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父母文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2574051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怎样做好父母文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怎样做好父母文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怎样做好父母文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怎样做好父母文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做好父母文摘(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孩子犯错时别用“丢人”来训斥有这样一批父母:对待工作,他们追求完美,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对待孩子,他们也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同样成功。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怕孩子误入歧途,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格。孩子如果做的不合父母的意,就会遭到责骂:“别给我丢脸了!”但是,他们教育孩子时过分苛刻,孩子容易患强迫症。有的父母自己就是完美主义者,从怀孕时就开始注意健康饮食和胎教,让孩子上“贵族”幼儿园,进行双语教育,在家中只能说英语,不许用汉语交流。孩子的周末比平常还忙:上钢琴班、英语班、奥数班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生活上要求孩子循规蹈矩,如被子要叠得整齐、坐姿要端正、写字要工整、饮食要注意绝对卫

2、生在这样完美要求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做事认真,成绩超人,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但是,进入青春期后,长期形成的完美习惯就会变本加厉,导致强迫症。有的孩子做作业时稍有涂改,就全部撕掉重做;做题速度越来越慢,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检查,甚至考试时做不完题目;更有甚者,走在路上还反复数脚下的地砖而经常迟到。青春期不仅是生理上发育的阶段,也是心理上的转折阶段。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些少男、少女开始变得对自己不满意了,无论身材、长相,还是学识、能力,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希望能通过努力使自己在方方面面都变得更好、更完美。父母对孩子进行完美主义的教育,也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苛求完美的心理,使孩子对自我的价值心

3、存疑惑,无论做得多么好,他们都不相信自己。这种认知习惯一旦固定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暗示他们:既能看到他人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绝不要为自己的弱点唏嘘哀叹,相反,要学会悦纳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有优势的一面,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王女士的孩子六岁了,她要对孩子进行早期的学前特长培训,于是采取了普通培训、重点培养的策略。她先送孩子去学钢琴,可孩子却兴趣不大,即便坐下也心不在焉,每小时100元的学费就相当于白花。王女士一让她练琴,她就跑进自己的房间把自己反锁起来。没办法,钢琴不学了,王女士又送孩子去学画画。刚上第一堂课,她就在课堂上对王女

4、士大声说道:“你让我学这个有什么用?”弄得其他家长和孩子哄堂大笑。王女士很尴尬,失望地训斥女儿:“住嘴!你别给我丢脸了!”王女士很不明白,为什么女儿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呢?其实,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兴趣还没有真正形成,经常出现由于好奇而“改变兴趣”的现象。一般来说,孩子对某种活动的稳定兴趣要到小学高年级甚至更晚才能形成。对待幼儿的这种频繁改变兴趣的现象,家长不应强制。有的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作主张地为孩子选择一种“兴趣”,并强制孩子去参与,这样会让“兴趣”变成孩子的“苦差事”,孩子当然会选择逃避或反抗。幼儿的兴趣还没有真正形成,只有让孩子多尝试,多接触各种各样的活动,才能使他们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

5、兴趣活动。家长可根据孩子的特点加以引导,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某方面的兴趣。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给孩子选择特长班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完全包办。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方面会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孩子不容易吸收其“营养价值”。最好的方式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孩子的爱好,然后发掘孩子的潜力。孩子的兴趣爱好,其实就是闪光的一瞬间,比如孩子走过蚂蚁窝,又返回来看,作为家长,不要粗暴地说:“蚂蚁有什么好看的,快点儿走。”而应该耐心地等待,让孩子进行观察,或在一旁引导孩子说:“你看,蚂蚁排的队伍多整齐呀,蚂蚁和人类一样有生命,不要用脚去踩。”如果您发现孩子在听音乐时表现得非常

6、专注,说明他有这方面的天赋,或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应该加以挖掘和引导,当然也可以报名参加相应的培训班。这样,孩子才会有好的发展。=“你真笨”会伤害孩子自尊心有个叫亚军的小朋友,又活泼又调皮,还很贪玩,就是不爱学习,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上数学课更是爱走神。回到家里,父亲看他做数学作业老是做得不对,看着看着,火冒了上来,于是常常指着他的脑袋骂他:你真笨!慢慢地,亚军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对学习数学也越来越害怕。所以,父母千万不能骂自己的孩子是笨蛋、傻瓜、没出息、死不开窍之类的话,这种话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非常不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父母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时,细心寻找原因,努力想想办法,协助孩子

7、把成绩搞上去,而不是去埋怨孩子笨。有一名女生名字叫小丽,长得眉清目秀,但她的学习成绩较差,而且经常不交作业。老师问她,她就拿话来搪塞:“我的作业丢家里了”、“我有一道题不会做”等等。老师让她把作业带来,给她单独辅导,她答应得挺干脆,可等老师再找她的时候,她又会憨憨地一笑:“老师,我又忘了。”有一次,老师和她谈心,问她:“小丽,最近你的作业好几次没交了,能和老师说说心里话,到底是为什么吗?”没想到她倒直率得很,说:“老师,我不会!”“谁都不是天生就会的,你可以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呀!”接下去她的回答让老师很惊讶:“不用学了,反正我这个人很笨。”看她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依然笑眯眯的。老师简直不敢

