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共56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614448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5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共5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共5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共5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资源描述:

《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共5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共56页)(5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全国卷近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甲卷语文试题分析第三大题文学类阅读文本马兰花是李德霞的一篇小小说,曾在“黔台杯”小小说大奖赛中获奖。小说写的是一个生活中十分普通的故事:在市场卖菜的马兰花借给麻婶600元,但麻婶还未还钱就生病去世了。这让开出租车的丈夫十分不满,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挂在嘴边。但是麻婶的女儿回到上海后,却从母亲的遗物中发现母亲借钱并未偿还的事实,主动偿还了欠款。小说在极其简单的日常生活故事中成功地刻画了马兰花的形象,歌颂了普通人善良质朴的美好品德,其思想上的正能量,在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小说篇幅虽短,但情

2、节安排巧妙,人物描写细腻,语言简洁明快。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上看,将这篇小说选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材料都是非常恰当的。为适合考试要求,易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选用这篇小说时在文字上作了部分删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

3、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

4、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

5、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

6、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

7、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

8、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参考答案】E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之一。因此,本试题的设计,除了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主要从所选文本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重点考察学

9、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与D级。【试题分析】A项考察点是对小说人物的理解。三孬虽是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麻婶借钱、生病住院、死亡,是小说情节构成的基本要素,而麻婶并未直接出现,她的事主要是由三孬这个人物转出来的。因此,本项以三孬这个人物设置问题是有意义的。但是,本项的表述却是不正确的。本项认定三孬“爱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依据的是什么?依据小说开头的一段描写:马兰花刚从市场接回一车菜来,三孬就“急忙告知”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这虽然是一个事实,但对事实的认定并不准确,请注意,这里使用了两个词:“急忙告知”与“鼓动”。事

10、实上,原文说的是马兰花接菜回来,三孬就“凑过来说”,只是要告诉马兰花这样一件事,同时顺便告诉她应当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提一提。大家都在一个市场卖东西,麻婶突然生病住院了,互相通报一声,完全符合人之常情;让她跟麻婶的女儿提一下借钱的事,也只是好心的提醒,三孬的这些言行,并无歹意。因此,A项认定三孬“爱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依据的是一个不准确的事实,结论也是错误的。B项考察点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鉴赏。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确实有助于表现马兰花丈夫的某些性格特征,但是,这是否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

11、圆滑、反复无常?从整个小说来看,马兰花的丈夫确实有些性情急躁,但从整个小说的描写来看,这个人并不世故圆滑,他让妻子向麻婶的女儿提提借钱的事,是怕“万一麻婶救不过来,找谁要去”?他的这一担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下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不讲诚信的事与人。为了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主要还是因为家庭比较穷困。至于说收到一千元汇款单后主动为妻子做饭,主要还是觉得自己误解了麻婶母女,也有愧于妻子,所以才用做饭这件事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并非反复无常的表现。所以说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C项考察点是对小说情节处理的分析与鉴赏。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因此情节的处理,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正是从这个

12、意义上说,小小说是结尾的艺术。马兰花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因为六百元钱,马兰花与丈夫出现了矛盾,男人认定还钱无望,因此“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就是马兰花也不认为这事还有“峰回路转”的可能。她对丈夫说:“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就在故事毫无悬念、马兰花一家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的时候,忽然上海来信了,改变了事情的结局。以信作为结局,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确实是颇具匠心的安排。所以C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因为只是就结尾进行的分析鉴赏,是一个局部性的考察,2分。D项

13、考察点是对小说细微处写人艺术的分析。麻婶的女儿,是小说情节中的关键人物,但却仅仅在医院中出现了一次,而且没有展开,所以整体形象非常模糊,但通过她写给马兰花的信,却透露出她的某些性格特征,这正是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的一个表现,这是正确的。从来信中我们知道,麻婶的女儿从母亲的记事本中得知她借了马兰花的钱而且还没有还之后,主动给马兰花写信并还钱,知道马兰花一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还提出把母亲的房子让给马兰花一家住,知恩图报,的确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但由此推断出她“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就不合情理。这种说法的背后,意味着麻婶的女儿精于计算,不想让别人以为她沾了别人光。这是不对的

