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高职教学PPT课件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0574304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PPT 页数:682 大小:23.1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药理学》高职教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2页
《药理学》高职教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2页
《药理学》高职教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2页
资源描述:

《《药理学》高职教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高职教学PPT课件(68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药理学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本章重点1.掌握药物和药物学的概念、护士在药物应用中的职责。2.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特点。3.熟悉体内过程与药效的关系。4.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第一节 概述一、药物和药物学的概念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的疾病和计划生育的物质。药物学:是在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知识和药物化学等药学知识的基础上研究药物的作用,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第一节 概述一、药物和药物学的概念特殊药物普通药物1、精神药物:艾司唑仑2、麻醉药物:吗啡3、毒

2、性药物:阿托品4、放射药物:非处方药(OTC)Over the counter处方药第一节 概述一、药物和药物学的概念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一节 概述二、护士在药物应用中的职责(一)给药前1.收集病人基础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以便判断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2.明确医生的用药目的,包括患者的疾病诊断情况和用药情况等。3.熟悉所用药物的一般知识,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4.掌握用药时和用药后的护理要点。第一节 概述二、护士在药物应用中的职责(二)给药时1.仔

3、细阅读医嘱,严格按医嘱给患者用药,若对医嘱有疑问,应及时与医师联系,询问清楚后执行。2.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3.为使药物能达到应有的疗效,应合理掌握给药时间,正确使用给药方法。4.要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5.应向患者介绍有关用药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第一节 概述二、护士在药物应用中的职责(三)用药后1.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判断药物是否发挥疗效。2.发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师。3.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向患者或其家属宣讲所用药物的有关知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e

4、xcitation)-使原有功能水平提高 肾上腺素激动 受体 -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率加快抑制(inhibition)-使原有功能水平降低 普萘洛尔阻断 受体 -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率减慢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未进入血液循环 局部麻醉 吸收作用进入血液循环 心脏抑制 直接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 间接作用-继发于直接作用 利尿、消肿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作用-与治疗目的无关作用 少,不良反应相对少 普遍细胞作用-选择性低,不良反应相 对较多 选择性低的优点:广谱抗菌、抗寄生虫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

5、力学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防治作用:指在临床应用药物时,既可以产生符 合用药目的的作用。预防作用 治疗作用:2.不良反应:出现的一些不符合用药目的的甚至给病 人带来痛苦的反应。对因治疗对因治疗对因治疗对因治疗-治本(抗感染治本(抗感染治本(抗感染治本(抗感染抗菌素)抗菌素)抗菌素)抗菌素)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治标(退热治标(退热治标(退热治标(退热-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2.不良反应(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2)毒性作用

6、: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急性毒性-立即发生 慢性毒性-蓄积作用 致癌三致反应 致畸反应停 致突变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2.不良反应(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指已被致敏的机体对所用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4)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短效应-巴比妥类催眠药的宿醉现象 长效应-氨基甙类抗菌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后遗症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二、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2.不良反应(5)停药反应:是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出现原有疾病加剧,如长期服

7、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6)依赖性:是指长期用药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需要连续用药的现象。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是指患者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停药会造成患者极大的精神不适,渴望再次用药。躯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是指长期用药患者对药物产生适应状态,停药将产生强烈的戒断症状,表现为精神和躯体方面一系列特有的生理功能紊乱症状。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机制的分类1.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理化性、非结构性渗透压改变甘露醇(脑水肿)脂溶性 麻醉乙醚 影响pH 抗酸药中和胃酸,碱化或酸化尿液 络合作用 二巯基丙醇能络合类金属砷,用于砷中毒第二节 药

8、物效应动力学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机制的分类2.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结构特异性参与或干扰代谢过程补充疗法或抗代谢药:胰岛素、5-氟尿嘧啶 影响体内活性物质 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影响离子通道钙通道拮抗剂 影响受体很多药物通过激动或拮抗受体产生药效。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二)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1.受体的概念: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内的大分子物质,可特异地识别某些药物或体内生物活性物质,并与之暂时结合,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1)细胞膜受体:肾上腺素受体(,)、胆碱受体(M,N)(2)胞浆内受体:甾体激素-R,如肾上腺皮质激素-R,性激素-R(3)细胞核受体

9、:如甲状腺激素-R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二)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1.受体的概念受体的由来:1878年Langley提出可能存在一种与药物结合的物质。1905年称种物质为接受物质(receptive substance)。1908年Ehrlich首先提出受体(receptor,R)。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速率学说Rate theory、二态模型Two model theory。1948年Ahlquist提出肾上腺素受体亚型。1972年Sutherland第二信使学说。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二)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2.药物与受体结合两个条件

