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

上传人:卢****6 文档编号:25065202 上传时间:2021-07-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质量却并不高。“重形式,轻内涵”是我国很多城市城镇化发展的真实现状。与之前所进行的城镇化方式相比,新型城镇化在质量这一方面的追求得到显著的提升,从思想上对量的追求向对质的追求这一根本内涵进行转变。本文以2002-2017年安徽省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时间轴这一水平线上测度其质量综合值并加以对比,以安徽省各地级市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作为样本在空间上进行比较。明确影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层次分析法1研究背景安

2、徽省在2016年城镇化率就已经达到51.99%,年平均增长率为1.26%,此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城镇化增长率。但安徽全省新型城镇化却存在区域差异明显、经济与环境发展不一致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各界对城镇化的根本认识不够全面,只在乎城镇化数量的多与少,却忽视了城镇化质量的高和低。城镇化质量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伴随着国家环境和条件的变更,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无法继续占据领头羊位置,城镇化转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已成为重中之重,由速度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成为重心。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要稳中有进不能盲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同时要正视并解决城镇化发展

3、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从政府主导、重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城镇化向科学、统筹发展的内涵式城镇化转变进行提速,使各区域与城乡发展能够协调和可持续。2分析2.1测度指标建立。2.1.1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的指标体系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两个子系统。其中,新型城镇化发展规模包括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三个一级指标,指的是建成区面积占比、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人口城镇化率。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指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效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质量、城乡发展关系共六个一级指标。2.1.2测度指标权重确定。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建立一个初始矩阵,该矩阵为

4、成对比较,通过二级指标互相比较可以得出这两个二级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以此来针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比较结果应用标度值表示,通过矩阵表现出来。一般用1-9来表示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度。1表示相同重要,3表示前者比后者重要,5表示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表示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表示前者比后者极其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中间值。比较时需要用因子Xi、Xj,并以aij表示两因子对目标层的影响比值的大小,设因素i与因素j两者重要性比值为aij,那么因素j与因素i两者重要性的比值则为倒数,即aij=1/aij。计算单排序向量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通过标准化后处理的矩阵特征向量就为权向

5、量,若检验不通过,则需重新构建一个矩阵。当CR3安徽省城镇化的问题第一、不协调的区域发展。沿江城市群如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地及省会合肥城镇化发展比较好,但六安、宿州、亳州和阜阳四个城市城镇化质量水平较落后。总的来说,安徽省南部城市发展优于安徽省中部城市,安徽省中部城市发展优于安徽省北部城市。第二、较弱的区域联动。虽然马鞍山、芜湖、铜陵地区已形成集群式发展,但安徽省大多数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联动性较差。第三、个别城市牺牲生态环境来推动经济发展。安徽省不少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生态坏境的重要性。第四、产业结构单一。安徽省地级城市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第五、城乡间差距明显。城镇的高速发展

6、并没有带动乡村经济的繁荣,而二三产业高度集中于城镇,城乡统筹并没有做好。4结论和建议4.1结论。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标却大相径庭。安徽省各地区并未充分自身优势,来达成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也没有形成城市和农村两区域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无法使中心城镇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4.1.1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在区域上存在明显差异各市城镇化发展体系目前并未实行较为科学的布局,需要以中心城市的繁荣发展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城市,二者协同进步与发展。即以合肥所处经济圈带动毗邻城市,以合肥为中心建立安徽中部经济区,沿江则要以皖江地区为首带动安徽南部地区经济升级,以芜湖为

7、中心建立安徽南部经济区,以安徽南部城市群带动安徽北部经济,同时与中原经济区互成掎角之势。4.1.2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理念急需转变各地区目前只重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规模的理念仍占据主导思想,实则应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实现由偏重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转变,当前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和环境代价过于高昂,城镇化发展的包容性还需进一步实现。4.2建议。(1)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科学理念为指导核心,制造业与基础产业为基础发展关联产业和第三产业,新型城镇化除了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更应着重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围绕各产业进行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

8、务水平。(2)合理利用土地潜力合理使用建设用地供给,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并实施进一步的管控,严格控制城镇扩张的速度和规模,提高土地的利用水平,保障城镇建设和保护土地同时进行,提高土地经济利用收益。(3)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安徽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新的中心到外围的城镇化格局,重点发挥经济联动的幅射作用,重点吸收农村过剩劳动力,对经济运行和生产要素向各区域拓展和开发进行引导。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制度上,加快户籍转入制度和社保制度的改革,提高居民生活福利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经济战略转移和市民化。促使乡镇居民在户籍和生活方式两方面向城镇居民改变,逐步提升基层群众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曹刚.中国城镇化模式举证及其本质差异J.改革,2010,(4):78-83.2吴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以刘易斯拐点期为背景的理论、模式与政策研究J.经济科学,2015,(2):18-293阿荣,陈才,董振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0):26-32.4钱力,杜金娥.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北方经贸,2014,(7):78-80.5张巧玲.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