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备考钻石版古代诗歌鉴赏及答题技巧精粹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2745433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1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语文高考备考钻石版古代诗歌鉴赏及答题技巧精粹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语文高考备考钻石版古代诗歌鉴赏及答题技巧精粹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语文高考备考钻石版古代诗歌鉴赏及答题技巧精粹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备考钻石版古代诗歌鉴赏及答题技巧精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备考钻石版古代诗歌鉴赏及答题技巧精粹(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3语文高考备考钻石版古代诗歌鉴赏及答题技巧精粹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解读】2011年“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如2011年湖北卷3个小题,第(1)小题是填空的形式;北京卷2个小题,第(1)小题是选择。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

2、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湖南卷,2010年天津卷,2011年湖北卷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对该考点进行了考查。与前几年相比,比重有所下降。【高考体验】(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

4、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2011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5、: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給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暝”,日暮,黄昏。“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是“夜深”。根据这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答题时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具体体现在何处。(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

6、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出作者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登 城 望湖楼晚景刘敞 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

7、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答案:和风细雨。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要填与“疾风骤雨”相反的词语,结合诗歌即可得出。(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解析:分析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内容包括强调的内容和对主题情感的作用,形式包

8、括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作用。(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201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9、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答案:初春。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意象是一首词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往往是词人选择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将它们综合起来,就能构成最典型的生活场景即画面,从而才能分析词的意境与作者情感。(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

10、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还要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苏轼的诗词,并结合苏轼的性格特点进行综合思考。(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1、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着眼于诗题中透露的信息;否则容易解读成行客思家,羁旅之愁。拟写答案时,不但要答出感情,还要具体阐述“怀古”“伤今”之情在诗文中的具体语句中是如何体现的。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解析: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内在关

12、系),一一排查即可。【考点精析】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1、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个是身世凄凉、色衰沦落的艺妓,一个是谪居卧病、心境悲凉的“我”。作者将琵琶女的自叙和“我”的内心倾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鲜明的表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主题。人物形象类型:(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

13、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4)爱民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

14、里行间。(5)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2自然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具体单个的景物,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意境是是诗人要表达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意”和“情”的和谐统一。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传统的审美意象:(1

15、)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意境的常见类型: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悲壮苍凉、悠远宁静、激越豪壮等。那么,怎样鉴赏诗歌形象呢?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

16、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1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1)鉴赏

17、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这恰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3意象、意境、诗情的审美联系: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18、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桃花流水窅(y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2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

19、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的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例:晚 春韩 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描写晚春之景的七言绝句。春将归去,草木得知这个消息而想留住春色,各自使出浑生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的是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寥寥数笔,就给读者满眼风光的印象。进一步研读不难发现,本诗生动的效果与诗中运用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

20、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称奇。最奇的还是“无才思”三字。“杨花榆荚”缺少色泽香味,比“万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有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如雪的飞絮,也是一种缺憾,至少“红紫”缺了陪衬。而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不“飞”。它敢于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岂不是可爱?这样看来,这首写晚春景色的小诗,其实包含着一种生活的哲理。这就可以看出分析修辞技巧对鉴赏诗歌的作用。3掌握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21、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1)评析“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高考选用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2)评析“诗眼”。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

22、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例:从军行李 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次联“疾”、“轻”用得俱妙

23、。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联写猎罢还归。“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千里暮云平”。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如果我们在读诗时,既能体

24、会全诗语言的风格特色,又能评析积极修辞手法,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那么,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就会比较到位、比较深刻。(4)揣摩重要诗句的意蕴和作用。如过渡、画龙点睛等。 考点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另外还要

25、分清实写和虚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还有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感受。景物描写作用:塑造背景环境;营造气氛;以景衬情,以景衬境;衬托人物心情、品格、性格、情操;借景抒情,融情入境;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

26、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式来抒发感情。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野草、溪流、落日、沙漠、古道、边关、清风、细雨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借顽强抗争的“原上草”,尽情抒发了抗争命运的强音。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无比的喜爱之情。当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家人的

27、思念跃然纸上。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要读懂诗歌就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声衬静、以动写静、欲扬先抑等。(1)比兴手法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2)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3)象征手法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4)渲染烘托如柳宗元的“惊

28、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通过对景物的渲染烘托,抒发了他对刘禹锡等人的怀念之情和遭受贬逐的感慨;又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瑟琶行),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烘托: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29、5)运用典故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用: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周瑜破曹的故事,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

30、伟业的实现。活用:灵活地变用典故,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申发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的是有关廉颇的旧事,以廉颇自况,感慨自己虽年事已老,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无人问津。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曹诗借用这诗句表明对才识渊博的人的期待。反用: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原是后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宋文帝建立行宫的胜地,用“可堪回首”让人倍觉失望,持批判态度。姜夔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援引了杜牧的诗“春风十里扬州路”

