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3441434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8.7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1.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1.2.1 就业难,越来越难1.2.1.1 供给远远大于需求1.2.1.2 真实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官方数据22.1.3 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2.2.1.4 就业搜寻时间延长,平均签约时间点后移32.1.5 不能再低的薪酬水平4.2.1.6 就业重心下移:与农民工们抢饭碗42.1.7 高昂的就业成本4.2.1.8 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退出就业市场5.2.1.9 灵活就业也是一种选择5.2.1.10 创业环境艰辛,自主创业成为奢望53 我国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以及补救这种现状的措施63.1 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6.3.

2、1.1 就业环境的原因.6.3.1.2 高校方面的原因7.3.1.3 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8.3.1.4 用人单位的原因103.2 补救这种现状的措施103.2.1 加强促进就业公平的立法工作,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103.2.2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113.2.3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23.2.4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134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1.44.1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154.2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154.3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

3、高校毕业生就业164.4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164.5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164.6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174.7 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174.8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17试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1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38万人,比2004年增力口58万人,增幅达20.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显示如下:年份全国以北京为例2004年280万13万2005年338万1

4、5.3万2006年413万17.8万2007年495万18.9万2008年559万19万2009年611万21万2010年630万21.9万2011年660万22.9万2.1 就业难,越来越难2.1.1 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从供给量角度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从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2000年为107万;2003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至2008年高达532万,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

5、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很显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供给量高于总需求量,以后几年,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还会继续,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2.1.2 真实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官方数据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近年来一持维持在70%?80%,这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尽管教育部门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但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科学性依然遭到社会、学生和学者的质疑。因为,当前政府部门关于就业率的测算方式既不同于理论界的算法,也不能和国际接轨。2.1.3 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体现在总数方面,还体现在结构方面,因为供给和需求往往

6、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近年来,地区、行业、专业等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从种种迹象表明,就业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期之内有效解决。主要体现在:a)地域:孔雀”依旧东南飞”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将继续吸纳全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依然不高。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将依然存在。今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浙江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其毕业生就业率将和往年基本持平,甚至有个别地方可能比往年好。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毕业生近年来一次就业率基本上能达到85%以上,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沈阳、西安、武汉、成都等大城市是高校密集的区域

7、。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到所在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影响,这些地区吸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这种高校密集往往会带来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对于贵州、安徽、广西、云南等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尽管高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不如高校密集地区多,但是由于连年扩招,毕业生总数也相当可观,加之这些地区的高校普遍档次不高,优质就业岗位遭受外地区高档次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使得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b)行业差异:部分行业供小于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非所有的专业就业都难,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某些行业毕业生需求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人才供小于求的现象,比如电子信息类、汽车类、物流类、建-1筑类和新材料类的人才需求

8、旺盛,而人才培养速度较慢。另外,由于这几年的宏观调控,毕业生需求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如一些服务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如房地产业,随着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人才需求量走低,薪酬水平回落,并趋于较为合理的水平。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等涉外专业的就业今年也普遍不理想。c)专业矛盾:时髦”的并非最好的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较好的就业态势,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难以打破。专业趋同现象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进一步显现。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文秘、电子商务、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是竞争更为激烈的就业市场。d)学

9、历矛盾:最难要数高职大专生从学历结构看,由于毕业生人数激增,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大幅度增多,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与本科生、硕士、博士相比,高职大专生就业空间日益逼仄,就业率将大为不如。近年来,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一路跌降。以吸纳毕业生就业数量大省广东省为例,2002年,大专生就业率仅47.08%;2003年,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55%;2004年6月份时,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足40%,到9月份也只有61%。即使如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还有水分。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一方面由于专业性不如本科生,另一方面技能方面往往不如中专生,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特别尴尬。当然也有个别技能性较强的

