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4495907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9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 7 月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 7 月目录1、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1)2、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 26)3、杨善洲: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46)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穆青冯健周原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 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 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 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 全县的粮食产 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

2、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 是一幅多么苦难的景象呵! 横贯全境 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 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困难,重重的困难,象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 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 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 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鲜血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 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要杀出条路来。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他 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

3、到饲养棚里, 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 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 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 ”转了一 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 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 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呼呼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 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 利因素。“关键在于县委领

4、导核心的思想改变”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 衣、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那时 候,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 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 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 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 县委副书记张钦礼谈心去了。在这么晚的时候,张钦礼听见叩门声, 吃了一惊。他迎进焦裕禄,连声问:“老焦,出了啥事?

5、” 焦裕禄说:“我想找你谈谈。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 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张钦礼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眼前关 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 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 众。”两个人谈得很久,很深,一直说到后半夜。他们的共同结论是, 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 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完成除“三害” 斗争,将是不可能的。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 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

6、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 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 正从这里飞驰而 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蜷曲在货车上,拥挤在 候车室里。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 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 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 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 这时有人才理 解,为什么焦裕禄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

7、分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焦裕禄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 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 这样我们就会带着阶级感 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紧接着,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 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勉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 样工作。以后,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的革命斗 争史。在残酷的武装斗争年代,兰考县的干部和人民,同敌人英勇搏 斗,前仆后继。有一个区,曾经在一个月内有九个区长为革命牺牲。 烈士马福重被敌人破腹后,肠子被拉出来挂在树上。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

8、考人 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一连串的阶级教育和思想斗争,使县委领导核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 面前站起来了。他们打掉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 无所作为的懦 夫思想,从上到下坚定地树立了自力更生消灭 “三害”的决心。不久, 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被制订出来。 这 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 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 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 的

9、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 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 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直到现在,它仍然深深地刻在县委所有同 志的心上,成为鞭策他们前进的力量。“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 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 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 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 出高昂的代价。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 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 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

10、犯毛主 席早已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要想战胜 灾害,必须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 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一百二十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 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 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 了这场战斗。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 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 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

11、,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 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 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 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 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 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 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 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 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县委书记焦 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 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有时夜晚蹲

12、在泥水处歇息。有一次,焦裕禄从杞县阳堌公社回县的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 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嗬,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有停, 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出发了。 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 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 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三个青年恳求着说:“你回去休息吧。 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 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了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 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

13、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 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 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 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 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 竟这样的深入细致!到吃饭的时 候了,他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 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雨水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 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五千余里, 终于使县委抓

14、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 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 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 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 涝泄洪图。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 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 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 大家 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夜已经很深了,阵阵的肝痛和县委工作沉重的担子, 使焦裕禄久久不 能入睡。他的心在想着兰考县的三十六万人

15、和二千五百七十四个生产 队。抗灾斗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高 有低,怎样才能把毛泽东思想红旗高高举起?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群 众的革命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快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轰轰烈烈的 抗灾斗争?焦裕禄在苦苦思索着。他披衣起床,重又翻开毛泽东选集。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禄已 养成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习惯,他从毛主席的著作中汲取了无穷的智 慧和力量。县委开会,他常常在会前朗读毛主席著作中的有关章节。 无论在办公室,或下乡工作,他总要提着一个布兜儿,装上毛泽东 选集带在身边。每次遇到工作中的困难,他都认真地向毛主席的著 作请教,严格地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办。他曾对县委的同志们介绍自

16、 己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方法,叫做“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 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早上记笔记。”他所说的“过电影”,主 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 影那是不行的。”现在,全县抗灾斗争的情景,正象一幕幕的电影活动在他的脑海里, 他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去阅读毛主席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那 篇文章。目光停在那几行金光闪耀的字上:“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 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 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 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毛主席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力量,眼前一下子豁亮起来。他决

17、定发动县 委领导同志再到贫下中农中间去。他自己更是经常住在老贫农的草庵 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 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贫下中农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 着,他听到许多贫下中农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 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 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 慧,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韩村是 一个只有二十七户人家的生产队。一九六二年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 灾,每人只分了十二两红高粱穗。在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前,生产队的 贫下中农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要

