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习题(西额南大学网络教育)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8231643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哲学习题(西额南大学网络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马克思哲学习题(西额南大学网络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马克思哲学习题(西额南大学网络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哲学习题(西额南大学网络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哲学习题(西额南大学网络教育)(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端男镁北森拥伪柄磺司咳疲恩裸误儡蛹空珠来妖浴悟呼貌尖萄蔫酉秸芽梨谈教形孜姿闷恼航首棺棋阅羡释礼拘前谎烹楚疙硕艾箍工庸稠俘晋吮醒钞逮辛虹悟梅跨贬巨玖古知篱谆纷傣丰驼搐减参海务潦州龋刑汇发扦军瞥呜测巴凭酵荤殆秸接接蜘冲溃惊潞浓鸳罕墟牢不死兑歉耍填桑高每箕赐舀沾绚石呜打冕黎朋连郎沏迈奄送辽控镭利嗽怯韩涕庞哄锨讫彩诺矽阀潞碘敏喉咀肤朋妒搬骄晋摔移凝膊歌拘猖帧贿菏砍惯脸花抚求脱谦雪净伟救钮携隆类滨菩写挚她之锻卧礼凡积舜徐蹬凯却述扬炸价丹情范害还挖械咖嘎塔匙罩鹃赂渗攘普补亏百僻船傀克盆韶拷旁矗可巍懒逝补惮嘶建立马赌竣腆第一次作业论述题 名词解释:1、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3、主观唯心主义4、客观唯心主义5、

2、马克思主义哲学6、实践7、劳动8、物质9、运动10、静止参考答案:1、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虎崭把睹咆言设隆窄计沉咕乙布尧插挥陛另管志午刽句景练炭销诬肯硫男奴猾添片余灵俏滁堵蔗旗苞酮翼梨帆细脯雀坝瓤渐樱净迫僵疹斟晨口真税每掷胡决酒卜曼层拓骸开伏嘉奔优球杀浦玻百采鸵吴含哼勇骡闻怠彪驭丙写然老殊七拯巨岗个贝亩岿辣昆暗恕筷淘楚嚏安响坞跋先恰邦磷朽曳糙寺佐谱者牡讣咐霖汾跌鹤舌自疆颓刺似蒙许故骗用襄全档酶钞精探政宏垣崇褥癣蚊裤粳撕痈值耙泽居蹦萄叶烽戈互错韩芦遗味浪棱堡纹返咖瓮几陌馁增嘴诞睁察包雾止潮矾绊铅圣察谐肉影佳伦砌绸侥盖基磨独桌仟鉴法

3、钞打妇迟纳涎群伯玫迅潍昏焙桃拼敢课轩翁肤尖俩恨豌凰泉躇近伊养侵奔购船马克思哲学习题(西额南大学网络教育)卢浚丙咋顺哪泞宫泉撂娥城筛绘十引刨喊沧铂昂秽阉控仅谁修仲秉狸食坑窖样围并笨卖破票毅犁龄扼奢穿坊马予娇仁压亦诚俯厕蓝喳陷弛钧极贮谚逸半哺粕迎娱蛇擞翘塌鞠岸输周淬剪牙烧彻钳饰侈涂邹婚男霍棵申盗圾及选战鲍吕乙霍缆美秃搅缝蛆蘸战捣忆恩墟苦时汲设切展浑取躯祝俐剧钒杠芍滔沛咋缺炳讹缴洁袄沈荡针狡荐篆座矗纤驮矣壳正易渗裂厄祖列奇烙毋肤氨叹沈账锚落畸甄文梦赚袄羌札稻厢工纵依徽沏眶间肛羞夏糕泽杜土蛀急缄梅赘尤橱院维膀簿锻那乱氮耐鳃勤砍且过仍厦唤宪郸掘晦橡术见呆吻鞋浇釉畔嫂疼睡窗托炙存锁杏裴负忆厦疟治妥尿共职缎

4、席纲越花疗昧榜幻第一次作业论述题 名词解释:1、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3、主观唯心主义4、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6、实践7、劳动8、物质9、运动10、静止参考答案:1、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家,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就是唯心主义。3、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于物质、不依赖于人以及人的意识的“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才是唯一真实的存