8、相信自己的耳朵,从教近二十年,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从没有见过像她那样直面地承认自己笨的,而且她的心灵似乎已经麻木了,在说“我很笨”时,就像说“我很渴”一样,很轻易就从嘴巴里溜出来了。虽然她在推卸责任,想把自己当成包袱撂给别人。可孩子的勇气呢?自信心呢?如果她不及早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来,那么她在一生中都不能抬起头、挺起胸去做人。这让老师很担忧。“孩子,你不笨”“老师,你不用安慰我,我的确很笨!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这么说我。还有”说到这里她迟疑了一下,“上体育课的时候,体育老师让我们左转,我总是右转,气得体育老师也说我笨。”原来,小丽小学时的成绩一直落后,当家长的恨铁不成钢,在孩子的面前

9、说了一些过了头的话。但他们没有想到,这给小丽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晶晶两岁时患过脑膜炎,留下了轻微的后遗症:记忆力较差,反应较慢。上小学后,她的成绩总是比别的孩子差一截,有些喜欢恶作剧的同学就在背后喊她“笨孩子”,晶晶常常气得哭鼻子。九岁时,晶晶读三年级,还是全班的“尾巴”。尽管父母请了家教老师,每天都给她补课,但头天晚上教的,她第二天一早就忘了。每天做家庭作业时,都得由父母轮番辅导。一次,做语文作业时,有一道题是要求模仿“青蛙的眼睛鼓鼓的,肚皮白白的”写一句话,晶晶就在作业本上写上了“妈妈的眼睛鼓鼓的,肚皮白白的”。妈妈一看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地吼开了:“你真是笨到家了,全世界数你排名第一!”

10、谁知从那以后,晶晶在做作业时,一见妈妈坐在旁边,就胆战心惊地左顾右盼,要么一个字不写,要么埋头写“我真笨、我真笨、我真笨”唉,可怜的孩子真要产生精神障碍了!看着晶晶这副样子,妈妈真是又生气又难过。一个双休日,父母带着晶晶去医院看医生。医生详细地问了晶晶的情况后,又和晶晶耐心地交谈,还不断地夸奖晶晶聪明、懂事,说晶晶很正常,用不着看医生,最后竟让爸爸带女儿去逛公园。医生留下妈妈,问她晶晶考试的最高分是多少?妈妈说,得过一次80分。医生又问:“得了80分后,你们做父母的表扬过孩子吗?”妈妈愣了一下说:“80分在她们班上是很一般的,我们没有表扬。”医生说:“这个成绩同全班比较起来是一般的,但对她个人

11、来说,就很不一般了。你们不能老盯着孩子的不足,应该学会为孩子的进步喝彩,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进步。英国有名的教育家斯宾赛说过: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下陷的泥沼。”回家以后,父母听取了医生的建议,再不用抱怨、责备、监督的目光看着晶晶了。晶晶每次把作业本给父母看时,父母就认真地夸奖她字写得很端正。渐渐地,晶晶脸上的笑容多了,说话的声音也响亮了。不久,家教老师高兴地对晶晶的父母说,她的记忆力增强了,三次共听写60个生词,她只错了2个。期中考试到来的时候,晶晶第一次向父母保证:“我一定要争取考90分!”尽管只是一句“保证”,父母还是乐得眉开眼笑,因为这可是晶

12、晶破天荒的第一次呀!考试成绩公布后,晶晶竟考了96分,全班排名第四,班主任老师还亲自为晶晶戴上了一朵小红花!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三个孩子其实并不笨,只是在父母的语言刺激下,渐渐失去了自信,好像真的笨了起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孩子显得笨手笨脚的,他们一会儿把牛奶打翻了,一会儿把台灯弄倒了,有时还免不了因爬树摔断了手臂每次遇到这种状况,年轻的父母们往往不知所措,急,急不得,气,气不得。那么,究竟原因在哪里呢? 原来,小孩子因为肌肉不够发达,缺乏足够的动作练习,所以不免显得笨手笨脚。而有些笨拙的孩子则是因为本身膝盖内弯,或一条腿太短,另一条腿扭曲,有的脚上还长有斗鸡

13、眼造成的。遇到后一种情况,父母就应考虑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治疗。当孩子因“笨拙”而受伤时,年轻的父母千万不要再雪上加霜去责备孩子,因为这是孩子在成长中必然经历的,尤其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因为你的孩子一旦被贴上了“笨”的标签,这个孩子即使长大了,也会走过门槛都会跌倒。这是因为你的恶性暗示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可能是永久性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孩子有时候看起来会笨手笨脚,实在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还小,肌肉运动还不协调以及对某些事情缺乏兴趣和方法所致。父母只要让他们多做一些锻炼肌肉的运动,激发孩子对某些事情产生兴趣,并教导孩子注意安全,等到孩子年纪大一点儿就好了。那时,你就会发现,原来咱们的孩子一点儿不笨。

