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制度.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20467854 上传时间:2021-03-22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8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礼仪制度.ppt(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陈杏 不 学 礼,无 以 立 孔 子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 礼则不宁 。 荀 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 仲 礼仪的重要性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1、礼仪起源于人类为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 1)为维持自然的“人伦秩序”而产生礼(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 例如:“尧舜之时,五礼兼备”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 2)为“止欲制乱”而制礼(维系封建等级差别的需要) 2、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礼立于敬而源于祭” 礼的繁体字“ 禮 ” 3、从祭祀之礼扩展而为各种礼仪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仪的发

2、展 1、起源时期:夏朝以前 2、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 ( 1)“五礼” 在商代已有完备的礼制,周代将其扩充和用于规范整个社会,都起到了制约和干预的 作用。 “五礼”指: 吉礼 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 嘉礼 婚嫁、宴请等喜庆场合之礼 宾礼 是朝见天子或会见之礼 军礼 军旅之礼 凶礼 丧葬、灾祸之礼 ( 2)“三礼” 周礼 、仪礼 、 礼记 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其中,只 仪礼 一 书就记载 17种礼仪,可概括为六个大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相见礼、跪拜礼)。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二)礼仪的发展 3、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4、强化时期:秦汉至清末 例如: 汉代,礼仪已成

3、为社会成员一切行为的规范。 礼记 王制 所说的: “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 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我国一些重 要的传统节日大多在汉代得以定型。 二 、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 祇 、人鬼的祭祀典礼。 礼 记 祭统 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按照 周礼 春官 大宗伯 的说法,吉礼用以“事邦国之鬼神示( 祇 )”,是祝祈福祥之礼。主要 内容有: 祀昊天上帝 祀日月星辰 祀风师、雨师等 祭社稷、五帝、五岳 祭山林川泽 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祫 祭先王、先祖 禘 祭先王、先祖 春祠、夏 禴 (

4、礿 )、秋尝、冬 烝 ,享祭先王、先祖;以上是祭人鬼。 以下从 天、地、宗庙 三类,分别加以介绍。 祭天神 祭地祇 祭人鬼 二 、吉礼 (一)祀天 1、圜丘祀天 周代 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有燔燎 (也叫“ 禋 ( yn )祀”)、 酢、 嘏(后世也叫“饮福”)、赐胙等仪式。 秦代 祭天的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 汉代 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 畤 (五方帝),每 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 32 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 (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 南北朝 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一是少数民族

5、政权祭天虽采汉制,但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 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而用果蔬。三是圜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 憩息之所。 隋唐 圜丘制度与东汉相似。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 祇 、神州社稷、宗庙定为 大 祀 ,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 中祀 ,祭司命、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 小祀 。唐代祀天 一年四次。 二 、吉礼 (一)祀天 1、圜丘祀天 宋代 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 宫祖宗神像前行 “恭谢礼” 。 辽代 祭天与祭山并举,设天神、地 祇 之位。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 天之礼。 元初 有蒙古民族的 拜

6、天礼 。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 烈至元时才在大都(今北京)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成宗大德时建圜丘,南郊祀 天。 明代 改变圜丘礼制, 合祀天地 。 清代 基本沿袭明制,但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入关后改称 “祭堂子” 。 二 、吉礼 (一)祀天 2、祈谷、大雩( y )与明堂 ( 1)祈谷 唐高宗显庆二年( 657 年)及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年)所定礼制都有祈谷礼,仪式 与圜丘祀天大致相同。明初无祈谷之祭,嘉靖十年( 1531 年),定孟春上辛在大祀殿行 祈谷礼。后祈谷之祭改在惊蛰之日举行,礼仪规格略小于大祀,不设从祀坛位,不行燔柴。 清祈谷礼仿明制,

