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374524 上传时间:2021-06-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实习报告学 院: 专 业: 年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5.202013.7.12目录前言第一章 绪 论一、目的和任务(一)目的(二)任务二、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三、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条件(三)地形地貌(四)经济情况四、实习区研究程度五、实习工作概况及任务完成情况第二章 地 层一、概述二、综述第三章 地质构造一、褶皱二、断层三、断层应力场分析四、地质构造形成演化第四章 地质发展史一、古生代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分析二、中、新生代构造活动第五章 矿 产一、铝土矿二、粘土矿三、磷矿四、石英砂五、石灰石六、其它七、地下水第

2、六章 环 境结束语参考文献:图版图版附:1.清明丫口D2hP2实测地质剖面图(2条)2.筇竹寺地区地形地质图 3.筇竹寺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第一章 绪 论一、目的和任务(一)目的1. 区域综合地质填图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的综合性实习,将课堂所学的岩石矿物、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野外地质结合,更加牢固、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地学知识。2. 综合运用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解决实习区内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问题。掌握地质填图的方法步骤,包括地层剖面的测制及研究,三大岩石类型的野外观察方法及描述,地质点的观察内容和记录,地形地质图的填制及分析,地质测量报告的编写以及各种图件

3、的测、编、绘方法。3. 在分析客观地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内矿产,如磷、铝、铁、建筑材料、冶金熔剂及地下水资源等矿产进行分析,学会初步收集、整理和评价。4. 了解第三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新构造运动的观察研究方法。5. 通过实习初步掌握1:1万区域综合地质填图的整个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了解各阶段之间的任务和相互关系。(二)任务1. 通过地层剖面的实测,提交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地层厚度计算表、实测地层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2. 测制1:1万筇竹寺地区地质图,填图范围:东起半头龙,西至清明丫口,北起清明丫口,南至椅子山。提交相应的地质实际材料图、全区地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及野外记录簿等

4、。3. 学会地质测量报告的编写,提交“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测量报告”一份。二、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昆明理工大学筇竹寺地质填图教学实习基地,位于昆明西北711km团结彝族白族乡小墨雨村以北至清明丫口交月凹一带,长3.5,宽2.9,面积约10.152。地理坐标:东经10235361023824,北纬250409250632,北西为山区,南东为盆地。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区内山峦起伏,沟洞纵横,大小村落,坐落其间;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昆(明)富(民)公路,经测区东缘横贯测区中部;浑(水塘)团(结乡)公路,斜贯测区南部(图1)。=三、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一)自然地理测区地处云贵高原昆明北西滇池湖滨

5、与中低山脉的结合部,小墨雨村以西为崇山峻岭,山脉走向北东,小墨雨村以东为盆地丘陵区。区内最低海拔2315m,最高海拔2451m,相对高差约316m。(二)气象条件实习基地位于云贵高原昆明盆地,属低纬度亚热带气候区,受喜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隆升与下降幅度较大。就区域而言,受地形影响具立体气候特点,工作区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具有冬春暖和,少雨干燥;夏秋凉爽,多雨湿润,四季如春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2.5,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15.4,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16.5。年降雨量约665mm,年平均相对湿度77,气候具干湿季节明显特征,6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080,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

6、,且35月多有春旱。另外,山区同盆地相比,降雨量大,蒸发量小,气温低。(三)地形地貌实习区位于昆明盆地西侧同山麓接触地带,呈中等浅切割低中山山地高原地貌,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区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森林茂密,根据地貌总体形态,可划分为盆地、山地两种类型。实习区地貌是内动力因素和外动力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动力作用建造了实习区盆地、山地地貌的轮廓,盆地的展布,山脉的走向,河谷水系的发育都受构造的影响;外力作用刻切了实习区地貌的细部,在不同的地层中,塑造了不同的地貌景观。按照内外动力作用的因素,测区地貌可分为岩溶地貌、构造侵蚀地貌、河流湖泊堆积地貌。(四)经济情况实习区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

7、玉米、土豆、蔬菜,近年来依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农副产品、手工艺品、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需求,使种植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居民以彝族为主,总人口21538人,其中:彝族1.05万人,白族0.41万人,汉族0.59万人,苗族0.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1.2。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众多,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乡。四、实习区研究程度1941年卢衍豪对关山大沟寒武系下统的三叶虫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三组四个化石带两个亚带;1944年西南联大地质系,填制了1:5万地质图;

8、19581959年云南省地质厅九队进行铝矿普查,认为P1d铝土矿含铁较高;1958年云南省地质厅四队对1m磷矿进行了普查;1958年对含铝土矿的风化物、褐铁矿进行了开采;6070年代先后有江能人等对寒武系下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64)。建材301队对区内建筑材料、水泥原料进行了调查。云南地质局区调队进行了1:20万昆明幅编制及填图工作。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云南地质科研所均对区内寒武系进行过研究工作。地科系从76年以来先后与西南勘探公司地训班,水电设计院地训班,76级,77级,81级以后各年级均以该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五、实习工作概况及任务完成情况区域综合地质填图实习自2006年12月12日至2

9、007年1月19结束。此次实习分野外和室内资料收集整理两个阶段,附各工作阶段进度表(表一)、任务完成情况表(表二)及提交资料一览表(表三)。各工作阶段进度表 表一工作阶段准备阶段踏勘阶段实测地层剖面阶段填图阶段综合报告编写阶段工作进度1天2天5天10天19天任务完成情况表 表二类型填图面积地质点数标本数实测剖面数备注完成情况10.15274个21个2条地质填图采用穿越法和追溯法提交资料一览表 表三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形地质图1份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1份昆明清明丫口小墨雨地区地形图1份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实习报告1份清明丫口D2hP2实测地质剖面图1份清明丫口D2hP2地层综合柱状图

