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690878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以安阳马氏庄园为个例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渗透于我国人生活的点滴之中。而四合院建筑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中原典型四合院马氏庄园为例,从四合院选址、朝向、“四合”、中轴、房屋分配、单体建筑等角度出发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发国人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注,对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重视,同时也为安阳的旅游贡献微薄之力。关键词:马氏庄园;四合院;传统文化内涵四合院为我国传统民居,遍及全国各地,为我国所有建筑类型之根源,宫殿、衙署、寺观、宗祠、住宅无不如此。这种四面建房,中间庭院的建筑格局的四合院负载着浓厚的我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目前对四合院研

2、究的大量成果当中,专著主要有四部:邓云乡的北京四合院1,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2,白鹤群的老北京的居住3和姜波的四合院4,这些专著宏观上或从建筑角度,或着眼于其民俗和历史价值研究,都独具特色。本文以位于河南安阳西郊的马氏庄园为个例,从四合院选址、朝向、“四合”、中轴、房屋分配、单体建筑等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传统四合院蕴含的文化内涵。马氏庄园为中原北方地区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典范,为清末头品顶戴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其坐落于安阳西蒋村。庄园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年,前后营建近50年之久。整个庄园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第。

3、主要建筑现存基本完整。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区组成,共分六路。三区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厅、堂、楼、廊、房、门等,共计308间。现有建筑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周围附属建筑还有马氏义庄、庢庄、文昌阁、马厩、仓库、柴草库、马氏祠堂以及北、中、南三座花园等,总占地面积在70000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达100000多平方米。三区中北区东路为马氏家庙,中区三路为住宅区,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异。均南开正门,由四个四合院组成,前庭后堂,左右对称,由南向北,逐级抬高。在建筑规格上,中路为高,东路次之,西路又次之。马氏兄弟分家,东路归长子马吉森所有,西路归四子马吉枢所有。

4、南区与中区隔街相望,原设计为三路,其中东路建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仅将大门及临街房建成,后因时局变化,尚未建成。南区东路座南向北,亦为九门相照,前后四个四合院,分给了老三马吉梅。一、选址文化古代我国人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得出了一个理想的居住模式,其是一个以抵挡偏北风为主要目的的东、北、西三面为群山环绕,南面临水,地形稍微敞开的“功能性”环境模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公认的四灵兽。龙的威严、虎的凶猛、龟的稳重、雀的飞升,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顶礼膜拜的意象。风水理论也引入四灵兽,组成一个“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5的生动构图。它以玄武为靠山,象

5、征稳如泰山:左有青龙盘绕,右有白虎踞蹲,认为龙虎之地必是贵地;前方则朱雀翔舞,有飞升、充满生气之意。应该说风水是一个有着科学潜质的良好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所青睐的是山围水绕、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有着开阔幽美的视界。风水用一种具有神秘玄奥色彩的理论和模糊感性的直觉来认识环境与人的关系,把天体运行、宅地方位与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山环水绕、藏风聚气是天地保佑的象征。生于斯,长于斯,便能安居乐业,族旺代昌。马氏庄园就是一个典型,马氏一个官宦人家,在构建居所时绝对的遵循这一风水理论,其选址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其地北倚寿安山,南临珍珠河,西近巍巍

6、太行,东连华北平原,辉映于行山洹水间,尤具胜观。集中体现传统聚落基址“避风、向阳、近水”的优选原则,以次籍求自己家族能够世代昌盛兴旺。二、朝向文化马氏庄园北区,马丕瑶次子马吉樟的院落,前后两个四合院,约占庄园三分之二的中区四路,其中东一路为马氏家庙,前后两个四合院,西三路为住宅区,每路前后又均建四个四合院,都如传统四合院一样,坐北朝南。从文化背景来讲,这与周易思想密切相关。周易说卦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所谓“向明而治”,就是“向阳而治”。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所特有的“面南文化”,就连地图上的方位也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因为它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的方法绘制而成的。其实,这与我国所

7、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阳光大多数从南面照射过来,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进而形成“面南”意识。而风水中的“面南而居”理论,就是这种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此外,由于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从一个侧面,影响了“坐北朝南”模式的形成,马氏庄园也自然而地以坐北朝南作为它的最佳方位选择。所以,我国民居四合院基本以南向为主。历代堪舆家对建筑方位都非常重视,魏朝术士管略的管氏地理指蒙说:“卜兆乘黄钟之始,营室正阴阳之方于以分轻重之权生者南向,死者北向。”又说“卜兆营室二事,一论山,一论向,为堪舆家第一关键。”他们认为建筑的方向应与宇宙阴阳之气相