7、乾隆时,将大享殿更名为 祈年殿 ,以合祈谷之义。 二 、吉礼 (一)祀天 2、祈谷、大雩( y )与明堂 (2)大雩 是 求雨之祭 ,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是例行之祭,于 仲夏 举行;在大旱发生时则无论夏 秋,随时举行。 隋唐 时,孟夏之月在圜丘行雩礼,如遇旱灾,则另有祈太庙、祈太社、祈 五岳山川海渎于北郊等祭礼。如久雨,则 禜 祭于国门。 明嘉靖时 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侧建 雩坛,行大雪礼。 清代 在圜匠雩祀祷雨。乾隆后设例行的常雩之祭,遇干旱则大雩行礼。 常雩初在立夏,嘉庆后改在立夏后择吉日举行。 二 、吉礼 (一)祀天 2、祈谷、大雩( y )与明堂 (3)明堂 礼记 月令 说它是季秋之月大享

8、天帝的地方,大享是报答天帝的恩佑,把收获的 新谷及牲畜进献给天帝。一说明堂是祭祀祖宗或者是天子布政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明堂、 太庙、灵台、辟雍、路寝等都是一回事,名异而实同。 汉长安明堂中心建筑复原图 二 、吉礼 (一)祀天 3、五帝 周礼 春官 小宗伯 有 “兆五帝于四郊” 的说法,“兆”即设坛而祭; 礼记 月 令 将一年四季与五人帝、五人神、五方相配,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有迎气祭五 帝的礼仪。五帝之祭各依方位与颜色,就连祭器、祭品也要与之一一相应。 史书记载祭祀五帝,见于春秋初期的秦国。 秦襄公作为周天子的诸侯居于西陲,便作 西 畤 (祭坛),祭白帝 。后来,又先后建造了 祭祀青帝的

9、密 畤 , 祭祀黄帝的上 畤 ,祭祀炎帝的 下 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保留着对这四 畤 的祭祀。 汉高祖二年(前 205 年),又增建北 畤 ,祭祀黑帝。 汉文帝时,在渭阳修建了五帝庙, 由皇帝亲祭,这是 五帝的正祭 。 二 、吉礼 (一)祀天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 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一说月坛)。 日坛 称为“王宫”,也称“大明”, 月坛 称为“夜明”; 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 ; 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这是日月的 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 禜 ( yng )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二 、吉礼 (一)祀天 5.星辰 星辰之祭

10、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 。五星是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 中央镇(填)星;二十八宿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 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祭星也泛指众多的星象之神,祭祀天地时从祀的星神数 以百计,较大的有 周礼 所说的司命、司中、司民、司禄。注释家说司命主老幼,司中主 灾咎,司民主户口,司禄主赏功。 二 、吉礼 (二)祭地 1、 方丘祭地 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 。 水泽 , 即以水环绕; 方丘 ,指方形祭坛,古人认为地属阴

11、而静,本为方形。 水泽、方丘,象 征四海环绕大地。 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祭后挖坎穴将 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黄色象土,琮为方形 象地。 2.四望山川 “四望”是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 。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为祭,远望 而祭之,则名曰“望”。望祭也在国都四郊举行,四方各建一坛,以望祀一方的名山 大川,祭品用牲要与各方之色相合。正祭之外,国家如有军事行动,也要预先进行望 祭。称为“前祝”;战争获胜后,燔柴以望,称为“告成”。国家如果有凶灾变异, 也要进行望祭,天子向受灾方向行礼祷告,祈求神 祇 的佑护。 二 、吉礼 (二)祭地 3、

12、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史记 封禅书 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 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 山”、“禅梁父”。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 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4.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建国以社稷为先,于是“社稷”也成为国家的代称。祭祀社稷 神在社稷坛。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 二 、吉礼 (三)宗庙祭祀 在殷商甲骨文中,对祖先的祭祀已有较完整的制度,由于史料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 研究探讨。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 周代的礼

