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1438820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区域:是指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外表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构造形式区域的根本属性:1地球外表一局部,占有一定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围和界限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构造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的划分:按概念划分:一种是区域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此来区别其他区域,这称为均质区域。另一种是结节区或称为功能区、枢纽区。按特性划分:区域具有整体性、构造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区域开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围所进展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构造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开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的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开展成为区域分开展的主题区域

2、分析:主要是对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进展分析,探讨区域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自然资源对区域开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物质根底,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局部,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开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开展的自然物质根底条件2.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规模的大小2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构造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1.

3、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行的根底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区域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自然资源承载力的涵:1时空涵2社会经济涵3可持续开展涵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

4、配: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2自然资源的代分配1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2同一国家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自然资源:是人类发生和开展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物质根底,是地球外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互相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开展的关系:1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2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3区域开展是生态保护的前提4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开展,同时,区域开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根底上的可持续开展区域经济:在一定围,

5、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根底,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分工规律、区域利益区域经济的特色表现为:1区域产业构造特色,区域产业构造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根底设施三个局部组成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其与区域生产力开展水平密切相关。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使区域间市场构造存在差异,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经济开展水平决定,消费观念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市场化水平: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形成区域个性特色产业构造的重要因素2.市场规模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及经济合理性3.

6、市场地域围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会促进企业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新产品,提高平品质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因素,市场意识强的地区,经济活动多经济开展水平高。区域文化: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的作用: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开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经济开展道路的选择,区域文化开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区域经济开展的速度,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开展水平,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开展的

7、质量区域历史根底分析:是研究区域*一方面或整个人地系统演变的时间过程,从中发现区域开展的历史规律性,从而为当前的区域开展提供借鉴区域开展历史根底分析的主要容:1.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2.区域开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3.区域开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人口对区域开展的影响: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开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区域人口构造: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指标: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按人口自然增长的4种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2年轻

8、型,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3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明显下降4衰老型,死亡率由低水平上升,出生率继续下降。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净迁入,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年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口迁移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对迁入和迁出区域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构成,文化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开展的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间接社会经济后果是迁出地区人口压力减轻但劳动力减少,对迁入地区,人口和劳动力增加经济上有利,但有可能带来民族矛盾或其他问题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文化人口比重、文化程度构成、教育普及程度,思想素质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反映其可以推动何种类型,何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我国劳动

9、力就业压力:来自国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适度人口: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人口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的,供人口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使人口及其需求增长与区域资源的供给相协调所承载的人口为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消费标准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开展阶段不同而异。区域政策:根据区

10、域差异而制定的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区域经济政策:直接控制措施,强迫*些类型的主体从事既定活动来实现目标如进口配额,消费配给。间接控制措施通过影响,引导主体决策的变量来到达目标,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开展政策:由与地区开展相关的财政投资,财税管理,金融信贷等政策组成。区域制度是在一个区域影响人们经济活动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是一个区域的角色系统或地位系统,包括政府行为,经济制度,人们的观念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和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和革命。技术进步两个含义:技术本身的变革技术开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

11、作用技术进步类型:1.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2.劳动者知识,经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3.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4.提高规模经济5.政策的影响6.管理水平的提高7.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对区域开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的开展3.技术进步和区域劳动就业区域科技条件评价:1.科技人力资源2.研究与开展经费:用于研究和开展活动的经费3.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成果4.高技术产业技术扩散:技术扩散发生在创造和创新以后,指的是技术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技术扩散的形式和途径:空间梯度扩散是指以发源地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空间

12、距离是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跳跃式扩散:是指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个距离比拟远的地方。双向对流式:从甲地到乙地经改造开展后又转移到甲地的技术扩散。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输入与输出的活动过程。技术转移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吸收、交流和推广普及。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的优点:1.可以防止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开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技术转移和技术引进