8、协和。但是,如果宅基地不是坐北朝南,如北部四合院马吉梅故居坐南朝北,那就要采用“八卦七政大游年”的方法来选择门的位置和调整各房的吉凶了。三、四合文化马氏庄园作为传统四合院,它的每一个院落都是由四座房屋围合而成,中轴线上分布的为主房,两侧是厢房,中间为空地,这种布局深刻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首先,简单地说,这是基于古老的“天圆地方”的学说。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为方。”“圆”象征天上之万象变化不定;“方”象征地上万物各有定形。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方面,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就是“天圆地方”说。这是与当时人们的肉眼所能观看到的范围和水平相联系的,不仅在建筑方面,而且

9、在政治、伦理、日常生活等很多方面“方圆意识”都在发挥着作用。这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密布可分。儒家的处世哲学是“外圆内方”,对自己三省修身,追求完美,对外则以和为贵,不锋芒毕露,不与人为敌,而圆润处事,强调“和而不同”。儒家在政治上,讲究“体圆法方,其国必昌”。在礼制方面,表现在两种最重要的礼仪玉器上。如周礼大宗伯言:“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其次,老子中说“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庚桑楚中也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可见道家以“虚静”为本,主张虚为本,实为末:静为本,动为末。马氏庄园其四面建房,中间形成空空院子,这种空间形态正体现了道家“致虚极”的思想。

10、老庄哲学中“有无相生”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思想亦呈现出来,“空间尽管是主角,却需要借助实体的构筑方式才得以生成和体现,有形的限定与无形的虚空在此交汇”。【6】同时这种外实内虚的院落空间符合“风水”原理,风水学说主张“生气乃第一义”,故有“气”为我国文化之精要,而马氏庄园这种空间符合藏风聚气、通天接地、气口循环等的思想理念。马氏庄园每路建筑都由四进院落串联,每进由四个房屋围合,以中轴对称,一望无际、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是青一色的灰色瓦顶,在每一片灰瓦下皆安居一个个相似的家。这种院庭式分离型的标准形态布局很适应宗法制度下家族聚居的家庭形态需要,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族制度在居住方面的产物

11、,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种观念。在强烈的宗法观念下,四合院表现出只重共性的整体意识。传统宗法制度下,家族是第一位的,个人的利益要求永远以家族利益为转移,重整体、轻个人的价值观由此积淀,强调共性而抑制甚至扼杀个性的文化,也深刻反映在四合院中。同时还表现了封闭含蓄意识,“四合院以为取意合围,所以,其封闭性和不对外人亲近就固定为它的天性”。【7】儒家的封闭内向性,使其一旦失意,则退居自己的小天地,关起大门,仍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可谓“闭门一统”,与世隔绝,闲看花开花落。第三“述而不作”遵循旧制的意识,儒家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要求行事要严格尊从祖规,故“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恪守祖制”的准则

12、对传统建筑影响甚大。封闭的宗法制度下家族、家庭是单系的,用“遵古制”来维护父家长之权威,所以重继承轻创新,祖先是源是本,源与本是不可轻易改变的,因此只可继承不可轻易变更。传统形成的“先王之制”,只能“率由旧章”、“述而不作”。作文章人必称三代周孔,而建筑也日益程式化不得突破旧制。四、中轴文化讲究中轴对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重要的主体建筑居中,其中心之所在就是中轴线之所在,两侧对称安排建筑群的其它副题建筑,通过两侧诸多建筑的平面布局的左右对称,使最重要建筑设置的中心,总是在一条纵向的直线之上,整个建筑群体或单体建筑的中轴线强烈地突现出来。此外,在传统的合院民居中,亦严格的按正房、厅、垂

13、花中轴线上的基本美学设计思想,甚至建筑的一“室”,其平面亦呈现出中轴线特征。马氏庄园的中心是住宅区中区的中路,其是马氏庄园的开辟者,马家的长者马丕瑶的居所,其所居的北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更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便重心突出,主次分明,借以体现人伦和辈分。而其他院落围绕起分布,每一路四合建筑院落都沿着中轴线布置,除马氏家庙外,其余每条中轴线上各开九道门,俗称“九门相照”,这一建筑文化特色也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探讨古人对“中”的认识,“中”字的形成,据说源自古代测天仪的象形,甲骨文写作或实物当作垂直长杆形,饰以飘带以观风向,架以方框以观日影(中)。垂直长杆加一方框以成为“中”,

14、求测日影的准确.由此可见,“中”字在产生时,便是一个与天地方位攸关的字。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被限制在极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于是古代我国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从混沌的空间中分隔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域。这便形成了最初所“人化”了的“中”的空间。从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可以看出,那时的建筑群已经采取了一种“向心”的形式,居住区中心为氏族成员公共活动的大房子,周围单个房屋组成不规则圆形,各个小屋的门都朝向这座中心建筑。8由于对茫茫的宇宙基本上是无知的,怀着对“自己”领域的崇拜、热爱与依赖,使他们相信自己处在古代世界的“中心”。由此,便对“中”的位置产生了强烈的崇拜之情。于是便

