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题小抄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2147910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8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题小抄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题小抄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题小抄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题小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教育学题小抄(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专业好文档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教育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概念: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于社会而言,教育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对于个体而言,教育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 直接和首要目标 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的概念: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与人类共始终的永恒的社会现象。(自有人生,便有教

2、育) 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有了剩余产品,脑体分工。政治原因:阶级社会的需要,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统治阶级、国家机器管理维护他们利益。文化原因:知识增长、文字的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原始文字,不是日常生活中附带可以掌握的。高等教育的初创阶段(欧洲中世纪) 高等教育的形成阶段(17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中世纪大学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大学教育 19世纪后半期的高等

3、教育层次多样化、形式复杂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还派生出专科学校、社区学院、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等层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在正规的大学教育之外,出现了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非正规大学。1993年及以前学科分类: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2003年管理学分离出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仿照行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

4、独特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并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等都为近现代教育活动直接继承下来。(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设有:文、神、法、医四科。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神、法、医三科是高级学科,在具备文科基础上学习)。2. 十九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有了专科学校、社区学院,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等)另一方面:形式多样化,在正规大学教育之外又出现了“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非正规大学。由原来的“英才教

5、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三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62年联合国教科处组织,44国家会议:引入了非正规的高等教育内容、成人教育内容。苏联百科全书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获得的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班。教学组织形式:全日制和业余、面授和非面授、学校形式和非学校形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之上实施的教育”。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出版高等教育学教材和专著。第

6、一本高等教育学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是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全日制大学本科生年龄是20岁左右青年,身心发展已趋成熟。1995年,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分3点:1.中等教育毕业水平为起点 2.只要是在中等教育毕业水平之上的学术性、专业性教育都是高等教育 3.不仅是一种专业教育,还是一种学术教育。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 2.发展科学 3.直接为社会服务高等教育是通过专门机构,高等学校来实现的。(大学、学院、专科学校)五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最早产生

7、的中世纪大学,意大利的萨拉诺和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有较强的专业性。2.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1810年,柏林大学有洪堡和费希特创建并领导,科学与大学联姻,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霍普金斯大学(德国式大学,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确立,使大学发展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中心)。将美国的“求实精神”注入了大学办学思想和实践中,引发了第三职能的发展”。4.1862年,林肯莫理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

8、地期票,赠与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赠地学院,1922年69所。康乃尔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维斯康星大学服务社会为最重要职能,任务:第一,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大众,能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基本途径:第一,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推广信息。第二,专家服务,发动大学教授,教师到生产生活实际巡回指导。六莫理尔法案颁布的意义1.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使所有人都享有高校受教育权力,与社会关系密切,社会服务成为高校第三职能。2.在学术性科目之外,确立了应用科学研究及工农业科学知

9、识在大学中的地位。3.开创了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先例。七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职能的延伸。八服务社会的形式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起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

10、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手段。2、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l)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经济收入。高等教育的上述经济功能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再生产科学技术这两条基本途径实现的。社会政治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1、政治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l)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制约着高

11、等教育的方针目的。2、高等教育通过发挥其政治功能为社会政治服务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二者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两种职能的内在联系?从人类认识活动的逻辑顺序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体系,才能开展各个专业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但是,在高校里,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

12、基础和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没有这个基础是无法进行科研的。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又是科研的基础 。 教学与科研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现代大学三大社会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在职能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则是直接关系到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直接服务社会是前两大职能的延伸。 现代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关系。三种职能的内在联系培养人才是基本的,否则就不能成为学校。发展科学是重要的,否则学校质量和水平就不能全面提高。 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必要的,否则会脱离社会实际互相渗透,互

13、相联系,中心是培养人才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1)1970年法国保罗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 “ 学习社会” 2)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为终身教育的代表作教育现代化 1)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2)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普及和深化 3)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不断提高 4)教育制度越来越灵活多样,有利于教育者个性发展所谓教育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有平等、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取消等级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机会等;反对压抑儿

14、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包括三个方面: 1、教育机会均等 ,这是就教育制度而言,指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2、教育管理民主化 指在教育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上,在教育管理上,应该有广泛的公众参与。 3、教学民主化 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制定要以基本国情和教育工作自身的规律为依据。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包

15、括: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我国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过程 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1961年以后,中央陆续批准高校六十条,中学六十条,小学六十条,这些条例对正确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制定和明确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在整个教

