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0217123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生命的绿洲开始出现勃勃生机。“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读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担任主编,理念新,选文美,包装精,诱惑力强。有的学校,给人手一册。再加上配合新教材

2、的各级各类的辅导用书、练习训练,铺天盖地而来。有条件的学校、家庭,多多益善,不仅让学生觉得成为负担,而且连老师也有时觉得无所设从,这样,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课文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师思想中弱化。同时,有的学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 - 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种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一、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 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 1 )“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

3、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真正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 2 )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读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不能丢。(有些学校在早读课安排语文、英语分一、三、五与二、四、六,是不科学的做法)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离破碎,肢解得体无完肤,而是要在一词一句的认知基础上,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如第一课鲁迅的藤野先

4、生的最后几段,如果不熟读,就很难完成练习四中的第一小题。第 4 课茨威格的列夫 . 托尔斯泰开头外貌描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眼睛描写等,值得好好朗读品味。 ( 3 )背诵、默写不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首)篇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传统教学同样是十分重视背诵的,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们会说能道,但真正让他们说规范话写规范字就差多了,学生手写出来的文字潦草,难以辨认,尤其是默写,错别字多。因此,我们要挖掘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让学生背诵和默写

5、(抄写)。(如:第 3 课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中写到“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 P : 42 、 47 页带给我们的信息;第 5 课海伦 . 凯勒的再塑生命中的有关语句 P : 40 页;第 7 课郭沫若的雷电颂;还有第 8 、 9 、 10 课等等)( 4 )文言文单元要科学安排。1、教材将文言文的两个单元即五、六单元依次排列不科学,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应将其中的一个单元提到期中考试前完成比较合理。2 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两者相互促进,相

6、互补充。基本解决了说和写的素材来源问题。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每学期 6 次)。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大作文每学期至少要 8 次)(大作文每学期练笔字数要达到 3500 字左右;小作文,即平时练笔达 2 万字左右)。例如有些老师开展“兴趣作文”系列写作活动等,取得了可喜的效果。3 综合性学习要扬长避短每册的大“综合”安排 3 次,提倡搜集信息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有许多学习活动在课外进行,涉及的知识面广,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地体会到了交流的喜悦和被认可的满足,大大地提高了

7、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是工作量太大,学生如果每项都做,势必影响其他学科的课外学习时间。条件差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困难重重,无从下手。老师的工作量也大大的加重。另外,有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语文味不很浓,文化常识性的东西比较突出,很容易上成主题班会课。当学生按照老师规定的时间将收集整理的材料拿到课堂上时,名为交流,实为展示。为了给教多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评价与讨论,对发言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也没能抓住。因此,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很少,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并不大。我们提倡对于大“综合”要量力而行,要根据实际,扬长避短。 二、课堂教学,前提拒绝作秀什么是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

8、舞台;不是对学生地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什么叫作秀?这是一个外来词,英文“ show ”的音译,是“显示,表演,表现”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 2002 年增补本)的解释是“表演,演出;指为了销售、竞选等等而进行的展览、宣传活动”。作秀者,其用意是在向世人展示自己,是想引起众人的注意,世人的瞩目。可见,一件事情一旦作秀,那就只有表演意义了。当前,不少教师把课堂变成演戏的舞台,展示矫情的东西太多。学生回答个个到位,时间把握分秒不差,教学环节极为流畅自然,全堂可谓浑然天成,不着

9、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教师把教材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听了这样的课,感觉就像是在读学生虚情假意的作文,感觉缺少鲜活的生命气息。1 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警惕“新八股”公开课的目的是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教学方法,但在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得请同组的老师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学校也号召献计献策,集体协作。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经常在一些新课改公开课上看到,既有妙趣横生的表演,又有精彩纷呈的对话;既有多媒体三维空间的演示,又是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既有教

10、师诸多的赞扬声,又有学生快乐的呼叫声。所有这些固然很好,但遗憾的是花哨太多。这些一味追求形式的“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貌似“轰轰烈烈”,实质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看似穿新鞋迈大步,其实是做着秀儿走老路。这样的公开课已逐渐失去了交流、研讨、探索的本性而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是面目可憎了。 “新八股”( 8 环节)现象透视:第一步,创设情境。通过故事、小品、歌曲、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导入。第二步,整体感知。学生初读(快速阅读、浏览)全文,第三步,引出问题,学生带着老师预设好的问题思考,或者是找出最喜欢的句子等等。第四步,合作探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假设的问题,学生看书