10、:(1)受体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2)受体拮抗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3)受体部分激动药:指与受体有亲和力,仅有较弱的内在活性。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相结合的能力2.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二)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2.药物与受体结合部分激动药与完全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二)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2.药物与受体结合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三、药物的作用机制(二)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2.药物与受体结合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体体内内过

11、过程程吸收吸收 absorption分布分布 distribution代谢代谢 metabolism排泄排泄 excretion转转 运运主动主动被动被动转转 化化(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药物的跨膜转运通道蛋白通道蛋白嵌入蛋白嵌入蛋白表在蛋白表在蛋白表在蛋白表在蛋白载体载体水水水水相相相相孔孔孔孔道道道道疏水端疏水端疏水端疏水端亲水端亲水端亲水端亲水端膜外侧膜外侧膜内侧膜内侧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被动转运:顺差、不耗能-下山运动 1.滤过:小分子、水溶性物质通过 2.简单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通过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药物分子量的大小;

12、脂溶性高低和极性大小;pH值高低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被动转运:顺差、不耗能-下山运动 100100 50 500 0下下 山山 运运 动动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被动转运pH对弱酸(碱)性药物转运的影响。pH解离度解离度脂溶性脂溶性水溶性水溶性酸酸碱碱难解离酸酸碱碱难解离酸碱碱酸易解离酸碱碱酸易解离口口诀诀脂溶性高脂溶性高-易扩易扩散散脂溶性低脂溶性低-难扩难扩散散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二)主动转运100100 50 500 0耗耗耗耗 能能能能 情情情情 况况况况上上 山山 运运 动动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3、(二)主动转运是指药物分子依赖于特异性的载体蛋白,逆浓度差及电位差的转运。特点:1.逆差、消耗能量上山运动 2.需要特异性载体 3.饱和性 4.竞争抑制性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二)主动转运水相孔道水相孔道 滤过滤过(水溶性水溶性)简单扩散简单扩散 (脂溶性脂溶性)离子离子载体转运载体转运滤过滤过滤过滤过简单扩散简单扩散简单扩散简单扩散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离子通道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易化扩散镶嵌蛋白镶嵌蛋白载体转运载体转运载体转运载体转运载体转运载体转运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跨膜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血管内给药无吸

14、收过程。1.消化道吸收(1)口服药的吸收(2)舌下给药的吸收(3)直肠给药的吸收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1.消化道吸收 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无首关消除。又被称为首过消除、第一关卡作用,是指药物在肠胃吸收时,经肠胃黏膜及肝细胞代谢酶的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2.皮下、肌内注射给药的吸收:药物吸收迅速,可避免首关消除。3.呼吸道吸收:肺泡面积大、壁薄、毛细血管丰富,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药物或气体如异丙肾上腺素气溶胶等,可从支气管黏膜和肺泡上皮细胞迅速吸收。4.皮肤和黏膜吸收: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但脂溶性很高的药物

15、可经皮肤吸收发挥疗效。黏膜的吸收能力较皮肤强,如鼻腔黏膜吸收面积大,血管丰富,吸收也迅速。有些杀虫剂如有机磷酸酯类可从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吸收,引起中毒,故应注意。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口腔黏膜胃粘膜肠黏膜直肠黏膜肝体循环淋巴管首过消除胆管肝肠循环舌舌 下下口口服服直肠黏膜直肠黏膜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体体体体循循循循环环环环首关消除示意图首关消除示意图肝脏肝脏肠黏膜肠黏膜代谢代谢心脏心脏代谢代谢小肠小肠药物药物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二)分布药物吸收后,经血液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分布。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1.药物

16、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型 a.暂时失活(不能到血管外达到 作用部位),不能进行转运、代谢和排泄,起储库作用。b.结合存在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 现象;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二)分布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剂、氯喹结合型3.药物与局部器官血流量的关系:再分布药物从一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4.药物与体液pH值5.药物与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三)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或结构变化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其结局如下:灭活 大多数减活增活 形成活性代谢物。增毒 产

17、生毒性代谢物。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三)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转化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氧化、水解、还原;大多数灭活第二步:结合;几乎全灭活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能促进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特点: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和活性可受药物影响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四)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自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1.肾排泄:大多数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尿液pH对药物排泄的影响: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而在酸性尿液中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弱碱性药物则相反。意义:改变尿液pH可以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用于药物中毒的解毒

18、或增强疗效。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四)排泄1.肾排泄肾小管肾小管血血 管管体体外外H+巴比妥类巴比妥类巴比妥类巴比妥类催眠药催眠药催眠药催眠药H+脂溶性脂溶性药物药物药物药物HH+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四)排泄1.肾排泄肾小管肾小管血血 管管体体外外OH-脂溶性脂溶性药物药物药物药物HH+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巴比妥类巴比妥类巴比妥类巴比妥类催眠药催眠药催眠药催眠药H+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四)排泄2.胆汁排泄有些药物和代谢产物可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其中有的药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

