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21839541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1.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技术与应用(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姓 名:学 号:专 业:指导教师:2012年 5月 6日目录摘要1第一章物联网简介及发展历程21.1什么是物联网21.2物联网的发展历程31.3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5第二章物联网关键技术62.1 RFID 技术62.2传感器技术72.3 纳米技术92.4 智能嵌入(Embedded Intelligence)技术10第三章物联网的典型应用113.1 智能交通113.2智能医疗133.3智能物流153.4智能家居16第四章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194.1网络信息安全194.2缺乏应用的统一标准194.3亟待掌握核心技术194.4商业模式尚未成熟194.5管理平台

2、的建设20第五章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前景展望215.1物联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政府高度重视215.2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215.3十大城市“十二五”规划全面布局物联网22参考文献23摘要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形式,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正在探 索过程中。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给出了基于智能物体层、数据 传输层、信息关联层、应用服务层的物联网四层体系架构,最后探讨 了物联网在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关键词:物联网,RFIDABSTRACTContent networking as a new network form,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actice i

3、s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the concept of network, and gives the objects based on intelligence layer, data transmission layer,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layer, application service layer thing four layers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con

4、ten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network in the fac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Keywords: things networking, RFID第一章 物联网简介及发展历程1.1 什么是物联网目前在国际上对于物联网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比较广泛的解释是,物联 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节点、射频识别(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装置、红外感应器、移 动手机、PDA、

5、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激光扫描器等 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变得“有 感觉,有思想”,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就是将传感器 等装置嵌入物体并进行联网以最终接入互联网,通过使物体具有“智慧”,从而延 伸人类感知、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1.2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早在 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建立“自动识别中心”时就前瞻性地提出 了“万物均可通过网络互联”的观点,物联网(IOT, 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 念由此产生。2005 年 11 月 17 日,国际

6、电信联盟(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 WSIS,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上,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ITU Internet Report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份报告中,ITU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 通信时代即将来临,泛在通信(Ubiquitous Communication。的形式已经从短距 离的移动收发设备扩展到长距离的设备和日常用品,从而促成了人和人、物和物 之间的新的通信形

7、式的诞生。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世界中加入了新的维度:由 过去的任何人(anyone)之间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 place。的 信息交换,发展成了任何物体(anything。之间、任何人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 地点的信息交换。 On the move* Outdoors and indoors NightDaytime On the move* Outdoors* Indoors (away from the PC)Any PLACE connection4 Between PCs At the PCf - Human to Human (H2H), not using a

8、 PC* Human to Thing (H2T), using generic equipment Thing to Thing (T2T)Any THING connectionSourcBi ITU adapted from Nlomura Resgarch Institute图11信息交换维度图(ITU发布)2008年11月,IBM董事长兼CEO彭明盛(Palmisano)在纽约召开的外国 关系理事会上,正式提出“智慧地球” (Smart Planet)。IBM指出,世界的基础结 构正在朝着“智慧”的方向发展,联网对象即构成物联网的车辆、设备、摄像头、 车道、管道等的数量正在迈向一万亿

9、大关。“智慧地球”战略提出要将传感器嵌入 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 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再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 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2009年01月28日,奥巴马总统在和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对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给予积极回应。其中,要形成智慧型基础设施物联网,已 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2009年08月07日,温 家宝总理在无锡新区调研时,深入阐述了感知中国、智慧中国的新理念,对无锡 市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高度关注,并提出了 “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

10、 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 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 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11月03日上午,温家宝总 理又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 话,讲话中指出,未来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 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这清晰地指明物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相关技术将得到大力发展。1.3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图1 2物联网架构图在物联网的网络结构中,包括四个层次:最底层是传感器

11、网络层,即以传感器、RFID以及各种手机、PDA等机器终 端为主,完成对底层信息的全面感知和采集功能;第二层是传输网络层,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无线通信网等网络, 实现数据的汇聚和传输功能;第三层是中间件层,通过构建中间件来屏蔽各类传输网络的差异性,为上层 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调用接口,同时对传输网络层汇聚上来的信息进行理解、推 理和决策;最上层是应用和服务层,即通过对调用数据的处理和解决方案来管理和控制 手机、PC等终端设备,实现人们所需要的应用服务;或者与行业专业技术深度 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第二章物联网关键技术ITU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中预测RF

