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21863852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秦汉文学一、秦汉时期的社会和文学(一)社会历史概况1、秦王朝的统治与文化专制秦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 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集权意识走向极端的结果, 是严酷的文化专制。焚书坑儒。2、统一的汉王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经济文化的繁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末年农民起义,东 汉政权建立;今古文经学之争;汉末统治危机,社会动荡。(二)文学概况秦代的长城歌,杨泉物理论:“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 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李斯的散文。谏逐客书等政论文、刻石文。汉 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

2、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其影响下,东 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 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史记、汉书等其他散文。二、秦及西汉散文(一)吕氏春秋1、概况: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大 约在公元前239 年左右。其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共十二纪,每纪5 篇;八览,每览8 篇;六 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现今存160篇)。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 家”。在该书所取的各家学说中,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其预示了秦汉大一统王 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

3、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2、艺术特点:(1)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2)创造了丰富多彩的 寓言;( 3)具有自己特色,引用寓言来进行论证。(二)李斯及其谏逐客书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游说秦国献统一之计,拜为客卿。其谏逐客书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辞赋之丽。(三)贾谊及其政论文贾谊(前200-前168),将汉代政论文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汉书艺文 志记载其散文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 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文。其带有浓

4、郁的 战国策士遗风,善于把秦王朝大起大落的历史情势,内化为作品的气势,其具体做法就是通 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这一过秦论最为典型。一是把秦朝兴盛时期的天 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二是把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 历史事实相对照;三是把陈胜的起义军和流过诸侯进行对比等。此文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遗 风,在遣词造句中又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 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气质,词语讲究,多用修饰,感情充沛,行文流 暢,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其针对现实所写的政论文,其浩荡的气势主要来自两个方 面:一是以数量取胜,二是

5、以感情相驱动。(四)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招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 是西汉一部大著作,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汉书艺文 志著录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君臣赋44 篇,许多篇章采用的是辞赋写法,是以描写和叙 述的方式论说事理;带有纵横家说辞的特点,铺陈夸张,滔滔不绝,排比句式极多,并且灵 活多变,有长句,有短句,有单句,也有复句,形成铺张扬厉的风格,造成波澜壮阔的气势, 并具有明显的道家倾向。(五)汉代政论散文和先秦政论散文不同之处 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它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 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

6、又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先秦诸子处在国家分裂和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 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 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思想形态 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新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 显得严谨质实。从西汉社会发展状况看,由于上承短命的秦王朝,再加上统治者崇尚无为之 治,所以汉朝初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尚有先秦余绪,他们的散文代表了西汉政论散文的最高 成就,在后世也有深远影响。随着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论散 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

7、转为本经立义。三、西汉辞赋(一)枚乘及七发,1、枚乘(?-前140)是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其赋汉书艺文志著录篇, 今存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及七发,等,前两篇均见于古文苑,七发,见于文选,其最可靠、最具影响力的是七发,。2、七发,赏析:(1)对先秦文学的借鉴,既综合前代诸多文学样式,也在继承中有所创新;(2)运用逐步盘升的手法。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量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 作者在赋中花费大量笔墨去精心描绘的内容,正是作者最终所要超越和否定的东西。( 3)运用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赋写七事,一事一转,如行山间,人移景变,给人以 耳目生新之感,俨然是后世山水游记的笔法精神,每写一事

8、又能刻意求奇,反复渲染;(4)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其次,枚乘和他的七发, 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七发, 是“七体”的开山之作。(二)司马相如及其上林赋,1、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书艺文志著录相如赋 29 篇,现存 5 篇。其中子虚赋,、上林赋,是其代表作,也是文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 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两赋相差去十年,但内容相连,一贯而下,结构严谨,可做完整 的一篇副来看。2、上林赋欣赏:(1)从内容看,一是帝国形象的塑造;二是一统观念的弘扬;三是 国民时代精神的体现。(2)艺

9、术成就,一是按时空顺序和一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二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 式和夸张笔法的融通;三是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总之,此篇作品所创造的是一种 巨丽之美,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成为后世赋家争相效仿却又无法企及的楷模。(三)扬雄及甘泉赋1、扬雄(前 53-18)是继司马相如之后,对汉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赋家,也是 中国文学史上以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其赋体创作大致可以44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 有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作品。蜀都赋作于居蜀期 间,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余下四赋史称“四大赋”。2、甘泉赋欣赏: 一是采用主体向观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二是铺陈

10、空间的多维角度,展示 的是三维六合空间;三是扩大了骚体的选材范围,赋予其新的功能。四、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一生中,与他的史记创作有密切的关系事件 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 愤著书。(二)史记表现的进步倾向 进步倾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究天人之际: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 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 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从这一点来看,史记具有科学性。2、通古今之变:

11、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 败之理。(1)历史进化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的历史观与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改革向前演进的。因此他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 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如对战国时期吴起的改革、商鞅的变法促进历史前进的作用是有一定 认识的。反映出一种厚今博古的思想和一个历史家“通古今之变”的眼光。(2)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辩证思想:所谓“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就是透过一些历 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由盛而衰之理。历史的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 迹可寻的,而且往往“盛”中包含了“衰”的因素。说明司马迁在研究

12、历史时,注意历史事 实的因果关系,注意说明历史的转化,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成一家之言: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 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三)史记传记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 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 种可能性。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记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史记的影响是极其 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3、。(四)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 项羽本纪中的项羽,项羽是一个在秦末反秦起义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他性格的基本特点是勇武过人,所向无敌,为人率直磊落,不善于也不屑于使用计谋,加上 他刚愎自用,残酷暴烈,因而最终遭到了失败。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1、悲剧英雄形象的 塑造。2、创造性表现手法的运用。注意矛盾情节,注意描写场面;注意渲染气氛,如垓下 之围;注意细节描写。五、两汉乐府诗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 下来的汉代诗歌。音乐机关(两汉)诗体名称(魏晋六朝)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唐代)(一)汉代乐府民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

14、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或受 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芳香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继 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它的成就,沾 溉了中国后代诗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成长。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 主流的存在。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 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汉乐府民歌具有

15、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 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2)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在写作手法上,无论 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3)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4) 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汉乐府 民歌反映现实、批判现实通常是通过对现实作客观的具体的描绘,但有时也在诗的末尾揭示 出写作的目的,这对于后来白居易的“卒章显其志”也有所启发。至于李白的抒情诗中那些 出人意表的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夸张,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它和汉乐府民歌的渊源关系。(二)具体作品赏析1、东门行描写的是一个为穷困所

16、迫的下层平民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2、陌上桑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全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起伏,成功地塑造了一 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罗敷天生丽质,光彩照人,使用权无数 行人为之驻足;她勤劳,最喜采桑养蚕。她坚贞,忠于自己的丈夫,忠于爱情,面对太守的 无耻诱骗,她义正辞严地予以怒斥,表现了不慕宝富贵的高尚品质。罗敷不但敢于向荒淫无 耻的封建权贵做斗争,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她用夸夫的方式压倒了太守的气焰。罗敷 的光辉形象也正反衬出太守形象的卑劣、无耻和丑恶。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多种手法成功地刻画人物形象。对罗敷这个女主人公既有正 面的描写,又有侧面的渲染和烘托,如

17、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贪看罗敷,即是侧面描写 和烘托;诗中又善用对话,通过使君和罗敷的几番对话写出了罗敷的坚贞和使君之无耻;诗 中还运用夸张手法,如其夸夫一节,极尽铺陈之能事。这多种手法的运用,对刻画罗敷的形 象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此文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 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 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3、孔雀东南飞这是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刘兰芝、焦仲卿这对青 年夫妇的婚姻悲剧,深刻揭露并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吃人罪恶,深切同情这 对青年

18、夫妇的悲剧命运,热烈地赞颂了他们坚贞不移的爱情和以死殉情的抗争精神,寄托了 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生活,具有深 刻的社会意义。此诗为五言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自然、质朴、流畅,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 浓墨重彩的语辞和抒情色彩极强的句子,表现了语言的丰富性。此诗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 高度完美的结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兰芝是诗中的女人公,她是一位聪明美丽、勤劳贤惠、忠于爱情、富于反抗斗争精神 的女子,她嫁到焦这后,日夜操劳,便偏执尖刻的婆婆总是故意刁难,迫于无奈,只好向婆 婆提出自遣。临行时,温顺的兰芝还恭敬地向婆婆道歉、道别,顾

19、念她的辛苦,充分表现了 她贤惠善良的性格。但兰芝对于爱情是坚贞不渝的,先和丈夫相约决不变心,后被兄长逼迫, 口头答应改嫁,但她仍忠于焦仲卿,以“举身赴清池”的行动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 制的反抗和控诉。刘兰芝的美丽聪明、勤劳贤惠、忠于爱情、刚强不屈,集中体现了我国劳 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因此,她成了我国古代文学中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焦仲卿在这场婚变 中处境最难,如果他只忠于爱情或只遵从孝道,都不会有悲剧的发生,然而焦仲卿的性格特 征应在于他既顾孝道,也顾爱情,悲剧就在他的“忠孝不能两全”中发生了。六、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一)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源于民间歌谣。西汉五言谣谚渐多,对文人五言诗