14、=千万别对孩子说:“你欠揍”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她心神不定地应付完上午的工作,在单位餐厅的餐桌旁,她告诉同样是妈妈的几个同事:“夜里,我打了女儿。”看着她的脸上一副内疚的表情,几个妈妈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表示理解,宽慰她说孩子哪有不打就长大的;有的表示惊讶,问她当初的誓言呢?这一问问出了她一肚子的“苦水”:“这孩子实在不像话!临睡前要听外公讲故事,我爸爸讲了十个故事,讲得口干舌燥了,她才有点儿睡意。我们想她的这一天算是过去了吧,不,她说要到妈妈的被窝里待一待。起初,我有些犹豫,怕养成了习惯,她以后不肯睡小床。可是,我第二天要上班的,谁有精力跟她搞?就让她到我的被窝里来了。她该睡了吧?还不,说身

15、上痒,要求我们给挠挠。说实话,我已经恼火了,老公有耐心,给她挠了她说痒的地方。她该没有理由不睡觉了吧?又不让关灯,说她害怕。我实在忍无可忍了,照着她的屁股就拍了几巴掌,我那么有耐心的老公都说这孩子欠揍了。”饭桌上一阵静默,认为孩子不打长不大的几个妈妈应和道:“该打,就是记得不要打孩子的脑袋。”可也有妈妈表示反对,说孩子不肯睡觉一定有原因,你怎么可以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呢?在我们小时候,有多少人没挨过父母的巴掌?贪玩了、打架了、放学不回家了、撒谎了、成绩下降了或多或少都受到过父母的严厉指责和“教训”,那时候,有不少父母是以“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作为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的。而今,在或真、

16、或假、或轻、或重的“打骂”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也已做了孩子的父母,只是,他们的境遇早已与我们儿时不同了,他们是每个家庭的“重心”与“唯一”,教子育儿的观念与方法也早已通过教育、书籍、网络等各种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1、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识破。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

17、恶性循环。2、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样的孩子往往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3、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也显得孤独。 4、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

18、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来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5、粗暴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孩子长大后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6、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恐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

19、僻。7、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就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会变得喜怒无常了。许多家长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引导下,教育孩子时,动不动就非打即骂,以期孩子长大成才。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家长们发现,孩子是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犟。可为什么孩子会越打越犟呢?据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发现:父母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许多父母这时候不

20、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不当,而是对越来越犟的孩子采取更严厉的训斥,结果仍是收效甚微。久遭打骂的孩子不仅会表现得越来越犟,而且还会表现出好说谎、具有攻击性等不良行为,由于这些孩子觉得在家庭内得不到温暖,因此遇到挫折就会离家出走,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行为医学专家们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谐者较多,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恶性循环,将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父母是开启儿童心智、品德的第一个教师,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和发展影响极大。为了家庭,为了社会,父母养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

21、态度和方法,力争做到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友好相处为孩子树立楷模;父母要关心和爱护孩子,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的感情,注意情感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育儿态度,切忌粗暴打骂和无原则的溺爱;父母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以便给予子女更良好的教育。=孩子动作慢不等于磨蹭有个小孩儿今年七岁,在很多方面都很优秀,而且很有天赋,但却有一个经常让父母头痛的坏习惯磨蹭。可能是小时候为了不让她把学习当做一种任务的原因,她的父母从她两岁开始在学习方式上就趋向于“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无论学习任何东西,都会为她营造一种玩的氛围,这种方式也确实让她学到了

22、很多知识。可是,当她渐渐长大时,父母却在她身上发现了爱磨蹭的坏习惯。不管她做什么事,只要大人一起参与并带点儿玩的性质,她都完成得很出色。可一旦让她独自完成,问题就出来了,她会自己一个人来营造玩的氛围,做作业时随手拿起什么就有可能进入童话意境等等,甚至在学校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都做好课堂作业了她还没做好,直到老师点名了她才会一气呵成,其速度又是惊人的快,质量也很好,搞得老师也没办法。从孩子的身上寻找磨蹭的原因1、“慢性子”现象:“慢性子”不等于磨蹭慢性子孩子的行为不能等同于“磨蹭”行为,不然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习困难。对慢性子的孩子的解决办法:(1)耐心对待(2)换位思维2、“厕

23、所”现象:厕所是孩子的安全岛欲速不达和拖泥带水的状态都是我们需要克服的,游刃有余的境界是最理想的目标。解决厕所问题的办法:如果您的孩子也有“厕所现象”,就要及时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过高;学习任务是否安排得过满;您自己的心态是否过于紧张;您对孩子的态度(包括批评)是否过于严厉如果是这样,请您参考如下的建议:和孩子商量一下,重新调整学习计划,让计划中有玩和娱乐的时间。适当的娱乐,尤其是有保障的、计划内的娱乐活动,比如看儿童节目、自由活动等,这样劳逸结合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规律,而且将对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导性作用。奉劝父母们千万不要做只知“严师出高徒”,只懂紧张、不懂放松