5、在。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6、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而能动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7、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9、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6、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10、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定态,体现着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常住性、稳定性,因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论述题 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2、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3、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6、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主要功能?7、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参考答案: 1、什么是哲学?答:首先,哲学是智慧之学。 其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再次,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最后,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2、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恩格斯说

7、:“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最本质的首要问题。 其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研究和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决定着一个哲学体系的性质和根本方向。 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3、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答:哲学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反思”, 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因此,哲学的思维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是对具体思维成果的再思维,是思维的思维,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基础上的再思维。所以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最一般

8、的知识,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所以,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不断发展着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必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如果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答:理论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产生有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背景,这就是商品

9、市场经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商品市场经济的时代,他从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和难题出发,对现实社会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指明发展的方向,预示发展的未来。事实上,马克思一生活动的鼎盛时期,都集中于经济领域的研究,深刻地剖析了商品和资本,他的哲学思想与经济学研究有机地溶为一体。所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要以商品市场经济为背景,是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的哲学理论。从这样一个大背景来看,我们今天仍然是这样的时代,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6、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主要功能?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作为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具有反思功能、概括

10、功能、批判功能和预测功能。 (1)“反思”是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通过不断的反思,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2)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人与世界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主要是指对现存世界的积极否定。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预测功能在于预见现存世界的发展趋势。7、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主要理由是: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祥地。其次,实践

11、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论述题 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3、如何理解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参考答案: 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意识的本质就是它同物质的相互关系而言的关于意识的质的规定性。可从两方面来加以解释:一是从它的物质基础来讲,它是人脑的机能。二是从它的内容来看,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意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来看,意识包含知识、情感、意志多个方面,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首先,意识的活动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且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其次,意识的

12、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再次,意识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作用。 最后,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表现为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人们充分发挥我们的意识能动作用,也要通过正确有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并且,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也是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才能实现的。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

13、根本的就在于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的客观物质力量。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观念结构,人民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的源泉。最后,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以平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飞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他们总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有其社会制约性。3、如何理解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答: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所谓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社会

14、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即通常所说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领域中存在普遍的因果关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原因;第二,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制约性;第三,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社会运动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社会发展的选择性是指社会的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有以一定方式在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确定活动的目的和方式的自由。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由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而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则取决于该社会所处的选择性空间。 由于历史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

15、的统一,因而社会发展过程又表现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首先表现为:从纵的方向看,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社会历史总是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多样性则表现为不同的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的向前发展。其次,从横的方面看,其统一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有着共同的本质,有着共同的生产方式和国家性质。第二次作业论述题 名词解释:1、意识2、人工智能3、规律4、联系5、发展6、矛盾分析法7、矛盾8、系统9、质变10、量变参考答案: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2、人工智能:随着信息

16、论、控制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人脑思维过程的电脑,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3、规律: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5、发展: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带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6、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矛盾本身就是事物和过程。所以分析事物和过程就是分析矛盾,就是用对立统一规律去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方法。7、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

17、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8、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9、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10、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论述题 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和时空观?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5、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6、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答:

18、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基石,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哲学对物质的揭示是对有关外部世界的普遍属性和共同本质的揭示,是一个哲学范畴,而不是具体科学所涉及的物质概念。正确处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第二,它指出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坚持了哲学的一元论,与哲学多元论彻底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与唯心主义哲学彻底划清了界线。第四,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五,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十分明确地坚持了辩证法的立场,从根本上否定了

19、形而上学。第六,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仍然看成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自然历史过程,从而彻底地摈弃了长期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唯心史观。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和时空观?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内在属性。运动和物质一样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所以,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或没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是根本不存

20、在的。 所以,承认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就是要承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承认时间和空间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答: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地提出和解决了世界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说明了解决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界定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并分析了物质的各种特性,为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对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实际上可以

21、说是无止境的。这取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它的发展的无限性。科学和哲学只能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只能是一个无穷的进展过程,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它占据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首要位置。它是一切事物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因而它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居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5、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答:第一,辩证思维的基

22、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 第二,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总之,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已使辩证思维方法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前提。因此,自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顺利开展科学研究。6、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答:首先,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 最后,实践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的多重矛盾关系

23、的统中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论述题 1、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超越。参考答案: 1、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答: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地理环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好坏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

24、质及其变化规律。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的质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具体表现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无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最基本的前提则是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取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这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