10、1份地层厚度计算表1份实测剖面记录表1份野外记录簿1份第二章 地 层一、概述测区位于康滇地轴中部,西山普渡河大断裂旁侧,受其影响,地层多有缺失,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下统、泥盆系中上统、石炭系下统、二叠系下上统及第四系。三大类岩石以沉积岩较发育,占90以上,岩性为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铝土岩、玄武岩、砂砾松散堆积物等。岩浆岩在区内不发育, 仅在测区北部有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分布。岩性为黄褐色的致密块状玄武岩,具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局部地区有灰岩角砾,其风化后呈灰绿色、褐黄色。变质岩在区内没有出露,最老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梅树组大海段,最新地层为第四系。附地层发育简表(表四)。筇竹寺地区

11、地层发育简表 表四地 层 系 统地层代号地层厚度(m)岩 性 描 述界系统组段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10.00灰色、灰白色细砂、粉砂、粘土淤泥互层及腐植土为主。山区以残积、坡积、冲洪积层为主,由砾、砂及粘土组成,分选性及磨圆度较差,岩性随基岩不同而异。古生界古生界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不详灰绿色、黄褐色、紫红色块层状玄武岩,具杏仁状、气孔状、蜂窝状构造。下统茅口组Plm155.87浅灰色、灰白色、灰色厚块层状细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含单体珊瑚化石及生物碎屑。栖霞组Plq94.67浅灰色、灰色厚块层状中粗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风化面带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的溶沟,含方解石团

12、块,其长轴方向与层理近似平行。倒石头组P1d0.85黄褐色、紫红色、灰色(杂色)薄层状铝土岩,纵向厚度变化大,因接触界面不规则导致。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45.05土黄色厚块层状角砾灰岩,角砾成分复杂,分选性差,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粒径2.012.0,具泥灰质胶结。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62.74浅灰色、灰色薄中层状细晶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及灰绿色白云质页岩,具豆粒结构。中统海口组D2h不详灰褐色、绿灰色、灰色、灰白色薄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含鱼类骨片和植物碎屑。寒武系寒武系下统下统龙王庙组ll不详浅灰色、深灰色薄中层状含粉砂质微晶白云岩,成分为白云石、石英、方解石、云母等,夹假鲕状细晶白云岩,

13、鲕粒为准同生或成岩早期形成的细晶白云岩,呈圆状,无同心构造,具细晶白云岩胶结。沧浪铺组乌龙箐段lcw31.72浅灰色中层状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夹灰色粉砂质页岩薄层。砾石成分为石英及少量长石,呈次圆状,具磷、铁质胶结。红井哨段lch141.01青灰色、灰色中块层状细粒白云质石英砂岩,夹灰绿色薄层粉砂质页岩。砂岩成分为石英、白云石及少量长石,具斜层理。筇竹寺组lq131.78灰色、深灰色、黑色薄中层状白云质石英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页岩,成分为水云母、粘土及少量石英粉砂呈星散状分布,含黑色有机质。梅树村组八道湾段lmb102.90灰色、深灰色薄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成分为石英、云母及少量长石等。

14、含绢云母碎片、细粒黄铁矿呈结核状,粒径0.68,为次生结核。大海段lmd不详灰色、深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白云岩,含微晶白云石及少量石英粉砂,纵向上泥质含量变化较大。二、综述区内地层出露不全,仅见古生界,各系,统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寒武系()下统(l)(1)梅树村组(lm)大海段(lmd)灰色、深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白云岩,含微晶白云石及少量石英粉砂,纵向上泥质含量变化较大。 整合接触 八道湾段(lmb):厚约102.90m1.2.1 灰色薄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含细粒黄铁矿、绢云母碎片。(图版1)1.2.2 黄褐色、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含钙质。1.2.

15、3 黄褐色薄层状含磷细粉砂岩,成分为石英、云母及少量长石等,含黄铁矿结核。具水云母、粉土、绿泥石胶结。产:Hyolites sp Palaeocmaca sp (古克氏锥)1.2.4 深灰色、紫色薄层状钙质粉砂岩、细砂岩,含黄铁矿呈结核状,粒径0.68,为次生结核。1.2.5 灰褐色、黑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成分为石英、粘土及少量云母,纹层构造显著。 整合接触 (2)筇竹寺组(lq):厚约131.78m2.1 黑色薄中层状粉砂质页岩,成分为水云母、粘土及少量石英粉砂,含黑色有机质。(图版2)2.2 深灰色薄中层状页岩,成分为水云母、粘土,含少量石英、云母呈星散状分布。片状矿物具定向排列,球状风

16、化显著。产:Pararedlichia spKunming gella ParvaEored lichia yaoyingensisLiangshaneua chien (梁山虫)Lineitus opimus (丰满线带螺)Uyolitus yunnanensis (云南软舌螺)2.3 灰色薄层状页岩夹微晶白云岩薄层,含泥质粉砂。产:Eoredlichgia intermediaPararedlichgia WaucottiYunnano cerhalus YunnanensisOblus sp2.4 青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石英粉砂岩夹少量粉砂质页岩薄层。2.5 黄绿色、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白云质

17、石英砂岩与灰色薄层粉砂岩互层。 整合接触 (3)沧浪铺组(lc)红井哨段(lch):厚约141.01m3.1.1 青灰色、灰色中块层状细粒白云质石英砂岩,夹灰绿色薄层粉砂质页岩。砂岩成分为石英、白云石及少量长石,具斜层理。3.1.2 灰白色、黄褐色层厚块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及泥质粉砂岩透镜体。(图版3) 整合接触 乌龙箐段(lcw):厚约31.72m3.2.1浅灰色中层状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夹灰色粉砂质页岩薄层。砾石成分为石英及少量长石,呈次圆状,具磷、铁质胶结。(图版4)产:Palaeolenus lontenoisRedlichia maiAcruthela sp圆货贝等3.2.