19、肠道内又被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3.其他排泄途径一些弱碱性药物可经乳汁排泄,如吗啡、阿托品等,故哺乳期妇女用药应谨慎,以免对乳儿产生不良反应。少数药物也通过唾液腺和汗腺排泄。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四)排泄肝脏肝脏药物肝肠循环示意图药物肝肠循环示意图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药物再次产生作用治疗作用毒性作用体体外外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三、药动学基本概念时量关系及时效关系示意图:CmaxTpeakTpeakCt持续期残留期潜伏期MTCMEC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三、药动学基本概念(一)药物的消除1.恒比消除:又称一级动力学

20、消除,是指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按恒定比例消除,其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2.恒量消除:又称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数量,其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其特点:恒量消除;t1/2不恒定;易蓄积中毒。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三、药动学基本概念(一)药物的消除1.恒比消除:又称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按恒定比例消除,其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2.恒量消除:又称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数量,其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其特点:恒量消除;t1/2不恒定;易蓄积中毒。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三、药动学基本概念(二)蓄积 在反复多次使用药物时,因不能及时消除体内

21、的药物,使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增高,此种现象为蓄积。只要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必然产生蓄积,临床用药时可利用药物蓄积使药物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药物过分蓄积,则会引起中毒,这在用药时应该注意。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三、药动学基本概念(三)半衰期 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临床意义: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以t1/2为给药间隔时间,多次恒量给药,约经5个t1/2可达稳态血药浓度。预测药物基本消除时间,停药达5个t1/2,可以认为药物基本消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t1/2 延长,应调整患者的给药方案。第三节 药物代谢

22、动力学三、药动学基本概念(四)稳态血药浓度以半衰期为给药时间间隔,连续恒量给药后,体内药量逐渐累积,经5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基本达稳定水平称为稳态,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机体方面的因素,如病人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精神状态、病理状态等。药物方面的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剂量和剂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各种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目的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机体方面的因素(一)年龄 1.儿童:儿童生理功能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别,年龄越小,差别越大。2.老人:老人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肝脏代谢功能、肾脏排泄功

23、能降低。(二)性别 妇女的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有所不同,用药时应适当考虑。如在月经期和妊娠期禁用泻药和抗凝血药,妊娠早期禁用抗代谢药和激素药等已知的致畸药物。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机体方面的因素(三)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的差异导致机体内酶及蛋白质的含量、性质及活性的差异,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明显影响药物效应。(四)病理状态 病理因素能改变机体处理药物的能力,并影响机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如阿司匹林仅可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无影响。肾功能不全者,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减慢,半衰期延长,可发生积蓄性中毒。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机体方面的

24、因素(五)心理因素 病人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积极、乐观、主动配合医生治疗的心理状态能够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而消极、失望、悲观的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六)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1.耐受性和耐药性:耐受性是指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要达到原有反应必须增加剂量。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又称抗药性。2.依赖性和停药症状:药物滥用,特别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滥用易引起依赖性,应用时应严格依法管理。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或称为停药综合征。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二、药物方面的因素(一)剂量1.无

25、效量2.最小有效量:药物开始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3.最大治疗量(极量):是指能产生最大效应而不引起中毒的剂量。4.常用量5.最小中毒量:指超过极量,血药浓度继续升高,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6.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一般此范围越大,用药越安全。7.治疗指数是指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可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指数越大,安全性越大。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二、药物方面的因素(一)剂量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二、药物方面的因素(二)剂型和给药途径同种药物不同剂型,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作用强度、持续时间,如注射给药一般

26、较口服给药起效快,作用显著;甚至还会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如硫酸镁内服可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解痉、镇静和抗高血压的作用。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二、药物方面的因素(三)给药方法1.给药时间:饭前、饭后、睡前、发作时等。2.给药间隔:根据药物半衰期、病情程度、代谢情况而调整。3.疗程:视疾病、病情而定。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二、药物方面的因素(四)药物的相互作用1.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在体外配伍时能发生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可能引起药物疗效降低,毒性增加称为配伍禁忌,如10%葡萄糖注射液(pH3.25.5)和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pH9.511.0)混合后,磺胺嘧啶可析出结晶,静

27、脉给药有可能造成栓塞。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二、药物方面的因素(四)药物的相互作用2.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一是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改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而影响药物的作用。二是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影响合并应用药物与受体结合,影响体内活性物质的合成、贮存、代谢等,从而改变药物的效应。思考题1.简述药物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首关消除、恒比消除、药酶诱导剂、药酶抑制剂、半衰期、依赖性、耐受性、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概念的含义。2.简述药物主动转运和简单扩散的特点。3.简述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4.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5.简述受体

