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材料特制】

上传人:8** 文档编号:78846189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材料特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材料特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材料特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材料特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材料特制】(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号:121012132Tianjin TianShi College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院 别:专 业:年级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汉英寒暄语差异探析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Phatic Communion院 别: 外国语学院专 业: 对外汉语年 级: 2012级学生姓名: 张 屹指导老师: 鄂翠莲院 别:专 业:年级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院 别:专 业:年级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院 别:专 业:年级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院 别:专 业:年级班级:学

2、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签): 年 月 日三类材料#摘 要寒暄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具有明确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缩短传播者之间社会距离的作用, 带有极强的文化色彩。首次提出“寒暄语”概念的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将这种语言形式称为“phatic com

3、munion”。寒暄语的研究, 有一个从界定到文化再到用语研究的过程, 并有向认知方向研究的趋势。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对寒暄语进行重新分类梳理,从不同的寒暄语类型展开分析,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论述。文章首先对寒暄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定义,并举出了汉英两种语言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寒暄语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及告别式四类。由于语言习惯、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原因,汉英寒暄语有很大差别。由于汉英寒暄语存在的这些差异,汉语寒暄语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汉英寒暄语进行区分,并引入文化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还要营造汉语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进行对外

4、汉语教学,避免寒暄语语用失误。关键词:寒暄语;汉语;差异;对策三类材料#ABSTRACT根据修改后的中文摘要修改英文摘要Phatic communion is a very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 has clear significance,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relationship communicators, with strong cultural color. For the first time put forward phatic language

5、concept is the anthropologist Bronislaw Malinowski, he will this form of language called phatic communion. Study of greetings, one from the definition to the culture and then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nd to study cognitive trend. Th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d

6、ding their own views and understanding, to re sort of greetings, from different greetings type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Author carefully studied the works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research results, specific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and the

7、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of phatic commun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the simple greetings, and cited a typical example of Chinese English two languages. Secondly the greetings were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g

8、reetings of the four classification respectively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between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tercourse. After 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authors view of language habits, values, culture three aspects were detailed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phati

9、c language differences behind. Finally, the greet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ause greeting language pragmatic failure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gre

10、eting language classification, and then analyzed, coherent, is very easy to understand, in classification summarizes the prior version, the further discussion and summary.Key Words:phatic communion; Chinese; differences; strategies目 录一、引言1二、汉英寒暄语简介2(一)汉语寒暄语2(二)英语寒暄语2三、汉英寒暄语的差异4(一)问候式寒暄语差异4(二)询问式寒暄语差

11、异5(三)漫谈式寒暄语差异6(四)告别式寒暄语差异7四、汉英寒暄语差异产生的原因9(一)中西方语言习惯不同9(二)中西方价值观不同9(三)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10五、对外汉语寒暄语教学对策12(一)对比分析12(二)引入中国文化13(三)注重汉语文化氛围13六、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谢16附录:寒暄语教学设计17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日趋上升,在国际交流中,汉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对汉语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学习汉语,然后走进中国,了解中国。在社会交流中,寒暄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日常交流中最重要的语言现象,在拉近人与人之间

12、的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经过众多学者的谈论分析,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是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在这方面,很多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寒暄语种类繁多,各种研究结果对寒暄语的界定都存在大量争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研究结果,这表明寒暄语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作者将从汉英寒暄语对比开始,对寒暄语进行细致的分类,并通过分析得出在两种寒暄语中存在的语用差异,进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背景,为汉语学习者提供帮助。郭华和董良知在寒暄语研究综述中阐述了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语言的新课题,他们认为从重视寒暄语的本体,到关注寒暄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再到语用阐释是目前寒暄语研究的一个大概的研究脉络