31、,原诗显示的是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词人反其意而用之,凸现了扬州现状的凄凉情形,从而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6)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

32、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7)衬托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畅当的登鹳雀楼“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两句,就是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8)动静手法动静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

33、同工之妙。3谋篇布局的技巧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如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急,雪尽马啼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诗歌的句式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

34、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则,这些为同学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条件。古典诗词的一般结构是先写景后抒情。如苏轼的念奴娇,上阕状写赤壁之景物,下阕通过与周瑜经历的对比抒发“人生如梦”的感慨。而作为唐诗之巅的律诗,很多暗合“起承转合”这一结构。金圣叹说律诗的结构如四季:“一二须条达如春,三四须蕃畅如夏,五六须掣制如秋,七八须肃穆如冬。”试举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为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一二句写登山一事起,为引发诗情做铺垫;三四两句紧承一二句,写诗人对登高一事的主观感受;五六两句用“但”(只)

35、字一转,拓展到对人世的感叹;七八借用典故凝重结尾。整首诗歌,一层进一层,显得情景交融、理趣深刻。(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5)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4、修辞手法的运用主要有比喻、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重在理解其作用。 诗歌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等。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对理解诗歌的感情和创造的意境很有帮助。以下列举常用的8种修

36、辞手法。A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生动化。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B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秋浦歌中“

3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发长“三千丈”,愁思深重啊!D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对偶是诗歌中格外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其中“无边落木”对应“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下”的落叶声对应“滚滚来”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不难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E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

38、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F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G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

39、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H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考点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考点属必考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常见的思想感情(基调)类型:1、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2、黍离之情 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

40、谁生”(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3、思乡之情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怀古之情 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5、讽喻之情 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轻肥)。6、报国之情 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7、咏景之情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8、恋友之情 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41、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知人论世、以诗察情1、抓住标题序言。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准备。由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2、扣紧中心句子。3、联系相关背景。A、生活背景。“诗言志”,诗人的生活背景会影响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必然会在他的诗作中或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来,诗人的

42、创作风格也一定会在他的诗作中得到反映,所以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思想倾向及其创作风格可以使我们在对诗歌的理解上走一条捷径。B、时代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C、创作背

43、景。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如孔雀东南飞和琵琶行中的小序,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总之,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古代诗词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方法指津】要正确地理解古典诗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抓住题目透视题目是诗歌的纲,是诗歌的眼睛。我们可通过题目来纲举目张,通过“眼睛”这个窗户来透视诗歌的

44、内容,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前四句是写旅夜或夜旅生活;后四句是书怀或抒发自伤漂泊之怀。一般说来,诗句总是对题目的展开,并且律诗前后四句各为一层意思。有的诗歌题目就明明白白传递了整首诗的主要信息。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把时间、地点、人物(诗人与朋友)、事件传达得一清二楚了。有时候我们不看题目读原诗,要解读全诗内容的确是比较困难。如高考江苏卷的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看原诗,通篇没有一个“怨”字,如果不看题目,要一

45、下子解读诗的情感指向“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题目这双“眼睛”,来透视诗的内容。2、捕捉情感词语因为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诗句里涌出情感色彩的词,并且这些词往往是诗歌内容主要信息的所在。因此我们可抓住这些表情感色彩的词来解读一些难理解的具象。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只要抓住一个“好”,内容解读就能迎刃而解。诗人借春雨之“好”来抒发喜悦之情,“好”在何处?一是发生当春的时节;二是下的雨大

46、小适宜,正好润物;三是下雨的时间较长,润物透彻;四是想到第二天早晨会看到万物得到了滋润的美景。再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抓住一个“独”孤独。因为孤独,所以诗人对景物敏感的是在微风吹拂下的岸边无人怜悯的细弱的小草;因为孤独,所以诗人觉得星空下垂,平野辽阔;因为孤独,所以感到自己的年华像大江之水流逝,一去不复返;因为孤独,所以自己像天地间一只漂泊无依的沙鸥。孤独的原因来自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般来说,“新、碧、绿、轻”等常常与欢快的情绪有关,而“孤、独、冷、寒”等常常表现愁苦冷寂之情。3、触摸直抒句子诗歌抒情虽要借助于形象(意象),但不可能句句都是意象,因为意象过密会缺少情感的空间与意义的空白

47、,所以诗人在创作时,自觉不自觉地会流露出毫无意象包装的直抒胸臆的诗句,以此来点化诗意。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永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愁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住了直抒胸臆句,就解读了诗的内容。如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只要抓住最后一联,特别是“何求美人折?”这句,就能解读这首诗的主旨:表达诗人洁身自好、不求名利的情怀。触摸了这一直抒句,就能读解其他诗句,因为本诗的所有意象都聚焦在这一句上的,它是