12、ID技术、传感器技 术、纳米技术和智能嵌入技术将在物联网时代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2.1 RFID 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 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 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下:(1)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 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2)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也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 为移动式或固定式;(3)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Anten

13、naRF ReaderBack-end Database图21 RFID基本组成图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 号,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Passive Tag)凭借射频电磁波束中所获得的能量发送 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Active Tag)则主动发送某 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将信息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相关数 据处理。RFID的关键技术如下:(1)标签的能量供应有源标签自带电池,用于给数据载体供电。而无源标签工作所需能量则从射 频电磁波束中获取,和有源射频识别系统相比,无源系统需要较大的发射功率, 射频电磁波在标签上

14、经射频检波、倍压、稳压、存储电路处理,转化为标签工作 所需的工作电压。(2)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标签回送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方式可归结为三类:(a) 利用负载调制的反射或反向散射方式(反射波的频率与阅读器的发送 频率一致);(b) 利用阅读器发送频率的次谐波传送标签信息(标签反射波与阅读器的 发送频率不同,为其高次谐波(n倍)或分谐波(1/n倍);(c) 其它形式。(3) 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由于数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干 扰,故其传输至接收端可能发生误判,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以使用校验和法 来识别传输错误并进行校正,最常用的是奇偶校验法以及冗余校验法。在与安全 相关的领域,例如出

15、入系统、售票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射频识别系统,在数据传 输的过程中难免不受到攻击,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保证数据安全,例如 可以通过在阅读器与标签之间建立密钥来对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达到安全的 目的。( 4)多目标识别技术(反碰撞算法)当阅读器信号作用范围内存在多个标签,同一时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签 向阅读器返回信息时,将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算法称为反碰撞算法。传统无线 电技术(如通信卫星、移动电话网)已有空分多路法、频分多路法、时分多路法 以及码分多路法来解决类似问题。但在射频识别系统中,由阅读器和标签构成的 无线网络有以下特征:(a) 规模:每个阅读器工作区域内可能存在大量标签;(b

16、) 体积:标签附着在各种商品上,体积不能太大;(c) 成本:粘贴标签的商品本身价值可能很低,所以标签的成本不能太咼;(d) 通信量:标签内包含的信息量很少,阅读器与标签间的通信时间很短。 所以解决射频识别技术标签冲突的反碰撞算法存在与传统无线电技术不同之处。 现有的反碰撞算法主要是ALOHA算法、分隙ALOHA算法、二进制搜索算法等。2.2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 (如光、热、湿度)或化学组成(如烟雾),并将探知的信息传递给其它装置或 器官。国家标准 GB766587 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 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

17、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将其分为三大类:( 1 )物理传感器物理传感器应用某些物理效应,诸如压电效应,磁致伸缩现象,离化、极化、热电、光电、磁电等效应,将被测信号量的物理量转换成便于处理的电信号。(2) 化学传感器 化学传感器包括那些以化学吸附、电化学反应等现象为因果关系的传感器, 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也将转换成电信号。(3) 其它 几种常见的传感器如下:(a) 电阻式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如位移、形变、力、加速度、湿度、温度等这些 物理量转换成电阻值的器件。主要有电阻应变式、压阻式、热电阻、热敏、气敏、 湿敏等电阻式传感器。(b) 电阻

18、应变式传感器 传感器中的电阻应变片具有金属的应变效应,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形变,从而使电阻值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电阻应变片主要有金属和半导体两类。(c) 压阻式传感器 压阻式传感器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在基片上经扩散电阻而制成的器件。当基片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形变时,各电阻值将发生变化,电桥会产生相 应的不平衡输出。(d) 热电阻传感器 热电阻测温是基于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性来进行温度测量的。热电阻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特性来测量 温度及与温度有关的参数。(e) 温度传感器 室温管温传感器:室温传感器用于测量室内和室外的环境温度,管温传感器用于测量蒸