10、高职专业就业不错,甚至超过本科生。与大专高职生相比,本科生就业较为稳定,也可以说是本科生稳定的就业率托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整个大盘。与低学历相比,硕士和博士就业率较高,一般可保持在90%以上,有些高校、某些专业基本可以达到100%。但是即便如此,由于硕士、博士扩招速度过快,社会需求量增长相对较慢,用人单位选才逐渐务实,加之硕博毕业生培养质量出现滑坡等问题,近年来,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个别高校、个别专业甚至出现难就业的现象。2.1.4 就业搜寻时间延长,平均签约时间点后移如果按毕业前一年的10月份开始找工作算起,截止毕业当年6月份,毕业生就业搜寻时间为9个月。根据前几年6月份统计的

11、一次就业率来看,约有近40%的毕业生经过9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达成就业协议。也就是说至少有40%的毕业生经过9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就业;有30%的毕业生经过12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就业;至少有30%的毕业生,经过15个月的就业搜寻还是不能就业。2.1.5 不能再低的薪酬水平期望薪酬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晴雨表,也是毕业生从贵为天之骄子的自豪到面对现实的艰难抉择和消极反应。前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月薪普遍在2500?3000元,而到了2005年,毕业生主动将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甚至500元,一些人甚至不惜零工资就业从人才市场获取的各类信息表明,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非常务实,把期望薪

12、酬定在1000?2000元左右。同时,近年来,毕业生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酬与早些年相比也大为不如。据调查,2006年的平均签约月薪酬低于2005年的200?300元左右。与期望薪酬一路走低相比,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酬相对较高,根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北京市毕业生期望薪酬平均为1000多元,而签约薪酬平均为2300元。但是平均签约薪酬高,并不能掩盖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薪酬水平低的现象。据统计,北京高校毕业生近2/3的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1/4的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考虑到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毕业生实际签约薪酬和实际就业初年薪酬将明显缩水。2.1.6 就业重心下移:与农民工们

13、抢饭碗高校毕业生就业重心下移主要体现在: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以前,大学主要设在大中城市,高校毕业生能很轻易在学校当地就业。但是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了。据2005年的数据表明,武汉市一年毕业生人数5万人,最后在武汉就业的只有2万人。另外,就业重心下移还表现在从用人单位总部向分支机构转移,从重要岗位向辅助岗位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早在2004年,到普通中学当老师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数量占当年毕业生研究生数的12.04%,到高校从事学生工作或行政管理的占26.74%。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并非顺利。实际上,这一过程正在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

14、些低端岗位的竞争也很激烈。2.1.7 高昂的就业成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体现在就业成本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成本包括制作简历、赶场路费、考证培训、美容包装、手机通讯、食宿、上网等开销。据统计,2003年毕业生就业平均成本为800元,2005年上升为1100元。而不同性别之间的就业成本也会有差别,一般来说女生就业成本高于男生,有关统计表明,这个差距约为113元。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将会进一步增加。如果求职路上的花销算是当期成本的话,那么因为就业环境日益严峻,毕业生可供选择的岗位少了,一有机会,很多毕业生惟恐机会错失,仓促签约,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人岗不匹配,或者其它各种不理想因素而跳槽

15、,这对本人以及用人单位带来的预期就业成本就更大了。2.1.8 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退由就业市场根据一项调查1000元月薪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根据保留工资理论,劳动者根据个人人力资本和个人偏好,对就业薪酬有个基本底线,当他在劳动力市场上找不到这样的薪酬时,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工作。考虑到国家、社会、家庭和毕业生本人二十多年的持续投入,当就业薪酬低于一定值时,毕业生退出就业市场,寻找其它出路可以理解。退出就业市场会增多,主要去向有考研、考博、就业观望,其他如考证书、回高校或职业学校回炉、出国等等。2.1.9 灵活就业也是一种选择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

16、工作场地、收入报酬、劳动关系、保险福利等方面不固定的各种就业形式,如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钟点工等。从事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以辽宁省为例,截至2006年12月份,在已就业的139508名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有35815人,占25.67%。2.1.10 创业环境艰辛,自主创业成为奢望随着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另外,由于这几年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有效缓解了创业风险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好的举措,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的问题,如果经营不错,还可以解决其它毕业生的就业问

