宁静而超越的世界,属于心

26、存方外的诗人或高僧:“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爱兹清俗虑,何事老尘容。况有林下约,转怀方外踪。”(岑参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其三,“霜钟”、“清钟”,从钟声给人的感觉而言,按中国古代的音乐观念,钟声应霜,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而霜给人一种清寒高洁之感,使人神清骨寒,心灵得到净化:“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皎然闻钟)霜钟和月色构成一片空灵澄净的世界,融进了禅僧宁静空明的心境之中。其四,“远钟”、“微钟”,从钟声的传播效果而

27、言,“远”既指空间的远,也指时间的远。钟的声波长,富有空间的穿透力,“欲知声尽处,鸟灭寥天远”(钱起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远山钟);而它的余音,在时间的延续上也相当悠长,“此聊须一听,余响绕千峰”(戴叔伦寒夜闻霜钟)。由于距离远,钟声听来也就很微茫了,若有若无,杳渺飘忽。这种悠远的音响效果,也往往勾起诗人悠远的情思,如王维归辋川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爲了论述方便,我把钟声分爲以上四组,其实,这四组性质的形容词很可能描写的是相同的钟声,即节奏舒缓的“疏钟”,也是杳无人迹的“夜钟”或“晨钟”,清寒高洁的“霜钟”,悠扬动听的“远钟”。钟声的宗教意味并不仅仅因爲它和寺庙之

28、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听到日暮钟,想起东林寺,听到夜半钟,想起寒山寺等等,而更多地来自它那不可扪摸的虚幻空无,即所谓“空中之音”;也来自它那虚与实,动与静的圆融统一,即所谓“动静不二”。佛教大乘空宗有着名的“十喻”:“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大品般若经卷1)其中“如响”当然包括钟声。钟声从虚空中响起,又在虚空中消失,作爲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形态,它具有亦实亦虚的性质,这种性质很容易引发空寂虚无的宗教联想,正如张说描写的那样:“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山夜闻钟)同时,钟声典型地体现出动中之静和静中之动。六朝诗人有“蝉噪道愈静,鸟鸣山更幽”的

29、诗句,尽管也是以动写静,传达出声中之寂,但是蝉噪、鸟鸣未免显得过于吵闹,哪里有钟声那种净化人心的悠远宁静的韵味。王昌龄在寺庙中与朋友集会时有这样独特的感觉:“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的确,钟声从寂静中响起,又在寂静中消失,意味着永恒的静,本体的静,把人带入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非常“灵异”的精神境界。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美学散步,65页)严羽评盛唐人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沧浪诗话)从这一点来说,钟声比其他任何意象都更能象征禅的本体和诗的本体。至于钟声的艺术魅力,似可从以下两点来看:首先,钟声能创造出

30、一种音乐境界或泛音乐境界,这种音乐境界就是绵邈空灵的“韵”。按照宋人王偁对“有余意之谓韵”的理解:“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范温潜溪诗话引)就是说,钟声余音袅袅不绝,最能体现超越于形象之外的悠远无穷的诗歌韵味。而钟声那舂容晃荡的节奏,也颇符合老子有关“大音希声”的论述,据顾易生、蒋凡教授对“大音希声”的解释:“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浑沌窈渺,莫辨宫商,达到高度的和谐,闻者既不能听清,也不胜听。”(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82页)这样的声音不正是唐人诗中描写的疏钟、微钟、远钟吗?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大音希声”是“道”的体现,而老子认爲“道”是“渊兮

31、”、“湛兮”、“恍兮忽兮”、“窈兮冥兮”、“寂兮寥兮”的幽微深远、飘忽无形的状态,是难以用感官把握的“夷”、“希”、“微”的境界。显然,这正是钟声所能营造的音乐境界。事实上,在一些专门咏钟声的唐诗里,正可以看到很多类似老子形容“道”时所用的双声叠韵联绵词:“窈窕”、“舂容”、“晃荡”(张说山夜听钟);“寂寂”、“舂容”、“摇曳”、“泠泠”(郑絪寒夜闻霜钟);“渺渺”、“寒寥”、“断续”、“舂容”、“悠扬”、“杳霭”、“仿佛”、“依稀”(戴叔伦寒夜闻霜钟);“依依”(李嘉祐远寺钟);“杳杳”(司空曙远寺钟);“隐隐”、“迢迢”、“苍茫”、“萧散”(韦应物烟际钟)。这些联绵词大多有虚幻恍惚、深远渺