19、发器和冷凝器的管壁温度。排气温度传感器:排气温度传感器用于测 量压缩机顶部的排气温度。(f) 光敏传感器 光敏传感器是最常见的传感器之一,在自动控制和非电量电测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最简单的光敏传感器是光敏电阻,当光子冲击接合处时就会产生电流。 我国近年来在传感器的设计、关键工艺、可靠性、产品开发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 的突破与创新。(1) “九五”攻关完成的传感器 CAD 技术,可以实现传感器的全过程设计; ( 2)微机械加工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用微机械加工工艺批量生产压力 传感器;( 3 )建成了目前国内唯一具有上世纪 90 年代国际先进制造设备、工艺及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微机械加工传感器的生产线

20、;(4)可靠性技术的开展, 使传感器的成品率普遍提高 10、可靠性水平提 高一到二个等级。传感器领域的主要技术将在现有基础上予以延伸和提高。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趋势可以从四个方面概括:(1)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开发新型传感器 随着光纤材料、纳米材料、超 导材料、人工智能材料的不断发展,制造传感器的材料逐渐具备能够感知环境条 件变化的功能,识别和判断功能,发出指令和自采取行动功能。利用这些材料能 够研制无线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和金属氧化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2)传感器的多功能和集成化多功能是指一个传感器能够检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数;集成化能够实现软 件和硬件的集成,数据的集成与融合,传感

21、器阵列的集成和多功能、多参数的复 合传感器。(3)传感硬件系统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参考集成电路微小型化的经验,实 现传感技术硬件系统的微小型化可以提高其可靠性,加快处理速度,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通过传感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整合,实现无线网络化传感器与多学科 交叉融合将推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具有无线通信 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自组织分布式网络系统。利用微传感器与微机械、通信、自动 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实现传感器的无线网络化,使其能根据环 境自主完成指定任务。2.3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 1 至 100

22、 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 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物联网中的物体变得“更轻、更高、更强”。“更轻”是指借助 于纳米材料和技术,传感器等感知设备的制备体积更小更轻盈;“更高”是指纳米 材料具备更高的光、电、磁、热性能;“更强”是指纳米材料有着更强的力学性能 (如强度和韧性等)。纳米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一种既具不同于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特殊性能材料。 当物质到纳米尺度后,约为 0.1100 纳米,其性能就会发生突变。纳米材料的 制造主要采用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利用光刻及腐蚀等技术,从宏观尺度自下而 上的自组装的制造材料。(2)纳米动力学 在动力学上,纳

23、米技术主要运用于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 系统(MEMS),如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光纤通信系统、特种电子设备、 医疗和诊断仪器等。MEMS系统采用类似集成电器设计和制造的新工艺,其特 点是部件尺寸小,刻蚀深度达数十至数百微米,宽度误差小。( 3)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纳米生物学一方面利用新兴的纳米技术研究生物学问题;另一方面利用生物 大分子制造分子器件,模仿和制造类似生物大分子的分子机器。纳米生物学发展 到一定技术时,可以用纳米材料制成具有识别能力的纳米生物细胞,并可以吸收 癌细胞的生物医药,注入人体内,可以用于定向杀癌细胞。( 4)纳米电子学在电子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包括基

24、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 构的光电性质、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 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器件和电路的尺寸要更小;更快是指响应速度要更快;更 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更小。纳米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快地达 到这些要求。2.4 智能嵌入(Embedded Intelligence)技术嵌入式技术是将计算机作为一个信息处理部件,嵌入到应用系统中的技术, 即将软件固化集成到硬件系统中,将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一体化。嵌入式具有软 件代码小、高度自动化和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嵌入式技术的关键在于核心芯片的 选择,核心芯片的特点有:(1)有可扩展的处理器结构,能最迅速