18、2 紫红色中层状中粒石英砂岩,夹青灰色砂质页岩与砂岩互层,砂岩呈现透镜体。3.2.3 紫红色薄中层状含砾铁质石英砂岩,成分为白云石、鲕状褐铁矿、石英等。3.2.4 浅灰色中层状泥砂质白云岩,夹深灰色白云质页岩与透镜状细砂岩互层。产:Megpalaeolenus depratiRedlichia Chinensis3.2.5 青灰色薄层状粉砂质页岩与浅灰色薄层状石英细砂岩互层,夹白云质粉砂岩。 整合接触 (4) 龙王庙组(ll)4.1 浅灰色薄中层状含粉砂质微晶白云岩,成分为白云石、石英、方解石、云母等,夹假鲕状细晶白云岩,鲕粒为准同生或成岩早期形成的细晶白云岩,呈圆状,无同心构造,具细晶白云岩

19、胶结。4.2 深灰色厚块层状含粉砂质微晶白云岩。4.3 深灰色厚块层状砂质白云岩,具瘤状结构,沿层见包卷层理,呈不对称状。产:Hoffetella spRedilichia Chinens 平行不整合接触 泥盆系(D)中统(D2)(1) 海口组(D2h)灰褐色、绿灰色、灰色、灰白色薄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含鱼类骨片和植物碎屑。 整合接触 上统(D3)(1) 宰格组(D3z):厚约62.74m1.1 黑色含炭砂泥质白云岩,风化强烈,其完整性差,具豆粒结构。1.2 浅灰色、灰色薄中层状细晶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及灰绿色白云质页岩。1.3 青灰色厚块层状细晶白云岩,具似角砾构造。 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

20、(C)下统(C1)大塘组(C1d):厚约45.05m1.1土黄色厚块层状角砾灰岩,角砾成分复杂,分选性差,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粒径2.012.0,具泥灰质胶结。(图版5)1.2 浅灰色、灰色厚块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具角砾构造和纹层构造。 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叠系统(P)下统(P1)(1)倒石头组(P1d):厚约0.85m黄褐色、紫红色、灰色(杂色)薄层状铝土岩,纵向厚度变化大,因接触界面不规则导致。(图版6) 整合接触 (2) 栖霞组(Plq):厚约94.67m2.1 浅灰色厚块层状中粗晶白云岩,风化面带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的溶沟,含方解石团块,其长轴方向与层理近似平行。2.2 浅灰色、灰

21、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呈条带状顺层分布。2.3浅灰色厚层状中晶白云岩,含大量方解石呈条带状顺层分布。 整合接触 (3)茅口组(Plm):厚约155.87m3.1 浅灰色、灰白色厚块层状纯灰岩,质地较纯,结构致密、均一。(图版1)3.2 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质灰岩,含生物碎屑,白云质呈虎斑状。3.3 浅灰色厚层状中粗晶白云质灰岩,含方解石团块。3.4 浅灰色厚层状中粗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呈虎斑状。3.5 浅灰色厚块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呈虎斑状,形似癞皮。(图版2)3.6 浅灰色厚块层状中晶白云岩,含大量方解石团块。(图版3)3.7 浅灰色、灰白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单体珊瑚化石及生物碎屑

22、。(图版4) 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统(P2)峨嵋山玄武岩组(P2):未见顶 灰绿色、黄褐色、紫红色块层状玄武岩,具杏仁状、气孔状、蜂窝状构造。岩石完整性差,其风化产物为土状残积物。 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灰色、灰白色细砂、粉砂、粘土淤泥互层及腐植土为主。山区以残积、坡积、冲洪积层为主,由砾、砂及粘土组成,分选性及磨圆度较差,岩性随基岩不同而异,基岩为石灰岩、白云岩地区,残坡积层由粘土夹碳酸盐岩块,在砂页岩地区则为碎屑岩块夹砂土。第三章 地质构造实习区位于川滇地轴和滇东拗陷的过度带,毗邻昆明新生代断陷盆地西侧的普渡诃西山断裂带上。震旦纪以来,长期处于升降交替的环境,地层发育不全,厚度较小,由砂

23、页岩为主的寒武系下统,碳酸盐岩为主的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以及不厚的峨嵋山玄武岩组成,其总厚度约1300m。在四川运动中,滇东地区盖层普遍褶皱断裂时,南北向的西山断裂和盘龙江断裂纵贯全区,测区首次褶皱断裂,以后至少经历过两次构造运动的强烈叠加改造,才发展演化成现今展示的地质构造特征。依据地层接触关系,测区震旦纪以前至少发生过晋宁运动;震旦纪以后直到中生代早期,地壳运动以升降为主;燕山期至喜山期时,发生较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活动,形成今天的构造格局和形式(图2)。以构造的发育走向可为界分三个带: 西部为东西向构造带:位于西山断裂以西,发育东西的褶皱及安宁构造盆地,东西向断裂较发育,并伴随北西、