14、,这实际贬低了麻婶女儿的形象。所以说,D项的分析与鉴赏,没有顾及到小说描写的全面内容,是片面的。但由于对小说于细微处写人的艺术有正确认识,也指出了麻婶女儿性格中比较准确的一面,所以只能得1分。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概括。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并非人生中多么重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不起眼的小波澜,但读来却温馨动人,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物欲横行,诚信失落,出现了令人痛心的道德滑坡现象,没有道德观念,没有诚信意识,借钱不还,甚至还故意骗人钱财的人与事时有出现,造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失落与人际关系的紧张。马兰花并不是有着什么

15、高尚追求的理想人物,她只不过做了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却让人深为感动,说明我们社会中确实存在着道德缺失的问题。小说对马兰花传统道德品质的歌颂,对麻婶女儿诚信做人的肯定,虽然是对社会中正能量的弘扬,但也确实包含着对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忧虑与反思。小说的这一思想主题,与正在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小说虽然看似简单普通,但其蕴含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E项的选择是正确的。由于本项需要结合整个文本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概括,有一定难度,3分。(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第

16、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从故事线索的角度,把握小说在情节设置与结构安排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具体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认识小说线索的明暗区别,以及这样处理的好处,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分析】小说明暗两线索是指哪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需要具体回答。什么是线索?所谓线索,是贯串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揭示主

17、题意义的各个事件联系成一个艺术整体,因此,任何小说都必须处理好线索问题。马兰花这篇小说虽然篇幅很短,不足1500字,但在线索的设置上却下了很大功夫,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这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这也是小说的次要线索。设置明暗两条线索的好处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设置两条线索,是为了丰富小说思想主题的需要。小说已经有了一条明线,为什么还要设置一条暗线?所谓暗线,是指在作品中没有正面展开的故事内容。小说中麻婶母女还款的过程,在小说中没有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通过三孬的话,以及上海来信的方式,间接叙述出来的,在小说中并不占

18、重要内容。但是,这条线索的出现,对小说主题的传达却有着重要意义。虽然麻婶与她女儿着墨不多,但她们母女的勤劳、与人为善、诚实待人、知恩图报等品质,却已经通过马兰花在听说麻婶生病住院后的回忆,麻婶女儿写给马兰花的信中展现出来。麻婶母女的行为说明,马兰花的品质不是个别的,在其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她们与马兰花一起,共同谱写了人间有真情的美丽篇章。正是由于这条线索的存在,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思想主题。其次,为什么要把麻婶母女的故事作为暗线处理?因为这条线索不是小说的中心线索,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没有直接作用。但是,没有这条线索,那么主要线索也就无法进行,所以,这条暗线的设置又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在明暗两条线

19、索的交织中,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马兰花的形象也更加突出。(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分析】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所谓性格,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

20、于具体生活道路不同,一个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但在一篇短小的作品中,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多展示其已经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马兰花有哪些性格特征?首先是她的朴实善良。当她从三孬那里听说麻婶生病住院后,“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中午还买了一些水果,与丈夫一起到医院探望,这都说明她富有同情心,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其次,善解人意。六百元钱当时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所以当丈夫提出去医院“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时,她没有反对。到达医院后,看到麻婶的女儿十分伤心,就

21、没有提借钱的事。为此丈夫非常不满,常常与她吵嘴,她理解丈夫的心情,知道他是心痛那六百元钱,所以对丈夫的不满,她也尽量忍让,这说明她是一个心地善良、肯为别人着想的人。再次,做人有原则。虽然她靠辛苦的体力劳动谋生,挣钱不易,但决不为区区六百元就做出伤害情义的事情,宁愿自己吃亏,也决不做让自己良心不安的事。对丈夫也是如此,她可以对丈夫的不满容忍,但她决不为了亲情而不顾良知,做出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他人的事情。可以说,马兰花不仅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也有现代意识的当代劳动妇女形象。(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22、【参考答案】具体分析: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试题分析】马兰花三次流泪,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说在描写她的流泪时,也表现出了比较高的艺术性。回答试卷提出的问题