25、地开发出满足应用的高性能嵌入式 微处理器;( 2)嵌入式微处理器必须功耗很低;(3)对实时多任务有较强的支持能力;(4)具有功能很强的存储区保护功能。 嵌入式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的架 构更加清晰简捷。系统的软件采用分层设计,不仅方便维护,而且大大提高了代 码的利用率,缩短了开发周期。第三章物联网的典型应用3.1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 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车辆和道路智能化,以实现安全快速的道路交通环境, 从而达到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节约交通能源和减轻驾驶疲劳等目 的。智能交通是一个综合性体系,包含的子系统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交

26、通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a) 在途驾驶员信息(b) 交通状况监视(c) 车流量管理(d) 交通指挥控制(e)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2) 公共交通运营系统 该系统包括:(a) 公共运输管理(b) 途中换乘信息(c) 满足个人需求的非 定线公共交通(3) 电子收费系统 该系统通过电子卡或RFID电子标签由计算机实 现自动收费,大大提高车辆 通行能力,降低收费口拥堵Bsnai.度子系统-弟军晚目必交牯為腔r.左却总 电干谢含丈集我两復关系风险。图31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示意图空图32 电子收费不停车系统图(4) 旅行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A)出发前的出行信息(b)出行中的实时交通线路引导(C)出行中的拥挤

27、区域规避建议(5) 运营车辆高度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汽车的车载电脑、管理中心计算机与GPS、传感器等设备联网, 实现驾驶员与调度管理中心之间的双向通信、信息查询、自动售票和车辆自动定 位等功能,来提高商业车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的运营效率。(6) 紧急事故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a) 紧急告警与人员安全(b) 应急车辆管理(c)危险品应急处理(d) 应急响应和疏散(7) 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该系统包括:(a) 车辆的纵向、侧向、交叉口避撞(b) 事故安全保护(c) 道路周边危险预警,例如提前感知弯道、上下坡、限高通行区或者前 方不明物体穿越等。( d )自动驾驶( 8)道路天气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

28、a) 道路天气信息发布(b) 路面情况监视(c) 前方路面情况预测( 9 )驾驶员帮助系统该系统包括:(a) 导航帮助(b) 疲劳驾驶告警(c) 恶劣环境下的安全驾驶,例如低能见度时驾驶员主动视觉增强和湿滑 路面的速度控制等。在以上众多智能交通子系统中,有两点功能为每个系统所共有且必备:首先 要求每个智能交通控制系统需要具备数据感知和采集功能,其次要求每个系统需 要具备数据分析处理和汇总分发功能。根据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将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主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1) 在50个左右的大城市推广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交通信息查询、 交通诱导等服务;(2) 在 200

29、 个以上的城市发展城市智能控制信号系统,形成智能化的交通 指挥系统;(3) 在 100 个以上的大城市推进大城市公共交通区域调度和相应的系统的 建设,加大电子化票务的建设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将表现为综合化、社会化的发展模式。由于智能交 通体系涉及相关的市民、公安交通管理、交通部门车辆管理、城市建设、通信等 相关部门,因而未来智能交通必然是一个涉及以交通与公安为主的多部门驱动的 发展过程。3.2 智能医疗智能医疗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ZigBee、WiFi)、蜂窝移 动通信网(2G/3G)、互联网技术等先进通信技术,促进医疗设备的微型化和网 络化,促进医疗信息的共享化,同

30、时促进医疗模式向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在未 来的智能化医疗信息系统中,病患基本信息、病历记录、各种实验室检验信息, 乃至财务信息都将被整合在其中。智能医疗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下:(1) 医院管理信息化(HMIS, Hospital Manager Information System)阶段。在 HMIS 阶段,通过建设医院内部部门级信息化管理、全院级信息化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实现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2) 临床管理信息化(HCIS,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System)阶段在 HCIS 阶段,要建设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影像管理、重症监护等系统, 以病患信息

31、的采集、存储、展现、处理为中心,为临床医护人员和医技科室服务。例如电子处方应用能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并实现对用药成本的控制。在使用电 子处方时,医生用电脑或者数字手持设备,通过一个加密网络将处方直接传送至 后台,在医院、药店和卫生管理当局联网共享的数据平台上进行统一登记和共享 查询,电子处方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到病患的用药史和过敏源,还可以避免 药物间的相互冲突引发的不良反应。同时,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处方系统了解到 病患的药费负担,选择相应价位的药品。由于电子处方系统直接与医保系统联网, 病患还能对自身的财务负担进行估计,决定是否选择某些不在报销目录之内的新 药、特效药。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帮助为病