32、茫、浑然莫辨的意思。由此可见,唐代诗人心目中的寺庙钟声是一种何等的境界,不仅有音乐的韵味,也体现了大“道”的深微。据说,王士禛选编唐贤三昧集,目的正在于“以大音希声,药淫哇锢习”(俞兆晟唐贤三昧集)其次,钟声能创造出一种想象中的绘画境界,借用当代西方地理学术语来说,叫作“声音风景”(soundscape)。钟声是一种音乐,而音乐作爲一种诉诸心灵的浪漫型艺术,能够自如地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钟声所表现的风景当然只是虚像,而非实像,也就是张说所说:“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山夜闻钟)然而,在唐诗中,由钟声唤起的想象世界往往通过诗歌的意象语言转化爲可视的绘画世界,如韦应

33、物的烟际钟所描写:“隐隐起何处,迢迢送落晖。苍茫随思远,萧散入烟微。秋野寂方晦,望山僧独归。”当钟声和轻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幻化爲一幅淡远的水墨画,远山的落日余辉渐渐消逝,苍茫的烟雾飘忽在寂寥的原野上,孤独的僧人回归山中的古寺,可以说,“烟钟”是音乐境界融人绘画境界的最佳范例,事实上,北宋画家宋迪著名的潇湘八景图中就有“烟寺晚钟”景,而这也是八景中惟一的描绘“声音风景”的画幅。以上我分别讨论了钟声的宗教意味和艺术魅力,然而,二者在具体的诗歌中住往是无法分割的。唐代诗评家殷璠发明了“兴象”一词,颇能说明那些描写寺庙钟声的诗歌中所包容的宗教情怀“兴”和艺术境界“象”(包括soundscape)的

34、结合。他十分赞赏王孟派诗人綦毋潜题灵隐寺上顶院中的“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两句诗,称之爲“历代未有”(河岳英灵集卷上)。前一句是从视觉上描写,表现出庄严的塔影遥映碧空的静止画面,由静穆而唤起一种崇高感;后一句描写了听觉和视觉的通感,缥缈的钟声溶入远处一片悠悠白云,由空灵而唤起一种虚无感。这就是所谓“方外之情”。如果说塔影、清汉、白云都是空间形象的话,那麽钟声则是一种时间形象,有了这钟声,似乎一瞬间时空、因果、虚实、动静融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浑然莫辨,瞬间就是永恒。这是佛禅的世界,也是艺术的世界。当后世评论家称王孟诗派“趣味澄敻”、“莹彻玲珑”、“神韵清远”之时,那空灵悠远的寺庙钟声无疑可

35、作爲这种艺术风格最恰如其分的象征。长安寺院为唐人生活和诗歌创作所提供的素材底蕴,总是那样无穷无尽。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唐诗人杜牧望故园赋中写道:“余三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诗人岑参“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宋太宗曾作词赞道:“鹤立蛇行势无休,五天玄字鬼神愁。儒门弟子无人识,穿耳胡僧笑点头。”塔云山古建筑群已有400年历史,不知有多少志士名人到此一游,但从墙壁题诗中可以想见名人、诗圣不少。今选数首:(1)“金顶旋转在九霄,脚踩飞云魂飘渺。果是人间一仙界,天宫胜景独这好。”(2)“青松参天

36、数千年,悬崖绝壁百丈涧。谁不称赞华山高,华山仅只这一半。”(3)“青云悠悠盖塔云,万古流芳皆是春。穿云碧峰飘飘然,煜照仙界香纷纷。”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白居易)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滩。渐怪耳目旷,不闻人世喧。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边。龛间长丈余,门户无扃关。俯窥不见人,石发垂若鬟。惊出白蝙蝠,双飞如雪翻。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岩崿无撮土,树木多瘦坚。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松桂

37、乱无行,四时郁芊芊。枝梢袅清吹,韵若风中弦。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首憩宾位亭,就坐未及安。须臾开北户,万里明豁然。拂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野绿簇草树,眼界吞秦原。渭水细不见,汉陵小于拳。却顾来时路,萦纡映朱栏。历历上山人,一一遥可观。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云昔迦叶佛,此地坐涅槃。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西开玉像殿,白佛森比肩。抖擞尘埃衣,礼拜冰雪颜。叠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逼观疑鬼功,其迹非雕镌。次登观音堂,未到闻栴檀。上阶脱双履,敛足升净筵。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燃。众宝互低昂,碧佩珊瑚幡。风来