18、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 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 家,心里就够难受了,决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就在这年冬天,他们 割了二十七万斤草,养活了全体社员,养活了八头牲口,还修理了农 具,买了七辆架子车。秦寨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从下面深翻出好 土,盖在上面。他们大干深翻地的时候,正是最困难的一九六三年夏 季。他们说:“不能干一天干半天,不能翻一锨翻半锨,用蚕吃桑叶 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 赵垛楼的贫下中农在七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 排水沟,同暴雨内涝搏斗。一九六三年秋天,这里一连九天暴雨,他 们却夺得

19、了好收成,卖了八万斤余粮。双杨树的贫下中农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 雷打不散,社员们兑 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员们 说:“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广大贫下中农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使焦裕禄十分激动。他认为这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贫下中农革 命精神的好榜样。他在县委会议上,多少次讲述了这些先进典型的重 大意义,并亲自总结了它们的经验。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 县社队向他们学习。”一九六三年九月,县委在兰考冷冻厂召开了全县大小队干部的盛大集 会,这是扭

20、转兰考局势的大会,是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 次誓师大会。会上,焦裕禄为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的贫下中 农鸣锣开道,请他们到主席台上,拉他们到万人之前,大张旗鼓地表 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他把群众中这些革命的东西,集中起来,总结为 四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 他说:这就是兰考的新道路!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他大声疾呼, 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这四个样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在全县范围内 锁住风沙,制伏洪水,向“三害”展开英勇的斗争!这次大会在兰考抗灾斗争的道路上, 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激发了群 众的革命豪情,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抗灾斗争

21、的发展。它使韩村等四个榜样的名字传遍了兰考; 它让毛泽东思想的 伟大红旗,在兰考三十六万群众的心目中,高高地升起! 从此,兰考人民的生活中多了两个东西,这就是县委和县人委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嘉奖令”和“革命硬骨头队”的命名书。“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就在兰考人民对涝、沙、碱三害全面出击的时候,一场比过去更加严 重的灾害又向兰考袭来。一九六三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十三天雨, 雨量达二百五十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 十一万亩秋粮绝收,二十二万亩受灾。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生产救灾。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

22、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 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 ”接 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雪天工作。他说,“我说,你们记记。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 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 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 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 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 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至U群众中去,和 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

23、迅速报告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记下他的话,立即用电话向各公社发出了通知。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 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 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 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 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象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 有人眼睛湿润 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 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 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风

24、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 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 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痛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 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 边高唱南泥湾。他问青年人看过万水千山这个电影没有?他 说:“你们看,眼前多么象万水千山里的一个镜头呵!”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九 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梁孙庄,他走进一个低 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 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

25、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 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 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的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 定能够改过来。”就是在这次雪天送粮当中,焦裕禄也看到和听到了许多贫下中农极其 感人的故事。谁能够想到,在毁灭性的涝灾面前,竟有那么一些生产 队,两次三番退回国家送给他们的救济粮、救济款。他们说:把救济 粮、救济款送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兄弟队吧, 我们自己能想办法养活自 己!焦裕禄心里多么激

26、动呵!他看到毛泽东思想象甘露一样滋润了兰考人 民的心,党号召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 硬骨头精神,已经变成千千万万群众敢于同天抗, 同灾斗的物质力量 了。有了这种精神,在兰考人民面前还有什么天大的灾害不能战胜!“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焦裕禄常说,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县委这个“班”带好, 必须使这“一班人”思想齐、动作齐。而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 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挂帅。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县人委有一位从丰收地区调来的领导干部, 提出了一个装潢县委和县 人委领导干部办公室的计划。连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换一套新的。 为了好看,还要把城里一个污水坑填平,上面