17、题。但是,目前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在税收方面,企业要缴17%的增值税、33%的所得税,还要缴纳营业、教育、城建等税和附加税;可能还会遭到城管、卫生、交通、居委会等罚款;要参加诸如质检、验收、达标、文明建设等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这些都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并且越是不发达偏远的地区,这种费用越高。对于如此的创业和经营环境,刚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很难对付。虽然国家有多项优惠政策,但是要落实到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创业者身上,太困难了。对于创业环境的艰辛,官方的资料显示:由于不堪重负,加之工商、城管、交通部门的乱罚款、乱收费,我国自1999?2004年的5年间,个体户净减少770

18、多万个,每年平均破产154万个;2005年,法人企业净关闭30万家。据统计,近年来,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不足1%,而自主创业成功率更低。3我国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以及补救这种现状的措施3.1 由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3.1.1 就业环境的原因A、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入市场机制,以自主择业为主,实行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遍地开花,就业压力进一步加重,就业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在实行之初起到了刺激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作用,为人才的脱颖而出也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和平台,但是,随着市场化的

19、深入发展,它的残酷和弊端也表现出来了。在社会资源不平等的前提下,市场化使得弱势群体的就业难度增加,带来了就业的不平等。B、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就业矛盾长期的抑商传统思想不但造成了各产业间社会财富分配的失衡,使就业吸纳力强的商贸服务领域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且造成了社会对商人的偏见,使商人不是更多地将增量财富投资于实业,而是不得不用于非正常消费和积累。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仍然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8%,第三产业仅为30%。而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超过60%,农业就业人口降到20%以下。发达国家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已经高达60%80%。所以,在一个抑商的社会是不能吸纳越来

20、越多的劳动力和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的。C、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就业矛盾东部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根据我们的调查,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而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地区人才奇缺,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远未饱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扎堆”现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有很多的优惠措施鼓励学生支援西部,去艰苦地方,但这些政策很多难以兑现,成了空头支票,因此毕业生对西部、农村、落后地区望而却步。D、所有制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就业缺口从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一般规

21、律看,非公有制企业是劳动力从业的主要载体。我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公有制经济依然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公有制情结使国家积累起来的大量的国民财富越来越多地投入到既效率低下又缺乏吸纳劳动力能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民营企业既没有国家的正规投入,也没有正规的融资渠道,薪酬待遇水平较低,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吸收大学毕业生。其发展过程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E、供求关系变化产生的矛盾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预测,十五”期间,我国新增长的劳动力数量将升至4650万,加上现有的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每年供

22、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都加剧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F、用人制度的弊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就业环境来看,用人制度的弊端使就业渠道严重不畅。由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原则是户口属地原则,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明文规定只接受本地户口的毕业生,于是偏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籍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常常被排除在外,这实际上妨碍了人才资源的流动,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3.1.2 高校方面的原因A、与扩招规模不相适应的培养模式高校扩招造成教学质量滑坡,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家的高校管理,原计划是将1300多所高校合

23、并成700800所,使高校相对集中、规模扩大,但结果是高等学校数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到1600多所。扩招后各类学校纷纷升格,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学院开大学,普通高校争着往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这种扩招的进程中凸现出师资力量短缺和人均师资占有率下降,特别是生源的水准降低,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信誉度的降低和就业压力的增大。B、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与高校学科建设不合理之间的矛盾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错位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关联。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周期是四年,

24、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至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在当前,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的程度较为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即使市场上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早已人满为患,但很多学校的这些专业还在继续扩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如此之快,而现在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机制,以及学科建设却明显滞后。另外,由于高校专业招生制度、专业设置滞后,而且专业教育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效果。C、高校的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

