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799493 上传时间:2021-10-1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为扎实推进我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把我省农业真正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持续致富农民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一、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高效生态农业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

2、合的现代农业,是浙江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模式。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大好时期,同时我省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需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作支撑。省委省政府正是在全面分析了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趋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既符合浙江资源禀赋实际,也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十五”期间,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全省农林牧渔产值达14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年均分别增长3.9%和7.4%,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500万吨左右,粮食储备与流通能力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取得新进展,一批效益好的名茶名果、出口蔬菜、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特种水产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的提升,种养专业大户24.84万户,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9547个,其中龙头企业447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13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643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产品种养基地1984万亩,带动农户707万户。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和农业“走出去”迈出了大的步伐。“十五”期间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每年达到120亿元左右,全省已有1081家农业企业、50多万农民到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经营土地、水面达1045万亩,2005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达到54亿美元。所有这些,都为

4、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既有十分有利的条件,也有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三农”发展放到“重中之重”位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规划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把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我省经过“十五”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力已经转移228万人,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工农城乡之间融合发展的势头明显,加上我省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现已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5、,为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十一五”时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农产品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浙江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经营规模细小,区域布局分散,知名品牌较少,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更加突出。二是农产品消费格局发生变化,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日益风行,农产品出口面临更为严格的“绿色壁垒”挑战,我省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市场准入机制和可追溯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不

6、高的问题更加突出。三是农业增长格局发生变化,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省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支撑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弱,农业低素质劳动力多、高素质劳动力少的问题更加突出。四是资源要素供需格局发生变化,耕地、水、能源、资金等资源要素紧缺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增加要素投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我省农业土地资源逐年减少、水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能耗和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更加突出。显然,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我省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是把握新机遇、应对新

7、挑战、实现我省农业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新转变;有利于克服浙江农业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开拓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有利于承传浙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再创农业发展新优势;有利于发挥浙江农业的比较优势,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启务农致富的新时代。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两个趋向”重要论断,

8、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机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充分发挥浙江农业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以现代产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市场需求引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资源配置,以观念创新、结构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两大体系,强化科技和人才的两大支撑,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两大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经济高效、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二)基本原则1、绿色安全、经济高效。以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引领市场,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确保农产品安全作为高效生

9、态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形成从投入品开始到市场消费的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和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着力增强浙江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着力提升农业经营效率,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力求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2、合理布局、凸显优势。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发展趋势,全省各地农业资源的区域特点,科学把握浙江农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区位、资源、品牌、科技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把培育和发展兼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特征和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作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前产后服务业,形成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链,凸现浙江农业的产业优势,实现农业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

10、3、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从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走农业资源节约使用、综合开发利用之路,积极推广各种节地、节水、节能、节本的种养加模式,把资源的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作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使农业的发展建立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之上,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加强科技、提升产业。紧紧抓住未来几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增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涉农企业增加技改投入和新产品研制开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

11、支撑力量。5、外向主导、拓展空间。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充分利用浙江地处沿海和市场与贸易大省的优势,瞄准国内外尤其是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优质高值的农产品,推进外向型农业产业带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农业资源,大力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主体“走出去”发展,广拓发展空间。6、创新体制、增强活力。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把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水平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着力构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农业经营新体制,形

12、成强龙兴农的新格局。7、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按照统筹城乡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不断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要素配置,着力加强农民的培训教育,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非农化。积极发展农业的装备工业和高效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加快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现代装备武装农业。建立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三)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围绕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

13、%,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初步形成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强农户,努力改变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和自给半自给的状况。积极推进农户承包土地的“自愿、依法、有偿”流转,促进农户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致力于培育100万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经营水平,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强龙头,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1万家以上,其中建成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1000家,年销售额达到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

14、到200家,建成100家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3000家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纯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率达到30%以上。强基地,培育若干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按区域化布局要求,在全省形成一批全面体现高效生态农业特征的、有比较优势和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和相应的产业带,重点建设一批由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强品牌,全面增强农业的品牌意识。农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都要打出著名品牌,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200个,国家级著名品牌或驰名商标10个以上。主要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食品标准,出口产品达到国际和进口国标准。