13、制 。 1、 帝王宗庙祭祀 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所谓 昭、穆, 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 ,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 邅 排列下去。诸侯五 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 2.大夫士庶宗庙祭祀 大夫、士立庙依次递减,庶士、庶人不得立庙,这是宗法制度严格规定的 。大夫、士、 庶祭祀祖先的礼制,大体上经历了 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礼经规定的制度,大约是周 制。第二个阶段是周礼的变通和改造,私庙制度逐渐完善。第三个阶段是宗族祠堂制度的 出现,大致始于南宋。 三、 嘉 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周

14、礼 说,嘉礼是用以“亲万 民”的, 主要内容 有: 饮食之礼 婚、冠之礼 宾射之礼 飨燕之礼 脤 ( shn ,社稷祭肉) 膰 ( fn ,宗庙祭肉)之礼 贺庆之礼 在等级制度下,无论什么礼仪,都随地位的尊卑贵贱而有仪节繁简多寡的不同, 不可能对“万民”一视同仁。 周礼 所说的嘉礼的几项内容,后代也有不少变化, 从 飨燕饮食、冠、射、乡饮酒、养老优老、帝王庆贺 等方面加以介绍。 三、嘉礼 (一)飨燕饮食之礼 在殷商甲骨文中,对祖先的祭祀已有较完整的制度,由于史料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 研究探讨。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 周代的礼制 。 1.飨燕礼 周礼 春官 大宗伯 说:“以飨燕之礼

15、,亲四方之宾客。”上古时,飨、燕是有 区别的。 飨礼 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牛牲“半解其体”,并不 分割成小块;献酒爵数有一定之规。 燕礼 在寝宫举行,烹狗而食,主宾献酒行礼后即可开 怀畅饮,一醉方休。所以,有人说:“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 飨礼规模宏大,有一 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 2.饮食之礼 周礼 春官 大宗伯 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这里说的“饮食”也是 宴饮,通常专指宗族之内的“宴饫( y )”,而不是日常家居的饮食。族宴,指宗族兄弟 合族宴饮,大抵有两种,一种是逢祭而宴,一种是以时而宴。 三、嘉礼 (二)冠礼(笄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

16、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冠礼应当是从原始社会的 “成丁礼”演变而来 的。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 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 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 冠的形式 :一种叫缁布冠,以黑麻布制作;一种叫皮弁,以白鹿皮制作;一种叫爵 弁,也称玄冠,以赤而微黑的细麻布制作。 三、嘉礼 (二)冠礼(笄礼) 笄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 15 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 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笄礼至明 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

17、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 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三、嘉礼 (三)射礼 射礼有四种 。一是 大射 ,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 宾 射 ,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 燕射 ,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 四是 乡射 ,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 酒礼同时举行。 与射礼相仿的还有 投壶之礼 投壶,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投壶之礼春秋时多见。 汉代画像石上也有 投壶图 , 魏晋时宫廷中投壶的游戏仍很流行。 三、嘉礼 (四)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郑玄归纳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 尊长

18、;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乡饮酒是基层行政管理工作 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养老、优老之礼 国家要 养的老人有三种 ,一是贵族中的老者,称为 “国老” ;二是平民中的老者,称为 “庶老” ;三是为国捐躯者的老人,称为 “死政者之老” 。 养老 作为一项礼仪活动,主要形式是天子在太学中宴飨三老、五更与众老。 “更”, 指阅世久深。三与五,据说取象于三辰、五星。宴飨三老、五更,要为他们专设宾客之席, 天子亲自到陈列酒馔处省视酒醴及珍馐佳肴,到门外迎接三老、五更。 优老是指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往往由国家颁布律令加以施行 。 四、 宾 礼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周礼 春官 大

19、宗伯 说:“以宾礼亲 邦国”,这是讲天子与诸侯国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往来交际之礼。 宾礼 包括: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时见曰会,殷见 曰同。时聘曰问,殷 覜 曰视。 “时见”是有事而会,“殷见”是众诸侯同聚;“时聘”是有事 而派遣使者存问看望,“殷 覜 ( tio )”是多国使者同时聘问。后 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四、 宾 礼 (一)朝觐之礼 ( 1)礼经朝觐礼 朝觐之礼用意在于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 周礼 秋官 大行人 说:“春朝 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谋),冬遇以协诸侯之 虑。”这是从天子的角度而言

