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产业环线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收藏

编号:21818394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28.09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6-17
20
积分
关 键 词:
产业 环线 建设项目 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 报告
资源描述:
一、 总论 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XXX乡XXX村产业环线建设项目 2、项目业主名称:XXX乡人民政府 3、项目建设地址:XXX乡XXX村 4、项目业主法人:镇长或村主任 5、建设规模及内容:XXX乡XXX村产业环线总长6Km,路面宽度5.5m,公路四级,设计时速20Km/h;建设内容包含路基路面,土石方工程,桥涵工程,安防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等。 6、估算总投资:1541.337万元 7、编制:XXX乡人民政府 8、业主概况: XXX乡人民政府机构设置 9、编制依据: l 列出关于本项目的所有文件或纪要 l l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6 l 《X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l 《XXX乡总体规划》 l 《X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l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l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 l XXX省工程造价信息 l 2015年XXX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及配套取费费率定额 l 有关建设法律、法规和承办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编制人员调查的有关数据资料。 10.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10.1 项目提出的理由: 农业产业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特色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一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花果林众多,如东溪梨花沟、坛罐李子沟、老君樱桃沟、万亩意大利血橙园二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规模大,有较高知名度,如全省最大的山羊加工企业澳士达,远销全国超市挂面企业若男公司等,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形成了众多乡村旅游区,具备了开展工业旅游的条件。 10.2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突出,客源市场广阔:XXX市地处XX山脉东麓,为XXX市市东大门,区位条件极其优越,XXX市市作为西南地区商贸、科技、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人口密集、人员流动大,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我市各主要旅游资源距XXX市均在一个小时左右车程,尤其是河西片区两湖与XX山脉区域距XXX市均在50公里范围内具备面向XXX市走向全国的得天独厚条件。 2.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我市以浅丘地貌为主,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优越,尤其是XX山脉区域,青山披绿、碧水幽幽,空气清新堪称是紧邻喧嚣城市生活的一片世外桃源。 3.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目前已有葫芦坝、老君樱桃沟、东溪梨花沟等八大乡村旅游区和一百多户农家乐。通过资源组合,相互衬托深度开发完全可以将旅游业打造为我市的区域支柱产业。 4.区域可塑性极强,开发潜力大:我市河西片区、城区及城周两区域度假旅游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深度开发正当其时,尤其是河西两湖区域,具备打造高端休闲度假项目与产品,形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旅游度假区条件。 综上可以看出,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已被省旅游局列入了全省旅游重点县(市)行列,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心。确定将我市两湖、XX山脉及XX驿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两湖一山”精品旅游区,这些为我市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和政策保障。 10.3 开发现状 1.景区景点开发步伐加快取得初步成效。 我市迄今已形成四大景区、八大乡村旅游区、十大独立景点的旅游开发格局并且XX湖、XX湖、XX山、XX山三国遗址、张家岩水库等与XX驿区共同构成了“两湖一山”旅游区成为我市旅游开发重点。经过三年发展XXX市——XX山——XX湖——XX湖——XXX市旅游大环线已建成通车石三路沿线农业园区初步建成两湖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两湖一山旅游区在省内已崭露头角2004年4月省政府已确定打造“两湖一山”精品旅游区目前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待批准实施。葫芦坝、老君樱桃沟、东溪梨花沟等八大乡村旅游区发展较快已有农家乐100多户农家乐服务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区成为我市近年旅游亮点。十大独立景点也发展迅速弥陀寺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每天到滨江公园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这些景点已成为我市旅游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两湖湖区内的主要道路基本硬化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初步具备两湖及城区宾馆饭店已基本能满足接待需要全市现有XX级饭店一个二星级饭店两个两湖有大型度假村、各类培训中心10余个全市有国内旅行社5家。 3.旅游市场开发工作开始起步。定位于主要客源市场——XXX市我市在2003年春节举办了XX湖西部首届大型水上灯会2003年、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羊肉美食节通过三次节庆活动共吸引了数十万外地游客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4.