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

上传人:dg****3 文档编号:75424711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立*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工程号:08JZD0C37;发表在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3期。晓华首都师大学历史学院 100089摘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想获得更好的开展就必须改革。除去自身根底理论的完善外,改革的重点趋向是加大与相关学科研究的联系,走出国门,拓展研究空间,注重教学建立。本文拟从全球史研究视野出发,探讨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相关学科研究的结合及其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的拓展。关键词:全球史 中国历史文献学 学科建立The rethinking of Chinese Historical Do

2、cuments subject construction-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HistoryChen *iaohua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89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the new century, in order to catch up with the step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

3、nts has to reform. In addition to the perfection of basic theory, one of the focuses is to increase the connection associated subjects, improve research method, go out of the country, enlarge the research spa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researches the integrat

4、ionof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ssociated subjects, improvement of research methord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research space,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Global History.Key words: Global History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Subject Construction 中国

5、历史文献学学科自20世纪初期建立至今,几经演变。其建立不久之后,曾迎来了第一个开展顶峰。垣在开展史学研究的同时,集前人及自己文献考据的实践经历,用科学方法系统总结为各门具有法则和例的、可供传授、便于研习、操作和成长的专学,其中尤其是校勘学、避讳学、史源学等最为典,从而不断扩展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容,为中国历史文献学不断充实完善奠定了根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文献学受左的形势影响,开展滞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文革后需要重塑国民精神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倡扬,中国历史文献学随之迎来了第二个开展完善的顶峰。在学科建立方面,舜徽中国文献学、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在1982年出版,二书在数十年

6、文献学开展积累的根底上,对有关古文献的源流、部类、数量、考释、注疏、版本、校勘与流通阅读以及类书、四部书、丛书、辑佚、辨伪等方面作出了较系统的梳理,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文献学学科体系。与此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对文献学学科涉及的对象、目的、容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白寿彝,更是对中国文献学的根本理论、开展历史和分支学科的建立,在理论上构建了运行系统的框架,他认为中国历史文献学分为理论局部、历史局部、分类学局部及应用局部四个局部,其中理论局部包括:历史和历史文献学的关系、历史学与历史文献的关系、历史文献作为史料的局限性、历史文献的多重性、历史文献和有关学科等问题。 白寿彝:谈历史文献学,载白

7、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师范大学1994年版,第558559页。另外,白寿彝还谈到了研究历史文献学的意义,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献学的开展史等问题。 白寿彝:谈历史文献学,载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师范大学1994年版,第507页。他们三人与这一时期其他专家、学者对文献学科的认识和见解一道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文献学学科。此外,各大专院校纷纷设置中国历史文献学专业,招收了本科生、研究生等,并开设出配套课程,有的学校还推出了函授课程。所设课程根本涵括语言文字,文献根底,及历史文化三方面容。如师大学开设有: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学、校勘学、方志学、诗经研究、史记研究、汉书研究、宋史研究、古代诗词的整

8、理与研究、历史地理及相关实习课。 吕友仁: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不能承载之重历史文献学科建立刍议,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二十六届年会论文。总之,教学与理论相长,中国历史文献学蔚然大兴。其后,经济浪潮涉及学术文化领域,而中国历史文献学科自身学理未得更新,老一辈历史文献学家相继去世,后继者乏力,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在90年代后遂失去了开展后劲。欣幸的是,20世纪末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又把中国历史文献学等传统学科推到了学术前台。近年来出现了选辑、影印为主的四库系列丛书,如大学季羡林主编四库存目丛书、图书馆编续修四库全书、王钟翰编四库禁毁丛书等,均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兴盛的表现。综观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立

9、后的开展演变可知,其开展是与中华传统的彰扬严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其自身的与时俱进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演变史从*种角度而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及当代的兴衰史,亦是一部社会、文化开展史,意味着回归传统,重塑民族精神的历史取向。这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地位的重要性。不过,虽然形势有利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的开展,但是如果其学科部的痼疾无以妥善解决、自身学理得不到提升,也很难抓住时代机遇。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自身改革日显重要,这对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未来及史学的开展均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当前就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开展而言,其自身的改革与国际视野的拓展同等重要