20、。从诸侯的角度讲,就是 孟子 梁惠王下 所说:“诸 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王畿之内的诸侯,一年朝觐四次。 封于远方的诸侯则分为“六服”,各以服数来朝。 邦畿之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每岁一见;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一见;又其外方 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一见;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一见;又其外方五百里谓 之卫服,五岁一见;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一见。九州之外,谓之藩国,世一 见。这是 周礼 所记的制度,大概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规划。 礼记 王制 则说,诸 侯之于天子“五年一朝”。 四、 宾 礼 (一)朝觐之礼 ( 2)历代朝觐礼 诸侯朝觐天子的史料,先秦古籍 尚书 、 诗

21、经 、 春秋 、 竹书纪年 等 保存甚多。 两汉 时,诸侯王或一年一朝,或数年一朝,或长期滞留京都,没有严格的制度。 晋武帝 时规定,诸侯王每三岁一朝,朝礼皆执璧。 后周 时,梁王萧 詧 (察)以藩国身份入朝,当时方依据礼经制定朝觐之礼。 唐代 开元礼 有藩主来朝礼。 明代 洪武初,规定亲王每岁朝觐,但是不得同时来京,必须等一王朝觐完毕回国之 后,再通报另一王,准许其来京朝觐。自长至幼,自嫡及庶。嫡者朝毕,方及庶者,也 按照长幼序次,周而复始。 清康熙 时,藩王分班轮流来朝。雍正时改分四十九旗王公、台吉为三班,二岁一朝。 至咸丰时废止。 四、 宾 礼 (二) 会同之礼 朝觐是天子个别接见一方一

22、服来朝诸侯,会同则是四方齐会,六服皆来,而且既可以在 京师,又可以在别地,甚至在王国境外。由于会同是各方诸侯同聚一堂,因此也就成为诸侯 大国炫耀实力的大好时机。 会同之礼散见于礼经各篇而无专述。通常是在国门之外建坛 壝 宫室,举行典礼。 春会同 则建于东方,夏会同则建于南方,秋会同则建于西方,冬会同则建于北方。 天子与诸侯举行会同典礼,事先告祭宗庙、社稷、山川。会同之日,介要预先持各诸侯 国的旗臶臵于宫中各自的位臵上。 对庶姓诸侯(异姓诸侯中无亲戚关系者)行 “土揖”礼 ,即拱手向下推;对异姓诸侯行 “时揖”礼 ,即拱手平推;对同姓诸侯行 “天揖”礼 ,即供手向上推。 会同也有大、小之分,天子

23、诸侯各自派遣卿大夫参加的,称“小会同”;天子、诸侯亲 自参加的,称“大会同”。 六十年代,在山西侯马和河南温县等地先后发现了大批春秋时期晋国的载书,是卿大夫 的盟誓之书。 “土揖”礼 “时揖”礼 “天揖”礼 四、 宾 礼 (三)诸侯聘于天子之礼(藩国聘使朝贡进表) 礼记 王制 说:“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即在诸侯定期朝 觐天子的间隔,派遣卿大夫为使者,到京都作礼仪性的问候,并报告邦国的情况。 春秋时 诸侯各国遣卿大夫聘于周天子。秦汉以来,不再有诸侯聘于天子之礼;历代礼书 皆以藩国聘使朝贡进表之仪当于此礼。 西汉时 先后有南越、匈奴及西域莎车、于田等国遣使朝献。 至唐 开元礼