24、北东、南东向次级断裂。该带的褶皱,北部较紧闭,南部较开阔;背斜均向东倾伏,安宁构造盆地东部与西山断裂平行,岩层走向南北,陡倾。中部为南北向构造带:位于西山断裂与盘龙江断裂之间,多被第四系盆地沉积物覆盖。北部发育南北向的褶皱和断裂,岩层陡倾,局部倒转,主干断裂为向东倾斜的纵向逆断层,南部(滇池以南)为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东部为非东向构造带:位于盘龙江断裂以东,以北东方向的褶皱和纵向逆断层为主,北部构造线方向改变为正东向并发育北西向的斜断裂,岩层陡倾,局部倒转,主干断裂为向东倾斜的纵向逆断层,南部为南北向的褶皱并被北东方向的断裂斜错。一、褶皱轴迹总体走向东西,由于后期褶皱作用的叠加改造,断层的破坏

25、和制约,使区内不同部位的形态出现显著差异。褶皱两翼地层均不完整、不对称,有的发生倒转。背斜轴迹近NE向或NEE向,北翼地层相对完整,产状平缓正常,南翼陡立,倒转或受断裂影响而残缺不全,附褶皱特征简表(表五)。褶皱特征简表 表五类型名称褶皱性质位置轴向轴长()地 层翼部地层产状褶皱断层关系核部翼 部NSW小墨雨背斜斜歪倾伏褶皱WNEE4.70lmblqP2345200401651456075地层缺失大石山构造盆地等轴褶皱SEEW1.90Plm(P2)PlqPlm15016565756065152070851525地层缺失大墨雨背斜斜歪倾伏褶皱SWNE1.80lmdlmbPlm4050405375

26、852540地层缺失图2 实习区地质构造纲要图二、断层测区断层极为发育,主要断层虽然在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类型的位移性质,但现今都表现为逆断层,较小断层(图3)多与地层或断层走向大角度交切,使构造不连续,附断层特征简表(表六)。断层特征简表 表六类型编号断层性质长度()产状()力学机制延伸方向地质特征F2逆断层3.356540压性断裂SW地层重复F3逆断层4.658242压性断裂SW地层重复F4逆断层5.157172压性断裂SW地层重复F5逆断层2.9514575压性断裂SE地层重复F6逆断层4.6014854压性断裂SE地层重复图3 坟山山顶北侧断层素描图区内主要断层分述如下:纵向逆断层组(F5

27、、F6、F7): 断层分布在北部小墨雨背斜的两翼,使两翼地层反复重复,且老地层盖在新地层之上。南翼F5、F6断层重复的地层断距较大, 规模也大,当通过二叠系灰岩层时,破碎带、压碎角砾岩带普遍发育,多处可见断层面向南南东陡倾(6575)。在小墨雨后山断层F5下盘栖霞组白云岩中的次级断层带上,断面上一组近水平的方解石抹晶阶步叠加在陡侧伏的擦痕上。结合带上地层重复,断层早期逆冲,近水平的抹晶阶步指示断层二期为右行平移,这种右行位移, 在上盘侧的破劈理带中也能看到,一组小交角的剪羽列, 其交角方位也指示出断层右行位移。(F6断层见图版5)在三华山北坡,F5断层带中有多条压碎角砾岩带,可见粉红色压碎角砾

28、岩带被部分改造成挤压构造透镜体带,其透镜体的长轴严格平行断层带走向,这说明断层后期受到垂直断层带的挤压作用。这种挤压作用在妙高寺北也能看到,此处F5断层上盘沧浪铺组地层中的薄层砂页岩沿粉红色的压碎角砾岩带逆冲推覆,强烈的逆冲推覆使妙高寺背斜的倾伏端出现倒转。次组断层具有早期左行逆冲,中期右行平移,后期挤压逆冲的多期活动。弧形叠瓦状逆断层组(F2、F3、F4) :断层分布在测区中部,南段近南北向延伸出区内,北段转为北东延至三华山北坡交于F5断层。其特点是:近似平行等间距延伸,均在椅子山向斜扬起端弧形转弯,下盘主要为茅口组地层,上盘在转弯处为栖覆组地层,而向两端不断变老,上盘地层均向西逆冲而组成叠

29、瓦状、串珠状的落水洞沿断层呈弧形分布,但南北段也存在差异,不仅方位不同,且断层面南缓(38 45 )北陡(70 85 ),同时各期的位移性质也有差异南段F2断层,在昆(明)富(民)公路八公里处,断层面向东倾(N800E),倾角380400。粉红色的压碎角砾岩带连续,茅口组灰岩断面上,见大小悬殊,棱角鲜明的角砾和灰岩一道被切割磨光成镜面。其上陡侧伏的檫痕发育,两组共轭节理切错了磨光的角砾岩,节理分割出了扇形面,其南北方向上对冲靠拢。上述现象说明,南段早期具有正断层活动,中期具有微左形的逆冲,后期可能受到平行断层的南北挤压作用。北段的F4断层(图4),在三台山北坡脚,可见向南东陡倾的断面上有十多厘

