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feng****ing 文档编号:68450425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伦理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伦理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伦理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伦理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考试重点(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伦理学讲稿1、道德: 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是以善恶标准评价的, 依靠正在被人们奉行的社会舆论、 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 范的总和。2、什么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呢?及原因?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也就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 面或两个层次: 一是经济利益(它是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和道德的关系问题, 即是道德决定经济利益, 还是经济利益决定道德, 以及被决定者有无反作用的问 题。二是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即是个体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 还是社会整体利益服从个体利益的问题。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2、: 首先, 它反映了人类道德生活领域各种现象中的最简单、最普遍、最根本、 最经常存在着的事实, 提炼和概括了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成为伦理思想体系中最 基本的范畴,制约着伦理学对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其次, 任何阶级的伦理学家和 伦理学派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都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解答。3、现实生活对道德的影响(1)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种影响之一是道 德根植经济关系之中, 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历史类型; 影响之二是道德 的内容是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反映; 影响之三是道德的变化源于经济的变化, 并随 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2)现实生活中的科技革命影响着道德的

3、发展进程。(3)现实生活中的商品经济发展对道德进步起促进作用。 其作用之一是商 品经济催化着个性的丰富、 人性的发展; 作用之二是商品经济强化着人的进取精 神,促进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影响之三是商品交换强化着人的平等、 自由、公正观念,推动着人的主体作用的增强;4、道德同人类活动(1)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主体(2)劳动活动创造了对道德的需要(3)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4)劳动在人类道德的属系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前提作用,在人类道德的个体 发生中也得到了应验和重现。5、道德与社会关系(1)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社会关系是道德发生、发展的前提,而且以一定复杂程度的社会关

4、系为依 据。(3)在个体道德的发生上,也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对儿童的道德形成所起的重要 作用。6、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的本质7、社会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 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各个阶级的共同道德: 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8、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9、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1)

5、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2)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3)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又具有理想性。(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仅强调实践精神的能动性,而且强调其把握世界方式 的特殊性。10、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1)集体利益:从范围上看, 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所有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各种利益的总和。 从性质上看, 有虚幻的集体利益、 理想的集体利益及现实的 集体利益。(2)个人利益:个人一切需求的总和。是个人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精 神利益等等。第一、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根本上的统一。 (1)

6、集体利益对个 人利益来说, 并不是虚幻的绝对凌驾于个人之上的集体利益, 而是个人的集体利 益。(2)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依赖性, 即个人利益不是脱离集体利益的纯粹的 个人利益,而是集体的个人利益,所以反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的最高理想,就是达到这种利益的和谐共生、同步实现的目的。 第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的统一。 ( 1)集体利益代表着个人利益 是个 人利益的总汇 ,对个人利益具有导向作用; (2)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也具有过滤 和导向作用 ,使集体利益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第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辩证统一的基础是集体利益。 所以强调集体利益的至 上性。11、道德规范就是主

7、观和客观因素相统一而成的。(1)强调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则是为了避免道德实践中把道德规范理解为任性 的,从而否定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的价值。( 2)强调道德规范的主观性, 则是为了防止把道德主体封闭在道德规范体系中, 防止使道德主体丧失其在道德规范面前的主体性。(3)道德规范的这种主客观相统一的特性,决定了道德规范在阶级社会中,必 然显现出阶级的特性。 全球伦理和公德在道德规范体系中是极少数, 不足以影响 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或远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 不足以维系整个社会的道德秩 序。12、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主要是指道德规范的他律性。道德他律: 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 首先受制

8、于外力, 受外 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 (这些外力,是超出道德自身和道德主体自身之外的。 )13、道德规范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相统一:(1)道德规范的实然性:表现的是道德的实际状况,因而对人们提出的是实现 的道德要求。 道德规范的根据首先是现实道德关系, 道德规范的约束性的出发点 就是道德规范的这种现时代特征。(2)道德规范的应然性:表明的是道德的理想状况,因而对人们提出的是理想 的道德要求。 道德不仅对现实道德生活的反应, 更对未来道德生活的憧憬。 不仅 对现实的道德关系的描述; 道德规范的导向性, 正是出于道德及道德规范本身所 蕴含着的理想道德的成份。14、道德义务 :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基于一