15、强科技,建成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主要农作物、畜禽、渔业、林业良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动植物良种及配套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渔业85%以上)。开发与推广一批高产高效、节地、节水、节能、节本技术、绿色安全技术和设施装备,粮食生产主要作业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20%左右,农业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的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强服务,建成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高水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业产前、产中技术服务和产

16、后保鲜、加工、储运服务,逐步完善农业信贷、保险、法律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种养大户都具有熟练应用“农民信箱”的能力。强基础,建设一批受益范围广、质量标准高、社会效益好的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完成一批标准化水库、灌区和河道整治建设任务,使全省高效生态农业区域内的农田防洪除涝标准达到10至20年一遇,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灌溉水质达到水功能区要求。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全面提高,高标准完成15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确保150亿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3000万亩公益生态林建设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62%以上。建成100万亩生态型标准化水产养殖塘。提高渔港吞吐和避风能力。三、空间布

17、局和重点产业发展领域(一)空间布局与产业导向根据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按照发挥区域优势和合理分工的原则,“十一五”时期要把优化农业的区域布局、培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和特色块状经济作为重大举措来抓,积极推进浙北浙东沿海平原区都市型农业产业带、浙中盆地丘陵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浙西北浙西南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和滨海及岛屿区蓝色渔业产业带建设。1、浙北浙东沿海平原区都市型农业产业带。包括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温黄平原的相关县(市、区)。该区域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农业资源多样,农产品加工业基础雄厚,专业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主经营能力强,已经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但由于

18、该区域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稀少,决定了该地区农业必须加快走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资源节约的都市型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畜禽、蔬菜、水产、水果、蚕桑、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全面提高精制茶叶、酿酒、罐头、乳制品、肉制品、蜂制品、软饮料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把蔬菜、茶叶、丝绸和水产品培育成为出口拳头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种子种苗业,全面推进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和添加剂等现代生物产业的发展,把城郊型的休闲农业等作为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的新亮点。2、浙中盆地丘陵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包括金衢盆地的相关县(市、区)、绍兴市的新昌、嵊州、诸暨和台州市的

19、天台、仙居等县(市、区)。该区域地处浙江中部,红黄壤低丘缓坡资源和光热资源丰富,适生作物种类多,农牧业结合良好,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粮油、茶叶、柑桔、生猪等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以优质稻米、名优茶、名优花卉、干鲜果等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集约化生态养殖和家禽自然生态化养殖以及奶牛、白鹅、兔、山羊等草食动物养殖;以肉、禽、奶、竹木加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名茶名果基地的休闲农业。3、浙西北浙西南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包括丽水市全部,杭州市的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淳安县(市、区),金华的武义、磐安县,温州的文成、永嘉、泰顺县,湖州市的安吉,衢州市的开化县等,该区域森林

20、覆盖率高,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生态环境,是省内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十一五”时期要重点抓好名优茶、名优果、特色用材林、竹业、食用菌、高山蔬菜等,大力发展竹系列产品、木制玩具、中药材、森林食品、蜂产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依托山水景观、森林资源、水利资源、古村落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山区特色产业资源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高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水平。4、滨海及岛屿区蓝色渔业产业带。包括舟山市区、岱山、嵊泗、温州的洞头等县(市、区)以及浙东沿海市县的滨海区域。该区海域广阔,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滩涂养殖基础雄厚,渔业产量、产值等主要指标处于

21、全国比较领先水平。“十一五”时期要构建生态友好型海洋捕捞业,重点发展远洋渔业,大力发展以深水网箱养殖鱼类和浅海、滩涂养殖为重点的水产品养殖业;以水产品及其废弃物利用为重点的加工业;以药品和保健品为重点的生物制品产业,全面提升我省海洋渔业产业的竞争力。充分利用海岛风光、渔港渔村等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以及生态渔业、休闲渔业和“渔家乐”等新型渔产业。(二)重点产业发展领域1、粮油产业。大力发展具有浙江特色优势的优质粮油品种,促进粮油生产转上高效生态的发展路子。在确保1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不同用途的专用优质早稻、特种米,主攻优质单季晚稻,充分利用冬春季闲置水田,发展鲜食性旱粮作物。大力发展