24、 方有“受藩国使表及币”、“皇帝宴藩国使”等礼。 宋代 ,辽、金使者往来频繁,大体沿用唐制。 明代 设会同四夷馆,负责接待藩国及外邦使节。 清初 对一般藩使沿用明制,但对西洋各国使节逐渐改变礼制。 四、 宾 礼 (四)诸侯遣使交聘之礼 诸侯遣使交聘,即相距一定的时间,诸侯各国派遣使者互致问侯, 以卿为使者称 “大聘” ,以大夫为使者称 “小聘” 。 诸侯各国遣使交聘之礼,春秋时期最为频繁,先秦古籍中经常写 到,以后由于社会环境变化而不再使用。 四、 宾 礼 (五)相见礼 1.礼经相见礼 礼记 王制 云:“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这里所谓的 “六礼”是:“冠、婚、 丧、祭、乡(饮酒)、相见”之礼。

25、 仪礼 有 士相见礼 一篇,以士礼为主,兼及 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士大夫庶人见君以及言谈、视看、侍食等内容。 士相见 ,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按照汉儒的解释,用贽有象征的意义。用雉,“取其耿介,交有时,别有伦”;用雁, “取知时,飞翔有行列”;用羔,“取其从帅,群而不党”。 四、 宾 礼 (五)相见礼 2.历代相见礼 宋 太祖乾德二年( 964 年),始定内外群臣相见之礼。主要内容是,下级见上级,按照 职位、品级分别行礼。 明代 品官相见,揖拜行礼。公、侯、驸马相见,各行两拜礼。下级见上级,下级居西先 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庶人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

26、先施礼。子孙弟侄甥婿等晚辈见尊长, 学生见老师,奴婢见家长,如久别不见四拜行礼,近别则行揖礼。其余亲戚久别行二拜礼, 近别行揖礼。 清代 内外王公相见,宾主二跪六叩行礼,饮茶叙语毕,宾离席跪叩,主人答叩,送宾下 阶。如是外藩郡王、贝勒、贝子见宗室亲王,主人答礼规格依等级递减。朝廷官员相见,宾 主再拜行礼,饮茶叙语毕,相揖告辞,主人送来宾于大门之外,至来宾登舆上马乃退。下级 见上级,仪制递减。官员途中相见,同级分道而行,次等让道而行,再次等勒马俟上级先行, 又次者下马而立。遇到钦使应回避。士庶相见,主人出迎,相揖而入,登堂再拜行礼。饮茶 叙语完毕,客人退,行揖礼,主人送至大门外,相揖而别。卑幼见

27、尊长,尊长不送。 五、军礼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周礼 春官 大宗伯 说:“以 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 周礼 所说的军礼包括以下内容: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 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大师之礼” ,指军队的征伐行动; “大均之礼” ,指均土地,征 赋税; “大田之礼” ,指定期狩猎; “大役之礼” ,指营造、修建等土 木工程; “大封之礼” ,指勘定封疆,树立界标。后代礼书又有将射礼、 軷 祭道路、日月有食伐鼓相救等作为军礼内容的,下面只介绍 征战、校 阅、田猎、马政 等几项。 五、军礼 (一)征战

28、之礼 1、出师祭祀 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二者礼数规格也有不同。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 祀活动,主要是 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 出征前祭天叫类祭 ,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币等,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 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古代干支纪日有刚日、柔日之分,甲、丙、戊、庚、壬为刚日,刚 日属阳,外事须用刚日。类祭即在刚日举行,但具体的日子则要通过占卜择定。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社是土地神。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后代多将祭 社(狭义指本国的土地神)、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时举行。 祭社仍以在坎中瘗埋玉币牲犊为礼。 出征前告庙叫造祢

29、 。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祢本是考庙,但后代都告祭于太庙,并不限于父 庙。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 祭军神、军旗称为“ 祃 ( m )祭” 。军神,一说是轩辕黄帝,一说是蚩尤。祭祀时要杀 牲,以牲血涂军旗、战鼓,叫做衅旗鼓。军中大旗叫“牙旗”,古有“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 之形候”的说法。 (18)祃 祭后代也称为“ 祃 牙”,就是祭牙旗。东汉以后,出征前常有“建牙” 仪式,把大旗树起来,然后“ 祃 牙”。 五、军礼 (一)征战之礼 2.誓师 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 誓师典礼 ,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 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动员和教育。 尚书 所载 甘誓 、 汤