13、的障碍: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根底设施障碍文化障碍时序障碍技术引进的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技术选择原则:1.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根底和生产力水平,有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适应当地人力资源根底,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4.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考虑市场容量5.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反映区域开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生产总值等。国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围反映所以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14、国生产总值计算方法: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局部的虚数人文局部的虚数绿色GDP与GDP区别: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采用GDP,没把资源和环境本钱计算在,只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不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而我们应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注入更多的环保成分,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实质性进步。绿色GDP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跟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得真实开展和进步。人类开展

15、指数:是测算人类开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开展的根底方面的开展水平,包括安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人类开展指数计算计算出分指标指数后,再计算三个分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就可以得出人类开展指数,作为衡量人类开展的综合尺度:指数值=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竞争力: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种一样资源的能力。竞争力的层次以竞争的行为主体来看:一是国与国的竞争;二是地区之间的竞争;三是产业之间的竞争;四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等。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一是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二是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展调查并进展

16、标准化处理,三是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四是计算因素因子的分值,五是对结果进展分析和排序。库兹涅茨理论:通过对产业构造演变规律的探讨,说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构造的一般趋势。见上表劳动力的相比照重1国民收入的相比照重2相对的国民收入3=2/1分析方法时间系列横断面时间系列横断面时间系列横断面第一产业下降下降下降下降下降1以下几乎不变1以下第二产业大体不变或略升上升上升上升上升1以上下降1以上第三产业上升上升大体不变或略升微升稳定下降1以上下降1以上下列图为产业开展形态的概况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1传统社会阶段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构造单一,根本上是原始农业社会;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

17、段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良,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出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3起飞阶段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农业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是六个阶段的关键性阶段;4成熟阶段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5高额消费阶段消费构造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竞争越来越剧烈,垄断倾向也越来越明显;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效劳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区域优势:*个区域在其开展过程中所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具有竞争能力,更高的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使该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更高水平。区域优势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和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

18、势3局部优势和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和时间优势5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6比拟优势和竞争优势确定区域优势开展的原则:1区域开展优势必须和国家总体开展战略目标一致美国西部地区油页岩矿2区域开展优势要通过对区域部全部的生产开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进展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区域分工的理论根底:1.亚当斯密的绝对本钱学说2.大卫嘉图的比拟本钱理论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4.郝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5.巴郎斯基的地理分工论6.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钻石构造系统中的要素,也就是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1.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将根本条件,如天然资源、教育、根底建立转换成特殊

19、优势的能力。现今国家都已具备完善的交通系统与电信网络,也有最优良的人力,因此根本的生产要素已经不能永保竞争优势,而是建立特殊的优势2.供需状况: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或效劳的需求数量和成熟度。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一个产业想要登峰造极,就必须有世界一流的供货商,并且从相关产业的企业竞争中获益,这些制造商及供给商形成了一个能促进创新的产业群聚4.企业的策略、构造和竞争对手:这是最后一个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都取决于所在地的环境与历史。假设是一个企业的家乡鼓励创新,有政策与规则刺激企业往训练技术、提升能力与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自然有竞争力。这四个因素对每一个产

20、业的影响并不一样,应该分别加以评估之,更重要的是,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拉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区域分工(社会劳动力分工)的特点 1区域生产专业化a专业化的*一类或者*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当地需求量b区域分工所节约的劳动力应大于因产品进展区域交换而增加的劳动量c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商品价格必须有一定的梯度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 3区域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垂直分工指相关区域在同一生产过程不同生产阶段进展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水平分工指相关区域开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者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形成的分工混合分工指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同时存在.区域联系分析的

21、容1区域要素流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开展取决于区域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区域要素流动和货物和效劳流动产生的外部作用2区际贸易:区域间通过分工生产出不同的产品,需要通过区际贸易来进展交换到达商品供给平衡区域投资环境:指影响投资主体进展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投资环境的分类:1综合投资环境:由所有投资环境都需要的环境因素构成的投资环境2分类投资环境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要素: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与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教环境,根底设施环境和社会效劳环境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1系统性综合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1冷热国评价法,投资环境越热就越好,对外商投资越有利2等