25、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有也仅限于请一些专家谈谈就业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由于缺少专业方面的训练和准备,专业素质和能力较弱,难以有效地把握就业的时机、策略和技巧,职业能力较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对就业形势估计不足,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难以进行自我调试,形成自卑、自负、焦虑、急躁、依赖、逃避、脆弱、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择业失败。事实上,高校应该在专业教育之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

26、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系统地展开工作: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D、专业重复设置的影响设置同一个专业的高校过多,而就业市场在某个时期能提供的某个领域的就业机会又是一定的,这样就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浪费,而人才竞争加剧可能在浪费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打破社会心态的平衡,甚至有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专业的学科门类结构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专业重复设置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同一专业在各高校普遍设置,致使该专业教师、研究人员以及教学设施分散于各校,达不到规模效应,不利于在战略上集中优势师资力量

27、办好专业。同时,也加大了高校发展的趋同化。高校为追求大而全,过多设置相同专业,而专业的重复设置反过来又加强了高校的趋同化发展,使高校失去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3.1.3 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A、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应转变目前,尽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较几年以前有所转变,但依然存在很多高校毕业生市场意识淡薄,仍以矢之骄子”自居,在择业过程中无视市场经济的严酷性,以自我为中心,一厢情愿地进行自我设计。不想从基层做起,不想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想到中小企业工作,这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浮躁的具体表现。高校毕业生想找一份理想工作的愿望无可厚非,但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择业时一味强调我

28、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而是把目光盯在中心城市、沿海地区、大单位和热门行业,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这种不顾客观的就业形势和自己的竞争实力,盲目乐观的择业心态,无异于是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B、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读大学时非常努力,并且开始对市场的研究,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而我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反而不再认真学习了,往往在专业技能上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

29、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C、当代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差职业认知是指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以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良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激发求职者的工作搜寻动机,提高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从而使求职者取得良好的求职结果。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己的目标、性格、情绪特征、意志水平、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知,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对特定职业的职业能力特征、职业人格特征、技术技能、职业环境、职业报酬等方面的必要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

30、影响,也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2/3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当骨干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将近30%的毕业生把外资企业作为就业的第一选择。可是市场的反映是,吸纳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的平台、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以及产生成就感等方面都大于外企;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高校毕业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

31、高校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9 -3.1.4 用人单位的原因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办法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不应忽视的是,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急功近利,一味要求学生有相关工作经验,他们认为对大学毕业生的培训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资本,从我们的调查报告来看,64.1%的毕业生认为相关经验不足将成为找工作时最大的限制因素;B、对学校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

32、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的学生,片面追求高学历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忽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这种择校招聘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C、对毕业生的性别要求。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性别的要求却存在着。一些需求旺盛的职业领域少有女性能够进入,女性就业的渠道比男性狭隘得多。在传统观念中,一些职业似乎具有天然”的性别归属,尤其是待遇较优、压力较大的职业更容易排斥女性。3.2 补救这种现状的措施3.2.1 加强促进就业公平的立法工作,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33、的同时,把维护就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保障体系。A、制定公平就业法,努力克服就业的代际效应”,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公平。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现行法律对单位招聘人员作出明确具体的约束,一般单位都具有自主用人的权力,为用人腐败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制定公平就业法推进阳光招录制度,真正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加快用工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增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信息的透明度、招录过程和招录结果的公平性,让更多具有新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各个行业和部门中来,尤其是原先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和准入门槛较高的

34、部门,更应该有更多的新型人才充实进来,推动这些行业部门快速发展。B、贯彻执行就业与劳动合同的相关法律。目前,许多用人单位都存在歧视女性职员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要么在求职条件上对女性职员进行限制,要么对女员工的数量和岗位进行种种限制。其次,员工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许多公司不是无故延长工时,增大工作量,就是动辄以莫须有的缘由解雇员工。为此,要建立健全劳动用人合同的相关法律,并切实履行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确实保障。C、提高用人单位的透明度。用人单位要主动向高校学生介绍自己单位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情况,也可在高校相应专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制度。既增进了学生对用

