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6373251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标题】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 【作者】邵 志 强 【关键词】三国演义孙权形象雄主负面性 【指导老师】冉 晓 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三国是个产生英雄的时代,也是英雄创造业绩的时代。短短百年,人物毕集。英雄辈出,成为古今人才一大奇局。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创业君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招贤纳士,开疆拓土,将东吴的事业推向了鼎盛,堪称一代雄主。但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君主,孙权形象也存在负面性。一直以来,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形象的研究经久不衰,但是对孙权形象的研究却很薄弱,大多数人只就他识才用人等某一方面展开分析,而没有全面客观系统的对孙权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分析也零星的存

2、在于三国演义研究的各种著作中,但是孙权形象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立足三国演义文本,对孙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将为读者展现一个形象完整的孙权。一、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182253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父亲是孙坚,兄长为孙策。公元200年,孙策死于非命,他秉承父兄遗志,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安抚百姓,很快稳定了局势。曹操听到消息后,为了笼络孙权,以汉献帝名义,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三国演义中对孙权有不少精彩的描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占领荆州,江东六郡危急,朝野上一片惊慌,一时主降求和声四起。他力排众议,怒将奏案一角砍

3、掉,厉声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四十四回)1遂命周瑜为左督,鲁肃为校尉,联合刘备军队,在赤壁大战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公元213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率领40万大军再次南下攻打吴国。年仅31岁的孙权指挥东吴水师沉着应战,拒曹操于濡须口(今安徽无为)。曹操见他英姿勃勃,指挥水师进退有序,士气高昂,由衷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不久,便撤军回国。孙权联合刘备,战胜曹操之后。孙刘因为荆州的归属而反目成仇。孙权联曹反蜀,杀掉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2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前来为关羽报仇的刘备。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不久迁都建业(今南京)。

4、历史上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公元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载。公元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祖国的联系。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公元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二、 孙权的雄主形象分析在开创三国鼎立局面的三位雄主中,孙权的年龄最小,资望最浅,实际上与曹操、刘备比当属后辈。他又是承父兄之基业,多少有点沾前人之光,加上开基立业,建

5、立孙吴政权最晚,因此论地位、功业、声望,似乎都难以与曹刘二位相提并论。更何况由于孙吴偏在江东,不管是法统,还是血统,他都与正统沾不上边,因此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小说角度看,东吴与孙吴政权的存在都是一种陪衬。因此,毛宗岗把东吴视为僭国,一般三国演义的读者把东吴视为曹魏与蜀汉的陪衬。然而吴主孙权确有过人之处,称之为一代雄主并不为过。就连一向自负的曹操也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给予孙权很高的评价,有诗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1其兄孙策就非常赏识他,临终前曾说:“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若举江东之众,决计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

6、我;举贤任能,将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1历史上很多人物都给予孙权很高的评价。(宋)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称赞孙权,有言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金)元好问在遗山诗集中称赞孙权,有言曰: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盻叱咤生云风。3毛泽东在毛泽东读古书实录中称赞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当今惜无孙权。4对孙权的称赞历史上还还有很多,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小说的角度,孙权都堪称一代雄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战略眼光在三国演义中,由于描写孙权的文章篇幅有限,再加之受作者的创作观念和正统观念的影响,孙权不可能被塑造成一个形象完整的政治家的形象,但是不可否认,孙权的确具备一个政治家的战略眼

7、光和政治头脑。特别大事当前,孙权头脑清晰,绝不糊涂。孙权能准确的看待时局,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这是他的一大过人之处。就如何看待时局而言,孙权主要是深受鲁肃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自从孙权继承父兄基业的那时起,完全是按照鲁肃的设想来实现的。刚刚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就迫不及待地向鲁肃请教立国方略。鲁肃就当时的天下形势,以及东吴以后的发展道路,给孙权进行了分析。鲁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

8、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1鲁肃对时局的一番论断让孙权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孙权能在听了鲁肃的论断之后大喜,可见他本人对时局还是有一定的认识。孙权也清醒的看到,当时曹操已经掌握北方的大片领土,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远胜于自己,东吴只有凭借长江之险,“竟长江之所极而据守之”,“鼎足江东”,“然后建号帝王”。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孙权能在群雄争霸的格局中给自己准确定位,是他以后能立足江东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后几十年孙权的立国方略就是照此办事,始终立足江东,始终活动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既不奢望北进中原,也不图谋兵取西川。这是一条可行的立国之路。在用兵上,他也完全听取鲁肃的设想,即“剿除黄祖,进伐刘表”