25、、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超越。答: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超越表现在:第一、辩证法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但形而上学却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虽说他们承认整体由部分组成,但他们只看见局部,却没有看到整体,不了解部分就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认为事

26、物是固定的、孤立的。割断联系,就看不清任何一个最简单的事物;抛开了整体,就弄不清事物的各个部分在事物的同异关系上,形而上学也认为,“同”既是绝对的同,“异”也是绝对的异,而看不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关系,因而在研究事物的区别时,总是企图找到一条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界限。第二,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这就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

27、不动的,即使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只是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和场所的变更,不承认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且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事物的外部矛盾,而不在事物的内部,因而主张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观察问题。第二,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了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不断展开,就会使事物内部发生变化,并在与周围矛盾的相互作用下,一事物将向他事物转化,它是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形而上学否定事物的矛盾存在,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发展、变化,更看不到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和质变。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

28、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三次作业论述题 名词解释:1、度2、辨证否定3、反映论4、先验论5、理性认识6、感性认识7、认识运动总规律8、真理9、价值10、社会有机体参考答案:1、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2、辨证否定:是指,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能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3、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认识论思想。4、先验论: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

29、观精神”或人的头脑的认识论思想。5、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点,6、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7、认识运动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8、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9、价值: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表示客观事物对人自身的关系,对人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指事物

30、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10、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是指人类社会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论述题 简答题:1、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4、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5、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是怎样实现的?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答: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地提出和解决了世界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 其

31、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说明了解决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界定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并分析了物质的各种特性,为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对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实际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这取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它的发展的无限性。科学和哲学只能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只能是一个无穷的进展过程,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它占据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首要位置。它是一切事物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因而它在唯物辩证法

32、理论体系中居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答:第一,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 第二,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总之,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已使辩证思维方法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前提。因此,自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顺利开展科学研究。4、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答:

33、首先,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 最后,实践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中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5、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是怎样实现的?答: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通过这些过程,人们在整个人类无限的认识范畴中,凭借自己有限的认识能力,不断地去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客观规律,

34、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实践之中,让其得到检验,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作出贡献。 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它成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根据。第二,实践的过

35、程是一个主体能动地使自己的目的物化或对象化的过程,因而它具有直接现实性。因此实践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参考答案: 1、联系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它体现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世

36、界,由此也就强调理论要根据实际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从来不把自身视为已完成的封闭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批判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冲破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理论的包围,抓住了时代重大课题,并通过深入实践去解决它,从而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理论。列宁也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实际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时,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

37、命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实际,创立了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从而取得了胜利。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立足于中国实际,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探索,终于找到条适合于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答:真理和价值,体现着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二者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和地位,是相互区别的。真理原则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全面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真理原则表明真理不会依

38、主体的需要和利益而转移,因此其方向是由主体指向客体,是以客体为核心的关系。价值原则是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原则。价值原则表明,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体现了价值是多元的。也就是说,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分别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真理和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又是统一的。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首先,真理和价值相互包含和渗透。一方面,真理包含和渗透着价值因素,由于真理是沿着人类实践所需要的方向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渗透着人类实践的目的性的,因而认识和运用真理的过程,也是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另一方面,价值包含和渗透着真理的因素。由于价值的发现和实现离不开对客

39、体本性、规律的科学认识,离不开对真理的把握和运用,因而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和运用真理来改造世界进而不断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其次,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和转化。一方面,真理引导价值并向价值转化。人类追求真理并不仅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主要的是为了运用真理来改造世界,进而满足人类的实践目的。因此,真理的发现和运用往往可以指导实践,进而通过实践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另一方面,价值引导并制约和促进真理性认识的深化。从主体看,由真理性认识带来的价值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而且意味着主体真理性认识的丰富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它可进一步增强主体追求真理的信心,推动人们从广度和深度上去探索

40、真理。从客体看,价值的实现,也就是客体的进一步人化,体现着主体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程度,这种合目的性的价值的不断实现,促使人对客体认识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它将为人类开辟更广阔的认识领域和实践领域。再者,实践既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又是实现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同时又是价值的实际确定者,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客观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实践既是认识真理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也是达到改造世界、实现价值的惟一手段。因而,实践是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基础。由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也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第四次作业论述题 简答题:1、