35、人单位的了解,也使用人单位有的放矢地寻求自己所需的人才。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合理使用人才资源。用人单位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毕业生发挥最佳效能,而不应只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浪费。3.2.2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A、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两大目标,特别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经济繁荣是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扩展就业渠道,从而带动就业的增加,并统筹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借助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政策,全面发展地区经济,创造

36、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B、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目前而言,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比重仅为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过60%。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C、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民营企业面临进入传统垄断经济领域的巨大障碍。譬如,现在的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铁路、航空、石油等10多个传统垄断行业基本上将民营企业挡在门外。据估计,如果放开这些垄断行业,至少可以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仅金融业的多元化发

37、展就可以逐步新增1000万个以上的知识型劳动岗位,容纳未来几十年的经济管理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增量,因此,首先应该完善法律、法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市场准入、政府、行业监管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多的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在贷款、立项、税收等方面,比照国有大中型企业给予同等的扶持,着力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私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D、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而是长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东西部二元分化造成的结构困难,使高校毕业生走向西部、基层

38、就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西部、基层就业的回报与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入不成比例,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的就业困境是市场渠道不通畅。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看,要使高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自主创业,必须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障碍,将政策导向落实到制度保障,才能使各种倡议不流于口号。3.2.3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A、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层次配置。一个高等教育成功的国家总是在其经济发展初期之时便构建完成了与他们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至今还是没头”的教育。现在各省建成的技术学院”

39、不但没有努力把职业教育办好相反的是他们在努力的去职业化”。有的职业院校的领导的奋斗目标便是把他们的职业两字去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没有了继续深造的去处,我国的职业高等教育也应该有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硕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等的学位序列,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职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快速发展。从国家的角度看,人才培养结构是国家对于各级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梯度关系。国家应调研国外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衔接方式,理清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梯级关系,扭转整个社会盲目追求高学历的不正常现象,不要使考研成为第二次高考,把广大年轻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本科毕业后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人才高消

40、费情况严重,现在就连硕士生都走上了一般的应用性岗位,高校毕业生成了普通劳动者”,这样的弊端是:升学导向,盲目考研;延缓就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高学历运动,导致人才浪费。因此,加强、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使职业高中、职业大学、本科、硕士、博士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同时,设计多种出口和流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由流动。B、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与市场变化即时性的矛盾意味着市场机制的失灵,必须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早期预测和宏观调控加以解决。政府主管部门要提前做好专业整体预测和设置规划,对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专业审批问题,建立起有效合理的专业

41、设置评估体系和规范的专业审批制度,加强专业设置审批管理,依据专业设置评估体系。政府也要鼓励学校在自身条件允许情况下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加强对新专业的引导。C、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首先,各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应该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此作为学校创办和培养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其次,国家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应加大11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由国家帮助适度创办新的满足当地急需的专业。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则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问。要逐步把高校就业指导纳入日常教育内容之

42、中,建立起完善合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健全就业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各省地市人事部门电脑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强化用人单位主动提供需求信息的意识,是就业指导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此,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一方面,高校通过建立与社会的密切广泛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为在校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场所,有助于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人才需求向高校提出培养要求,高校也可安排学生定期到对口

43、用人单位实习,把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单位实习统一到培养过程之中。同时,可建立高校学生生产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促进双向选择。D、提供就业信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高校可以开设相关就业指导课程,以及职业规划等相关讲座,为高校毕业生输送相关的技巧与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相关的课程讲座中,为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就业观念。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指导在国外的高校中又叫升级指导”、生涯指导”、久生定向指导”,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在我国高校却是新事物。E、广开就业渠道。学校应该组织尽可能多的用人单位,特别是符合本校专业设置的用人单位

