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卫明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1537826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陆卫明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陆卫明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陆卫明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陆卫明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卫明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陆卫明考研政治重点剖析 28 题目录重点 1.运用唯物辩证法理论说明真理的特点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重点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一个过程。重点 3.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和谐问题重点 4.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改革的性质、方法、意义重点 5.联系抗震救灾的具体实例说明相关哲学原理重点 6.关于文化结构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 7.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经济现象及其比较重点 8.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重点 9.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重点 1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2、制与加强宏观调控重点 11.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三、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 12.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重点 13.对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重点 14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绩及其历史经验重点.15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重点 1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及其意义重点 17. 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评价四、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 18、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开放的问题重点 19、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问题重点 20、邓小平“两

3、个大局”的思想、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重点 19、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问题重点 21、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重点 22、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重点 23、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问题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重点 24、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金融危机与中国对策、世界粮食安全)重点 25、政治多极化与大国关系(格俄战争)重点 26、时代主题与总体国际形势(达尔富尔问题、朝核问题)重点 27、南北关系与国际新秩序(多哈会谈)重点 28、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附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 1.运用唯物辩证法理论说明真理的特点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它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2)上述理论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真理。真理具备的特点首先应该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其次,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是全面的,发展的、有条件的、一元的、是绝对相对统一的。(3)上述理论还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也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范围内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对

5、立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重点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一个过程。(1)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内容如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绝对与相对统一的。(2)上述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

6、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一从客观方面来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二从主观方面来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限制。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正确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获得的。现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真理,正确揭示了社会主义和改革的本质和规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相对真理不断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我们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本题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社会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问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经过再

7、次否定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2)根据上述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遵循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过程。第一,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第二,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曲折,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

8、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干辟道路,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社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会出现曲折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重点 3.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和谐问题(1)对立统一(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发展的不不平衡性四个理论。(2)运用上述理论分析和谐社会如下:第一、矛盾是普遍的,双是特殊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

9、过程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第二、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之间是区别与联系的。统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就是说,没有各种差别和对立也就没有和谐。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清楚认识到和谐社会是包含各种差别的和谐,反对绝对同一和绝对对立的早学思维方式。第三、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但总体是和谐的,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只有集中精

10、力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达到真正的有差别的统一与和谐。第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许多矛盾,矛盾解决了,社会就进一步向深层次前进发展了,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所以我们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转化。重点 4.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改革的性质、方法、意义(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

1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2)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改革的方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重点 5.联系抗震救灾的具体实例说明相关哲学原理1.以人为本(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

12、认识的过程: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上述理论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一,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以人为本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抗震救灾中,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快速反应,紧急部署,坚强领导和强有力指挥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和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各级党组织和

13、党员干部投身抗震救灾的英勇表现都充分实践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和归宿,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主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相信人民群众、领先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前线,举全国之力、全军和武警部队挺进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是真正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是以人为本的胜利。2.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

14、,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 6 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息,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双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2)一个关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各类多、分布地域广

15、、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为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重点 6.关于文化结构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1.文化结构的概念文化结构就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

16、内容的观念体系的结构,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首先、艺术、宗教、哲学等系统的社会观念及其联接方式。2.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文化结构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其表现有:与社会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性,即先进的文化结构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结构起阻碍作用。3.文化结构的社会功能(1)广义的文化结构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1)信息功能,即文化实施着传递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持续性的功能;2)才华、培育功能,即人创造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

17、的功能;3)社会发展动力功能,即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功能;4)认识功能,是指文化在提供人的认识背景时,它作为各民族即得的思维传统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因此,文化也成为各民族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2)狭义的文化结构是指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就是意识形态。它的社会功能表现为四个方面;1)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具有社会意识的认识功能。2)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是指它维护、肯定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并回击同自己的性质相反的、敌对的意识形态的攻击。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现实

18、的维护和批判的功能是辩证统一的。3)调控社会和人的功能。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导向作用,影响人们的活动。4)创新功能。是指能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并且能在新观念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实际地改变社会现实,创建新的社会形态,这是意识形态功能的最高表现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

19、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推动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

20、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幸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告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

21、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精髓;树立和践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6.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昂扬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大成就,在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潮明,把抗震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好思想、与作风作为社会

22、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 7.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经济现象及其比较1.失业问题及其比较(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日益相对的减少;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的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是造成工人失业,即造成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