9、定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人确定的任 务、活动方式及其必要性,所作的某种有意识的表达。15、道德义务的他律性:(1)它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是对现实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个人生活方式有意识的表达; (2)它的内容始终 是由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确定的, 较直接鲜明地表现了这些原则 和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 (3)道德主体只有从社会角度观察, 才能正确认识 自身的道德义务,而且主体尽义务始终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的。阶级性:阶级社会中道德义务当然具有阶级性。命令性与自愿性: 道德义务的内容, 是一定社会关系以使命、 职责和任务等形式 表达的客观要求, 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

10、转移的历史必然性, 因而具有 “道德命 令”的性质。 道德义务是人们在理解和认识了社会关系的客观要求, 从而自觉承 担自己的使命、职责和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16、定义:良心是个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深 刻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17、良心范畴的社会基础: 第一、良心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意识; 第二、良心是对社会道德关系的自觉反映。 第三、良心对于个人行为的调节作用, 最终受到现实社会关系的制约。良心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调节个人的行为, 最终不仅取决于当时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 而且取决

11、于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 况;良心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终还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18 良心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在行为前,良心对选择行为的动机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在行为中,良心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第三、在行为后,良心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有着评价的作用。19、道德行为 :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行为, 是经过自主意志抉择并具有社会意义 的行为。即伦理行为, 就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 表现为有利或有害于社 会和他人的行为。20、道德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1)是基于自觉意识而做出的行为;( 2)是自愿、自择的行为:(3)不是孤立的个人意志的表现,而是与他人的意志有着本质联系的行为。人的行为具有

12、复杂的多元性,因为人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道德行为与 其它行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21、道德品质 :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 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22、道德品质的特点 :(1)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2)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3)是自觉意志的凝结。(4)是道德行为整体的稳定倾向。23、道德认识: 人们对于个人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 以及对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 调节这种关系的理论、 原则和规范等的了解。 道德认识分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在道德品质的构成中, 道德认识是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 质的首要成

13、分,并是形成其他道德品质成份的思想基础。24、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1、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积累,就不可能形成道德 品质。2、道德品质是自觉自主的行为过程。3、道德品质是在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道德行为整体:一方 面是指构成个别道德行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统一, 即一定的道德意志和由 道德意志所支配的道德行为; 另一方面,它是指一个人的一系列道德行为的综合, 即一个人在某一实践活动领域的行为、 某一活动时期或活动阶段的行为, 以至一 生的全部道德行为的综合。25、道德选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选择,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 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

14、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做出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它是一 种价值取向, 是一种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它把内在的价值观念、 道德品质等心理 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形式呈现给自己或别人。26、道德选择与价值冲突(道德冲突) :(1)道德冲突:是指个体在道德选择中所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其特点是个体 面临着抉择时确证了矛盾的存在: 它为了履行某一种道德义务而行动就会导致对 另一种或一些同样他应履行的道德义务的背离和摈弃, 他必须做出某一种道德义 务的选择,以解决矛盾,实现自己的道德目的。这也称为两难选择或两难境地。27、道德选择的前提:自由。( 1)社会自由:指道德选择的外在可能性(外在前提条件) 。道德选择的可

15、能性 首先是由社会提供的, 是由社会发展内部结构造成的。 社会为选择提供的可能性 与社会进步的程度成正比。(2)意志自由:它表现了人的能动性、主动性,使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中根据自 己的需要、 信念和理想进行选择。 它使人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和人格, 使人不是屈 从于外界的压力,按照自己意愿,通过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来造就 自己的德性和价值。它使道德主体选择得以进行,又赋予选择主体以道德责任。28、意志自由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意志作为个人的意志,是特殊性的,是个人特殊的需要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由 特殊的个人规定的。 但它必须上升到普遍性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意志既必须在 特殊物中表现自己,

16、又不能受特殊的束缚和限制, 而必须在特殊之中保持普遍的 本性。29、意志自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志就是从主观到客观。 超出主观的范围进入客观的领域, 把主体的内在要 求变为客观的要求。这种把主体对象化的意志活动是意志自由的最基本的特性。(1)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是行为的开 端,也是决定行为目的的重要因素,是道德选择的第一个环节。( 2)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与行为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同一行为可能来自 不同的动机; 几种动机共同发生作用产生了某一行为 (几种动机中必然有一种动 机占主导地位, 起主导作用。 动机的好坏对行为的善恶往往起着决定作用, 这就 表