27、盖一排房子。县委多数 同志激烈地反对这个计划。也有人问:“钱从哪里来?能不能花?”这位领导干部管财政,他说:“花钱我负责但是,焦裕禄提了一个问题:“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他接着说明了自己的意见:“灾区面貌没有改变,还大量吃着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生活很困难。 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后来,焦裕禄找这位领导干部谈了几次话,帮助他认识错误。焦裕禄 对他说:兰考是灾区,比不得丰收区。即使是丰收区,你提的那种计 划,也是不应该做的。焦裕禄劝这位领导干部到贫下中农家里去住一 住,到贫下中农中间去看一看。去看看他们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 焦裕禄作为县委的班长,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

28、,强加于人。他对同 志们要求非常严格,但他要求得入情入理,叫你自己从内心里生出改 正错误的力量。不久以后,这位领导干部认识了错误,自己收回了那 个“建设计划”。有一位公社书记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当时,县委开会,多数委员主张 处分这位同志。但焦裕禄经过再三考虑,提出暂时不要给他处分。焦 裕禄说,这位同志是我们的阶级弟兄,他犯了错误,给他处分固然是 必要的;但是,处分是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当前改变兰考面貌, 是一个艰巨的斗争,不如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考验他,锻炼他, 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为党的事业出力,这样不是更好吗? 县委同意了焦裕禄的建议,决定派这个同志到灾害严重的赵垛楼去蹲 点。这

29、位同志临走时,焦裕禄把他请来,严格地提出批评,亲切地提 出希望,最后焦裕禄说:“你想想,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 了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多危险,多可耻呵!先烈们为解放兰考这块 地方,能付出鲜血、生命;难道我们就不能建设好这个地方?难道我 们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当怕死鬼?当逃兵?”焦裕禄的话,一字字、一 句句都紧紧扣住这位同志的心。这话的分量比一个最重的处分决定还 要沉重,但这话也使这位同志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阶级的情谊,革命 的情谊,党的温暖,在这位犯错误的同志的心中激荡着,他满眼流着 泪,说:“焦裕禄同志,你放心。”这位同志到赵垛楼以后,立刻同群众一道投入了治沙治水的斗争。 他 发现群众的生活

30、困难,提出要卖掉自己的自行车,帮助群众,县委制 止了他,并且指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从思想上武装赵垛楼的社 员群众,领导他们起来,自力更生进行顽强的抗灾斗争,一辆自行车 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以后,焦裕禄也到赵垛楼去了。他关怀赵垛 楼的两千来个社员群众,他也关怀这位犯错误的阶级弟兄。就在这年冬天,赵垛楼为害农田多年的二十四个沙丘, 被社员群众用 沙底下的黄胶泥封盖住了。社员们还挖通了河渠,治住了内涝。这个 一连七季吃统销粮的大队,一季翻身,卖余粮了。也就在赵垛楼大队“翻身”的这年冬天,那位犯错误的同志,思想上 也翻了个个儿。他在抗灾斗争中,身先士卒,表现得很英勇。他没有 辜负党和焦裕禄对他的

31、期望。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农家里,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被国民 党反动派逼迫上吊自杀了。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 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他带着家仇、阶级恨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部队、农村和工厂里做过基层工作。自从参加革命一直到当县委书记以后,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 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贫农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有多 少泥。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他爱人要给他买双新的,他说:“跟贫下中农比一比,咱穿的就不错了。 ”夏天,他连凉席也不买,只花 四毛钱买一条蒲席铺。有一次,他发现孩子很晚才回家去。一问,原来是看戏去了。他问孩 子:“哪里来的票

32、? ”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 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叔叔没有收票就叫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 一顿,命令孩子立即 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接着,又建议县委起草了一个通知,不准任何 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焦裕禄是我们县委的好班长,好榜样。”“在焦裕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于大作大为,心情舒畅, 就是累死也心甘。”焦裕禄的战友这样说,反对过他的人这样说,犯过错误的人也这样说。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 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

33、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 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焦裕禄的心 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一九六四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 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 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 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 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 取了一种压迫止疼法。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

34、,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焦裕禄暗中忍受了 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 的斗争中去了。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 断,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 ”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 三剂,强他服了,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那天,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和他一同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 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痛得骑不动,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 慢慢走。刚到公社,大家看他气色不

35、好,就猜出是他又发病了。公社 的同志说:“休息一下吧。”他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 的。”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肚子在作笔记。显 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故意做出神情自若的样子,说:“说,往下说吧。”一九六四年的三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 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 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 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 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