28、激动药和受体拮抗药的概念。6.简述半衰期的临床意义。7.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药理学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第七节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第八节 抗结核病药第九节 常用消毒防腐药本章重点1.掌握天然青霉素抗菌谱、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药物的抗菌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特点、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一线抗结核病药的作用特点、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2.熟悉抗菌药、抗生素

29、与化学治疗的基本概念,熟悉半合成青霉素的特点、用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用途和用药注意事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以及庆大霉素、大观霉素的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3.了解克林霉素的特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以及氯霉素的特点,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的作用特点、用途、用药注意事项,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的用途,各类消毒防腐药的特点及用途。第一节 概述抗微生物药是一类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用于体内抗微生物、寄生虫感染及恶性肿瘤的药物称为化学治疗药。第一节 概述1.抗菌谱:是指抗微生物药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

30、范围。窄谱:指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葡链肺淋脑炭气破白肉肺流肠痢变布鼠百霍绿军伤幽门一枝一线连四体2.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其他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代谢产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第一节 概述3.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和抗生素。4.耐药性:是指抗菌药与病原体反复多次接触后,病原体对该药的感敏性降低甚至消失,也称为抗药性。5.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菌药接触后,当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

31、度或被机体消除后,其对细菌生长繁殖的抑菌作用仍会维持一定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第一节 概述抗菌药的作用机制细胞浆细胞壁细胞膜蛋白质影响膜通透性抑制DNA合成抑制叶酸代谢影响RNA合成影响蛋白质合成抑制胞壁合成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6-6-氨基青霉烷酸头孢菌素类:7-7-氨基头孢烷酸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2.有交叉过敏反应 1.1.化学结构相似3.抗菌机理相同4.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相同 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青霉素 G(Penicillin G)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结构:侧链中含有苄基,故又名苄青霉素性质:

32、不稳定(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现用现配;(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3)不耐酸,口服吸收少,需肌注或静滴;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过敏反应严重注意:葡萄糖注射液的注意:葡萄糖注射液的p pH3.25.5H3.25.5。青霉素水溶液稳定的青霉素水溶液稳定的p pH H为为6.06.56.06.5,结果: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青霉素可加速青霉素结果: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青霉素可加速青霉素的的-内酰胺环开环内酰胺环开环水解而使效价降低。水解而使效价降低。原因:葡萄糖注射液在生产中为提高澄明度合原因:葡萄糖注射液在生产中为提高澄明度合格率和热压灭菌时的稳定性都加入了一格率和热压

33、灭菌时的稳定性都加入了一定的定的盐酸盐酸;溶媒溶媒 :0.9%0.9%氯化钠氯化钠 p pH H 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青霉素G(penicillin G)【抗菌作用与用途】青霉素对繁殖期敏感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敏感菌株包括G+菌、G-球菌及螺旋体,属窄谱抗生素。1、G+球菌感染: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除金葡菌以外)等。2、G+杆菌感染:白喉、破伤风、炭疽杆菌、厌氧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产气夹膜杆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3、G-球菌感染: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4、螺旋体感染:梅毒、钩端、回归热螺旋体等。5、放线菌 感染对大多数的G-杆菌无效,对金

34、葡菌产生的-内酰胺酶不稳定。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青霉素G(penicillin G)【不良反应】1.变态反应主要不良反应表现:药疹、血清病、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等 防治:(1)询问过敏史;(2)皮试;(3)专用注射器,药物现用现配;(4)避免饥饿时注射或局部用药(局部用药也应作皮试);(5)作好抢救准备首选肾上腺素。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青霉素G(penicillin G)【不良反应】2.赫氏反应应用青霉素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等感染时,患者可出现症状加剧的现象,称为赫氏反应,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此反

35、应可能是大量病原体被杀死后释放的物质所致。3.其他不良反应肌内注射青霉素G可出现局部刺激症状,如红肿、疼痛、硬结,剂量过大或静脉给药过快,可对大脑皮质产生直接刺激作用。鞘内注射可引起脑膜或神经刺激症状。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优点:广谱、耐酸、耐酶、过敏反应轻1.耐酸不耐酶青霉素2.耐酶耐酸青霉素3.广谱青霉素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1.耐酸不耐酶青霉素苯氧青霉素类 青霉素V(penicillinV)非奈西林(phenethicillin)特点:耐酸不耐酶 可口服 抗菌

36、谱与青霉素同用于轻症感染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2.耐酶耐酸青霉素异唑类青霉素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氟氯西(flucloxacillin)特点:耐酸耐酶 可口服,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不易透过 血脑屏障 双氯西林作用最强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Ampicillin)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特点:耐酸可口服;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对G-杆菌有效可用于伤寒、副伤寒以及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