16、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教育目的的性质:1.是一种教育理念 ,带有主观性 它反映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它为教育活动确立了一个追求的目标,并能在宏观到微观各个方面对教育实践活动起着定向、导航作用。2.具有客观性 教育目的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都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目的的意义(作用):1.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的关系 2. 教育目的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3.教育目的也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努力方向。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

17、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制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作用;导向: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具有导向作用。调控: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调控作用。宏观上:教育改革、规划、结构调整和政策制定具有支配调控作用。微观上:各要素的组合如计划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手段和技术的运用,也有支配和

18、调控的作用。评价: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激励:它不仅能够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划分为三个层次:高等学校培养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德: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愿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智: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外国语言阅读专业书刊。体:具有健全的体魄。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3个关系:德与才、身与心、业务素

19、质与文化素质(素质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条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 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 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

20、育的基础。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对高等学校的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高等学校德育是我们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高等学校德育任务: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引导高校学生 运用马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逐步树立起正确的

21、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并结合国情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热情,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为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献身精神。开展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品质,法制观念等。开展人生理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强烈而不偏激的道德情感等。智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高等学校的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高等学校智育的任务:通过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广博的 修养.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扎实 专精.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在掌握知识

22、,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高校尤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体育是促进高校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增强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的必要措施。2. 体育是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手段。3. 体育也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大脑减压,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任务:指导学生全面科学地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正常发育。掌握体育的各方面的知识,技能,技巧,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可以对学生

23、进行思想教育,加强纪律性,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全面发展实施的途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施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明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和素质的提高,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到人才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强调学习与锻炼相互结合,有张有弛,劳

24、逸结合。科研训练 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科研一方面直接推动各学科的发展,使学科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促进教师队伍水平和培养人才质量的提高。1978年全国重点高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高校开展科研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促进学科的发展。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士学位具有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硕士学位具有从事科研的能力,博士学位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社会实践 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加深巩固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技能,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确立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五条依据遵循教育方针

25、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第三章几个理论问题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个体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东方世界,老子就强调个人修养的完善,更好理解“道”。西方世界,雅典的自由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卢梭(法国)高扬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大旗,抨击封建社会的没落,坚信人的善良和社会的腐朽,其自然教育的主张以学生的本性

26、自然发展为目标。裴斯泰洛奇(瑞士)学生生来就蕴涵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种子,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的到和谐发展福禄倍尔(德国)主张吸取并在社会生活中自我表现、自由发展,教育提供外部条件解除对学生身体和灵魂的束缚。斯宾塞(英国)教育要为年轻一代完满生活做准备,教给学生有利于生活的科学知识。罗波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理智的美德是由理智能力的训练而获得的习惯,不论学生是否注定从事于沉思的社会或现实的生活,由理智美德的培养所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东方世界,孔子认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

2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记中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人才、同时形成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西方世界,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是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柏拉图(古希腊)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社会价值的第一人,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哲学家和军人洛克(英国)提倡绅士教育,培养英国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执政所需“有德行,有用能干”的绅士凯兴斯坦纳(德国)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强调公民教育赫尔巴特(德国)以永恒不变的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平等或报酬”为教育内容,培养真正善良的人,既不怀疑现存的社会秩序,又能遵守现行的社会

28、法制的人。涂尔干(法国)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种教育调节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范海斯威斯康星思想的创始人。作为一所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育、科研、服务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社会本位: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来实施,高教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国斯巴达的军事教育社会中心的源头。柏拉图社会价值的第一人“理想国”,洛克的绅士教育、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以永恒不变的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

29、”、“正义”和“平等或报酬”为教育内容)。威斯康星思想的创始人范 . 海斯 社会是有机体,个人是细胞个人本位: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只有充分发展了的个体所构成的社会才是完美的社会,高教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于普通教育。老子强调个人修养完善,“悟道”。蔡元培、梁启超均主张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雅典的自由教育个人中心的源头。卢梭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大旗,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斯宾塞。美国教育家“罗伯特. 赫钦斯” 个人是有机体,社会是环境如何看待这两种学说: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虑,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

30、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杜威早就论定这种单项抉择属无谓之举,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它反映高等教育目的两种价值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它反映高等教育活动两种教育目标观;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它体现高等教育的两种发展模式;教育平等与效率,它体现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教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本,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个人本位:教育以满足个人的需要为本,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 每个学生在个

31、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注重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通才教育:殷商、西周时期,高教培养目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强调全面修身为通才教育。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分析(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通才教育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二)对演变过程的分析1、呈钟摆现象 2、内涵和外延存在较大差别二 通才教育和