36、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 领导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 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精神原子弹精神变物质。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焦裕禄,从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 英雄气概,从兰考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中, 已经预见到新兰 考美好的未来。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 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 不得离开兰考呵! 一年多来,全县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 一百二十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 正象一位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

37、前沿阵地一 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 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 一块战斗呵!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在火车 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 要县委的同志好 好准备材料,当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开封医院把焦裕禄转到郑州医院,郑州医院又把他转到北京的医院。在这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战士面前,医生们为他和肝痛斗争的顽强性 格感到惊异。他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诊察, 最后很多人含着 眼泪离开。那是个多么阴冷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

38、最后诊断书,上面写道:“肝 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决 不相信这个诊断,人象傻了似的,一连声问道:“什么,什么? ”医生说:“你赶紧送他回去,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二十天时间。” 赵文选呆了一下,突然放声痛哭起来。他央告着说:“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 ”在场的人都含着泪。医生说:“焦裕禄同志的工作情况,在他进院时,党组织已经告诉我们。癌症 现在还是一个难题,不过,请你转告兰考县的群众,我们医务工作者, 一定用焦裕禄同志同困难和灾害斗争的那种革命精神,来尽快攻占这个高峰。”这样,焦裕禄又被转到郑州河南医

39、学院附属医院。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曾去郑州看望他。县上 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 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有一次,他特地嘱咐一个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说:“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 拿一把来,让我看看!”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亲密战友、 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他那干瘦的手握 着张钦礼,两只失神的眼睛充满深情地望着他时, 张钦礼的泪珠禁不 住一颗颗滚了下来。焦裕禄问

40、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 了没有?”“没有。”“这样大的雨,咋会不淹?你不要不告诉我。”“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 ”张钦礼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 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 安慰他安心养病,说 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的估计更快一些。这时候,张钦礼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半晌,问张钦 礼:“我的病咋样?为什么医生不肯告诉我呢?”张钦礼迟迟没有回答。焦裕禄一连追问了几次,张钦礼最后不得不告诉他说:“这是组织上的决定。”听了这句话,焦裕禄点了点头,镇定地说道:“呵,那我明白了。” 隔了一会儿,焦

41、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张钦礼, 然后说道:“钦礼同志,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 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 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 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 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 张钦礼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 出声来。他带着泪告别了自己最亲密的阶级战友。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 一别。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 才四十二岁。在他生

42、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 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 出了最后一句话:“我 没有 完成 党交给我的 任务。”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 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事隔一年以后,一九六五年的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 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 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不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 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 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

43、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 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 是 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 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 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 么亲切呵!谁能够想到,象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 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三十 六万兰考人的心声:“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你给累死的呀。困 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 考翻身了,你却

44、一个人在这里。” 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亲人、自己的阶级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 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 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 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 粮的县份,一九六五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 全县二千五百七十四个 生产队,除三百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 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一九六五年,兰考县连续旱了六十八天, 从一九六四年冬天到一九六五年春天, 刮了七十二次大风,却没有发 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十九万亩沙区的千

45、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 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三百八十四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 队受灾。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二十六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 集体完成了。这是一篇人颜欢笑的文章,是一篇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 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 了针”(注),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人老几辈连茅草都 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 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 的命运了。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 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 愈来愈发出

46、耀 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 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 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 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 在这场伟 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 而且 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 逐步实现“上纲要”(达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产量要求),“过长江”, 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 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 员,

47、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 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形象的代 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一一谷文昌张全景在福建省东山县,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 他虽 然去世22年了,但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人民心中,并没有因为他的 去世而泯灭,也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忘。 他和全县人民共同创造 的业绩,至今在东山大地上闪耀着熠熠光辉。 随着东山日新月异的变 化,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日俱增。昔日东山,风沙肆虐,旱涝为害,一片荒凉。谷文昌和县委一班人带 领全县军民拼搏奋战了 14个春秋