37、染、尿路感染。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 (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以及阿洛西林(azlocillin)和美洛西林(mezlocillin)等酰脲类青霉素。特点:不耐酸不耐酶口服无效,对耐药金葡菌无效;对大多数G-菌有效可用于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 及泌尿道感染;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 的感染如烧伤创面感染 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美西林(mecillin

38、am)、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替莫西林(temocillin)特点:1.对G-菌产生的 -内酰胺酶稳定 2.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各种青霉素类对胃酸和青霉素酶的稳定性天然青霉素:耐酸青霉素类:耐酶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不耐酸不耐酶耐酸不耐酶耐酸耐酶耐酸不耐酶不耐酸不耐酶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头孢菌素头孢菌素类是由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联接不同侧链制成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抗菌机制与青霉素相似。特点:1、抗菌谱广,作用强。2、对 -内酰胺酶稳定。3、过敏反应发生率低。第二节

39、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噻吩 cefalothin 头孢唑啉 cefazolin 头孢氨苄 cefalexin 头孢拉定 cefradin 第二代:头孢呋辛 cefuroxime 头孢孟多 cefamandole 头孢克洛 cefaclor 头孢丙烯 cefprozil 第三代:头孢噻肟 cefotaxime 头孢曲松 ceftriaxone 头孢他定 ceftazidime 头孢哌酮 cefoperazone第四代:头孢匹罗 cefpirome 头孢 吡肟 cefepime 头孢利定 cefolidin 头孢噻利 cefoselis 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

40、酰胺类抗生素二、头孢菌素吸收:一般口服吸收差,需注射给药。但某些头孢菌素,如头孢氨苄可口服。分布: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穿透力强,分布广,可透过血脑屏障。排泄:主要经肾脏排泄。注意:头孢哌酮、头孢克肟主要经胆汁排泄。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头孢菌素抗菌作用抗菌谱:1.第一代和第二代对G+菌作用较强,对 G-菌含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作用弱或无效;2.第三代和第四代对G-菌作用较强,对G+菌作用弱。作用原理: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同与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结合 粘肽的形成 阻碍细胞壁合成 杀菌药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头孢菌素抗菌作用抗菌谱:1.第一代和第二代对G+菌

41、作用较强,对 G-菌含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作用弱或无效;2.第三代和第四代对G-菌作用较强,对G+菌作用弱。作用原理: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同与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结合 粘肽的形成 阻碍细胞壁合成 杀菌药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头孢菌素药名 抗菌谱 酶稳定性 用途 肾毒性 G+G-第一代 强 弱 青霉素酶稳定 耐青霉素酶 铜绿假单胞菌 -内酰胺酶差 金葡菌感染 及厌氧菌无效第二代 强 稍强 -内酰胺酶 产酶耐药G-铜绿假单胞菌 稳定 杆菌感染;降低 无效,部分对 敏感G+菌 感染 厌氧菌有效第三代 弱 强 高度稳定 重症耐药G-基本无毒 铜绿假单胞菌 杆菌感染 及厌氧菌有效第四

42、代 弱 更强 更稳定 同上 无毒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常见的是过敏反应,多为皮疹、荨麻疹等,偶见过敏性休克。对青霉素过敏者有5%10%对头孢菌素有交叉过敏反应。第一代头孢菌素大剂量使用有肾脏毒性,口服给药可发生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偶见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可引起低凝血酶原症或血小板减少而导致严重出血,可补充维生素K防治。与乙醇同时应用可产生“醉酒样”反应。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三、其他-内酰胺类1.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imipenem),又称亚胺硫霉素,与脱氢肽酶抑制药西司他丁(cilas

43、tatin)等量配伍的复方注射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菌谱广,主要用于各种革兰阴性和阳性需氧菌和厌氧菌所引起的泌尿道、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妇科与腹腔感染,以及败血症、骨髓炎等。不良反应少见,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恶心、呕吐、静脉炎等。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三、其他-内酰胺类抗生素2.头霉素类:有头霉素(cephamycin)、头孢西丁(cefoxitin)等。头孢西丁为该类药的代表药,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同,对厌氧菌有高效。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呼吸道、盆腔、腹腔感染以及败血症、心内膜炎。不良反应与头孢菌素类相似。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

44、生素三、其他-内酰胺类抗生素3.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aztreonam),对革兰阴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厌氧菌作用弱,有耐酶、低毒等特点。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呼吸道、胆道、软组织感染及脑膜炎、败血症的治疗。不良反应轻,主要为皮疹、胃肠道不适、血清转氨酶升高等。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1.化学结构相似: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 为6-氨基青酶烷酸头孢菌素的基本结构为7-氨基头孢烷酸R1CNHSNOOR2COO-71234567ACABA青霉素的基本结构头孢菌素的基本结构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2.有交叉过