32、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一)通才教育及其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二)专才教育及其特征1、专才教育主要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一)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二)人的和谐发展与完

33、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什么是通才教育?有什么特征(4个)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特征4个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学内容丰富,不仅涵盖整个学科领域,而且充分体现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才教育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设置通博类型的课程,开设

34、综合学科讲座,举办专题讨论会等。4.过份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经典性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什么是专才教育及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他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有4个明显特征: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两种人才培养模式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

35、,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顶峰。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一般来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为通才教育;反之,则为专才教育。 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关于通才和专才教育的讨论 教育价值观不同,对通才教育及专才教育的抉择不同: 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比较强调专才教育; 注重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比较强调通才教育。 不同历史时期,对通才教育及专才教育的抉择不同 科学技术不发达时期,比较强调

36、专才教育。科学技术发达以后,比较强调通才教育。大学教育的“历史回归”现象 在教育活动刚刚出现的时候,其教学内容是以文科为主的,后来逐步扩展到理科和应用学科,并逐渐变成了以理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现在大家又逐渐认识到文科知识的重要性,提出要注重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在教学形式方面,开始是以个别教育为主的,后来发展到班级授课制,以群体教学为主,现在又需要强调在群体教学中注重个性发展,强调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上,开始是一种以参与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后来发展到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并一度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在又需要一种“历史回归”,即提倡一种新的参与式学习。

37、 当然,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重复式再现,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这也许反映了一种教育发展的规律。在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问题上,也有一种“历史回归” 。我国古代强调通才教育 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春秋时期,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仕”,而不是工匠。 到了汉朝,思想上独尊儒术。建立了汉代太学。倡建太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儒家重修身的精神。 宋朝,儒学神学化。这时期所创办的书院,其教育目的仍然是为了知识分子的“修身”,在教育内容上,则完全传授儒家的伦理思想。 显然,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

38、是一种通才教育,直到近代,西学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才演变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一即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对通才和专才教育的认识 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呈钟摆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人类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日新月异,各门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层出不穷,并不断向着专深发展。与中世纪大学相比,20世纪大学的专业种类大大增加了,人才培养也越来越专门化了。怎样对待通才和专才教育? 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专才教育的

39、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两者恰当的结合则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 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一)英才高等教育(二)大众高等教育(三)大众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精英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适龄青年入学率在15以下;大众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适龄青年入学率为15-50;普及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适龄青年入学率为

40、50以上。按照马丁.特罗理论(他提出的英才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1970年美国高等教育率先卖进普及化门槛。1995年毛入学率81.1%1963年英国政府提出了高等教育报告(亦称“罗宾斯报告”)这份报告规划了1960年至198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方向,为英国社会各界普遍接受。1995年英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3%与法国一起卖进了普及阶段。1918年日本政府颁发了大学令规定除了国家办的帝国大学外,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各地方的都道政府和县均可设立公立大学,各私人团体可以设立私立大学和院校。基本形成国立、公立、私立多种形式办学体系。1965年日本到了大众阶段,1995年又超过40%

41、。北京市1995年为40.19% 上海1995年为25.12%我国大城市正在步入大众阶段。不同阶段教育的任务: 精英化教育:创造学术成就,提高国家、民族的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大众化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2011年,教育部发布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工作亮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 要认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方向与标准、课程选择与组织、教学方式与方法、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不能用学

42、历教育的准则来规范非学历教育。不能用课堂教学的准则来规范各种远距离教学。多种形式具有多种规格,各具自己的特点,各有不同的社会适应面。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的互动与进程中保持优势,至少必须拥有 3 个条件:1、拥有较强大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2、拥有大量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人才;3、拥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合格国民。v 高中毕业生不能支持国家参与全球化。v 一个有85%以上的适龄人口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国家,无法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大学作为公共部门,公共管理改革要求大学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1、应当注重“产出与结果”,而不仅仅是“投入与过程”;2、要按照市场、顾客、效率的原则运作;3

43、、必须在教学、研究与服务中对学生和社会承担广泛的公共责任;4、应当主要以量化指标评价大学核心事务。上述要点成为西方大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石。 第一,有限度地适当降低新生入学门槛,扩大了规模,增加了平民受教育的机会;第二,以人为本,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第三,设立课程校内检查和校外审查机制,课程内容贴近实际,避免了学用脱节和毕业生失业;第四,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维护了大学学术水准和声誉;第五,采用校外(社会)质量评价标准,承担起提高效率和社会认可的双重公共责任。补充内容:大学变革的争论焦点与大学分工: 大学既要引领社会也要面向市场;大学应当承担使用各种资源的公共责任