23、,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三次流泪都不相同。这一问题不难回答,在小说中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描写: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其次,每次流泪,心情都不一样。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作一些比较深入的分析。第一次流泪时,并没有流出来,只是“在眼眶里打转”。为什么“打转”?这说明马兰花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当丈夫听说麻婶已逝,她的女儿也回了上海,看来还钱已经没有希望时,怒气冲冲地跑来指责她,临走时还踢翻了菜蓝子,这让马兰花很生气,但丈夫的指责与愤怒也确实是有原因的,并非无理取闹,所以,她心里虽然感到委曲,但也并没有与丈夫发生冲突,这表现了她与人为善的品性

24、。第二次流泪时,表现为“含着泪”。为什么“含着泪”?说明她已经无法压抑了。六百元钱让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挂在嘴边,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马兰花是善良的,与人为善的,但也是有做人的原因的,也有着坚强的一面,所以,面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时,她也会表达自己的气愤与不满。第三次流泪时,是“满眼的泪水”。为什么满眼的泪水?这说明她久被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为了六百元钱,马兰花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尽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也确实影响了家庭和谐,因此,当着麻婶的女儿来信后,她终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丈夫可以

25、不再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它挂在嘴边了。当然,更让马兰花感动的是麻婶的女儿,她不仅还了钱,还多给了四百,甚至把房子也让给自己住,知恩图报,让马兰花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好人有好报”的意义,这对她也是一种安慰与鼓励。自然,在这样的时刻,马兰花也会想起麻婶来,她的突然去世,令人惋惜。再次,三次流泪产生的艺术效果。三次流泪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打转”,第二次是“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一次比一次表现强烈,说明马兰花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正是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马兰花朴实善良、与人为善、做人有原则的美好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思想主题也得到了充分表现。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乙卷语文试题

26、分析第三大题第三大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给出的阅读材料塾师老汪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标题为命题者自拟,出于字数等方面的考虑,对所选文段略有删改,因此在题目中使用“本文”一语指代这一小说选段。从长篇作品中截取一个段落,可以解决短篇作品的适用局限问题、扩大选材范围,同时也希望借助这一选材微调,鼓励学生在文学阅读方面关注文学作品的语境问题,引导他们阅读篇幅较大的作品,提高综合理解复杂文本的能力。一句顶一万句发表于2009年,当时即赢得了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赏,也得到了图书市场的极大认可,并获得当年的茅盾文学奖。这种上上下下的好评,很大程度上来自小说的叙事本身。小说上半部出延津记

27、写杨百顺半生经历,为了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到能够“说得上话”的朋友、亲人,他或主动或被动地变换职业、家庭、姓名,离开故乡延津,最终西往陕西;下半部回延津记写杨百顺养女巧玲之子牛爱国,内心怀着与祖辈相似的愿望,踏上从山西到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的寻找行旅。因此,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漫游小说”。但与一般漫游小说不同的是,主人公的漫游经历虽仍是情节主干,却不断地被层出不穷的枝节藤蔓中止、缠绕、更改、重新整合。与其说这些旁逸斜出是为了衬托主线,不如说这也正是主线本身。三十余万字的篇幅里,出现了百多个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背后,似乎也都隐伏着另外的故事。如此繁复琐碎的头绪,带来的是叙事难度和叙事趣味。从

28、一句顶一万句中,一般读者可以读出传统“集锦式”小说如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的文学趣味,评论家则更读出了小说整体“去历史化”基调之下的叙事冲动,即心灵史书写,将其解读为“中国人的千年孤独”。塾师老汪,就是那百多个“次要人物”中的一个,杨百顺十几岁时曾在他的“种桃书屋”随听。杨百顺之于老汪,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老汪之于杨百顺,也只是他生命“漫游”中的一个过客而已。所以老汪的经历,不必在小说中完全展开,但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活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塾师老汪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