13、。程瑞兰在汉英寒暄语比较研究从汉语“你吃了吗?”与英语HELLO谈起中指出,中国的“吃了吗?”和英语中的HELLO典型的反映了汉英寒暄语的差异,但是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共性,二者的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而是相互蕴含的。谭晶在汉语寒暄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提出寒暄语是为了辅助营造某种气氛或保持社会交往、加强感情联系的具有一定交际功用的一类话语。刘海源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教学研究中认为,寒暄语没有固定的搭配格式,没有语法,也没有一定的话语规律可循。徐晓霞在谈跨文化交际中寒暄语的语用失误中提出,不恰当的称呼语,不恰当的问候语,不得体的告别语和对称赞的不恰当回应,对感谢与不恰当的回应都会影响

14、跨文化交际中的不愉快或交际失败,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交叉评阅老师对这部分的建议是不要研究现状,你修改成研究背景及研究的可行性方面的内容吧本文在对中英两国语言习惯中寒暄语的基本原则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汉英寒暄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对寒暄语的影响,希望能为汉语学习者提供帮助,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加深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三类材料#二、汉英寒暄语简介寒暄语,就是人们日常表示寒暄应酬时所使用的语言。在光明日报社出版的辞海中这样解释寒暄:见面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应酬话。上海辞书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古汉语大词典则解释为,“寒暄: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客套话”。(一)汉语寒暄语在人类

15、的语言中存在着很多的寒暄用词,寒暄语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汉语中的“寒暄”一词从古就有,在辞海是这样解释寒暄的:“见面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应酬话”。在辞源中,“寒暄”一词指的是“冬夏季相见时互道天气冷暖,作为应酬之词”。虽然寒暄不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但寒暄语在保持人际关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汉语寒暄语丰富而复杂,甚至有些还与国家有关,对其民族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社会规律、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对于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寒暄语可以通过耳濡目染和生活的交际行为自然习得,不需要花精力研究,可以自由掌握和运用。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是古代文明的风俗讲究。中国人有寒暄的习惯,一般会说,“你吃了吗?”

16、这句话不管在什么时间见面,几乎都可以说,以下是一些在中国经常使用的固定格式的汉语寒暄语:(1)甲:您吃了吗? 乙:没啊。你呢? 甲:我吃过了。家里做饭,吃得早。(2)甲:哪去? 乙:随便溜溜,吃饭了吗?“你吃了吗?”在中国的问候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你吃过了吗?”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话寒暄语,被视为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反思。 (二)英语寒暄语在20世纪初,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中第一次提出了“寒暄语”这个概念,他认为所谓的“寒暄交谈”是用固定的短语交际的社会行为,这种交谈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信息,而是与别人建立正式谈话之前的铺垫,

17、或者是为避免造成无话可说的尴尬,“寒暄语”是一种“自由的、无目的的社会交谈”这一观点也是他所强调的。由于人们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慢慢深入,斯波伯和威尔逊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这本书中提出“关联理论”这一观点,该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理论。“关联理论”把话语理解看成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就是说话人明白地表示对某事的意图,“明示”行为存在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两个意图。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即字面意义去推导说话人隐含的意图。当话语所隐含的意义

18、不依赖话语的“明示”语义内容时,它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寒暄语。英语寒暄语很多,使用也极其广泛。人们可以打一声招呼,然后可以再进一步的交谈。一般而言,“Hello”是朋友、熟人之间的寒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非正式的,比较随意的寒暄语,使用时不受时间的限制,回答的时候也会说“Hello!”。Hello属于问候式。与其他的寒暄相比,如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等都有特定的适用场景,而Hello没有这些限制,能够在各个场合使用,在那些场合它们可用Hello代替,在语言中是更为中性的问候,使用有效并且不会引起

19、误解。在英语中最常谈论的话题则是天气情况,这一点在中文中则不太常见。寒暄语在汉语和英语中,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寒暄语的表达显示了其同社交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如果说话人明确地传达了希望同某人进行交流的意图,就等于排除了某些社交情景,比如不可能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厌恶,从而拒绝同他交流等。寒暄语本身隐含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希望建立与维护某种社交关系从而在言语交际中取得关联性。寒暄语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维护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从而实现一系列的社交目的。三、汉英寒暄语的差异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但是在汉英两种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寒暄语存在着很