9、。在对外方略上,他也完全遵循鲁肃所提出的“西和刘备,共同抗曹”的方针。在共同抗曹这一点上,孙权认识到只靠单方的力量无法与曹操抗争,只有两家联手才能对抗曹操。因此当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刘备败走,威胁江东之时,孙权即接受鲁肃的建议,由鲁肃以吊丧名义过江与刘备、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经过孙刘两家的共同努力,携手作战,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军,稳定了江南的局面,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面对赤壁之战后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他清楚地知道,论实力不如曹操,论谋略不及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于是他务实地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凭借长江之险,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军优势,坚持在防御中反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0、孙权的务实作风的确是明智的,以吴国的实力对抗曹魏,只有与蜀汉联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即使彝陵之战取得胜利之后,孙吴也不乘机入川,自伤手足;孙权也知道,江东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江天堑,如果一旦长驱而入,就失去了长江这一天然屏障的保护,也失去了南人长于水战的优势,那就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了。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一点上,孙权比诸葛亮要高明的多。诸葛亮想凭借个人智力,勉强行事,特别是在荆襄已失,彝陵大败,蜀汉元气大伤,东出之路已阻的情况之下,仍坚持北伐中原,期盼“还于旧都”,“复兴汉室”,实在是很不明智的。可以说,以吴、蜀之弱,以曹魏之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能持续四十二年之久,不能

11、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葛亮、鲁肃提出的“吴蜀联合,共同抗曹”的方针,而孙权在坚持这一外交方略上显然比刘备做的更好。孙权之所以能将父兄基业推向鼎盛,和他能准确看待时局、制定可行的立国方略是密不可分的。(二) 用人之道人才问题历来是关乎一国兴亡的重要问题,曹操、刘备、孙权作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创者,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都在不遗余力的网络人才、招贤纳士,在重才、爱才、用才方面是各有心得。然而,在成批地招揽人才、大胆中用青年才俊、扬长避短使用人才方面,孙权却是三人中的佼佼者。孙权用人的最大特点是只论才华、能力,而不论资望,故一些年轻才俊能得到超拔重用,成为东吴的栋梁之才。如周瑜、鲁肃、

12、吕蒙、陆逊等,都是不满四十即成为统兵大将,掌握东吴的军事大权,并在关键时刻挽狂澜于既倒,先后取得赤壁、荆州、彝陵之战的胜利,辅助孙权鼎足江东,成就帝业。在用人之道上,孙权绝不亚于汉高祖刘邦。刚刚接手父兄基业,孙权就急不可待地向周瑜讨教:“今承父兄基业,何策以守之?”周瑜也诚心进言:“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需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1继而向孙权举荐了鲁肃,鲁肃举荐了诸葛瑾,张紘也想他举荐了顾雍,这三位都得到了孙权的重用,成为他创立东吴帝业的股肱之臣。在大胆重用青年才俊方面,孙权可称三国一绝。曹操、刘备虽也用了青年才俊,但仅限于个别突出人才,曹操用了郭嘉,刘备用了诸葛亮,

13、而且在他们的言谈中都流露出对年轻人轻视的倾向。如曹操瞧不起孙策、诸葛亮,刘备瞧不起陆逊,结果都吃了大亏。孙权则不同,他十八岁继承父兄基业,资历、经验、声望都无从谈起。鉴于自身的情况,孙权对青年才俊,自然不会有小看轻视的先入之见,而是较能客观公正的看待青年才俊,在江东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也就更能放心大胆地启用、重用青年才俊,于是也就形成了江东的青年才俊特别脱颖而出、特别容易得到重用的局面。大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发现,孙权在大胆启用、青年才俊方面,特别是青年将领方面,表现出独到的胆识、眼光和度量。特别是在在任用“江东四杰”方面,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胆识与气魄。周瑜是其兄临终前嘱托重用的青年将领,

14、他对兄长的遗言深信不疑。尽管周瑜资历不深,东吴的元老重臣程普、黄盖等对周瑜也不大服气和信任,但孙权却义无反顾的任命周瑜为军事统帅;特别是关乎东吴的存亡决策艰难之时,他完全听命于周瑜,周瑜的意见成为他决策的依据,而事实证明他的信任、重用完全是正确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弱击强,大败曹兵,不仅维护了孙吴集团的生存,而且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孙权重用周瑜是遵循其兄遗言,那么他器重、信任鲁肃完全取决于他本人的远见卓识,诚如东吴使臣赵咨那个曹丕所说的“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1鲁肃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此前鲁肃只是一个声明未显的一芥草民,可孙权初次相见就特别敬重礼遇,“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