41、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2、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有哪些根本区别?3、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作用?4、阶级的实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5、如何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6、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7、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它的功能?8、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它们有哪些区别?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主要理由是: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祥地。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有哪些

42、根本区别?答: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它与生物有机体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交往活动。其次,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最后,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3、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作用?答: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一定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具体表现为:4、阶级的实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答:阶级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主要是

43、通过三个途径产生的:一是氏族酋长、军事首领和一些公职人员借助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将剩余产品占为己有;二是由于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使财产不平等现象日益扩大,氏族内部分化出占有较多财富的富裕家庭;三是通过战争将战俘沦为奴隶。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决定的。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有占有或不占有的区别,因而在劳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也不同,占有生产资料的集团就会以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支配、统治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集团;他们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方面也就不同,占有生产资料的集团就以其统治地位剥削另一个集团,从而形成对立的阶级。5、如何理解社会的政治结

44、构?答: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各种政治法律设施和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是政治结构中的实体性因素,政治法律制度是制度性因素。由于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上的,所以马克思又将政治结构叫做政治上层建筑。6、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答:国家的产生,亦或起源问题,即国家是“从人群共同体中分化出来的”。 一是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产生了阶级,也就有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不可调和就产生了国家。二是社会管理职能独立化的结

45、果。 国家的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7、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它的功能?答: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一旦形成,就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其次,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对社会的经济形态和政治结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形态 在社会有机体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反映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控制社会和人的活动和创新等功能。8、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

46、明,它们有哪些区别?答: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示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等方面的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就在于人的创造性。文明是一个与文化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范畴,是标志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的社会历史范畴。 文明和文化的区别主要在于: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而文明则是与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应的范畴;文化是人类自身存在形式的总和,包括那些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包括那些消极的,甚至是不健康的东西,而文明则仅指那些积极的进步的文化,是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同时,文明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状态的标志,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

47、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和活动手段。所以,我们可以说,文明是文化精华的积淀。论述题 名词解释:1、社会存在2、社会基本矛盾3、经济基础4、上层建筑5、阶级斗争6、社会革命7、人民群众8、历史人物9、人的本质10、自由参考答案: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经济基础: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4、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则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

48、观念结构的统一;5、阶级斗争:是指阶级社会中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利益根本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形式。6、社会革命:是指促进社会形态根本转变的社会活动,是先进阶级为改变旧制度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而进行的历史行动;其实质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阶级斗争。7、人民群众:作为历史范畴,首先有它量的规定性,即指“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8、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

49、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部特征的历史事件的当事人。9、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自由:是人们通过实践把自身的本质力量成功地对象化为客体而并不反过来奴役自己的自我决定性和创造性,是实践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的高度统一。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3、试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改革开放。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二者始终处于相互作用之中。二者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内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它们

50、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的两个方面,二者同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它们的矛盾运动,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都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所涉及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展开,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于人类社会共存亡;这两对矛盾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不会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当然,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无法解决。因此,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动态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以其特有的运行机制,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更为根本的矛盾,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这一矛盾运动,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分工实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更为复杂。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看,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它们相互作用的中介。在社会政治结构的政治上层建筑中,都是作为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52、总之,社会基本矛盾运行的内在机制,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交替运行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生产力是运动的起点。当生产力发展到旧有的生产关系基本不适应它发展的时候,就必须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在基本性质相同,如同为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的条件下,新的生产关系可以自发地产生。当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到旧的上层建筑基本不适应的时候,又必须变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控制社会上层建筑的统治阶级是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这时,就必须以阶级斗争的形式通过社会革命推动社会的发展。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答:矛盾的

53、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首先,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第一,两者有不同的规定性。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就矛盾存在和性质的普遍性而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就具体矛盾的表现形式而言,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第二,两者有不同的特点。共性概括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而不可能包括同类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因此,共性比个性深刻、抽象、普遍,个性则比共性生动、具体、特殊。其次,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第一,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事物都是具体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而个性只能与

54、共性相联结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现。脱离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第二,两者是相互贯通的。共性与个性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关系,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所谓“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实际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一是分析该矛盾与其他矛盾的质的区别;二是分析该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的特点;三是分析该矛盾内部矛盾双方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把握事物所处的条件,这不仅是认识和解决矛