10、,而全球史研究的互动理念正可把二者统一起来,即从全球史视野出发深化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以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全球史研究的特征之一是在于把全球化历史化,对全球化进展系统总结,了解世界一体化的起源和过程,从人类历史中寻找智慧;二是在于把历史学全球化 *新成:中文版序言,载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大学2007年版,第V页。 。把历史学全球化,就我个人理解而言,大而言之,即是突破了历史研究的国界局限,把笔触伸向全世界这个的广阔空间,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寻找历史的轨迹、生命的缘起、探究人类与世界的未来,建立全球普适性的历史话语系统,使历史学本身全球化 *新成:中文版序言,载美杰里本特利、赫

11、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大学2007年版,第VI页。 ;小而言之,则是就不同国家的文化进展比拟研究。文化之间的比拟研究并非全球史流派产生后才有的,但全球史的出现,无疑赋予国别之间的比拟研究以新理念。新成在光明日报撰文明确指出:全球史观是一种认识方法,一种把局部历史现象放在全球视野中考察的方法。全球史观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的核心理念:文化互动,即关注大围、长时段的整体运动,研究跨国家、跨文化、跨文明、跨学科、跨领域的各种互动关系或现象,试图通过互动研究去除旧框架,重新理解和认识历史,到达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改革,在根本原理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理论的革新之外,首先要解决

12、的就是研究空间拓展的问题。这个空间的拓展实际就是加大与国其他学科,与国外各种研究及其理论方法之间的联系,而这正是全球史互动研究理念的一种表现。从全球史视野出发并非仅仅局限于中西互动,或不同学科之间。二首先是历史文献学与考古学的互动。与中国考古学一样,中国历史文献学亦古老又年轻。历史文献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孔子时期,而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则仅在20世纪20年代。所不同的是,说考古学的名称本身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中国历史文献学无论从名称还是涵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考古学结合渊源有自。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缺乏征;殷礼吾能言之,宋缺乏征也。文献缺乏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13、矣。 论语注疏八佾,三国魏何宴集解,宋邢昺疏,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66页。文献的缺失,致使孔子找不到需要的证据去证明口耳相传下来的故实的真确。而封建统治者对文献的禁毁,也致使一些文献不复流传。当北宫锜问周朝所订班爵俸禄情况时,孟子曾这样答复: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孟子注疏万章,东汉赵岐注,宋*奭疏,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41页。同时,孟子对历史上记载的事实也表示了自己的疑惑,如认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对圣人德行也表示出了流血的疑心,亦即对文献记载的真伪提出了思考。所以,统治者对孟子是有看

14、法的。而这些有真伪的典籍,靠什么去鉴别呢.流失的典籍,怎么才能见其真实面目.考古开掘就是一把开门的钥匙,因缘际会,*一天已经不存于世的典籍可能出土,典籍真实面目或真伪状况不证自明。如关于温文尔雅的禅让在古史传说中有各异的记载,真伪难辨,竹书纪年的出土彻底打破了禅让的神话。竹书纪年道: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原来禅让也是血腥的。由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缺失而带来的对历史文献记载的疑心,尤其是上古历史的疑心,到清代愈演愈烈。述说:世益古则取舍益慎,世益晚则采择益杂。故孔子序书,断自唐虞;而司马迁作史记,乃始于黄帝。近世以来乃始于庖羲氏,甚至有始于开辟之初盘古氏

15、者。 清*述:考信录提要,载清*述:*东壁遗书,*:*古籍1983年版。到20世纪20年代疑古派之时就彻底否认整个上古历史。顾颉刚认为古史的记载中,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比方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有三代,到汉以后有盘古。司马迁关于上古历史的著述在无坚实的文献材料下,只有任凭历史去评说优长。倘假设我们确信疑古派所言,则整个中国的上古史都将被推翻,中国的历史将大大缩短,我们民族的根基将消失殆尽,所以顾颉刚等的疑古确实过了头了,这点后来顾颉刚自己也意识到了。因此,在建立起上古信史任务面前,考古学责任重大。因为这段历史本就没有文献可查,只有故老传说或

