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教学5篇

上传人:z****6 文档编号:34262877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1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教学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教学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教学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教学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教学5篇(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5篇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该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1 一、导入新课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宋两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二、扫除生字障碍 寥liao 霄xiao 戟ji 蕲qi 浣huan三、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听录音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

2、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3、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6

3、、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8、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学习秋词 1、指名朗读 2、中国古代咏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为其基调。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一、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开头便奠定了

4、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豪迈高旷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因此无悲秋之意。 3、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4、写出字面上有“秋”字的诗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5、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

5、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 三、 教学新课 1、 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 2、 字词释义(师解),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生答)。 (1)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天镜:比喻明月;云生:云彩兴起;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旧,照旧;怜:爱。 (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

6、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 叙事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4、 描景 (1)a、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壮美。) 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析揣摩其艺术效果。 答: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7、。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颈联里展现了几幅图?分别是何时的图?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 答:两幅图(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 诗人从小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2)此时的“送”是友人送别我或者是我送别友人,还是江水送别我?请说出理由。(生答师总结) 答:从“渡”字打头看全篇主线水; 随、尽、入、流为写故乡水张目; 月下、云生低头见天镜,抬头于水天相接处见海楼; 仍前面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

8、”有关 所以,此时并非诗人送别友人或友人送别诗人,而是饱含深情的江水,不远万里的从故乡一直把我送到遥远的楚地来。 (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 答:拟人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答师总结) 答:表达依恋、思念之情。 四、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五、 作业 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

9、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10、、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

11、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

12、,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

13、、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14、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

15、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 预习下一课; 3、 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 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

16、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

17、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18、。 二、朗读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

19、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

20、行?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品味情感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1、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

22、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三、读准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 2、明确诗歌节奏。【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意节奏。尤其是律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 四、读懂诗歌 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3、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 颔联

23、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

24、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表现了漂泊不定的生涯和离乡背井的感慨。 尾联情景相生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严峻的政治形势,语意双关。 “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总结: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

25、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 悲 景悲己悲国悲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5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 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难) 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 李白(70

26、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 荆门jng 大荒hung 海市蜃楼shn 3.译文 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

27、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_。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四、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写作者对出蜀入楚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副由山峦、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美的画卷,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眷恋、惜别之情。 五、板书设计 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