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75241300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识)2、 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 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 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 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丿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

2、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 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二)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

3、人 (独立的丿 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1、 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 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 标整合。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 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

4、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住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 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新课程与评价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 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 开放反思)3、( 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

5、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2)对教 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 促反思 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 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 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 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2)对 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 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

6、,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 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 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 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白 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 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 体

7、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 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 回授”机制。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4、创新型课堂教学:(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

8、放性。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 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 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4)行为实(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 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9、。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 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1、校本教研:(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 ;(2)要充分发挥教 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 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

10、的 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扌 思;(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 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一一行动一一观察一一反思这一互联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八)新课程本身1、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 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可操作性;合作,探

11、究,研究学习;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7)(8)(9) 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

12、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 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 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 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 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 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

13、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 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 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 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

14、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 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 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 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 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

15、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课 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 积极试行学分制止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 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 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 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

16、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深化 农科教相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 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 双证”的做法。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 ,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7、人生 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 ,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 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 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 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 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

18、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 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 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 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 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 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材开发与管理教材改革应有利于

19、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 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现学生身 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 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 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 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 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

20、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建 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 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 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 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教材质量,降低价格。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 录,并

21、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课程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 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 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 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 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

22、程不断革新的机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 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 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 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继续实行会考的地 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 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 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 试、选拔

23、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 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课程管理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画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 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

24、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 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 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 的问题。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 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 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2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 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

25、程改革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 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 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 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 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 基础教育 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 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考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和服务等

26、作用,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 育课程改革;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 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建立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 费。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 、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 支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学生评价: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

27、行为负责, 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 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救民于水火 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析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 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生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 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学科学 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评价: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

28、恳、具有 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 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 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发展的现状与要求 ;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 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地教育观念、教 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参考题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

29、变?答案要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 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 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二、

30、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答案要点: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三、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答案要点: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2. 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 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 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3. 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