旅游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旅游行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我市旅游市场秩序已较为规范景区、宾馆饭店拉客、宰客、强制消费、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旅行社使用黑车、黑导现象大量减少从业人员服务规范、礼貌待客全市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 东溪梨花沟等八大乡村旅游区和一百多户农家乐。通过资源组合相互衬托深 度开发完全可以将旅游业打造为我市的区域支柱产业。 10.3 开发定位 XXX乡位于XXX市北部,东邻踏水镇,南依XX镇,西接同合乡,北靠XX县平桥乡,距XXX市市区98公里,距XXX市区37.5公里,全乡面积20.9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15778亩,总人口12184人,其中:场镇人口357人,农业人口11827人。属浅丘貌,最高海拔537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成土母质是黄红、紫泥田土,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境内物产丰富,辣椒、花生等产量高、品质优。基于省内重点打造的要求,XXX市市重点扶持的前提下,与沱西片区结合提出长远期定位。 功能定位:建成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XXX市近郊大型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水上娱乐等综合性多功能国家级标准的旅游度假区XXX市市近郊生态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基地。 形象定位:“世界桃园仙境,人间水上天堂”——东方伊甸园。 市场定位:近期以XXX市地区为依托,以川渝及周边省区为拓展主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1、地理位置、现状、意义: 1.1地理位置: XXX乡XXX村X059县道(XX路)东侧。具体位置为北纬30°34'20";东经104°38'40"。XXX乡位于XXX市北部,东邻踏水镇,南依XX镇,西接同合乡,北靠XX县平桥乡,距XXX市市区98公里,距XXX市区37.5公里,全乡面积20.9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15778亩,总人口12184人,其中:场镇人口357人,农业人口11827人。 XXX乡属浅丘地带,最高海拔537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成土母质是黄红、紫泥田土,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境内物产丰富,辣椒、花生等产量高、品质优。 1.2现状: 2015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42万元,其中一产业7475万元,二产业590万元,三产业347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961万元;工业总产值498万元,同比增长20% ;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8元。2015年,在邹家湾村占地10亩,修建居民住房66套,已全面完工。新村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农民培训中心1处,建筑面积217.5平方米,道路硬化2.6公里,雨污排水沟750米,太阳能路灯70盏。 毗河供水工程主干渠经过XXX乡3个村,15个社(刘家沟村9社、1社、5社、4社、3社、2社;平江村1社、3社、4社;桐麻岭村9社、8社、7社、4社、3社、2社),XXX市支干渠经过1个村,2个社(邹家湾村5社、9社)。毗河占地合计256.352亩,公路占地合计60.999亩,共317.351亩。房屋搬迁26户,共71人,迁坟164座,零星林木7373株。 水利建设方面,争取到塘堰清淤整治项目7口,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争取到平江村、桐麻岭村提灌站改造项目。 道路修建方面,2015年实施刘家沟村边界村项目1个,修建3.6公里水泥路已完工。 1.3、意义: 本工程的建设在XXX乡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建设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道路两侧农田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对内投资,拉动内需,提高人民的生活和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因该道路的特殊区域位置,决定了该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交通功能;作为该片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建设有利于促进该区域的交通旅游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阶层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农民兄弟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村公路属于公共物品,投资回报率几乎为零,政府应该承担农村公路供给的责任。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在交通建设领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2)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农村问题方面提出了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实践证明,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全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没有全社会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农村公路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是改善和优化我国公路网结构的必然选择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路数量在全国公路总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公路发展政策实施两年来,全国全社会已累计完成投资1960亿元,已建成农村公路23.7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之大、新改建油路水泥路里程之长,前所未有。许多省份这两年建成的农村公路里程超过了建国以来50多年的总和,即用两年的时间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全国公路网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公路的通达深度明显提高。 