44、;大学应当接受社会评价也能够被评价;大众高等教育并不排斥和否定精英高等教育,而是各有分工;不同的大学一律平等,但评价指标体系不应相同,因为任何大学都不可能被复制;用管理企业的方法管不好大学。 这些争论的成果使大学在平等的基础上,分工越来越清晰,特点越来越鲜明。第一类:少数研究型大学( 3% 左右) 通过国家、国际组织、财团、企业财力支持,云集了国内国际最高端的学者、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进行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交叉性的科学研究,承担关系国家长远发展与根本利益的重大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型、知识创造型人才梯队培养,基本上不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第二类:一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约20%左右)l 承担培

45、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双重使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以自身的优势,通过竞争获得公共资源、研究项目经费、非政府投资和私人赞助,吸引优秀的学生,主要培养各行各业的各级各层次领导者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各类各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类大学在科研与教学方面非常活跃。第三类:大多数教学型大学( 约60% - 75%左右 )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满足全球化过程中政府机构、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对知识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为社会输送受过高等教育的、合格的高素质公民。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主要是第三类大学发变化:1、 大学培养目标的变化 2、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变化 3、大学课

46、程内容的变化4、教学形式与师生关系的变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6、 教学运行与管理上的变化 7、后勤管理和服务上的变化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 1、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2、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日本的高等教育起源于国立的帝国大学。1972年日本公布高等教育促进法政府开始资助私立高等教育,1993年私立大学在校人数占大学总人数的7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一) 发展速度要适度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集体系)美国在19世纪50年代创办了许多以专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

47、新型学院,如多种技术学院,工学院等。(四)发展终生教育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比较)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二者在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上存在着明显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受教育者的面的宽窄上。英才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目的是培养少数治国精英;而大众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受教育者分布广泛,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工农大众子女也可以上大学。教育规模扩展,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也包括一部分未来的国家管理人员。一、教育平等原则教育平等就是教育应平等而又公正地对待每一

48、个学生。实现教育平等,这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崇高职责,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正在主张或贯彻落实的教育理念。教育平等,意味着每个人在开发或助长其潜能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或机遇。教育平等的理念能否实现,主要体现在各国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法律政策以及经费投入。第四章 高等学校学制一、学制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学生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学制是教育在伴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内部规律的要求不断加以调整、完善和规范化而逐渐

49、形成的。二、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把学校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中学又分为初中和高中阶段,反映了学制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一、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特征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日本、美国)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50、 3.研究生院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以承担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培训功能为主的高等学校。有时也通过开设与大学一二年级相同的普通教育课程与大学高年级课程相衔接。在美国该类学校称社区学院,修业年限一般为2年。日本把该类学校称为短期大学,办学宗旨与美国的社区学院相似。2.大学和专门学院:这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要层次。美国大量的州立或私立大学、文理学院,修业一般为四年。法国的综合性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即大学校。.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招收大批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5页微观归纳三点)我国1951年新学制确立。1952年到1953年分属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的条块体系也基本形成。1、目前

51、我国普通高校学制的宏观特征是:(1)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数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中央部委管理。 (2)私立系统正逐步形成。(3)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2、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学制的微观特征是:(1)三个基本层次结构轮廓清晰,各层次间基本能保持衔接、连贯。 (2)进入各层次都有严格的入学条件限制,实行严格、规范而统一的考试制度。(3)在学习方式和修业年限上,加强改革,增加灵活性,但总体上仍然刻板划一。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或专门学院、研究生院是我国高等学校系统三个基本层次。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初级的专业人才,学生来源一般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修业为2-3年。也有部

52、分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为5年。大学和专门学院:我国高校系统的基本层次,主要包括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大量的分别以工、农、林、医、师范、政法、财经、体育、艺术等科目为主的大学或学院。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修业一般4年,个别5年。研究生院:通常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2-3年,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3-4年。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系统从形成分如下几种: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班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5.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第四节 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的根本宗旨,是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大学生活的主人。一

53、、弹性学制的特征1.选择性(弹性学制使教学成为大学为学生成长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了选择性。学生可以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服务中根据自己的要求作出选择,学校、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判断提供咨询服务,但不能违背学生的意愿)2.灵活性(根据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学生学习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甚至可能跨学校,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3.多样性(弹性学制是多样的,从培养目标到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都是多样的。多样性保证了大学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4.主体性(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弹性学制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主体性完善为宗旨,积极