11、或查找相关资料,或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讨论。第五步,小组汇报。各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看书或寻找资料、探讨过程中的看法或思考,各小组推出代表汇报。第六步,得出结论。教师找学生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先由学生总结,后由教师补充、总结。第七步,迁移提高。这一步根据得出的结论,教师分发一段课外材料或投影出示相关材料,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已学知识,加强巩固。第八步,教师总结。教师对这一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迎合评课者(观摩者)的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教育手段“八滥”化 - 滥用多媒体、滥用读写结合,滥用学生讨论,滥用师生表演,滥用课外文章拓展

12、,滥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滥用教师引导,滥用充分准备进行彩排。公开课要坚持九个原则:坚持评价标准多元性原则,坚持保护个性风格原则;坚持民主、反对霸权原则;坚持长远发展,反对短视原则;坚持真实“本色”原则;坚持学生受益原则;坚持鼓励尝试原则;坚持实话实说、真诚交流原则;坚持不以成败论英雄原则。公开课评价,要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生成性”如何;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课堂教学是否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公开课要做到三实:真实、扎实、朴实。真实,指教学态度,不作假,允许学生学习出错;扎实,指教学方法,不搞形式主义,学生要学得实在;朴实,指教学风格,不浮夸,

13、让学生确有所得。 2 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翻开字典,对“改革”是这样解释的: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这样说来,新课程改革不应是对以前的教育彻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面对课改,有的专家雷厉风行,大张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陈旧教法与教材改个天翻地覆,全面彻底。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之路,难道没有可取之处?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教与学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转变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却对此予以全盘否定。我认为,不能抛弃中国传统,而应该弘扬中国传统的成功经验。新课程标准强调“大语文观”,强调开掘各种课程资

14、源,提倡网络、电视、图书等进入课堂。但是,“跳出语文教语文”,是否就是跳出课本不要课本,一味追求“轰轰烈烈”呢?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和僵化,就要放弃传统阅读文质兼美的课文吗?但一些教师没有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降低了。看似穿新鞋迈大步,其实是做着秀儿走老路。传统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避免。即,灌输 - 接受。如:旧“八股式”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 - 时代背景 - 词语解释 - 段落分析 - 概括段意 - 归纳主题 - 语法修辞 - 写作方法”。就连充满感情力量和丰富思想的文学作品也以这种模式教。原本灵性的文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上

15、流行“三点一式”(即重点、难点、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其实也不科学,是“知识本位”,“目中无人”,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张志公先生说过:我倾向于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多多下功夫,试试看,怎么教法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多找出些办法来,多趟出些路子来。 所以,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要“抓好基础,当堂巩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这也是洋思的一条成功的经验。教育部有关专家在北仑课改评估反馈会上指出:“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值得继承之处,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 3 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传统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避免。即,灌输 -

16、 接受。如:旧“八股式”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 - 时代背景 - 词语解释 - 段落分析 - 概括段意 - 归纳主题 - 语法修辞 - 写作方法”。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上流行“三点一式”(即重点、难点、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其实也不科学,是“知识本位”,“目中无人”,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教育部有关专家在北仑课改评估反馈会上指出:“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值得继承之处,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 三、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并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对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生生互动,指的是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学生和

17、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师生互动,指的是教师愉快地教与学生愉快地学之间的互相促进;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研究性学之间的互相促进。 1 小组合作不可滥用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不注意就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虽然轮流发言,但实质仍然是个体独立学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有的学生成为“常驻代表”,组内外一言堂;后进生仍然缺少

18、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做好三点:因需而置,因时制宜,贵在指导。 2 家长参与要量力而行 教育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打破校内外的界限,不仅是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作文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做既可以指出孩子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给孩子提出希望。从而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得以延伸。但是,在农村,过多地让家长参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借助于家长的做法要慎重。正像有位专家说的,凡将课程改革寄托在家长身上,都将会导致改革失败。 四、忧虑与困惑 1 农村教师的压力过重

19、 “当教师真累!”这是当前不少教师对职业倦怠的一句口头禅!参与课改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心理负荷过大。概括起来,有三苦:备课难度大 - 艰苦,精神压力大 - 痛苦,体力消耗大 - 辛苦。 ( 1 )精神压力重:我国有一句古话:“百无一用是书生?”某些时候,这句话对教师这个群体而言尤为确切。许多教师心里明白,一旦下岗,一旦淘汰,自己真的是百无一用。大多没有一技之长。因此,有些领导就像企业老板警告职工一样警告老师:“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有作为才有地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事实上,在现有条件下,一个有良知又不能跳槽的教师不可能不努力工作。从早到晚,一边要上课,一边要改革;一边