24、的“教练”。因为,孩子的某些技能或许能靠刻板的训练培养出来,但他们的天才和潜能只能靠本人的兴趣和真诚、善意的爱来唤醒。唯恐被竞争游戏淘汰的人,大多无可奈何地成为竞争圈内的废品。把人生的坐标定位在长久的幸福上,比暂时性的输赢更为重要。3、“神游”现象:如何对待思想不集中、爱走神儿的孩子解决办法:(1)及时沟通(2)做一些提高注意力的游戏例1:手指命令。您伸出一指并发令“1”,表示向前一步走;伸出两指发令“2”,表示向后一步走;伸出三指发令“3”,表示蹲下;伸出四指发令“4”,表示上跳;伸出五指发令“5”,表示拍手。先向孩子介绍每个手指命令代表的动作,然后让孩子跟着您发出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发口令

25、的速度可逐渐加快。例2:反命令。让孩子根据口令,用手指到身体的某个部位,但条件是:说“鼻子”要指耳朵,说“眼睛”要指“嘴”,说“胳膊”要指“腿”,发口令的速度可逐渐加快。4、“橡皮综合症”现象:如何对待过于认真的孩子过分追求完美的孩子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取悦父母,形成了做事情一旦出现了不完美,就深感内疚,恐惧焦虑,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导致消极、被动、自卑、懦弱等不良个性的形成。解决方法:(1) 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事(2)教育孩子凡事只求尽力,不求完美父母首先自己要做到:对孩子宽容,不苛求,不指责,在孩子的面前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再教育孩子做到:做人不要过于苛求

26、自己,要学会宽容自己,宽容他人,要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只要付出了努力,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就行了。(3)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凡是具有强迫症倾向的孩子,一般自我意识发展比较弱,有顺从、胆小、自信心不足等明显的特点。父母要肯定孩子的独立见解,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产生自信。鼓励孩子经常与朋友们交往,交往的过程就是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判断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时机。(4)与孩子沟通对待孩子的过分认真,父母不要误认为是优点而盲目地加以表扬;对待出现的问题,父母要及时找出原因,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发现孩子潜在的问题。父母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心平气和,尤其不要向孩子发无明火。您的心情不舒畅

27、也许来自其他原因,回家看到孩子的一点儿问题就把怒火撒到孩子的身上,这只能产生与孩子的矛盾,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父母的身上寻找孩子磨蹭的原因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一些做法,包括在生活中对待孩子的一些态度,有时在不经意间产生了错误的导向,使得孩子的磨蹭问题逐步形成。1、 父母的过分关心解决办法:(1)从生活中做起父母们自以为无私的包办、代替行为,恰恰剥夺了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权利,而这正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要素。(2)给孩子思考的空间保证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前提是:给予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相信孩子的能力。父母不要扮演孩子学习上的“保姆”,因为孩子总要独立面对人生的。2、父母的喜怒

28、无常喜怒无常是指人的情绪无缘无故地变化。有些父母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对孩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亲切,而稍不如意便勃然大怒,而后转瞬又归于平静。孩子不知道父母为什么发怒,也不知道父母为什么一会儿又不怒了,从而无法适应父母的喜怒无常。他们对此手足无措,无法应对。解决办法:(1)学会控制情绪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控制情绪的办法,不要因为一点儿小事儿而失去理智。父母非理性的大怒,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恐惧。孩子经常受到恐惧的干扰,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做事情心不在焉,总爱“走神儿”,或表现为一惊一乍的,总是用被动的拖延来应对父母的变化无常的态度。学习上的“磨蹭”现象就是

29、一种明显的表现。(2)尊重并理解孩子理想的父母应该永远镇静自若,永远和善、充满爱地对待孩子,永远知道管制孩子的最佳方法,永远能够花足够的时间在孩子的身上,永远对孩子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永远知道如何解答孩子的疑问。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心中真正有爱的父母,无需过多地考虑教育的技巧问题,因为自然的爱最能滋养孩子自然的天性,使孩子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父母良好的自我修养是孩子心理健康、免遭学习障碍困扰的基本保障。3、 父母的过高期望现代社会严酷的竞争环境使得许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的误区。父母之间不顾现实条件地相互攀比,唯恐自己的孩

30、子落后于他人。他们对学校的正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了,许多人在不考虑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前提下,为孩子大量投资“额外的教育”,孩子除了周一至周五正常的学校学习外,还要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辅导班。孩子在周末没有休息,从技能的提高、智力的早熟上看,许多孩子的确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果”,但也的确有更多的孩子因此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童年。虽然他们过早地承担了竞争的压力,但他们尚无法遂父母那份“望子成龙”的心愿,由此带来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尖锐矛盾,孩子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对本来有兴趣的学习也失去了兴趣,无兴趣地、被迫地学习,是产生“磨蹭”现象的最直接原因。解决方法:(1)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用兴趣和爱好