29、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

30、,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汪教学之余

31、,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

32、,也就好了。”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

33、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老范:“为啥?”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老季:“不为老汪。”老范:“为啥?”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这话被

34、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D

35、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参考答案】D、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本文的语言接近口语,也有意使用类似讲故事的语气来叙述,因此读懂并不难,难在理解的深入。第一题所要考查的主要就是理解层次的深浅。A项着眼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问题。应该说,通过以经典文

36、句的使用来展现老汪性格,确是本文常用手法,除了“四海困穷”这一句,还有“吉人之辞寡”“有朋自远方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等,这些文句的选择也确有匠心,能够与老汪的形象构成一种呼应关系。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最早出自尚书大禹谟,大意是说,如果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那么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一个潦倒的乡村塾师讲解这一文句,本身就具有一种张力感,何况他还“翻来覆去讲不清楚”。这里从表面看,老汪是“迂腐无能”的;但只要稍加思索,从老汪的生存处境来考虑,就会发现所谓“迂腐无能”的论调是周围的人对老汪的看法,也是他们嘲弄老汪的理由,而非本文要塑造的老汪形象。所以A项是错误的。B项的

37、判断是个浅表性判断。老汪“乱走”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总想一个人”,所以心里“憋得慌”,要通过“乱走”来舒解。这是对的,但只是答案的第一步,第二步的问题就是:这个人是谁呢?文中一直未有答案,离“真相大白”尚远。所以如果选这一项,只能酌情给一点点分。事实上,如果阅读小说第三章全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也是老汪人生的“说不清楚”之一,小说到底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谜底”;也正因如此,老汪的精神困境乃是一种内在孤独。当然,在这里B项仅凭本文就可以判断了。C项是正确的,考查的是对作品情节、结构方式的概括,难度稍大,所以答对的话给分可以多一点。老汪对学生往往“讲不清楚”,但对银瓶的“胡言乱语”则有“何劝之有”

38、决断,显示出一种大智若愚般的达观;对老范的感觉,有从“说不清”到“有朋自远方来”的变化过程,更可见其性格中的敏感。综合起来,老汪的形象才是丰满的。这一项对A项也有所呼应。D项考查对作品的语言风格的领会。这种能力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更为看重的,当然难度也更大。本文在口语中掺入文言、方言,读起来味道比较独特,这种阅读感受应该是考生能够体会到的,所以要点在于如何分析这种感受。其中“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容易理解,“暗合”的部分则需要细究老汪身上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到底是怎样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老汪怎样就跟镇上其他的人区别开来了呢?外貌描写着墨不多,心理活动也很少直接涉及,那就主要是通过对话了。老汪说

39、话,引经据典,文绉绉的,不仅是塾师身份使然,更重要的是话语背后的思维方式,使他与别人“说不清楚”,也就是处境的尴尬。此项与C项比起来,难度更大,所以选对的话给分更多。E项粗粗一读似乎是对的,因为我们经常遇到这样貌似正确的总结性评论套话,其实似是而非,没有经过仔细地推敲。一涉及乡土文学、传统手法,就往往想到“白描”,一说“白描”,就觉得“简约”,最后总结,也总是“风俗画卷”等等。可是本文恰恰不是这样的。其语言风格有意啰嗦,甚至饶舌、放肆,语感上追求对称或均衡,因此往往使用正反句,或者一个意思表述两次,比如开头的“像个读书人”“并不适合教书”,银瓶“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

40、”之类,比比皆是,何谈“简约沉稳”?说到“塑造了人物群像”,在本文中并不确切,银瓶、老范,甚至老季、老宋,虽然都寥寥几笔而跃然纸上,但仍然是以老汪为中心的。至于“风俗画卷”,在全书中因涉及多种手工业,确有背景之意,但在本文中并未呈现,更谈不上“展开”了。因此,本项是错误的。(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分析】本题考