4)加快发展农村公路,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交通能否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归根结底是能否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贯彻“五个统筹”,实现交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点之一就是要解决农村公路通达和畅通问题。目前我国仍有173个乡(镇)、56000多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农村公路亟待跨越式发展,因为没有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要把解决好农村公路发展问题作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综上所述,春天村产业环线的建设是XXX市融入XXX市后面临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利用乡村观光旅游的有利发展趋势,将XXX乡地理位置的劣势转变为优势,观光旅游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两者在经济效益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而在旅游淡季,农业生产收入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发展观光农业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优势。该项目的建设是符合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举措,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3、项目建设的条件分析: 3.1 地形、地质、地震 (1)、地形:XXX乡位于XX盆地中部,东经104°12′—104°50′,北纬30°15′—30°50′,地处XX盆地中部,北靠XXX市(相距98公里)、德阳,南连内江,东接重庆、遂宁,西邻眉山,区内有成渝铁路、成安渝高速公路、县道059等骨干交通干线,沿线为较狭长的浅邱地区。 (2)、地质:沿线地质属黏土层,地表层为0.5~1米左右的耕植土。 (3)、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本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加速度0.5g。 3.2气象、水文: (1)、气象:该地区是长江中上游生态林保护区,森林覆盖率33%。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1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00天。 (2)、水文:靠近路段终点地方有一条当地居民使用的污水及雨水排水沟。现状为:渠宽平均为3米,深为1.5米。道路沿线山体较大,汇水面积也比较大。 3.3地址灾害评估: 3.3.1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构造形迹展布,在历次构造运动中,主要以多近于南北向左旋直扭与东面向右旋对扭两种构造应力的作用,但因其应力场微弱,故只形成了一些宽缓的短轴背斜和箕状向斜,无断层,但基岩的构造裂隙亦较发育。 本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极微弱的大面积间隙性缓上升,台丘地貌可记实这点。地震表现亦极微弱。 3.3.2场地地震效应 项目建设场地无地震断裂,地震活动弱,历史上无重大地震活动记录,2008年5 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本地区也遭受一定的影响,但总体破坏不大。项目建设场地无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地基稳定性良好,适宜工程建设。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划分,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第I区,中硬场地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该区处于抗震有利地段。地段整平后为中、强风化泥岩,中硬场地土,软土覆盖层厚度≤2.0米。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XXX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根据地勘报告结论,场地适宜建筑,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6度高一度设防,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乙类重点设防。 3.3.3 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 XXX市域地质构造运动微弱,地壳比较稳定,属地震波及区或弱震区。其它如滑坡、崩裂等地质灾害,在暴雨季节时有发生。总之,场地无地质灾害发育和分布。 3.3.4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对建筑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型、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岩体类型及结构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特征等。 3.3.5 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小的地段,建设场地是适宜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段,对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防御后,建设场地是基本适宜的; 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地段,对重要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采取有效的防治后,建设场地是基本适宜的。 3.3.6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防治原则:避让为主、治理为辅;避让优先;加强监测与预报。 防治要求:提出防治措施,强调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治理工程从预防做起、监测优先;治理方案一定要达到技术上可行、工程上可靠、经济上合理;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确保工程质量。 防治措施: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3.4基础设施条件 3.4.1交通: XXX市离XXX省会XXX市市区仅48公里,距资阳29公里。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X059县道、成渝高铁、XXX市第二绕城、成安渝高速穿境而过,XXX市新机场在XXX市芦葭镇开工建设,新机场配套的机场高速、机场轻轨都将经过XXX市。 项目所在区域道路体系比较完善,目前的交通条件能够满足项目建设所需材料运输,并确保项目在规定工期内完成。 3.4.2供电: XXX市电力丰富,本工程所需供电10kv农网高压电源在场地北面,供电电源通过临时施工变压器连接到配电室,项目建设期用电有保证。