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ppt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40653257 上传时间:2024-04-2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707.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ppt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第1,21,2小节小节 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1,2小节 微分方程与传递函一、微分方程一、微分方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系统中各种信号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系统中各种信号(或变或变 量量)的传递和转换关系的。的传递和转换关系的。一、微分方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系统中各种信号(或变3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输入输入-输出模型输出模型 着重描述的是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状态空间模型状态空间模型 着重描述的是

2、系统输入量与内部状态之间以及内部状态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3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机理法机理法和实验实验法法(系统辨识)建模方法:建模方法:机理法机理法 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化学定律列写出变量间的数学表达式,并实验验证。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机理法和实验法(系统辨识)建模 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号(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正弦信号等),根据系统或元件的输出响应,经过数据处理而辨识出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验法实验法(系统辨识系统辨识)对系统或元件输入一定形式的信号(阶跃 实验法(系机理建模步骤机理建模步骤(1)建立物理

3、模型。必要的简化和假设(2)列写原始方程。根据系统内在规律(牛 顿运动学,能量守恒、物料守恒等)建立各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3)选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及状态变量 消去中间变量,建立模型,机理建模步骤(1)建立物理模型。必要的简化和假设,RLCRLC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RLC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例例2.1 2.1 带阻尼的质量弹簧系带阻尼的质量弹簧系统如图所示,当外力统如图所示,当外力F(t)F(t)作作用于系统时,系统将产生运用于系统时,系统将产生运动,试写出外力动,试写出外力F(t)F(t)与质量与质量块的位移块的位移x(t)x(t)之间的动态方之间的动态方程。其中弹簧的弹性

4、系数为程。其中弹簧的弹性系数为k k,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为,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为f f,质,质量块的质量为量块的质量为m m。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例2.1 带阻尼的质量弹簧系统如图所示,当外力F(t)作用于分析质量块分析质量块M M受力,有受力,有:(1)(1)外力外力F F(2)(2)弹簧恢复力弹簧恢复力kx(t)kx(t)(3)(3)阻尼力阻尼力 (4)(4)惯性力惯性力 F F克服弹簧恢复力和阻尼力,使克服弹簧恢复力和阻尼力,使M M向下运动,向下运动,产生加速度产生加速度固定端固定端与变形长度相关与变形速度相关分析质量块M受力,有:F克服弹簧恢复力和阻尼力,使M向下式中:式

5、中:x x 为为M M的位移的位移(m)(m);f f 为阻尼系为阻尼系(Ns/m);(Ns/m);k k 为弹性系数为弹性系数(N/m)(N/m)。由于由于M M受力平衡,所以受力平衡,所以式中:x 为M的位移(m);由于M受力平衡,所以二、传递函数二、传递函数线性系统的输入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输出关系:方程两端进行拉氏变换:方程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在零初始条件下:二、传递函数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方程两端进行拉氏变换:12 线性定常系统在输入、输出零初始条件线性定常系统在输入、输出零初始条件的条件下,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的条件下,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

6、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1.1.传递函数的定义传递函数的定义12 线性定常系统在输入、输出零初始条件1.传递函数的定2.2.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存在转换关系: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存在转换关系:2.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存在转换关系:例:已知直流电动机以电枢电压例:已知直流电动机以电枢电压 为输为输入量,以角速度入量,以角速度 为输出量的微分方程:为输出量的微分方程:其中,其中,为已知的定常参数,求相为已知的定常参数,求相应的传递函数。应的传递函数。例:已知直流电动机以电枢电压 为输入量,以角速度 解:将微分方程两边各项取拉氏变换:解:将微分方程两边各项取

7、拉氏变换: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为: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为: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为:3.3.传递函数的因式分解形式传递函数的因式分解形式(零极点形式零极点形式)K Kg g:传递函数的:传递函数的增益-zi(i=-zi(i=1,1,2 2,m,m):传递函数的传递函数的零点-pj(j=1,2,pj(j=1,2,n):传递函数的传递函数的极点 (n m)3.传递函数的因式分解形式(零极点形式)Kg:传递函数的增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闭环特征方程,即令分母多项式等于零:以电动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例,认识以电动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例,认识传递函数中的一些术语:传递函数中的一些术语:系统的最高阶次,最高阶次,是特

8、征方程的最高阶次,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即令分母多项式等于零:以电动机系统的系统的闭环极点,闭环极点,也称为特征根,特征根,是闭环特征方程的解:系统的闭环零点,闭环零点,是分子多项式等于零时的解。系统的闭环极点,也称为特征根,是闭环特19三、传递函数的性质三、传递函数的性质1 1、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2 2、传递函数是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输入变、传递函数是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输入变 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不同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不同 的物理系统可以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的物理系统可以具有相同的传递函数;3 3、传递函数表征系统本身的一

9、种属性,表示、传递函数表征系统本身的一种属性,表示 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它与输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它与输 入信号的大小和性质无关;入信号的大小和性质无关;4 4、传递函数是关于复变量、传递函数是关于复变量s s的有理真分式,的有理真分式,它的分子,分母的阶次是它的分子,分母的阶次是n mn m19三、传递函数的性质1、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5.5.传递函数为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为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5.传递函数为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系统的单四、基本四、基本RLCR

10、LC网络的复阻抗网络的复阻抗 电阻、电容、电感与电压、电流之间满足广义的欧姆定律。RLC:时域:拉式变换:复阻抗:四、基本RLC网络的复阻抗 电阻、电容、电感与电压、电流例:列写RC网络的传递函数.将复阻抗1/sC代替电容C,输入输出函数变为复函数例:列写RC网络的传递函数.将复阻抗1/sC代替电容C,输入.将复阻抗将复阻抗1/sC1/sC代替电容代替电容C C,输入输出函数变,输入输出函数变 为复函数为复函数.将复阻抗1/sC代替电容C,输入输出函数变.利用欧姆定理:利用欧姆定理:1/sC11/sC1与与R1R1并联,而后再与并联,而后再与R2R2和和1/sC21/sC2串联,串联,求得输入

11、端的总阻抗求得输入端的总阻抗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ppt课件.将复阻抗将复阻抗1/sC1/sC代替电容代替电容C C,输入输出函数变为,输入输出函数变为 复函数复函数.将复阻抗1/sC代替电容C,输入输出函数变为.利用欧姆定理:利用欧姆定理:1/sC1 1/sC1与与R1R1并联,而后再与并联,而后再与R2R2和和1/sC21/sC2串联,串联,求得输入端的总阻抗求得输入端的总阻抗R2R2和和1/sC21/sC2对对Ui(s)Ui(s)进行进行分压,得到输出分压,得到输出Uo(s)Uo(s)化简,并写成输出/输入的形式:.利用欧姆定理:化简,并写成输出/输入的形式:关于并联电路阻抗的计算:关于并联电路阻抗的计算:关于并联电路阻抗的计算:1.1.阻抗替换:阻抗替换:2.2.1/sC1/sC与与R R并联:并联:例:1.阻抗替换:2.1/sC与R并联:例:3.3.输入端总阻抗:输入端总阻抗:4.4.输出端分压:输出端分压:5.5.传递函数:传递函数:3.输入端总阻抗:4.输出端分压:5.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