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47383983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陕西师范大学 · 中国西安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化学十一单元课题1选段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学 校:陕西师范大学 学 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 业:学科教学(化学) 姓 名:叶舒妍 指导老师:白 浩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思路分析1 教学设计的依据31.1 教学理念31.2 教材版本41.3 教学对象42 教学内容分析42.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物质的化学变化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42.2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呈现方式分析53 教学对象分析53.1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53.2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

2、的困难和问题64 教学创新点 6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71.1 知识与技能71.2 过程与方法71.3 情感态度价值观72 教学重点与难点 72.1 教学重点72.2 教学难点83 实验仪器和试剂84 实验安全性问题95 教学过程 96 板书设计 147 教学评价147.1 学生的自我评价量表147.2 教师评价15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思路分析1 教学设计的依据1.1 教学理念新课程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体会知识建构的过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

3、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本微课的教学设计灵感来自对复分解反应学习困难及教学建议的研究,以“问题驱动”任务为引导,步步激疑,逐步引导学生建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再借动画模拟复分解反应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再利用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最终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实现学生从“被学”到“会学”再到“乐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1.2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1.

4、3 教学对象初中三年级学生2 教学内容分析 2.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物质的化学变化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课程目标要求课程内容目标 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5、和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属于课程内容标准第三条“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内容,课程标准对复分解反应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能用复分解反应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课程基本理念 2.2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呈现方式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课题一常见的盐的内容,该节课程通过溶液与溶液反应介绍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通过溶液与溶液反应以及溶液与溶液反应,讨论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沉淀生成;通过复习酸碱中和反应也是复分解反应,讨论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水生成

6、;通过碳酸盐和盐酸发生的复分解反应,讨论归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气体生成。综合三个讨论问题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最后,要求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酸碱盐溶解性表以探究实验“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深化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认识。3 教学对象分析 3.1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学生已通过第十单元溶液导电的实验认识酸和碱的实质,已经知道有些物质在水中会解离出离子并且通过酸碱反应认识了复分解反应的一种中和反应,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观察到碳酸盐

7、与盐酸反应,有汽包出现,生成了二氧化碳,并且通过归纳总结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以及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特点。3.2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这需要通过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归纳能力不足,在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可能出现归纳不全的问题,这需要教师通过问题驱动来逐步解决;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4 教学创新点 本教学设计打破了教材编排的束缚,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符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本节课以生活事例“相互交换舞伴”为切入点导入,顺

8、理成章的复习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特点的理解。再以酸、碱、盐两两分类进行反应,分别归纳出酸和碱反应、酸和盐反应、盐和碱反应以及盐和盐反应的共同点,自然而然地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且为下节课归纳学习复分解反应的规律打下基础。最后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两物质是否发生反应,使整节课的难点达到高峰,在本环节还通过利用动画模拟复分解反应的过程可以简单记为“两边结合,中间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熟练判断复分解反应生成物,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14 / 15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方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

9、些化学现象。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对复分解反应的要求的行为动词为“认识”和“解释”,处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的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依据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学情分析等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理解酸、碱、盐的溶解性;判断两物质能否发生反应。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类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学生分类学习和归纳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解构与建构,促进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提高。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演示的趣味现象

10、实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以及化学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通过应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让学生领会学以致用的思想。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确定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这说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是本教学的重点。 难点确定依据:通常学生只能记住而不能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特点,而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属于认知性目标的最高层级,因此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是本教学的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实验现象中的沉淀十分熟悉,但是不能从理论上判断哪些物质在水中属于沉淀,本教学借助部分酸

11、、碱、盐溶解性表让学生理解物质溶于水和不溶于水的实质区别,因此理解酸、碱、盐的溶解性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综上,确定了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和理解酸、碱、盐的溶解性为本教学的难点。2.1 教学重点 (1)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突破方式:通过酸和碱、酸和盐、盐和碱以及盐和盐反应的典型例子及问题,步步逼近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认识以及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反应现象的认识。² 酸和碱反应共同点是生成物中有水;² 酸和盐反应以“碳酸盐和盐酸的反应”为例,共同点是生成物中有二氧碳气体和水;² 盐和碱及盐和盐的反应以“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