重要的设备需设有柴油发电机供电装置。 3.4.3供水: 本项目主要施工用水为湖泊水,主要由邹家湾村三合水库、狮子水库和宽沟村宽沟水库以及屯水塘堰等,供水渠能达施工现场。 3.4.4供气: 项目施工耗气主要为工人生活用气,可采用罐装液化石油气解决。 3.5 项目施工条件 天然建筑材料:本工程施工所需要的砂料、卵石、石料、上料等全部在域内市场就近采购。 主要材料的供应:本工程施工的主要材料包括钢材、木材等,均能在域内市场就近采购。 施工电源:本工程施工电源由农村电力部门供应。因此,本工程的施工供电可靠,电量充足,能满足施工要求。 施工队伍及设备:施工队伍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有能力承担本工程施工的专业施工企业。工程所需的机械设备由中标企业自行解决。XXX市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为本工程提供充足劳动力。 3.6 社会环境与政策法律条件 项目所在地及周边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可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完备的建设施工法律及规范,本项目建设符合相关规定,并得到有关部门以及当地城镇居民的大力支持。 这一系列的条件为正常的施工和项目完成之后正常的运营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3.7征地拆迁条件: 项目用地为集体土地,具体各种补偿均由国土部门“拆迁办”完成,土地以征用方式取得,由村委会统筹协调。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条件较为充分。 4、经济社会的发展(2015年年鉴): 4.1经济发展:2015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42万元,其中一产业7475万元,二产业590万元,三产业347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961万元;工业总产值498万元,同比增长20% ;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8元。 传统和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2015年,全乡油菜种植面积5326亩,玉米7938亩,红薯5097亩,花生2529亩,蔬菜1646亩,大豆1080亩。养殖业方面,全乡出栏生猪1.57万头,存栏7481头,能繁母猪864头,存栏小家禽4.9万只,山羊4923头。 2009年引进华东农业有限公司在平江村发展红香椿种植,经过努力,现已带动6个村发展红香椿成材林3000亩,常年育苗300亩,并发展林下养殖、种植,效益明显。 水产养殖以邹家湾村三合水库、狮子水库和宽沟村宽沟水库以及塘堰等500亩传统水产养殖为主,现目前有宽沟村甲鱼养殖专业合社1个,养殖规模30亩。 雷公庙村和金盆庙村韭黄种植300亩,XXX村种植高笋200亩,发展势头很好。 邹家湾村引进务工回乡创业人士种植猕猴桃300亩,已全面挂果,年产25多万公斤,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就地转移农民就业。 4.2社会事业:2015年,全乡惠民富民举措取得新成效。共计发放耕地地力补贴168.5294万元;农机补贴29台,补贴金额3.395万元,使25户农户受益。测土配方工作完成5500亩,化肥40吨,预计增产增收粮食28吨。 计生方面,乡、村分别定制了乡村政务公开栏9个,依法开展计划生育服务,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95%以上;兑现各项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扶助政策,奖扶319人;利用节假日进行走访慰问,累计发放慰问金共计8000元。 民政方面,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保户83户149人,城镇“三无”人员51户,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5.77万元;对优抚对象118人进行了困难补助;享受定期定量救济金7人,享受高龄补贴28人,均及时发放了各类补助款项;全乡五保149人,其中45人入住敬老院。 救灾救济工作方面,累计发放医疗救助款72487元,救助52人次,困难群众及时得到了政府的救助。 扶贫开发方面,全乡4个贫困村现有贫困户441户,1376人,未脱贫441户,特殊人群29人,合计1405人。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了发展规划:分别以种植经济作物(红香椿、韭黄、杏子、李子),养特色牲畜(鸡鸭、能繁母羊母猪)为主体;强力推进平江、桐麻岭、刘家沟村3个边界村项目实施,累计财政投入资金300万元,硬化道路10.85公里;对有扶贫任务的村,共选派70名村社干部参加扶贫培训。 教育方面,已全面完工九义校校舍维修,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文体方面,圆满完成了XXX乡第三届“百姓舞台大家乐”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参加XXX市举办的广场舞比赛。 【文物古迹】 接庆桥 又名刁家拱桥,位于桐麻岭村8社,XX界河上,现立有一块石碑,但字迹模糊。该木匾现保存在宽沟小学校内。 雷家牌坊 位于宽沟村12社,修建于民国,由雷炳恒修建,牌坊上有动物、生肖、字迹等,现在比较模糊。 古墓 古墓共13处,清朝13处,其中清朝道光2处,清朝嘉庆1处。 三、项目建设规模与工程方案 1、设计指导思想: 设计指导思想是建成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XXX市近郊大型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绿色农产品等综合性多功能高级标准的旅游度假区XXX市市近郊生态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基地。 2、工程规模: XXX乡XXX村产业环线总长6Km,路面宽度5.5m,路基宽度7m(0.75m路肩),公路四级,设计时速20Km/h,总投资1541.337万元。 3、工程方案: 3.1设计依据: (1)交路养函[2004]15号《XXX省乡通村公路技术指南(试行)》;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5)《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 (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F40-2004; (1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 (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1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1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B02-2013; (1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7)《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 (18)《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19)《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20)现行的其他有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及规程; (21)地方政府、项目相关单位的有关文件、会议纪要、协议等。 