44、到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学生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渠道,及时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反馈给毕业生。学校还可以建立健全相应的求职信息网络,及时把岗位需求信息和学生信息发布出去,供供需双方进行参考和选择。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型的社会招聘会,或者通过与用人地区搞联合招聘会,广开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就业服务。3.2.4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各级政府和宣传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正确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改变土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使高校毕业生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换的,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A、要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

45、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要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家长不要一味包办代替托关系让孩子坐享其成。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要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B、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

46、,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要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宣传媒体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典型经验,以典型示范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信心。C、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信念。市场经济的规则是,有能力和技术就会有工作。未来的工作模式是学习一工作一再

47、学习一再工作”,所以高校毕业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校时就为将来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意义。D要树立到基层、农村和艰苦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大城市、行政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也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高校毕业生和家长要认清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认清在扩招后的今天,如何将自己在社会中合理定

48、位,杜绝过高期望值的想法,摒弃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要认识到就业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事,要把奉献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结合起来,要排除自私自利、目光狭隘的择业动机和倾向,树立目标远大、动机高尚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4.1 就业政策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4.1.1 豉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

49、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

50、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相关项目由各有关部门继续加强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2009年,中央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二主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今后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对参加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所

51、需资金按现行资金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各专门项目相关待遇政策的衔接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另行研究制定。4.1.2 豉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

52、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4.1.3 豉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企业开展在岗

53、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4.1.4 豉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豉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

54、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乙条龙”服务。各地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

55、会保险补贴政策。4.1.5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4.1

56、.6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问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教育部门及高校要给予

57、积极配合。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鉴定补贴。4.1.7 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摸清底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

58、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4.1.8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地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落实工作责任。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制定和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17 -策,并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教育部门要指导高校大力加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并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财政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

59、动工作。要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各地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4.2 “就业难”的补救措施跟就业政策的关系4.2.1 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4.2.2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4.2.3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4.2.4 使大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就业创业政策1,-“KfG#YM.aeH$KqqHVwSy,t,#&QA1FyQ-dS#Xuy.2一-E-ijn.-&#_HM-8-ma-LdAuL7J6,”-R9bI-%Ml

60、HiGq-$UMOcd_:MuZ-Ld一,J-IRR-bI-%Ml-.GlIU一(-&.-3bEIrm.d!m.d_MuA,J6cRAux7J6R-*.!,SI-%M,#QcE%&iY*5pDzV-igT,RmlD4N&$6cIpX2VA_#ks*3tnGI8LI9mlWpLadN_.KNMiW“u-,SX4C”,TT#&Ls,ina,LaldYWcC_K-%M14-jqu-.2&,IDO,,s3-1,!“lm-azadA#%&iY*aVzV-&g,-IDN*ISv,,s3nor1-#M“l6aCZ一,,QT*Ls3tCD19pLLIdNMuAxG)q$U-Wiq、一sna,LaldN*ISW

61、A5xl7JHY-C.%M8-GjQ.A_7JHY-cMCpbI!z%M.49Gj$U#QU%Uphp2i3narmwaz0u-A-j9,.Q,-:.2一|,”“|04,IL3CI,-,|13-08m.La,u#:MuL2u,,R6DO,”,s3uAAul,JI一-.-M,G.Q:|15ax2VLul:,RI,4GV,STT#&,,s3-mAm-Ld*#:RAAuL,JIR.lR-,-%M-,-#IMuAuGq,-Z#al”A,L-r-I1140%:Y4PL2SK-%M,4.aamL&a#sISU;*,*.4.2I,T,RI,C,TIOHAm19r%,#IMuAma(ax-vlu-,ID,ISTTuRIXR601111#&|3-081-i9,.m9-Au13ia8-aa#.M-u-,“Jr.IA,13tCI,!1r-NI-MTOR1X4-$-,-#&s-3-0-R-c.-,,s-3rrpLLIdr_r.r_Au_-6cR-MlA_7RlR-3-08-8Am-:3-,-,4-G-Gq-1-#111(%&.4.KXSXaCV,St#&,、2I8!Z-mIxGjq-I-114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