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评价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096630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评价(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广东省新兴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易发区评价1. 地质特征1.1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新兴县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第四系。本区属天露山断褶群。早期以褶皱为主,后期以岩浆活动和断裂构造为主。北东向断层为本区主要断层,规模较大;北西向为次一级构造。 褶皱构造发生在加里东构造阶段, 区内所见有两个向斜: ? 竹向斜,合河圩复式向斜。调查区内北东向构造有庙咀断层、七星顶断层、 ? 竹断层、湾边圩断层、中间村断层、象田断层、天堂坪断层等;北西向构造组有:坑尾断层、蓝坑铺断层、木 ?矶喜愕取 ?1.2 岩土体类型根据调查区岩土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将区内岩土划分为五种类型的工程地质岩组:(1)

2、砂砾石、粘土双层土体(I);(2)层状较软变质岩组(II) ;(3)层状较硬碎屑岩组(田);(4)层状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IV) ; (5)块状较硬一坚硬侵入岩组(V)。1.3 工程地质性质五种类型的工程地质岩组,分布特征如下:(1)砂砾石、粘土双层土体(I)。主要为第四系大湾镇组(QhdW及黄岗组(Qp3h0河流冲积层的砂、砾石、粘土及原岩的风化残坡积物等组成,呈松散、可塑、硬塑状态,透水性和压缩性因颗粒大小和粘结程度而变化, 一般粘性土松软, 压缩性高,透水性差,砂土松散,透水性好。在存在淤泥、流砂等软弱透镜体夹层的地方,应防止不均匀沉陷,该岩组承载力较低,一般可作为低层工业、民用建筑

3、地基。(2)层状较软变质岩组(II)。主要为元古界震旦系大绡山组(Z1d)与古生界寒武系牛角河组(Gn)、高滩组(G g)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夹碳质千枚岩、变质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变质粉砂岩,呈板(块)状,且硬、脆、易碎特点,吸水性好,易风化,岩石遇水易变软化,抗压强度为4250kPa,宜作一般建筑地基基础。(3)层状较硬碎屑岩组(田)。地层分别为泥盆系桂头群组(D1-2G)、春?组(D2-3c)与帽子峰组(DICim ,岩性有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泥质页岩,呈层状或互层状,软硬不一,微含水,抗压强度为 17000kPa35000kPac可作大型建筑地基础, 但应注意避开构造

4、软弱带及节理裂隙密集带处。(4)层状强岩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IV)。地层有泥盆系天子岭组(D3t )。岩性为石灰岩、微晶大理岩,呈中厚层状,硬脆,裸露和覆盖型都有,岩溶较发育,富含水,易塌陷,抗压强度为52000kPa。(5)块状较硬一坚硬侵入岩组(V)。岩性有奥陶一志留纪(OSy m) ,志留纪(S” 丫),侏罗纪(J2 Tl 丫)、 (J3 丫),早白垩世(K1”丫)、 ( K1 丫)、 ( KI” 丫兀)的混合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岩、 粗粒斑状二长花岗岩、 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微风化岩石坚硬,连续性好,不透水,但表面极易风化,风化后强度降低,含风化裂隙水,抗压

5、强度为69000kPa。本区新构造运动较为频繁,侵蚀切割强烈,残坡积层较厚,崩塌滑坡时有发生,工程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因此工程建筑应切实做好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1.4 水文地质特征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 含水层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 将调查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及基岩裂隙水三个类型。 调查区松散岩类孔隙水仅分布在河谷平原冲洪积层中,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在天堂镇莲塘村以及庙脚村石头岗村一线,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面积最大。2. 地质灾害特征2.1 滑坡调查发现滑坡地质灾害点 24 个,按规模分级,小型16 个,中型 7 个,巨型 1 个。滑坡平面形态以半圆形态为主,共有1

6、4个,占总数的58.33%,不规则形态有8 个,占总数的 33.33%;剖面形态以直线和阶梯型居多,共21 个,占总数的87.5%,其中直线型13个,占总数的54.17%;滑坡坡度多数在3050 ,共15个,占总数62.5%;滑坡体厚度一般在0mr-5m的厚度范围内, 共 16 个, 占总数的66.67%; 从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析,新兴县均为土质滑坡,共24 个,占总数的100%。另外,滑坡地下水埋藏较浅、后沿变形较明显、裂缝以及坡面植被倾斜、前缘微型土体崩塌多见。 滑坡主要诱发的自然因素以暴雨、 长时间连续降雨为主;人为因素大多数由人工坡后加载、坡脚开挖,以及生活用水排向地表引发。2.2