54、探索因材施教的途径和方法,构建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模式,是大学教学凸显出个体性的特征。)二、弹性学制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1.培养目标多样化(改变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多样化的培养质量标准)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弹性学制是对学生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对其个性的极大解放,它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学校要彻底改变过去对学生学习过程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做法,敢于放手给学生自由。)3.管理工作的灵活性(要用灵活的管理理念来解决弹性学制实施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4.刚性和弹性的兼顾性(弹性是在一定的共性基础上发展个性,刚性与弹性兼顾才能同时实现教育的社会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弹性学制的弹性是主要方面,刚性是

55、为弹性服务的)三、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1.推进学分制 2.打破学校、专业的界限(确立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3.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1)改革传统的班级授课制(2) 改革考试管理制度 (3)改革学籍管理制度一、学分制的含义v 学分制的含义表述方法有很多种,但意思基本一致。以下是其中两种:v 1.学分制是学校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实施课程计划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学习质量的一种评价模式。v 2.学分制是指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及绩点计算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并以此作为学生课程学习和毕业标准的,并可辅之以导师制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制度。v 学分制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了更多的灵活性,包

56、括在一段时间内申请休学、创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毕业以及辅修、攻读其他专业和学位。二、学分制的起源学分制是伴随着选课制而产生的。选课制源于德国,9世纪初教育家洪堡提出让学生 “学习自主”,1810年柏林大学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它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反映。2.美国,在19世纪七十年代,选课制被人们真正重视。1869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大量选修课,学校创立了学分制。这项教育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3.目前,美国的大学、中学、职业学校,西方国家部分大学及很多国家的中学都实行学分制。三、学分制的本质1

57、.弹性学制(一般2-5年)。2.自主选课(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期修课门数等,可适当调整学习内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设计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学习自主性)。3.目标管理(以考试来衡量教学结果和进行学籍管理)。4.发展个性(尊重个性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四、学分制的政策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3.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5.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五、实行学分制的基本要求1

58、.用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重新构建课程体系2.用学分和成绩分双重评价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3.对难度较大的课程实行分层要求,分类考核4.弹性学制,创设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条途径5.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逐步建立和完善选课制和导师制6.加强与其它教育和社会培训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计算机、心理专业为例)六、实施学分制的难点1.构建有较大弹性、动态的课程结构 2.实施弹性管理3.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4.引导学生学会选择 5.学分制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6.学分制管理的信息化总结推行学分制,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做表面文章。对于教学制度改革,既要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又要务实求实、稳打扎实。要突出重点,抓住内核

59、,从教育观念更新的高度来认识,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以配套管理制度的建立作为切入点,将教学制度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中。第五章 高校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一、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1.行政管理2.学术管理(围绕着行政管理和和学术管理、学术的自由发展和管理的效率化等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范畴,形成了独特的内部管理体制)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1.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教授治校,教授和副教授群体处于学校权利的中心,而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权威。法国、意大利、德国等)2.美国模式(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地位显赫。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美国高校的权

60、力结构以行政权力为主)3.英国模式(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大学的学术管理。校长是荣誉性职位,所以在英国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通常人们将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1.中央集权型:即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权在中央政府的管理体制,以法国为典型代表。)2.权力分散型:又称为分权制,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不在中央政府,而在地方政府或某些利益集团,以美国为典型代表。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能,各自在不同层次行使其职能,并满足各方利益需要的管理体

61、制,以德、日、英等国家为代表。一、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之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启动阶段。重点是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第二阶段(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前。教育的五大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分配体制、内部管理体制”)(一是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决定明确赋予高校八个方面的自主权“民事全、招生权、学校专业设置全、教学全、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权、国际交流合作权、机构设置和人事权、财产管理和使用权”。二是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策、规划、拨款、督导,由

62、行政审批为主转向搞好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为主。三是扩大了地方管理高校的权力和责任。第三阶段(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标志,开辟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时期。1994年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之后,以共建共管、合并学校、合作办学、协作办学、转由地方政府管理等五种形式为主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形成了“共建、联合、调整、合并”的八字方针。二、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高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

63、关系等一些基本的关系范畴,它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1989年之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确立校长作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法人。校长在代表国家依法行使高校自主办学权力的同时,还必须接受教职员工的民主监督。我国高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力、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利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存在主要问题:校学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依旧严重。改革的方向:1.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