45、敏反应 完全交叉过敏 头孢菌素类 部分交叉过敏部分交叉过敏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3.抗菌机理相同(1)通过竞争细菌的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胞壁的黏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大量的水分涌进细菌体内,使细菌肿胀、破裂、死亡;(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4.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相同(1)产生水解酶 (-内酰胺酶)最常见的机制(2)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牵制机制(3)靶位结构改变(4)胞壁外膜通透性

46、改变(5)自溶酶缺少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本类药物均具有大环内酯环结构,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迅速发挥抑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有较强作用,用于治疗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具有疗效较确定,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但抗菌谱较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细菌易耐药等缺点。第一代:红霉素(erythromycin)、吉他霉素(白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第二代: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红霉素红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拉霉素克拉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罗红霉素罗红霉

47、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地红霉素地红霉素地红霉素麦迪霉素麦迪霉素麦迪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交沙霉素交沙霉素交沙霉素罗他霉素罗他霉素罗他霉素罗他霉素阿奇霉素阿奇霉素阿奇霉素阿奇霉素(1515元环元环元环元环)14141414元环元环元环元环1616元环元环元环元环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红霉素(erythromycin)是由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获得,在中性水溶液中稳定,在酸性(pH5)溶液中不稳定,易破坏,碱性条件下抗菌作用增强。为避免口服时被胃酸破坏,常采用肠溶衣片,或制成脂类

48、及脂化合物的盐类如琥乙红霉素(erythromycin ethylsuccinate)、依托红霉素(cerythromycin estolate)等。吸收好、分布广,半衰期约2h,大部分经肝破坏,作用可维持612h。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机制:与细菌核蛋白50S亚基结合,阻止肽链的形成及延伸,蛋白质合成受阻。特点:第一代(1)窄谱(2)不耐酸(肠溶片)(3)血药浓度低(4)胃、肝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抗菌作用与用途】1.作为PG替代药:对PG过敏者的G+菌感染;耐PG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2.G-敏感菌所致感染:如军团菌病(

49、首选药);流感杆菌;百日咳胞特菌;布什杆菌;空肠弯曲菌等。3.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首选药)4.厌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局部刺激:胃肠道反应或静脉炎。2.肝损害注意:选择溶媒盐析:氯化钠直接溶解红霉素,则可生成胶状物而不溶。方法:将粉针溶于注射用水中,再加入 至氯化钠液中。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局部刺激:胃肠道反应或静脉炎。2.肝损害注意:选择溶媒盐析:氯化钠直接溶解红霉素,则可生成胶状物而不溶。方法:将粉针溶于注射用

50、水中,再加入 至氯化钠液中。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二、林可霉素类药物:林可霉素(lincomycin,洁霉素),克林霉素(clindamycin,氯洁霉素)克林霉素是林可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且口服吸收好,抗菌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毒性小,故临床较常用。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二、林可霉素类【抗菌作用与用途】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稍窄。对厌氧菌和G+(包括耐酶金葡菌)作用强。对部分G-球菌、人型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有抑制作用。对G-杆菌、MRSA、肺炎支原体无效。临床应用:一般不首选1.各种厌氧菌引起的口腔、腹腔及妇科感染;2.G+敏感菌感染(主要用于-内酰胺类抗生素

51、无效或过敏的骨髓炎、呼吸系、泌尿系感染)。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二、林可霉素类【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2.长期用药:二重感染和伪膜性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一、氨基糖苷类本类抗生素呈碱性,其盐易溶于水,性质稳定。本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小诺米星、西索米星、大观霉素等,有以下共同特点:1.抗菌谱较广,抗菌机制相似。2.口服难吸收,仅作为肠道消毒和治疗肠道感染;全身感染必须注射用药,大部分药物以原形由肾排泄,可用于泌尿道感染。3.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一、氨基糖苷类氨基

52、糖苷类的主要不良反应有:1.耳毒性2.肾毒性3.过敏反应4.神经肌肉麻痹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一、氨基糖苷类药物 对灭活酶稳定性过敏反应耳毒性肾毒性链霉素 +卡那 +庆大 +妥布 +阿米 +西索 +奈替 +?N-M接头 阻断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一、氨基糖苷类链霉素链霉素(Streptomycin)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氨基苷类抗生素(1943年)第一个抗结核药。缺 点:毒性大,耐药快,疗效二线 临床应用(1)兔热病、鼠疫首选 (2)结核病:+其他抗结核药 (3)细菌性心内膜炎(SBE):+青霉素 (4)布鲁菌病:+四环素瓦克斯曼(Waksman)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

