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23课教学设计.doc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23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23课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长城实验学校2017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材序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 过程与 方法 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教学难点 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 教学媒体 教材、教学光碟、7年级历史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修订内容 【情境再现】 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 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 云纹填底]。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 沸、一言九鼎等。 教师点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 到的香炉]。最早的鼎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制造的?让我们一起去 解开那神秘的一页。 【课堂进行时】 一、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1.什么叫青铜器?可讨论、合作回答。 2.什么叫青铜时代?讨论、合作回答。 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课堂讨论 回答。 4.展示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 二、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 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 难得的艺术珍品。 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 赏、点评。教师归纳:母戊大方鼎——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 典型风格;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 铜器——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 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美,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 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 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 【课堂小结】 【学习测评】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 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青铜器 青铜时代 二、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 司母戊大方鼎 分类 教学 反思 执教者: 长城实验学校2017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材序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8课卓越的工程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都江堰、秦长城。 教学难点 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媒体 教材、教学光碟、7年级历史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修订内容 【情境再现】 大家听说过都江堰、长城吗?谁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课堂进行时】 一都江堰和郑国渠 1.都江堰:(出示历史地图册“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该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筑坝的地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科学性,分析该工程建成的 历史工效。 给合“二王庙”的来历,简要评价李冰的贡献,指出他的成功实际就是他充分 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郑国渠:结合课后“史海拾贝”,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 间、地点、影响等。 二、秦长城和灵渠 1.秦长城:秦汉时期,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 皇是怎样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引出秦长城的话题。 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问题(包括:修建时间、修建者、东边起点、西边 终点、长度、历史价值) 出示“秦长城示意图”,“秦长城遗址图”让学生形成秦长城的空间概念,了解 秦长城的雄伟壮观。 2.灵渠:学生归纳:灵渠修建的时间、修建的目的、它的历史作用。 【课堂小结】 【学习测评】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 都江堰和郑国渠 都江堰 郑国渠: 二、秦长城和灵渠 秦长城 灵渠 教学 反思 执教者: 长城实验学校2017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材序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贡献。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评价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接着学生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图文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想象和生活体验,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 教学难点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价值。《水经》与《水经注》的关系。 教学媒体 教材、教学光碟、7年级历史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修订内容 【情境再现】 学生阅读课前导言,导出新课.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设问:这是什么?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不断改进和丰富的吗? 【课堂进行时】 一造纸术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候) 2.简介早期的纸 最早的纸虽然方便,但昂贵而不易制造,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 3.东汉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在哪方面作出了贡献?简介蔡伦 “树皮、麻头、旧麻布、破鱼网”与“好麻”相比。“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4.外传路线:我国——东亚、中亚、欧洲 5.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意义? 当蔡伦造纸时,西方还不知道,直到13—14世纪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造 纸术,蔡伦对人类的历史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他将永远为我们所怀念。 二数学成果 1.哪本数学著作最早提出负数的概念。介绍《九章算术》是世界最早的。 2.看“祖冲之”图像。 设问:怎样计算圆周率?哪位科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问: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 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②自己刻苦钻研 祖冲之是我国和世界古代伟大的数学家。 3.医学、农学和地理学成就 第一组研究张仲景,并作出评价;第二组研究华佗,并作出评价; 第三组研究贾思勰,并作出评价;第四组研究郦道元,并作出评价; 【课堂讨论】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其道理,希望我们都能以古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 座右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成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一、 造纸术:发明西汉时候 改进东汉——蔡伦 二、数学:《九章算术》《圆周率》——祖冲之 三 医学:《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麻沸散”“五禽戏”——华佗 四 农学《齐民要术》——贾思勰 五 地理《水经注》——郦道元 教学 反思 执教者:________ 长城实验学校2017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材序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甲骨文、小篆。 教学难点 甲骨文评价 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教学媒体 教材、教学光碟、7年级历史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修订内容 【情境再现】 1.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 2.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课堂进行时】 一、甲骨文: 1.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二、金文: 1.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2.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隶书: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2.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课堂小结】 【学习测评】练习册 板书设计 汉字历经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 1.甲骨文(商朝)—它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2.金文(商、周)—商朝的一些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种文字叫金文。 3.小篆和隶书(战国形成)—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汉朝,隶书广泛使用。 4.草书、楷书和行书—草书潇洒,楷书端庄,行书流畅便捷。 教学 反思 执教者: 长城实验学校2017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材序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过程与 方法 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崇敬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 教学难点 1.孔子的政治思想。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 教学媒体 教材、教学光碟、7年级历史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修订内容 【情境再现】 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找智慧。引入。 【课堂进行时】 一、孔子: 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迹。 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再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 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 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 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生是否是孔子所著?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着什么深刻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时期的变化呢? 2.得出结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即百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结: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情况如何? 【课堂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争鸣情况。根据你的理解,该采用什么学派的观点来治理今天的国家? 【课堂小结】 【学习测评】练习册 板书设计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编订《诗》《书》《春秋》等书,《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研究孔子的宝贵资料。 2.战国时期重要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3.百家争鸣:各派著书立说,阐述主张和观点,批驳对方,进行论辩,相互问难。 教学 反思 执教者:______ 长城实验学校2017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材序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媒体 教材、教学光碟、7年级历史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修订内容 【情境再现】 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2.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 【课堂进行时】 一、大诗人屈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纪念屈原? 二、司马迁与《史记》: 1.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 3.《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 三、佛教的传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 四、道教的兴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 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 【课堂小结】 【学习测评】练习册 板书设计 1.大诗人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写了《离骚》、《天问》等优秀诗篇。 2.司马迁与《史记》:西汉,伟大的史学家,著《史记》。记述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佛教的传入: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 4.道教的兴起:东汉时期道教创立。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 教学 反思 执教者: 长城实验学校2017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材序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3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点 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教学难点 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教学媒体 教材、教学光碟、7年级历史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修订内容 【情境再现】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课堂进行时】 一、战国编钟: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二、秦始皇陵兵马俑: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三、王羲之的书法: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谈王羲之的品格。 四、顾恺之的绘画:阅读教材,找出要点。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补充讲“三绝”。 【课堂小结】 【学习测评】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3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一)战国编钟: 1、湖北随州 2、特点 (二)秦始皇兵马俑: 1、地点 2、反映的社会关系 3、价值 (三)王羲之的书法: 1、特点 2、书圣 3、《兰亭序》 (四)顾恺之的绘画: 1、特点 2、《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教 学 反 思 执教者:-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历史 年级 上册 17 23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p-825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