32、患进行诊断的任意医生,通过登录该系统来了解 病患的过往病史和医学诊断材料,如 X 光片、化验结果和用药历史等等,免去 重复诊断、化验的过程。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救治时间,还可以降低高昂的仪器诊 断费用。(3) 区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 Global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阶段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将以电子处方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为基础,整合 成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然后进行联网,再拓展到单个医院之外的社区、城市乃 至更大范围内的医疗信息共享,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网络”和“整合医疗平台”。区域医疗信息网络将实现从科室和医院的医疗信息孤岛到跨医院、跨社区的 整合的信

33、息共享的转变。在此网络中,信息能够自由地在医院间得到必要的共享, 特别是在查找和获得外部信息(如其它医院中的特色专科)和病患在医院间转诊 时。通过各医院的系统,病患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必要的收集和存储并被添加到个 人健康档案中,供今后区域医疗系统范围内的各医疗机构调用。乜武匡三区域整合平舍(医疗)密源tfaw 医护人员 应用陛序和敷据电子健康巻定挥权击用眉1其乐言聲壬咛卷MB除疗亶源目录社区左厉医域医疗应用图33 区域整合医疗平台图(IBM发布)3.3智能物流智能物流是将RFID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应 用在物流配送系统中,帮助实现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提高物流企业的运行效率

34、, 实现可视化供应链管理,提升物流信息化程度。其中,RFID作为前端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被应用在物流的零售、 存储、运输、配送/分销和生产等各主要作业环节,是实现智能物流的重点。戏运地物流全程惜息化监管物流信息平台货柜施劉/解拘图34智能物流示意图(1)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通过将 RFID 标签放置在货柜、集装箱、车辆等物流基础设施内,在物流企 业仓库内部、出入库口、物流关卡等安装 RFID 读写器,实现物品自动化出入库、 盘点、交接环节中的RFID信息采集,达到对物品库存的透明化管理。通过RFID 技术与物流运输设备的结合,可以进行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升级,提高其信息

35、化和自动化水平。(2)促进物流功能的整合通过RFID技术整合物流系统的功能,提升原系统效率。RFID有助于实现 物流系统内部多个业务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自动化,整合多个业务功能,从而 有效提升系统的整体运作效率。(3)提高物流市场流通效率,规范物流市场秩序RFID 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采集相关数据,保证企业及供应链内数据信息 的及时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实现对各类数据信息的全程监管,改善诸 多领域(如粮食物流、应急物流、食品安全)缺乏有效监管的现状。此外,将 RFID 与传感器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还能够实现对重要物品(如危险品、 药品)的在途监控,便于进行管理和监督。智能物流的发展

36、重点:(1)货运集装箱追踪与管理实时记录箱、货、流信息,开关箱时间和地理位置信息,实现集装箱物流信 息的全程实时在线监控。(2)货运车辆的跟踪与管理为道路货运车辆贴上RFID标签,标签中记录车牌号、运输起讫地点、运输 线路、车辆所属运输企业、货物基本信息等。(3)配送中心管理在货品包装箱外加贴RFID标签,并在配送中心收货处、仓库入口 /出口处 等地安装固定RFID读写器,在搬运设备上安装移动RFID读写器,以及配合使 用手持读写器,实现对配送中心货物的出入库管理。(4)航空集装设备及行李追踪通过使用RFID电子标签和读写设备,机场可以建立起自动管理行李的新流 程,用以追踪旅客行李,保证其安全

37、流动,同时缩短行李处理时间,提升行李标 签的识别率。3.4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Smart Home)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 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频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 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 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智能家居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住宅环境,即单个住宅中的智能家居或 小区中实施的基于智能小区平台的智能家居项目;另外一层含义是指智能家居系 统产品,包括硬件、软件、集成与安装服务、售后在内的一个完整服务过程。与 传统家居相比,智能家居除了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安全

