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问答题

上传人:小****9 文档编号:75510470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然地理学问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地理学问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地理学问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问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问答题(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问答题:1、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 区域性 环境性 系统性 2、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自然地理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行研究的。3、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地球距离太阳约1.5108 km 距离不近也不远,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4、 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5、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为一旋转椭球体。地球的形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知道,太阳辐

2、射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而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496108km。这样远的距离,可以将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6、地球自转及其环境效应: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7、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8、 四大圈地球表层系统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交叉而成。9、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垂直

3、分层,从地核、地幔、地壳,到水圈、大气圈等;大气圈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水平分异,就是指在水平分布方面的差异与变化。立体交叉,组成地表环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结构。多级嵌套,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系统在空间上相互交叉、叠置,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是多级嵌套。10、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11.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人类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

4、分布的影响;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地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2、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与破坏13、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摆正人类自身的位置(2)建立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自然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题与核心内容,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地理学应该并且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以及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4、最常见的造岩矿物:

5、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方解石等 。15、矿物组成16、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和形状以及颗粒间相互关系的特征,称为岩石的结构。17、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矿物的组合形状、大小和空间上相互关系和配合方式,称为岩石的构造。18、 岩石圈的结构 垂直分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与上地幔上部软流圈之上的部分。地壳也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水平变异: 不同区域岩石圈的厚度、组成与结构是不同的。19、岩浆岩常见的构造 (1) 块状构造 (2) 流纹构造. (3) 流动构造.(4) 气孔构造.(5) 杏仁构造.20、岩浆岩的分类:岩浆岩根据其化学成分和矿物

6、组成可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四类;根据其结构与构造和产状的特征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包括脉岩)和喷出岩等三种。21、沉积岩层理通常可分为:(1)水平层理,即各层之间皆呈水平排列。(2)波状层理,即其细层呈波状起伏,但其总的层面是大致平行的。(3)交错层理,即层面互不平行,细层倾斜并相互交错。22、变质作用的变质类型: (1) 动力(碎裂)变质作用 (2) 接触(热力)变质作用. (3) 交代(热液)变质作用 (4)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23、什么是地层(岩层)产状:地层产状通常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来刻画。地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切线,叫做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叫做地层的走

7、向。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做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的方向,叫做地层的倾向。倾斜线与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叫做倾角。倾角反映了地层的倾斜程度。24、主要的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25、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板块的划分:岩石圈可以划分成七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

8、南美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26、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将板块运动划分为六个阶段: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残余期;消亡期。27、 板块运动的动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28、大气的成分 根据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浓度,可以将大气的所有成分分为三大类:主要成分 地球表面的大气主要由氮(N2)、氧(O2)、氩(Ar)等气体组成 滞留期:指物质在大气中存留的时间。滞留期短的物质生成后,由于远距离运送过程中消失了,故在源地附近密集;滞留期长的物质,由于大气运动充分被混合,所以在大气中分布均匀。90Km以下大气成分的比例不变,主要是由滞留期长的物质组成的。 微量成分 主要

9、是CO2、水汽、CH4、N2O、SO2、CO、H2、NH3及惰性气体氦(He)、氖(Ne)、氪(Kr)等。 痕量成分 主要是H2S、NMHC(非甲烷类烃)、O3(臭氧)、NO2、NO、OH、H2O2等29、 大气圈的结构 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大气的最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 km高度为平流层。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 km左右为中间层。 暖 层:自中间层顶到800 km高空为暖层,又称热层。 散逸层:暖层以上的最高层大气称为散逸

10、层,又称外层。 30、对流层特征: (1)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3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32、物质输移的形式? 水汽的输移 、 二氧化碳的输移、 气溶胶的输移33、能量传输形式? 1. 高低纬间的传输:主要依靠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显热和潜热)及洋流来实现的。2. 海陆间的传输: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热量从海洋输向大陆。越近海洋,输热越多,气温越高。3. 高低空之间的传输: 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的对流,高低空之间也34、气候分异有哪些: 纬度地带性、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在地