30、米厚的粉红色压碎角砾岩,上盘海口组的砂岩中,发育一向南西倾伏的牵引褶皱(图版6),压碎角砾岩中未见砂岩进入,可认为它是早期断层作用的产物。牵引褶皱的倾伏方位可说明断层二期是右行斜冲位移,在农场西南侧也能见到,F3断层的早期主断层面向南东陡倾(830),但次级断层面却向南东较缓倾斜,其上檫痕向北东侧伏,结合地层老的盖在新的上面,也说明具有右行斜冲。在三台山南东方向,F3断层上盘栖霞组白云岩中的次级断层带上,下盘侧的碎粒岩和上盘侧的压碎角砾岩中间夹有一条约80cm厚的方解石纤维结晶脉,其脉虽数十条细脉组成,但纤维方向始终垂直断层面生长。这说明两侧构造岩可能是不同期的,其间存在的弱结合面才易被后期拉

31、开充填,结合断层所处的方位等分析,北段早期可能是一组平移断层,中期明显为右行斜冲,后期具有张性活动的特点。图4 F4断层素描图因此,弧行逆断层组早期是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层组,是中期两组断层在椅子山向斜扬起端相接,勾通联合后才形成的。后期虽然具有张性正断层活动,但上盘下降位移较小,未改变该组断层逆冲性质。综上所述,测内主要断层组,具有三期活动的证据,而且各组断层在各期的活动均能配套。断裂构造复杂,可分为NW、NNW、NEE、NWW四组,其中以NEE向断裂在砂石洞与老 之间连接复合而成向北西凸出的弧形断裂,区内以F2、F3、F4、F5、F6断层为主,多期活动性明显。三、断层应力场分析依据测区褶

32、皱的形态特征,各组断层各期活动特点的配套关系,对区内三期构造运动的主应力方位简述如下:第一期(早期)主压应力方位测区褶皱如果剔去后期的叠加以及断层的破坏改造,可把大石山由构造盆地和椅子山向斜连接起来,把大墨雨穹隆向南东东方向延伸下去。这时,可以看到初次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是在纵弯褶皱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短轴倾伏褶皱,而这期的纵向逆断层组为逆冲活动,弧形逆断层组的南段为横向正断层活动,以褶皱的方位和断层的位移配套,说明测区第一期构造运动是南北向的水平挤压。第二期(中期)主压应力方位在第一期褶皱形态的基础上,观察和分析大石山构造盆地和大墨雨穹隆,不难看出二者是受东西向挤压叠加的结果,再以北东东向的纵

33、向逆断层组具右行平移,北西向逆断层组具左行平移,弧形逆断层组的南段具微左行逆冲,北段的右行斜冲等的位移配套关系也说明是东西向挤压。用弧形逆断层南北段的逆冲擦痕,以一般岩石破裂的内摩擦角进行赤平投影解析,结果进一步证明第二期是东西向挤压。第三(后期)主压应力方位云贵高原形成,岩层进入表部构造层次,加之遭受两期构造运动,显然褶皱叠加很难出现,但此期断层活动提供了充分证据。以F5 、F9断层的后期强烈逆冲推覆,其中F9断层面上的逆冲擦痕的赤平投影解析,说明逆冲推覆作用是南北向挤压作用结果。以弧形逆断层组上串珠状落水洞沿断层呈弧形分布,断层带中的张裂脉,以及东部近南北向的F1断层后期上盘显示的大幅度下

34、降,这都表现了东西向的伸展作用,该作用又进一步说明了第三期是南北向的挤压。四、地质构造形成演化当四川运动席卷滇东时,测区虽脱离水体,但海拔不高,按马托埃的构造层次划分,属浅部构造层次。韧性相对较高的原始水平岩层在首次南北向顺层挤压下,开始在1轴南北水平2轴铅直3轴东西水平的大致均一应力场中遭受压缩变形。随后,岩层相对较薄的西部首先失稳弯曲上拱。随即向东扩展,以大致相似的波长弯曲褶皱,随之而来的弯矩使主动上拱背斜上的铅直方向应力迅速减小,这时背斜的主应力轴2和3方位产生互换,铅直的3和1的最大应力差促使弯曲加剧,弯曲加剧必然使弯距加大而减小3,结果使最大应力差加大而促使弯曲加剧。如此反复循环,即

35、使原始岩层的较小差异也将导致相邻背斜或同一背斜在纵向上弯曲上拱的速度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西薄东厚的岩层自然使小墨雨背斜、大墨雨背斜向东倾伏,而大石山向斜则向西扬起,这样背向斜规模互为消长而保持了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上缩短的均衡。从而奠定了该区短轴倾伏褶皱的雏形。由于小墨雨背斜弯曲上拱的速度相对大墨雨背斜快,其上拱最快的西部,轴部最大应力差首先满足了剪破裂需要的剪应力,从而沿剖面X型剪裂面位移发育了纵向逆断层,并向倾伏的东端扩展加长,南翼F5、F6断层此期已达F9断层。它的优先发育制约了背斜上横向正断层的发育,在大墨雨背斜上,上拱的速度沿倾伏端下降的梯度大,使枢纽弯曲强烈,而沿枢纽的拉伸较大,配合