41、查学生能否由表及里,从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推导人物性格特征乃至精神风貌。本文以刻画塾师老汪为中心,东家老范是个辅助性人物,他在本文中的每一次出现都与老汪相关。考生只要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次挑选出关于老范的部分,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了,因此难度不大。参考答案列出的四点中,第三点“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稍稍需要一点细心,注意本文中“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也就可以回答出来。细心之外,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句子,领会一下语句背后可能隐含的内容,那么对老范的理解还会更深一步。当然,目前给出的四项答案要点,都指向老范的正面形象,使得他像是一个没有缺点的扁平人物,这似乎是个缺憾。这个问题,首先与文

42、本的删节有关。在原文中,老范聘请老汪、允许别家孩子随听,也有自己的原因:他的儿子脑子有点慢,也不愿意独自读书。当然,这种迁就儿子的小算盘并不影响他的“大方”“友善”“有分寸”“识大体”等特点。其次,老范这一形象在本文中是老汪形象的辅助,也就是说,他的性格特征是从老汪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的,这才能够将老汪体会到的“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落实到位。此外,在考生看来,老范也许有其“负面”一面,比如他不追究银瓶的偷盗行为,不在意老汪的教书效果,都说明他是不负责任、稀里糊涂的,甚至是愚蠢的。如果这样回答本题,恐怕是不切题的。一则,我们不主张以现实考量来取代文学文本的解读;二则,还是涉及理解

43、层面的深浅问题,即对文中“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这看似简单的一句,理解不够深入,没能体会到句子所隐含的老范的“城府”。(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体会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并综合起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

44、层级为D级。【试题分析】本题在本大题中应是难度最高的一题。通读塾师老汪,就阅读感受而言,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两点:一是老汪的“乱走”,二是老汪如何讲“有朋自远方来”。尤其是后者,因作为结尾再次出现,颇有画龙点睛之感,无疑是理解本文的核心。但是,如果我们按照文本前半部分老汪对这一句尤其是“不亦乐乎”的感受与理解,来对照文本结尾部分老汪“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的感叹,就会发现老汪的逻辑前后并不一致。前面老汪对这句经典的解释绕来绕去,甚至绕到“圣人”“拐着弯骂人”,明显是对经典的曲解,读起来还让人感觉到其中还掺杂着老汪有点气急败坏的样子;而后面,老汪因老范的仗义之举则说出“这就叫朋友自远方来”

45、,又让人觉得老汪“回到”了对经典的“正常化理解”。但一细究,还是有问题:老范并不是“远来”的朋友啊!那么,对老汪的这种前后矛盾、逻辑混乱,我们该怎么理解呢?最浅层的理解是:老汪果然是个“说不清楚”的糊涂塾师。按此理解,本文的主旨也就是描写了一个三家村冬烘先生如何可笑。但倘若如此,这样的阅读就是一次失败的阅读。所以,我们必须再次细考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两度解读。两度解读的具体语境是不同的,第一度解读是说老汪教书很认真但徒儿们无心向学,师徒间彼此缺乏理解,老汪的教书生活很郁闷,“我讲你们也不懂”,所以他有很多“烦恼”;而结尾处的解读,则是听了老宋的转述,感动于老范的知己之言,“潸然泪下”,

46、由衷地感受到朋友的温暖。这里,我们会发现,前后的不同与其说是逻辑发生变化,不如说是重心产生了偏移。前面重心在“不亦乐乎”的“乐”字,而后面重心在“自远方来”的“远”字。前面无论是老汪还是徒儿,对“有朋自远方来”并无歧见,歧见在于“乐”:徒儿们认为“圣人”很高兴,而老汪的惊人之论在于解读出“圣人”不“乐”。但后面的解读省略了“不亦乐乎”这半句,恰恰在于老汪以老范为“朋友”,他感到了“乐”,所以对“不亦乐乎”半句不再有歧见,从而将重心偏移至前半句“有朋自远方来”的体会上。他忽然“发现”原来身边就有一个朋友,这种惊喜感与好朋友忽然从远方来是一样的。所以就老汪与经典的关系而言,他并不是一个死板记诵经典

