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师培训课件

上传人:dao****ing 文档编号:113162737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PPT 页数:220 大小:2.1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按摩师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0页
按摩师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0页
按摩师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0页
资源描述:

《按摩师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摩师培训课件(2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按摩须知按摩须知第一节 按摩发展概况 一、按摩术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在与野兽博斗中或劳动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导致发生疼痛,原始人自然地用手去抚摸,逐步收到效果。人类本能地童复应用一些能够祛病的抚摸手法,经过时间的延续,这些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大约几千年前,我国祖先为按摩术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术。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对按摩术有所记载,其中素问异法方宜记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温,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说明当时我国已有推拿按摩术,起源地在黄河流域,那时称按摩为按跷,由于操作简单,所以,很快在我国各个

2、时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按摩术的形成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不发达,所以一些抚摸的手法,形成了早期医疗的雏形。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以及奴隶社会的形成,在当时医事管理方面,按摩术已成为一科。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医事有所发展,出现了中药,此时,按摩术与中药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医疗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学派医学思想,并对按摩治疗疾病看所记载。黄帝岐伯按摩经 如韩非子、老子、墨子、史记扁鹊传等对按摩术都有记述,并且形成了一些手法。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祖国医学逐步形成体系,推拿按摩也随医学发展而形成独立体系,出现了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它和黄帝内经、华佗

3、别传等著作记述了十几种按摩手法。三、按摩术的发展 经过漫长的岁月,按摩术在我国逐步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强盛时期,按摩术也已发展到鼎盛阶段,按摩手法有了大的发展,并且推出小儿按摩的新方法。在医事制度中,按摩术有专门编制,如隋时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2人;唐代继承了这种制度,唐六典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56人和按摩生115人;圣济总录 宋朝医学著作圣济总录有独立篇对按摩进行记载,这说明推拿按摩比以前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按摩术的发展,保健按摩也取得了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省、市医院设立了按摩科,全国各地举办按摩培训班,并有按摩专门培训基地。目前整理出按摩手法上百种,不但治骨科病、各种

4、内科病,也用于保健强身,在饭店、浴池等场所纷纷设立保健按摩。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按摩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将会在我国得到发扬光大。第二章 按摩的基础知识第一节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第二节 骨骼结构知识第三节 关节结构知识第四节 肌肉结构知识第五节 按摩对人体的一般保健作用第一节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一、人体各部位名称一、人体各部位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上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下-接近足底称为下;前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内侧内侧-接

5、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外侧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近侧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远侧远侧-远离肢体根部的称为远侧;尺侧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桡侧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胫侧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腓侧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浅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深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2、人体的切面(1)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 (3)额状面(冠状面)二、体表标志1、躯干部的体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 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2、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踝、

6、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髌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第二节骨骼结构知识一、骨的构造 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组成人体的支架。根据骨的形态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骨主要由骨质构成,外面包着骨膜,内部藏着骨髓。1、骨质2、骨膜3、骨髓二、颅骨、躯干骨、四肢骨1、颅骨由23块骨组成。颅骨以眶上缘至外耳门下缘的连线为界,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脑颅,下部为面颅。二、颅骨 (1)脑颅骨由8块骨构成,围

7、成的腔叫颅腔,脑位于腔中。脑颅骨分别是额骨1块,位于颅前,可分额鳞、眶部及鼻部;顶骨2块,位于额、枕骨之间;枕骨1块,位于颅后;蝶骨1块,位于颅底中部,居枕骨前,因形似蝴蝶而得名,该骨分蝶骨体、大翼、小翼和翼突;颞骨2块,左右各一,位于蝶骨、顶骨、枕骨之间,构成颅底和颅腔的侧壁,颞骨分为鳞部、乳突部、岩部、鼓部;筛骨1块,位于额骨的前下和颅底的前部,夹在两眼眼眶之间,分为筛板、垂直板及筛骨迷路。 (2)面颅骨由15块骨构成,形成了眶腔、鼻腔、口腔等面部轮廓。面颅骨分别是犁骨1块,位于两鼻腔之间,为构成鼻中隔下部、后部的扁平薄骨板;下颌骨1块,其关节与脑颅的颞骨相连,它是颅骨中除舌骨以外唯一能够

8、活动的骨,是面颅中最大的骨;舌骨1块,位于颈前,在下颌骨和甲状软骨之间, 通过韧带和颞骨茎突相连,分为舌骨体、大角、小角;上颌骨2块,分为上颌体、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构成了口磕上壁、眶下壁、鼻腔的外侧壁;鼻骨2块,位于左右上颌骨、额突之间,为鼻腔上壁的一部分;泪骨2块,薄而脆,似指甲大小,前接上颌骨额突,后连筛骨迷路的眶面,位于两眶内侧壁的前部;颧骨2块,在额骨与上颌骨之间,位于眶的外下方,颞突与颞骨颧突连结而成颧弓,是面颊的骨性突起;下鼻甲2块,附在上颌体的鼻面,为卷曲的薄骨板;腭骨2块,位于上颌骨腭突的蝶骨翼突之间,构成鼻腔的外侧壁的一部分和硬腭的后一部分。 三、躯干骨 2躯干骨躯干

9、骨是由24椎骨、1 骶骨、1尾骨构成的。(1)椎骨根据不同的部位而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骶骨)和尾椎(尾骨)。1)椎骨的构造椎骨有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二者围成椎孔。各椎孔相连成的管腔叫椎管,内藏有脊髓。椎弓有7个突起:后面的叫棘突,两侧的两个突叫横突,上和下的两对突起叫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 2)椎骨的特征第三至第六颈椎的横 突上有横突孔。棘突分叉(如图25)。第七颈椎的棘突较长,颈后部可以摸到。第一颈椎上没有椎体和棘突。该椎又叫寰椎。 第二颈椎体上有一个齿突,又叫枢椎(如图26)。胸椎棘突细长,尖向后下,椎体两侧和横突有关节面(如图27)。腰椎椎体最大,棘突呈板状(如图