20、多的差异。(一)问候式寒暄语问候式寒暄语和询问式的你还是没有分清楚,参考我给你的资料,在进行修改,但是不能抄袭我给你的资料差异问候式寒暄语也称招呼语,通常是人们见面打招呼时所常用的语言,在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是 “你去哪?”、“吃了吗?”一类。而英语中常使用“hello”和“How are you”。一般情况下,经过时间沉淀的寒暄用语,有很强的通用性和传统的语言模式,相对简单明了是寒暄的特性。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据史书记载上古我们的祖先每天只吃两顿饭

21、。即使这样,穷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所谓 饔飧不继。所以老百姓见面爱问 “吃了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食品和服装的问题,是很长一段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注意吃,爱谈论吃,所以,“你吃了吗?”,这句话也一直被沿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对他人的关注。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交际的积极性。而英语寒暄语在我们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就学习过: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 you, and you? A: I am fine too! 在汉语寒暄语中,多数的“问句”不是去问对方到哪里去了,干什么了,最后有没有吃,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简单的回应。回应可以是对方根

22、据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也可以是“好”的声音,微笑示意也可以,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形式。英语寒暄语是简单明了的,类似于上面的例子的寒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多的,基本上“Hello”和“Good morning”是主流。英汉寒暄语的差异,是指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在语言问候语中互相问候时的差异。“最近怎么样啊?有些胖了。”这类寒暄在中国文化圈交流时比较常见,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到这句话,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过的不错”,而是惊奇自己长胖的速度,下一步就会开始健身减肥,很显然,他想多了。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有一次去礼堂看电影,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学生,学生依据中国寒暄的习惯,礼貌地说:“你要去看那部电影吗?”

23、英语老师觉得很奇怪,认为你在大厅种清楚的看到我了,知道我是去看一部电影,为什么还要问这样一个问题?类似于这样的寒暄语很容易引起误解,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总是干扰别人:天那么冷,怎么穿这么少啊,别感冒了。会不舒服的,看过医生吗?你吃过药了吗?现在感觉怎么样?.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一场景的对待会比较平静和冷漠:我能照顾自己!想象一下,如果在英语国家的人寒暄的时候会发生吗?后者当然会认为,中国人喜欢干涉,甚至安排其他人的生活,因为就算是他们的父母可能都不会如此,这是不能接受的。最坏的结果是:“I can handle it all,OK?”在英语中,问候式寒暄语都是比较简单直接,一个“Hello”或者“H

24、ow are you?”就可以了。但在中国,“去看电影啊”、“去吃饭啊”这一类明知故问的“很奇怪的问题”是人们经常用来经常用来寒暄的。这点感觉不是问候式寒暄语的内容(二)询问式寒暄语这块缺乏概括性语言,目前感觉还是有点乱,分开英语询问式和汉语询问式,并说出他们的不同的地方,主要落脚点应为“英语里面很注意个人隐私,而中文中什么都可以问,而且见什么问什么”差异顾名思义,询问式寒暄语是用询问的方式对对方进行寒暄,对对方的近况进行询问,以此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可以询问的问题有很多种,在这方面两种语言的人会产生较大差异。在汉语中,问候式寒暄语与询问式寒暄语有部分重叠,“忙什么”和“xx怎么样”是比较常用的

25、。而在英语国家中询问对方身体状况是最常用的话题:You looked tired, are you okay? You looked not well, whats wrong with you? 在中国的询问方式更多。你忙什么呢?身体还不错吗?家里还好吗?等等。据广州日报(2007.11.21) 载,近几十年来日常询问式寒暄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下海了吗?”“在哪发财啊?”;上世纪90年代:“有工作吗?”“跳槽了吗?”;前几年:“最近忙什么啊?”“工作怎么样?还在那个单位吗?”“去哪玩了?”;今年:“涨几个点了?有什么好股推荐啊?”“买了什么基金?涨多少了?”“你的