11、表的加热不均,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导致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沿纬度更替的趋向。 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分布的不同,引起了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季节的变化,使得同一纬度带内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分异。 垂直带性: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地气候呈垂直方向的变化。35、 陆地水类型: 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36、河水的运动形式?层流:水质点运动的轨迹线(流线)平行,在水流中运动方向一致,流速均匀。 紊流:水流中每个水质点运动速度与方向均随时在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围绕一个平均值上下跳动的。 37、 冰

12、川的运动形式? 重力流:在斜坡上因冰川自重而产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川槽对冰川的阻力时,所引起的运动。挤压流:由于冰川堆积的厚薄不同使内部所受的压力分布不均,引起的冰川运动。 38、 海水的运动形式? 波浪:每个水质点作周期性运动,所有水质点相继振动,引起水面呈周期性的起伏。 潮汐: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地球海水面的周期性升降运动。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而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洋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39、洋流的类型:根据形成的原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根据性质可分为:暖流、寒流40、什么是 厄尔

13、尼诺现象?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每过几年,东向信风减弱,导致沿岸上升流也随之减弱或消失,暖水倒流,水温上升,大气对流逐渐变得活跃,海洋里由于上升流的减弱,表层海水的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并且由于温度的升高,鱼类大量死亡,使秘鲁渔场大幅度减产。41、 生物圈的 物质组成包括? 生物体为有机物质,作为环境的岩石、大气和水则是无机物质。42、生物圈的系统组成? 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43、 生物组成? 原核微生物,原生生物,后生植物,后生动物。44、 生物圈的结构性质? 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范围内,而向上和向下都逐渐减小。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地球表

14、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分布,生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连续的。生物圈不是一个很均匀的圈层,生物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多级嵌套结构: 多级系统在空间上相互交叉、叠置,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45、生物圈结构特性? 亲岩性;亲水性;亲气性;亲光性;温控性。46、生物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地方性、区系性。47、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物质(水、二氧化碳、氧、氮、矿物盐类、酸、碱,以及任何一定时间在生物有机体之外出现的元素或化合物);生物有机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8、 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级: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从绿色植物开始的各个环节。食物链:在生态系统

15、中,一类生物被另一类所食,另一类又被第三类所食,从而沿着营养级形成了食物的链锁关系。食物网:一个食物链常常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成更加复杂的食物网。49、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生物生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 50、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位置的巨大变化导致了纬度位置、洋流分布、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格局等的变化,从而引起世界或区域气候的变化。51、青藏高原的隆起的影响1. 高原隆升导致北半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冷2. 高原隆升,加强季风环流,使气候的季节差异增大3. 高原的隆升导致北半球中纬地区干

16、旱气候的形成4. 高原隆升加强亚洲季风的强度,改变季风的风向,改变季风影响的范围 52、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53、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大陆与大洋是最大的地貌单元。由于大陆与大洋之间的热力差,产生了季风环流。 从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到河谷、平原,不同的地貌单元对应于不同的区域或局地气候环境。 在山区,由于山坡与山谷对温度日变化的响应速度不同,故产生了山谷风。54、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在干旱气候区,风沙地貌比较发育;在湿润气候区,流水地貌比较发育;在寒冷气候区,冰川、冰缘地貌比较发育;在石灰岩出露的温暖、湿润气候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得比较好。55、沙尘暴的

17、形成条件:第一,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地面干燥,并且地面上要有比较丰富的碎屑物质。第二,沙尘暴的形成还必须具备特定的大气环流条件。56、岩石与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风化、剥蚀都离不开水的参与;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另外,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 57、岩石圈的结构对流域的影响? 岩石圈结构,决定流域的大小、形状和性质。 岩石圈的结构,决定水系的形状;同时,水沿水系运移,塑造出各种地貌景观。 岩石圈结构,还决定流域的大小、形状和性质。因为流域之间的界限是分水岭,分水岭往往是由岩石圈变动(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山地或高地。流域的界限主要由构造或岩石圈结构控制的。流域可以分

18、为外流流域和内流流域。外流流域是指流域的水汇入海洋的流域;内流流域则是指河水不流入海洋的流域。58、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 ?岩石圈形变,改变水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导致负荷均衡作用。由于负荷均衡作用,引起新的岩石圈形变,从而进一步改变水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59、侵蚀循环理论的内容? 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的地貌循环(侵蚀循环)理论,描述了地面发育的阶段性幼年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壮年期: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老年期:地面由原来的高峰深谷变为低丘宽谷。60、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61、流水作用?侵蚀作

