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21839641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章第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课 中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 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因 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

2、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

3、原因。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 定的知识基础。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 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高二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 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本节课应从学生的 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 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五、教学方法1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

4、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一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反 思总结、当堂检测一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用数码相机拍下相关照片;收集有关“生物圈 2 号”的资料并分析失败原因;收集有关人为破坏环境的资料。教师:提前制作好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变化示意图”的动画及课堂内容相关的pp t,并准备好剪 贴画(包括草、鼠和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学生演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图片,交流生态瓶的制作过程,随后

5、说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 由此复习旧课: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什么? (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 从而进入新课: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稳 定性,一旦受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稳定性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生活。(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生态系统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适当的砍伐、草原生态系统的适当放牧、海洋

6、生态 系统的适当捕捉动物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学生概括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2、教师剖析概念的三层含义: 它是生态系统发到一定阶段的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结构和功能即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部分。3、联系种群的数量变化,请学生回忆“适当”的具体含义,即对于一个数量已经处于稳定时 期的种群,应该捕猎(或者砍伐)多少才能保证种群的可持续发展。2、抵抗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来源: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

7、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1、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分别出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讲解)2、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分别出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讲解) 出示图片给学生分析:1、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不同2、人造林抵抗力稳定性教师剖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 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 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

8、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出示外秦淮河图片,说明如果超出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引出恢复力稳定性。3、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来源: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分别出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加以说明)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3、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探究二: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

9、稳定性的关系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利用曲线图说明)图8营养箱构程度(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思考:为什么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出示圆明园湖底清淤工程的图片,讲解清淤前后圆明园湖中植被的变化,引出提高生态系统稳 定性的重要意义。探究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和措施1、意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教师剖析: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2

10、、学生思考讨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例如: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保护草本、 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保护和建 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那么,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下一节 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这节课后大家可以

11、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第3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含义: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 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有关内容在考纲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考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 教学设计中我做了以下安排:第一、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教学因素来全面拓展学生

12、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充分 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的乐趣。第二、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大胆把一些通过学生讨论能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 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比如:抵抗 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第三、既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又关注了学生的生存发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增强了学生 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互助学习的要求,使学生情绪高涨,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课堂达标检测的应用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控,了解学生的 动态,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