48、,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打水井、建 水库抗旱排涝,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盐田从根本上改变 了东山旧貌,为今天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任接着一任干,历任都有新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东山县发展工业,调整农业,兴办第三 产业,开发旅游,呈现出生机蓬勃、兴旺发达的景象。一座水碧、沙 白、林绿、礁奇的海岛,雄踞于万顷波涛之中。农业经过产业结构调 整,已建立起芦笋种植、海洋捕捞、网箱养鱼、围垦养殖、水果开发 五大高优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商品率达 96%。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4171元,成为全省第一批农村小康县。工业已经形成芦笋制罐、水 产加工、建材开发、塑料包装、

49、海盐生产等产业支柱。旅游业从无到 有,旅游收入达27亿元。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近几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全省环境最佳县”、“国家级 生态示范县”,连续四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对于今天的发展和进步, 东山人民很自然地把它同共产党、 解放军和 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老书记谷文 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称赞他是“东山翻身解放的带头人,幸福富裕 的奠基人”,“共产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书记! ”不朽丰碑,一个铭 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谷文昌,太行山的儿子,河南省林县(今林州

50、市)人。 1950 年 5 月 随军渡海解放东山岛, 先后在这里担任城关区委书记、 县委组织部长、 县长、县委书记, 1964 年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 “文革”期间下放宁 化县农村劳动, 1972 年后曾任龙溪行署林业局长、农办主任、副专 员。谷文昌在病重弥留之际深情地说: “我喜欢东山的土地, 东山的人民。 我在东山干了 14 年,有些事情还没有办好。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 在东山,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 ”1981年 1月 30 日,癌细胞夺走了他的生命。噩耗传到东山,东山的树静静地默 哀,东山的水呜咽悲鸣,东山的人民泣不成声: “谷书记,没有你哪 有我们的今天!”政声人去

51、后,丰碑在人间。 1986 年,县委为了弘扬谷文昌精神,满 足广大群众的心愿, 决定将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当年他亲手建起的赤 山林场。村民们听到这一消息, 纷纷赶来,为他的坟墓添加一抔热土。山口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陈加福说: “谷书记,你为我们辛苦了一辈 子,现在我要天天打扫陵园,为你守墓一辈子! ”许多两鬓斑白的老 人说:“过去刮一阵风,谷书记就一脸沙、一身汗地赶来看我们,现 在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 ”1987 年 7 月,在茫茫林海中树起一座“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的丰 碑。五六十年代和他一起在县委工作过的同志相约来到碑前,栽下 8 棵青松。面对丰碑,他们重复着谷文昌经常说过的话:一个人活着要

52、 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终生。回乡探亲的海外 同胞,亲眼目睹了故乡的沧桑巨变,恭恭敬敬地前来瞻仰: “共产党 真了不起,把人间荒岛变成了人间乐园。丰功伟绩,足以雄视百代。 ” 每逢清明、春节等尊老敬宗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先祭谷公,后祭 祖宗”,许多人带着朴素的感情到碑前缅怀: “谷书记,你领导我们战 胜贫困,送走穷神,我们不会忘记! ”1990 年,全县党员、干部、职工、学生三四万人捐资,为谷文昌建 造了一座半身雕像,时任省委书记的陈光毅题写了“绿色丰碑”四个 大字。12 月 10 日,参加雕像揭幕仪式的有上万人。 昔日的“乞丐村” 山口村全村老幼来到雕像前表达他们的思念:

53、 “谷书记,您生前 种树,死后还回东山看护着树林。 ”多年以来,中共东山县委、 漳州市委、福建省委先后发出向谷文昌同 志学习的通知。特别是在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 教育活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广大党员干部以谷文昌为榜样, 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省、市教育部门把谷文昌的事迹编入当地 中小学乡土教材,用谷文昌精神教育下一代。 福建日报等媒体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谷文昌事迹 1999 年,全县各界捐资修建了谷文昌事迹展览馆及谷文昌公园。工 人、农民、解放军战士、 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经常到这里参观、 瞻仰, 少先队员到这里过队日,党员、团员到这里举行入党(团)仪式,过 组织生活。许多