53、菌素类抗生素一、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gentamycin)最常用效,特 点:广谱,价廉,高效临床用于(1)一般G-杆菌感染首选 (2)绿脓杆菌感染:+羧苄(不混用)(3)手术前后预防感染,口服用于肠道感染(菌痢,伤寒)(4)五官(眼)、皮肤、黏膜的感染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一、氨基糖苷类阿米卡阿米卡星星(amikacin,丁胺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1.氨基糖苷类中抗菌谱最广(结核)2.对绿脓杆菌突出;3.对钝化酶稳定;4.常用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的感染首选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一、氨基糖苷类 妥布霉素 对绿脓杆菌的作用较庆大强(2-4(2-4倍倍),且无交(Tob

54、ramycin)叉耐药;主要用于绿脓杆菌的严重感染。奈替米星 对G+球菌的作用强于其他氨基糖苷类(Netilmicin)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药物无交叉耐药 耳毒性、肾毒性最小 大观霉素 对淋球菌高敏(Spectinomycin)用于耐青霉素菌株和对青霉素过敏的 (淋必治)淋病患者 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一、氨基糖苷类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2、氨基糖苷类抗菌谱3、氨基糖苷类抗菌机理4、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四个)5、肌毒性的抢救措施6、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7、兔热病、鼠疫首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三毒一敏新斯的明+钙剂葡萄糖酸钙+肾上腺素 链霉素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一

55、、氨基糖苷类8、一般G-杆菌感染首选9、一般氨基糖苷类耐药株的感染首选10、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11、毒性最小的氨基糖苷类12、毒性最大的氨基糖苷类13、对淋球菌敏感的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新 霉 素大观霉素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抗生素二、多黏菌素类多黏菌素类临床应用的有多黏菌素E(polymyxinE,抗敌素)和多黏菌素B(potymyxin B),对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对球菌无效,细菌对多黏菌素不易产生耐药性。主要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也可用于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口服用于治疗肠炎和肠道手术前准备,局部用于创面感染。对肾及神经

56、系统毒性较大。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一、四环素类基本结构:1.共同母核-氢化骈四苯,(A、B、C、D 四个环)。2.不同品种为环上4、5、6、7 位上取代基团不同。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一、四环素类四四 环环 素素 类类 基基 本本 结结 构构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一、四环素类 天然:四环素(tetracycline)土霉素(terramycin)半合成:米诺环素(minocycline,二甲胺四环素)多西环素(doxycycline,强力霉素)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一、四环素类药动学特点:1)有限有限-每次每次0.5g,并不成比例增加吸收。,并不成比例增加吸收

57、。2)络合络合-多价多价金属离子金属离子Ca 2+、Mg 2+、Fe 2+、Al 3+等在肠道与其络合,减少其吸收。等在肠道与其络合,减少其吸收。3)肾排肾排-60%原型肾排(四环素)高原型肾排(四环素)高 用于尿路感染用于尿路感染 4)酸增酸增-在酸性环境中性质稳定在酸性环境中性质稳定,抗菌效果抗菌效果好。好。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一、四环素类药动学特点:1)有限-每次0.5g,并不成比例增加吸收。2)络合-多价金属离子Ca 2+、Mg 2+、Fe 2+、Al 3+等在肠道与其络合,减少其吸收。3)肾排-60%原型肾排(四环素)高,用于尿路感染。4)酸增-在酸性环境中性质稳定,抗菌效

58、果好。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一、四环素类【抗菌作用与用途】1)G+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部分葡萄球、炭疽、破伤风、产气杆菌2)G-菌:脑膜炎球、大肠杆、痢疾杆、肺炎杆、流感杆、布氏杆3)四体:支、衣、立克次体、螺旋体4)某些原虫:阿米巴5)无效:绿脓、伤寒、结核、真菌、病毒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一、四环素类【抗菌作用与用途】耐药性:耐药性:耐耐药株较多,特别是药株较多,特别是G+球菌、肠道球菌、肠道菌:菌:1)天然天然四环素有完全四环素有完全交叉耐药性。交叉耐药性。2)天然与半合成四环素有部分天然与半合成四环素有部分交叉交叉(如(如四四环素耐药株对米诺、美他仍敏感环素耐药株对米

59、诺、美他仍敏感)。)。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一、四环素类【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胃肠道反应:刺激所致。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饭后服减轻(但减少吸收)2.二重感染:敏感菌株受抑,不敏感菌株大量繁殖。1)真菌病:念珠菌所致鹅口疮、呼吸道炎、肠炎、阴道炎、尿路感染等2)假膜性肠炎(难辨梭菌):脱水、肠壁坏死、休克、可致死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一、四环素类【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对骨骼和牙齿生长的影响沉积于骨、牙,与Ca 2+结合变黄发育不全禁用于妊娠个月以上的妇女8岁以内的儿童畸形、龋齿发育障碍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二、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hlor

