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总14页)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33767632 上传时间:2021-10-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总1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总1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总1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总1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总14页)(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育学教学大纲Pedagogy一、说明部分(一)教育学的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二)教材及授课对象:林永惠,路玉才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师范类本科专业学生(三)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学课程是我校师范专业本专科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它对实现我校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心理学、学科教育学、中小学学科教材教法等共同构成了我校师范类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对教育功能有清晰的认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技能,明

2、确教师的责任,初步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掌握教育规律,学习并尝试运用教育规律分析、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四)教育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章 节教学内容课程时数分配理论讲授课堂实践导论12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3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4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6第四章教育目的4第五章课程论5第六章学生与教师6第七章教学(上)32第八章教学(下)33第九章德育33第十章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6合计54(五) 考核要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30%)+考试(70%);具体的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二、教学大纲正文: 开篇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介绍,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有个初步的

3、感性认识,理解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是为了促进人性的最优化发展,也是师范生未来职业倾向的首要选择。结合学习本门课程意义的介绍,为师范生进一步树立坚强而科学的教育观念打下基础。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是教师职业选择的理由探讨,难点是教育学课程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阐述主要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一、当代优秀或先进教师典型事迹介绍;二、课堂讨论与分享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三、学习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注:优秀或先进教师典型事迹,授课教师课根据自己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领域的教师进行介绍。教学小结: 教师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中外教育史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式的教育家,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一代又

4、一代的教育人。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社会赋予师范生的光荣使命。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表述,理解教育和教育学的性质、体系、任务、历史发展,理解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在于教育与教育学概念的阐述,教育及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基础;教学难点在于教育活动构成要素的分析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基本概念研究二、教育的要素分析三、学校教育的演进四、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研究五、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一、古代教育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三、近现代教育四、二十世纪后期教育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

5、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三、当代教育学的研究状况 教学小结: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其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环境,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远古、古代、近现代、当代几个历史时期。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问。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教育学的价值是通过对教育习俗的比较中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研究解释教育问题以及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6、,能说明教育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在于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难点在于教育作用发挥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一、文化与学校文化二、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学小结: 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制约,反过来,

7、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增长、政治民主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当代语境下,学校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致力于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促进文化的理解与宽容,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人的发展的概念,认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理解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能分析如何根据个体发展的特点实施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在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影响个体发展的内外因素;教学难点在于理解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其条件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

8、的一般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三节 教育的个人意义 一、教育将个体“沉睡”的潜能激活,并进行潜能的充分开发 二、教育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育基于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四、教育培养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显个体核心素质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二、青年期的

9、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教学小结:教育要以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认识为基础,教育活动要建立在认识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各种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准确掌握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层次结构,正确把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正确领会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尝试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标实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结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教学难点在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分析,我国教育目的实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教学方法:

10、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含义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和精神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第三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二、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教学小结:教育目的是社会把握教育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活动展开的核心和根本依据,对教育功能的取舍有重大决定作用。对实际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定向、调控和评价功能。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追求或实现某种价值的倾向性。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11、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各级各类人才,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精神实质。第五章 课程论教学目标和要求: 理解课程的内涵和类型,了解课程的表现形式,认识课程表现形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课程设计结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般性要求,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状况。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课程的内涵、类型及其表现形式;教学难点在于“泰勒原理”的解析,新课改的研究。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材料分析法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涵的几种界说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类型第二节 课程设计一、课程计划二、课程标准三、教科

12、书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第四节 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概念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三、发展性课程评价第五节 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的定义二、课程资源的特点三、课程资源的类型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小结: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类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当前,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的变革要求学校课程不断改革,而课程改革又势必会引起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革。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

13、点,理解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劳动特点,理解合格教师基本素养的构成,理解师生关系的作用、意义、类型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当代学生发展特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师生关系的理解与构建;教学难点在于当代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三、当代中学生的发展特点第二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认识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三、教师专业发展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二、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教学小结: 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整体人,具有主体性的明显和发展

14、特征。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合格教师不但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还应当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专业化发展应当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尊师爱生、共同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第七章 教学(上)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懂得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基础教育阶段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的概念、地位及其一般性任务;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及其运用;教学难点在于教学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

15、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地位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第二节 教学规律 一、教学认识过程的简约性规律 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 四、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书与育人统一的原则 二、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四、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小结:教学是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学也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

16、,直接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教学的教育性问题,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要求。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八章 教学(下)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常见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理解并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掌握中小学常规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了解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运用,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教学难点在于新课改课堂教学研究。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 二、班级授课制 三、分组教学制 四、道尔顿制 五、特朗普制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二、上课 三、作业

17、设计 四、学习辅导 五、学业评价 六、教学反思 第三节 教学方法 一、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走向 一、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由“教材”到“课程资源”) 二、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三、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 四、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教学小结: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阶段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原则的指引。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准备,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有效达成的有力保障。

18、第九章 德育教学目标和要求: 理解德育的内涵、意义,了解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基本内容,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并会运用德育实践的相关原则、途径和方法,了解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发展的现状及其改革趋势。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德育的内涵、目标和基本内容,德育过程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教学难点在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的意义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二、德育过程的规律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二、德育的途径三、德育的方法第四节 当

19、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一、学校德育观念的人性化、生活化二、学校德育模式的个性化三、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性四、学校德育方式的开放性、互动性教学小结: 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德育理论,充分了解德育的价值,德育内容的构成,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德育能力。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班级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班级建设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了解班级的特点,掌握班级建设的重要原则,熟悉班级建设的主要内容,掌握初步的指导班级建设的方法,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掌握班主任工作的有关职责、任务、方法,学会自我管理。教学重点、难点:

20、 教学重点是班级组织的发展与管理,班级建设的主要内容,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教学难点在于班级管理模式研究,班集体建设计划。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视频资料鉴赏与分析法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认识与管理 一、班级组织的认识 二、班级管理的界定 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一、班级管理有效性界说 二、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三、班集体的建设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研究 一、班主任工作研究的意义 二、班主任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班主任工作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的表达教学小结: 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环境。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就是建设好班级,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如何利用班级组织、在班级中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每位班主任应当要研究的课题。三、参考文献1、郑金洲主编,教育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2、丁锦宏主编,教育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3、张英彦主编,教育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4、余文森,王晞主编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5、余文森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2版。四、教研室:教育心理学 课程主讲负责人: 院长审核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