54、人动情地说: “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全面奔小康,必须学 习谷文昌!”2001年 4月省林业厅在东山召开现场会, 将谷文昌誉为“林人楷模”, 号召全省林业职工学习。在福建省,凡是知道谷文昌的人, 无不对他肃然起敬, 大加赞扬。1963 年,时任省委书记的叶飞考察东山后,对那里的变化感到吃惊,当即 提出让谷文昌在即将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并向省委 建议重用谷文昌。 1981 年,时任省委书记的项南看了东山后,非常 激动地说:“搞四化建设就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当听说谷文昌病危时, 他连夜冒雨赶往漳州看望。谷文昌去世后,他建议

55、福建日报在头 版发表消息,并亲自将标题改为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 世。谷文昌南下后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 工具介绍到东山, 又把南方的 经验传播到林县。 两县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党的好干部, 共同在他家乡 建立了“谷文昌纪念碑”和“文昌阁” 。丰碑是由事业和民心铸成的。 一个热爱人民的人, 必然得到人民的热 爱。谷文昌的精神和业绩, 鲜明生动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为 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也向我们说明, 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百折 不挠,一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千百年来

56、,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那 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 季都有灾。”“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据解放时的记载,东山一 年中刮六级以上大风的时间长达 150多天,在全岛194平方公里的土 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012%。解放前的近百年间,风沙吞没了 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1949年全岛6万多人,有 2000人死于天花,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占1/10。地处风口的山口 村共900多人,讨饭的就有600多人。山口、湖塘两村的1600人中 因风沙为害而患红眼病、烂眼病的 400多人,失明或半失明的90多 人。海岛东南部横亘着

57、30多公里长的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生, 还有40多个流动沙丘,沙随风势不断向人们进逼。有田无法种,种 了无收成。粮囤空空,锅里煮着青菜,一年到头缺吃缺烧,许多人扶 老携幼,拿着空篮破碗外出讨饭,乘船过海到大陆上割草砍柴。面对多灾多难的群众,谷文昌流下了泪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 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旱涝,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反复思考一 个问题:“群众希望共产党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我们不为民造福, 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群众分到了土地, 但种不出粮食,分地又有 什么用? ”“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 ”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苦的地方, 谁不想改变面貌呢?但是, 怎么改?怎 么变?很多人

58、感到无能为力。谷文昌动情地说: “共产党人,不能做 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 ” “要向风沙宣战,条件再差也要建设社会主义! ” 经过多次讨论,县委、县政府的思想统一了: “挖掉东山穷根,必先 制服风沙。”他们带领群众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在一个飞沙走石的冬天, 谷文昌率领林业技术员吴志成等同志, 探风 口,查沙丘,在风沙扑打中前进,用血肉之躯,感受狂风的力度,飞 沙的流向。从苏峰山到澳角山,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走遍了东 山的大小山头, 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 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详细记录下 来。他走村串户,和村干部、老农民促膝长谈,制定了“筑堤拦沙、 种草固沙、造林

59、防沙”的方案。 从计划到实践、从实践到成功,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啊!县委、县 政府统一指挥,千万人上阵,花了几十万个劳动日,在风口地带筑起 了两米高 10 米宽的拦沙堤 39 条、22000 多米。但是,好景不长,仅 仅过了一年,无情的风沙就摧垮了长堤。种草固沙,谈何容易!草籽 播下,不是随风沙搬家就是被掩埋沙底,勉强出土的幼苗,一经风吹 沙打随即奄奄一息。县委、县政府领导群众植树造林,先后种过 10 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 一次也没有成功,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 东山。许多人摇头叹息: “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风沙! ” 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他指天发誓: “不制服风沙,就让风

60、沙把我埋掉!”他和县委的同志一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制订方案。 1956 年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还就全面实现绿化、根治风沙通过 决议。谷文昌号召全县人民“苦干几年,将荒岛勾销,把灾难埋葬海 底!”他还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要把东山建设成美丽幸福富裕的海 岛。”1957 年,转机终于出现了,喜讯不断。林业技术员吴志成报告,查 到了国外种植木麻黄有效防治风沙的资料。谷文昌高兴地说: “不管 外国货中国货,只要能治风沙就行! ”第二个喜讯,省林业部门通报: 广东省电白县种植木麻黄成功。 又一个喜讯, 调查组发现白埕村的沙 丘旁生长着 6 株挺拔的木麻黄。 谷文昌面对一个个信息又惊又喜, 第 二天就