36、横向挤压产生的纵向伸展作用,倾伏端轴部的横向正断层优先发育,而向两翼扩展加长,但未达大石山向斜的轴部。这时背斜纵向上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了应力的不连续而制约了纵向逆断层和斜向平移断层不能很好发育,相反小墨雨背斜纵向上的连续性完好,在上拱不大的翼部,最大主应力差小。在最大主压应力作用下,配合背斜纵向上伸展作用,沿初期平面Z型节理位移而发育斜向平移断层,并向背向斜轴部扩展加长。南翼密集,应力分散而扩展缓慢,未与F5断层相交,也未与南部正断层相接;北翼应力集中F9断层,鼓扩展速度快,及早切过背斜而阻止了F5、F6断层的延伸。断层的形成和扩展反过来影响尚在弯曲的褶皱,如小墨雨背斜南翼的F5、F

37、6断层扩展快,规模大,它们的强烈内冲促使南翼地层变陡。一期褶皱、断层就在这样相互制约影响不断发育到相当发育的程度,从而奠定了该区构造的基本格局。第二期东西向挤压之前,该区虽在一期褶皱断裂后上升,但未脱离浅部构造层次。虽然早期构造运动提高了岩层的脆性,到未处于脆性状态,已形成的构造对这期构造起强烈的控制作用,但并不是褶皱起主导作用,而起主要控制作用是破坏岩层完整性的断层。当东西向挤压时,南部以存在的高角度正断层组垂直主压应力,不仅能集中应力,而且不易位移释放,故岩层开始在东西方向被迫弯曲缩短。当断层带上应力集中到足够大时,新生的剖面X型节理发育起来,沿裂面岩块逆冲,新生的逆断层在改造正断层的基础

38、上继续向两端扩展加长。早期的北东向平移断层组,此期开始可能以右行平移扩展,向北东交于F5断层,向南西到椅子山向斜的轴部与南部逆断层组沟通。这时不同方向、性质的断层统一断盘,在东西向挤压的继续作用下向西逆冲,而形成现今所见的叠瓦状弧形逆断层组的基本特征。同时,大石山构造盆地、大墨雨穹隆进一步叠加完善,椅子山向斜从大石山向斜中分割出来而形成今天所见的面貌。北部的小墨雨背斜已被一期的F5、F9断层相交切割而成新的块体,当东西挤压应力作用在这些斜交的边界断层上,断层集中应力不很大时,就易沿断层带位移释放而使块体向东滑去。同时,东西向的挤压应力通过斜交的边界断层后被分散,故块体内部的挤压应力减小,使背斜

39、免遭叠加而保持了早期短轴背斜的形态,同时也保持了同南部缩短的均衡。其块体内部的断层此期活动也就不强了,通过这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基本完成该区主要构造形态的展布格局。第二期构造运动后,岩层脆性进一步提高,该区随云贵高原的基本形成,已进入表部构造层次,岩层处于脆性状态。纵横断层已把该区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多个块体。当第三期再次南北向挤压时,这些坚硬的块体自然沿他们的边界断层相互位移错动,去满足它们在最大压应力方位的缩短和与之垂直方向的伸长。因此,此期构造运动以断层作用占绝对优势,尤其是块体边界断层的再次活动显著强烈。北部的F5、F9断层与主压应力方位交角大,表现了强烈的挤压逆冲推覆;南部被弧形逆断层

40、组分割的块体,在东西伸展作用下分离,使断层表现出上盘下滑的张性正断层活动,东部F1断层上盘强烈下滑促成了昆明断陷盆地的形成。此期褶皱叠加作用,表现在强烈逆冲推覆F5断层带附近,如妙高寺背斜倾伏端的倒转,成为断层作用的附属物。通过第三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该区主要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基本结束,形成了现今展示的基本地质构造特征。第四章 地质发展史实习区位于川滇地轴和滇东坳陷过渡带,毗邻昆明新生代断陷盆地西侧西山普渡河断裂带上,地质发展史复杂。一、古生代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分析筇竹寺位于昆明市西郊北西10余公里。从古地理来说,位于康滇古陆东侧,上扬子海西缘,海陆变迁频繁的交替地带。海浸时间短暂,上升剥蚀时

41、间长。早古生代仅有早寒武世沉积,以陆源碎屑为主,晚古生代有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部分二叠世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中新生代仅有第四世全新世极零星的陆相坡积相及河湖相沉积。(一)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区内最老沉积为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大海段,其沉积界面多在平均海平面之下与平均低潮线之间。当时处于水流不是怎么流畅,能量很弱小的情况下,造成了现在的碳酸盐灰泥、石英粉砂、泥质物沉淀的情况是一种半闭塞台地相。梅树村期八道湾段,其上部沉积界面在平均低潮面与浪基面之间,水流比较通畅,水体能量中等属于开阔台相沉积。下部其沉积界面位于浪基面之下,或者氧化界面附近很弱的还原环境中,系台地内的低洼盆地台盆相。筇竹寺期,早期继承

42、了梅树村期八道湾段下部的台盆相,但是水体能量更加微弱,属于滞流还原环境之下的沉积;中晚期海水逐渐后退,水浅但比较通畅是开阔台地相,局部为风暴沉积。沧浪铺期红井哨段,下部砾岩底面上,普遍见到园饼状泥砾,这种泥砾是下伏的泥质沉积。由于过度的晒射而干裂,裂片卷曲后被下次来临的海水带到就近的沟槽或洼地,海水继续筇竹寺期之后,持续后退,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海水进退频繁的滨海区、沙滩、沟渠相邻,波浪作用很强,为滨海陆屑滩相。沧浪铺期乌龙菁段,由于砾石成分比较多,推测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陆地,多旋回性地剥蚀与沉积;同时还要有海滩的环境,受到波浪的强烈反复颠簸筛选、掏洗、磨蚀,因此属于滨海陆屑砾滩相。陆源物质来自