22、级尺度法:将投资环境要素分为不同等级,逐一评分汇总得投资环境总评分3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选取影响区域投资环境的因素因子,对因素因子进展评价和打分,得到因素因子的分值,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个因子不同的权重,进展计算加权平均数,得到评价因子的综合分值,综合分值越大投资环境越好。4参数法a标准具有创新性b应用具有实用性c容具有系统性d方法具有科学性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利用外资数额不断增加对投资环境要求更高。改善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有利于开创利用外资新局面,促进经济增长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2市场环境改善3配套效劳环境的改善a现代物流体系建

23、立b零部件配套和产品上下游协调开展问题c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产业的划分:是研究产业构造的根底,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展归并分类。产业的分类: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资料、消费资料2.从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开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五次产业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开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根底性产业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的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影响产业构造的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根底和生产传统5.区际联系和区域分工。合

24、理的区域产业构造特点:1.充分利用区域资源2.技术先进适用3.部协调4.应变能力强5.经济效益高区域产业构造演化的趋势:1.配第-克拉克定理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大体上有三个开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ACB,ABC;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BAC,BCA;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CAB,CBA。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产业构造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导致产业构造变化的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的生命周期4.区域资源的供给现状产业构造分析的方法:1.偏离-份额分析法:把区域

25、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大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开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产业构造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开展和衰退的原因。2.构造效益分析法。主要是通过一些反响经济效果的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对经济效益好坏的比拟来分析区域产业构造的优势。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开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的特征: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技术上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并高于区域整体经

26、济增长率3.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开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开展的支柱和主导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主导产业经济开展的意义:1.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开展的产业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随着国外的产业构造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又不同的开展阶段3.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和开辟市场方面走在前列4.一般领先增长主导产业判定标准:一对区域的目标的奉献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4.增加价值5.出口潜力6.环境影响二竞争能力1.技术的先进程度2.产品的质量水平3.劳动生产率4.市场占有率5.利税效

27、果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区域比拟优势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筱原两基准主导产业选择其他的定量方法:1.层次分析法2.主成分分析法产业构造优化的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机构的整体与系统性、产业构造的先进产业机构优化的原则:1产业构造合理配置和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 2.必须要有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上向地区专门化开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人口的就业压力平衡开展战略: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开展的差距,平衡布局生产力,使地区间经济开展水平和人均分配收入水平趋于平衡。平等与效率问题:平衡开展与经济效益是很难统一的。平衡

28、开展思想主要是从地区关系提出来的要求,而不是把经济效益提在首位。不平衡开展战略:地区之间经济开展的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不平衡的和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采取不平衡开展战略符合经济不平衡开展的客观规律。区域经济不平衡开展的原因:1经济开展条件的地区差异,特别是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2由于区位、开展根底等不同而导致。3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乘数效应使自身获得不断增长的动力。不平衡开展战略的后果分析:1通过不平衡开展,可以到达平衡开展的目的。在不平衡开展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使地区开展不平衡趋向平衡。2不平衡开展会造成恶性循环,贫富差距更加悬殊。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

29、域围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开展和建议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区域规划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到达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开展区域规划的特点:一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明确方向,制定目标,并为实现*种目标和状态才进展的规划、前瞻性规划是以设想和安排未来为己任、动态性由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被认为理想的方案和设想要不断地根据实施过程中反响的信息进展调整二区域规划其他特点:综合性又称为总体性、全局性,表达在1规划容广泛,涉及区域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2规划的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

30、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缺乏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拟的结果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战略性表达在1规划时间跨度长2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3规划指标较大重大的弹性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地域性两方面含义:1地方特色2保持完整的规划围区域规划的容:1区域开展定位和开展目标2经济构造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根底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理8区域开展政策区域规划的类型:按规划功能分类:认识性的规划、实践