15、”,“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1可正是这次同榻而卧的半夜,鲁肃向孙权进献了“立足江东,扼守长江,徐图霸业”的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1这就成为孙权以后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后来又听取鲁肃的意见联刘抗曹,同刘备联手在赤壁大破曹军。论谋略,论组织、指挥才能或许鲁肃不及周瑜,若论政治眼光,全局意识,鲁肃是其他三人所不及的。而孙权看中的正是他这方面的大智慧,而且一直遵循鲁肃指定的这一战略思想和立国方针。虽然孙权责备鲁肃自作主张将荆州借予刘备,但始终没有改变对对鲁肃的信任。周瑜死后,孙权就遵循周瑜之嘱,任鲁肃为大都督接替周瑜。吕蒙是鲁肃之后的吴军大都督,他出身行伍,不喜读书,但孙权按

16、却能慧眼识英雄,“拔吕蒙于行阵”,使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造就成一位足智多谋、指挥千军万马的优秀军事统帅。在他与陆逊的共同谋划下,终于奇袭荆州,活擒关羽,实现了孙权夺取荆州的夙愿。陆逊是一位儒生型的将领,早在荆襄之战时就已显示出这位青年才俊的雄才大略。然而由于陆逊为人内敛,使孙权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虽然早在建安六年陆逊就已经投在孙权麾下,后来又在荆襄之战中和吕蒙设奇计袭荆州、擒关羽,但他的光芒却被吕蒙所掩盖。直到蜀汉大军伐吴,吴军败绩连连,孙吴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时阚泽以全家性命作保,力荐陆逊,最终孙权下定决心委重任于陆逊,筑台拜将,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并赐予尚方宝剑,将东

17、吴的战事全权交给陆逊。陆逊的确不负重托,扶大厦于将倾,最终火烧连营,大败蜀军,使东吴转危为安。陆逊生年任东吴大都督二十四年,使蜀魏不敢觊觎东吴,多出陆逊之功。孙权用人还有一个特点,即知人善任,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使人各尽其才。如“江东四杰”均为优秀的军事人才,政事非其所长,孙权就专任他们军事,委任以大都督,统领东吴大军,主持军事大局,而没有让他们主持政事,只有陆逊在去世前一两年做了宰丞相。张昭、张紘、顾雍等长于政事,孙权就专任他们政事,即使他们对军事有所建议,也不轻易采纳。阚泽、张温、程秉、赵咨等长于辞令,则让他们专任外交,在外交场合施展才华。正如赵咨所言,孙权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18、三)用兵之道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说明用兵打仗是国家的大事情,决定着一国的的生死存亡,作为一国的之君应该慎之又慎,决不可轻开战端。三国是个兵连祸结、战争频发的时代,战争的密度在历史上罕见。在三国三个开基立业的领袖之中,曹操、刘备都是身经百战、屡经战阵的沙场老将,孙权年辈晚于曹、刘,又有父兄开创的基业,相对而言,经历战争较少;同时,因为性格、作风的关系和实力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孙权对战争最为慎重,既不轻开战端,即使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亦尽力避免,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稳健作风。史称孙权“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集注下),6小

19、说三国演义的描写是符合史实的。孙权自建安五年从其兄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基业,用了三年时间稳定内部,招揽人才,积蓄力量。直到建安八年,才有小规模的军事行动,讨伐孙氏世仇江夏黄祖,然而小胜后即收兵。此后四年只有一些小的军事行动,直到建安三十年,才命周瑜为大都督,起兵十万,水陆并进,进讨黄祖,终于生擒黄祖,全功而返。同年曹操南征,想扫平江南,统一全国。孙权面对曹操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思考再三,才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议抗曹,终于与刘备联手,在赤壁大破曹军。赤壁之战后,江东形势趋于稳定。面对赤壁之战后的三国鼎立局面,孙权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务实的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凭借长江天险,使自己利于不败之地

20、。周瑜去世后,他先后任命鲁肃、吕蒙、陆逊为大都督。这三人都称得上当代名将,又都属于稳重、老练一类,从不轻躁冒进。终孙权一生,在赤壁之战后还经历了一些较大的战役,如皖城之战、合肥之战、荆州之战、彝陵之战、石亭之战、第二次合肥之战等,东吴都是不得以二战,极少有主动挑衅、轻开战端的情况。由于每次交战,东吴多是准备充分,严阵以待,战术上多采取防御中的反攻之策,故往往胜多负少。纵观孙权的一生,的确慎于用兵,不轻开战端,战略以防御为主,凡能避免的战争尽力避免。尽管这和人们传统观念中的英雄形象有所差距,但是作为一国之主。孙权的这种用兵之道客观上是有利于东吴的稳定和发展的。蜀汉后期,诸葛亮为收复中原,匡复汉室