61、带领参加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的同志到 6 株树下,边看边议。 木麻黄能在这里成活, 全岛不能种活吗?时任县委农业部长 (后为副 书记)的靳国富带领林业技术员、农村干部 20 多人到广东省电白县 参观。他们亲自种树,实地学习,还向电白县的同志要回一捆树苗, 分种在西山岩林场和几个村庄,一段时间后,长势甚好。县委决定: 大种木麻黄。县长樊生林亲自指挥调种。全县派出 230 多人到厦门、 永春、平和、南靖等地采种。省林业厅、地委、专署大力支持,林业 部从国外进口树种给予支援。改变东山面貌的时机到了! 1958 年县委向全县军民发出号召: “上战 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 。谷文昌亲

62、任指挥, 驻岛部队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副指挥。 县直机关干部、 驻军、工人、 农民、店员、学生,几天突击,种下 1000 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相 思树等幼苗。人们看着这绿色的生命,忘记了苦干的疲劳,绽开喜悦 的笑脸,翘首企盼新生命的复苏。岂料,天不作美,树刚种完,气温 突降,持续一个多月的低温,成活的树苗寥寥无几,东山的绿色之梦 再一次被击碎。面对大片枯死的树苗,悲痛叹息、埋怨、懊丧、讽刺挖苦接踵而至。 有的说:“荒沙能长树,鸡蛋能长毛! ”“夏天烫得可炒花生,冬天狂 风吹倒房,站不住人、睁不开眼的地方怎么能种树呢?”谷文昌到白 埕村现场,看到大片苗木死掉了, 但又发现九株幸存者。 他看了又看

63、, 摸了又摸,亲切地对技术员和随行的同志、赶来的群众说: “没有失 败就没有成功, 失败了再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气概和风格! 大家看, 不是活了九株吗?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万,绿化全东山。 ”“只 要我们有决心,光秃秃的海岛,一定会变成绿油油的海岛。 ”他还风 趣地说,待树木长高了我们要昂起头来看,还得当心帽子掉下来呢! 吃一堑长一智。东山县委组成了由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 合的试验小组,谷文昌亲任组长。他们在飞沙滩上, “旬旬种树”,定 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对新种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 谷文昌又在白埕村和村林业队一道种下 20 亩丰产试验林。功夫不负 有心人,他们终于

64、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 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 技术要点,并通过多种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为了在全县造林, 县委制定了新的政策: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集 体种树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包质量,同工同酬,一亩以上的育 苗地抵销征购任务。 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试验坚定了群众的信1959年,在全县军民植树造林誓师大会上,谷文昌代表县委提出了 绿化东山的目标:“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 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每逢雨天,有线广播即刻播送造林紧急通 知,各级干部率先冲进雨幕,百里海滩上布满了造林大军,歌声同雨 声齐飞,汗水与雨水交融。连续3年,天一下雨,东山人民

65、就冒雨出 动,先后植树82万亩。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全部披上了绿装。种树还要管树。县政府下发文件:老天下雨就冒雨种树;天旱了幼树 不返青,磨破肩膀、冒着烈日、踏着火烫的细沙也要挑水浇树;遇到 大风天气,要及时把被风沙掩埋的幼树挖开,被吹歪了的扶正;肥料 不足,到大海捞小鱼小虾积肥喂幼树。全县广泛开展护林教育,加强 病虫防治,很快建立起62个林业队,有护林员1100多人。谷文昌每 次下乡总要带上一把剪刀,一把铁铲,看见歪倒的小树亲手扶起来, 看到该剪的枝叉随手剪掉。他爱树如命,见人就说,谁要伤一棵树, 就是伤了我的胳膊,谁折断一根树枝,就是折了我的手指。他经常告 诫基层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他带动下,全县管树护 林蔚然成风。细种精管,几年下来,177条每条宽5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