19、用,指流水破坏地表,并带走地表物质的作用 搬运作用,指流水将侵蚀下来的物质向下游搬移的过程堆积作用,由于流水搬运能力下降而造成泥沙堆积(原因包括:流速降低、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62、河谷的发育过程?从峡谷到宽谷、成熟河谷63、海岸线的进退 64、河口的特点 两种介质、三重作用、双向水流、快速沉积和生物生产率高。65、海岸地貌可以划分为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66、三角洲的类型?根据三角洲的进退,可以将三角洲划分为建设性三角洲;破 坏性三角洲。根据河流、波浪和潮流的作用强弱,可以划分为河流型、波浪型和潮流型三角洲。根据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可以将三角洲划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或者鸟喙状三角洲;扇状三角

20、洲67、水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是大气环流运转的能量和水汽供应的最主要的源地和储存库,对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暖洋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和冷洋流的降温减湿作用。 地表水能直接增大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使河湖及邻近地区上空的湿度增大;地表水还能调节局地气温,使沿河湖地区的气温变化不致过于激烈。 o68、季风环流的形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产生了大范围内的季风环流。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夏季相反,冬夏不同的季节产生的气压梯度方向不同,促使气流季从大陆吹向海洋,盛行冬季风;夏季从海洋吹向大陆,盛行夏季风。季风环流的强弱与海陆热力差异的大小有关,海陆面积对比越

21、大,热力差异越明显,形成的季风环流越强,反之则弱。 69、风暴潮的形成与类型?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风暴潮是风暴与潮水结合的产物,是大气圈与水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当风暴与潮水叠加导致异常高潮位时,便形成了风暴潮。风暴主要有热带风暴和温带气旋两种。热带风暴在太平洋地区叫做台风,在大西洋地区称为飓风。 70、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气候的变化,引起地球表层水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致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 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反过来又导致气候的变化、水的分布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

22、变,导致了地球表层物质的重新分配71、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 的作用过程?构造运动导致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变化,从而引起大气环流、洋流的变化,改变地球的水分循环。 如果没有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如果没有地形的起伏,地球表面则完全由行星风系控制,大气环流、地面风带、水循环完全成纬度地带性分布。 构造运动奠定或改变海陆分布的格局,改变地形起伏,从而也就改变大气环流,改变行星风系,也改变水循环。72、黄土的形成 黄土是风尘堆积,是大风或暴风作用于干燥松散地面而形成的,是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73、黄土地貌的形成途径?一是黄土披盖在高原、山脉、山丘之上形成塬、梁、峁等地貌,在此基础上流水作用

23、塑造成为现在的黄土地貌;二是黄土堆积形成黄土塬,黄土塬被流水侵蚀切割形成黄土梁,黄土梁进一步被切割便形成黄土峁,在黄土梁与黄土峁的形成过程中,也形成了黄土的沟谷地貌。无论是哪种途径与过程,都反映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参与,可以说黄土地貌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74、黄土地貌的类型?根据地貌部位划分为:沟谷地貌、沟间地貌根据发育的时间划分为: 准同生地貌、后生地貌根据地貌发育的过程划分为: 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和潜蚀(湿陷)地貌。75、冰川作用的作用类型?冰川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冰蚀作用主要包括挖蚀作用与磨蚀作用。冰川搬运作用是指,冰川对侵蚀下来的物质从一个地方运移

24、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冰川堆积作用是当温度升高、降雪减少,冰川就会融化、退缩,冰川所携带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76、冰缘作用是指什么?发生在冰缘环境下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冰缘原指冰川边缘地区,现已泛指不被冰川覆盖的气候寒冷地区,大体与多年冻土分布范围相当。77、冰川地貌的类型?冰川地貌可以划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地貌,它们分别是冰蚀作用、冰川堆积作用、冰融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冰蚀地貌:冰川谷(U型谷);冰斗;刃脊;角峰;羊背石。冰碛地貌:终碛垄;侧碛堤;冰碛丘陵;鼓丘。冰水地貌:蛇形丘;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冰水扇。78、 岩石土壤生物的关系 土壤是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岩石与生物相互作

