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亲子依恋行为课稿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6446349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析亲子依恋行为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亲子依恋行为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亲子依恋行为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浅析亲子依恋行为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亲子依恋行为课稿(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析亲子依恋行为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论述依恋的形成及类型基础上探讨了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由此,希望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依恋的存在及其意义的重视,从而使儿童抚养及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科学化。关键词依恋形成及类型质量影响因素一、依恋的界定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着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弗洛伊德有何名言: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

2、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亲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我们平时所说的恋爱关系、亲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在本质上都根植于依恋这种情感。在婴儿延续生命的历程中,母亲给予了孩子无数的“第一次”。她们第一次喂养孩子、抚摸孩子,使孩子获得了被人关爱的快感;她们第一次逗乐孩子、与孩子嬉戏,使孩子体验到了与人同乐的愉悦;她们第一次倾听孩子、解读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幸福这无限的抚育与关爱构成了母婴间的天然联系,并且这种联系连绵不断。所以,依恋对于婴儿来说就是在他们和母亲(主要照看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

3、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哈洛将一只刚出生的婴猴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脱离母亲的抚养。笼子里有两个假的“母亲”:一个是用金属做的,但能提供食物(乳汁),一个是用柔软的布做的,但不能提供食物。实验中发现,如果强迫婴猴做一种选择,它们宁愿同一个温暖的、柔软的、毛巾布质料的“母亲”接触,尽管这个“母亲”不能提供食物;而不喜欢同另一个冰冷的、硬的、金属质料的“母亲”接触,虽然这个“母亲”能提供食物,但它不可以拥抱。哈洛也发现,被剥夺了肉体接触的婴猴,虽然其他方面受到很好的照看,但它们极端胆小和畏缩,无能力和同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生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二、依恋的特征儿童在与母亲(主要照看者)

4、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表征,这就使得依恋具有了一系列重要的特征。第一,依恋对象的选择性。儿童并非依恋所有的人,而是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满足自身需要、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的个体。例如,婴儿更容易对父母形成依恋,而学前儿童则可能对同伴产生依恋。第二,依恋者对依恋对象表现出亲近行为。依恋母亲的婴儿在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对身体的亲近,如依偎在母亲身边或在母亲周围活动。而且,婴儿的积极社会信号和社会互动也经常指向依恋对象,如婴儿对依恋对象更多地表现出微笑、咿呀声、呱呱声、注视和抓握等最初的积极社会行为。第三,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慰藉和安全感。这种慰藉和安全感是

5、个体在未来的各种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日后对问题、对环境的最初控制感和效能感的产生以及探索世界的基础。第四,依恋被破坏会导致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这是依恋对个体意义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衡量依恋关系是否真正建立起来的标志之0第五,依恋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具有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一方面是由婴儿遗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依恋双方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协调的行为模式,而最终会加强看护者对婴儿的依恋。有一对父母,年轻而且家境又好,他们不想把时间都耗在家里,就想着到国外去看看,认为孩子大了就没有时间出去了。于是,他们把孩子委托给一位亲戚,亲戚也没有过

6、多的时间教育孩子。等到孩子三岁,这对夫妇回来时,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无比惊讶,自己的亲生孩子把他们当陌生人看待,而且拒绝和他们一起生活,孩子经常对父母的问话不理不睬,更不服从父母的管教。这对夫妇这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错误的做法,后悔不已。所以,每一位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依恋人,不要轻易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别人照看,要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如果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让一个小小的孩子去承担。总之,对儿童来说,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依恋的进化与发展的基础是未成熟、弱小的儿童趋近父母的需要,其生物学意

7、义在于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关爱、安全感等生存的“必需品”,依恋的社会意义是极为复杂而深刻的,它是个体探索外部环境、谋取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本”。三、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依恋的类型安思沃斯观察孩子在实验中的表现,发现儿童有三种不同的依恋模式。A型为焦虑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再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的态度。B型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婴儿很愉快的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恼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

8、,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C型为焦虑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1990年,安思沃斯的学生又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紊乱型,又称D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他们在与父母重逢时,会有一系列混乱、矛盾的行为。有的在父母抱起他时,他还看着别的地方;有的对父母的出现毫无表情,或者很沮丧;还有一些在平静后突然又哭起来或表情非常古怪,动作冷冰冰的。有这样一个测试,就是妈

9、妈把孩子带到一个新的摆满玩具的屋子里。然后妈妈离开,观察孩子在妈妈在场时和离开后及回来后的反应。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在妈妈在场时很主动的探索周围,妈妈离开时哭闹一下,但很快就投入的玩了。妈妈回来后拥抱亲吻他以后,他能很快平静下来接着玩。这样的母子依恋就是安全依恋是健康的。有一部分孩子是妈妈离开时没有反应,回来时也不拥抱他,他也对妈妈回避,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很弱。这是回避性依恋。最后一种是反抗型性依恋,孩子在妈妈在场时也不能放心的去玩,妈妈离开时孩子大哭很不安,妈妈回来后,孩子会紧紧的抱着妈妈,同时也对妈妈表现出愤怒和抗拒。孩子对妈妈的情感非常强烈,又没有安全感。这类孩子在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

10、题。东东10个月被送到奶奶家,一年后回到父母身边,现在2岁,东东回到父母身边之后有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特别想亲近父母,总是念叨“爸爸呢,妈妈呢”,但就是不找他们,不让他们抱,特别是晚上哭闹的厉害,总说“妈妈走,我走”,凡事很胆小,很明显东东没有安全感,属于反抗型依恋。影响依恋的因素1. 教养方式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儿童被养育的过程中,教养方式是影响他们与母亲形成情感联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对4000对母子的66项研究表明,母亲对孩子的信号始终能做出合适的、积极的回应的,对孩子照顾温柔而细致的,孩子的依恋安全就比较强。因为在此过程中,儿童发展了一个运转的信仰体系,即将父母合并成一个在保护、培养、安慰和安