22、高产优质的饲草和饲料用粮,巩固和发展“双低”油菜生产,利用山地、旱地发展花生、豆类、芝麻等小杂粮和油料作物。扩大粮油系列加工食品、粮油化工产品以及畜禽饲料等精深加工,促进粮油产品的转化增值。到2010年,全省形成一批强势优质粮油及其加工名牌产品,提高现有粮油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2、畜禽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适度、农牧结合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畜牧业。建设猪、禽、奶牛、蜂、兔等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养殖基地,加强规模化畜牧业生态养殖的推广,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御体系建设,加快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提升畜禽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的加工水平。大力发展饲料工业。

23、到2010年,全省生猪、肉禽规模饲养率达到70%和85%以上,畜产品和以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制品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培育一批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大型畜牧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省级以上加工名牌产品,巩固和培育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畜禽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建设若干家以畜禽废弃物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3、水产品产业。稳定近外海捕捞和开发远洋渔业,主攻深海网箱名贵鱼类、海湾蟹类贝类养殖和淡水鱼、珍珠养殖,大力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大力发展沿海岛屿、滩涂和内陆水库、池塘为基础的生态渔业、休闲渔业。积极发展观赏渔产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基本建成全省水

24、产原良种繁育体系,加快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信息化水平。2010年,全省创立省级以上优质水产品及其加工品名牌15只,驰名商标2只以上。建立3支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远洋渔业船队。建设100万亩生态型标准化养殖渔塘。形成大型水产龙头企业带动广大渔民参与的贸工渔一体化经营,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为突破口,休闲渔业为增收新途径的一二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渔业产业新格局。4、竹木产业。稳步推进低效毛竹林改造,发展笋竹两用林、食用竹笋基地。调整优化用材林树种结构,发展阔叶林、混交林、菇木林、经济林、药用林。进一步增强竹笋、竹地板、竹胶板、竹木日用品、工艺品、玩具等竹木系列产品的加

25、工能力,扶持竹醋液、竹炭、竹纤维织物等竹木深加工。到2010年,提高30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平,建成高效生态林业基地200万亩,活立木蓄积1.65亿立方米,林分郁闭度0.60,阔叶林、混交林占林分比重30%。形成一批优质竹木制品和竹笋加工品牌产品和大型竹木龙头企业,建成浙西北与浙西南相连的森林生态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5、茧丝绸产业。推进桑园优化改造和蚕桑西进,深化茧丝绸产品的系列开发。在抓好嘉兴、湖州等传统产区优化改造的同时,重点推进浙西南地区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促进蚕桑区域布局的调整与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规模养蚕大户和蚕农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经营,选育和推广优良蚕、桑品

26、种,积极推广专养雄蚕、设施养蚕、方格簇结茧等省工节本和高产优质的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提高茧丝品质,加大丝绸产品系列开发力度,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扶持家蚕生物反应器、丝源化妆品、蚕桑功能保健品等蚕桑深加工的发展。到2010年,全省桑园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蚕茧产量稳定在9万吨左右,出口创汇45亿美元以上,形成一批优质茧丝绸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培育一批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同时,要鼓励丝绸龙头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建立蚕桑基地,拓展蚕桑产业发展空间。6、茶叶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名优茶和出口茶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冷

27、藏保鲜设施,培植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名茶产品,加强名茶的品牌建设。加快茶园改造,提高良种茶园比例,推行机械化采制,提高茶叶生产加工的全程机械化水平。积极开发以茶叶为原料的系列食品、添加剂和医药化工等深加工产品。到2010年,全省名优茶产量提高到7万吨左右,建成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名茶市场5个,重点支持十大名茶加工龙头企业,打响浙江绿茶品牌,开拓浙江绿茶的国内外市场,扩大绿茶出口,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7、蔬菜产业。把蔬菜产业培育成为浙江最有竞争力的种植产业和出口农产品。加强蔬菜的育种和引种,大力推广蔬菜的绿色标准化生产和设施栽培,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和潜力的速冻保鲜蔬菜、蔬菜罐头、蔬菜汁、低温脱水