10、28)。骶椎(骶骨)成年人骶椎愈合为一块骶骨,似三角形。前面光滑而凹陷,后面粗糙隆凸,骶骨外侧缘 上面有形似耳朵的耳状面(如图29)。尾椎(尾骨)成年人尾椎愈合为一块三角形的实性尾骨(如图29)。(2)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组成。胸骨柄上缘有一浅而宽的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骨切迹(锁切迹),胸骨和胸骨体两侧各有7个切迹(如图210)。(3)肋骨共有12对。肋分前后端和体三部分。后端包括肋头、肋颈和肋结节等。肋的前端借助软骨和胸骨相连,后端与相应的胸椎构成关节(如图211)。 四、四肢骨 3四肢骨由上肢骨和下肢骨构成。(1)上肢骨由肩带骨和游离上肢骨组成。1)肩带骨由锁骨和肩胛骨组成。锁

11、骨位于颈根皮下,全长均可触及。水平位,内端粗大,与胸骨柄相关节;外端扁平,与肩胛骨相关节(如图212)。肩胛骨肩胛骨前面凹陷,叫肩胛下窝,后面隆起,叫肩胛冈,并分成冈上窝与冈下窝。肩胛冈外端的增高与膨大部分叫肩峰,锁骨与其相连。外侧角有一浅凹叫关节孟,与肱骨头构成关节。关节盂的内侧上有一指状突起叫喙突(如图213)。2)游离上肢骨肱骨是典型的长骨。肱骨上端的膨大叫肱骨头。肱骨头前方粗糙的突起叫小结节;外方的突起叫大结节。肱骨体外侧粗糙的隆起叫三角肌粗隆。肱骨远端后面的窝叫鹰嘴窝;前面内侧窝叫冠突窝,外侧的窝叫桡窝。冠突窝下方的突起叫肱骨滑车,桡窝下方圆形的突起叫肱骨小头,两者均有关节面。在肱骨

12、远侧端的内侧的突起叫内上髁;外侧的突起叫外上髁(如图214)。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上端前有冠突(喙突),后有鹰嘴。两者之间的深凹叫滑车切迹(或叫半月切迹)。冠突的外侧,有一凹陷的关节面,叫桡切迹。冠突的下方有一粗糙面,叫尺骨粗隆。尺骨干上有一个锐利的外侧缘叫骨间缘。尺骨远端呈圆盘状,叫尺骨头。内侧小突起叫尺骨茎突(如图215)。桡骨位于前臂的外侧。上端呈圆盘状,叫桡骨头。头的周围有环状关节面,头的上面有凹陷关节面,叫桡骨头关节凹 。头的内侧下方有桡骨粗隆。桡骨体有一个锐利缘叫骨间缘。下端肥大,外侧有一向下的突起叫桡骨茎突;内侧有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如图215)。手骨手骨由8块腕骨、5块掌骨、

13、14块指骨组成(如图216)。腕骨为小而不规则的短骨。其名称多标志各自的形状。分上下两排排列。上排从外向内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下排从外向内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掌骨每一块掌骨没有特殊的名称,由拇指向小指方向分别冠以第一、二、三、四、五掌骨。掌骨近侧为底,中间为体,远侧为头。第一掌骨底呈鞍形为鞍状关节面;其余的是平面关节面。(2)下肢骨由下肢带骨和游离下肢骨组成。1)下肢带骨主要由髋骨组成。每侧髋骨均由位于上方的髂骨,后方的一块坐骨,前下方的耻骨组成。髂骨位于髋骨上外。骨的上部宽而扁薄,叫髂骨翼。翼上缘变厚,叫髂嵴。髂嵴前方突起部叫髂前上棘,下方突起部叫髂前下棘。髂骨内面

14、的凹陷叫髂窝,髂窝后部的两个粗糙面分别称耳状面和髂粗隆。髂骨内面稍显弯曲的部分叫弓状线(如图217)。耻骨是髋骨的前下部分。有上支、下支和体三部分。上支接近弯曲处上缘的突起部分叫耻骨结节。上下支弯曲处内面较粗糙部分为耻骨联合面。它与对侧的耻骨联合面连接起来,构成耻骨联合。坐骨是髋骨的后下部分。分坐骨体、坐骨支两部分。其相接的外面,有一粗糙结节叫坐骨结节。髋臼 由髂、耻、坐三骨的骨体构成,深陷呈环状的窝。闭孔由坐骨与耻骨围成的卵圆形大孔。骨盆由前外侧的两块髋骨和后方的骶尾骨构 2)游离下肢骨股骨是人体骨胳中最大的长骨。分为上下端和中间的骨体(如图218)。上端似球形叫股骨头,头下方较细的部分叫股

15、骨颈。骨体上方较大隆起叫大转子,在大转子后下方的小突起叫小转子。股骨后面在骨的长轴上有一条股骨粗线。股骨下端膨大,其后面的两个隆起,分别叫内、外侧髁。髁间的凹陷叫髁间窝。两髁上各有一隆起,分别叫内、外上髁。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在皮下可以触及(如图219)。胫骨是小腿内侧的粗大长骨。其上端膨大,由内、外侧髁组成。两髁的上面是光滑、稍凹的关节面,两关节面之间有一小突起叫髁间隆起。胫骨上端前面有一大的突起叫胫骨粗隆。胫骨下端的下面有一胫骨下关节面,其外侧有一三角形凹陷面叫腓切迹。胫骨下端内侧有二突起叫内踝(如图220)。腓骨位于胫骨的外侧。上端膨大叫腓骨头。下端较长,超过胫骨部

