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8343210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西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西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西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绪 论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发展观,绿色GDP,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使环境保护越来越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我国在环保方面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主要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等。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严峻挑战。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开发热潮的到来,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全社会对环保项目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城市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发展难题,提高

2、居民生活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从社会、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确定创建标准,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开发建设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1.城市化内涵与生态城市建设1.1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生态城市建设即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

3、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总人口数量的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相差很大。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先进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成果是远远不够的,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地方。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

4、义。1.2生态城市内涵与创建标准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的高级形式,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

5、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是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提倡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区域整体观和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出发,其创建标准应从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个方面来确定。生态城市的创建具体来说有十个标准。 第一、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第二、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第三、采用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

6、益高;第四、有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第五、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第六、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第七、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文化多样性和生活特征; 第八、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第九、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第十、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1.3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1.3.1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

7、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广泛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使其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1.3.2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与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利益使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1.3.3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

8、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1.3.4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2.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西安城区在关中盆地中部的渭河南岸,中心位置为东经1085545,北纬341524。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陕西省最重要的

9、经济带,地处联接西北、西南、华北、中南以至华东的重要位置,是西安这一都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近20年来西安市城市化经历了缓慢发展到快速推进的演化过程,西安市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则经历了停滞到快速发展再到缓慢衰退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拮抗作用。总体考虑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发展经过了同步发展到拮抗的过程,近年来生态环境指数不断下降主要与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大量增加而排放达标率和综合利用率较低有关,其次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的减少也是重要因素。随着历史的变迁,西安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因人口负载加重和人类活动加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问

10、题。2.1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西安市的地表形态大体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属秦岭山地,北部属渭河平原。全市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秦岭为褶皱断块式基岩山地,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渭河平原开阔平坦,地表广覆黄土,是在渭河地堑的基础上长期堆积而形成的断陷盆地,是黄土高原边缘断陷带的组成部分。南北两大部分以秦岭北麓断层为界,地形突变,分界明显,山地面积略大于平原面积。西安市区处于地势起伏较小的平原区,海拔高度400600m。包括渭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以及山前洪积扇平原与黄土台塬等。受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岩性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貌类型比较复杂,分布规律明显。 秦岭是我国中部近东西向

11、延伸的一条巨型山脉,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天然分界线。秦岭在西安市境内,南北宽1040km,东西长约200km,一般海拔15002000m。由于长期以来乱砍滥伐和毁林垦荒,秦岭浅山及塬坡地带林相破败,水源养地自然调蓄能力降低,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446.68km2,占总面积的45.5%,秦岭北麓、骊山丘陵沟壑区和黄土台塬区属强度侵蚀区。经过多年治理,截至2004年,全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2.10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4%。2001年启动的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项目将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质量和速度。2.2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西安市河流众多,古称“八水绕

12、长安”,境内有渭、灞、涝、沣、黑、石川等54条较大河流。除渭河、泾河、石川河为过境河流外,其它均发源于秦岭北麓和骊山丘陵,为渭河的一、二级支流,河道具有比降大、流程短、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是全市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来源。西安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黑河工程的建成,虽然暂缓了西安市中心区的水荒问题,但是西安市的供水前景和水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西安市周围的河流不仅大部分逐趋衰竭,时断时续,而且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用水与工农业生产和城市景观用水矛盾加剧。从水资源总量上看,人均占有量317m3,相当于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3、全国人均占有水平的1/6。西安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地表水尚有开发余地,但开

13、发潜力有限。目前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为70%,开发利用已接近饱和,并由此而带来地面沉降等灾害性问题。西安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为23%,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则达82%。西安属资源型缺水城市,但长期以来用水粗放,污水处理回收使用率偏低,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尚未普遍化,未真正从法规约束和价格调节方面形成节水机制。2.3河流水系污染严重西安市境内有54条较大河流,其中有渭河、泾河、石川河3条过境河流,全市年平均自产径流量为21.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7.27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12.39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6.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河流源头水质良好。但河流污染严重,西