20、要集会培训,一边要写材料备课;一边要教育教学研究,一边又要做学生思想工作许多教师心中有难以言说的痛,很多时候教师脸上写满了疲惫,步履沉重而急迫;很多时候真的无法说享受教育,因为真的快乐不起来啊! 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些教师面对完美的示范课,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们教学任务繁重,每天除了备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办公桌上堆放的一摞作业需要批改;违反纪律的学生需要教育;缺课的学生需要家访;各种竞赛需要辅导;遇到汇演还要排练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要老师每堂课都像示范课那样上,老师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 2 )经济压力重:为了职称,教师要参加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计算机、英语等各种培训接踵而来。要学

21、分、要培训就得交钱,每年总要大几百元的,自己掏腰包,不交钱就不给学分卡。暑(寒)假、周末本来是教师正常休假的时候,教师可以看看书,游山玩水,休憩生机,调整心态。可是很多地方的教师可以说从来没有安宁过。教师已经再也承受不起如此折腾。2 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山区、海岛学校,无论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料、设备、设施等资源严重缺乏,给教师的备课、上课带来了不少麻烦。课本上的综合性学习,许多内容都要求学生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学生能查的资料很少,而广大农村学校目前尚无电脑,或只有很少的电脑;许多

22、学校没有图书馆,或只有很小的图书室。由于缺少条件,一些活动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头上。(所以,有个老师为了与学生寻找综合性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带学生上网吧,遭到非议。)学校肩负着“二为”任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这是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农村有的学校不少是五六十人一个班的大班,老师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事实上,新课程更适宜的土壤是小班化教育环境。在目前普遍每班五六十人的环境下,“关注每一个学生”很难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适宜环境同样的小班。所以在新一轮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量力

23、而行,决不可一哄而起,大搞形式主义。3 成也考试,败也考试考试,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新课程改革既不要拒绝考试,也不要为难考试。多年来,人们总喜欢把升学引发的惨烈竞争发泄在考试头上,其实,根源不在考试本身,而在于社会,在于社会提供的资源不够充分。可以说,资源的匮乏程度和人们的渴求程度直接决定了竞争的惨烈程度,考试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人们对考试的恐惧实质是对资源匮乏恐惧的投射,在这个过程中,考试充当了替罪羔羊。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历史,考试作为一种检测、评价手段是很常见的,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次考试,而不只是学生阶段。有考试就会有应试,应试是对考试的应答和适应,不同的人应对考

24、试的策略有差异,适应能力有高低,因而应试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不但考验着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检查了一个学生应有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如果不扩大有效的资源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一味地拿考试“开刀”,只怕不解决问题。新课程把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作为考试改革的重点,进一步合理地体现考试的价值与功能。考试方式走向多样化。例如在考试内容方面,由单纯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由单纯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转变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相结合,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东西,学习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用的东西,这一变化已在近年的考试中有所体现;由单纯地考查智能转变为德、

25、体、美等相结合,如学生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都可载入成长记录总之,在保留试卷测试的基础上,增加素质评价和面试的内容,将选拔考虑和学校推荐相结合。这样的思路看起来很好。问题是,那些所谓根据新课程方案订制的考试模式,能否充分实现其预期的功能?如果能够,那倒是教育的幸事,可至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考试还不可能有那么神奇,在测试人的某些特征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最令人担心的是,诸多所谓改革的新举措,可能使考试削足适履,从而丧失了严格的标准和公正的立场,更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改革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还有什么法比考试更能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公平和信心呢?要知道,我们的社会及社会中成员的素

26、质还远远没有达到客观公正的层次。有些东西在中国目前的现实背景中很难操作。如果少数几个人的主观行为可以决定多数学生升学的命运,那谁来监控这些行为的公平公正性呢?毕竟过去统一的升学考试,已是相对成熟的一种评价形式。一旦客观评价方式变更为主观评价方式,谁也不敢对这种变更盲目乐观。考试考什么、怎样考、怎么看待考试结果等等,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着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希望。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问题,究竟是专家说了算,还是老师说了算。我以为,应该让我们的一线老师有更多的发言权。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