25、用的产物,是岩石与生物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岩石性质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岩石圈的运动导致海陆分布的变化,导致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从而导 致地球表面生物面貌与分布格局的变化。 生物可以破坏岩石,如生物风化作用就是生物破坏岩石的一个例证。 79、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 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正负反馈作用,这些反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80 、大气污染与植物的关系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大气污染降低植物的寿命;大气污染降低 植物生产率; 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除尘灭菌;吸碳吐氧;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81、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的来源 输入地球表层系统的

26、能量主要有三个渠道:太阳的短波辐射(占全部能量输入的99.986%)、地热能(是地球表层系统能量的第二大来源)、地球转动的动能 。82、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循环通常划分为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跨越圈层的水循环、碳循环 、氧循环、氮循环 、矿质循环 83、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2)干湿度分带性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

27、带状分布规律。3)垂直带性规律 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4)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高原地带性。 84、 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物质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构成土壤系统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土壤空气。85、 土壤剖面与层次天然土壤分为六个发生层: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和母岩层(R)。86、 土壤的性状 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松紧度、土壤孔隙度

28、、土壤干湿度、土壤新生体、土壤侵入体。 87、土壤的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存在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干湿度分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带性分布规律。 88、喀斯特地貌类型 地面喀斯特地貌:溶沟;石芽;喀斯特漏斗(溶斗);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蚀平原;干谷;峰林;峰丛;孤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边石坝).89、气候分类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各种天气过程长时期的综合表现,包括天气多年的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1)热带气候(A):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疏林草原气候2)主要的干旱气候(B):干旱荒漠气候干旱草原气候(3)温暖带气候(C):温暖带气候分为夏

29、干温暖气候(Cs)、冬干温暖气候(Cw)和常湿温暖气候(Cf)。(4)冷温带气候(D):冷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暖带气候区(C)的北部。 (5)极地气候(E):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夏季和冬季与白天和黑夜是相对应的。(6)高地气候(H):90、生物与地表环境的关系?(1)参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地表化学元素在土壤、岩石、大气和水体中的迁移是在生物直接参与或影响下完成的。(2)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3)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4)参与岩石和非金属矿物的建造。 91、 世界生物环境评估 生物净初级生产率高的地方,往往也是生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比较好的地方;生物净初级生产率低的地方,往

30、往也是生物种类比较缺乏,生物多样性比较差的地方。 4.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 种群:占据一定环境空间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群落:是种群集合体,是一个比种群更高级更复杂的生命组织层次。生物群落:则是在一定地域的环境空间里,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生物群体。 92、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海拔高度:生物的生产量、人口、经济密度,都随着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 地面组成:从地面组成的元素含量高低,来估价人类生活的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将人类的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划分为好、一般和差。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环境。

31、 地面起伏:地面起伏越大,人类生活越不方便地貌部位:不同的地貌部位其环境条件也是不同的。 93、水资源的特性 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利与害的两重性;不可替代性。94、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体总量约有1.361010 km3,其中97.22为海水,而淡水仅占2.78,约3.78107 km3。淡水中又有77.14,约2.918107 km3为固态的冰,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占人类用水总量4/5的河水却只有1 250 km3,仅占淡水的0.003,地球总水量的0.000 1。就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而言,人均可达5106 L,完全可以满足人类对水的需要。问题的关键不是水量不够,而

32、是水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平衡,导致某些地区缺水出现水荒,某些地区水过多出现水灾,而另一些更为不幸的地区则受到水荒和水灾的双重威胁。95、 水资源评价的范围和内容:来源与分布;供需状况;变化状况;水质状况。水资源评价就是对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全面分析评价。科学地评价水资源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可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96、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分级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需要对土地进行分级。所谓土地分级,就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是一种小区域内的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土地分级系统:三级分级系统 相(立地):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是土