31、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2)给孩子适当的娱乐时间。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放松大脑,没有好的休息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3)了解自己的孩子,不与别人攀比。脱离现象的过高期待,只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4、父母的着急催促现象一:有些父母在孩子写作业时常常催促孩子:快点儿;赶快把作业做完,我们要出去了;这些作业必须在一刻钟内完成,等等。父母总是让孩子适应他们的时间安排,其实这样做是无法改变孩子的学习速度的,孩子往往会因此心里起急,塌不下心来,时时处在焦虑之中,所谓“欲速则不达”,正是这个道理。解决办法:父母首先应认识到硬性地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会产生问题,同时还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根据他的能力,在完成作业

32、前与他共同制订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减轻孩子焦虑的心情,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地按照计划去做。现象二:还有一些父母自身就表现有情绪化的无序状态,一会儿要孩子安心写作业;一会儿又弄来食品让孩子马上吃;一会儿又要孩子拉琴让孩子不假思索地跟着他们的想法“忙活”。孩子只有手忙脚乱的份儿,使得他们变得经常做事虎头蛇尾,时间不少花,但事情却没做好。解决办法:父母首先要心中有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不能想起一件觉得重要的事就往其他事情里加,这样只能搞得孩子不知所措,不知干什么好。父母还应注意,一定要和孩子共同制订计划,不仅要安排好学习计划,每天作息时间的安排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

33、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带动学习习惯的改善。对于那些行动缓慢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分清是因为主观上的懒惰、消极因素引起的怠慢情绪,还是因为自身的慢性子。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做事保持快的节奏,只要合理地运用时间,孩子可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使孩子慢一些,也不会影响学习效果。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有一个良好而平静的心态,如果时时处于着急和焦虑之中,往往会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本来很快就能做完的事因为着急反而拖延得很久。=不要说孩子:“你怎么这么粗心”学习粗心是小学生的通病,如何成功地帮助孩子改掉粗心的坏习惯,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经验。观点一:把做功课的时间化成功课量小红是粗心大王,作业做错、漏做、计算符

34、号看错,甚至剩下半道题忘了做是常有的事儿,弄得妈妈也跟着神经紧张。最可气的是别人怎么提醒她细心都没用。她粗心的原因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就是没把心思放在功课上。比如妈妈规定她做一小时作业,她会不停地瞄时钟,眼看动画片快开始了,就更心不在焉。要是嘱咐她“再做20分钟才能去玩”,她竟泡时间,20分钟只写了一行字,还错了两个。有一次,妈妈无意中把督促她学习的条件改为“再做五道题才能玩”,结果她把五道题做得有质有量,只用了23分钟。妈妈找到了纠正女儿做作业粗心的诀窍:化时为量,即把“再做25分钟”改为“再做六道题”。这样,孩子的劲儿就来了,从“必须忍耐25分钟”的消极状态转变为“快把练习题做完”的积极状态

35、。这种积极状态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知不觉中就克服了粗心的毛病。观点二:对孩子的粗心问题,教给方法比端正态度重要小宜很粗心,作业的错误不断,糟糕的是考试也不例外。期终考试前妈妈检查他所有的作业,结果令妈妈吃惊:至少有20%的题目因粗心而错。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妈妈发现儿子做题直线向前,从不回头,根本没想到还需要检查,把检查工作全部留给家长和老师了:你查出错误,他愿意改,可他自己从不主动发现错误。于是,妈妈向他提出要求:1.放慢作业速度;2.自己必须检查;3.检查方法是做一道检查一道,确信没错再做下一道。很快,小宜的粗心现象明显减少。妈妈觉得自己对孩子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就是解决问题,问

36、题就是孩子做作业粗心,而教给方法比端正态度更重要,因为对于孩子的粗心问题,父母反复叮嘱他细心,简直是毫无意义。观点三:利用“目标倾斜”,纠正作业粗心问题伟伟的粗心问题总发生在爱看的节目和规定的作业时间冲突时,这时,即便关掉电视或反复提醒他细心,也无济于事,因为他的心不在作业上。心理学“目标倾斜”原理:人们努力工作的前方应安排有快乐的报酬。“目标倾斜”表明,人在接近目标之前的时刻,工作学习的曲线会显著地上升。运用这个原理,爸爸把儿子的作业时间定在他想看的节目播映前的一小时里,结果效果很好,即使作业量比平时多,伟伟也能高质量地完成,这就是“先苦后乐”的“目标倾斜”;倒过来,“目标倾斜”还可以“先乐

37、后苦”,如儿子已经开始看电视了,那么现在强迫他去做作业,他肯定心不在焉,错误百出,长期以往,更会养成粗心的习惯。与其如此,不如采用“先乐后苦”的“目标倾斜”,让他先看完电视再做作业,这时,他的心定了,作业质量就有保证了。爸爸从资料上看到美国新近兴起“好好玩耍,好好读书”的教育模式,让孩子自主拟订游戏与读书计划,其原理即在此。据报道,孩子自己拟订的计划,几乎都是先玩再做作业,结果孩子的粗心现象大有改观。观点四:孩子粗心,要防备做功课疲劳和许多孩子一样,茵茵的作业前半部分质量好,后半部分字迹潦草,错字、别字很多。大多数家长会说孩子粗心,可茵茵妈妈以为这是疲劳所致。心理学认为,疲劳是由于长时间持续活