38、、宜人的家庭 生活空间之外,最大的特点是将传统家居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 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 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降低家庭能耗。图35智能家居应用场景图智能家居系统目前所包含的主要子系统有:(1)家居布线系统家居布线系统是一个安装在住宅内,根据家居布线标准实施的布线 系 统,主要支持语音、数据、视频、家居自动系统、环境管理、保安、警报及对讲 机等服务。家居布线系统是智能家居其它子系统相互连接和对外连接的通道,是 实现智能家居的前提。(2)家庭网络系统家庭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三方面功能:网络通信、媒

39、体娱乐和家庭控制。家庭 网络在家庭范围内(可扩展至邻居、小区)将家电、安全系统、照明系统通过有 线或无线方式与广域网相连。(3)中央控制管理系统智能家居的中央控制管理系统相当于电脑的CPU,所有的子系统都会接入 到这个控制中心。中央控制管理系统通常通过智能家居管理软件完成设备管理、 场景设置、能源管理、日程管理、安防布撤防、安防监控、物业管理等操作。(4)照明控制系统 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用户个性需求等条件自动采集照明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并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逻辑分析、推理、判断,对分析 结果按要求的形式存储、显示、传输,进行相应的工作状态信息反馈控制,以达 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40、家居照明系统是一套控制系统,包括调光模块、开关模块、控制面板、液晶 显示触摸屏、智能传感器、编程插口、时钟管理器等用于控制和管理的设备。(5)家庭安防系统 家庭安防系统是指为家庭设备与成员的安全而安装的防护保全与报警系统,例如可视对讲、家庭监控、防盗防护、周界探测与入侵报警。家庭安防系统可以 通过在家中安置温度、煤气或烟感等探测器,视频监控设备,门磁和窗磁,紧急 求救按钮等设备,结合语音告警、图像传输等手段来实现防护与报警。(6)家庭影院与多媒体系统 家庭影院与多媒体控制系统在智能家居中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子系统之一。一套家庭影院的设备通常包括DVD播放器、功放机、音箱、大屏幕的显示系统。(7)背

41、景音乐系统 背景音乐系统通过家居布线,将声音源信号接入家庭中任何需要背景音乐的地方,通过控制面板独立控制铺设在不同地点的背景音乐专用音箱,让每个房间 都能独立地实现音乐播放、音乐选择和音量控制等功能。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1)整体智能家居系统功能 所谓整体智能家居系统,就是对更多智能家居子系统采用统一的协议标准,进行统一的控制、管理和联动。例如只用一个遥控器,或者用电脑就能统一控制 任何一个智能家居子功能,并能实现各子功能之间的相互功能。(2)控制傻瓜化 通过智能设备的逻辑判断与人工智能的功能,真正让人享受轻松、自由、安全的智能生活。例如触摸式、声控式、感应式等更多人性化的技术将会被广泛应 用

42、。第四章 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4.1 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大型企 业、政府机构,如果与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机密、国家 机密不被泄漏。这不仅是一个网络信息方面的技术问题,甚至还涉及到国家安全 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2 缺乏应用的统一标准我们知道,互联网如今之所以已经普及到世界每个角落,是因为互联网发展 到今天,标准化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全球进行传输的协议 TCP/IP 协议,路由器 协议,终端的构架与操作系统,都解决的非常好,很方便上网。在物联网核心层 面是基于TCP/IP协议,但是在接入层面,协议种类很多,如GPRS、

43、短信、传 感器、TD.SCDMA等,物联网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基础。4.3 亟待掌握核心技术传感器是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 (如光、热、湿度)或化学组成(如烟雾),并将探知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装置或器官。 如果把物联网比作人,那么传感器就像人体的五官。目前在传感器技术领域我国 尚无话语权。我国的传感器芯片,从技术到制造工艺,都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传感器是物联网的基础,没有它,物联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4 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商业模式最为重要,也就是说只有解决了谁为应用买单 的问题,物联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煤炭行业因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所

