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考点2

上传人:欢**** 文档编号:53899805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考点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考点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考点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考点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考点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1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满分练兵场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考点2一、单项选择题(2009河南5月)读下面“我国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按照时间顺序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AABCD BBDCACCDAB DBACD2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特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覆盖率增多 B地下水位上升C耕地面积减少 D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解析】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等级提高。城市化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规模缩小,森林覆盖率降低,地下水位下降。【答案】1.B2.C(2009山西太原5月)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

2、于()大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ABCD【解析】我国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尚未出现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答案】A1 阶段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交通通达性差地价昂贵污染严重远离商业中心ABCD【解析】阶段出现了城市中心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市中心地价昂贵,污染严重造成的。【答案】D(2009江苏南京5月)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是西部经济地带。读下图,完成57题。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D城市

3、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6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40%以上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D总的说来,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较高7有关各省区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B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资源丰富,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C江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发展D西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边境贸易发展带动城市建设【解析】本组题考查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结合图示及各地经济发展特点即可回答。【答案】5.

4、A6.D7.B(2009湖南5月)读下面“哈尔滨城市离心力示意图”,完成89题。8下列关于图中各因素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交通拥挤地价上涨各类产业迁出B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各类产业迁出C各类产业迁出交通拥挤地价上涨D地价上涨各类产业迁出交通拥挤【解析】依据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判定。【答案】B9关于该示意图的正确叙述是()A哈尔滨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散B导致中心商务区向郊区迁移C大量轻工业部门向郊区迁移D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度增加【解析】图示反映了产业集聚使产业外迁的过程,主要是污染较重的工业部门外迁,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散。城市中心人口减少,但中心商务区不会向郊区迁移。【答案】A(2009顺义5月)下

5、图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2000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分析回答1011题。10该城市从19682000年影响该城市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变化为()A河流B公路和铁路交通C商业的发展 D工业的发展【解析】图中显示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公路和铁路也越来越多,由单一的公路发展为网络化公路和铁路;并且城市沿交通线布局扩大;说明交通因素的变化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B11从上述三幅图分析,未来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A出现郊区城市化 B成为交通枢纽城市C成为旅游城市 D成为商业中心城市【解析】图中显示2000年时在老城区外面出现了绿化带,同时绿化带外围的郊区也不断发展为城市区域,则可推断

6、未来该城市可能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答案】A(2009长沙5月)下图为南亚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12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合理布局角度考虑,适宜迁往e城市的企业是()A水泥厂B钢铁厂C棉纺厂D造船厂【解析】南亚季风为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污染大气的工业不能迁往e城市,e城市不靠近河流不宜布局造船厂,故只有棉纺厂适宜迁往e城市。【答案】C13部分企业外迁到周围的郊区设厂,其对城市的影响是()A使城市的空间规模缩小B使城市中心的商务功能更加突出C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D使城市服务功能减弱【解析】部分企业外迁使城市中心的商务功能更加突出。【答案】B(2009广东茂名)下图示意某国乡村人口和

7、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读图,完在1415题。141990年该国城市人口大约是()A2亿B2.9亿C3.8亿D4.7亿【答案】B15有关该国人口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1961年到1976年乡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减少B1976年以前乡村人口增长速度比1976年以后更快C1961年到1990年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当D1961年到1990年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解析】依据乡村人口数及城市化水平可计算总人口,进而可知城市人口。1961年到1976年,城市化水平下降主要是因为乡村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而不是城市人口减少。1990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答案】B(2010湖南长沙一中、雅礼中学2

8、月)阅读上海市人口增长分布表,完成1617题。时期人口增长率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19901997年12.724.31.9019972006年17.1427.233.3716.上海近郊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郊区城市化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促使人口向近郊区迁移近郊区比市区更接近地价最贵的商业中心近郊区比市区就业机会更多ABCD17近几年上海浦东新区的商品住宅价格快速超过珠江三角洲商品住宅价格,其主要原因是()长三角阳光比珠三角更充足长三角科技实力比珠三角更强,科技人才流入超过珠三角长三角经济腹地比珠三角更广,国际直接投资比重超过珠三角长三角农业比珠三角更发达ABC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

9、上海近郊区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处于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市中心人口增长率为负且下降明显,说明人口大量迁出。长三角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经济腹地条件均优于珠三角,近年发展迅速,推动住宅价格上涨。【答案】16.A17.B二、综合题18(2009广东东莞5月)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

10、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2)(双选)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_。【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

11、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一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第(3)(4)题,材料二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不同年份比校,人均GDP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答案】(1)英国美国日本逆城市

12、化现象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市中心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2)BC(3)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4)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适应19(2006上海)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下图并回答问题。(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运

13、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3)图2的、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其原因是存在_、_等社会经济问题。(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对生物:_对气温:_对降水:_对地下水:_(5)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_(多项选择)。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解析】第(1

14、)题,从1950年到2000年城市变化的两幅图中,很容易读出在规模、人口和数量三个方面的变化。城市化的标志是教材中明确提到的问题。第(2)题,E城原来在公路线上,而现在在公路网中的交汇处,说明公路交通的发展,推动了E城市的发展。第(3)题,从题图两幅变化图中可以看出,G城1950年就是特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2000年相对于1950年来说,G城规模无多少变化:G城周围的大、中、小城市明显增加,说明了G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了许多问题,为此,G城市在发展中为分散其职能,建立了卫星城镇。本小题答题要紧扣教材中“城市化及其出现的问题”相关内容。第(4)题,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

15、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建筑面积的扩大,生物栖息场所减少,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温室气体和城市废热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烟雾灰尘排放量大,多云雾天气,酸雨发生的几率大,地下水的补给减少,过量开采和污染严重。第(5)题,城市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还有利于增强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答案】(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2)公路(3)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4)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5)AB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