26、房子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准备买房吗?”“xx涨价没?”近一两年来,询问式寒暄也有新的元素的注入,现在人们见面常常会说:“今年到哪旅游了?”,“听说了吧?海南岛变成国际旅游岛了?”等。甚至在毕业生之间也流传着独有的寒暄语:“论文怎么样了?”汉语中询问式寒暄语在不断的变化着并且不断有新的元素注入,也体现出了汉语询问式寒暄语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特点。在这一方面对汉英两种寒暄语的要求是一样的,表示对对方的关注并导出后面的话题。如果对方不愿意顺着寒暄导出话题,可以随便应付,开始另一个新的话题。汉语和英语寒暄语是在交际中最有可能造成交流障碍的。一句“吃了吗”在中国的使用方向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英

27、语国家最常用的方法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而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这方面的语言使用的范围很广泛,相比较于英语国家,更常见的是对职业和收入,年龄和婚姻等问题。一个英国教育家在中国讲课,曾说过一个案例,他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在会议间隙,一个中国人当着所有人的面十分亲切地询问他的工资,当时感觉很尴尬,不回答的话又怕对方觉得他对自己不够尊重,最后只能很无奈的实话实说:I had a most bizarre day.在我们刚刚学习英语的时候,老师就提到过与外国人聊天的时候不能说“How old are you?”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年龄是隐私。而在中国人的交流中,对于年龄的问题则显得并不那么介意。“你今年得二十

28、三四了吧?”这类寒暄则极为多见。有一位在中国工作了一年的新西兰女教师,回国之后对朋友说:“在中国至少有100个人问过我的年龄,但是我在新西兰的时候,从我18岁之后,不记得有谁问过我的年龄。”在中国文化中,婚姻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人们谈论的话题,在中国,朋友之间或者长辈与晚辈之间经常会问到这些问题,“有女朋友了吗?”“跟你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等等。而在英语国家,如果交谈中谈到这些话题,他们一定会很不自在,会认为自己的私生活受到了很严重的干涉。但是如果是很亲密的朋友,则不会产生尴尬,并非是英语国家的人不谈论婚姻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谈论不涉及隐私。 询问式寒暄语中,中英两种文化的人都会询问对方的身体

29、状况,不同的是,中文中可询问的话题更多,范围也更广。例如婚姻和年龄问题,在中国任何人在寒暄时都可以询问,但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十分熟悉的人才可能会想要了解,被询问的人才可能会回答。(三)漫谈式寒暄语差异双方在问候之后,会随意的聊一些话题,这种对话十分随意,不涉及任何重要内容,目的只是与对方进行交流,以保持双方的亲密,这个过程所进行的对话内容,我们将之定义为漫谈式寒暄语。这种寒暄语是由询问式寒暄语所引出,一般是询问式寒暄语的延伸。除了天气,英语经常还谈论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橄榄球比赛的最后一场,明天将举行的乒乓球比赛,谁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这个宴会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国人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寒暄,但

30、在讲英语的国家这类话题更容易被人们谈论,如服装的样式,购买的地点等。尤其是在餐桌上,这种差异会明显的突显出来。英语国家的人会一直称赞食物的美味。而中国人不太喜欢谈论这些话题,如果过多的对在场的某个人为话题进行谈论,则会使当事人觉得尴尬,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谈论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最近的一些新鲜事。在下面的对话中,这种赞美的寒暄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造成误解。A(teacher):Tom, your English is improving. I am pleased with your work. Tom(student): Oh, no, 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 A:

31、 Why do you say that? Youre really doing very well in class. Tom: No, I am not a good student. A: Tom, youre making progress in this class.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 English. Tom: No, its not true. Youre a good teacher, but Im not a good student. 外籍老师使用自己英语环境下的寒暄语与中国学生交流,而中国学生使用中文语言背景下的习惯对他进行的回应并不

32、能让他感到舒服,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是符合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交际的失败。所以,在漫谈式寒暄语中,最主要的差异存在于自身所习惯谈论的话题,如果别人提起的话题不是在听话人自身文化中经常谈论的,那么就会让听话人感到不适应,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引起对方的反感。(四)告别式寒暄语差异告别式寒暄语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复习寒暄语。这句寒暄语是谈话结束时,总结谈话或聊天性质的对话。最常见的就是“再见!”或是一句礼貌的讲话。A: Id like to say goodbye to you all! B: What time are you going?A: My train le