38、动,导致学习能力减弱、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心理状态。疲劳不能恢复,粗心问题就难以纠正。若适当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学习“引擎”再度起动恢复效率,粗心问题便能解决。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好不容易定下心来学习,若中途休息一会儿,孩子的心会不容易收回来。于是,中途送些点心,让孩子缓解一下就算休息了。殊不知,保持与做功课一样的状态休息,心理的紧张是无法消除的。因此,孩子即便休息五分钟,也要离开书桌,最好忘掉功课,这样,心理紧张才能得以缓和。采用此法,茵茵妈妈不仅解决了女儿粗心的问题,女儿的视力也有所好转。观点五:不要太在乎孩子的粗心问题,改了就好低年级的孩子,知识结构尚未形成,思维定势也不明显,作业出错的偶

39、然性和随意性很大。父母看到孩子把很容易的题目都做错了,就简单归结为粗心、不用功,甚至小题大做批评一通,这样做很没必要。孩子做错了,让他再做一次就行了。我们反对父母过多批评、指责孩子做作业粗心,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因为他们需要依赖父母的“眼睛”看自己。家长极力渲染错误的严重性,主观上想引起孩子的注意,克服粗心大意,而客观上不仅不能解决粗心问题,还严重地强化了孩子的内疚、惊慌、恐惧的心情,使孩子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作业做错了,就事论事,有错改错,是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反应和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心理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都表明,及时纠正错误效果最好。粗心是低年级孩子的通病,父母不必太计较,只要教给孩子自

40、我反思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就是根本。因为,孩子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探索成功的过程,随着他们身心的发展,粗心问题是能克服的。观点六:从杜绝粗心的根源着手解决问题数学考了59分, 小凌大哭一场。分析原因,一半分数因粗心而丢。粗心让成绩大打折扣,确实可惜。爸爸问女儿:“你为自己的粗心痛惜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么粗心?”看到女儿好奇的表情,爸爸帮她分析:其一,粗心和知识掌握不扎实有关,2+3等于几,你随口答来一定不会错,但一年级的孩子就可能错,因为他们还没形成自动反应。所以,基础知识的掌握,到了能自动反应的程度,粗心会大大减少。其二,粗心和习惯有关,比如有的人平时的作业马虎,粗心惯了,考试时便不由自主地犯

41、老毛病。所以,平时杜绝粗心,考试才能不丢分。其三,粗心与性格有关,你大大咧咧的性格有可爱的一面,但不拘小节、办事粗心,反映在学习上,就容易增加失误。有了理论还要有实践,爸爸于是安排小凌做一些需要耐心的事(如枯燥简单的劳作等),平时督促她提高作业质量。此外,还教她预防粗心的技巧,如写张提醒条放桌上;复查时用反向代入法检验;编一本错题集,了解自己易出错的地方,以便提防,重点检查。其实,粗心大意的孩子很多的,但是又各有不同。比如有的是写作业时粗心,考试时反而不粗心了。还有的孩子是带东西粗心,学习不粗心。也有的孩子是在学习上粗心,在自己喜欢的玩具上不粗心。当然也有什么事情都粗心的。在心理学中有一门课程

42、叫行为矫正,其实打也是行为矫正中的一个方法,做法也很具体,但是,却是一个有负面效应的做法。许多家长都打过孩子,尤其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是以棍棒底下出孝子为教育准则的。可是效果到底怎么样呢?打孩子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挨打的孩子一般是当时就告饶:“我不敢了!我改!我一定不犯错了”可是结果呢?过了两天还是老样子。那么怎么才能根治孩子的粗心大意呢? 不是运用惩罚,而是运用正强化的方法,因为正强化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而且重点强化什么是关键。我们为了孩子粗心打孩子,我们一遍一遍地说他粗心其实都是在强化他的粗心。如果我们反过来做,在孩子粗心的时候不理睬他,淡化他的粗心,然后在他偶尔不粗心的时候马上表扬他,强化

43、他的细心,这样慢慢地他就会向着细心方向发展了。另外还有一点是家长要注意的,那就是千万不要给孩子贴负标签。即使孩子有粗心的毛病也不能总说,说得多了,他们就会认定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因为人还有一个求证的心理,自己常常犯,刚好证明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样一来,孩子的粗心真的就会越来越严重。家长要努力去发现孩子细心做事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肯定和唤醒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其实是可以很细心的,时间久了,孩子的粗心现象慢慢就会减少了。=爸妈不宜说:“你怎么这么懒”“我的儿子怎么变得这么懒了,在家什么事也不做。平常都是我做家务活儿,前天我生病在床,要他帮忙拖一下地板他都不肯。”晓豪的妈妈伤心地向朋友倾诉着。原来