31、性的规划按规划容的侧重点分类:策略性的区域规划、物质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按区域属性分类: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区域的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聚类经济区、经济协作区、经济特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规划类型: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各国规划工作的共同点:1规划体系完整,有一套科学的方法2规划目标主要在于使区域的社会经济更好地、更稳定地向前开展3就业问题、土地利用问题、根底设施建立和城镇开展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是区域规划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4逐步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道路中国的区域规划:特点1.类型多样、

32、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2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容不断充实3规划手段有所改良,规划方法不断革新我国规划工作现阶段努力方向1加强规划立法,使区域规划走上法制轨道2重视市场的作用,加强市场因素的研究3编制可持续开展的规划,促使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开展4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5加强区域开展政策的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区域研究的方法:1系统法,区域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组成2传统综合方法,在系统分析的根底上不断将系统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形成整体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3比拟法:是科学研究的根底方法之一,也是地理学认识区域特征和规划学

33、进展方案论证、择优方案的根本方法4数学模拟法,进展区域规划工作中的定量分析。区域规划准备工作: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2组织起有权威和未来进展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4筹措规划经费5准备区域规划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规划图6制定规划工作方案7培训规划工作人员8筹备办公地点或工作室规划工作的步骤:1区域开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开展目标3区域开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7实施阶段区域规划动态规划过程的要求:1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2保持规划的弹性3定期检查规划实施情况,随时对规划做必要的调整和修编区域开展战略:指对区域整体

34、开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根本开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区域开展战略主要容: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目标要适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战略重点竞争中的优势领域、区域开展中的薄弱环节、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战略措施实施战略的手段等。区域开展的理论模式:1.目标确定的论争2.规划的理想模式的涵。区域开展的目标体系: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大类。具体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建立目标。评估区域开展的部条件:1.区域的地位2.区域优势与劣势3.区域容量4.创新活动要

35、素:时机,环境,支持系统,创新者。区域地位:指*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区域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的优势。区域容量:指一定区域围,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其土地、水、矿产等资源对人类活动所能承载的最大限度。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有关创新的根本理论: 熊彼特生产创新理论杜因的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理论R弗农产品循环学说赤松雁行形态学说。分析区域开展的外部环境:1.总体环境分析评价:审时度势,了解世界开展变化的总趋势了解全国的经济开展形势,自觉

36、承受全国或最高层次区域开展战略的约束了解周边地区的情况,分析区域与周围地区的关系2.产业环境产业构造分析,生产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产品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生产环境分析3.企业或公司环境。提出战略设想根本原则:对区域开展的时机和障碍、区域开展的优势和劣势做综合分析研究。综合分析时常常两两组合,在组合分析比拟结果中选出较适宜的方案。经济开展战略模式:1.自主开展战略2.高速度增长战略3.变通经济开展战略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5.进口替代开展战略6.出口替代开展战略7.信息化开展战略。空间开展战略模式根本战略思想:1.集中式开展2.分散式开展3.集中与分散整合开展。空间开展战略的根本要求:1.区域空

37、间构造的优化2.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3.要表达区域和区各局部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4.要表达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区域经济空间构造是指在一定地域围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他是在长期经济开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积累结果。支配效应:在经济空间中一些经济元素对另一些经济元素施加不可逆或局部不可逆的影响。支配关系的原因是创新能力的差异。支配推动效应的大小与其外部经济联系有关。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围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增长级的主线有部门增长极和空间增长中心。也叫推动型产业和集聚空间。推动型产业的特征:1产

38、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开展的速度快。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能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5产品的企业规模比拟大。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产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正效应是扩散作用的结果。为什么推动型产业在*一地点出现后会产生极化作用?第一是规模经济效应。由于推动型产业的快速增长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本钱逐渐下降,从而使产品价格相对下降。诱导相关产业进一步得到扩,并且向