33、aves at 7:25. B: Well, goodbye and have a good journey. A: Good-bye. Remember to look me up if youre in Rome.两轮对话都是寒暄。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会觉得很正常,而且如果一方没有做到,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一些失礼。除了说“再见”,中国的告别寒暄语也会加上许多亲切的话,或者会表示餐桌或餐桌上的感谢。甲:很抱歉打扰你,这是一个特别的经历。乙: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别客气。甲:那可不行,感谢您来请我吃饭。乙:别客气,您慢走。甲:哪天请您吃饭。乙:回见如果说这句话的对象是西方国家的

34、人,他们会觉得麻烦,并期待着“哪天”的吃饭。 类似的还有“以后常联系”、“有事您说话”、“回头喊上XX咱们一块坐坐”等等,这些话的目的都只是表现出对对方的热情、客气或者是对分别的不舍,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综上所述,汉语告别式寒暄语相比较于英语告别式寒暄语会显得更加繁琐,表示亲切的话语会更多,形式上会更加的“客气”,而在英文中则会更加的简单直接。四、汉英寒暄语差异产生的原因(一)中西方语言习惯不同 这部分论述的感觉还不是语言习惯的内容,尽量往语言措辞上靠汉语和英语的寒暄语和文化冲突是因为语言习惯不一样,很多外国人不理解,汉语寒暄语还引起了很多误会或冲突,主要是三个方面。(1)中国人遇到西方人时,

35、习惯用中国式的问候语“您吃了吗?”这常令西方人感困惑。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这句问候语通常被理解为对方邀请他共进早餐、午餐或者晚餐;如果此问候语发生在未婚男女之间,则表示男性对女性发出约会的请求。实际上,汉语中的这种问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如同西方人见面时常说的Fineday,isnt?一样,而他们并非真的关心当天的天气。(2)英语为母语的人对于中国的一些寒暄语,会认为是在对他人的事务不合理的窥探和粗暴干涉的解释。例如,中国人经常问:“干什么去?”“去哪?”英语国家的人会对对他们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感到不满。(3)一部分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喜欢明知故问。例如,看见人读一本书,他说:“读书啊?”

36、看到人去吃饭了,问:“吃饭了啊”,等等。许多外国人甚至认为这些都是愚蠢的问题。(二)中西方价值观不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包含了国家在为生存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也体现了国家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家庭与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几个不同的关系反映在思维模式方面就有比较大的不同。总之,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思想也体现在寒暄语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是独立的,是从属于文化的,语言的本质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记录。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民族价值观是真实存在的。不同的价值观塑造了民族特有的寒暄语。“东方文化”以中国为代表,“西方文化”指的则是英美等国家为代表。从下文中会对以中国和英美为代表的东西方文

37、化中价值观对寒暄语的影响进行论述。在英语国家,询问某人的年龄通常是不礼貌的,除非对方是小孩,但是在中国,询问年龄则是表达对对方关注,特别是晚辈表达对年长之人关注、崇敬的寒暄话题,通常都是老少皆宜。这归根结底与中国人传统的尊敬老人的习惯息息相关,对于那些“人老志不老”“德高望重”“建树颇多”的长辈,说话人很自然的会询问对方的年龄,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赞颂。然而在英语国家,询问老年人的年龄通常会被对方误以为说话人认为自己“太老了”或“没用了”。此外还有其他的例子,比如,中国人会说“你要再吃胖点”来表示对对方健康状况的关注,相反,如果有人说“你最近瘦了”,那通常对话双方会认为话语的接收者健康状况出了点