16、分叫外踝(如图220)。足骨分跗骨脯趾骨(如图221)。跗骨共7块。分别是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跖骨共5块。近端与跗骨相关节,远端与趾骨相关节。趾骨共14块。躅趾有两节趾骨,其余均有3节趾骨。按摩基础按摩基础-关节关节关节结构包括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两部分。1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1)关节面多有一凸一回两个关节面,由光滑的关节软骨构成。(2)关节囊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及附近骨上,密封关节腔。分为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厚而坚韧,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内层为滑膜层,薄而柔润,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的滑膜层形成滑膜皱襞,起到补充关节空隙和

17、分泌润滑液的作用;有的向外膨出成为滑液囊。(3)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所围成的腔隙叫关节腔。腔内有滑液。腔内压力为负压,对稳定关节起着重要作用。2辅助结构有关节盘(或称关节内软骨垫)、关节盂缘、滑膜皱襞和关节韧带等。(1)关节盘由纤维软骨构成,常似圆盘状或半月状。中间薄周边厚,位于两关节之间,周缘与关节囊愈合,具有减轻冲撞和震动的作用。 (2)关节盂缘是附着在关节窝周围的纤维软骨环。有增大关节面、加深关节窝,使关节更加稳固的作用,肩、髋关节均有之。(3)滑膜皱襞起着补充关节空隙和分泌润滑液的作用。(4)关节韧带分布在关节周围或关节内。具有连结两关节骨,限制关节运动的作用(如图222)。 1.下

18、颌关节下颌关节是由颞骨的下颌窝与下颌骨下颌头构成,关节内有关节盘。下颌关节为联合关节,必须同时活动,完成张口、闭口、前伸、后缩及向侧方运动等。由于下颌关节囊的前壁较松,缺乏韧带加强,在过大张口时,下颌头滑到下颌窝前部而不甚稳定,故易发生下颌骨向前脱位。2.肩关节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肩关节囊附着在关节盂缘和肱骨解剖颈上,极为松弛,可使两关节面分离达2.5厘米。关节囊上有喙肱韧带,.前有盂肱韧带加强。整个肩关节的上前方有喙突,正上方有肩峰和喙肩韧带保护(如图223,图224)。 二、各部位关节结构3.肘关节肘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三个关节共在同一关节囊而构成。 (1)肱尺关节是肘关

19、节的主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的关节凹构成。(3)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上端的桡切迹构成(如图225)。伸肘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两者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角度,这个角叫提携角(男性约165度,女性约135度)。当处理肱骨下段骨折时,要注意恢复提携角(如图226)。另外,伸肘时鹰嘴的尖端和肱骨内、外上髁三点成一直线;肘屈90度时,三点则变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即鹰嘴朝下,内、外髁在上。这三点关系的改变有利于鉴别肘部骨折的部位;如鹰嘴骨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时的 关系变为异常;如三点关系正常,可以排除肘关节骨折,而应考虑肱骨髁上骨折。 4.手关

20、节手关节由桡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构成。(1)桡腕关节由桡骨腕关节面和尺骨下端关节盘的下面构成关节窝;舟骨、月骨和三角骨互以骨间韧带相连构成关节头。关节囊宽阔松弛,囊外有韧带增强。(2)腕骨间关节由近侧列腕骨的远侧面与远侧列腕骨的近侧面构成。5.腕掌关节腕掌关节由远侧列4块腕骨与5块掌骨底的关节面构成。关节活动范围很小。拇指腕掌关节由大多角骨和第一掌骨构成,能做屈、伸、内收、外展及对掌运动。6.掌指关节掌指关节由5块掌骨和第一节指骨底构成。7.指关节指关节由各节指骨连结而成(如图_227)。8.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由骶骨耳状面和髂骨耳状面构成。有关节囊,但很小,囊壁很紧张。关节前面有骶髂前韧带;后面有

21、骶髂后短韧带和骶髂后长韧带;后上方有连结髂骨、骶骨粗隆的骶髂骨间韧带。骶髂关节有轻微活动,妇女比男子活动稍大。9.髋关节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髋臼很深,它与髋臼盂缘和横韧带一起将股骨头包起来。关节囊很坚韧,不但包绕关节,还包绕股骨颈。关节囊前为髂股韧带,限铜髋关节过伸;前下方为耻骨囊韧带,限制大腿外展;后面为坐骨囊韧带,限制大腿的内收(如图228)。10.膝关节膝关节是 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关节。由股骨下端的关节面、胫骨上端的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如图229)。10.膝关节膝关节是 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关节。由股骨下端的关节面、胫骨上端的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如图229)。滑膜腔被两条交叉韧带

22、分割。前、后两条交叉韧带有防止胫骨前、后移动的作用。膝关节有月牙状的关节盘叫半月板,其内侧大,外侧小,该板有润滑、缓冲和保护关节面的作用(如图230)。膝关节囊坚韧,前、后有肌肉、肌腱、韧带保护。关节囊的前壁有髌骨和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后方有胭斜韧带加强。11踝关节踝关节由胫骨下端及内踝、腓骨外踝与距骨构成。关节囊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三角韧带)从内侧将内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连接起来;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连结腓骨、距骨和跟骨(如图231)。 按摩基础按摩基础-肌肉肌肉 一、肌肉的构造肌组织的肌细胞呈细丝状,称为肌纤维,其特征是能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缩短,产生收缩