39、核心地区集中,增强核心地区的竞争能力。第二是聚集经济效应。不管是一样的生产部门在*一地点的聚集还是不同类型的生产部门在同一地点的聚集都能产生相当的经济效应。扩散作用能够发生的原因: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政府的调节。1.极化效应:主导产业和推动产业配置在一定区域形成生产综合体增长点,吸引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导致集聚经济优势,出现极化现象。所谓极化就是物质、能量、信息向区域核心集聚的过程。集聚效应可分为规模经济、集聚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设施或企业规模经营规模扩大,可单位产品本钱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它源于企业部的经济合

40、理性。2.扩散效应增长极一旦形成并继续开展,必然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扩大了市场,推动了区域相关原料生产部门行业的建立和扩大规模。扩大有关部门的产量,增大的供给推动区域使用这些新产品的部门经营规模的扩大。专业产业部门的形成,促使了区域地域分工的深化,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了区域经济开展动力和实力。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相关行业的开展,产生对区域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促使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局部资金的扩散。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相关行业的开展,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同时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促进区域开展。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形式:向心式极化;等级式极

41、化;波状圈层式极化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指导意义:一是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二是极化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应用增长极理论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点:一是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二是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三是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四是充分发挥增长级的功能。五是增长极的体系。六是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核心-边缘理论:该理论谋略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开展,变成彼此联系,开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开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开展的区域系统。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一,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构造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例,比重小于10。城镇的产生和开展速度慢,各自呈独立的中心状态;二,工

42、业化初级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一般占10%到25%核心区域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差异扩大;三,工业化成熟阶段又称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25%到50%之间,核心区域开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的关系。并存在四个权力分配问题: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人口流动;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核心区域的先进技术,将向更大的围扩展因而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存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的区域又开场了有关联的平衡开展。经济活动空间构造形态分为离散型,聚集形,扩散型,均衡型。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据点开发理论认为

43、,由于资金的有限性要开发和建立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要集中建立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具体的开发和建立来影响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开展。认为区域的开展与根底设施的建立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地区的根底性设施建立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开展轴。沿着轴线布置假设干个重点建立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可以防止孤立开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的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开展。依据是: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开展水平相关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重点开发轴的选择:1最好有经济核心区域和兴旺的城市工业的组成。2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重点开展城镇的选择:1城镇开展的条件

44、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开展规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开展的意义: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生。圈层构造理论的实践意义: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立是圈层构造理论的应用之一。2圈层构造理论在日本已经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开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市圈层构造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3圈层市空间构造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影响农业开展的条件:1自然条件:光照和土地2技术经济条件:农业劳动力条件;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生产技术;

45、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3农业原有根底分析:已达成规模和水平,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农业部构造和分布状况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以区域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为依据而实施的。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他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在一起,共同经营管理的形式。农业产业化的涵:在生产组织上按照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产业链,通过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完整产业系统;在经营方式与容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在经营目的上要提高产业化组织整体经营利润的根底上,实现农业经营目的;在实施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

46、化,经营一体化,效劳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制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比拟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利用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吸引金融资本向农业产业流动;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步伐。区域农业产业化条件:要有相对的资源优势;主导产品要有较高的商品率;要有系列的开发工程;有运作灵活的产业化组织载体;建立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区域农业产业化根本组织形式: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专业批发市场+农户模式。区域采矿业规划布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因地制宜集中建立矿产基地

47、;重视采矿业的地质勘探工作规划;采矿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绿色开发规划。第二产业规划布局:原材料工业初步加工业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包括钢铁工业和能源工业;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工业在进展水电站规划布局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六方面问题:1受自然资源开发条件的制约性很大。2受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影响和制约3水利开发宽间布局的选择性很小。4初期投资大,建立工期长。5淹没损失大,移民工作复杂。6水电生产的产销过程复杂。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一般应按照初步加工分散布点,精加工相对集中布局的原则进展,即初步加工应接近农副产品集中产区,而精加工则应集中布置在主要消费区-城市。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1

