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教育思想

上传人:努**** 文档编号:25181419 上传时间:2021-07-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荀子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荀子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荀子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荀子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教育思想(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学大师。也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荀子对当时诸子各家的观点都予以批评,包括儒家的子游、子夏、子张、子思、孟子各派。同时他又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思想,因此被誉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学生中,李斯、韩非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而浮邱伯、张苍均是当世名儒。荀子学派与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

2、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教学思想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 1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

3、的变化。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2注重“积”“渐”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注错习俗”即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教育。他还说:“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3强调实践的作用荀子倡导人们在实践中进行人文教育,“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才能明确如何践行道德内容。荀子儒效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行重于知”的思想家,其“知之不若行之”的思想强

5、调了实践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蕴涵着实践教育的德育方法。荀子儒效篇说:“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行之明也,明自为圣人。”(荀子儒效)也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事实上,人们培养自己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精神和选择成长环境的过程也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人们的德行是在众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必须注重人的实践活动。4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荀子特别重视良好的思想方法和学习心态。他看到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

6、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因此,荀子提出了“解蔽”之法,这便是“兼陈中衡”,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这一思想方法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当然,荀子并不知道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他权衡事物的标准不是客观实践而“道”或“礼义”,这就削弱了这种思想方法的积极意义。5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所谓“虚”,即 “不以所已

7、藏害所将受”, 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一心二用,不以另一项注意妨害这一项注意。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荀子特别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而要想做到“专”,就要持之以恒,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就如同雕刻一样,只要坚持不舍,金石也可以镂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进学修德的有效途径。所以,学生

8、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6 尊师重道的思想。荀子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表达了与孟子颇为不同的见解。他说:“无地看,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21)荀子将教师视为立国之本,他以为,教师参预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他进一步指出:“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辨,则必为诞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22)总结 荀子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一些新因素。他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对的“外铄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荀子对于教学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后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及其实践对后世封建教育与政治发生过实际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