17、现在对主导动机的选择) 。30、目的是指行动者预计要达到的行为结果。 它是行为主体对其对象性活动将要 创造的未来的对象的一种超前反应。目的是行为的灵魂,规定者行为的方向。手段的选择: 是行为者为了实现其行为目的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是由目的 本身的性质规定的。手段的选择是受目的的制约和支配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关系到个体道德行为的道德性质和价值,也关系到 个体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制约着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辩证关系:( 1) 目的的性质决定手段的性质;(2)手段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目的;(3)手段和目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须坚持手段的善与目的的善的一致性。31

18、、个体道德 :是指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为自我实现、 为自我完善而具备的, 并适应社会一定利益关系客观要求的道德素质和指导自身 行为选择的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32、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关系 :社会道德是构成个体道德的本质内容, 而个体 道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内化和个性化。33、内化与道德内化: 内化:一般含义是指社会行为方式或社会机能向个体心里机能的转化。 道德内化: 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 将其转 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 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 个体道 德就是这种社会道德内化的产物。34、个体道德对社会道德的能动作用1

19、、个体道德活动是社会道德的再现者、实践者。社会道德的再现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扬弃社会道德的抽象性,把具有普遍 意义的社会道德指令同特殊的道德情境结合起来, 实现行为活动的操作, 将社会 道德具体化; 二是超越道德冲突, 在相互矛盾的社会道德价值中, 区分其道德性 质和价值等级,实现行为选择,把社会道德价值现实化。2、个体道德之所以具有能动性作用,是因为它内在的包含着向社会道德发展的 趋势决定的。(1)个体的道德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2)个体的道德活动只有成为普遍性的活动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活动;( 3)个体道德活动不能停留在自我完善的狭隘范围, 而必须以完善社会为旨归, 因为社会的完善是个体达到

20、完善的前提和条件。3、社会道德的更新 :质变中个体道德活动的作用; 量变中个体道德活动的作用。35、道德人格 :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 格的总和。 就个人的尊严而言,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规定性。 (有着做人的尊严 和权利,履行做人的义务, 以显示人之为人的社会规定性, 因而都应该在社会中 受到人的待遇。)狭义的人格 是指:人格是指个人的品格,是个人的价值和品格 的总和。这是个人从道德上区别于他人的社会规定性。 正是这种个人特有的道德 规定性,构成了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内在的精神结构, 并由此产生出比较稳定的或 一贯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36、道德人格的特征:(1)意志

21、自主性;(2)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其道德人格或 内在品格的本质方面或基本方面的一致性。第一、自我对其社会本质的自觉保持; 第二、自我心理上的认同; 第三、自我表现上的自觉调节。(3)主体完整性:是指构成道德人格的各主要因素、成份的有机性、全面性和 不可分割性。 它具体的表现为社会性和个体性、 内与外、 知与行在道德人格主体 上的一致和统一。(4)过程性:个体道德人格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他律到自律再到价值目标 形成和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些特征都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过程。37、道德人格与道德品质的区别:道德品质: 是一个人的一系列道德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

22、征和倾 向,它是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 理要素的表征。这五种道德心理要素的构成也是道德人格的心理基础。道德人格: 作为一个人做人的尊严、 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它所要揭示的是个 人在道德上的社会规定性或是人格道德规定性的社会特质。38、道德人格的结构:( 1)道德准则意识: 是道德人格主体依据其对生活的理解而确立的待人处世的 原则和根本态度。 正是它保证了道德人格主体在道德上的自我同一性, 成为道德 人格的内在构成要素。( 2)道德责任意识: 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核心、内在的层次。它是个体的自由 意志的最高规定, 是个体道德行为的自觉自主的内在根据。 它从个