3.2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地区交通需要及道路使用功能需要,本道路为四级公路,设计速度为20km/h。依据要求,全线采用沥青砼路面。主要技术指标值如下: 技术标准值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 位 规范值 建议值 1 公路等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2 计算行车速度 km/h 20 20 3 路基宽度 m 6.5/4.5 7.0 5 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30 \ 6 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15 \ 7 最大纵坡 % 9.0% \ 8 最小坡长 m 60 \ 9 路面结构类型 沥青砼 沥青砼 10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2g 0.2g 11 设计洪水频率 按具体情况确定 3.3设计概况 3.3.1路基设计原则 充分利用既有路,并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符合安全适用、技术经济合理的要求,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加强排水设施和路基防护工程设计,以保证改造后路基稳定、排水通畅、无大病害、便于养护。 3.3.2路基横断面布置 本项目为四公路,路基宽度为7.0米,结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本项目路幅构成如下: 0.75m(硬化土路肩)+5.5m(行车道) +0.75m(硬化土路肩)=7.0m; 路拱横坡 行车道路拱横坡1.5%,土路肩路拱横坡为1.5%。根据情况进行超高设计。 超高方式 路基最大超高为6%,路基超高方式绕中线一起旋转,土路肩随行车道一起超高。 3.3.3一般路基设计 1)路堤边坡 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应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地基情况良好时一般采用如下形式: 边坡高度小于8m时,路堤边坡坡率采用1:1.5;边坡高度大于8米小于20米的时,0-8米边坡坡率1:1.5,8-20米边坡坡率1:1.75,分级边坡间设置宽度2米的平台。 2)路堑边坡 挖方边坡坡度根据岩性、地质构造、岩石的风化破碎程度、边坡高度、地下水、地面水情况确定边坡坡率,岩质及胶结好的碎石土边坡坡率一般为1:0.5~1:0.75;土质边坡坡率一般为1:0.75~1:1.25。挖方边坡每一级坡高控制在十米以内,分级边坡间设置宽度2米的平台。 3.3.4填方路基施工基本要求 1)填土前,必须将原地面上的杂草、树根、农作物残根、腐殖土、垃圾杂物全部清除,并应将路堤填筑范围内清理留下的坑、洞、墓穴填平,用原地的土或砂质土回填,分层夯实至填筑高度。 2)填筑路堤的土方,不得使用淤泥、腐殖土,或含杂草、树根等以及含水饱和的湿土。所用填土应与旧路基相同最好,否则,宜选用透水性较好的土。填料应满足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和压实度的要求,要求见本篇说明“(九)”。 3)填土过程中,应由路中向路边进行。可分段分层填筑,先填低洼地段,后填一般路段,须保持有一定的路拱和横坡,随时防止雨水聚集,影响填方质量。 4)填方必须根据路基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厚度,一般夯实不宜超过20cm。路基填筑压实的宽度应不小于设计宽度,以便最后削整边坡。严禁边坡不足,进行帮宽贴坡。 5)为使新、老土密结粘合,旧路帮宽必须挖成阶梯以利分层搭接,当新填土方纵向划分若干路段施工时,亦应留有阶梯,以便逐层相互搭接进行压实 3.3.5挖方路基施工要求 1)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 2)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开挖至边坡线前应预留一定的宽度,预留的宽度应保证刷坡过程中设计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扰动。 3)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后,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设计路床顶标高以上预留至少30cm后的保护层。 4)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保证施工作业面不积水。 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 3.3.6半填半挖路基设计 对于半填半挖路基,为了减小路基纵向、横向的不均匀沉降,挖方路基部分在路槽下超挖80cm后回填土压实。路基纵向填挖交界处超挖处理渐变长度不得小于10m。对于填方路基部分,当地面坡度陡于1:5时,其基底采取挖台阶措施,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并在台阶底部挖成向内倾斜2~4%的反坡。 3.3.7新旧路基衔接 填方路基段衔接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具备放坡条件时,拓宽路基按放坡处理,采用挖台阶的方式拓宽到既有路基内侧不小于1m,台阶宽度不小于2m,拓宽部分回填天然砂砾石;其二不具备放坡条件时,设置路肩挡土墙收坡,拓宽部分采用天然砂砾石填筑。压实度应满足规范相应要求。 挖方路基段衔接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既有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既有边坡岩体具备放坡条件时,拓宽时可参考原路堑边坡坡率进行拓宽处理;其二地形陡峻或有拆迁控制不具备放坡条件时,设置路堑挡土墙收坡。 3.3.8路基压实度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 一般路基压标准按重压实标准执行,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其压实度、CBR值及填料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路床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cm) 压实度(%) 填方路基 0~0.3 5 10 ≥95 0.3~0.8 3 10 ≥95 零填及挖方路基 0~0.3 5 10 ≥95 0.3~0.8 3 10 ≥95 路堤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cm) 压实度(%) 上路堤 0.8~1.50 3 15 ≥94 下路堤 1.50以下 3 15 ≥92 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的压实度也应满足上表的规定。 3.3.9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说明 1)设计原则 设置完善的排水体系,及时有效地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水,确保路基、路面稳定与行车安全。 