14、安市长年监测的十条河流24个断面均未达到其功能区类别,地下水水质较好,不宜饮用潜水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4.14%。 西安境内有较大的河流40多条,除灞河、沣河、浐河、黑河中上游水质污染较轻外,其中中度至严重污染的超过总数的一半,地下水较好较差区和极差区总面积共359.42km2。泾、渭、灞湿地面积缩小,水体污染和泥沙淤积,生态功能严重受损。水利设施大多数超过使用年限,渗漏严重,灌溉面积逐年萎缩,城市污水处理、排水管网设施建设滞后。2.4沙尘天气影响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生活垃圾也逐年增多,垃圾的收集、堆放、输送、处理手段落后,给城市环境

15、带来新的压力。2.4.1城乡扬尘天气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局部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明显缓解。丘陵台塬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浐河、灞河等河流水源不足现象时有出现,城乡扬尘天气时有发生,城市缺水局面依然存在,城市绿化还不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需求,农村某些地方还存在着重造轻管,造林成效低,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平原绿化有滑坡现象,退耕还林成果有待从根本上巩固。2.4.2林业投入结构单一“十五”期间国家对林业投资大幅度增加,但工程建林投入多,其它建设(科研、禁林防火、扑救、通讯联络、病虫害防治等)投入相对较少,加之我市林业发展主要以森林旅游、经济林、山区林副特产、花卉、苗木及贮藏加工为主,这些

16、产业都是高投入、周期长,发挥效益较长的产业,而我市林业单位自身基础薄弱,产品市场开拓不力,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2.5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西安是特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非农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10.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2倍,同时,由于城市信息,商贸、交通高度发达,土地利用从传统生活型向城市型发展。2.5.1土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据统计资料,1949年,全市总人口为227.58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44hm2,人均耕地面积0.17hm2。2004年,全市人口发展到725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14hm2,人均耕地面积0.044hm2(0.66亩),下降了68.1%和74.1%。其

17、次是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矛盾突出。1949-2004年的55年中,全市耕地面积减少了96920hm2(145.38万亩),相当于减少户县和蓝田两县现有耕地面积之和。再次,农业内部用地矛盾突出。主要是经济作物,特别是林果与粮食争地现象日益严重。2.5.2土地利用生产效率低全市每km2国民生产总值为814.71万元。中低产田比例大,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60%,农业、林业用地生产率低。2002年,全市平均每公顷农业产值16879.5元,林产值270.3元,特别是东南部黄土台塬和骊山丘陵区,耕作粗放,荒山秃岭,成为全市贫困地区。由于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土地产出率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

18、对较低。2.5.3土地退化、浪费、污染严重由于部分地区乱砍、滥伐,过度垦殖,掠夺式经营,造成生物资源毁坏和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全市各类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5%以上,森林植被破坏,林线上升,裸岩、荒山扩大,土地资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地力退化。农村建房扩大庄基,乱占耕地。有的土地开发由于资金问题,对土地征而未用,长期闲置。乡镇企业用地无计划,过于分散。部分农村任意毁田卖沙卖土,填放垃圾,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西安工业集中,排放大量有害“三废”,污水灌溉,生活垃圾自然堆放,化肥、农药使用不当,使部分土地、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较为严重。2.5.4土地利用结构不尽

19、合理全市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有12601.56公顷。这些坡耕地不仅产量低下,而且破坏了水源涵养,并加剧了水土流失。近年来,全市果园面积迅速增加,大量地占用了优质耕地。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量依然较大,而且速度不减,基本农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2.6西安园林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级园林城市的主要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6m2,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居住区绿化、新建小区绿化面积应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旧居住区改造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公园化单位不低于全市单位总数的20%,各

20、项环保监测指标均不超过规定标准。目前,我国共有建制市662个,城镇人口4.8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为30.2%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6.83m2。西安市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平均标准,主要表现在:城市绿地不能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同步增长,绿地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规划绿化用地在实施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城市绿化用地改变为其他用地。在安排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和各类新的开发区建设项目中,亦未能对发展城市绿地按规划给予相应的投资。目前制定的城市配套费并未包括居住区级以上的城市公共绿地。在规划管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为了照顾一些开发单位的利益,在用地布局及使用

21、性质的变动中,改变了规划绿地的布局与面积,甚至取消的比较多。开展全民绿化意识教育工作尚不够深入,城市园林绿化的宣传工作不够扎实,单位违章占用现有绿地,破坏绿化的情况时有发生。3.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通过以建设浐灞生态区一步步逐渐开展十一五规划,生态治理与基础建设双管齐下,浐灞区已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安的生态环境、城市功能与品位。3.1浐灞生态区建设概述 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是西安重点发展的“四区一港两基地”之一,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建设重点之一,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北至渭河南岸,南抵绕城高速,西起西铜公路,东至西康铁路,包括浐河、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状区域,其中集中治