12、溶液、氯化钡溶液反应”为例,共同点是生成物中有沉淀。(2) 判断两物质是否发生反应 突破方式:通过判断酸和碱、酸和盐、盐和碱以及盐和盐是否发生反应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书写生成物,并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两物质是否发生反应。² 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水,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二者会发生反应;² 首先相互交换成分得硝酸,硝酸溶于水,再交换成分,得氯化银,氯化银不溶于水,为沉淀,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二者会发生反应;² 盐和碱的反应,首先判断反应物全溶于水,再判断生成物都溶于水,不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二者不发生反应;²

13、盐和盐的反应,首先判断反应物是否溶于水,查表知碳酸钡不溶于水,不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二者不发生反应。2.2 教学难点(1)判断两物质是否发生反应 突破方式见2.1(2)理解酸、碱、盐的溶解性 通过借助部分酸、碱、盐溶解性表中典型物质氢氧化钠和氯化银对比学习溶解性不同,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不同,学生从而深刻理解沉淀的含义。3 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试管架、标有硫酸铜溶液标签的试管两支和滴瓶。 试剂: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4 实验安全性问题 由于本节课实验为盐和碱以及盐和盐的定性反应,为了避免滴加试剂时漏到手上,这就要求教师实验时佩戴橡胶手套。5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

14、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投影】 两幅动态图片“相互交换舞伴”变成另外两幅图片的过程。【讲述】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思考:它们“相互交换舞伴”的过程可以类比哪个基本反应类型?仔细观察,思考图片变化的特点。 努力回忆大脑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并进行类比,想到这幅图可以类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复分解反应。创设情境,用生活类比化学,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大脑,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复习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特点。分类讨论初步形成认知结构【过渡】复分解反应一般发生在酸、碱、盐之间,那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进行学习。【板书】1

15、1.1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讨论1】 酸碱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请大家想一想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点?【投影】【讲述】图片向大家展示的是酸碱反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有水生成。【过渡】 接下来,我们以碳酸盐为例,归纳酸和盐的反应特点。【讨论2】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点?【投影】【讲述】 图片向大家展示的是盐酸和碳酸盐反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生成。【过渡】盐和碱以及盐和盐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呢?【讨论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反应时,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点呢?【过渡】接下来,老师将

16、进行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反应的实验现象以及它们的共同点。【演示实验+讲述】 取两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再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观察到有蓝色絮状沉淀; 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投影】【讲述】 图片向大家展示的是刚才反应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们观察到的蓝色絮状沉淀是,白色沉淀是。注意事项:盐和碱、盐和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可溶于水。聆听老师的讲解,明确学习目标。回忆酸碱反应的特点观察三个化学方程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有水生成。回忆盐酸与碳酸盐反应的特点。观察三个化学方程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有二氧化碳气体和

17、水生成。思考讨论,有着求知、求真相的心理准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两个反应的共同点是有沉淀生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运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反应现象,并认识到实验现象中的蓝色沉淀是,白色沉淀是。建立起宏观与符号之间的联系。从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自然地过渡到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总结出酸碱反应的共同点是有水生成,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之一。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使学生总结出盐酸和碳酸盐反应的共同点是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另一个条件,同时,复习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问题驱动学生

18、思考。设计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给予学生视觉冲突,总结出两个反应的共同点是有沉淀生成,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最后一个条件是有沉淀生成。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宏符”思维。从本质上理解反应现象,让学生学会从实验和理论两方认识化学反应产物的方法。归纳分析完善认知结构【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水或有气体或有沉淀生成,若盐和碱、盐和盐反应,反应物须可溶于水。【板书】1. 条件 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重点强调】或:指水、气体、沉淀至少有一种。水是和的结合,在初中阶段气体指或【提问】沉淀是什么呢?【过渡】接下来,我们将借助酸、碱、盐