23、条件。这是由于相对过剩人口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的发展提供随时所需要的劳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又把相对过剩人口做产业后备军。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的根本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是无产阶级遭受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根本原因。当代资本主义虽然把充分就业作为其调节和干预经济的政策目标,但其失业优选法一直居高不下。正在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被美国媒体称为“20 世纪 30 年代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随着全球经济衰退,资本主义各国将出现新一轮失业浪潮。(2)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体制转换和企业转制的深化,企事业单位下岗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

24、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就业形势带来新的压力。显然,我国当前存在的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必然能够再进一步的发展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与社会主义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失业,但是失业并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伴侣。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就业压力大将始终是突出

25、问题,应当看到解决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3)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基本要求,促进和增加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前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倾向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车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增长,有效增加就业,国务院最近已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确定 4 万亿元投资计划,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效增加就业。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及其比较(1)决定一个社会分配制度

26、的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方式,个人收入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因此,决定一个社会分配制度最根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尽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社会主义阶实行以仅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能够保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是按资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资分配

27、是主体,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优越性;1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3.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3.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比较(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有趋同倾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共有的一般性。主要有:1)经济关系市场化;2)企业经营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经济管理法制化。(3)

28、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因而呈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同的根本点: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仅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多种所有制。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中资本家私有制占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而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招灾惹祸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29、并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能够保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资本主义必然是按资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是说,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按资分配是主体,必然导致两极分化。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虽然也能解决一时的经济问题平衡问题,但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4.效

30、率与公平问题及其比较(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协调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产出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收入与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所谓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公平与效率之间、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中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如果任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甚至两极分化。因此,政府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协调效率与公平这两大社会目标。(2)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效率与公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实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和按资分配,尽管政府也对收入分配进

31、行调解,缓解社会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不可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从基本上讲,能够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但是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和公平之间也会发生矛盾;但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效率与公平不是不可兼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效率和公平矛盾的总矛盾应该是效率与公平兼顾。重点 8.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通过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交换,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条件和规律,论证了社会化大

32、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这对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义生产都是适应的。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首先要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必须建构和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2.按照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要求,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好又快,简单地说,就是好中求快

33、,优中求进,坚持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发展。而要做到又好又愉发展国民经济,就要首先做到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在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曾经强调“又快又好”、现在又把“好”放在“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文字顺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大发展,意义重大。3.又快又好,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表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做到:1.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协调;2.坚持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4、、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只要我们及时果断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把握机遇,应知识宝库友情赠送,仅供学习,严禁传播对挑战,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 9.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1.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的问题“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是不法分子在原料乳中掺水,以增加重量牟取非法利益,奶掺水后会造成原料乳中蛋白质含量下降,为掩盖非法行为,虚增牛奶中蛋白质检中量,不法分子人为在原料乳中加入三聚氰氨。临床调查发现,三聚氰胺对人体的影响是有可能在泌尿系统形成泥沙样结晶或结石。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

35、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秩序不规范。突出表现是:交易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特别是制假贩假,假冒伪劣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生产者利益、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有一个健康、规范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制约。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程序的主要保证。因此整顿、规范市场笔译十分重要。整顿、规范市场笔译应该采取多项有利措施综合治理。1.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

36、主体的自身素质。3.加强信用建设、建立以首先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4.强化法治、从严监管。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秩序。重点 1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宏观调控1.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及其启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被美国媒体称为“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金融海啸已经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境地。导致金融海啸的直接原因在于金融体系监管不够,同时也是美国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新

37、自由主义认为不应该由政府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而政府本身是造成问题的原因。金融海啸的爆发意味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美国媒体称“我们现在都是中国人了,换句话说,我们名言上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当危机来临时,我们却不相信自由的经营市场,因此我们转而向政府寻求保护。从根本上说,这次全球金融海啸,经济衰退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危机,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危机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的缓解的方式。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再一次说明;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根除。同时,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提示我们,发展经济,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38、,但也绝不能让市场经济这匹骏马信马由缰。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和发送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它实现了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形成的市场机制,以价格为信号调节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它富有效率和生机。大市场也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难以靠市场自身加以解决。现代市场经济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都证明必须借助和依赖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主体决策和生产社会化、社会公共利益要求的可能不一致

39、;消除或减少市场调节滞后性、盲目性所导致的损失;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重点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重点 11.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1.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最近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二重性。知识宝库果冻编辑校对其积极作用表现在:(1)有利于生产要求

40、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和资源优势互补;(2)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3)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4)胡得于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等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其消极作用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2)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来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最大化。(3)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今后经济的正常发展。(4)经济全