48、古人所谓的“诗眼”或“词眼”。张九龄选景就选了植物中象征高雅的春兰与秋桂,并重点描写了兰叶的葳蕤,桂花的皎洁,用意是为了点出“生意”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明亮而有光泽,从而来表现它们的自身价值。在描写中,诗人又点明了“兰叶”与“桂花”它们最有生命意义的生长季节“自尔为佳节”:一个是春天,一个是秋天。诗人还写了林栖者(隐者)与兰叶、桂花深深地互相取悦的情景,说明美好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总会得到人们赏识的。所以最后水到渠成:“何求美人折?”诗人借春兰与秋桂来表明心志,并从中得到感悟,来安慰自己,也来慰藉天下“沦落人”。4、剖析意象组合意象组合是鉴赏诗歌的一大特点。“意”是诗人的主观感情,“象”是客观

49、景物。客观景物经过诗人的筛选,写入诗歌中,便成了意象带有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选怎样的景物,怎样组合,完全由诗人的审美趋向与情感趋向决定的。我们鉴赏诗歌的过程就是把这种“趋向”还原的过程,同时也有读者的创造。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看中间四句,诗人选取了秋天中的明月,松林、清泉、石头、竹林、浣女、莲荷、渔舟八个意象,从单个看它们是互不相干的,但诗人加以巧妙的组合,就构成这样美妙的画面:朗朗的秋月穿进古朴的松林,清清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归来了,莲

50、荷摇曳,无数珍珠般的水珠从荷叶上滑落,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我们从诗的意象(画面)组合中就可以解读出诗人对秋天情有独钟和那种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一般说来,高山、雄关、奔流、大江、沧海、长风等意象,表达的是豪情壮志;杨柳、兰舟、长亭、关山、鹧鸪等意象表示离别之苦。5、深入细节描写诗歌的语言是非常经济的,是高度凝练概括的。但也有诗人不吝的时候,用较多的笔墨来细腻的描绘。这就给读者发出了一个信号:解读内容,可抓住细节。因为细节往往是诗人感情的凝聚点与栖息地。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问: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51、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描写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有匆匆拆开信封的细节,刻画出诗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在某种意义上说,捕捉了诗歌的细节就意味着抓住了诗歌的主旨。6、注重绘景色彩词抓住诗歌中具有鲜明色彩的词来解读,这也是理解诗歌内容的一个好方法。近代实验心理学家早就这样告诉我们:色彩的经验类似感动或情绪的经验。诗歌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能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与情绪的体验,从而能深切地体

52、会到诗人的情感。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运用了“红”“绿”“蓝”色彩对比鲜明的词,描绘出江南春天的繁华与灿烂,诗人那种迷恋江南,热爱江南的情感表现得很有厚度。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在三、四两句中,诗人用了白(雪)、青(冢)、黄(河)、黑(山)四种冷色调的色彩词,让人压抑、让人悲凄,强烈地表现了“怨”。一般说来,暖色调表现的是热烈、欢快、喜爱等情绪,冷色调则表现的是冷清、凄凉、悲痛等情绪。7、把握景物象征义诗歌是借助于形象(景象、物象、事象)来抒情的艺术。写入诗歌的有些景物,由于长期的运用,其中的

53、象征义被人们约定而俗成。如“残月”,表示孤独忧愁的心绪;“归雁”,表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梅花”表凌霜傲雪,坚强之意;“秋风”,表示萧条、冷落。假如能掌握一些景物的象征义,那么我们解读诗意就容易多了。如晏几道的词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白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柳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假如我们了解了杜鹃的象征义,就迎刃而解了。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54、一般说来,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芭蕉等均表示凄婉悲怆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冰雪、松、竹、菊等均象征忠贞与高尚。8、关注语序变化句诗歌有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往往在句式上有特点的句子,或倒装或省略,似乎不符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这是受诗歌格律、平仄、韵脚等制约而产生的现象。倒装如杜甫阁夜的第三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应为“千家闻战伐野哭,数处渔樵起夷歌”。再如杜甫秋兴第八首第二联“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倒装句,我们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加以“还原”,那就好理解了。省略如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意思是说,人们看到云

55、彩就会联想到她的衣裳,看见花儿盛开就会联想到她的容貌。仅仅七个字,却包含两个短句,不仅省略了主语,而且在“云”“花”前后分别省略了谓语和定语。有时,我们关注了倒装、省略等语法现象,并把它调整还原或补出省略成分,意味着诗歌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发,如“落日心犹壮,

56、秋风病欲苏”。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2审题要细化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呢,还是只涉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呢。但是也要注意,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

57、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我们看第一题,是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要有理有据,必须结合诗歌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

58、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 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

59、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

60、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

61、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

62、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抒发什么情感。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