15、有了中原与四夷之分。相传中原(即今河南一带)人的祖先是黄帝,在炎、黄的部族战争中,炎帝败而黄帝胜,炎帝败退四散,于是黄帝据胜之地就被尊崇为天下之“中”,历史上称中州、中土、中原、我国。逸周书:“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土中”即天下土地之中央。又后汉书西域传:“其国则殷乎中土”,韩非子物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及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此类记载多不胜数,这种尚“中”意识,正是华夏族自我中心意识的表露。而炎族之后裔:则被蔑为所谓“东夷”、“北狄”、“西戎”与“南蛮”之类,通称为“四夷”。这种说法当然源自“中原”,但却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对“中”的空间位置的尊崇。这种尊“中”的观念还表

16、现在观察天象中,古人认为黄道、赤道附近有二十八座星,并按东、南、西、北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象”,而北极星及周围各星合为一区,居于中心位置,为天地之所在,是“帝居”。而“择中立宫”的思想也就包含了“象天立宫”的意念,即:皇帝既为天子,则亦应如“天帝”择中而居。认为择天下之“地中”建王“国”,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最有利的位置,且便于四方贡赋,更有利于控制四方。在观念上,“中央”这个方位最尊,被看成是一种最高统治权威的象征。这种“择中论”的规划思想正是“我国”观在古代建筑美学思想上的反映。古人观测天文而形成的“中”的意识,在孔子原始儒学,思孟儒学中被发挥为“中庸”,“中和”思想

17、。由于千百年来,儒学思想一直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一切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因而,也就成为一切建筑活动的指导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故无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天”、“地”、“人”此三者只有“合”于“中”,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和一”。这样,“中”的概念已不仅是一个地理方位的词,而发展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凝固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与空间意识。可以说,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几乎无处不渗透着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就连清故宫三大殿的取名也没放过:太和、中和、保和。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形成一股宏大的思想

18、文化宏流,它通过一系列的礼制、规范来限定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乐记乐论篇说:“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礼制规定“中正”之位为至尊也,以“中正”来显示尊卑的差别、等级的秩序。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其平面便常作对称均齐布置,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轴线之成立。”【10】在普通民宅中,这种秩序亦严格明确,如合院民居的依中轴对称的布局,表达出“北屋为尊,两厢为次,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尊卑序列。由此可见,没有“中”就难以体现礼

19、制秩序。因此,我国古代建筑的“中”如此明确,是亦受到礼制思想的影响的。马家饱受儒家思想浸染,世代重视读书,家教严格,其一举一动皆以此衡量,为人处事,可以“和而不同”,也更注重外在表现形式的居所的规范性,严格按照规矩筑造,决不逾礼。五、单体建筑分配文化四合院一般按南北轴线布置房屋和庭院,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入大门迎面为影壁,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入门折西为前院,前院外人可到,内院非请勿入。前院很浅,以倒坐为主,它的后檐墙临街,通常做客房、书斋和男仆住所。在前院与后院之间有装饰华丽的垂花门,沟通内外院,俗称二门,即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以内为正房、厢房、耳房以及

20、后置房等则属于内宅,是供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马氏庄园基本依此建筑,进入住宅区,中路大门悬挂着匾额“进士第”和“太史第”匾。大门过后,还有一个二门,但是一般不开,只有婚丧大事才使用。匾额“整齐严肃”,楹联“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人生最难得这弟兄”,都是马丕瑶所撰。中间屏门上镌刻了马氏家训易经第三十七卦家人卦。由此入内,共有四进院落,对来客而言,每道门都意味着它与内宅分隔的一道屏障;每进道门,就象征着客人与此家庭的亲密程度又加深了一层。在品第森严的封建社会,宅院门户等级的高低直接标志着房主人的品级地位。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父之居称正房,一般安排在整个建筑的纵轴线上,居中在上,

21、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在正房的两边,对称纵向排列东西两房,归子辈居住,称为“厢”。汉代刘熙释名释宫室称:“房,旁也,室之两旁也。”很显然,房对正房而言,自然是归于从属地位,这与其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在强调“别上下”父子有别的同时,四合院民居亦强调两厢间的绝对对称与统一,以显示父对子的公平与兄弟间的平等。我国建筑的对称布局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客体化的人生,我国传统的分家规矩,在四合院中就这样被充分展现出来”。【11】我国的家族文化其实是一种分合的文化。传统民居上述的布局是以礼制为前提的。礼制以秩序化的集体为本,要求每一个人都严格遵守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准则