23、体自我调控表 现出其道德人格的特质。 它的作用在于, 通过对外在行为的道德调控来达到实现 和保持一定的个体自身的价值。 它的调控作用表现在: 自我评价和自我命令两种 方式。它是道德人格意志自主性和主体完整性的内在机制。( 3)道德目标意识: 是道德人格中的动力因素和导向力量。其核心是理想。理 想是道德人格主体对未来的希望、 追求和向往, 是其生活和奋斗的目标。 它是反 映道德人格主体生活的某些方面达到完善程度的一种意识的和实践的形态, 也是 衡量道德人格主体的本质力量的丰富程度和自由程度的一种尺度。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三要素的关系:道德准则意识: 是个体的道德责任的直接根据和内容, 又

24、是个体的道德目标意识 的价值基础;道德责任意识则通过个体自我调控既推动道德准则意识向行为的转 化,又维护着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的一贯性; 而道德目标意识不仅驱动着主体的 心理,而且激励着个体的道德准则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引起个体的情感震荡, 产生意志的行为。39、道德人格的功能:(1)对外功能:是指道德人格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第一、对道德人格产 生于其中的社会关系、 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对社会精神文明和其他个 体道德人格的作用和限制。两者共同构成了道德人格的社会价值。( 2)对内功能:充分体现着道德人格的本质力量。第一、动机整合功能(审查、 过滤或筛选、整合);第二、行为动力功能:

25、它是指道德人格本身就是驱动主体 进行对象化活动的动力因。 第三、 价值定向功能: 是指道德人格具有规定主体价 值行为的统一方向和目标的能力。 第四、自我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人格所具有的, 为了实现一定价值目标而自觉实施的对主体行为的控制。 它是一种追求一定价值 目标的行为有内在的联系的主体能力, 是主体高度的意志自制力和道德责任意识的综合和统一。40、道德人格完善中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道德自由是个体道德的核心,是衡量个体道德人格的发展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尺。道德自由 :是指主体出于其道德人格所自主地做出道德抉择而在道德实践过 程中不受任何阻碍地被实现的状况或境界。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主体能够自主

26、 自由地做出道德抉择;二是主体将道德抉择付诸实践而无阻碍地实现的现实状 况。道德必然: 是指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绝对性、 无条件 性和不可违背性。(1)与自然必然性不同:是依赖于利用它的主体,是一种自觉自为的、与作为 主体人的理性相联系的必然性。(2)与历史必然性的区别:表现为一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过 程。而道德必然则是与人的价值追求联系在一起的, 是借助于历史的客观必然性 来实现的价值必然性, 是善运动过程中的必然性。 两者是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道 德必然性是对社会存在其必然性规律的价值把握。 作为道德必然性的表现形式的 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对社会存在及其规

27、律的理性认识和价值把握的统一。个体道德的完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自觉运用。 道德自由的本质就在于, 它是人们按照对道德必然性形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个 体对道德必然性因而也是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的广度和深度, 就是衡量个体道德 人格发展水平和实现程度的尺度。 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过程, 就是一个道德必然 向道德自由的转化过程。(1)道德自由和道德人格的完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自由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 程。( 2)道德自由和道德人格的完善也是一个社会的范畴。41、道德修养 :主要是指个体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 自觉地按照一定会或 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

28、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塑 造的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的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42、道德修养的特点:(1)具有明确的自我指向性;(2)具有高度的活动自觉性;(3)具有活动过程的持久性;(4)具有活动内容的全面性。43、道德修养的实质:实质就在于:它是作为修养者的个体对自我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展开 斗争的过程。44、社会调控 :即社会控制。狭义的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或群体对偏离和违 背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越轨行为所采取的各种限制措施和限制过程。 广义的是 指:一定的社会、 阶级或群体通过各种社会力量, 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和行为模 式,已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

29、,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和过程。2、伦理学意义上的社会调控(广义上的) :是以个人的行为为直接对象的,其目 的在于通过对人行为的引导和限制, 以调节个人目标同社会、 阶级或群体目标的 差距,使之于一定的社会规范一致起来, 从而建立和维护社会一定的有序结合和 协调发展。45、道德调控: 一定社会、阶级或群体,通过社会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使特 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道德价值观念和目标在大众层面上被接受并转化为人们的 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以适应社会、阶级或群体的价值目标的活动和过 程。46、道德调控的特点:(1)是从个人对待他人、社会整体利益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的各种行为活 动和关系的。非对