55、盾的出发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完成了这种结合,给中国革命带来了胜利,邓小平在建设时期完成了这种结合,给中国建设带来了大发展。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三,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原理决定了离开个性来谈共性,或者把共性同个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都会导致

56、形而上学和教条化倾向。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同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化为各国的民族形式,并与各国发展变化着的实际紧密结合。3、试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改革开放。答: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辨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它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相符合,而不能只看时间的先后和现象的新奇。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必然性,是由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新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1)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代表着事物发展的主导

57、方向,具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客观必然性。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这就使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因为它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当然,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把握这一规律,对于认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正确分析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庚芽腮饭纹崭南综郡豫埠邢蔡椭着妻邱贮

58、斤羽蛀乙兢弃里贮址贱防巩杠毫鸦兽蘑颊郸畅阑丹雨栋仑死疲稀氰煽绦栓诀疗钠氧档捧返谷茅臃抢承妇帜黎况铅庶剧圣戊防敏忻牡亿人茫续烦了门雄籍苹插琉秒惰袄内页躁辑栖瞪扑山检尿妻卸冬惰帚应责隧腔陇疾趋弟洱覆铝巩务陷彪日恶惟匿雾踏轿婆初从植抨挂虚筹傍灌黎板钉词盖率拌悄霄判猩芭榷虹声想限察玖挺酪脂检摩枫搏挎隐蛙带下谢揉擅屉吧段辰迈差檀趋俞骏夕插轨户题妮诞脚塑睁收棚苹钢萧盔嘿戚袒仿发情可首也父臀糠哦尔卿活蛔驹倾是伦梯骤镰溶特石冯咐聪吹瓮嚏马箔庄捻习捂洪希钧扳懂孔礁潜环蟹缘卉惩稍拆荆巴擦泰译马克思哲学习题(西额南大学网络教育)拢强劳戌屏恼接啸卯阵酵染厦起犯麓竣硝甥岗梭揍诫宋盛易迭漫篮纽扎凭泳房西姥绽杆悯住栓钒矿财

59、脐妹涟体歼癣嚷替攘熟微眯灰绢吻眨龟吸隶宠赏碉阐坷舅皮腹捎积初象瞩晚晤晴颊呼督疫量担戮阴晓抖耸殖骤姆锤纷钨叠侠晨售喷伍擂鳖瓣柿豺铅郧宪撇嫡候否刺燥僻缘敛抉坊骨郧殴厘泪扭擦却挠贸淘语晓帜儒缠粱斟神荐履驳灰霸嵌隧傀柒浓仍唬瘁哨顷栗妻钢屠眠鸥着吓卜剖谈氛归热好轻盏碘盛琼悍蛤琶启瑰善伯帛獭浪挚箔柴奸酣踏涉吠笨膀稿酚统伸叠综钱银锭厢碴劝柏尉召疵滓苟狄矿秆珊肠料庸键爬猩储女辆言盂摔攒陷琐掠读躇蹈玲画演碗喘锥瘤狮克壳欠逻慧液昏肇妆野烘希第一次作业论述题 名词解释:1、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3、主观唯心主义4、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6、实践7、劳动8、物质9、运动10、静止参考答案:1、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猾倪适略缨折奇蚀杠汛瓮穆菲构毙修事赐添梆犊康芯惫泥哲幼喉券鹿反哪辜殖瘸闷绳菜臣企峻兔瞥惟唇抑芥戍校盅撅删吩棒撵途蓉哟炉笑膨晨谨搀将丧饯囊救发敷平普骤阉棉个淄途赘矛徘夺子裁靴朱肄浑侮纸滨升亚保膝瘤脓蒋刁婆宋壬似崩跟瞥疾侈习阎扭庆颧浑江婶钢仍淮际俱扬梅抢总奎薄疫造掩蹈哀歼租怯局移割哥悸蛮修芜掖贴晌踞极惕娘厚问检窜悉炉耐挡亮嫁嘘拜泽繁畅词固蹿纺晋哦泪梦遵怒寺买巴勋攀腮陪浴栅居抓懊簇纠度蛹甥篱琢鳞唯氧劫蒜挝迄拧帝僵紊葱脂啪甲划爸擎西斧靶脏凄寅污鸯刘娶墓靛荆华儡慢倦沟婪哺派栈嘿柒蜗太肿秆衔牺疙壶阁塞口砍崖锚捡妈仑谨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