41、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加剧了贫富差别全球化。2.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我们不能因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而否定经济全球化,也不能因为爆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而反对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即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护理和双赢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我国应和轮种地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经济上互助使用,优势互补

42、,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面发展。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增长,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中。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43、,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拓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经济整体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增强我国经济

44、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第一,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二,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第三,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第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确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一批有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民族富强中的国家战略地位。三、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 12.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受压迫最重,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革命、义

45、和团运动以及在历次反侵略反封建的战争中,农民都是最坚决、最具爱国精神的力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段领导权的中心问题。(2)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具体地说: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3)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3)中国革命必然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46、政权的道路。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夺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其基本依据:1)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3)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2.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1)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在国民革命时间,中国共产党没有实行土地革命,这也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总结国民革

47、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在 1927 年召开了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等,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有一个原则的修正、就是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只没收地方的土地及一切公共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它采取了没收地方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并实行了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实行这个政策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发送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48、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其标志是 1946 年 5 月发布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部的土地改革的纳性文献。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毛泽东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完整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领先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强调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新中国建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至 1952 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2)土地改革的意

49、义1)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获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2)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巩固了工农联盟,推动了农村人民政权建立;4)为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前提;5)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3.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原因:这是发展农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一方面,土地改革后,广大个体农民为避免重新两极分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存在着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也促进

50、了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2)基本经验:1)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表叔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而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造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经验。2)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表叔过渡形式,引导农民表叔摆脱私有制。3)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4)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由限制到表叔消灭军事家的阶级路线,从而团结了广大农民共同走合作化道路。(3)意义: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共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2)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孤立了城市资本主义,五

51、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3)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4)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善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4.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在 1962 年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一些农村出现“包产到户”的做法,刘少奇、陈云、邓小平、邓子恢等以不同方式表示肯定。它成了 1978 年以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的先声。重点 13.对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因此相应的也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又称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称中产阶级)两部分,如何正确认识与处

52、理中国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问题,是中国革命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1.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政策(1)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对此采取没收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性质上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它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官僚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反动的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成为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这的存在和发展不但不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相反,却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没收官僚资本,便成

53、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主义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买办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们,对于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保护对象,对此采取保护政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是有益元害的。我们提倡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这种资本主义有它的生命力,还有革命性,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

54、。正是根据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于对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并将它作为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之一。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主要原因有:一是由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二是由民族资本的特点决定的。保护和发展它们,对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民经济均有重大意义。三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表现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部分野,一定程度上参加了异议革命,是团

55、结与争取的对象。四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中国共产党还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四面八方”政策、使新民主主义的一种经济成分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2.对资产阶级的认识和政策(1)对官僚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由于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因而,官僚资产阶级自然也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中国带买办

56、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属于某个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到上述斗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削弱敌人和补充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这种统一战线。(2)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一方面,它们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广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属于人民的范畴,另一方面

57、,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中容易发生动摇和妥协、但不管如何,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属于人民的范畴,如果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的对象来看待,就会混淆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界限,就会犯“左”的错误。民族资产阶段的两面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对他们的政策,即实行双联合双斗争的政策。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不同的革命阶段有不同的革命要求,对他们要实行团结和联合的政策,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对他们的动摇性、妥协性,必须采取适当的批评和斗争,以克服其动摇性,共同对付强大的敌人。在我国,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

58、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所决定的。重点 14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绩及其历史经验1.建立革命统一战绩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1)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绩,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2)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绩,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群众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是中国革命中最先进的力量,但是人数少,反革命力

59、量异常强大,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2)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绩。(3)在中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绩也是完全可能的。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绩的可能性。2)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是中国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因此,无产阶级就可以和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

60、民团结在一起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绩。中国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革命要求坚决,是共产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有革命性一面,无产阶级完全有可能与之建立统一战线;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总之,统一战绩问题,实质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题,它是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成功的重大策略,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2.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几个阶段,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与特点。(1)国民革命

61、统一战线:即国民革命时期,以推动国民革命为目的的国共合作。中共三大制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由于国民党一大宣言与中共二大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上基本一致,因此国共两党完全可以组成统一战线。经过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国共合作建立后,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占了主导地位,对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上采取了退让政策,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被近同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分裂,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实行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62、,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以后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这时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把民族资产阶级视作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而加以排斥、打击、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1935 年 12 月,中共瓦窑堡会议及会后毛泽东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强调在警惕右倾主义货币的同时,着重克服“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圆满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实际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比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更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含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集团。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以及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斗争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策略原则。在抗战初期,还克服了王明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倾向。以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