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21367490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X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 市委市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市委全会提出的“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

2、众对教育的需求。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初中入学率达,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达,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均位于全省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事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设教育强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 1择,是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人的迫切需要。当前,全市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城,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基础,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

3、。进一步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城市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和率先意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超前发展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和科学发展教育不动摇,切实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3、指导思想。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始终坚持把教

4、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扩大教育开放,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努力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教育工作新格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 2现教育现代化,为加快“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奋斗目标。到202X年,全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到22X年,建立并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中等

5、发达国家水平,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保持在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以上,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办学条件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的初中以上学校实现“班班通”,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合格学校标准,以上的普通高中达省三星以上标准,以上的职业学校达到国家重点建设标准。 教师和校长队伍现代化。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事业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

6、格魅力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实现幼儿园、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和市属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比例分别达到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明显增强。 教育体系现代化。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网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满足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的小学生、的初中学生、的高中学生在省一类以上幼儿园、省实验小学和市素质教育先进校、省示范初中、三星级以上普高和省以上重点职校就读。 三、主要任务 和工作重点 (一)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

7、才 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全面、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学校卫生设施建设,开展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 要位置,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

8、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丰富德育内容,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抓好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突出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的校外德育教育体系。 7、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模式,改革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相结合的现代课程体系

9、。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优化市属高校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8、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教育城域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快捷、方便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学校网站、网上同步课堂等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 5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网络管理人员培养,大力开发远程教育课程、多媒体教育软件。 (二)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构

10、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优质教育体系 9、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多种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幼儿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家长和看护人的科学育儿水平全面提高。到22年,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一类幼儿园标准。 10、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科学规划城乡中小学布点,新建中小学按照省颁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全面完成相对薄弱小学、初中的改造,大力增加优质学校总量。逐步试行“小班化”教学。残疾和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同期水平。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1、实行外来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到2X年,以上的小学成为省实验小学,以上的初中成为省示范初中,的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省现代化示范学校。 11、突出普通高中优质教育体系建设。合理确定普高规模,注重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精心培育优质品牌,坚持继承和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建设一批人民群众满意度高,在国内外、 6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的名校,努力构建高质量高中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全市高中在省内外的竞争力。到20年,全市以上的普通高中达省三星级以上标准,省四星级以上名牌高中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三)大力发展职业、成人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是推进示范学校建

12、设。要加快实施中专、职高和技校等各类中职资源整合和优化重组,推进职业学校向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到202X年,新建35所规模大、条件优、质量高、特色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810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科教园建成富有城市特色、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二是推进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批与城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富有城市特色、叫响城市产业品牌的骨干专业。围绕全市“双创”、“三重”和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加强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汽车制造与维修、化工、纺织服装等现代制造业专业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中、高级

13、技能人才。围绕全市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推进物流业、做大做响城市旅游业的需求,着力提升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城市师傅”品牌,把城市建成全国服务业、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围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加强生态农业、科 技农业等现代农业专业开发和建设,加快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服务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平。三是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县(市、区)重点建设1个规模较大、水平较高、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公共实训中心,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桥梁、社区教育和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创新

14、的平台。到202X年,全市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 1、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一是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继续加强宏观管理,确保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稳定在1:1。到202X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加到6万人左右。根据全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制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培养中级工10万人,高级工3万人,技师6000人,高级技师10人。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全面实施教育富民工程,通过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门类、多

15、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到22年,建成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10个,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三是实施城市新市民教育培训工程。积极探索和推进社区教育实 8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努力构建城市新市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大力开展城市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城市新市民教育活动。 14、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一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16、,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二是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各职业学校建立专业办(系、部)为中层管理的模式,强化专业办(系、部)在专业开发、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职能。三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产

17、实习和社会实践。积极推广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5、努力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一是校企联合。职业学校建设要服务企业发展,主动吸引企业参与,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探索和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到202X年,职业学校60以上的专业与企业共建。二是区域联合。充分利用优质职业教育办学资源,采取+1等模式与外地联合办学,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为本地企业输送人才新的途径。到202年,全市要开辟0个左右的外地职业教育生源基地。三是中外联合。着力构建

18、对外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外联合办学,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中德、中意、中日、中韩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建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个,积极吸引接纳海内外人士来举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校内涵发展水平 16、提高高等教育贡献水平。积极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地方高等院校的资源整合步伐,大力推进学院合并,并联合升本。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开放办学的方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高校加快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高校科技开发、服务、转让、咨询的力度,加快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步伐。认真落实与城市大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城市大学做大做强

19、,为城市大学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 10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高等院校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创新创业。 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增强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 17、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教职工工资统发制度。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调动乡镇投入教育的积极性,在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治安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奖励优秀教师、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发展学前教育等方面进一步落实乡镇的责任。 18、创

20、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各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分类统一管理,各类型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效益。建立城市市中等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制定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定期研究全市人才需求,统筹协调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计划、毕业生就业等工作,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制度,统一协调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快教育改革开放,增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19、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社 1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在办好一批公办名校、示范校、