16、历史遗迹。如司马迁上古历史记载的真实性,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夏商周断代工程以来的考古成果,才终于彻底给予了肯定与褒奖。这个长跨度的其中 五四以后的一段时期,面对上古历史真伪问题,中国历史学是在信古、疑古、考古、释古中度过的,各有论说,难有定论。当然,肯定中国考古学的成绩与重要性,并非就否认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绩与重要性。从甲骨文发现到1949年以前,最能经受住时间考验,成就最大的史学理论还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出自王国维并非偶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出土文献以及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王国维扎实的国学功底,多学科训练的经历,敏锐的思维与视野,促使王国维提

17、出了二重证据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惟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即继以*之乱,故其结果不甚著,然同时杜元凯注左传,稍后郭璞注山海经,已用其说;而纪年所记禹、益、伊事,至今成为历史上之问题。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者,固不自今日始矣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四集,:中国文史1997年版,第33页。清末至民国初年,诸如甲骨文字的发现与著录、铜器群的发现与考释、考古学的开掘和古器物学的研究、西北文物的发现与著录、阁大库军机处档案与太平天国史料的发现与著录,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古籍2002年版。无疑为搜

18、集史料开了新途,拓展了史料的空间。王国维适逢其会,并做出了积极的理论思考,这就使他走在了学界的前沿,开拓出了新学术。他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考证出王亥为殷之先祖,而长期以来存有疑义的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报乙报丙报丁,也在卜辞中有了相应的位次。另外,又考证出殷人兄弟无论长幼,与已立未立,其名号典礼并无等别,化解了卜辞中父甲父乙等名称求诸世系不能通的疑惑。他的续考,则将殷先公之名完全考释清楚。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的问世,澄清了长久以来殷商世系不清的问题,也证实了史记等一批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使中国可信古史可上溯至殷商时期,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其古史新证,则率先提倡以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二重结

19、合,即以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献结合传世文献考证古史的真伪,以甲骨证商史,以金文证周史,补证纸上之材料,证明古书之*局部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二重证据法自提出后,遂成为中国历史学界及中国考古学界至关重要的法则。而有关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开展到今天,其最大特色就是结合传世文献进展研究。20世纪30年代末至70年代,时代之故,考古几乎寸步难行,文献学也举步维艰,更莫谈二者的结合研究。这种状况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打破。20世纪70年代以来,思想禁锢逐渐打破,经济开展、社会安定,举国上下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在解放思想、实事的学风中,学者们敢于摆脱迷信、教条主义和实

20、用主义的精神枷锁,以求真的态度考辨典籍文献和史实。多年来在左的路线下,特别是在文革中随意歪曲历史、歪曲史料的现象,需要拨乱反正,亦加重了辨伪学的责任和任务。而70年代几次重大古文献出土,使人们不得不对前人的辨伪成果进展重新审视和反思,这为80年代中国考古学与中国文献学结合研究的开展带来了契机。80年代的辨伪热潮,更加显示了二重证据法的强大生命力。1971年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了晏子春秋残简,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子、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膑兵法等残简,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战国纵横家书、易经以及阴阳、天文、五行、杂占等10多种12余万字的大批帛书,1973年定县汉

21、墓出土了晏子春秋、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文子、太公等8种残简,1975年云梦睡虎地出土了编年纪、日书等10种简,1978年大通县上家寨汉墓出土了与子有关的竹简文献等等。这些简牍帛书的出土使其中历来被疑心或断言是伪书的文子、尉缭子、鹖冠子、晏子春秋、六韬、子兵法等成了真书,促使学术界对前人辨伪成果重新审视考辨,这个时期结合出土文献辨伪的论作激增。对此,良树日后在古籍真伪考辨的过去与未来一文中有很好的总结,他认为,七十年代竹简帛书的出土, 无疑的是辨伪这门学问的试金石为古籍真伪研究最上乘的第一手资料,因此,竹简帛书的出土同时也将检验千多年古籍真伪研究的成果。竹简帛书的检验之后,即知先贤在古籍

