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3)

上传人:jkl****17 文档编号:45087312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学反思 (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反思 (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反思 (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教学反思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反思 (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学反思参考表单基本信息任教学科语文年 级七年级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单 位鹤壁市鹤山区实验中学课 程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要求初职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依据备课时提炼的教学目标,对照本人上课情况,反思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撰写一篇单元教学反思。本课拟达成的教学目标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领略中山陵的巍巍气势,直观法国凡尔赛宫的金壁辉煌、豪华非凡;回首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的美,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单元教学目

2、标1阅读有关介绍古今中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2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找出说明顺序。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4品味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5能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征,用简单的说明文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6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教学反思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学生见过纪念碑却不一定有比较深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这篇说明文,本人做了一下尝试,教完本文后,有如下几点感想。一、预习的必要性。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图片,在形象感知上先对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个初

3、步的印象和了解。结合查找的文字资料,为很好地理解碑文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证明,预习之后在教学时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图表的合理使用。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说明顺序的使用,除了在书本上让学生划出标志性的词句,我还特地制作了一张表格,画了一幅纪念碑方位的简图,然后让学生结合书上标志性的词句,填图,学生根据提示,很快填好图表,然后我按方位顺序依次参观给学生看,并请一个同学在旁边扮演导游,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我一起亲身感受了参观的过程,也对什么是空间顺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纪念碑的浮雕内容。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运用说明方法虽然以前也曾接触过,但往往学生

4、在考试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这节课上,我先带着大家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作用。然后先让学生找出一个说明方法,由我示范分析其作用,让学生从我的示范分析中寻找分析要点。学生掌握要点后,我再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尝试批注分析其作用。最后课堂交流,点评并补充纠错。几个学生下来,就发现这样做是很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方法,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介绍某个物品,使用两个说明方法,并在语句后做一个说明方法的分析。这样就又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魏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建筑艺术”为

5、主题,以说明性的文章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魅力。 初一的学生对说明文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宇宙里有些什么,并初步接触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但那还只停留在概念上。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淡化了概念的机械记忆而强调了对知识转换为能力的培养。而且现在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就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因为教师的思考和理解并不能替代学生自身的消化和思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有限也有尽时,而有了“渔”却可以拥有无限的发展也有了无穷的可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常规教学中的讲清重点、启发思维外,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6、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在学习前面一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的基础上,我继续加强了“文体”教学,并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变为了“主导”。在教学初始,我就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学习说明文的“十五字”方针: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五个板块逐步深入地阅读课文。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方法,对文章的解读非常顺利,思维也较为活跃。课堂上,学生不仅很快的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中山陵,抓住了对象的特征巍巍,并能从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中山陵建筑的组成等多个角度对“巍巍”进行深入的剖析,由陵园的高大的外观到墓葬者的伟大人格和不朽精神都有了理解,文章

7、的主题也就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了。而通过对陵园建筑的说明顺序的梳理和说明方法的找寻,学生对空间顺序和方法运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当然生动说明语言的赏析批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说明语言的别样风格。可以说因为有了教学方法的改变,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课堂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学生的也变得更加活跃而自信。凡尔赛宫教学反思凡尔赛宫是一篇说明文,我决定借用多媒体,用凡尔赛宫富丽堂皇的图片来吸引学生;重视方法,用简洁明确的说明方法教会学生;抓住文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在导入新课时,学生一下子就被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吸引住了,仿佛游览其中。我借此机会发问:要求学生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宫

8、殿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凡尔赛宫并运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既能及时反馈学生观看录像的效果,又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测试了他们的眼观、口说、思维能力。学生的表现欲被激活了,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让学生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我紧紧抓住课文“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这样一个“点”串联起很多“面”,学生有据可找、有话可说。并且挖掘出很多我课前没有备到的地方,让我惊叹不已。原来发现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并不像有的人所想像的那样呆板枯燥,而是同样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请同学们从文中摘录所喜欢的语句,从语言角度和说明文特点出发分析理解说明理由。“

9、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婷婷而立。”等生动说明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这一环节,将语文味上了出来,同学们可自由发挥,处处“咬文嚼字”,嚼出各种各样的味道,令人欣赏。通过上这节课,虽然备课如此精心细致,但是我仍感到些不足,一是对于中心的把握“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分析课文是扣得不是太紧,虽然之前我设计教案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这点,但是操作起来还是有一些困难的。二是读书的声音少了些,可能是因为这是一篇说明文的缘故,在这个方面没有考虑太周到。对于这些反思,都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经验财富。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

10、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本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感人心者,

11、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

12、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

13、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于园教学反思于园是一篇说明文性的文言文。这篇文章与其他文言文一样,字词的解释还有整篇文章的翻译是需要学生理解的,加上这篇文章是一篇介绍园林景色的,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以及说明特征都需要学生去掌握。在讲授于园这篇古文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了“读译析” 的传统模式。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在拿到一篇古文后,除了读和背诵没有更高层次的理解。2课文中重点常用词的意义,还不能够彻底掌握。3古文句子的翻译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4、更不用说从整体上分析整篇文章。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调整为以下的教学思路:1针对学生古文基础差的问题,课上以及课下要注重这一方面的积累。不仅要加强古文语感的训练,还要对已经学过的文言特殊句式进行归纳和整理,让学生在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点时形成自觉性和系统性,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2做好学生的预习工作,课前要自查工具书或资料书,理解相关意思,试着在此基础上将课文大概翻译成现代汉语。3. 对于课文深层意蕴的赏析,还需要老师仔细引导品味。可以从句式,修 辞,语言,课文结构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于园是一篇文言文,属说明文体裁。相对于过去学过的文言语段,文章虽

15、然短小,但有一定的难度。这篇课文的教学是要求用一教时完成,可是实际教学中需要两课时,先引用有关瓜洲及其它写景的诗句引入新课,采用多读的教学方法,边读边逐字逐句翻译,并强化了文章的生字词以及对实词的理解。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于园给人的美感。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淡化了文体知识,而是重点带领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看于园.在学生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逐字逐句译完文章,分析完课文之后,拓展延伸了我国保留下来的一些古代园林。我们觉得这些都是文言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我们设计的这堂课,采用了非常传统的教学过程,这样安排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我们还重点抓了学生的落实,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再对重点字词加以巩固。但是有一些遗憾就是由于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较差,这节课安排的背诵和拓展园林内容没有能够同时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