21、示范园的基础上,按照“存量不减保公平、增量放开扩资源”的原则,多形式发展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探索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支持公办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转为民办学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可以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可以试行国有民办,学校收费和人事管理参照民办学校有关政策执行。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可以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试行学校“托管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学校和教育管理专家代管其它学校。落实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学校按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学校的,原

22、有本校在编教职工的档案关系由聘用学校委托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中心代管或代理,在其应聘期间,工资、福利等待遇由聘用学校承担,原工资作为档案工资,如遇国家正常工资调整,其档案工资由档案代管或代理部门按有关政策办理调资手续。 20、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采取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等办法,积极开展以学科、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交流规模。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鼓励学校聘用国际优秀人才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各地要通 2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和吸纳国外、境外资本合作办学。 (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2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23、教育。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爱生敬业、教书育人,自觉遵守“八不准”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师德考核、监督制度,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师德成长的文化环境,实施人本管理,彰显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教师典型,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定期表彰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师德标兵,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 22、加快高素质教师群体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引进人才,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全体教师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适应2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

24、力。深入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职业教育“双师型工程”和“名校长工程”。到20X年,在职特级教师达到100名左右,市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达到150名左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100名左右,市级以上名校长达到100名左右。加强对各类骨干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对市属高校、中小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人事编制上优先安排。职业院校新增教师编制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面向社会招聘优秀 13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3、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校长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健全校长及

25、教师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方式,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加强编制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报同级编制部门备案。研究出台教师提前离岗退养政策。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城乡中小学挂钩、城乡中小学教师结对互助和城区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培训、辅导乡村教师。有计划选派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各类示范学校挂职进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等条件

26、下有乡村中小学任教三年以上经历的教师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四)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2、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14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从20X年起,各地要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津贴标准。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安排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按人均不低于05元安排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各地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

27、超收的部分要按相应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级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大报告教育经费增长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6、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从02X年起,将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经费等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到202年,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拨款达小学每生每年0元以上、初中每生每年50元以上,力争达到小学每生每年50元以上、初中每生每年80元以上。确保教师工资省出台的地方津贴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学校具备基本办学条件并正常运转

28、。 27、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化解义务教育学校的债务负担。各级政府在化解乡村债务时要优先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在认真清理学校债务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学校在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工程建设中所发生的债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逐步偿还、 15核销或核减学校债务,让学校从繁重的债务负担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在每年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量中,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建设负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产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资部门规范处置,其收入全部用于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还债期间,各地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教育附加和预算外资金(不含杂费),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8、加强教育费

29、附加及职工教育和培训统筹经费管理。各级政府在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稳步增长的同时,要认真做好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基金、职业教育和培训统筹经费四项经费的征收工作。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由地税部门负责随税征收,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予以安排。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的使用,由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召集教育、财政等部门共同商定,并提出资金安排具体方案,主要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改善办学条件和弥补公用经费不足,不得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弥补财政赤字或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职业教育和培训统筹经费由地税部门负责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05%的标准征收,主要用于职

30、业学校的布局调整、骨干示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29、创新教育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国家对从事教育服务的免税政策和鼓励社会对教育事业捐赠的政策,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进一步开拓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教育经费筹融资渠道。城区学校凡易地建设新校区,其老校区土地依法进入土地市场上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 30、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资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助学制度,保证每个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做

31、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市民待遇。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在年初安排教育经费预算时,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免杂费所造成的公用经费缺口及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的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全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安排经费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给予资助。 31、严格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各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配备专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主管人员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委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并完善“一费制”收费办法。规范教育收费管理,进一步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坚决制止学校巧立名目乱 1

32、7收费。严格按照规定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加强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的审计和监督,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透明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抵顶、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行为。 (五)在城市建设中依法配套教育设施 2、落实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政策。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规划部门在调整城市规划时要会同教育部门同步调整当地教育布局规划。规划设置中小学,原则上新建小学不低于四轨,初中不低于十轨。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公办性质义务教育学校要打入土地拍卖底数,义务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要做到与建设项目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 33、制定城市建设配套教育设施工作实施细则。配建学校工作实施

33、细则由市、县建设、规划、国土、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制定。凡规划配建学校的地块,其住宅开发面积达到需配建公办性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的,由开发商负责配建学校。落实中小学校舍建设优惠政策,中小学校建设校舍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六)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34、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教育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动员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 18平。组织、宣传、发展与改革、财政、人事、公安、科技、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建设、税务、物价等部门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

34、发展实际,加快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为建设教育强市服务的水平。重视和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安全。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舆论环境。 3、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约束机制。市委、市政府对各地党委、政府贯彻落实本意见的情况特别是各县(市、区)政府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每年组织一次专项督查,市委组织部、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市教育局要会同有关方面组织开展综合督查和专项督导考核,并将督查和督导考核的结果予以公布,列入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考核、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教育经费公告制度,市统计部门每年发布一次教育经费统计公告,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确保全市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如期实现。 第 17 页 共 17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