38、问题或是最近工作过于劳累,如此的寒暄通常会表现出说话人对对方的关注或同情。然而,这句寒暄语在英语国家中通常会被认为是一句表示赞扬的话,对方会回答“谢谢”。这是因为英语文化认为保持苗条身材才是健康的标志。以上所提到的不同反应有以下的几个原因,第一,汉英两种语言对交谈中使用寒暄语的目的和寒暄语的含义的理解有差异,虽然英汉两种寒暄语指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但是英语的目的并不是探讨一个关于个人的话题,而是为了营造一个轻松地环境。和中文辞海里语言的解释的“问生活冷暖”不同。辞源指出“寒暄”意味着的意思是“在冬天和夏天问候彼此的寒冷和温暖”。因此,中国人的寒暄表达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交谈,这样就不可避

39、免地涉及到很多个人隐私。中国人比较注重情感的交流,目的是为了表现感情深厚。而这些问题则正好揭示了中西文化之间产生误会的症结所在。第二,英语单词“privacy”和汉语“隐私”一次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privacy”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通常分为个体“privacy”和群体“privacy”两种类型。英文化属个体文化,注重的是个人独处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扰;中国文化属群体文化,看重群体的依存关系而不突出个体,在中国文化中,上述含义的第二特点表现的很突出。(三)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现实中,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地探讨和钻研,有助于我们对寒暄语差异做进一步剖

40、析。导致寒暄语差异的文化背景主要表现为: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人的交往中,相互之间的感情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的接触中,现实是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部分。具体来说,在中国,人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是遵循儒家思想的。在交际过程中,“仁”和“礼”的体现十分受人们重视。其中,“仁”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人们人际关系处理的基本准则;而“礼”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用是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可以说,中国人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通过“仁”和“礼”的有机结合实现的。在长期的封建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是中国人在处理人

41、际关系这一方面会特别注意的,所以中国人在寒暄过程中,十分注重礼仪,这也就导致了中文寒暄语十分的繁琐,尤其是在告别式寒暄语中,“废话”和“约定”与西方相比就会显得特别多。西方民族性格十分独立、自由,他们崇尚冒险。受这种性格影响,西方人在与人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就算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同样也追求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同时,不考虑太多的感情因素,这在西方人的人际交往中是一个很大的特点。与中国人相比,这一点更表现出了他们注重实际。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即使双方是亲戚朋友的关系,也不会有所偏袒。同样在物质分配这一问题上,也始终以公平为原则,不会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而有所侧重。当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42、在这里,我们只是把中西方的社会状况进行一个大致的参照,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相比,西方人际关系显得更加简单。绝大多数的西方人拒绝使用“人情”来谋取一些便利。在西方,他们也喜欢交朋友,喜欢热情和慷慨的人,人们互相之间讲究礼仪。因此,我们要全面的,辩证的看待这些问题。语言的表达是中西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既包含又排斥的语言,中国人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则习惯表现出直接简单的语言。原因主要是由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是著名的“礼”和“仁”。在这种影响下,中国人的口头表达对实际情况的影响不大。而在西方,人们更多地是资产阶级思想的

43、影响,再加上它的果断和直接的文化特色,使他们的寒暄都直接指向了这一点。五、对外汉语寒暄语教学对策在这章的三个方面,最好用一个例子贯穿下来,争取想出一个寒暄语教学例子,最好能跟后面的教案设计相符汉语和英语两种寒暄语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别,任何一个不了解另一文化圈寒暄语的人在使用另一文化圈寒暄语的时候,都会产生误用或者觉得不习惯。为了能让汉语学习者更快的熟悉并且熟练使用汉语寒暄语,避免交际中产生不适应和失误,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希望可以为对外汉语寒暄语教学提供帮助。在陌生的环境中,问候式、询问式和漫谈式寒暄语都是常用的谈话形式。漫谈式寒暄多数是从职业、家乡等信息进行入手,对于

44、交际用语和礼貌都会非常注意。在比较熟悉的语境中,寒暄语会有基本一致的会话类型。而在熟人之间,礼貌色彩会减少很多,对话的开头会比较直接,面对询问式等一些限制性不是太强的寒暄语都会做出应答。同时,母语为汉语者和留学生之间的谈话在特征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在陌生谈话环境中,前者经常性的会有观察、猜测、判断等提前准备的过程。而英语文化下的人交际中这一过程会很少甚至没有。在熟悉的语境中,汉语学习者通常会进行寒暄,而汉语学习者在其本身的习惯中寒暄语会较少甚至没有。二者对寒暄语、语气词、称呼之间的选择会有所不同,相熟的汉语学习者之间称呼方式比较单一,而汉语为母语者熟人之间的称呼方式更加多种多样。(一)对比分析