23、,以保证机体的各种运动。肌肉组织按其形态与功能,可分为平滑肌、骨骼肌与心肌。结构特征:肌细胞呈长圆柱形或梭形,一般称为肌纤维,肌细胞之间排列紧密,细胞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当肌肉损伤时,可引起出血及神经损伤肌组织的分类如下: 骨骼肌(分布在骨骼上)肌组织 心肌(分布在心脏) 平滑肌(分布在内脏和血管壁上) 肌肉在人体内的分布极其广泛,全身肌肉约有500余块,其重量约占体重40,而四肢肌肉约占肌肉总重量的80。肌组织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收缩时肌肉缩短,横断面增大,松弛时则相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兴奋使肌肉经常保持持续性的轻微收缩状态,这种状态叫肌紧张,肌紧张可使身体维持一

24、定的姿势。实际上,人在静止时,肌肉仍然处于稍微收缩的状态中。 每块肌肉都是由许多肌纤维集合起来组成一个肌束,再由许多小的肌束合并成一个大的肌束,最后由若干个大的肌束合并成整块肌肉。整块肌肉的外围都由结缔组织薄膜包裹着,称肌外衣,它向肌肉两端的延续部分称为肌腱。肌肉借肌腱附着于骨膜、筋膜和关节囊的表面。肌腱没有收缩能力,但有很大的抵抗力。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膜筋膜有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浅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皮肤的深面,是含脂肪成分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通常所说的筋膜(或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层。深筋膜在四肢最发达,包被在每块肌肉的周围,并深入各群肌肉之间,形成肌间隔,最后连于骨膜上。筋膜

25、的作用是分隔肌群中的肌肉,使深层肌肉在工作时具有同等的工作条件。在病理情况下,筋膜能够限制炎症的扩散。2.腱鞘腱鞘是由两层结缔组织构成的长管,套在肌腱上,两层膜之间有滑液,运动时可减少肌腱和骨之间的摩擦。 三、肌肉分类1.按形状分类以肌肉的外形轮廓可分为长肌、短肌、轮匝肌和阔肌。2.按肌头数目分类有二头肌、三头肌、四头肌等。每个头各有一个起点,由两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为二头肌,其余依此类推。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与弹性肌肉受外力时长度增加,这种特性叫伸展性。当外力解除后,肌肉恢复原来的长度,称为肌肉的弹性。2.黏滞性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之间摩擦产生阻力,是由于肌肉的黏滞性引起的。气候寒

26、冷时,肌肉的黏滞性增大。所以在各项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使体温升高,以减小肌肉的黏滞性。 五、使上肢各关节运动的肌群 1.斜方肌 位于背部和项部的皮下,一侧呈三角形,两侧相合呈斜方形,肌纤维分上、中、下三部分。(1)起点枕外粗隆项韧带,第七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2)止点肩胛冈,肩峰,锁骨外13处。(3)机能近固定:上行纤维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横行纤维使肩胛骨后缩;下行纤维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一侧收缩,使头和颈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2.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呈菱形。(1)起点下位两个颈椎和上位四个胸椎的棘突。(2)止点肩胛骨内侧缘。(3)机能近:使肩胛骨下回

27、旋,上提和后缩。远: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椎伸直。 3.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层,细而长。(1)起点上位四个颈椎横突。(2)止点肩胛骨的内侧缘(内侧角至肩胛冈之间)。(3)机能近:使肩胛骨上提。远:一侧收缩使颈和头向同侧倾斜和回旋;两侧同时收缩,使颈伸直。 4.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1)起点以89个肌齿起于上位89个肋骨的外侧面。(2)止点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的前面。 (3)功能近: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5.胸小肌位于胸廓上部的前外侧,胸大肌深面;(1)起点起于第35肋的前面。(2)止点肩胛骨的喙突。(3)功能近: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远:上提肋,辅助吸气:

28、6.三角肌呈三角形,遮盖肩关节。(1)起点锁骨外端、肩胛骨肩峰、肩胛冈。(2)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如图232)。(3)功能前部:使上臂屈和旋内。中部:使上臂外展。后部:使上臂伸和旋外。三部同时收缩使上臂外展。 7.胸大肌广阔而厚,覆盖胸廓前面的大部分。(1)起点锁骨内侧半,16肋软骨和胸骨前面腹直肌鞘前臂(如图232)。(2)止点肱骨大结节嵴。(3)功能近: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远:拉躯干向臂侧。提肋,辅助吸气。8.喙肱肌细长,在肱二头肌内侧及深面。(1)起点肩胛骨喙突。 (2)止点肱骨内侧中部(与三角肌止点相对)。(3)功能使上臂屈和内收。9.肱二头肌有长短二头,位于上臂前面,呈梭形。(1)

29、起点长头: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肩胛骨喙突。(2)止点桡骨粗隆,前臂筋膜。(3)功能近:使上臂屈,前臂屈和旋外。远:使前臂向上臂靠拢。10.背阔肌背阔肌是全身中最宽大的肌肉,分布在背的下半部及胸侧部,部分被斜方肌所遮盖。(1)起点第七胸椎至骶骨所有椎骨的棘突,髂嵴后13处,第十至第十二肋。(2)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3)功能近:使上臂伸,旋内与内收。远:拉躯干向臂侧,使肋上提,辅助吸气。 11.大圆肌紧贴背阔肌的上方。(1)起点肩胛骨下角的背面。(2)止点肱骨小结节嵴。(3)功能使上臂伸,旋内与内收。12.小圆肌在冈下肌的下方。(1)起点肩胛骨外侧缘。(2)止点肱骨大结节。(3)功能使上臂伸,