公路排水不应与沿线水利设施发生冲突,公路排水沟外应设置挡水埂,防止外部水进入路基排水沟。 2)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由边沟、桥涵组成。填方段排水外侧直接排出路界、内侧主要依靠路基边缘的填方边沟,挖方路段排水主要依靠坡脚位置的路堑边沟将汇水接入天然溪沟或直接通过桥涵排出路界。 本项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同业主沟通后,本次设计采用40×40cm矩形混凝土边沟,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边沟流水高程及长度。 3)路面排水 一般路段路面雨水利用坡面漫流直接汇入填方路堤边沟或挖方边沟。超高路段的弯道内侧采用超高横坡直接将水排出路面,弯道外侧路面雨水通过超高横坡经弯道内侧路面汇入填方路堤边沟或挖方边沟。 3.3.10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 1)取土、弃土场设计方案 业主根据XXX村具体情况选址。 2)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 本项目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交公路发[2004]164号《印发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基本做到规范用地、科学用地、合理用地和节约用地。公路用地范围确定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以外1.0m范围内的土地。 3.3.11路面设计 1)设计参数 道路等级:四级; 设计标准轴载:BZZ-100; 设计车速:20公里/小时 设计基准期:10年; 2)路面结构组合 其路面组成为: 上面层:4cm厚细粒式sbs改性沥青砼面层(AC-13C) 粘层 下面层:6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透层及下封层 上基层:20cm厚5.0%水泥稳定碎石 下基层:20cm厚4.0%水泥稳定碎石 3)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面层 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国产)。 粘层油采用乳化沥青。 ①基质沥青: 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号采用70号。其技术要求如下表: 指标 单位 沥青指标 试验法 针入度(25℃、5s、100g) 0.1㎜ 6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 -1.5~1.0 T0604 软化点(R&B)不小于 ℃ 46 T0606 60℃动力粘度不小于 Pa·s 180 T0620 10℃延度不小于 ㎝ 15 T0605 15℃延度不小于 ㎝ 100 T0605 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 % 2.2 T0615 闪点不小于 ℃ 260 T0611 溶解度不小于 % 99.5 T0607 质量变化不大于 % ±0.8 TT0610或T0609 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 % 61 T0604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 6 T0605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②粗集料 面层粗集料应选用粒径>10cm的卵石,下面层粗集料应选用粒径>8cm的卵石,(含泥量不大于1%),并采用大型反击式碎石机轧制,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建议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调整碎石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量。轧好的碎石应分开堆放,并做好防尘处理,保持碎石清洁。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表面层 下面层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 26 28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 28 30 表现相对密度,不小于 2.6 2.5 吸水率,不大于 % 2.0 3.0 坚固性,不大于 % 12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 15 18 其中粒径大于9.5㎜,不大于 % 12 15 其中粒径小于9.5㎜,不大于 % 18 20 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 % 1 1 软石含量,不大于 % 3 5 粗集料的磨光值PSV,不小于 42 —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级 5 4 1个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 % 100 90 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 % 90 80 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而按照集料配比计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符合上表的要求。 ③细集料 细集料:沥青混合料表层细集料必须采用符合国标二类以上的机制砂,不得掺入石屑或天然砂。下面层可采用机制砂与卵砾石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含泥量不超过3%,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 细集料的技术要求见下表: 细集料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沥青面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5 T0328 坚固性,不大于 % 12 T0340 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 % 3 T0333 砂当量,不小于 % 60 T0334 亚甲蓝值,不大于 g/kg 25 T0346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s 30 T0345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机制砂或石屑)的级配要求 公称粒径(㎜)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0-3 100 80-100 50-80 25-60 8-45 0-25 0-15 ④填料 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等碱性岩石磨细的矿粉,沥青上面层严禁使用拌和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必须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 矿粉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沥青面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t/m3 2.5 T0352 含水量,不大于 % 1 T0103烘干法 粒度范围﹤0.6mm ﹤0.15mm ﹤0.075mm % 100 T0351 % 90~100 % 75~100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1 T0353 塑性指数 ﹤4 T0354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T0355 ⑤抗剥落剂 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不低于4级,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掺加抗剥落剂,外加剂的剂量由试验确定。