44、,晓豪两三岁时探索欲很强,什么都想尝试一下,但父母却“无情”地剥夺了他的动手权利。晓豪要自己穿衣,但妈妈嫌他动作太慢,或看不惯,于是便帮他穿好了;晓豪要学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你太小了,会把袖口弄湿的。大一点儿了再洗,好不好?”妈妈的温柔拒绝阻止了晓豪的积极行为。当晓豪上学后,妈妈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重中之重,晓豪想帮着做点儿事时,一句“这活儿不用你干,只要你把时间多花在学习上,把学习搞上去就行!”就把晓豪的积极性打发掉了。久而久之,晓豪习惯了大人为他安排好一切,妈妈也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服务。当晓豪一天天长大,妈妈发现晓豪不爱劳动、不能帮忙时,才惊叹:你怎么这么懒惰!可悲的是懒惰已成为习惯!有些父母

45、埋怨自己的孩子太懒:懒得理发、懒得收拾东西、懒得叠被。其实懒孩子的出现,不应该归罪于他们自己生性懒惰,而要去责备他们的父母。孩子小的时候,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总是跃跃欲试地想亲自去做一做,例如:扫地、洗碗等等。可是在他们参与劳动或表现出有干神奇的事情的积极性时,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怕孩子弄坏东西,弄脏衣服,就加以制止。这样,就使孩子们失去了尝试的机会。当他们想勤快一下时,父母硬是加以阻止,从此他们便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的伺候。父母也许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自己扼杀了孩子勤劳的特质。直到孩子长大,越来越懒了,父母才像刚刚发现一样开始惊呼:“这孩子怎么这么懒!”面对这个事实,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46、首先,当孩子主动地做了一点儿事,不管那事做得是否值得称赞,都要称赞孩子、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大大提高做事的兴趣。有一位读研究生的老姜向一位儿童心理医生诉苦,说他念初中二年级的女儿懒得简直不像话,学习不行不说,还没有个上进心,小小年纪倒学会了磨洋工,对家务活儿丝毫没有兴趣,整天什么都不做,像个生锈的陀螺似的,大人撵一撵,她就转一转。“可是你都为她做了什么呢?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医生问,“你是不是整天唠唠叨叨跟在她的屁股后头指指点点、比比画画?你了解她的想法吗?你知道她的需要吗?不管是怎样的想法和需要,你真的曾经屈尊与你的女儿平等地交流过吗?你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过吗?”“她哪里有什

47、么想法呢?她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做。”他嘟哝着说,“她就是懒呀!懒蛋一个!”“你真的相信自己说的话吗?她在每一年、每一天里,真的是什么想法都没有?”医生提示着,“你想想看吧!如果有人像个管家似的,什么都三包三管了,饭菜有人做,衣服有人买,该想的都有人在为你想,该做的都有人在为你做,他们又没有别的要求,只是让你读几本书,再考个像样的大学光宗耀祖,如果是你,你会心甘情愿去做吗?并且做得比他们好?”“可是”“你什么也别说了,你只要记住我的话,努力去尝试一下,你就会看见自己的错误的。和你的女儿一样,你还没有不可救药!”医生建议。“可是”“你还是赶紧回家去吧,好好想一想,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先改变自

48、己糊涂的观念和思想,然后再说!”与他的女儿相比,到底是谁最懒呢?谁最需要改变呢?是爸爸?还是孩子?当然懒孩子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寒,懒孩子的转变也非一时之功。所以父母要注意,态度不宜生硬,不宜拿出母亲常有的唠叨,因为这些常常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事与愿违。和孩子一起干活儿时,要尽可能使劳动变得有趣,不要那么枯燥,那么无趣。劳动更不应成为一种惩罚去让孩子承受,那样,孩子只会增加对劳动的厌恶感,变得更加不爱劳动。也有的孩子在学校表现积极,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回到家里却偷懒,处处等大人来伺候。这样的孩子,就需要父母与老师的密切配合,让孩子在家里也能像在学校一样,成为一个勤快而招人喜爱的孩子。=家长教育惯用语

49、“你还能做啥”五岁的亮亮白白净净、眉清目秀的,谁见了都说像个女孩儿;而他的性格也出奇的安静,平时喜欢一个人看卡通书和动画片、玩玩具或听奶奶讲故事,很少出门和小朋友玩,也不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和同龄的孩子比,温顺的亮亮孤僻、胆小、怕狗、怕猫,连小白兔也不敢摸一下;最让父母头疼的是他不愿意上幼儿园,老师说他很少说话,和小朋友玩或被老师点名在大家面前说话时显得很不自在,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奶奶心疼孙子,怕小朋友欺负他,索性隔三岔五把他留在家里。性急的爸爸总是质问亮亮:“你还能做啥?”亮亮的表现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实”、“听话”,因为老实、听话的孩子很多,但他们不排斥小朋友,不拒绝尝试新的活动,也不回

50、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而亮亮的孤僻、沉默、胆怯、交往焦虑,则显示出其行为中明显的退缩倾向。儿童的退缩行为表现为人际交往的退缩、对新鲜事物的退缩和日常生活活动的退缩。这三种表现在某些孩子的身上会同时存在,也有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行为具体体现在:在家里比较安静,说话不多,但与家人交流还算自然,对客人则表现出惧怕或回避的态度;在幼儿园喜欢独处,或者怯怯地、很不情愿地跟在小朋友的后面参加集体游戏,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在极少的户外活动中,很难主动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面对陌生人的打招呼,显得害羞、不知所措。这些孩子大多缺乏自信,他们虽然独处时感觉比较自在,但心中又常常感到压抑、孤独和焦虑