22、辨伪的研究上,确实犯有值得重视的缺点;在态度上,有些学者感情用事,成见太深,主观太强,以每辨必伪,逢书必假为一逞快之事;在方法上,有些学者过分粗心大意、跳级论证,强不知以为知。为此,他提出了古籍辨伪应该在态度上要平实,在方法上要严密,在论证上要周备,在论断上要慎重的观点。 *良树:古籍真伪考辨的过去与未来,载文献1990年第2期,第 255 页。良树的总结非常到位,在简帛大量出土根底上所做的学问,到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一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研究的学问简帛学。促进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进一步结合,在全球化的今天亦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考古学之间的特殊关系,促使中国历史文

23、献学与中国考古学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历史文献学与考古学相映生辉,共同前行,可取得更大的佳绩。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界,有关这方面的呼声很多,拓展空间非常大。从银雀山汉墓到马王堆汉墓及郭店楚简,都有大批出土文献可与传世文献相比拟。如膑兵法、尉缭子、郭店老子等,都可以以马王堆本、传世本,或博物馆整理出版的战国简本,进展比拟校勘,从而整理出更符合古书原貌的典籍。这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开辟新领域、创立新的分支学科的一个途径。如2002年6月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出土了大批木简达3万多枚,是始皇时期的县府档案,非常珍贵。媒体称,据这些材料可以改写史。比方,竹简中有洞庭郡的记载,这就使郡的设置由原来的36个郡增为37

24、个郡。此外,竹简中还反映了大量代行政、邮传、经济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有学者建议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应该建立古文书学学科,运用古文书学的方法,对简牍的书写格式、容类别、收发渠道、档案功能、时间地点和简牍形制等等做深入、系统研究,改变或增添文献学的容。 周少川等世纪断想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立的思考,历史文献研究第22辑,第45页。今天的中国考古学已开场脱离历史学,走上独立开展的道路,一些大学成立了考古学系,但是中国考古学完全与历史学绝缘是不可能的,它毕竟与中国历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就考古而言考古也必然是单调的。就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历史文献学结合研究而言,无论是甲骨学还是简帛学,究其实还

25、是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结合,如果把甲骨学、简帛学等与中国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均联系严密的学科都统一在一个专名下,称为考古文献学,是否更有利于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方面具体实践的成果已经很多,只是还需要理论上的总结。三 众所周知,文献的产生、聚散、文献学的开展是与社会开展、社会的历史文化开展密切联系的。因此,中国文献学的研究如能与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相结合,会相得益彰,加深中国文献学研究的分量。比方有些学者近些年所做的古代和近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如黄建国、高跃新主编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中华书局1999年版、周少川藏书与文化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师大学199

26、9年版、雪梅中国近代藏书文化现代1999年版,就是文献研究与文化史、社会史研究结合的典型。他们的成果,视野开阔,整体照顾,都将藏书视作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将其置于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展探讨。着眼点虽在藏书,但目光却是整个社会文化风气的深层变迁,这种文化视角采用自觉的,比方后两书都在卷首的绪论中对以前的研究工作进展总结,然后解释采用文化视角的必要性。这种探讨角度的转换无疑对中国藏书文化会有更新更深入的认识 淮茗: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新收获评三部新出版的中国藏书文化论著,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2期,第16页。其中,藏书与文化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一书更是表达了文献与社会史文化史相结合的道路