22、理区89平方公里。 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生态重建和开发建设,逐步在生态区范围内建成若干城市组团。预计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55万,基本建成集生态、会展、商务、休闲、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区,从而使浐灞生态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宜创业”的西安第三代新城。据初步测算,生态区全面建成后,西安中心市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2004年的基础上可翻一番,可以极大提高全市整体空气质量,缓解城市噪音污染和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景区内的生态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观光旅游等重要功能。建设浐灞生态区,既是生态恶化和城市增容双重压力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城市发展

23、模式的主动求变。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从解决河道污染、垃圾围城、非法挖沙三大生态灾害入手,在核心区内进行了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治理方面,先后实施了浐河碧水工程、桃花潭景观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广运潭生态工程等,新建4座橡胶坝,建成9个亲水码头,新增水面8900余亩,占西安市新增水面比例的80%以上,累计超过16000亩,湿地覆盖率达到9.8%,累计完成绿化6700亩,沿路修建绿化带42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生态用地面积达到2836.7公顷,清理垃圾120万方,铺设截污管道23公里,正在建设第五和第十二污水处理厂,浐灞河下游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大生

24、态灾害得到治理,区域生态涵养功能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河道生态走廊功能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浐灞已经由过去的生态重灾区变为西安的生态补偿区。 在区域发展的同时,浐灞生态区先后举办多项大型国际活动,形成了多个亮点品牌。欧亚经济论坛被誉为西安走向国际化的开篇之作,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亚经济共同体秘书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博鳌亚洲论坛协办,西安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当代世界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重要国际会议。自2005年以来,该论坛已在西安举办三届。200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西安

25、浐灞生态区。2008年,在陕西省、西安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西部金融中心为战略定位的金融商务区落户浐灞,于2008年4月正式启动建设,规划用地面积4000余亩。2010年年2月1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通过了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纲要,西安金融商务区将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在12年左右的规划期内,分起步、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建设完成。初期目标是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配套服务机构,拥有较强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能力,服务全省的金融功能区;中期目标是以金融商务区为载体,协调与西安其他金融功能区的发展,立足陕西辐射西北,推动西安成为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远期目标是利用欧亚大陆桥和新丝绸之路核心城市的优势走向

26、国际,使西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灞河与渭河交汇口区域,总规划面积约7.98平方公里。2008年11月,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这里成为西北首批国家级湿地试点区域。建设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是修复和保护本地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措施,建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周边区域起到滞洪蓄水、调解气候、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为促进西安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持续良好的生态服务。 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通过生态治理改善了西安生态环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西安第三代新城雏形已快速崛起。

27、3.2浐灞生态区建设的现实意义与示范价值 3.2.1建设国家级生态新区是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渭河流域是陕西省经济重心之所在,也是主要污染区和重点治理区,在聚集了全省大约80%的经济总量的同时,也产生了75%以上的污水,浐灞河作为渭河流域、黄河综合治理以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必将推动渭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流域循环经济建设,成为带动大关中城市发展的巨大引擎,成为西部区域乃至全国全流域治理工作的典范。3.2.2建设国家级城市生态新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浐

28、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基础设施先行的建设原则,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为发展思路,全面建设生态景观环境、生态人居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体制机制五大体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宜居宜创业的第三代新城,是实践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必将在国内起到示范作用。3.2.3建设国家级城市生态新区是对环境效益化治理的有益探索浐灞生态区面对初期区内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严重滞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治理任务繁重而迫切的现实情况,摒弃以往只投入不产出的治理老路,坚持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原则,以“污水资源化、湿地功能化、治理效益化”作为治理目标,加强治理的系统性和长期性,推动治理效益化,

29、破解环境治理一次性难题,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3.3西安生态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西安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均衡发展的原则、城市功能分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特色的原则。在具休的生态化建设举措中,按照西安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分布规律,分区分片进行植被和水环境重建,因地制宜地实施林、草、农、灌、水建设,努力恢复由于人类活动所改变的原始自然植被状况。尽可能将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处理好植被、水环境重建与土地合理利用的关系。按照生态城市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均衡性、区域性的要求,结合山、塬、河、田、城各区域环境特点,通过系统