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抗剥落剂应采用:性能优良、稳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4级。沥青抗剥落剂,建议其掺量为沥青重量的0.4%。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可在压力老化仪PAV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 ⑥混合料的级配及性能 混合料的压实度(以实验室密度为标准密度):≥97%。 混合料技术指标要求见下表: 混合料技术指标 试验指标 改性AC-13C AC-20C 击实次数(双面) 75次 75次 试件尺寸 φ101.6mm×63.5mm 空隙率VV 3%~5% 3%~5% 稳定度MS不小于 8.0KN 8.0KN 流值FL 2mm~4mm 2mm~4mm 矿料间隙率 VMA(%) 不小于 设计空隙率3% 13% 12.5% 设计空隙率4% 14% 13.5% 设计空隙率5% 15% 14.5% 沥青饱和度VFA(%) 65%~80% 65%~80%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不小于 2800 1000 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 85% 80% 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不小于 80% 75% 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不小于 2500 2000 渗水系数 120(ml/min) 120(ml/min) 路面现场空隙率不大于 7% 7% 构造深度(TC) 不小于 0.6mm 横向力系数SFC60 ≥54 ⑦沥青粘层 粘层沥青:在铺筑沥青混凝土上面层之前,应在新铺沥青砼接触面喷洒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其洒布量宜不少于1.0L/m2,其质量标准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粘层油采用改性乳化沥青,沥青温度在150~170℃之间,气温低于10℃时不得喷洒粘层油,寒冷季节施工不得不喷洒时可以分成两次喷洒。路面潮湿时不得喷洒粘层油,用水洗刷后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要补洒,喷洒过量处应予刮除。喷洒粘层油后,严禁运料车外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过。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 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粘层油PC-3 试验方法 破乳速度 快裂或中裂 T 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 T 0653 筛上残留物(1.18mm筛) 不大于(%) 0.1% T 0652 粘度 恩格拉粘度计E25 1~6 T 0622 道路标准粘度C25.3(S) 8~20 T 0621 蒸发残留物 残留分含量不小于(%) 50 T 0651 溶解度不小于(%) 97.5 T 0607 针入度 (25℃)(0.1mm) 60~80 T 0604 延度(15℃)不小于(cm) 40 T 0605 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 2/3 T 0654 常温储存稳定性 1d不大于(%) 1 T 0655 5d不大于(%) 5 T 0655 流值FL mm 2~4 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底基层) 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7天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5MPa,最大不超过4.5MPa,水泥掺加量通过试验确定。 ①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质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稳定碎石,但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水泥。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宜采用标号32.5的水泥。 ②碎石 碎石的压碎值应不大于30%,碎石中的扁平、长条颗粒的总含量不超过15%,碎石中不应含有粘土块、植物等有害物质,含泥量应不大于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碎石的单个颗粒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其颗粒的级配组成应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表3.2.2所列1号级配范围内。 ③水 人或牲畜饮用的水源均可使用。 3.3.12桥涵工程设计 1)桥梁设计 本项目无桥梁工程 2)涵洞设计 根据现场实测资料设计,涵洞截面小于2㎡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截面达到2㎡及以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3.3.13安防设计 在陡坡,悬崖,高填方路基段设置防撞波形护栏,防撞等级A级。 3.3.14交通设计 设计交通安全标志,指示标志,标示标线。 3.3.14排水设计 路堑部位设计排水暗沟;路堤部位在路基边坡下设计排水明沟。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1.1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等部委印发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深度规定》; 2)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原建设部)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交通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4)估算指标的选用 建安工程费用估算指标以《交通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依据,《XXX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2015)为基础,并参照XXX市市2016年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市场行情和近年来类似工程造价进行编制。