20、的兴起,当有深刻影响。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所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 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二)文人五言诗的产生与发展1、东汉班固咏史是文人五言诗的初学之作。诗品序:“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 咏史,质木无文。”2、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的出现,表明东汉中期文人在学习乐府民歌方 面,技巧已相当成熟。七、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和它在我国五言诗史中的地位(一)艺术特色: 1意味无穷。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 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2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

21、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 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3情景交融。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 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4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 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二)地位:作为汉代五言诗的代表性作品,“古诗”在形式、题材、语言风格、表现 技巧等诸多方面,都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魏晋时代曹丕、曹植、陆机等重要诗 人的作品中

22、,我们都可以看到模拟“古诗”的痕迹;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也仍然不断有 人从“古诗”中汲取营养,乃至有人称为 “诗母”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刘勰称它是“五 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王世懋尊之为“五言之诗经”艺圃撷余),可见 它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寻常。(三)具体作品赏析1、行行重行行此词感情深沉诚挚,反复咏叹,但在表现方法上却不同于一般民歌的 大胆直率,而是表现出了特有了蕴婉含蓄的风格。巧用比兴手法,以“胡成依北风,越鸟巢 南枝”来喻人人都怀念故乡,以“浮蔽白日”喻丈夫为他人所诱惑。以“衣带日以缓”写自 己因思念之苦而消瘦,用“努力加餐饭”来表达

23、对丈夫的无限关怀体贴。使得全诗意蕴深厚, 委婉含蓄。2、迢迢牵牛星此诗语言精美,多用叠字,既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又自然 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和情思。这是一首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历来脍炙人口。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时期的社会与文学(一)社会历史概况 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司马氏建立西晋。东晋十六国。建安文学的断限: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19),但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通常是从黄巾起义算起,即公元184年前后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239),前后共计五十多年的时 间。(二)汉末世风与士人心态1、察举制度与人物品评:汉末的察举制度。在这种察举制度的影响下,士族中流行乡 党评议的风气

24、,如许劭与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 南俗有月旦评焉”。此外,郭太也以关于鉴人而名闻天下。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 人物品评的风气更加兴盛。2、士人的政治地位:汉末的两次“党锢”之祸。经学传统的打破。人物品评及其对文 学的影响。3、士人思想的变化:士人的出世之心和英雄意识。士人个体意识的萌生及其对文学观 念的影响。文人集团的出现。(三)“建安风骨”范畴生成“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钟嵘诗品 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风 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

25、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 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建安风骨的内涵 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四)曹操1、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 当精通,其诗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与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 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一部分是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 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其乐府诗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前 者如度关山,后者

26、如短歌行。曹操诗是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他采用古题写时事, 语言古朴率真,前人评其诗“古直悲凉”、“汉人乐府本色尚存”、“魏武帝如幽燕老将, 气韵沉雄”。曹操擅四言诗。2、具体作品赏析:(1)观沧海充分显示了诗人主观情志。大海的壮阔、奔放,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以及叱咤风云的气概和自信心;而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中,我们又能看到诗人对 社会动荡、人生不宁,甚至生命短暂的深沉忧虑。总的看来,这首诗显现了一种积极进取、 总揽天下的乐观精神,是曹操个性精神的集中体现。(2)龟虽寿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直抒自己的抱负。诗中集中表 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和积

27、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批判和否定 了方士们关于神仙不死之说的妄谈。作者直抒胸臆,坦率热烈,真切地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 思考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本诗以抒情言志为主,但在坦率、豪迈的情感中又 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情感和理智思考的结合,将对生命的理解、完成生命的思索与建功 立业的激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相互生发,促成了诗歌呈现出理趣相生的独特的艺术风貌。(3)短歌行诗中两个主题:一是对人生短促的感伤,其感情色彩是慷慨悲凉的;一 是求贤若渴的心情,其基调是激越高亢的。诗的总体风格是深沉、含蓄的,既真实地再现了 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感受,也抒发了诗人积极有为的雄心壮志,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诗歌 最

28、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使诗歌风格沾染的古朴含蓄的韵味。此诗用韵自 由,四句一转韵,于舒缓中见出跌宕起伏,于深沉雄健的情调中见出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表 现了诗人杰出的创造精神。(五)曹丕1、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宴游诗;第二 类是抒情言志之作;第三类是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其的水平。其新 的主要表现: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 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成的创造上。其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 他纤丽的情思,在艺术上,其也敢于创新,虽今存约四十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

29、 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2、曹丕的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诗体方面,曹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诗韵方面,曹丕不独已认识到诗歌当有音韵之美,而且在实践中还进行了多种有益的 尝试。(3)燕歌行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典论论文,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六)曹植1、曹植,字子建,曹丕弟。以建安25 年为界,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 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如白马篇功业精神与报国信 念,本诗境界极为壮丽,除了人物形象的璀璨夺目之外,作者对场景的渲染,也是一个重要 的因素:西北、沙漠、高堤,以及驰骋纵横的战场,给人以开