45、首先,我们应该通过语言教学,让留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够理解这种差异并不是对其本人的不尊重。学会合理的面对在中国接触到的寒暄语。对英汉文化的对比进行详细的讲解,尽量避免英语母语文化对于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的干扰,将“正迁移”最大化,防止“负迁移”。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个方法最重要的是讲解。将两种寒暄语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两种寒暄语在哪一些方面相同,哪一些方面有差异。这些相同点和差异点具体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老师的前期准备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具体的实例和一些启发性质的资料,数量和内容必须要十分丰富,也可以准备一些视频资料,无

46、论是音频或者是视频都能避免纯粹的语言讲解所带来的枯燥,为课堂增加了趣味性。对比分析的侧重点是两种寒暄语相异的地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有英语文化作为参照,再对老师的讲解进行对比,举一反三,很快就可以了解汉语寒暄语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二)引入中国文化了解汉语寒暄语之后,汉语学习者会对产生差异的原因产生疑问。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在这其中,中国的文化因素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学生要了解到寒暄语差异其实是汉英两种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方面,尤其是两种价值观对于寒暄语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在引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内容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所以,内

47、容应该由浅到深,从不太会引起学生不适的内容开始引进。中国文化的引入是汉语学习者了解汉语寒暄语的重要过程。在合理安排课程,教师讲解到位的情况下,汉语学习者可以很迅速的接受汉语寒暄语和寒暄语背后的文化背景。之后如果再遇到中国人发出不符合汉语学习者本身文化习惯的寒暄,即使有些不适,也不会产生误会,认为是在干涉自身隐私或是对自己有所冒犯。对比分析和引入中国文化是互相辅助的,前者主要面对的是两种寒暄语如何形成这一问题,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个十分清晰简洁的框架;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是对产生差异深层次原因的解读,使汉语学习者了解到寒暄语差异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异,避免了文化碰撞,减少误会。(三)注重汉语文化氛围

48、注重身边的汉语文化环境,增强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向学生介绍优秀的汉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好的汉语电视节目。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文化进行积累,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经常参加各种有关汉文化的活动或者参观旅游,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毕竟十分有限,参加活动亲身感受,接受汉文化熏陶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将汉语学习和文化学习进行有机结合,既能学习语言,又可以学习到语言背后涉及的文化内涵。在这些实践中,课堂的讲解才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六、结论寒暄语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模式

49、,它对于人们的交际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寒暄语语言系统十分复杂,在其背后是对民族价值观的体现。两种寒暄语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我们在对这两种语言进行研究时也要根据他们的具体特点来进行分析。西方文化以个人为中心,根据个人的行为和属地原则保证自己的自身不受侵犯,因此,最主要的功能是“问候”。而中国文化则注重对对方的关心和重视,强调感情的沟通和对对方的关切。这两种寒暄反映了各自自身的文化特色,了解了这些文化特色,对于中西方寒暄语的使用和冲突就不难理解了。本文首先对汉语寒暄语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寒暄语的本体进行研究:首先明确了寒暄语的界定与本文的研究范围,其次

50、讨论了寒暄语的分类并分别列出差异经行分析,根据日常习惯,将常用的汉语寒暄语分为四种类型,并对每一种类型进行解释、描述与进一步详细分类。本文的第四章详细分析了寒暄语差异背后的原因,从语言习惯、价值观、文化背景三个方面进行了逐一的分析。第五章对寒暄语教学提出了意见,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目前,对于寒暄语的研究目前还不是特别成熟,国内外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寒暄语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划分和定义,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完善。参考文献1 郭华, 董良知. “寒暄语”研究综述J. 鸡西大学学报, 2007(6): 78-79.2 刘海源.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