60、omycetin)为左旋光学活性(左旋有效),合霉素为消旋,已停用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二、氯霉素【抗菌作用与用途】G+菌:不及青霉素、头孢菌素G-菌:大多肠杆菌科高度敏感 伤寒、副伤寒 首选 其他G-菌:百日咳、肺炎、变形、布氏、痢疾 杆菌等,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均敏感 不首选 四 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作用强;支原体、螺旋 体有效 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二、氯霉素【抗菌作用与用途】抗菌机制抑制蛋白质合成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肽酰基转移酶,使P位肽链不能移向A位,阻止肽链延伸。作用位点与红霉素、克林霉素的作用位点相近,可能产生竞争拮抗作用。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二

61、、氯霉素【抗菌作用与用途】药动学:吸收: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维持68h,4次/d分布:均匀,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可达 血浓度的35%65%,可用于细菌性脑膜炎。代谢:90%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当肝功能 降低时,可蓄积中毒。排泄:约10%原型肾排,尿路感染有效。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二、氯霉素【抗菌作用与用途】临床应用:1.伤寒、副伤寒:首选;(次选氨苄、阿莫西、SMZ+TMP、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2.立克次体病:(Q热、恙虫病)3.G-耐药菌为主的重症感染: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泌尿道感染、沙门菌肠炎合并败血症,脆弱类杆菌所致腹、盆腔感染。4.局部给药治疗沙眼、结

62、膜炎和化脓性中耳炎。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二、氯霉素【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临床应用:1.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为氯霉素最严重的毒性反应。1)可逆性-血细胞减少(粒细胞、血小板、网织红 C),与剂量和疗程有关。2)不可逆性-再障与剂量和疗程无关,少见。前者可能与抑制造血细胞线粒体中核蛋白体70s亚基有关后者可能患者有遗传性代谢缺陷,对氯霉素结构中“硝基苯”基团特别敏感,可能为变态反应。死亡率可达50%第五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生素二、氯霉素【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临床应用:2.灰婴综合征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和早产儿药物中毒,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发绀,故称灰婴综

63、合征,与早产儿和新生儿肝代谢和肾排泄功能不完善有关。3.其他可发生胃肠反应、二重感染、中毒性精神症状,偶见皮疹、药热等。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分类:喹诺酮类药物 quinolones磺胺类药 sulfonamides 和甲氧苄啶TMP其他合成抗菌药硝基呋喃类 nitrofurans 硝基咪唑类 nitroazoles 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临床常用药物第一代喹诺酮类:萘啶酸 第二代喹诺酮类:吡哌酸 第三代喹诺酮类:又称氟喹诺酮类 第四代喹诺酮类:新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8-甲氧基)吉米沙星 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特点 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有良

64、好的药动学过程;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临床常用药物-环丙沙星 -诺氟沙星 -培氟沙星 -氧氟沙星 -洛美沙星 -氟罗沙星-依诺沙星 -斯帕沙星-那氟沙星等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作用机制:喹诺酮类对DNA回旋酶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可阻碍DNA的复制,导致细菌死亡。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抗菌作用与用途】抗菌谱:G-菌作用强,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G+球菌有显著作用,包括产酶金葡菌也有较强抗菌作用;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良好作用。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抗菌作用与用途】临床应用: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单

65、纯性和复杂性尿路感染、淋病、前列腺炎等。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鼻窦炎等。肠道感染:腹泻、胃肠炎、痢疾,伤寒和其他沙门菌属感染。G-菌引起的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和眼、耳、鼻喉及创面感染等。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结核杆菌所致的传播性疾病治疗。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腹泻等。2.中枢神经毒性:眩晕、头痛、困倦、失眠。3.软骨损害:含氟可致未成年动物软骨组织损害,故孕妇和儿童不宜使用。4.皮肤反应和光敏反应:药疹、皮肤瘙痒、光敏反应。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一、喹诺酮类【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norfloxac

66、in,氟哌酸)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ofloxacin,氟嗪酸)口服吸收快、完全,大部分药物以原形从尿液排泄,胆汁中药物浓度高。依诺沙星(enoxacin,氟啶酸),抗菌作用略强于诺氟沙星。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淋病等。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环丙氟哌酸),口服吸收不完全,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培氟沙星(pefloxacin,甲氟哌酸),抗菌谱与氟哌酸相似,抗菌作用较弱。临床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败血症、心内膜炎、呼吸道、泌尿道、肠道等感染。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二、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磺胺类抗菌药:【常用药物与分类】磺胺嘧啶 SD,Sulfadiazine磺胺甲基异恶唑 SMZ,Sulfamethoxazole柳氮磺吡啶 SASP,Salazosulfapyridine磺胺嘧啶银 SD-Ag,Sulfadiazine Silver 磺胺米隆 SML,Sulfamylon 磺胺醋酰 SA,Sulfacetamide Sodium 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二、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磺胺类抗菌药药动学:磺胺类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从25%95%,与蛋白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