38、似天乐,相触声珊珊。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点缀佛髻上,合为七宝冠。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园。吹如秋鹤声,可以降灵仙。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林幽不逢人,寒蝶飞翾翾。山果不识名,离离夹道蕃。足以疗饥乏,摘尝味甘酸。道南蓝谷神,紫伞白纸钱。若岁有水旱,诏使修苹蘩。以地清净故,献奠无荤膻。危石叠四五,磊嵬欹且刓。四月八日赞佛诗三春迭云谢,首夏含朱明。 祥祥令日泰,朗朗玄夕清。 菩萨彩灵和,眇然因化生。 四王应期来,矫掌承玉形。 飞天鼓弱罗,腾擢散芝英。 绿澜

39、颓龙首,缥蕊翳流泠。 芙蕖育神葩,倾柯献朝荣。 芬津霈四境,甘露凝玉瓶。 珍祥盈四八,玄黄曜紫庭。 感降非情想,恬怕无所营。 玄根泯灵府,神条秀形名。 圆光朗东旦,金姿艳春精。 含和总八音,吐纳流芳馨。 迹随因溜浪,心与太虚冥。 六度启穷俗,八解濯世缨。 慧泽融无外,空同忘化情。清凉山赞佛诗四首 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 台上明月池,干叶金莲开。 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 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 汉王坐法宫,一见光徘徊。 结以同心合,授以九子钗。 翠装雕玉辇,丹髹沉香斋。 护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阶。 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 从猎往上林,小队城南隈。 雪鹰异凡羽,果马殊群材。 言过乐游苑,进及

40、长杨街。 张宴奏丝桐,新月穿宫槐, 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 千秋终寂寞,此日谁追陪。 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 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 披香淖博士,侧听私惊猜: 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 待诏东方生,执戟前诙谐。 熏炉拂黼帐,白露零苍苔。 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 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 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 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 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 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 割之施精蓝,干佛庄严饰。 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 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 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 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 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 流涕卢郎才,咨嗟谢

41、生笔。 尚方列珍膳,天厨供玉粒。 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 黑衣召志公,白马驮罗什。 焚香内道场,广坐楞伽译。 资彼象教恩,轻我人王力。 微闻金鸡诏,亦由玉妃出。 高原营寝庙,近野开陵邑。 甫望仓舒坟,掩面添凄侧。 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 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 此山蓄灵异浩气共屈盘。 能蓄太古雪,一洗天地颜。 日驭有不到,缥缈风云寒。 世尊昔示现,说法同阿难。 讲树耸千尺,摇落青琅玕。 诸天过峰头,绛节乘银鸾。 一笑偶下谪,脱却芙蓉冠。 游戏登琼楼,窈窕垂云鬟。 三世俄去来,任作优昙看。 名山初望幸,衔命释道安。 预从最高顶,洒扫七佛坛。 灵境乃杳绝,扪葛劳跻攀。 路尽逢一峰,杰阁围朱阑

42、。 中坐一天人,吐气如栴檀。 寄语汉皇帝,何苦留人间。 烟岚倏灭没,流水空潺湲。 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 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 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 惟有大道心,与石永不刊。 以此护金轮,法海无波澜。 尝闻穆天子,六飞骋万里。 仙人觞瑶池,白云出杯底。 远驾求长生,逐日过蒙汜。 盛姬病不救,挥鞭哭弱水。 汉皇好神仙,妻于思脱屣。 东巡并西幸,离宫宿罗绮。 宠夺长门陈,恩盛倾城李。 秾华即修夜,痛入哀蝉诔。 苦无不死方,得令昭阳起。 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 萧萧茂陵树,残碑泣风雨。 天地有此山,苍崖阅兴毁。 我佛施津粱,层台簇莲蕊。 龙象居虚空,下界闻斗蚁。 乘时方救物,生民难其已。 淡泊心无为,怡神在玉几。 长以兢业心,了彼清净理。 羊车稀复幸,牛山窃所鄙。 纵洒苍梧泪,莫卖西陵履。 持此礼觉王,贤圣总一轨。 道参无生妙,功谢有为耻。 色空两不住,收拾宗风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