30、内收与旋外。 13.冈下肌在小圆肌上方,肩胛骨的背面。(1)起点冈下窝。(2)止点肱骨大结节。(3)功能使上臂伸,内收与旋外。 14.冈上肌呈圆椎形,位于肩胛骨的冈上窝内,为斜方肌所遮盖。(1)起点冈上窝。(2)止点肱骨大结节。(3)功能使上臂外展。 15.肩胛下肌位于肩胛下窝内。(1)起点肩胛下窝。(2)止点肱骨小结节。 (3)功能使上臂伸,内收与旋内。 16.肱桡肌呈长扁形,位于前臂的最外侧。(1)起点肱骨外侧髁的上方。(2)止点桡骨茎突的基部。(3)功能使前臂屈,并使前臂保持在中间位。17.旋前圆肌位于前臂的上13部的前面。(1)起点肱骨内上髁尺骨冠突。(2)止点桡骨中13的外侧面。(3

31、)功能使前臂旋内并屈。 18.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和内侧三个头。(1)起点长头:肩胛骨盂下粗隆。外侧头:肱骨体后面上部。内侧头:肱骨体内侧下方。三个头在肱骨中点合成一个坚韧的腱到止点。(2)止点尺骨鹰嘴。(3)功能使前臂和上臂伸(如图233)。 19.使手屈的肌群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除了指屈屈肌以外,起点都在肱骨内上髁,多数止于掌骨或指骨。20.使手伸的肌群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食指固有伸肌。(1)起点多起自肱骨外上髁或桡、尺骨的背面。(2)止点多止于掌骨的背侧。 六、使下肢各关节运动的肌群(如图234)1.髂腰肌髂腰

32、肌由腰大肌与髂肌构 1.髂腰肌髂腰肌由腰大肌与髂肌构成。腰大肌强大,位于腰椎体侧方;髂肌宽阔,占全髂窝。(1)起点自第十二胸椎体到第四腰椎体侧面、横突和髂窝全部表面。(2)止点股骨小转子。(3)功能近:大腿屈,旋外。远:于站立姿势中两侧同时作用时,使脊柱屈骨盆前倾。2.股直肌位于大腿前表面,是骨四头肌中的一块。(1)起点髂前下棘。(2)止点胫骨粗隆。(3)功能近:大腿屈,小腿伸。远:保持人体站立姿势。3.缝匠肌是大腿前细长的肌肉。(1)起点髂前上棘。(2)止点胫骨粗隆内侧。(3)功能近:使大腿屈、旋外,小腿屈j旋内。4.阔筋膜张肌扁平呈长方形,位于髋关节外前方,夹在两层筋膜之间。(1)起点髋前

33、上棘。 (2)止点在大腿上中l3交界处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3)功能近:使大腿骨阔筋膜紧张,起辅助支撑作用,使大腿屈、旋内。5.臀大肌这块肌肉很发达,直接位于皮下。(1)起点髂骨翼外面,骶骨,尾骨后面。(2)止点臀肌粗隆。 (3)功能近: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旋外。上半部使大腿外展,下半部使大腿内收。远:保持站立姿势,使骨盆后倾。6.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后面外侧。有长、短二头。(1)起点长头:坐骨结节。短头:股骨嵴外唇的下半。(2)止点腓骨小头。(3)功能近: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和旋外。远: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小腿伸直和固定时,使骨盆后倾。7.半膜肌位于大腿后内侧的长肌。

34、(1)起点坐骨结节。(2)止点胫骨粗隆内侧。8.半腱肌位于半膜肌的浅层。(1)起点坐骨结节。(2)止点胫骨粗隆内侧。(3)功能近: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小腿在膝关节屈和旋外。远: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小腿伸直与固定时,使骨盆后倾。9.大收肌在短收肌及长收肌的深层。(1)起点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2)止点股骨嵴内唇的全长,股骨内上髁。(3)功能近:使大腿内收、旋外和伸。远:使骨盆后倾。10.臀中肌臀大肌的深面。(1)起点髂骨翼外面。(2)止点股骨大转子。11.臀小肌臀大肌的深面。(1)起点髂骨翼外面。(2)止点股骨大转子。(3)功能近: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和旋内,后部使大腿伸和旋外。

35、12.梨状肌位于小骨盆侧臂,呈三角形。(1)起点第二至第五骶椎前侧面(如图235)。(2)止点股骨大转子尖端。(3)功能近:使大腿外展和旋外。13.使大腿内收的肌群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股薄肌起点多在耻骨上支,耻骨下支,多止于股骨嵴的中下部。14.使小腿伸的肌群股四头肌位于大腿的前表面,多起于髂前上棘,股骨嵴外唇内唇及体部。止于胫骨粗隆。使大腿屈,小腿伸(如图236)。15.使足跖屈的肌群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躅长屈肌多起自股骨内侧髁与外侧髁及胫骨的后面。功能是使小腿屈和足屈。16.使足跖伸的肌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坶长伸肌等多起自胫骨的上部及外侧面。功能是使足伸(如图23

36、7)。 七、使脊柱屈的肌群1.胸锁乳突肌在颈的前侧方突出的强有力肌肉。(1)起点胸骨柄及锁骨的胸骨端。(2)止点颞骨乳突。(3)功能头部固定(远固定),上提胸廓,辅助吸气。锁骨与胸骨固定(近固定),一侧收缩时,头向同侧倾斜,并向对侧回旋。两侧同时收缩时,头前伸。2.腹直肌位于腹白线两侧,扁长形,有三、四条腱划。腱划是细的白色肌腱,横列在腹直肌上,把腹直肌分为四五段。(1)起点第五至第七肋软骨前面和剑突。(2)止点耻骨上缘。(3)功能压缩腹腔。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保持较水平位置。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屈;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拉肋下降,辅助呼气。 3.腹外斜肌位于腹壁最浅层。(1)起