43、西北及其西部古陆。在区内沉积相的变化,是在初期屑砾滩相之上,主要为开阔台地相,局部为发育能量较高的包粒滩。龙王庙期,早期仍然为开阔台地相;中晚期则水体循环受一定限制,而且靠近岸边,地形坡度变大,沉积物质容易下滑,形成滑塌包卷层理,系潮间带沉积,属于半闭塞台地相。(二)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海口期,由于砾岩分选性、磨圆度较好,及各类沉积构造都说明沉积基面的坡度相对较陡,波浪作用很强,为滨海陆屑滩相。宰格期,早期更近岸边,曝晒于地表,干裂,冲蚀而成砾屑;晚期古地形变陡,易于滑塌而成角砾状白云岩,都是半闭塞台地相。大塘期,早期在晚泥盆世岩溶面上开始沉积,底面起伏不平,坡度较陡,沉积界面多在高低潮线之间

44、,属于陆地边缘斜坡相。中期,堆积加快,坡度更大,沉积物稳定性降低,各类碳酸盐边沉积边顺斜坡滑动,滚动并再堆积,形成同一地段狸块成分及大小近平一致,但横相变化很大,属于潮渠堆积相;晚期,为半闭塞台地相;末期海水更浅,属潮间带上部的沉积。倒石头期,由于石炭世晚期海退,碳酸盐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和红土化作用,残积了大量的铝土物质,同时造成了凸凹不平的岩溶地形,因此该期的沉积为陆地边缘之滨海相。栖霞期,其沉积界面在平均低潮线之下,系浅水、温暖、透光、富氧、能量较高条件下的开阔台地内的浅滩沉积。茅口期,发育“虎斑状”白云石化亮晶生屑岩、白云石化亮晶藻屑灰岩及白云质含生屑微晶灰岩夹少量结晶白云岩。生物组合继承

45、栖霞期各门类,仍以藻屑为主,还有钙球、红藻、伞藻等,说明本区茅口组为开阔台地相沉积,并按水体能量的相对高低,生物的多少,微晶、亮晶的差异,又可以分为浅滩与滩间。区内栖霞、茅口期的白云岩条带、斑块及成层者,均为中粗晶白云石,穿层现象明显,系交代作用形成的后生白云石,属于开阔台地相沉积。峨嵋山玄武岩期,气孔状构造普遍,于清明丫口村西北可见灰岩捕虏体,属基性火山喷发相,属于基性火山喷发相。(三)总古生代岩相古地理概述:筇竹寺地区出露地层,古生界占绝对优势。当时位于康滇古陆之东缘,各纪地层间均为假整合接触,层序极不连续。筇竹寺地区各时代生物组合、岩性、岩相,在区内变化不大,属于稳定期的地台型沉积。纵向

46、上相的变化,一般为滨海或者半闭塞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盆相开阔台地相滨海相,反复叠置或残缺交叉沉积,未见台地边缘高能带,而以陆地边缘的海岸相带为主。部分时期横向变化较大,其规律是:由西而东,颗粒由粗变细,包粒白云岩夹层从无到有,生物埋藏由碎屑而较完整,层序由残缺而较全,厚度由薄变厚,局部由于同生断裂而使厚度突变。上述特征,均显示了当时区内地形是东高西低,向西就是康滇古陆。二、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一个地区的构造按照阶段性和旋回性演化,具体表现在一个个构造层的相互叠加上,而在筇竹寺地区,断裂控制着两侧地块的构造特征和发展历史。根据叠瓦形断裂的特征及其与褶皱的关系,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活动的历史背景,可以把在

47、二叠世以后的构造活动划分为四期:(一)印支期印支期为第一期,地壳运动以升降为主,可能伴随有东西向的水平挤压。三叠纪早期和中期,发生了南北向的地壳上升成陆,康滇古陆上升幅度自中部向两侧减弱,在测区,显示自西向东减弱。在伴随的东西向水平挤压共同作用下,形成两组南北向的逆断裂,一组向西缓倾斜;一组向东倾斜,倾角较陡而且向深部增大。区内的叠瓦状逆断裂是代表后一组断裂的发育。由于上升幅度自西向东减弱,岩层和断层倾角显示自西向东有所减小,形成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断层面的倾角大于岩层倾角,夹角为515。(二)燕山期燕山期早期为第二期,受近南北向的挤压,区内形成东西向或者北东东向的小墨雨背斜、大石山向斜、大墨雨

48、向斜、妙高寺背斜等。伴随着比较强烈的褶皱,在背斜陡翼和轴部产生纵向的F5、F6逆断层,以及小墨雨背斜两翼的横张小断裂。第一期形成的叠瓦状逆断裂随岩层一起褶皱,在走向上形成弧形,但断层面与岩层面的夹角不变。在叠瓦状逆断裂的北段倾斜由缓变陡的陡倾部位,应力集中,产生了北北东向的左行平移断层,将岩层切割成菱形短块,叠瓦状逆断裂面继续发育伸长,断层F3、F4交于F5之上,F2分支尖灭。左行平移断块受阻于叠瓦状断裂面上,东部岩块上升,西部岩块下落。这也解释了叠瓦状弧形断裂北段发生的弯滑(上盘岩块相对于下盘岩块向小墨雨背斜转折端滑动),不影响北北东向断裂,两侧断块的相对升降。叠瓦状弧形断裂中段,断裂走向与