30、阔、雄奇的印象。诗歌语言华 丽多彩,反复排比的句式,不断变化的动词,造成了全文坛简洁明快的节奏。而作者自我感 情的投入,使得全诗上下洋溢着浓郁的英风豪气,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后期创作:曹丕以 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 使得他后期的诗歌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 是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如第一类的野 田黄雀行,在政治迫害之下,忧生之嗟,此诗“格高才劲且长于讽谕” .意象高古,语 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2、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才华茂”,

31、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 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 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3、曹植对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建安之 杰”。后人之推崇曹植,原因有三:一是文采富艳,二是他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三 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七)建安七子1、“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2、 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 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 、登楼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 阮驾

32、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 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 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二、两晋诗坛(一)东西晋对比1、西晋: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2、东晋:玄风笼罩,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无生命力。(二)太康诗风1、西晋诗坛代表人是陆机、潘岳,所谓太康诗风是以其二人为代表的西晋诗风。两方 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2、太康诗风“繁缛”特征表现:(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 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

33、骈偶。(三)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 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与佛教流行相关,玄释合流。淡乎寡味,缺乏形象,也有 形象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四)陶渊明1、简介及其思想:(1)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2)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 要结论,也是其人生的两大支柱,安贫乐道是其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是其对人生深刻的哲 学思考,其思想可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2、陶诗的题材主要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

34、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1)田园 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2)山水诗主要写自然风景, 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与行旅联系在一起;(3)咏怀诗、咏史诗围绕着出仕与 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4)行役诗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 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5)赠答诗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 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者的形象。3、陶诗的艺术:(1)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 艺术风格;(2)日常生活的诗化;(3)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和谐交融;

35、(4)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4、陶渊明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2)陶渊明蔑视宝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 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3)“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4)陶诗 给了后代诗人多么丰富多彩的艺术营养,并且直接影响着唐代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到来。三、南北朝民歌(一)南朝民歌1、内容:相对狭窄,多是情歌大多反映青年男女的情感生活。2、原因:(1)江南幽静秀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容易陶养居民热烈而浪漫的情思,对想了 生活的追求,以及以艳丽优美为特征得艺术趣味,且南朝歌舞一向发达;(2)经济的发展。 江南是全国经济重心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36、;(3)社会思潮观念的改变。南北朝思想开放,追求 人生快乐,感情满足成为一种普遍现象;(4)帝王贵族的兴趣爱好。南北朝的贵族社会除物 质生活享受外,对精神的追求,对艺术的兴趣,也是空前的。3、特点:(1)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2) 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3)南朝民歌的 语言,具有出语天然,明朗巧妙,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特点;(4)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是 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由此避免了过于简单直露、一览无余的表现。但这种双关隐语,意义 并不晦涩;(5)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大多篇幅短小。(二)北朝民歌1、

37、内容:(1)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歌,是北朝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2)反映北地风 光、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3)表现粗犷豪迈的个性和北方民族豪侠尚武的 精神;(4)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乡思;(5)表现战争。反映战争场面,或写从军 之乐,或叙从军之苦。2、艺术特色:语言质朴无华,表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艺术上有创造性。3、风格特色:(1)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犷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种婉 转缠绵的情调;(2)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以质朴刚健、富有力感见长,没有南方民歌那 样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更不用双关隐语的技巧;(3)在诗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体 式占优势,数

38、量约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三)谢灵运1、其山水诗特点:鲜丽清新,精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注重声色的描绘,并皆以抒玄 理。谢灵运凭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出众的才华,以迎合贵族趣味的语言风格、新颖的内容, 成为当世主流文坛的代表性人物,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演变。2、分析陶谢诗的同异: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 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写意到 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魏晋和南朝两代诗风的 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

39、了一代新诗风 的首创者。(四)永明体1、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 要特征是讲究声律与对偶,因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2、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表现:(1)永明声律说兴起;(2)文笔 之辨的深入;(3)不拘常体的呼声。四、魏晋南北朝小说(一)志怪与志人 魏晋时期的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1、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按内容可分三类:一是 地理博物;二是鬼怪神异;三是佛法灵异。2、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关,分三类:(1)笑 话;(2)野史;(3)逸闻轶事。3、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 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二)世说新语1、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轶门类亦有不同,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 兴八年董人所刻三卷书,共36 门。其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这 正是孔门四科,编撰者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2、其内容主要记录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3、鲁迅概括其艺术特色“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4、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秀出种种机智与幽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