7、 崩塌调查发现崩塌地质灾害34 个,按规模分级,小型27 个,中型6个,大型1个。崩塌一般发生在坡高为 5mi-20m的斜坡上, 共28个,占总数的82.35%;斜坡坡度一般为7080 ,共20个,占总数的58.82%;崩塌体厚度一般为0m- 5ml共32个,占总数的94.12%;从构成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为土质崩塌,共30 个,占总数的88.24%。3.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3.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调查区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有2个亚区(A1、A2),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地区,总面积 448.31km2,占调查区总面积 29.3%。基岩风化强烈,受断裂带作用影响岩石(层)较破碎,工

8、程地质岩组主要有砂砾石、粘土双层土体(I );层状较软变 质岩组(II);层状较硬碎屑岩组(田);块状较硬一坚硬侵入 岩组(V)。地貌以丘陵为主,自然坡角 1045。,岩石风 化强烈。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内有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点、不稳定斜坡和人工边坡125 个,占全区总灾害点62.2%,其中滑坡16个,崩塌 20个,不稳定斜坡及人工边坡89个。按险情分级:特大型 1 个、大型 2 个、中型 53 个、小型 69 个;易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庄有1个。地质灾害点平均密度为0.28个/km2,高易发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和人工边坡,诱发地质灾害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 工程地质岩组

9、、 强降雨等。 3.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有3 个亚区, 分布于调查区中北部、 东部和西南部,即水台、东成一新城一六祖和河头一大江一带,属崩塌、 滑坡、 中易发区, 平原丘陵低山地貌, 总面积 355.5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3.2%。工程地质岩组主要有砂砾石、粘土双层土体(I );层状较软变质岩组(II);层状较硬碎屑岩组(田); 块状较硬一坚硬侵入岩组(V)。自然坡角 550 ,人类工 程活动强烈,主要有城乡、交通、水利水电建设等削坡。人工坡角3070 ,坡高5m-25m,人工斜坡多数无坡面防灾措施,属危险斜坡,地震、暴雨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本区有地质灾害点

10、、不稳定斜坡及人工边坡65 个,占全区总灾害点32.3%,其中滑坡点6个、崩塌 13个,不稳定斜坡及人工边坡46个,地质灾害点密度 0.18个/km2。按险情分级:大型1个、中型 23 个、小型 41 个。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本区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为城乡、 交通削坡或坡脚开挖和自然因素强降雨等。3.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本区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有3 个亚区,主要分布在车岗、 ? 竹、天堂、大江等镇,总面积有304.99km2 ,占全区总面积19.9%。工程地质岩组主要有砂砾石、粘土双层土体(I );层状较软变质岩组(n);层状较硬碎屑岩组(田);层状强岩 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IV);

11、块状较硬一坚硬侵入岩组(V)。 自然坡角1040 ,植被发育一较发育。低易发区人口密度 较大,人类经济活动相对集中,人口密集地带地势平坦。风化覆盖层厚度为3mr- 20m,人工坡角3065 ,坡高2mr- 15m不等, 绝大部分人工斜坡未进行有效防灾治理,存在稳定性差的因素,易诱发地质灾害崩塌、 滑坡。 区内有灾害点及不稳定斜坡10 个,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5.0%,其中滑坡1 个、崩塌 1 个、不稳定斜坡 8个,灾害点密度0.03/km2 。按险情分级:中型2 个,小型 8 个。3.4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本区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有3 个亚区, 地貌复杂, 为丘陵低山一中山,主要分布调查区东北部、中部、东南部的车岗、东 成、稔村、太平、六祖等镇,总面积有414.12km2,占全区总面积27.0%。工程地质岩组主要有砂砾石、粘土双层土体(I );层状较软变质岩组(n);层状较硬碎屑岩组(田);层状强岩 溶化硬碳酸盐类岩组(IV);块状较硬一坚硬侵入岩组(V)。自然坡角1040 ,植被发育一较发育。不易发区人口密度中等,人类经济活动相对集中,人口密集地带地势平坦,山区地带基本已搬迁。风化覆盖层厚度为 1m- 153 人工坡角5 35 ,坡高5m- 8m不等,为人工斜坡未进行有效防灾治理,存 在稳定性差的因素,易诱发地?| 灾害崩塌、滑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