30、持久的建设,使西安生态环境逐步达到自然、清洁、安全、协调、舒适、优美,逐步建立起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生态产业经济体系。3.4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由浐灞生态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总结出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 3.3.1政府方面应采取的措施第一、建立、健全相关生态管理的法律法规。为企业设定进入市场的环境准入条件是实施企业生态管理的必要前提。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尽快健全环境基本法律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在企业生态管理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现有的环境法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并要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增添新的法律和法规,如强令

31、淘汰某些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限制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规定企业制定实施减废计划,对治理未达标企业进行生产全过程的清洁审计等。加强执法的可操作性,使执法规范化,健全执法机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增加执法透明度。第二、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改进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信息传递机制,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将环境信息方便、快捷、多渠道地传送给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企业决策者,在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中,使其生产经营活动约束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实行资金支持政策。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多方投入的模式。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运作方式,鼓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对实施生态管理的企业给予优

32、先支持的政策。第四、建立生态技术开发机构。政府应建立各行业生态技术开发机构,研究生态环保技术,协助和指导企业生态行为,推动生态管理向科学化、标准化迈进。并且大力发展旧物资的回收和处理技术,鼓励资源再生的技术研究,要促进高新技术向污染处理和资源再生产业扩散,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鼓励和扶植高附加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3.3.2企业方面应采取的措施第一、 树立生态管理理念。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方面,进行全员环境教育,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能动性,运用生态理念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结构。 第二、制定企业生态管理战略。即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体现生态管

33、理的内容,并使其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企业通过满足社会和顾客更高层次的需求来赢得竞争优势。第三、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变有害的原料或产品为无害无毒产品,并在生产全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消灭工业污染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第四、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即强调把消费需求与企业利益及环境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营销计划;开发绿色产品资源和绿色产品,实行清洁生产;实行绿色营销组合策略,使销售需要与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服务相互配合。 3.3.3市民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在基础教育已及高度教育中,系统地对广大

34、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政府在资金投入与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应用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和技术等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利用大众传播和网络广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培养一大批熟悉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绿色消费等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科技人员、公务员和志愿者,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示范、引导和带头作用。第二、 提高对参与行为的支持力度。对集体公益的关注是以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为起点。政府机关应对公众参与予以支持和引导,建立政府与公众的政策对话平台,联合民间组织共同开展社会公益行动等,提高全民的参与热情,为构建企业生态管理体系提供坚实的群众基

35、础。结 论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有关基本理论,结合西安浐灞生态区开发的现状与成果,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在分析浐灞区生态建设的特点和历程中,文章探讨了西安建设与发展生态城市的原则和策略,并建构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及从政府、企业、公民三个方面设定不同的政策及建议,促进西安更好地建设生态城市。因此,西安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理清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根据浐灞区的建设可行策略,重点治理重度污染区,创建并美化人居环境,建造好基础惠民设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发展城市软实力,并以此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参考文献1 何志伟

36、.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现状研究J.环境保护,2007,(5):11-132 张海龙,蒋建军,等.近25年来西安地区土地节约利用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7,(3):28-303陈子林.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 15(3):14-164聂国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J.商业现代化2004 ,(5):26-285陈静,毕许静. 浅谈循环经济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J.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5,28 (3):7-106冯之俊,郭强,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第一版.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35-397赫丽萍.论生态城市

37、建设与公众参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5):248-2508谢钰敏. 循环经济与企业生态管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 (1):44-469彭建,蒋依依,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9):18-2010程伟.探寻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城市J.林业调查规划,2005,(1):23-2511杨志峰,等.环境科学概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7-60致 谢感谢孙小民老师对我的论文不厌其烦的细心指点。孙老师首先细致地为我解题;当我迷茫于众多的资料时,他又为我提纲挈领,梳理脉络,使我确立了本文的框架。论文写作中,每周都得到孙老师的指点。从框架的完善,到内容的扩充;从行文的用语,到格式的规范,孙老师都严格要求,力求完美。我再次为孙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感谢本文涉及到的大量学者。本文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我将很难完成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他们不但为我提供了很多的论文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排版等过程中提出了修改意见和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水平有限,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指正!1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