22、和行为规范,礼制的界线是不可僭越的。我国伦理的家族制度,形成了家庭内部严格的尊卑、主从、嫡庶、长幼等关系,强调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这些都从空间形态上强化了居住型庭院的等级秩序和内外界限,也带来了庭院布局的对称格局、端庄品格和有序节奏。对于礼的规定,名分越高的府第,族规礼教越明显,特别是官式建筑是按照礼所规定的严格等级制度而建造的,而名分低下的民间宅舍,则较为淡薄。四合院民居是伦理精神的物化,作为一种礼制空间,它以自己获得的独立而外在的力量诏令百姓对家庭绝对的崇拜与服从。马氏庄园作为封建官僚的府第,这种等级秩序是更为严格的。马丕瑶是家族中地位最高的,所以他居于马氏庄园住宅区的中路,位置最好,最优

23、越显赫的正屋,而东厢房是马丕瑶次子马吉樟的居室,而其子女亦居于其他院落的厢房。当然对于独立于南部的三子马吉梅来说,他是他所住家庭的长者,辈分最高,但在家族领域内他仍负有他的义务。让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习俗,依次被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这种利用村落民宅的建筑样式和格局来表达人们的宗族观念与家庭制度的方式,在传统的汉族村落中具有普遍性,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同样,这种建筑和各种传统文化都被赋予社会教化的作用。“学而优则仕”,仕途从形式上看表现为高官、厚禄、华服和美居,实际目的是鞭策读书人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奋斗,光耀祖宗,报效国家。六、吉祥文化封建社会中普通家

24、庭成员的生活憧憬即吉祥观念,可以概括为福、禄、寿三个字,即多子孙,多财禄,多寿数,这些生活观念对民居的装饰题材起了很大影响。马氏庄园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马家的门口的石墩是龙的第九子,性情好闭,因此才被安排在大门口来守门,以避邪。马家各个院落的堂屋中都摆放着巨大的木雕作品,内容题材都是些神仙、灵鹿、寿桃等吉祥内容。马家既是官僚世家,也是书香门第,马氏庄园的门楹和屋中悬挂的对联都充满浓郁的教化功能和书香气息。比如马丕瑶居室中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马丕瑶一生为官做人的真实写照,亦是他对后人的殷切期

25、望。家庙内种植些牡丹、西府海棠(富贵)来寓意富贵满堂。而求吉祥的反面,即是禁忌,尽量排除那些寓意不吉利的图案及设计。马氏庄园中不种桑(丧)树、梨(离)树,因为这说起来谐音不太好;院子禁忌比街巷地坪低,形成“倒吃水”。此外,联络垂花门两垂莲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在檐头房脊等处,也不乏精美的雕饰,在房顶正脊两端,蝎子尾之下,饰有花草盘子,平放者称“平草”,陡置者称“跨草”,题材多为四季花、松竹梅、富贵花(牡丹),寓意美好吉祥。这些布置都寄予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坐颇具地位的府第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七、结语建筑一经筑成,便成为

26、历史,其如语言,外显的是实际功用,内含的是文化底蕴。马氏庄园作为传统四合院的典范,通过对其蕴涵内的深刻文化内涵的剖析,管蠡窥豹,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传统四合院的内涵,认识它的宝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从而更好地继承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为今天的我国现代建筑创作提供一些建筑营养。同时也使其借鉴四合院文化中的精华,塑造新时代的文化性格。参考文献:1 邓云乡.北京四合院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2 王其明.北京四合院M.北京:国书店出版社,2004.3 白鹤群.老北京的居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4 姜波.四合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7、.5 刘沛林.风水我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6 渠滔、程云杉.解读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空间J.华中建筑,2008(4)7 石映照.木头里的东方M.成都:新世界出版社,2006.8 孙大章.我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9 礼记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沈阳: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1 姜晓萍.我国古代居室建筑中的“家”观念J.文史知识,1994(7)CourtyardofTraditionalCulturalContentationMarkovManorinAnyangForACaseAnalysisAbstra

28、ct:Chineseextensiveandprofoundtraditionalculture,penetratedinthelifeofourcountrybitbybit.Andcourtyardbiludingwasoneofthemanifestationsofexternal.ThispapertakedMarkovManor,thetypicalcourtyardinthecentralplain,astheexample,exploredtheculturalimplicationsfromthelocationofthecourtyard,towards,SiHe(四合),thecentralaxis,housingdistribution,construction,etc.singlepointofview,whichcausedChinesetoconcernaboutthetheancientarchitecturalcultureandemphasisonandprotectChinesearchitecturalheritage,aswellascontributingtotourismofanyang.Keywords:MarkovManor;courtyard;traditionalculturalcontentation第6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