49、区域主应力作用方向近似相同,发生引张,第一期形成的碎裂岩带出现网脉状张裂隙并填充方解石石脉。叠瓦状弧形断裂南段,受老王山背斜的褶皱影响,构成走向上凸向北东的弧形弯曲,由于褶皱倾伏端很开阔,断裂面的弧形弯曲也很弱,因此断裂南部弧曲率半径大于北部弧曲率半径。(三)燕山晚期燕山晚期为第三期,东西向的挤压,在区内表现较弱使已有断裂再次活动,近东西向的断裂受到引张,陡倾角的断裂被较厚的方解石脉和梳状脉充填。有的地段产生了水平的唯一的擦痕。南北的断裂,如叠瓦状弧形断裂的中段,断裂再次逆冲,沿主断裂岩带产生平滑的滑动面。测区的东缘,即沿滇池断裂,构造活动强烈,东盘上升,西盘岩层受到强烈牵引,形成大石山构造盆

50、地的东翼。(四)喜山期喜山期为第四期,在近晚时期形成,东西向引张,主要表现为滇池断裂东盘的下降,形成现今的昆明盆地。叠瓦状弧形断裂南北向地段在碳酸盐岩地区形成落水洞。因此,由于地壳的升降垂直运动,使得在二叠纪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为假整合接触。第五章 矿 产矿产是地壳中产出的,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被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矿物资源。依据上述标准来衡量,区内矿化现象普遍,但在质和量方面达不到工业最低品位,故不能称为矿产或矿床,但地表矿化现象常常是深部找矿的直接踪迹,应引起重视,注意矿点的观察、测量和描述。区内具有一定意义的矿产分述如下:一、铝土矿铝土矿赋存于二叠系下统倒石头组中,云南省地质厅九队,建材

51、301队,投入大量山地工程,获得C1+C2级储量12.0吨,查明3个矿段:筇竹寺矿段:位于大石山盆地西翼,矿化带长1600.0m,分布于倒石头组上部,呈扁豆体、透镜体似层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倾角平缓约20o,最大厚度3.0m,延长160.0m。花红洞矿段:位于大石山盆地西翼封部位,矿化带长1800.0m,由两个透镜状矿体构成,矿化连续稳定,质量较好,矿体厚度0.5m0.6m,长200.0m。清水关矿段:位于小墨雨背斜北翼,长1800.0m,矿化差,品位低。上述三个矿段,规模小、品位低不宜开采。按矿化和矿石构造,分为半土状铝土矿、土状铝土矿、致密状铝土矿。含铝岩系可细分为四层:粘土岩、铝

52、土质页岩、铝土岩、褐铁矿。伴生元素Ge、Ga、Li,其中Ga 0.03%,达到工业品位。二、粘土矿耐火粘土,分布于二叠系下统倒石头组中,耐火粘土与铝土矿互为消长关系,当铝土矿工业品位较低时,粘土矿品位则较高。粘土矿呈层状、透镜状、小扁平状产出。三、磷矿矿体赋存于震旦系上统灯影组顶部硅质粉砂质灰岩中,含磷矿23层。其中,五氧化二磷122%,矿体延长约2公里。另外,在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底部赋存厚约0.3m0.5m透镜状磷矿。四、石英砂测区内泥盆系中统海口组石英砂岩,其岩体结构极为破碎,可作为建筑材料,主要分布于西部小墨雨一带。五、石灰石区内分布广泛,赋存层位有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石

53、炭系下统大塘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其中栖霞组、茅口组的灰岩结构致密、均一、质地较纯是烧石灰的优质原料,也可作水泥、建筑材料。六、其它区内灰岩溶洞中的结晶方解石,已被小型开采,作为建筑材料。另外,二叠系上统玄武岩中的铝土,作陶瓷上 原料称碗花矿。七、地下水区内地下水资源丰富,集中于自卫村龙院村班庄村一带,主要由自然条件及地质条件决定。区内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占总面积6070%,岩溶地貌发育,溶洞及漏斗星罗棋布,地表水流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成为有利的水力资源。区内断层发育,呈北东东向延伸,向南东倾斜,贯穿了花红洞、小墨雨、大石山,且沟通地下水,成为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大石山盆地平缓开阔,受水面

54、积大,盆地向东倾斜,使地下水由西向东流,其流量368.0m3/d,流至F1断层,沧浪铺的页岩为隔水层,因此,地下水由自卫村班庄村一带,泉点出露较多,排水量多年统计为40000m3/d,水质良好,适宜饮用。第六章 环 境区内在人类居住地附近,水热条件良好的地区,地带性土壤铁铝土被改造成人为土,用于农作物的垦植。在低洼地、河流边改为水稻土,坡地上用于旱地作物。原生植被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被砍伐殆尽,被人工林和灌草丛替代。水土流失曾经严重,在山脚表层土体中可以看见从山顶被冲击下来的砂石粒,还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在工农业建设中被浪费破坏。现状植被有原生半湿润长绿阔叶林,分布于筇竹寺附近的箐沟和山坡上;人工

55、植被云南松、滇油杉林、针阔叶混交林等;次生植被灌草丛;农业植被水稻、玉米、土豆、蔬菜等。实习区除西部人类活动相对较弱外,其它地区均分布有采石场,尤其北东、南东方向人类采掘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尤为显著,地表潜在不稳定斜坡构成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危胁到矿区及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系统,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果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合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结束语通过本次实习,对已学的专业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的灵活运用;从而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初步了解野外怎样观察、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