27、,它将私家视为中国古代一种蕴极其丰富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觉采用文化的视角,其研究角度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观点的变化,以前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此获得新的意义和价值,比方作者对古代私家藏书与社会历史环境相互关系的论述,这一问题以前涉及较少,作者结合丰富的古代藏书史料,详细论述了政治经济条件和学术文化演变对藏书文化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北风南移和私家藏书文化中心的转移对古代藏书楼、藏书章、藏书习俗、藏书嗜好等问题,以前只是作为典故趣话来谈论,但在作者眼里,它们都是古代藏书家文化心态的生动见证,对于提醒他们的文化心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果不是文化视角的采用,是不易发现这些问题的重要价值的

28、 淮茗: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新收获评三部新出版的中国藏书文化论著,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2期,第16页。由此可见,走中国文献学与中国文化史、社会史互动的道路,将会极拓宽现有研究空间。然而,遗憾的是,虽然中国历史文献学与文化史、社会史的互动有一些实践,但鲜有理论高度的总结。当然,也有学者在呼吁三者之间的结合,但只是谈结合,没有统一的理论口号,没有明确的旗帜相号召,必然达不到在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者中广为推介,形成普遍意识之成效。因此,有必要从全球史视野出发,强调互动共生中长时段大围的研究,使中国历史文献学与文化史、社会史的结合形成规模和意识,增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活力。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开展史,其

29、实也是一部与学术之间的互动史。西汉开国以来重视整理文献,口耳相传以当时文字记录的为今文经,火余烬下的文献为古文经。围绕二者的整理,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两门学问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而古文经学又与注疏之学一脉相通,汉唐注疏大盛,遂有学界缜密的学风。其后期注疏泛滥,动辄千言之时,也是学风破败至无病呻吟之期。宋代大兴图籍,类书等大量问世,金石等广为整理出版,使需要广阅读方能疑经惑古,多见识方可考辨的学问有了坚实的根底。在此根底上,宋儒从儒家原典中寻找圣人之道。而宋儒对儒家经典的重读,直接引发对传世经典的疑心与考辨,对汉唐传注的疑心与批评,对汉唐传统经学的章句训诂式研究方法的抨击。因此,宋代的经学可以说就

30、是对经典与汉唐传注进展的重新审视。明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四书五经如五谷,不可一日不食。成祖朱棣命胡广将宋代理学家的著作辑成性理大全等,颁行天下,遂确立朱子学独尊的地位。由此,可以说,大约起自中唐,以明代初年四书五经大全的编纂为止的宋明性理之学时期,从*一个角度而言,就是对汉唐所累积而成的烦琐的义疏训诂的再批判与再出发。而明代中后期取代其朱熹理学地位的阳明心学也不过是朱子学的衍生。明人刻书而书亡,明人好藏书,明代藏书家为名而作伪也颇有名,也是与明人空疏浮泛的学风一致的。清代前中期整理书籍,开馆修书,既总结了学术又引导了学术风气,至乾嘉时期考据之风成为学术主流。而由向父子到隋书经籍志确立,其后一向为

31、主流并至四库修书到达顶峰的四局部类法,其开展史也是一部学术史,在中国学术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当四局部类法到达顶峰之时,其不能容纳所有书籍的弊病已显,学术的变革也从中露出了端倪。预示着中国的学术将走向新的征程,中国的时代也将翻开新的一页。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学术史的互动共生研究具有广泛的开展空间。学术史不仅要从思想、义理的角度去写,还要从文献、史实的角度去写,两者不可偏废。 易丹:李学勤谈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载中华读书报2001815第9版。文献学研究也要从学术的角度去思考。中国历史文献学各个时代的各种经典的注释、校勘均能反映时代的精神,校勘注释的容均能看到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看到中国学

32、术史的转变,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也足可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和学术,文献学应该在这方面做出学术史的说明。而学术史也应该有文献学的根底,学术史很大程度上是各学派的开展史,以及错综复杂的关系史,而各学派的观点是靠自己学派的经典著作来诠释的。经典著作的历代解读,也是学术史不可或缺的局部。不同学派的时代、开展阶段,尤其是不同学派形成开展的说明,都需要以文献为线索。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实际就是学派史,但这方面的研究和述并不多。又如四库全书的研究,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者看到的多是纂修、版本、校勘、考辨等纯文献学方面的容,忽略与学术史的互动。全球史的互动理念提醒我们,既然中国历史文献学与学术史有着互动共生的关系,则

