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课程论文:白头叶猴栖息地特征研究综述

上传人:yo****e 文档编号:53442432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动物生态课程论文:白头叶猴栖息地特征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动物生态课程论文:白头叶猴栖息地特征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动物生态课程论文:白头叶猴栖息地特征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动物生态课程论文:白头叶猴栖息地特征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态课程论文:白头叶猴栖息地特征研究综述(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白头叶猴栖息地特征研究综述摘要:栖息地是指特定物种可以生活的任何生物物理环境部分。栖息地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构成。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生物栖息地的人为破坏,物种绝灭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本文从白头叶猴栖息地的自然环境等特征入手,介绍了其生存及栖息地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白头叶猴栖息环境做了综合分析,为今后研究白头叶猴栖息地特征和栖息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白头叶猴 栖息地 破碎化 栖息地(habitat)又称生境、栖地,最早是在1917年由Grinnel于提出的,指的是生物生活或居住的场所, 即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能在其中完成生命过程的空间,这个空间既可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1

2、-2。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建设活动的破坏和干扰,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逐渐消失,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最适生境总面积不断减少,而残留的栖息地斑块面积还在继续缩小,且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大。栖息地消失和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动物具有能自发且独立移动的特性,在与外界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协调的过程中,能判断出其生存环境的利与弊,而其个体必然会选择能使自己的适合度达到最大的生境3。一种生物不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生境中的原因有很多种。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研究,是分析这些物种种群减少和濒危原因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为开展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并为其制定合理的保护

3、对策提供有效依据4。1 白头叶猴概况白头叶猴(Presbytis leucocephalus)又称白乌猿、乌猿、白叶猴,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叶猴属(Presbytis)5。白头叶猴至今已有300多万年的生存历史,其数量稀少,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其分布十分狭窄,仅分布在明江以北、左江以东南、十万大山以西的喀斯特石山地区,广西西南部扶绥、崇左、龙州和宁明四县境内67。2 栖息地自然概况2.1 喀斯特地貌白头叶猴栖息地狭小而分散,为典型的热带喀斯特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地貌组合,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喀斯特生境有着与土山森林生境不同的特点,

4、其悬崖峭壁多,植被覆盖率低,缺少地表径流,山体小且隔离程度高,生态环境脆弱,以及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喀斯特石灰岩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的植物分布,并影响着动物的分布,生活在该地区的动、植物与石灰岩密切相关,构成了一个完整、特殊的整体6-8。2.2 气候特征白头叶猴栖息地地处南亚热带南部边缘,全年气温较高,热量资源丰富,四季界限不明显,长夏无冬,植物基本能够全年生长。因此,第一性生产力发达,确保白头叶猴能在一年中得到可靠而充足的食物来源7-8。喀斯特石山地区在小气候上,有昼夜温差大,山顶、山腰和山脚的气候有明显差异,并具有干旱缺水等特点,除雨季外,几乎见不到地表径流,但降雨后,则在山弄(石山群中的洼

5、地)内积水成塘8。2.3 植被分布栖息地的植物种类多7,食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大。热带及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性雨林植被和石灰岩母质条件下,发育了多种石灰土,分布着喜钙、耐旱和石生性的石灰岩季雨林,并形成了丰富的特有种,与周边的“土山”植被明显不同8。在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由于垂直方向的水分条件、温度差异大,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变化明显,并有明显分层现象,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藤本层和草本木层。从山体的垂直方向可将石山划分为山顶、山腰和山脚部分7 9。2.3.1 山顶部分山势挺拔,土壤稀少,水分亦稀少,岩石裸露,自然环境恶劣,分布着喜钙、耐旱、抗风的矮灌、小乔木,间生藤蔓植物和竹类,主要植

6、物如红背山麻秆、凤仙花、沿阶草、九龙藤等,并以这些植物为优势种7。2.3.2 山腰部分自然环境条件比山顶稍好,但悬崖突兀,岩石裸露较多,土壤比山顶少,因此植物密度与山顶差异不大。但在山腰的下部分坡势稍缓处,植物相对丰富,也有山脚植物成分存在。植物以灌丛为主,间生草木,疏生小乔木,偶见大乔木7 8。2.3.3 山脚部分地势平坦或呈缓坡,土壤丰厚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水分丰富,植物十分丰富,且密度大,密生灌丛和小乔木。但有些白头叶猴栖息地由于人类的开垦和砍伐,山弄的平地被开垦成耕地,种上了庄稼,使原本的植被遭到破坏和改变79。白头叶猴在长期的进化适应过程中,选择和存在于这种生境中,则说明该生境具有维

7、持其生命活动和能有效地留下后代的食物来源与生存条件。3 现状及人类的影响3.1 栖息地破碎化目前,白头叶猴仅分布于几处互相隔离的地块。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其栖息地急速缩小和更加分散。在龙州的弄岗自然保护区和宁明的陇瑞自然保护区的石山群连接成片,人类进入山弄进行各种活动困难,因而人为活动的干扰较少,栖息地的植被保存完好,食物资源也相对丰富,小气候对白头叶猴生存有利。但石山群与石山群间的自然分离,仍然限制着白头叶猴猴群间的活动和个体之间的交流。而在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和崇左珍贵动物保护区,栖息地不但受到严重的自然分隔,还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不少猴群栖息地的石山群间的山弄都被开垦成耕地,