28、蔬菜等。到2010年,全省发展多样化设施栽培蔬菜120万亩,建成大型蔬菜加工型龙头企业20家以上,建成一批年成交量3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8、果品产业。做强我省有比较优势的水果产业,稳定柑桔类、砂梨、杨梅等大宗水果面积及草莓、枇杷、葡萄、水蜜桃等小水果面积,提高品质。适当发展李、油桃、樱桃、青梅等特色小水果,大力发展香榧、山核桃等珍稀干果。积极改造低产低效果园,主攻水果保鲜、包装、储运等产后处理技术,强化果品营销队伍建设和果品的系列加工开发,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到2010年,全省建成高标准的名特优水果基地200万亩以上,珍稀干果基地150万亩以上,水果脱毒苗繁

29、育基地5个,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大型果业龙头企业8家以上,大型果品产地批发市场10个,形成一批省级优质果品名牌和驰名商标。9、菌类药材产业。积极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资源消耗量少的多种类食用菌生产和名优特色菇类生产,适当控制资源消耗量大的香菇、黑木耳生产,重视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食用菌主产区建设专用种质资源库,以加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品种的繁育推广,提升食用菌菌种产业水平。扩大食用菌园区集约生产方式,加大出口基地建设力度,形成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的食用菌出口新格局。重点扶持一批食用菌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充分利用我省中药材优势,培育中药有效成份高的种质资源,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中西药材,深度开

30、发“浙八味”等大众药材,发展名贵野生中药材的人工栽培,制定和实施质量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发展产业化生产基地,重点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10、花卉苗木产业。着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以绿化苗木和中高档盆花、盆景、草坪、花坛用花为主的花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拓展国际市场,确保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继续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的花卉科技创新基地发展,优化省内市场布局,改进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到2010年,全省花卉生产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左右,创立20个以上全国知名区域特色品牌和商业品牌,培育形成大型花卉龙头企业20家,现代化

31、生产示范基地50个。四、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一)加快农作制度改革,创新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按照农业功能多样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的改革和生产模式的创新,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以农牧渔结合的立体种养、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及粮经饲菜等多种作物的复种轮作套种为主的技术路线,实现技术创新与农作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1、设施农业。积极发挥种养设施保温、避雨等调节小气候和反季节、全天候生产的功能,培育和推广设施种养殖专用动植物新品种和其他配套新技术、新材料,重点发展地膜栽培、温

32、室大棚栽培、无土栽培、防虫网栽培和设施养殖,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加大对现代化农业设施装备生产企业的技改投入与研发扶持,有条件的县市要采取类似农机补贴的方法,加大对专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购买农业设施的补助。根据设施蔬菜、花卉、果树栽培和设施养殖业等的特殊需要,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促进连片集中的设施农业产业带发展。2、循环农业。应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以提高农业环境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多次增值为目标,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不断提高稻鸭共育、稻田养鱼(虾、蟹)、水产多层混养、间套复种轮作技术水平,积极

33、探索秸秆还田和汽化技术等有机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推广果园、桑园、竹园、茶园和其他林地的土鸡养殖等新型种养结合技术。以生猪集约化养殖排泄物沼气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着力推广猪沼气园林地、鸡粪鱼塘等农业废弃物食物链开发利用模式。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循环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3、精准农业。依托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机械技术和计量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综合应用智能化控制的精确滴灌、喷药、测土配方施肥和小气候调控等技术,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要素,以最少和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或更高的收入,实现农业生产的节肥、节水、节药、节工、节本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目标,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