33、二者的结合研究将是未来必然的开展趋势,值得我们的重视。五下面,我们谈谈中国历史文献学和人类学的结合问题。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展全面研究的学科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上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它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说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自然人类学亦称为人体人类学。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人类学的联系很早就有了。历史文献的著述,需要的史料并非金匮石室及私家所藏所能涵

34、括尽的,历史文献的著述者为了收集史料,往往遍访名山大川,搜集故老传说。史记就是司马迁在阅读官方藏书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实地考察各地风俗而成,如司马迁亲历薛地,发现薛地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地区风俗不同。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后序中说:太史公之书,既上序轩黄,中述战国,或得之名山坏壁,或取之以旧俗风谣,故其残文断句难究详矣。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期,要复原它的历史,只有靠口耳相传或考古发现。但考古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无疑是灭绝人伦,断子绝的大忌,即使有考古发现,亦多半是盗墓者所为。所以口耳相传、田野调查对历史著述就显得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历史记载空白时,口耳相传、田野调查的地位更是突出,司马迁史记的

35、五帝本纪即口耳相传、田野调查的结晶。面对五帝史料的不可得见于历史文献,司马迁不惜四方游历,曾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于江淮,众多长老,听长老们讲述许多有关五帝的传闻典故并记载了下来。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为展示民众缔造文化,把史笔深入到民众生活里层,他搜集了大量所谓正统轻视的民间诗歌谚语。这些都是民间实际生活的概括,用了这些,不仅更容易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增强形象的真实感,而且也可使文字生动活泼。 仓修良:华阳国志,载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一卷,*:*教育1990年版,第262页。他记载了巴人现存最早的诗歌及各地流传的俚语。诸如反映民风民俗的,如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

36、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8页。、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 *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8页。;反映人生道德的,如惟德实宝,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 *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8页。;讥时政的,如愿君奉诏,惟德日亲 *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1页。;颂功德的,如没世遗爱,式镜后人 *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1页。、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 *琳:华阳国志校注,*

37、: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427页。等等。这些诗歌、谚语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民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可以说是史诗。汉民族缺乏叙事史诗,但独有咏史诗一类体裁,吊古怀旧之篇章甚富。而此类诗章,多半也不是叙事或描述,而代之以象征、暗示、抒情等手法,虚化眼前景象,幻化所咏史事。 章益国:史与诗,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10期。常璩采录的这些丰富的诗歌、俚语、民间故事,都是在人民中不断产生、流传和不断修改的口头创作,如果常璩不重视搜集,不深入民间实地采访,不广泛接近人民,体会人民的思想感情,是绝不可能办到的。 *重来:常璩与,*:*人民1985年版,第80页。这些诗歌俚语更生动、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38、和人们的思想活动,起着一般表达所达不到的效果。 *重来:常璩与,*:*人民1985年版,第77页。仓修良道:这些民歌,虽然形式比拟简单,语言也较少加工,短小精悍,直叙其事。却都是当时社会现实最锋利、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常璩在书中引用了这些民间歌谣,态度明朗,爱憎清楚,说明他在采录这些民间流传的诗歌时,不单是注意它们的艺术性,而且也很注意诗歌的思想性。 仓修良:华阳国志,载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一卷,*:*教育1990年版,第263页。从中既可窥见巴族之本身的文化特点,亦可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痕迹。这对探求古代巴文化的开展源流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固盛:现存最早