33、地分级的最小单位。 限区(土地单元):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 地方(土地系统):限区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位。97、未来岩石圈的变化趋势 1)板块运动的结果 :世界大陆的位置将向西偏移:海洋与大陆的经度将会发生变化。欧亚与北美洲板块的相向运动:将导致太平洋的逐步缩小,大西洋的不断扩大。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北方向漂移:将使澳大利亚的纬度降低,南半球的陆地面积进一步减小。印度板块的向北移动 :由于受到欧亚板块的阻挡,将导致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的进一步隆升,中国西部地区的向北迁移。东非大裂谷的扩大:将使红海扩张为大洋,非洲与亚洲分离。2)人类活动对于岩石圈表面形态的改变 围海

34、造陆、护岸工程;水利设施建设;城市建设;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98、大气圈的变化趋势1)大气圈成分的变化趋势CO2,N2O,甲烷(CH4),卤化碳(包括CCl3F和CCl2F2)增加较快,SO2含量也有所增加,粉尘含量变化。2)大气圈结构的变化及其趋势臭氧层的变化 臭氧层的减薄,臭氧洞成因、现状及趋势。臭氧洞成因、控制措施及效果。3)气候变化的趋势,由于板块的运动和大陆的漂移,海陆的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将会导致大气环流格局的巨大变化。 从十万至万年时间尺度说,从自然变化趋势说,现代间冰期即将结束,新的冰期即将来临,气候将会向寒冷方向发展。但如果人类对自身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不加以控制,温室

35、效应的影响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超出自然变冷的幅度,出现一个超间冰期。 从百年时间尺度看,从自然变化趋势来说,不会出现平均状况比1900 - 1950年之间更温暖的气候阶段。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温室效应。99、水圈的变化趋势 海面的变化、水循环与水平衡的变化、水圈组成与结构的变化 气态水、液态水比例增大,而固态水比例减小;海面的升高将导致地球表面水体分布的重心向较低纬度偏移;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的区域不均匀性将会进一步增强。100、生物圈的变化趋势 1)生物圈组成的变化 生物种类的减少;人的比重将会进一步变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 生物圈结构的变化 植被带、生物区的重大变化和调整,因而

36、使生物圈的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生物分布向中高纬度地区扩展;海洋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扩大,而陆地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缩小;一些渔场消失,而另一些渔场则可能扩大或诞生。3) 生物生产率的变化 气候的变暖-病虫害-生产率降低; 大气CO2浓度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的生产率提高。101、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1) 自然的成分越来越少,人工的成分越来越多2)能量流的改变 现在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然而,化石燃料的利用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人类正积极地想方设法用其他的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因此将会导致今后一定时期内能量流的改变。3)物质流的改变 物质流的方向和强度的变化;人与环境

37、的物质交换;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将会加强 。4)信息流的改变 信息流的方向的改变:未来主要由发达国家与地区流向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信息流不仅不会改变,而且还会加强。信息流的强度:信息流的强度将会明显增大。信息流的速度: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输速度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102、环境规划概念和特点: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有明确的环境目标,提出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环境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地域性、协调性、动态性103、环境管理及其特征 1) 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环境

38、管理:是指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通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来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广义环境管理:是指人类通过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创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优美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2)环境管理的特征 战略性:环境管理与一个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紧密相连。综合性:环境管理涉及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等许多错综复杂的方面,需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知识并加以综合渗透,充分利用技术、经济、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对人类损害环境的活动施加影响。区域性:环境管理必须因地制宜

39、,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提出不同的环境管理措施,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加以实现。广泛性:环境管理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只有向公众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观念,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与改善工作,才是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104、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1)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以达到持续或永久利用的目的。(2)重视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环境的优化重建,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高质量优美环境。(3)通过调控自然环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使其结构更优、功能达到最大,朝着人类所预期的方向发展。(4)人类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40、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调整和改变人类某些不合理的行为和活动,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5)制定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条例、规划等,提出具体监督、贯彻、实行的途径和措施。(6)开展环境科学研究,为环境保护事业培养管理人才。同时,加强有关环境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 105、什么是地表环境优化调控? 概念: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就是通过人类有目的的干预,使地表环境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达到人类所预期的地表环境目标。实质:是人类不断协调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通过地表环境的优 化,达到人与环境之间关系高度协调与统一。难点:地表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人类对自然环境发展演化的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人类对环境的调控能力还相当有限,特别是难以对长时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系统实施调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