21、,连年用兵,造成蜀国国力空虚,还带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相比之下,孙权的这种慎于用兵、防御中反攻的战略,给百姓给了一个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稳定环境。因此就有了“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的”的局面。论实力,蜀汉后期稍弱于东吴,但仍大体相当,可蜀汉却早于东吴十七年亡国,足见连年用兵之误,也反证了东吴慎于用兵的正确性。如果不是孙皓残暴不仁、好大喜功的话,晋武帝司马炎还不敢贸然发动伐吴之役,东吴的存在或许还可以多延续几年。三、 孙权形象的负面性无可厚非,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堪称一代雄主,然而,孙权和许多封建时代的创业君主一样,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其一生作为,并不是所有的决策都是那么的光

22、彩照人,雄主形象的光环之上还有抹不去的污点。李宗吾在厚黑学这样评价孙权:“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着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7人无完人,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的负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软弱性孙权在三国鼎足之势中前后行为有巨大的反差,(清)毛宗岗对孙权有这样的评价:魏王受九锡,吴侯亦受九锡。君子于魏之受,讥曹操之不臣;于

23、吴之受,笑孙权之不君。何也?“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韩侯之所以自奋也。江东之地,岂其小于韩邦哉?且降魏而有益于吴,则亦已耳;无益于吴而徒受屈膝之耻,良足叹矣。操之九锡,操自加之者也;权之九锡,非孙权自加之,而待魏加之者也。自加之与待人加,则有间矣。操之九锡,天子所不敢不与者也;权之九锡,魏欲加之而权所不敢不受者也。人所不敢不与,与自己所不敢不受,则又有间矣。且受汉之九锡,则足荣;受魏之九锡,则足耻。为簒汉而受汉之九锡,则为强;为降魏而受魏之九锡,则为弱。吾甚为孙权惜之。孙权前后如二人。前之拔剑砍案,何其壮也!后之俯首称臣,何其惫也!所以然者,失在争荆州而开隙于刘耳。其始也,结刘为援,则以周郎五

24、万人,足以西向而扼曹操百万之师:其既也与刘为仇,则以江东八十一州,乃至背面而受曹丕孺子之命。君子于此,叹与国人之不可绝,而辅车相依之势为不可离云。8虽然毛宗岗对孙权的这段评价带有很大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却客观的揭示了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后的变化。赤壁之战之时,面对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军,孙权拔剑砍案,表现要与曹操血战到底的决心,这是何等的壮烈。然而在彝陵之战之时,面对来势凶猛的蜀汉大军,为了争取曹魏在军事、外交上的支持,他却派赵咨为使,向曹丕俯首称臣,接受曹丕的封爵。这对于孙权和东吴群臣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徐盛曾放声哭曰:“吾等不能奋身舍命,为主并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1孙权派赵

25、咨出使曹魏的本意是想让曹魏突袭汉中,使蜀兵自退,以解东吴之困。殊不知这是与虎谋皮,曹丕既没有助吴,也没有助蜀。最终击退蜀汉大军还要靠孙权自己。孙权降魏,接受曹丕之封爵,充分暴露了孙权性格软弱性的一面。孙权前后为何会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反差,根本原因是蜀汉和东吴的关系所决定的。赤壁之战时,孙权采纳鲁肃联刘抗曹的方针,更加上有周瑜鲁肃一班肱骨之臣的辅佐,因此也就表现出拔剑砍案的坚决性。但是在彝陵之战中,蜀汉和东吴的联盟关系破裂,面对不报弟仇誓不撤军的刘备带领的蜀汉大军,孙权在没有任用陆逊之前,为求自保,只能向魏称臣,表现出软弱性的一面。(二) 听信谗言,废长立幼,昏聩至极孙权在黄龙元年(公元229年)

26、称帝之前,也就是他四十八回之前,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里,他身处内有外患之中,锐意进取,开土拓疆,唯才是举,使江东人才济济,雄视魏蜀。而在这以后的二十多年中,由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相对稳定,他承受的压力有所减弱,又久握权柄,唯我独尊,于是骄矜日甚,以致晚年做错了很多事。集中体现在太子的废立上。三国演义一百八回这样写到:却说吴主孙权,先有太子孙登,乃徐夫人所生,于吴赤乌四年身亡,随立次子孙和为太子,乃琅琊王夫人所生。和因与全公主不睦,被公主所僭,权废之,和忧恨而死。又立三子孙亮为太子,乃潘夫人所生。此时陆逊、诸葛瑾皆亡,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诸葛恪。1关于陆逊之死,三国志?陆逊传有这样的记载,陆逊因维