19、溶解性表来学习。【投影】部分酸、碱、盐溶解性表【讲述】红色圆角矩形圈出的小方格,有物质和溶解性两层含义,在该小方格中所指物质是由和构成的,“溶”代表溶于水,即在水中以和的形式存在。以此类推,蓝色圆角矩形圈出的小方格代表的物质是由和构成的,“不”代表不溶于水,即在水中以沉淀的形式存在。 由前面的三个讨论,自然而然地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而消除心中的疑惑,形成新知,逐步完善复分解反应的认知结果。 聆听理解,做好易错点的笔记,并明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中水和气体具体是什么。通过观看部分酸、碱、盐溶解性表以及教师的讲解,初步认识该表,及每个小方格的意义,以及学会利用该表查物质的溶解性。另外,从

20、深层次上理解溶于水的物质和不溶于水的物质的区别,以及它们在水中的状态。总结深化,使学生豁然开朗,完善认知结构。以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之一。重点强调易错点。避免学生形成迷死概念和错误认知。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中,学生易理解生成水或气体时,复分解反应会发生,但对于沉淀这个词学生比较陌生,通过溶于水的物质和不溶于水的物质间的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二者的区别,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应用分析深化认知【过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哪些应用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学习。【板书】2. 应用 判断两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例题赏析】判断下例反应是否发生?【讲解过程】 会发生反应 会发生反应不会发生反应 不会发生反

21、应【投影+总结】 用动画模拟复分解反应的过程,将此过程简单记为:两边结合,中间结合。 聆听,思考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明确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明确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可以用来判断两物质是否发生反应。而自己并不知道如何判断,这就为接下来判断几类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的教学做好准备:(1)学会判断“酸和碱”型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2) 学会判断“酸和盐”型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3)学会判断“盐和碱”型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注意到该类型的反应,需要判断反应物是否溶于水。(4)学会判断“盐和盐”型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注意到该类型的反应,需要判断反应物是否溶于水。观看动画,

22、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过程,并且巧用动画熟练的判断复分解反应的产物。 明确学习目的,积极思考,与原有认知发生冲突。 利用判断酸和碱、酸和盐、盐和碱以及盐和盐的代表物质是否发生反应,让学生学会利用“交换成分”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来解决问题。各个典型例题难度依次增加,让学生在“做中学”,突破本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再一次给予学生大脑刺激,让学生在典例赏析中学会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初中生对动画很感兴趣,利用制作的动画模拟复分解反应的过程,从宏观上让学生轻松建构复分解反应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课堂小结定格认知【投影】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

23、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水或有气体或有沉淀生成,若盐和碱、盐和盐反应,反应物须可溶于水。2、判断两物质能否发生反应的步骤:相互交换成分后,看否有水、气体、二氧化 碳生成。【讲述】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关键是看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是否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判断两物质是否发生反应时,关键也是看生成物。注意,盐和碱、盐和盐反应,反应物须可溶于水。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深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聆听,查漏补缺,完善认知结构。呈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凝聚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大脑进行二次冲击,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概念图。课堂练习应用认知【练一练】 判断下列物

24、质能否发生反应 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实战演练,检验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课堂反馈,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备课做准备。6 板书设计 §11.1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条件 有水或有气体或有沉淀 2、应用 判断两物质是否发生反应7 教学评价 7.1 学生的自我评价量表学习的课题: 班级: 自评者: 时间:评估维度评估指标评估等级A5分B4分C3分D2分知识与技能1.进行了认真的预习,明确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会运用动画类比复分解反应。3.能说出酸和碱反应的共同点。4.能说出盐酸和碳酸盐反应时,生成物的共同点。5.能对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的现象进行

25、合理描述。并总结出两个反应的共同点。6.能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角度对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的现象进行解释。7.能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8.能理解沉淀的含义。9.能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两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过程与方法1.合理地安排好听课、思考、做笔记、练习、反馈的关系。2.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3.明确自己是如何获得本节课的内容。4.会反思知识的习得过程和方法。5.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6.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共同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到了化学学习的乐趣。2.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3.进一步领会了学以致用的思想。4.认同利用分类归纳法学习化学。5.体验化学实验的重要性。7.2 教师评价本节课内容主要采用课堂即时反馈方式对课堂进行了评价,即时性的课堂评价是指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进行的评价,主要的形式是课堂提问,教师提出问题获得学生反馈教师理答并给予评价,这样教学每向前一步都能获得学生的反馈,利于学生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