47、的人,相反他理解的经典可供安身立命,是有生命力的,可以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生命感受息息相通。对老汪的这一理解,就会引导我们思考本文的主旨,乃是对内心孤独的深刻体验,对“有朋”人生的眷念不已。当然,对考生而言,这种分析的难度过大,因此我们在命题时进行了调整,将基本结论放在题干中,明确告诉考生“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给考生指明了思考方向,考生只要能体会出老汪的心境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大致可以回答出来。同时,这个题干设计也希望能够提示考生阅读本文的重要方法,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本文,在回答本大题其他题目时也能有一定的启发。(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

48、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参考答案】相似之处: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不同之处: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试题分析】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重在获取知识信息,与此不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本题从这一点出发,考查考生的文学感受和联想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表述的能力。读完塾师老

49、汪,不难联想到鲁迅的孔乙己,这一阅读感受是普遍性的,即使考生一时联想不到,经过提示也不难马上将二者关联起来。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不少,题干又将其限定在“性情气质”方面,避免了考生的联想过于广泛。所以回答出几处相似点,难度不大,倒是有些难在快速回顾孔乙己并将孔乙己形象“召唤”、表述出来。但好在有老汪作为对照、提示,总体上仍是不难的。参考答案给出的三点相似之处,第两点,考生可从两篇作品中举出不少例证,比如老汪的教书认真、不善与人争辩,孔乙己教导小伙计“茴”字的写法、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哀求别人“不要取笑”等,从“温和善良”与“懦弱”两个不同的方面做出概括也较为容易。第点难度稍大,但“书呆子气”还是很容

50、易想到的,而且课文孔乙己中关于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的注释,即为“说明孔乙己的书呆子气”。再加上第(1)题A项和第(3)题题干的提示,在例证方面,考生也应该可以想到老汪以“君子辞寡”、孔乙己以“君子固穷”等经典文句来回应、对抗别人的嘲笑,正是“书呆子气”的表现。本题的探究意义,除了勾连教材内外这一点,还在于对“精神困境的不同根源”的思考。这一点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意蕴、作家的创作意图的领悟能力。老汪和孔乙己很相似,但到底是两个不同的形象。他们所处的时代、周遭环境、个人际遇、职业身份等都是不同的,最根本的不同,是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追问指向不同,也就是说,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不同的。关于孔乙己

51、,当下鲁迅研究学术界的阐释当然会有一定的歧见,但是中学教材中的阐释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共识的基础上的,即认为作品表现的是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旧式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所以人的悲剧是在历史文化情势之下的悲剧。孔乙己的精神困境的根源是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的压制,比如等级观念、科举意识残留、国民性等,而显在表现就是这些制度或思想压制下孔乙己的贫贱生活。老汪则不然,他有职业、有家庭,周围的人虽然不都理解他,也会嘲笑他,但外部世界对他的压制并不明显,何况还遇到老范这样的“朋友”,所以他在镇上的处境,与孔乙己在鲁镇的遭遇,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孔乙己的精神困境表现为他的“颓唐”,老汪的精神困境则表现为他的“憋得慌

52、”,这是发自内心的苦闷。结合老汪在文中的种种表现,尤其是他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独特解释,我们可以把这种苦闷指认为“孤独”。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甲卷语文试题分析第三大题古渡头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叶紫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935年1月1日小说半月刊第15期。叶紫,湖南益阳人,1933年与鲁迅交往,受到鲁迅的扶持和培养,在散文和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鲁迅在为叶紫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丰收所做的序言中指出:“这里的六个短篇,都是太平世界的奇闻,而现在却是极平常的事情。因为极平常,所以和我们更密切,更有大关系。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