建安工程量依据本可研报告拟定的工程方案计算。 5)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算 ◆建设用地费。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规定,建设项目征用土地或租用土地应支付的费用和管线搬迁及补偿费,本项目此项费用由业主提供。 ◆建设管理费是指建设单位从项目筹建开始直至办理竣工决算为止发生的项目建设管理费用,包括: a、建设单位管理费。指建设单位从项目开工之日起至办理竣工决算之日止发生的管理性开支。包括:不在原单位发工资的工作人员工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业务费、差旅交通费、劳动保护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零星购置费、招募生产工人费、技术图书资料费、印花税、业务招待费、施工现场津贴、竣工验收费和其他管理性开支。 依据财政部财建〔2002〕394号文之规定计算。 b、建设工程监理费。指委托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实施监理工作所需的费用。包括:施工监理和勘察、设计、保修等阶段的监理。 依据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原建设部)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之规定计算。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费。是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咨询收费。包括:建设项目专题研究、编制和评估项目建议书,以及其他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有关的咨询服务收费。 依据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计价格〔1999〕1283号文之规定计算。 ◆勘察设计费。是指建设单位委托勘察设计单位为建设项目进行勘察、设计所需的费用,由工程勘探费和工程设计费组成。 依据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住建部(原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之规定计算。 ◆工程保险费。指建设项目在建设期间根据需要对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及机器设备和人身安全进行投保而发生的保险费用。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计算。 ◆招标代理服务费。指招标代理机构接受招标人委托,从事招标业务所需的费用。 依据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计价格〔2002〕1980号文之规定计算。 ◆施工图审查费依据国家发改委《关于降低部分建设项目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计算。 6)基本预备费。是指在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中难以预料的工程和费用。 1.2工程费用估算表: XXX乡XXX村产业环线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表 单位: 万元 序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工程估算费用(人民币:万元) 合计 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备注 道路工程 安装工程 设备购置 工器具购置 其他费用 单位 数量 指标 一 第一部分费用 1110.23 0.00 0.00 0.00   m     72.03% 1 填方 34.39         34.39 m3 35000 9.83   2 挖土、石方 12.13         12.13 m3 42000 2.89   4 弃方运输 6.69 6.69 m3 7000 9.56 换填砂砾石 m3   C20混凝土挡土墙 m3   草灌护坡 m2   5 C15混凝土排水沟 60.49         60.49 m 6000 100.81   6 4cm厚细粒式SBS改性沥青砼AC-13C 218.46         218.46 m2 33000 66.20   7 粘层 10.13         10.13 m2 33000 3.07   8 6cm厚中粒式普通沥青砼AC-20C 225.43         225.43 m2 33000 68.31   9 乳化沥青透层 26.55         26.55 m2 33000 8.05   10 20cm厚5.0%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76.55         176.55 m2 38000 46.46   11 20cm厚4.0%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188.49         188.49 m2 42000 44.88   12 20cm厚级配碎石垫层 m2   13 C30混凝土路肩(75*100) 40.05 40.05 m 12000 33.37 14 波形护栏 110.87 110.87 m 6000 184.79 二 第二部分其他费用         357.71 357.71       23.21% 1 土地征用           业主提供   2 建设单位管理费       16.32 16.32   财政部财建〔2002〕394号文   3 工程建设监理费       32.75 32.75   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   4 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       11.10 11.10   工程费用*0.5~2.0%,按1%   5 环境影响监测费       2.00 2.00       6 环境影响报告编制费       5.36 5.36   计价格【2002】125号   7 水土保持补偿费       8.50 8.50   川发改价格【2014】1041号   8 项目前期工作费         12.00 12.00   计价格〔1999〕1283号文   9 勘察费         18 18   计价格〔2002〕10号文   10 设计费         42.38 42.38   计价格〔2002〕10号文   11 清单编制及全过程造价控制费         15.08 15.08   川建价〔2008〕141号文   12 工程结算审计费         5.20 5.20   川建价〔2008〕141号文   13 施工图审查费         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某村产业环线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1818394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