34、环境效益。在优质高值的经济作物等产业领域广泛推广基于精准农业技术的、让农民能普遍应用的“傻瓜”技术和新型种养殖模式。4、休闲农业。依托全省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与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外延和内涵。依托农业的特色产业、山水风光、田园景观、村落文化、民俗风情资源,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大力发展以市民为服务对象的休闲农业和农家乐。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规范有序发展。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积极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到2010年基本形成一批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带、山水风景区、海岛渔区、城郊都市农业区的休闲农业基地。5、有机农业。

35、充分利用保护比较好的农业生态区域的环境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生产优质高值的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有机农产品产业化基地,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建设农产品网络信息化可追溯系统与相应的管理体系为重点,加强有机食品原产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有机栽培、有机养殖技术的培训推广,强化农产品加工、储运过程的指导与监督,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生产、销售有机产品提升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二)加强支撑体系建设,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夯实基础根据“十一五”期间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着力加强七大支撑体系建设,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36、创造条件、提供保障。1、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现代科技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力。科技创新要全面体现高产高效技术与绿色安全技术的有机结合,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以农业生物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农业循环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专项。鼓励和支持有浙江区域特色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全面应用生物技术提升种子种苗工程的源头创新能力,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优良种子种苗的产业化示范工程。积极筛选和组装配套推广各类高效生态安

37、全种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水产病害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依托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加快现有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加快推进区域性农技推广组织建设。2、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才为先,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形成由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科技大户组成的高效生态农业人才队伍,为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人才支撑。实施主要农业产业领域首席科学家制度,培养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推广教授

38、和科技专家,形成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科技团队。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教育。制定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提高农技人员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充分发挥农业推广基金会的作用,推行推广项目招投标制度。以县为单位组建综合性服务团队,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大对专业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提升经营主体的科技水平。认真落实就读省内大专院校农业种养殖技术专业类的本省学生免交学杂费政策,鼓励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兴办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务农人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

39、”计划。把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现代农民素质建设的战略举措,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学习现代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免费提供6个月至一年的现代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的后备劳动力。3、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以区域化布局为基础,以推进农户的生产专业化、企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农业专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农场)建设,着力培养百万农业专业大户和1万家产业化经营组织,抓好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加工型、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提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

40、组织水平。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各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推动各专业社之间的联合,并以专业社为主要成员,联合科技、供销、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组建联合社,构建“多位一体”的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单一专业社解决不了的问题。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体系建设,改造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积极引导多种经济组织与专业大户参与农产品流通,大力培育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和纪经人队伍,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不断规范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振兴、行业服务、行业调控中的作用。4、加强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建设。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特别是确保150亿

41、公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抓好一批大型水库建设,“千库保安”工程和标准化水库建设,如期完成1283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480座水库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5年内改造灌区136个,建设喷微灌面积25万亩,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700万亩以上。实施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改造大型泵站4处。疏浚整治河道10000公里,完成农村中小河流堤防建设1200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130条。实施滩涂围垦工程,围涂建设总面积达到95万亩。加强百万亩标准化渔塘工程建设。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再造秀

42、美山川的生态工程结合起来,着力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完成十大重要供水水库上游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和1000平方公里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平方公里。现有25度以上的陡坡地全部予以退耕还林,基本控制人为活动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加强1800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绿色廊道”建设,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确保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不断提高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比重,使浙江率先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省份之一。加快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

43、的品种、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包装标识与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充分考虑各类农产品的生产特点、贸易需要等,积极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引进实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现各类标准的成龙配套和有机衔接,确保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作为技术依据。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重点扶持”的原则,全面推进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检验范围覆盖农、林、畜、渔各类产品及其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等主要安全项目。加快认证企业、认证产品和基地的可追溯查询网络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鼓励推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认证体系

44、,建立获证企业和产品的质量信用体系和档案管理制度。“十一五”时期全省培育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1000个,农业标准化覆盖面达到40%以上,重点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检验能力基本满足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其相关国际标准和主要贸易国家标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等参数的检验要求。6、加强农业装备生产和农资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农业机械装备和副作用小、安全性能好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使涉农工业特别是涉农化学工业更加适合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着力加强生物肥药的开发研究,重点抓好生物三药(农药、兽药、鱼药)和生物三剂(食品、饲料添加剂和酶制剂)、功能化专用