11、全的方面可以依靠的这样一个人,同时儿童形成了一个信仰,即自己是有能力的,并能从别人处获得积极的反应。所以,从教养方式来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而其母亲在情感上往往能够给予孩子恰当的、合适的关注;在态度上给予肯定、接纳与鼓励;在行为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淡漠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因为他们的母亲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因此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经常遭到冷遇,久而久之,孩子对母亲的感情也变得冷漠了。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

12、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这类儿童的母亲对孩子的需要和亲近的要求反应往往缺乏一贯性,她们根据自己的心情,有时对孩子很亲近,有时又很冷漠,使孩子无所适从,对母亲缺乏信赖感,也缺乏在新环境中探索的安全感。当然,家庭中由母亲或亲属单个照看,还是把婴儿送到托儿所集体照看,这两种不同的教养环境对儿童依恋的形成也是可以产生影响的。厦门有个孩子小军离家“成瘾”。小军在2岁之前,父母因工作关系,把孩子被送回四川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直到6岁才带回到身边。因为亲子依恋关系的缺失,才让小军总想着要逃避。正是这种亲密关系的变化,对小军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伤害,也造成小军的离家“成瘾”。2.

13、儿童的气质特点依恋关系是父母和婴儿双方共同构筑的,因此,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只与母亲的养育、教养方式有关,也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有研究者根据儿童行为的节律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情绪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的儿童、困难的儿童和缓慢活跃起来的儿童。婴儿早期的这些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了父母对他们的印象和态度。难以教养的儿童往往被归结为反抗型不安全依恋,易教养型儿童被归结为安全型依恋,行动缓慢型儿童被归结为回避型不安全依恋。此外,儿童的智力水平及生理缺陷对依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在与母亲交往中往往消极被动,交往的主动权在于母亲,不像正常

14、儿童那样能够把握主动权。而聋童对父母的依恋通常发展缓慢,而且衰减的速度也快,其主要原因在于聋童与父母之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信号反应系统,使他们的交流受阻。如果父母与聋童之间建立其相互理解的符号系统,情况就有所改善。3. 家庭的因素第一,儿童的生存条件。在家庭的构成要素中,诸如失业、婚姻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料的质量,从而破坏儿童的依恋安全。第二,孩子受重视的程度。孩子在养育环境中是否得到关爱,是否被精心抚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依恋安全。有一项研究表明,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会因第二个出生的孩子而降低依恋安全性。第三,家庭的氛围。正常家庭,尤其是婚姻美满、成人之间充满温馨、较少

15、有摩擦的家庭,会使儿童的依恋的安全感增强。相反,成人之间充满愤怒的交往,对孩子不适宜的照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依恋。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早期依恋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都证明,婴儿早期的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乃至成人期的行为。安全依恋的婴儿到了幼儿阶段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帕克和沃特斯专门设计了游戏情境来考察4岁儿童的交友情况与依恋的关系。研究要求4岁幼儿与一个同伴在游戏中玩一个小时。在分组中分别安排一个安全依恋儿童和一个安全依恋(安全/安全

16、组:两个安全依恋儿童)或一个不安全依恋儿童(安全/不安全组:一个安全依恋和一个不安全依恋儿童)结为同伴。两组儿童在游戏中都出现冲突。但安全/安全组的幼儿能够通过妥协或协商得出第三种方案来解决问题,而安全/不安全组的幼儿则更倾向于用争斗或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最后不欢而散。这说明了不安全依恋儿童的友谊总体上强迫行为较多,与人相处不和谐。早期依恋质量的影响还能持续到学龄期和成人期,早期依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安全依恋的儿童大多在小学期间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安全依恋儿童语不安全依恋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与他们在幼儿期的表现极其相似。(二)早期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1951年鲍尔贝和他的同事报告了一些

17、过早离开父母的一个人的情况。报告中指出,这些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怕做游戏,怕冒险,怕探索,怕发现超过他身体之外的世界,乃至自己。鲍尔贝由此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可以确信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在这里,儿童即可找到满足,又可找到愉快。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一个人未能在早起形成与母亲的依恋,他将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的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20世纪40年代,曾有不少心理学家研究孤儿院的儿童,发现他们表现出了两种行为模式。

18、一种是对人冷漠,对保育员和以后的同伴都未形成有意义的依恋能力,一种是表现为情感的饥饿,他们贪求与人交往,以得到别人的注意和感情。这种情况到青少年时还会有表现。由此可见,儿童早期的依恋对其日后的情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三)早期依恋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研究者考察了一岁婴儿的依恋类型,并在这些婴儿两岁时,将他们置于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观察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好奇性、兴趣,以及是否具备一些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社会能力,借此考察早期依恋与后来的认知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尽管问题很难解决,但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解决问题时遇到挫折表现出的消极情绪较少,坚持性较好,并且能及时向成人求助,寻求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听从成人的安排,解决问题。而焦虑一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则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遇到困难表现出很多消极情绪反应,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过分依附母亲,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通常会忽视成人的指导。早起回避型依恋的儿童面对问题经常表现出跺脚、发脾气等消极的情绪反应,坚持性较差,回避母亲的帮助。所以,依恋的性质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制约作用。参考文献:浅析亲子依恋行为113学七班准考证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