37、点第五至第十二肋的外面。(2)止点腹白线,髂嵴。(3)功能压缩腹腔。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处于较水平位置。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向对侧回旋。4.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层。(1)起点腰背筋膜、髂嵴、腹股沟韧带外侧13处,第十至第十二肋,腹白线。(2)功能压缩腹腔。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保持较水平位置。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屈,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亦向同侧回旋。 八、头肌 1.表情肌有颅顶的枕肌与额肌、眼周围的轮匝肌、口周围的口轮匝肌、鼻周围的鼻肌以及在耳廓周围的耳肌等。2.咀嚼肌咀嚼是依靠下颌骨的活动,所以咀嚼肌都附着于下颌骨上,主要有咬肌和颞肌等。按摩对人体的一

38、般保健作用按摩对人体的一般保健作用 各种按摩手法均是通过其手法的不断变化刺激人体外部器官,通过穴位、经络或神经系统的传导,直接或间接地刺激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神经、血管,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反应(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机能逐渐趋于正常,增加人体抵抗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增强健康的目的。1.按摩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按摩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氧,加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2.按摩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一通过对穴位、经络、神经等的刺激及传导作用,影响肺的功能。如按摩肺俞、膈俞及相关穴,能够调整胸膈、肺的状态,从而产生镇咳、平喘、化痰作用,可加深呼吸,增加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

39、碳的排出,恢复肺的弹性。同时使呼吸肌发达,增加肺活量,使肺保持良好状态。 3.按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按摩的刺激,使胃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弹力、收缩力增加,从而加速胃肠蠕动;同时通过交感神经的作用,使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兴奋,促进胃肠消化液的分泌。4.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按摩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使白细胞的数量增加,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噬菌能力 8.对其它方面的作用 (1)对表皮的作用按摩首先与皮肤接触,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温度增高,使腺体分泌增加,故皮肤润泽而有弹性,可施于美容按摩,因此有减少皮下脂肪堆积的功效,可为减肥手段之一。(2)对疼痛的作用按摩使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改变钾离子浓度,使疼痛症状缓解

40、或消失。(3)对淋巴循环的作用改善淋巴循环,加速水肿及渗出物等病变产物的吸收,有利于肿胀、挛缩的消除。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 脏腑经脉初步知识 传统医学中按摩掌以医疗为宗旨,以病人为对象,保健按摩是医疗按摩学的一部分,它以保健为目的,对象以正常人为主,主要是通过按摩施术解除人的疲劳,放松肌肉,疏通经络,以达到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保健按摩基本手法与医学按摩是相同的,理论也是相同的,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为了能更好地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有必要在学习基本手法的同时,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如阴阳、脏腑、经络、穴位、四诊、辨证等知识。这无疑有助于指导按摩施术,为深入学习、提高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脏腑

41、与经脉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之外还有一个叫心包络的,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它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它的病理变化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但当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时称六脏。 五脏六腑是人体最主要器官,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生理活动是以精、气、血、津液这四种物质为物质基础的。这些物质在内脏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同时又不断得到滋生与补充,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各有不同,但也有其共同之处。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而六腑则是主持消化、吸收和排泄。所以,心、肝、脾、肺、肾被

42、称为脏,脏含有“藏”的意思;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被称为腑六腑含有“府舍”的意思,即有出有入。 五脏六腑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的经络系统加以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按中医的阴阳学说的理论来归类,五脏归属阴,六腑归属阳。 脏腑与经络相连属的规律是:五脏属阴,它连属的经脉叫阴经;六腑属阳,与它连属的经脉叫阳经。经脉循行到手的叫手经,循行到足的叫足经。十二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并配上阴阳属性的叫法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归纳起来有循行到手的三条阴经,三条

43、阳经;循行到足的也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经脉,也叫手足十二经。另外经络系统中还有八条经脉,称为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分阴阳,但不与内脏连属,它分别叫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以上八条奇经,只有任脉与督脉上有穴位,任脉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任脉属阴经,督脉属阳经,这两条有穴位的任、督脉与前面提到的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脉。这十四条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在针灸、按摩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十四经络的起止穴位十四经络的起止穴位十四经各有循行的路线,每经又有若干穴位,这些穴位统称经穴,经穴总

44、共有361个。各经的起止穴如下: 手太阴肺经,左右各11穴位,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个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各9个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个穴位,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各23个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 常用分类常用分类:上肢手三阴三阳经穴上肢手三阴三阳经穴 手太阴肺经, 左右各11穴位, 起于中府穴, 止于少商穴。手少阴心经, 左右各9 个穴位, 起于极泉穴, 止于少冲穴。手厥阴心包经, 左右各9 个空位, 起于天池穴, 止于中冲穴。手阳明大肠经, 左右各20个穴位, 起于商阳穴, 止于迎

45、香穴。手少阳三焦经, 左右各23个穴位, 起于关冲穴, 止于丝竹空穴。手太阳小肠经, 左右各19个穴位, 起于少泽穴, 止于听宫穴。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各19个穴位,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足太阴脾经,左右各21个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足少阴肾经,左右各27个穴位,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足厥阴肝经,左右各14个穴位,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足阳明胃经,左右各45个穴位,起于承泣穴,止于厉兑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67个穴位,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足少阳胆经,左右各44个穴位,起于瞳子甥,止于足窍阴穴。任脉经,为单穴,一穴一名,共24个穴位,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督脉经,为单穴,一

