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非选择题精选

收藏

编号:21453662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4.0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3-05-30
10
积分
关 键 词:
历史 选择题 精选
资源描述:
历史非选择题精选 30.(25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比照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1)根据材料,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2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1)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2分) 印证: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完备的法律体系各具特色。(3分)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3)根据材料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3)变化:由排斥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6分) (4)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4)启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或尊重各国优秀文明及其历史传统);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待东西方文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6分)   2013校模拟——28.(24分)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的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1)依据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8分) (1)西方:民主制度。东方:君主专制(2分) 原因:(1)古希腊是多山多岛自然地理环境,而中国是辽阔的大平原。 (2)古希腊是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而中国则是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3)古希腊的血缘关系遭到破坏,而中国的血缘关系末遭到破坏。(6分)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结合所学,分析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3)作者主张对近代中西方文化采用怎样的观点进行评价?针对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10分) (3)观点:辩证的观点。(2分) 评价:“保存国粹”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主张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保存国粹”。(2分) 洋务派的这种思想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进行,从而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的进程。但阻碍了中国在更深层次上对西方的学习。最后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6分) 评价:“醉心欧化”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并且要求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就属于思想文化上的“醉心欧化”。 (2分)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给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沉重打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6分) 28.(23分)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中国文化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型的政治文化,它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延续的同时,也抑制甚至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天性发展和文化创造力。 ——任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 (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归纳中国文化的内涵。(6分) (1)政治上维护宗法家长制、封建专制统治; 经济上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 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仁义道德)为核心。(6分) 材料二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惟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惟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化化过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西欧是最早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8分) (2)14世纪后的欧洲先后进行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神学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宣传了近代民主思想; 17世纪后的欧洲的资产阶级通过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夺取政权,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 18世纪后的欧洲通过工业革命,采用机器大生产,逐渐实现了近代工业化; 社会生活方式日益近代化。(8分) (3)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相比,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6分) (3)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入侵下被迫进行的; 中国近代化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或:肩负着民族解放和近代化的双重任务); 中国近代化先器物后制度再思想。(6分) 2012市模拟28.(25分)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各种经济理论应运而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义地说,重商主义可以说是政府所采取的干涉政策,目的在于促进国家繁荣和增强国家力量。这种学说的核心主张是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依据该国国内所拥有的贵重金属数量而定。……把各种重商主义的原则付诸实践是西欧许多国家16、17世纪历史的特征。 ——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7世纪的西欧国家是如何“把各种重商主义的原则付诸实践的”?(4分)试运用全球史观加以评价。(2分) (1)实践:殖民掠夺;商业贸易;黑奴贸易;海盗劫掠;商业战争;(4分,答出四点即可) 评价:促进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2分) 材料二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不应抽象的议论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是非功过,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阶段评判它们的成败得失。只有把特定的学说和主张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来考察,才能准确地评定它们的特定历史地位。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各自具有特定的历史适应性,不能出现历史错位。 ——吴易风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论争的历史考察》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来评价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2分)运用这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一种经济理论进行评价。(6分) (2)方法:历史的评价,把事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2分) 经济自由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自由主义应运而生。它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分)但当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却难以摆脱危机,这显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缺陷。(3分) 国家干预主义:20世纪30年代,当经济自由主义面对经济危机束手无策时,国家干预主义应运而生。它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促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到来。(3分)但到20世纪70年代,当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时,说明了国家干预主义也有其不足之处。(3分) 说明:指出分析方法得2分。评价6分。 对于两个经济理论的评价,都从积极、不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每点3分,共6分。 材料三 国家干预主义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由于高福利的社会制度而深陷债务危机,而中国却在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网”。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田德文评论说:“危机暴露出一些国家寅吃卯粮无力负担高福利的弊端,欧洲可能因此进入‘去福利化’进程。但这不能否定高福利制度本身的积极意义。相比之下,现阶段的中国需要探讨的并非高福利是否可行,而是如何补上历史欠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0分) (3)观点: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网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应该做到量力而行。(4分) 二战后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刺激了经济发展,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构建社保网,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3分) 西欧国家的高福利,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财政负担,是当前欧洲出现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国建立社保网应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避免出现大的财政赤字。(3分) 说明:观点明确,符合逻辑得4分。观点不够明确,糅合在史实中,最多得2分。 联系西方福利建设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史实,说明社保网建设的必要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即可,需做到史论结合,得6分;没有史实,只说社保网建设的意义或重要性,内容空洞,最多得2分。 2012校模拟28.(26分)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如包买制度、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1)依据材料,概括欧洲“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特点。(6分) 雇佣劳动;手工生产;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材料二 无论是汤因比的“突变论”, 还是克拉潘的“渐进论”, 至少有两大共同的“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例如“渐进论”侧重在经济领域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的重大变革,把工业革命的内涵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 ——杨 杰《英国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革命》 (2)作者认为在研究工业革命时应采用怎样的观点?(2分)依据作者观点,谈谈工业革命内涵。(8分) 观点:全面的观点。或现代化的观点。 内涵: 经济上,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形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建立,工业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等。 文化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兴起。 社会上,人们应用工业革命的成果,生活日渐现代化。 材料三 中国所承袭的巨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中国仍将处于前现代状态。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3)评述作者关于近代中国转型的观点(10分) (3)作者认为中国本身虽然存在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但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才实现社会转型的。(4分)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出现工业革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2分)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使中国开始产生近代机器大生产,如洋务企业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同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提出“中体西用”及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主张。并为之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一切都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4分) 2013年1月济南市模拟—24.(14分)一百多年来,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入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工业组织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抓住工业革命的特征,成为后来工业革命研究的起点。 ——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个学派从不同侧面抓住的工业革命 “特征”。(6分) (1)工业组织学派:手工工场到工厂再到大企业时代; 技术学派: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能源学派:煤的广泛运用及石油、电力作为新能源的应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的到来)。(6分) 材料二 无论是汤因比的“突变论”, 还是克拉潘的“渐进论”, 至少有两大共同的“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例如“渐进论”侧重在经济领域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的重大变革,把工业革命的内涵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 ——杨 杰《英国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革命》 (2)作者认为在研究工业革命时应采用怎样的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各是什么?(6分) (2)观点:全面的观点。(2分) 现象:社会上,人们应用工业革命的成果,生活日渐现代化;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建立,工业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等;文化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6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历史非选择题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1453662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