53、,在辗转的生活中,要他为艺术而艺术,是办不到的。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鲁迅的这个评价准确地抓住了叶紫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可以作为理解古渡头的背景。古渡头最初是以小说的形式发表的,但在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叶紫选集和200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叶紫散文选集中,它是作为散文来看待的,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界在散文和小说理解上的含混模糊问题。但是按照现代文体观念,古渡头的文体与散文有较大的距离,其形式并不散,尽管文中多有抒情写景之处,但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人物,环境和情节在文中却是非常鲜明的。所以,严格地说,古渡头应该是一部小说。为了避免不

54、必要的争议,题干凡是涉及到小说处,均以作品代指。古渡头以诗意的笔法,给读者塑造了一个身处苦难、坚忍不拔的老渡夫的形象。他如同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一样,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战争,灾荒,儿子被抓伕,孙子又不能回家,家庭破碎,渡夫陷入到了孤独无助的人生困境。然而,他没有与其他那些同时代的受苦人一样,沉浸于悲哀之中,而是高声吟唱他的生命之歌。这种巨大的形象反差使人读完之后禁不住会感慨生活的不易和反思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从处理现实题材的艺术技巧上来看,古渡头是叶紫比较出色的作品之一。该题选文有删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古 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

55、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

56、得暗自吃了一惊。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57、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

58、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

59、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

60、地高声朗唱着: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

61、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参考答案】A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与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根据小说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分析概括的难度,分为四个不同的层级以及相应的评分层次。其中能对全文进行宏观整体概括、分析正确的,给3分;能就文章局部进行分析和概括正确的,给2分;能对文章细节进行分析,并有部分内容概括正确的,给1分;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均不正确的,不给分。根据这个原则,A项给3分。该项是

62、对全文的整体宏观的概括和总结。其中涉及到作品文体整体风格,基本内容,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主要考查考生对全文的抽象和判断能力。其中抒情性的文体风格,主要表现于文章第一、二段,第十六段,二十段,二十九段等处的情景描写,这些描写不仅表达了时间的进程,也为作品营造了悲凉的氛围,赋予了作品整体以伤感的情调。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主要体现于渡夫对“我”所讲的故事之中。在作品二十一段至二十七段中,作者集中用对话的形式,将渡夫悲惨的生活经历真实地展现出来,使人看到了一个普遍劳动者亲身经历到的社会。作品又以“我”的视角,以渡夫的经历来反映社会,赋予了作品一种主观色彩。作品对渡夫孤独的形象和悲哀语气的生动描写,以

63、及对渡夫人生遭遇的详细叙述,都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态度。B项给1分。这个选项的内容出现于小说第八段和第九段,主要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语句的意义不只取决于构成句子的词语和句子的语法结构,还取决于语言使用的情景,包括现实语境和上下文。对于出门在外,置身于陌生环境中的我来说,安全感是第一位的,当渡夫教训“我”为钱不要命时,“我”对他话中的“命”一词自然是非常敏感,暗自吃惊,担心渡夫谋财害命是本能反应。然而,后面随着“我”对渡夫的进一步了解,渡夫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就显现出来了。原来,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另有企图,而是表达对我的关心。而该选项只表达出了我的自然反

64、应的一面,却没有表达出下文渡夫说这句话的真正意图,所以只能给1分。C项不给分。该项内容出现于文中第十八段,考查考生对于事实和动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区分和逻辑判断能力。该选项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对现象的描述,后半部分是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的解释。但是,这种因果逻辑关系并不符合文章原意。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是因为他担心我会在岸上遇到不测,而不是他想告诉给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他所想的内容,是在我上船之后发生的事实,而不是他请我上船,在他的船上过一宵的原始动机。该选项的错误之处在于弄错了因果关系,将事实和动机混为一谈。D选项给2分。该选项内容出现于文中二十至二十三段。主要考查学生把握语境,通过语言表层信息推断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老渡夫在给我讲述其儿子被抓伕的故事时,先说“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接着引出自己失去儿子的痛苦经历,“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从字面上来看,渡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