46、穴一名,共28个穴位,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 足三阴经穴、足三阳经穴足三阴经穴、足三阳经穴足太阴脾经, 左右各21个穴位, 起于隐白穴, 止于大包穴。足少阴肾经, 左右各27个穴位, 起于涌泉穴, 止于俞府穴。足厥阴肝经, 左右各14个穴位, 起于大敦穴, 止于期门穴。足明阳胃经, 左右各45个穴位, 起于承泣穴, 止于厉兑穴。足太阳膀胱经, 左右各67个穴位, 起于晴明穴, 止于至阴穴。足少阳胆经,左右各44个穴位,起于瞳子髎 ,止于足窃阴穴。督脉穴: 为单穴, 一穴一名, 共28个穴位, 起于长强穴, 止于龈交穴。任脉穴: 为单穴, 一穴一名, 共24个穴位, 起于会阴穴, 止于承浆穴。

47、中医脏腑中医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脏,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脏腑的概念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但其发展,主要是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地超越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因此,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

48、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中医的脏腑概念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五脏 (1)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主血脉,基本上等同于现代医学的循环功能;另一功能是主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在现代医学中认为这是大脑的生理功能,但在中医学中则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2)肺最主要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大致与现代医学的呼吸功能相当。此外还有主宣发肃降、通条水道等作用。下面对五脏和六腑的功能做一简要介绍。 (

49、3)脾脾最主要的功能是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主运化有两个含义:一是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后,其中的水谷精微由脾消化吸收,转输于肺,通过经脉输布全身,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时,就会发生腹胀、腹泻、倦怠、消瘦、营养障碍等。二是运化水湿。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又将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在肺的协同作用下,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可引起痰饮、水肿、泄泻等病症。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

50、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此外脾还具统血功能,即是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4)肝一是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律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是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其次,肝的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5)肾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肾对于精气的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良好

51、的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肾还主水,人体的水液代谢,主要靠肾的气化作用。此外,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脑与脊髓相通,为髓聚而成,所以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有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故有“脑为元神之府”的说法。脑既然为髓聚而成,就必须依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因此,人的精神活动,也与肾的功能有关。六腑 (1)胃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饮食入口后,经食道,容纳于胃,因此,胃又称为“太仓”,或“水谷之海”。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消磨,下传于小肠,其营养物质则由脾运化,以供养周身。因此,人体后天营养的充足与否,取决于脾胃的共同作用。 (2)胆胆附于肝,内

52、藏“精汁”,因此被称为“中精之府”。精汁即胆汁,味苦色黄,来源于胆,为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而成,注入于肠中,有助于消化食物。若肝胆气逆或湿热熏蒸,则出现口苦、呕吐苦水,以及胆汁外溢全身而面目发黄等症。胆还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因而,某些惊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症,临床上常从胆来治疗。 (3)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泌别清浊”,即接受由胃传来的食物,在小肠继续消化而分清泌浊,清者由脾转输,以供机体功能活动的需要,其剩余的水液即下输膀胱;浊者下注大肠。若小肠的功能紊乱,则出现二便失常。 (4)大肠大肠有“变化”和“传导”的功能。它主要是对小肠传送来的糟粕,将水液吸收后,将其排出体外

53、。若大肠功能失常,则出现大便秘结或泻利等。 (5)膀胱膀胱有贮尿和排尿的功能。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来源于津液,贮藏于膀胱,由膀胱排出体外。尿的产生与排泄,需要经过“气化”作用。若膀胱发生病变,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或尿闭;膀胱失其约束,则出现尿多、小便失禁等症。 (6)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总称。从部位来分,通常以胃脘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从内脏来说,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按摩初级常用穴位按摩初级常用穴位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百会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主治头痛,眩晕,高血

54、压,脱肛等。 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l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效能疏风止痛,清热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阳白位置前额、目直视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效能祛风,明目。主治面瘫,头痛,眼睛疾患等。 攒竹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效能止痛,明目。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睛明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O.1寸处。效能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风池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效能调气降逆

55、,宽胸利膈。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主治胃痛,胃溃疡,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效能疏调肠腑,理气消滞。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效能补肾固本,调气回阳。主治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三、腰背部常用穴位 大椎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

56、背部疼痛。 肩井位置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12处。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风门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宣肺,疏风,调气。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 肺俞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调肺理气,退热。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心俞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速,精神分裂症,背痛等症。 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利肝胆,清湿热,调气机,明目。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痛,眼痛,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背腰痛等症。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

57、开1.5寸。效能调脾胃,助消化,除水湿。主治胃病,神经性呕吐,肠炎,浮肿,贫血,背腰痛,慢性出血性疾病等。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l.5寸。效能调补肾气,强腰脊,平耳眼。主治肾病,腰痛,遗精,遗尿,月经不调,哮喘,耳鸣,耳聋,脱发,腰肌劳损等症。 华陀夹脊 位置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各17个穴。效能调理气机,调理内脏机能。主治背腰部疼痛,神经衰弱,五脏六腑机能失常等。 四、上肢部常用穴位 曲池 位置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正中。效能祛风解表,清热利湿,通经活络。主治上肢关节疼,瘫痪,麻木,高血压,高烧,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 合谷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点。效能疏

58、风,解表,镇痛,通络。主治感冒,五官斜,眼科疾病,面神经麻痹,神经科疾病,各种疼痛等。 尺泽位置在上肢肘窝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外侧处。效能泻肺热,降逆气。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臂痛,肘关节疼痛,皮肤病等。 内关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效能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主治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胃痛,呕吐,各种疼痛等。 劳宫位置手掌中心,握拳时,中指尖处。效能清心,泄热。主治中风昏迷,心绞痛,癔病,手指麻,掌痛等症。 五、下肢部常用穴位 环跳位置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效能利腰腿,通经络。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麻木