30、抗性矛盾,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对抗性矛盾则只能是作为政治、 法律的辅助手段。(2)是以道德准则为尺度的,它以“应当不应当”的方式评价人们的行为活动。(3)道德调控与法律调控不同,侧重于引导当事人承认、尊重和维护其行为客 体(他人或社会群体)应有的权利,因此,它主要是靠人们的社会舆论、传统习 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实现的,它是以唤起当事人的义务感和良心来发挥作用。(4)与人类社会共始终。(5)道德调控的阶级性。47、道德调控的实质 :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但它的实质在于价值选 择和价值导向的提倡和宣示。 它通过协调个人与他人、 社会的利益关系, 把个体 的言行导入一定的行为模式之中来表达

31、一定社会、 阶级或群体所认可、 倡导的“应 该如何”的生活态度,传递其对个体的价值期待和要求的信息。48、道德调控的作用(1)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2)对个体道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制约作用;(3)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作用。49、道德评价:是指生活于各种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直接依据一定社会、阶 级或群体的道德准则, 通过社会舆论、 风俗习惯和个人内心道德信念等活动方 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 品质或可感知的意向所做出的善恶、 正邪的价值判 断和褒贬态度。50、善恶标准: 是评价道德行为的最一般的范畴。 善就是在人人的关系中表现出 来的对他人、社会有利,具有价值的行为;恶就是对他人、社会有害

32、、产生负价 值的行为。说到底它是利益标准。51、历史标准 :就是在评价人们行为的善恶时, 要把这种行为放到整个历史发展 的总链条中去进行考察,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完善。 历史标准归根到底也是生产力标准。52、生产力标准: 道德(意识形态)与生产力的关系。(1)强调生产力标准,并不意味着取消道德领域的善恶标准。(2)坚持生产力标准,也不排斥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要对具体的行为进行善 恶评价53、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 1)动机与效果: 动机:是指行为主体在同社会或他人的关系中,自觉追求一 定目的的主观愿望和意向。 效果: 是指行为主体的个别或一系列行为, 给社会或 他人造成

33、的实际后果。(2)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1、从行为总体上看,动机与效果并不是孤立行为的两端,而是相互依存、相 互贯通、紧密结合,贯穿于行为过程的始终的。2、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动机一定要转化为相应的效果,才能完成动 机的作用。 在连续的行为过程中, 一种行为的效果往往又能引发新的动机, 实现 效果到动机的转化。3、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是充满矛盾的统一。 一个好的动机,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动机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 具有客观必然性; 必须具备各种条件和实践 手段;并要发挥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4、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曲折过程。54、道德教育 :是指生活于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中

34、的有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的人们 (亦可称道德上的先觉者) ,依据一定德道德准则和要求,对其他人有组织有计 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55、道德教育的特点:(1)教育起点的多端性;(2)教育内容的广融性;(3)教育环节的兼进性;(4)教育进程的复杂性;(5)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性;(6)教育效果的渐进性。56、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层次性1、一个核心 :为人民服务;2、一个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3、五个基本要求 :“五爱”;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4、三个领域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57、职业道德: 是同人们一定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 且在本职业活动中所应遵 循的,具有

35、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58、职业道德的一般特点:( 1)在内容上,职业道德要鲜明地表达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业特性的道德准则; (2)在形式上,特别在行为准则表达形式上,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3)在调节上,主要用于约束本职业的人员;( 4)在功能上,职业道德一方面使社会阶级道德“职业化” ,另一方面使个人品 质“成熟化”。59、教师道德: 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具体形态, 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 德规范和道德准则, 也是教师扮演其职业角色、 履行其职业责任所应具备的道德 素质和道德品质。60、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和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 准则。61、社会主义公德的特征:1、社会主义公德具有正义性;2、社会主义公德具有相当大的协调性;3、社会主义公德的协调能力具有有限性。62、社会主义公德的基本内容1、保证人和人之间最起码的团结合作、互相尊重、互相扶助的规范; 2、保证起码的为人正直、诚实和守信的规范;3、维护公共秩序、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规范;4、保证起码的行为文明、交往礼貌的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