51、语教学研究D. 山东: 曲阜师范大学, 2013.3 龙又珍. 现代汉语寒暄语系统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09.4 谭晶.汉语寒暄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D. 江苏: 扬州大学, 2013.5 王巧立. 寒暄语的本体及其研究理解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0.6 王訸曜. 从礼貌理论分析中英寒暄语文化起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2): 238-239.7 王山珍. 英汉寒暄语对比与翻译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3): 97-99.8 徐晓霞. 谈跨文化交际中寒暄语的语用失误J. 济南职业学院院报, 2007(1): 55-57.9 辛闻. 关联理论下的

52、寒暄语研究D.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0 詹海玉. 跨文化视角下中英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对策J. 宜宾学院院报, 2013(3): 12-14.11 George Yule. Pragmatic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2 Leo Hickey.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13 Nida, E.A. Language, Cultur

53、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4 Nida, E.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5 Spolsky, Bernald. Sociolinguistic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致 谢在

54、这次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赋予了我生命,并养育我成长,让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你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我最棒的老师和乐于助人的朋友,谢谢你们,我的爸爸妈妈;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专业教师对我专业上的支持和帮助,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然您是我的老师,但是您对我的爱却更像是父母在呵护子女一样,虽然您平时较为严厉,但是我却可以感受到您这份严厉背后所蕴含的爱,谢谢您,我的专业老师,您不仅是我的授业恩师,更是我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指明灯;再次,我还要感谢我的论文写作老师,谢谢您对我论文写作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虽然您对我的论文写作要求较为苛刻,但我深深明白您对我的负责,对我的严

55、厉,我会当做是动力来看待,谢谢您,我的论文指导教师;最后,我还要感谢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资料文献参考帮助的朋友们,是您的资料文献帮助,才使得我的论文写作有了素材可以依靠,你们同样是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为有了你们,我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精彩和充满魅力,在这里衷心的感谢你们。附录:关于寒暄语教学设计下面的内容应围绕某个汉语寒暄语进行设计课文:来中国半年多了,我已经渐渐地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刚来中国的时候,最不习惯的是早上八点钟上课。因为我是个夜猫子,最喜欢晚睡晚起,所以经常迟到。你进教室的时候,别人正上着课呢,大家都看着你,真不好意思。为了不迟到,我买了一个闹钟。因为有了它,我现

56、在已经很少迟到了。我还有一件不习惯的事,就是打招呼。有些中国人和我见面不是问好,而是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吃了吗?”“去上课呀?”“去哪儿呀?”这要是在半年以前,有人这样跟我打招呼,我肯定生气了。可是,现在我却觉得挺亲切的,因为我知道,他们跟熟人才这么打招呼。要是你不想回答他们的问题,问好就可以了。语言点:1.V着(“上着课”)2.因为所以3.要是教学对象: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授课学时:一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留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领会并正确运用地道的中国寒暄用语。2.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句型。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导入导入语:在你们国家见面是如何互相问好的?那

57、你们知道中国人见面时如何打招呼的吗?当别人跟你打招呼的时候你知道如何回应吗?那么下面我们看看小李在中国遇到这些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吧。语法讲练:1板书:A: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教室的同学都在干什么 呢?正在上课=上着课 2 V着在中文中表示的是动作的持续,已经开始,尚未结束。3 教师在此时做出看书,吃东西,玩游戏,写字等动作,让学生用V着的句型举行描述。教师提问“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对中国人的奇怪问题而感到生气”?用我们中国话可以这样说:因为我知道,他们跟熟人才这么打招呼。板书:因为+reason 所以+ result 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结果用指定的句型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根据假设的情景或者学生的真实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该句型回答问题。大家为什么要来到中国?小明生病了没有来上课,如果有人问你小明为什么没有来上课你会怎么说?扬州是最美的地方,你们喜欢这里嘛?为什么?同学们相互提问,并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型回答,教师走下讲台,认真听学生对话,并且给与纠正,对于出现错误频率较高的情况进行集体纠正。要是引出的是对现在 过去 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的假设,例如:要是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春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