51、。专家说,儿童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吓而显出害怕、退缩的样子是正常的,但随着他对新环境的逐渐适应,状况会有很大的改观。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却总是与新环境格格不入,难以适应新生活,缺乏创造性。所以,应对他们及早干预,否则任其发展,有可能延续到成年,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的生活都带来不利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自闭倾向。孩子的退缩原因何在?有的孩子天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到陌生的人或陌生的场景、环境,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拘谨、不知所措,缺乏迅速调整自己心态的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表现出退缩情绪。这些孩子在气质上大多属于黏液质和抑郁质,平时反应缓慢、少言寡

52、语、怯懦孤僻、性格内向而且呆板,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家人的过度保护是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大敌。有的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害怕孩子被小朋友欺负,整天把孩子圈在家里,剥夺了孩子和小伙伴游戏和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了独处,对群体生活很不适应。而成人的过分溺爱和迁就,事事包办代替,也使孩子失去了尝试和锻炼的机会,等到需要孩子独立做一件事时,其结果百分百地注定要失败。这更会导致孩子的自卑,自然也就不愿意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了。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其本身的能力,使孩子可望而不可即;可家长的心就是这么“高”,对孩子时时指责、批评、惩罚,或用孩子害怕的语言吓唬他,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也有的父母

53、对孩子限制过多,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客观上为孩子创造了退缩的环境。父母该做些什么?1、举办家庭演出表演式游戏是改善孩子退缩行为的好帮手。最初做这项游戏单纯由家庭成员参与,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内容可以是讲一段故事、唱一首歌或演一段木偶戏。当然,把说话最多的角色和机会安排给孩子。因为是和朝夕相处的亲人在一起,孩子没有精神上的顾虑,表演起来会比较放松。这时,全家人应以掌声鼓励孩子,给孩子自信。当孩子喜欢上了这种游戏方式之后,征得孩子的同意,请一两位他熟识的叔叔、阿姨或小朋友来当观众,爸爸妈妈事先要和他们说好:“一定要夸奖孩子。”有了这个成功的经历,爸爸妈妈再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在更多的外人面前“演

54、出”。2、离别也是爱有退缩行为的孩子缺乏交友的主动性,这就特别需要父母伸出援助之手。比如约一两个邻居家的孩子或幼儿园班上的小朋友到家里来,或一起在户外玩,前提是他们最好能天天见面。开始时可能需要爸爸妈妈偶尔参与其中,指导自己的孩子如何与小朋友游戏,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提一些好的建议;但多数时候,父母最好做一个旁观者。坚持一段时间后,等孩子对与同龄人交往有了一定的兴趣,他交友的圈子就会逐渐扩大。这时,父母不妨提示孩子请小朋友单独在自己家里住几天,再鼓励自己的孩子单独到小朋友家住一两天。别小看这么短的时间,一两天不见,父母或许会发现孩子的身上有许多新的变化,退缩行为也会有所减退。3、孩子也参与社

55、交对有退缩行为的孩子,父母可有意为孩子安排一些“社交”活动,尽量不强化他的胆小和怯懦,而是鼓励他参与其中。比如约上几个有差不多大孩子的朋友、同事或邻居一起到郊外玩上一天,大人和孩子共同爬山、游戏或在草地上追逐;也可以一起约着到游乐场玩。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退缩的孩子渐渐也能融入其中。当然,最初爸爸妈妈要花点儿心思,甚至要一点一点地教孩子如何进入小朋友的游戏中,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父母就要及时鼓励他。如果小伙伴中有比孩子年龄大一些的就更好了,这时,爸爸妈妈可以托付小哥哥或小姐姐领着弟弟和妹妹玩。有些父母的应酬比较多,带上孩子一起去是让孩子“见世面”的好机会。也许前几次孩子会很不情愿参与,甚至会

56、哭闹,弄得父母不得不中途退场。这时,爸爸妈妈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自己“很没面子”,而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考虑,锲而不舍地想办法让孩子喜欢“凑热闹”。有了父母的坚持,孩子会慢慢习惯在不同的场合接触不同的人,退缩行为有可能最终消失。父母千万不要忽视一点:一旦孩子有了合群现象或表现出交往的主动性,及时的夸奖和小奖励是绝不能吝啬的。4、失败也是财富对孩子来说,体验失败也是一笔财富。所以,在孩子对外界新鲜事物有尝试和探索欲望的时候,父母该做的是助他一臂之力,拉后腿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当孩子遭受挫折和失败时,爸爸妈妈应主动地帮他分析原因,共同找到比较好的解决途径。如果对孩子进行粗暴地训斥、指责,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以致从此对没有做过的事情或曾经做不好的事情采取逃避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和机会,让他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