44、以应 用得比较多。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建设物联网示范工程,但示范之后,能否使 产业形成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关键还是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另外, 现在大家都在做具体的行业应用,但是如果在更高层的公共平台没有建立统一的 标准,还是难以实现物联网的真正效用,这需要各级政府和产业界共同推动。4.5 管理平台的建设物联网技术的相关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但对应于每一种具有实际管理要求 和应用的物联网,都需要开发与之相关的管理平台或服务,这使物联网的应用受 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开发一种通用的物联网管理平台,可以用于所有不同的异 构网络,并且实现对该网络资源的管理将会使物联网的应用更加普遍和灵活。没 有这

45、个平台,各自为政的结果一定是效率低,成本高,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起 到效果。第五章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前景展望有人预测,如果物联网全部构成,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 30 倍!物联网将会 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的通信业务。专家预测 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 将广泛运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 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就 此诞生。2010 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5.1 物联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政府高度重视2010 年对于中国 RFID 与物联网产业,是极其重要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 年。从年初

46、到年末,一系列推动物联网发展的举措频频出台。业界所期盼已久的 中国RFID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这一年中国RFID与物联网 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八大特点。特点一:物联网发展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始真正得到各级政府部门 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特点二:各级政府加快物联网发展布局,物联网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出台。 特点三:世博会带动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发展、中国物联网应用基础已初步 形成。特点四:物联网市场热浪汹涌,物联网概念继续得到热炒。 特点五:物联网相关产业联盟迅速涌现,从业人数快速增长。 特点六: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引起各方关注,推进步伐正在加快。 特点七:物联网核心技术突破仍是难题,领先产

47、品依旧贫乏。 特点八:物联网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物联网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期。5.2 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物联网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纳入“十二五”规划,受到各 界普遍重视,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各地纷纷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物联网产 业园区,出台物联网产业扶持鼓励政策;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则跃跃欲试,欲在 产业发展初期占领一席之地,夺得商机;各高校则抓紧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工作, 纷纷向教育部申报物联网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在申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 140 余所高校中有 30 余所高校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被社会普遍看好,成为物联网 产业发展的后备军。高校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不

48、可小觑。在短短 一年内,各大高校积极活跃在各大物联网论坛及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成为产业发 展的助推器。5.3 十大城市“十二五”规划全面布局物联网近日,我国各大城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纷纷正式发布,对“新一代信息技 术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准确地定位,清晰地规划了城市物联网未来五年发展之 路。同时,根据各城市新兴产业的“十二五”发展目标,重点对智慧城市、三网融 合和云计算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布局。在“十二五”开局之际,中国物联 网对我国十大城市的“物联网”规划进行简单盘点,各个城市物联网在未来五年将 走出自己的产业特色。北京“十二五”将推动物联网应用实践,全力推进创新成果 产业化,突破一批关

49、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接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基础 设施,在后 3G 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为国家布 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上海“十二五”将推进物 联网产业自主发展,“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实施物联网、智能电网等一批专项工 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示范区,促进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等科技成果的 规模化应用,并有序推进三网融合,构建适应云计算、物联网发展的基础设施 环境,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自主发展。广州“十二五”将重点推进“智慧广州”建设, 广州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智慧广州建设,实现三网融合,推 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

50、务业全面融合,推进天河智慧城和南沙 智慧岛建设。重庆“十二五”将建设城市物联网基础平台,十二五期间,重庆将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 庆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 智能重庆工程均列入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智能 重庆工程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 环保;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城市 物联网基础平台,推进物联网在工业、交通、物流、医疗、家居等有关领域的应 用。重庆要建设宽带城市,加快 3G 网络建设,升级改造广电网络,建设下一代 广电网络(NGB)。建设国际重要的离岸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构建高速数据通 道,积极推进宽带电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的共建共享和高层业务应 用融合。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城市物联网基础平台,推 进物联网应用试点。建设重庆数字媒体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参考文献1、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72、胡汉辉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23、无线龙现代无线传感网概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84、赵军辉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5、王永华等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