27、护太子孙和而受到孙权的谴责。陆逊曾多次从武昌(今湖北鄂城)上书,“欲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9陆逊之死,很大程度上是孙权晚年的专制昏聩所致。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笔记中曾写道:三国时,魏既屡兴大狱,吴孙皓之残刑以逞,所诛名臣,如贺邵、王蕃、楼玄等尤多。少帝之诛诸葛恪、滕胤,皆逆臣专制,又当别论。惟大帝号称贤主,而太子和被废之际,群臣以直谏受诛者,如吾粲、朱据、张休、屈晃、张纯等十数人,被流者顾谭、顾承、姚信等又数人,而陈正、陈象至加族诛,吁,何其酷哉!自是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10可见,因太子被废直谏受诛者甚多。虽然三国演义中作者

28、没有对孙权这种残酷的行径进行正面谴责,但还是流露出批判的态度。文中有言曰:太和元年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倒插于道上,权因此受惊成病。次年四月内,病势沉重,乃招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1用自然中的一些怪异现象来谴责无道之举,文中早已有之。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这样写道:曹丕篡汉登基称帝,百官请曹丕答谢天地。丕方下拜,忽然台前卷起一阵狂风,飞沙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台上火烛,尽皆吹灭。丕惊倒于台上,百官急救下台,半晌方醒。侍臣扶入宫中,数日不能设朝。从作者拥刘反曹的创作观念来看,曹丕篡汉自立,理应受到谴

29、责。同样,孙权晚年昏聩,听信谗言,废长立幼,无端而废无过之子,再加此时吴国国运衰微,作者罗贯中和前文批判曹丕的手法一样,可谓异曲同工。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批判,而是将这种无道之举和一些怪异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表明自己对孙权废长立幼这件事的态度。上文所列举的种种不祥之兆,正是对孙权这种无道之举的谴责。可见,孙权晚年是相当的昏聩,一代雄主的的雄风早已不再。四、 结语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的闵虹在再谈的人物形象的定型化这篇论文中谈到:“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刻画具有定型化的模式特点。即作者的主观意图先入为主主要人物一出场便确定其基本特征,以后则在故事情节的叙述过程中,通过人物自身和他人言行的显示,不断加以强化,

30、使其性格在叙事形态的外层面上少有逆向或多重变化,呈线性稳定发展趋势。”对孙权形象的刻画同样具有定型化的模式特点。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孙权出场时,就通过汉使刘琬和孙策之口给孙权的雄主形象进行了初步定位,虽然孙权在晚年曾有一些无道之举。但是雄主形象才真正是孙权形象的主要方面。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创作中,将孙吴集团至于陪衬地位,加之受篇幅的限制,孙权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不及曹操诸葛亮等。雄主形象乃是孙权形象特点的主流,然而作者“爱而知其恶”,并不忌讳人物形象的丑陋面,作为后人,我们应当客观公正的评价孙权。在中国文化艺术殿堂里,罗贯中笔下的孙权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占有一席之地。参考文献1罗贯中.三国演义

31、M.湖南:岳麓书社,1987:145146.2李玉珍.唐宋名家诗词赏读M.北京:线装书局,2007:256.3施国祁撰.元遗山诗集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43.4毛泽东.毛泽东读古书实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5.5孙武.孙子兵法M.上海:朝华出版社,2010:1.6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460.7曲径王伟.三国人物古今谈M.辽宁:辽海出版社,2007:341342.8毛宗岗评.第一才子书绣象三国志演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04:29.9盛巽昌补证.三国演义补证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633.10李慈铭.越缦堂

32、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78.致谢四年的大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画上句号,而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大学四年以来,文学与新闻学院所有的老师给了我无数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正是由于这些老师的教导才使这次毕业论文的完成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但是最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冉晓林老师,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指引和教导,如果没有冉老师的指导,要完成论文写作是很困难的,对此,我打心眼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冉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知识丰富、工作精益求精的人,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他的师者风范是我毕生学习的楷模。其次,还要感谢那些我的论文参考文献的作者,他们的著作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感谢我的室友们,正是和他们四年的朝夕相处,一起上课一起讨论问题,让我逐渐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意识,从而更好地写作自己的毕业论文。四年的求学时光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它将成为我今后人生旅途中新的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