48、经济社会因素2科学技术因素3生产生活环境条件。高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考虑以下各项因素:智力密集程度智力资源的开发,也有赖于高级技术区的开展,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时代开展的必然,开发性技术条件高技术产业能否在*一特定区域安康的开展,还有赖于与其开展相关联的市场效劳等因素;信息资源条件谁拥有有信息谁就在生产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对传统产业如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这样;根底设施条件高新技术产业除了一般的产业开展要求的根底设施条件外,特别强调根底设施的质量;生产和生活环境广义的第三产业:是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开展提供效劳。以满足更多需要的产业,又称效劳业。商业与效劳业生产开展的根本特点:商业与效劳业生产仅

49、创造价值,不创造产品;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产业;通过中心地发挥功能;综合性强,互动协作严密。文化产业开展布局:文化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产业,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开展方向;文化产业具有广阔开展前景,在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对饱和后,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提到议事日程;文化产业具有产业的关联性,能带动第三产业中相当一局部行业开展;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闲暇产业开展方向:效劳群众化,布局集中化。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的根本特征:整体性,城镇是由各城镇的功能联系通道联系流和联系区域按一定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层次

50、性,系统由不同等级层次的子系统构成。动态性,随着区域经济开展和城镇化进程城镇体系必然发生变化。开放性,区域城镇体系是一个外联系都十分密切的开放系统城镇体系的演化阶段:按社会开展阶段可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按城镇体系的组织构造演变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开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城镇体系的类型: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可分为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按区域经济类型可分为大经济区、根本经济区、基层经济区;按行政等级和管辖围可分为全国、省域、市城、县域;以特殊的丽丽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城镇开展

51、与布局的规划,城镇体系的目的是使城镇开展布局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目前,我国形成了由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城镇体系规划既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有事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主导城乡空间构造调整,指导区域性根底设施配置,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城镇城镇体系规划的容:综合评价区域和城市的开展建立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确定区域城市开展战略,有条件的可划分为城市经济区;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构造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构造;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

52、区域根底设施和社会设施;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人文景观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开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开展城镇的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自然资源条件对城镇开展的影响: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和森林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条件综合分析评价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分析:划分城镇体系的开展阶段,按照城镇体系的形成过程划分起开展阶段研究其形成开展条件和因素是城镇体系开展的根本动力因素;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原因分析,城镇职能反映了城镇在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的地位和作用,是城镇得以开展和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历史演变的分析过程中,要重视历史遗存保存和挖掘城镇特色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分析:城镇体系的现状情况、

53、城镇体系的构造特色、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人口与社会经济根底对城镇开展的影响:人口和劳动力分析,分析区域和主要城镇人口数量近10年来的变动;经济开展水平与产业构造分析,近10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开展变化情况;根底设施建立情况分析,交通洪水排污供电电信燃气供热防灾设施等;教育和科技情况分析,了解区域分布的中学高职中专大学的数量分布师生数生态环境状况对城镇开展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分析、城镇环境保护分析城镇开展潜力综合评价: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综合评价模型、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项指标的标准值、编绘城镇开展潜力综合评价图区域开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开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所

54、以区域开展战略应指导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化水平一般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预测规划区的区域城镇水平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预测区域总人口;区域城镇人口预测,以时间序列趋势预测,自上而下预测,农村充裕劳动力转化城镇体系空间构造的地域差异:开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空间布局演化的阶段性差异:区域资源环境生产力布局而形成的空间布局类型差异+城镇体系空间构造的开展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开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化开展阶段我国城镇体系空间构造类型: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构造类型,多中心城镇依稀空间构造类型,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构造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点,指大大小小的各个城市;线,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区域产业与城镇开展轴线;圈,指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局部次中心城市圈;区,指城镇密集区城市经济区:以经济比拟兴旺的中心城市及其吸引辐射围为依据的城市经济圈。划分目的是为了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开展,更好的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开展的战略部署提供证据城市经济区划分的根本原则:依托中心城市;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围;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开展方向;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