8、使得白头叶猴栖息地不断被压缩,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710。栖息生境的破碎化导致大部分非人灵长类动物被限制在互不相连的保护区内。即使在同一保护区内,多数猴群之间也因缺乏生境的延续性而呈孤岛状分布。3.2 人为活动的影响近些年,由于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地农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热带原始林遭到大面积破坏,栖息生境急剧减少和恶化,并压缩了白头叶猴的栖息空间。能源的缺乏使周边村民历来都以砍伐石山上的植物来解决生活燃料,这导致栖息地植被严重破坏。另外,栖息地中有一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枧木是做菜板的好材料,因此也常常遭到不法分子的砍伐1112。在保护区,非法捕猎和人类生产活动都对白头叶猴有一定影响

9、。据记载,白头叶猴泡入药酒可制成乌猿酒,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这导致它们长期遭到捕杀。不过在保护区建立后,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这一现状明显好转。而在没有直接捕杀和伤害白头叶猴的前提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白头叶猴正常的日活动节律和栖息地选择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周边村民放牧、吆喝、焚烧杂草,以及发动机的轰鸣等,都对白头叶猴原有的生活节律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就曾多次发现在山脚灌丛休息、觅食的猴群被机器轰鸣声惊吓而逃向山顶的现象7 12。4 国内外研究进展目前对白头叶猴栖息地的研究还不完善,甚至还有些领域尚属空白。专家学者们于猴群对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栖息地的比较等领域做了较多研究14-1

10、8。谢强等人研究了白头叶猴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并进行群落学分析以及各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和栖息地的植物区系分析19。黄承标等学者对白头叶猴栖息地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揭示了它生存于这一特殊区域的气候环境条件20。陈智等人研究了白头叶猴栖息地的景观格局的变化,发现林地景观面积减少,而农田、居民点等人为景观面积则大幅增加;栖息地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和环境质量的降低,改变了白头叶猴原始的生存环境13。胡刚等学者通过对白头叶猴种群调查和其濒危机制的探讨发现,白头叶猴栖息地的生境破碎与隔离是导致其濒危的最主要原因21。这些研究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白头叶猴的栖息环境被破坏和栖息地面积日益

11、减小,对白头叶猴及其栖息环境的研究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结束语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的影响,白头叶猴的栖息地范围萎缩,栖息地质量不断下降,植被条件恶化,人为干扰增强,破碎化程度增加,环境质量下降。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其栖息地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将会对白头叶猴的生存产生严重的影响。而白头叶猴栖息地环境和气候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对其栖息地的研究与保护,于北热带动植物具有重要的综合保护价值。任何一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立的基因库,一个物种的绝灭,就意味着这个独立基因库在地球上的永远消失,不可再生。白头叶猴作为中国所独有的一种珍稀濒危动物,与其它野生动植物一样,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这些

12、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如果有一天,白头叶猴因为保护不慎而出现灭绝,则标志着白头叶猴这个物种在地球上的彻底消失,这对人类来说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保护好白头叶猴对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参考文献1 Krebs, Charles J. Ecology: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M. Fourth Edition,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4. 98- 101.2 颜忠诚, 陈永林. 动物的生境选择J . 生态学杂志, 1998, 17

13、(2) : 43- 49.3 周洁敏. 大熊猫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3):39-44. 4 郑师章,吴千红. 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5 李致祥,马世来. 白头叶猴的分类订正J. 动物分类学报,1980,5(04):440-442.6 马世来,王应祥. 中国现代灵长类的分布、现状与保护J. 兽类学报,1988,84(4): 250-260.7 黄乘明. 中国白头叶猴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 黄万辉,潘文石. 广西白头叶猴栖息地特征J. 生态学杂志,2010,29(3):605-610.9

14、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 景观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72-94.10 黄乘明,李友邦,周歧海,冯永新.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栖息地破碎化和保护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11 王应祥,蒋学龙,冯庆. 中国叶猴类的分类、现状与保护J.动物学研究,1999(04):306-315.12 胡刚,韦毅,李兆元. 广西岜盆自然保护区白头叶猴的种群动态及濒危机制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02):691-695.13 陈智,黄乘明,周歧海,李友邦,冯永新,戴冬亮. 白头叶猴(Trac

15、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栖息地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J. 生态学报,2008(02):587-59514 朱里忠,张颖溢. 一个野生白头叶猴全雄群的巢域利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771-779.15 黄乘明,卢立仁,任飞. 白头叶猴对夜宿石洞的选择J. 动物学杂志,1995(05):36-37.16 黄乘明,薛跃规,韦毅,李友邦. 白头叶猴栖息环境与栖息地选择的研究J. 兽类学报,2000(3):180-185.17 LiZ Y.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habitats of Presbytis

16、 francoisi and Presbytis leucocephalus, with notes on the activity pattern of presbytis leucocephalusJ. Folia Primatologica,1993,60(1):83-93.18 江海声,冯敏,王骏,吴名川,赖月梅,刘自民. 白头叶猴的分布及生态习性J. 兽类学报,1991(03):236-237.19 谢强,庞品胜. 白头叶猴环境生态的研究白头叶猴栖息地植物群落分类与生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6,14(2):67-76.20 黄承标,谭学锋,农旭能. 白头叶猴栖息地的气候生态环境特征J. 四川动物,2006,25(4):866-869.21 胡刚,韦毅,李兆元. 广西陇瑞白头叶猴种群调查及濒危机制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6(3):71-7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