39、的巴人诗歌,载文史杂志1997年第3期。这就是口耳相传、田野调查所产生的著书魅力。历史文献著述者与口述历史、田野调查二者联系的纽带就是历史文献著述者对历史资料的追寻,这个追寻很好地把历史文献和人类学联系起来,而且为了防止历史材料的单一,表达生动活泼,论证具有说服力,口述史与田野调查,应更多地引入历史文献研究中。人类学概念与考古学概念,本是从西方引进的,其引入中国的过程就是一种互动,人类学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结合更能表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学科互动研究。六我们还要重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跨国界研究,应具有深远的国际视野。历史文献学这个学科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如法国有法国国立文献学院,法国信息科学院和图

40、书馆高等学校图书史教授弗雷德里克巴比耶,即毕业于此。又如国际文献工作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是由国际目录学会开展而来。中国历史文献学要走向世界,则加强中西文献的比拟研究、重视域外汉籍研究,也是必要而重要的。当然,中西文献的比拟研究以及域外汉籍的研究,这个工作早已开展起来,但形成规模,拥有更大的队伍,却还需要进一步的倡扬,也尚待时日,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自觉运用与总结上也较为薄弱。纵观当前的中西文献的比拟或域外汉籍的研究,往往不自觉地会为作者所处的国度、成长背景,文化汲养以及喜好所局囿,难

41、免会生出一些偏颇,因此有必要加强理论指导。当年,白寿彝有感于中西比拟研究的重要,指出:文化是赖比拟而更明白的,我们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面貌,用镜子照照和别人比比,才可以晓得自己的面貌是丑是俊,丑在哪里,俊在哪里。 白寿彝: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载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师范大学1994年版,第434页。白先生的话明白晓畅、深入浅出,启迪后学,弥久愈浓。如何通过全球史视野加强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立,我的看法如下:一是把全球史的核心理念互动引入历史文献学研究中。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往往是静止的,如果注重互动,则历史文献学研究会动起来活起来,会增加活力。如七阁四库全书我们可以在研究其本身

42、,比拟异同之外,研究纂修人员、乾隆意志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七阁四库全书的不同状貌,挖掘时代对它们的影响,以及它们的优劣对纂修人员命运的影响。这些研究互有关联,环环相扣,就是一种互动,即同质文化的部互动。还有一种异质文化的互动,如把中西文献的比拟研究,建立在互动的前提上,中西文献流动及传播相互影响的特质就会凸显,会使中西文献的比拟有更广阔的背景,提醒出中西文献交流传播中蕴含的深层次涵,这就是一种发生在中西之间的外部互动,不是发生在中国部文化之中的。当前时代条件下,同质和异质两类文化互动中,异质文化互动更见活泼。二是注重长时断、大围研究。就历史文献学而言,长时断、大围要求历史文献学不局限于一人一事,

43、而是注重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结合。如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我们可以跳出就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四库全书总目的局面,而是在更广阔的空间研究四库全书总目,即广义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广义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四库全书总目编撰过程的研究,以及对四库全书总目补订、续编、批评与研究。一是对四库全书总目研究方法的总结。一是对已有四库全书总目成果的批评和研究,实为间接的、二次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同时把目光投向四库修书同时代的狄德罗百科全书的撰修,以见中西文化开展的不同趋势。当然,长时断、大围研究,亦自然把考古学、人类学、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等与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结合起来。三是要破除西方中心

44、论等学术偏见。从全球史视野出发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科学评价历史文献及历史人物,尤其是对历史文献学中长期未得解决的疑难问题,态度一定要公允。讲究历史真实,去伪存真,这在我国历史文献学研究中,本身就是一个优良传统,加以全球史视野,无疑更是一个警醒,是学术不分中西,不分古今的客观与公正的表达。世界历史本来就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缔造和书写的,任何偏颇的中心论都不利于时代的开展,不符合时代的主题。历史文献研究者,在面对中西学术问题、解析中西文献时,应力争同等对待本国及他国的历史与文化,努力去除西方中心主义等偏见,在跨国家、跨文化、跨文明、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中尽力持平。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无疑加强了文化的部与外部、同质与异质的互动,以及异质文化互动下的求同存异。. 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