59、等。 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效能平肝和胃,降逆和中,通调经络。主治肝胃不和,恶心呕吐,胃痛,急性胃肠炎,关节炎,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 阳陵泉位置屈膝,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效能利肝胆,清湿热,强筋骨。主治肝胆疾病,高血压,偏瘫,下肢麻木,疼痛等症。 委中 位置胭窝横纹之中点。效能泄热清肺,利腰通络。 主治急性胃炎,呕吐,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偏瘫,腰痛,牛皮癣等症。 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3寸,在胫骨后缘。效能健脾化湿,疏肝益肾。 按摩初级主要穴位按摩初级主要穴位 一、头面部1.常用经穴百会、神庭、头维、睛明、攒竹、丝竹空、鱼腰、太阳、印堂、听宫、听会、颧髎、巨髎

60、、迎香、颊车、地仓、人中、上下关、络却、脑空、翳风。2.作用疏散风邪,开窍止痛,镇静安神,明目益聪。3.适应症适用于头痛头晕、目胀鼻塞、耳聋耳鸣、牙痛及记忆力减退等症,同时能消除头面部疲劳,长期按摩能延缓衰老,保持头发的光泽。 二、胸腹部 1.常用经穴璇玑、华盖、膻中、俞府、中府、上中下三脘、幽门、气海、章门、关元、中极、天枢、归来。2.作用理气宽胸,调和脏腑,散寒止痛。3.适应症适用于胸腹诸痛、胸闷气短、咳喘、腹胀、便秘、月经不调及相关脏腑的不适症。长期做腹部按摩,有消除腹部脂肪的功效。三、颈部 1.常用经穴风府、风池、天柱、天鼎、缺盆、阿是穴。2.作用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温经通络,消肿散瘀

61、。3.适应症适用于颈椎病、落枕、颈项强痛等症。四、腰背部 1.常用经穴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中枢、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命门、阳关、膀胱俞、八髑。2.作用疏风散寒,行气止痛,温补脾肾,通经活络。3.适应症适用于腰背疲劳、疼痛及相关脏腑不适症,如咳喘、胸痛、胃痛等症。 五、上肢部 1.常用经穴肩井、肩贞、肩髃、抬肩、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内外关、列缺、合谷、神门、劳宫。2.作用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温经通脉,理气止痛。3.适应症适用于上肢及肩部疼痛、麻木、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及相关脏腑不适症。顺经脉走向按摩可增强上肢力量和各关节灵活性;逆经脉走向按

62、摩可消除上肢肌肉神经的过度疲六、下肢部 1.常用经穴居髎、环跳、承扶、殷门、风市、血海、阴陵泉、阳陵泉、委阳、委中、承筋、承山、足三里、条口、三阴交、悬钟、跗阳、金门、昆仑、太溪。2.作用舒筋活络,行气止痛,调和阴阳,滑利关节。3.适应症适用于下肢疼痛或麻木,下肢伸屈不利,如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风湿病等。初级按摩手法初级按摩手法(1-15)推法推法第一节 推法一、平推法 定义:术者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受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孤形移动的方法,称为推法。分为平推法、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一、平推法平推法是推法中着力较重的一种手法。1.手法操作(1)拇指平推法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

63、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循行或沿肌肉纤维走行方向推进,可于穴位处配合缓和的按揉动作,反复操作数次(如图41)。(2)掌平推法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可用双手重叠增大力度做缓慢的推进(如图42)。(3)拳平推法术者以一手握拳,以第二、三、四、五指指间关节部着力,沿肌肉纤维方向缓慢推动,此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较强的手法(如图43)。 (4)肘平推法术者屈肘,以鹰嘴突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与肌肉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推移,是平推法中刺激最强的一种(如图44)。 2手法要领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

64、,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递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3作用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消食导滞,解痉止痛。注: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运动,但平推是单向运动,对体表压力较大,速度亦较慢,不要求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 二、直推法 术者用指或掌按压在体表受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移,叫直推法。1手法操作(1)拇指直推法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受术部位,沿经络方向或肌肉纤维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压力的单方向推动,是按摩起始和结束的手法(如图45)。(2)全掌直推法术者以全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五指微分开,腕部挺直,以单掌、双掌或双掌重叠加力做单方向推动的手法。 (3)掌根

65、直推法术者手腕上跷,适度背屈,五指伸直,用单手或双手掌根着力于施术部位直推的方法。如需加力可双掌重叠(如图46)。(4)鱼际直推法术者五指并拢,手腕伸直,以大鱼际小鱼际为中心,肘部灵活屈伸,以鱼际着力向前推动。如需增加力度,可以另一手压于施术手上(如图47)。(5)肘直推法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或肌肉纤维走行方向进行直线单方向推动。此法是直推法中刺激性最强的手法(如图48)。 2.手法要领术者手指、掌或鱼际部位要紧贴施术部位皮肤,用力着实,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推进速度和力度要均匀,持续,动作要协调,保持一定的与皮肤垂直的力度,做单方向直线推法,不可偏斜。用于胸、背、腹部时

66、,要配合呼吸,间歇有序。3.作用消积导滞,调经镇痛,消瘀散结,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清理头目,开胸利膈。 三、分推法三、分推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旎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分开推动的方法叫分推法。1.手法操作(1)指分推法术者以双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叫指分推法。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图49)。 (2)掌分推法术者以双手掌部,按压于施术部位,自内向外,沿相反方向,同时分别推动的方法,叫掌分推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图410)。2.手法要领两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协调一致。术时即可直线移动,亦可沿体表作弧形推动。3.作用调理肠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四、合推法 术者以两手指或两掌,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地向中间点汇拢推进,称为合推法。1.手法操作合推法的手法操作和要求与分推法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此法多用于头部、胸腹部。2.手法要领术时两手推动合拢动作,用力要均匀,对称而持续。3.作用调和脾胃,理气活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 初级按摩手法初级按摩手法(1-15)拿法拿法 一、手法操作 1.两指拿法术者以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