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学素养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63863911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师科学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科学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科学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教师科学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科学素养(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师科学素养角度下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价值观。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学校教育是基础,教师科学素养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科学,注重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所谓科学素养也叫科学素质,目前对于公众的科学素质的(Science literacy)评估,国际上尽管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标准,但结合我国的社会、教育、文

2、化特点,笔者认为新世纪中学物理教师科学素养应包括:具有专与博相统一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精神包括(质疑、探究、合作、实事求是等精神、科学态度包括科学)(兴趣、科学习惯、行为意向和科学思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的使用能力及指导学生科学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历史,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科学的价值观。深化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主要分两个阶段即职前教育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阶段。职前教育重要由师范院校担任。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然而,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

3、不断深化,师范院校改革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已严重制约新课改的进程。师范院校必须加快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师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的新型教师,为此对师范院校的教育改革作如下建议: 1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求精不求多,增加科学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和自修课的比重。增设科学技术概论、科技史、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生命科学概论、互联网及其应用、科普读物、科技发展新动态、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物理实验的操作与设计思想、科技的发明与创造等课程。由学生自由选修,以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体现师范生知识的广博性,适应目前物理新教材对教师知识结构的

4、“专与博”相统一的要求。由于师范生在其他学科领域开阔了视野,思考问题会更加全面,反过来对学科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虽然压缩了专业必修课,但不会降低其学科专业水平,而且还会有利于形成高师学生合理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 12 加强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科研工作力度小、成果少,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许多师范生认为自己毕业从事教师职业,搞不搞科研无所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缺乏了解。其实不然,此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并要求能够胜任指导学生课题研究。 3加快推进高等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联办步伐。 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专业性强,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容

5、易配合,但在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很难令人满意,往往学术水平较低,知识面较窄,吸收当前先进科学技术意识较差。而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克服这几方面的缺陷,所以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联办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对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具有多重含义,以下简要概述。1 科学是对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人们认识了自然界或社会某一领域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就获得了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达尔文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这里所谓的“事实”,可以是自然的事实,也可是历史事实、社会事实和其它事实。而所谓“规律”则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

6、必然联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反复出现的。所谓理性的认识,首先是指从事物或现象本身去寻求原因,去探索事实和规律。其次,理性认识是指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大脑逻辑思维加工,上升到理性层次的认识。科学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从字面分析科学素养是由“科学”和“素养”组成。教育大辞典中“科学”是指描述、解释和预言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揭示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表述。辞海中“素养”是指经常修习涵养。这种解释偏重素养的获得过程。英语对素养的解释则偏重结果,一是指有学识、有教养,多用于学者;二是指能够阅读、书写,有文化,对象是普通大众。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目前学术界对科

7、学素养的含义界定不一,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作出了各自的分类。笔者更认同目前国内很多学者支持的“五要素”观点。即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品质构成。这也是教师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其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它要素的主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含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科学品质主要是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的教育科学知识、方法、

8、能力、思想和品质的总和。教育科学素养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教师专业属性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根本特征。1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培养和形成其它科学要素的载体。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科技知识的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及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基础。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固定在本学科知识范围内划地为牢的活动,而是充满创造性、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面临的教育问题常常超出了学科知识的范围,如果没有对教育的一般认识,没有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教育内在活动中各种要素关系的认识,就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

9、,更谈不上专业发展。2科学品质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精神是科学品质的核心,是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的具体体现。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的品质。科学精神倡导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自由,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尊重已有

10、认识,崇尚理性质疑。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精神强调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3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指在深刻认识科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观念,能够促进人们投身科学事业或积极响应科学活动,并对参与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提供合理性指导。 科学意识就是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典型的科学意识有:科学本质是创新的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同、科教兴国战略的认同

11、等,也包括崇尚科学的意识、投身科学的意识、危机竞争意识和领先创新意识等。学科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科技知识,教师要勤于收集,善于积累资料,以拓展课本知识,拓宽知识面。应对教学的理论内容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只有教师自己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在传授给学生时讲解得透彻清晰,具有理论的说服力;要重视将理论形态的东西内化成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避免盲目单调的知识传授或照本宣科。教育学生要懂得按规律办事,一旦离开了这些科学规律,结果将是无法正确解题。所以,要培养出勤于探索、善于思考、肯于发明创造的下一代,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从教师开始树立强烈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这是新时代教师必备

12、的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意识反映了教师对教育科学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在关于教育科学本质的问题上,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科学是可知的,教育科学的理念是变化的,教育科学不能为所有的教育问题提供答案;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知道教育科学需要证据,教育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结合,是对教育事实和教育情境的解释和预见;教育科学研究既要避免偏见又要克服轻信,教育科学不仰仗权威等等。4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

13、部正确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有效工具。科学方法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手段。科学方法是人类所有认识方法中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充分的合乎规律性和高度的保真性。 5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并直接影响科学研究效率的各种生理、心理和行为条件,它是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综合运用。典型的科学能力有:理解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论证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14、,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载体,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步发展起来,并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教育科学能力是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教育科学能力是指教师符合教育活动要求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效率和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实践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时空、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快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了条件。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手段,充分

15、利用这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创新。(2)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搜集和初步整理信息的能力,是一种基础性的专业能力。教师可通过自己的眼睛等感觉器官搜集信息,也可借助显微镜等延伸器官搜集信息,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活动或采用书刊、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教师应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用口头、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对信息进行综合整理。(3)科学教育能力。科学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

16、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教师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时,他们的科技教育能力就会增强,他们科学素养也会得到改善。(4)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育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进而总结了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如果一个教师心中有规划,按计划坚持下去,天天反思,天天有收获,从经验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17、才能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科学素养。(5)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包括:教育预见能力。教育预见能力就是教师对各种因素影响教育效率和效果的估计能力。教师只有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在内的教育变量因素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基础有充分自信的熟悉,才能对教育活动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达到比较科学的估价。教育设计能力。在设计观念上,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念,一切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设计策略上,对教育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把握、协调、整合各种教育关系,注重设计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在设计方法上,强调师生关系和角色的科学定位,突出对教学过程

18、的整体化设计,注意把新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实施能力。教育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实现教育设计方案的能力。教育实施能力强调各个学科的相互整合,从单一的知识传递变为重视问题解决,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连续性,强调对学生进行生存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监控能力。教育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不断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育监控能力是教师主导、操纵教育活动的能力,它是教育能力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其它教育能力和教育行为的调节中枢。(6)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是教

19、师职业专业化标志。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总结、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探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问题的反思能力,善于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应善于校正自己头脑中的一些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重建。第三,研究能力还表现在教师对教育研究活动的自觉意识。即把教育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做到教中研、研中教,使教育教学成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为一种教育方式。在教育活动中,离开了教师的教育科学能力,教师的理念和实践之间便会产生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也会因此要么成为空头的理论家,要么成为目光短浅、只会依经验办事的教书匠。教育科学能力是教师基本功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升华,良好的教育科学能力是教师基本功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达到的较高境界。参考文献:1 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课程教材教 . J . 法 , 2002,(4) . 2唐松林论我国高等师范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材教法 J .2002,(6) 3李晓文,王莹著.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张红霞.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04)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