45、地膜、功能性棚膜等新型农用材料的开发性生产与应用。强化新型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等装备的攻关研究,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利用水平。规范农用生产资料的经营渠道,建立与完善重要农资产品的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分级分部门落实好种子、化肥、农药、消毒等农用物资。充分发挥各级供销部门在提供农资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对农药销售的管理,建立农药销售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民使用肥药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水平。7、加强农业信息、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建设。把推动农业服务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来抓,尽快改变这些方面服务严重滞后的状况。加快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

46、。通过“抓队伍、抓资源、抓窗口、抓延伸、抓龙头”,在全省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数据库,所有乡镇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信息服务村村通,培育10000名具有岗位证书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使全省形成一个集采集、加工、发布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民信箱用户达到120万户以上。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网上商品交易。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农服务能力。鼓励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着力抓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力争在水稻、棉花、生猪、水产品等一些重要农

47、产品上能够基本普及农业保险。(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要从当前我省已全面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使这一产业成为我省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战略高度出发,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放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部署、主管领导要具体负责,落实牵头实施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切实把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2、抓好规划制定。规划是

48、产业发展的导向和制定政策的依据。高效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更需要有科学的规划作导向。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高效生态农业规划的制定,并作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制定政策、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总抓手。规划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和高效生态农业的本质特征。每一个重点主导产业都要按照贸工农一体化龙型经济的要求制定好发展的子规划。在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就涉农制造业、服务业等制订专门的配套发展规划。规划要经过充分论证。规划一旦通过就要的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真正抓出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来。3、增加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都要按照建立与完善“工业反哺

49、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制机制,按照“三高于两主要一加大”的要求,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机制。要切实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预算内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用于现代农业建设的比重每年要有所提高。要切实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优化投资结构,集中力量支持高效生态重点农业项目。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按照沟、渠、路配套的原则建设好标准农田。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政策,特别是要将过去补贴粮棉流通环节的资金用于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用好“绿箱”政策,确保重点农业公益性项目

50、的资金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规定。省、市、县各级科技经费中确保有三分之一用于农业科技,省级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的三分之一用于农业类重点实验室,省自然科学基金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农业前沿技术和科技基础研究。充分发挥我省民营经济发达优势,引导各类工商资本、外资和民间资金参与投资兴办高效生态农业,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发展农业信息、科技、金融等服务产业。对现代农业设施管理用房以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和农村村庄整治用地,要做到优先安排。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奖励范围。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到境外参展、质量论证和创建品牌,着力

51、扶持建立农产品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4、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着力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转变,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集中。深化城乡统筹的就业体制改革,方便农民进城就业,形成稳定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的原则,加快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土地使用权向大户流转集中创造条件。加快企业职工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向农民工的全覆盖,逐步建立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

52、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退出机制,淡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继续探索“农民公寓”、企业廉租房等多种促进务工经商农民在城镇稳定安居的途径,有序地推进农民的市民化,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专业种养大户成长。5、强化部门配合。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中尤其要注重整合各方力量、加强配套协作。不仅农业行政部门要加强协作,规划管理、行政执法、农业科研、医药食品以及农业投资、贸易分销、物流等各个部门更要加强协作。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在规划、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和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工商、质检、食品等主管部门要着力强化执法力度,通过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违禁药物的专项整治,加强对农资市场和农

53、业投入品的综合执法,严格产地编码、安全条码和质量可追溯检测制度等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切实加大对高效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认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健康发展。6、搞好示范引导。要按照规划,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为抓手,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点带面、有序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省、市、县各级都要组织力量,努力抓好若干典型,力争抓出成效。要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优粮工程示范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以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以基地带动周边地区生产。要在一些已探索出一套建园的成功经验和模式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选择一批园区按照综合配套的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农产品加工业、涉农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生物技术产业等,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面上高效生态农业的加快发展。 2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