30、 誓 、 牧誓 等,都是上古著名的誓师之辞。如果是命将出征,天子要在太庙召见大将 军及全军将校,授之以节钺(后代常授刀剑)。君王拿着斧钺的端首,把柄交给大将,表 示将节制军队的全权授予他。 清初誓师与祭天谒堂子同时举行。 努尔哈赤天命三年( 1618 年,明万历四十六年), 正式对明宣战,谒庙誓师宣布“七大恨”,把明王朝杀其父祖,拘杀使者,褊袒并帮助叶 赫氏等七条“罪状”,作为告天并动员将士的内容。 五、军礼 (一)征战之礼 3.军中刑赏 军队在外行军作战,刑赏尤须严明。 刑赏的依据是军法, 司马法 规定 ,军队进 入敌国后,“无暴神 祇 ;无行田猎;无毁土功(不破坏土建工程);无燔墙屋;无伐

31、树 木;无取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无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 归之”。 军纪规定非常严明。后代也大都有类似的规定。如 明代 以“行军号令”规定军中刑 赏例则,内容有:交锋之际,能突破敌阵,斩将搴旗者;本队战胜敌人后主动援助友军 者;受命后能出奇克敌制胜者,皆为“奇功”。临敌畏避退后及妄谈灾异、妖言;泄露 军机者,皆斩首。临阵时,有内官持象牙牌随军,看到有勇敢当先、杀敌有功之人即给 予牙牌,作为战后升赏的凭证。 军中刑赏都重视及时见效,“赏不逾时”,“罚不迁列”,这是由于战争形势瞬息 万变,刑赏及时,使人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才能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夺 取胜利。 五、

32、军礼 (一)征战之礼 4.凯旋 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其时高奏凯乐,高唱凯歌。天子亲征凯旋,大臣皆出 城迎接,有时远至数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将出征凯旋,有时皇帝也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 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都称为 “郊劳” 。 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 献捷献俘之礼 ,即报告胜利,献上卤 获的战利品。献捷献俘之礼,历代大致沿用,只细节各有不同。 “露布”制度 ,始于 后魏。 东汉时,本来把官文书不加缄封者称为“露布”。后魏以 “露布”发表战胜消息。每当攻战克捷,欲使天下遍知,便以漆竿上张缣帛,写上捷报。 这种办法后来被广泛采用,露布就成为“布于四海,露

33、之耳目”的“献捷之书”。 诸侯战胜敌方,向天子或大国报告胜利消息,也称为 献捷 。后代,将帅统领军队在前 方作战获胜,虽然不曾还师回都,遣人向朝廷报告胜利,也称为献捷。捷报一般在早朝时 当廷宣读,叫做“宣捷”。明代,前方有大捷,朝廷宣捷后要遣官告祭郊庙,中捷以下则 不举行告祭庆贺之礼。 战争结束,如果敌方投降,则有 受降之仪 。宋代起,国家礼典中都有受降仪式。 五、军礼 (一)征战之礼 5.饮至与论功行赏 战争胜利结束,天子要宴享功臣,论功行赏。上古把这种“享有功于祖庙,舍爵策勋” 的礼仪称为“饮至”。 小盂鼎 铭文中多次提到庆功用酒,郭沫若已指出,这就是“归 而饮至”之礼。周王又赏赐盂以弓矢

34、、干戈、甲胄等。后代“饮至”享宴不再行于宗庙, 改在正殿或宫苑举行。 论功行赏之礼最为隆重者,莫过于历代定封开国功臣 。周武王灭商后,封侯建国,以 藩屏天子,是众所周知的。 明代论功行赏仪式在奉天殿举行。受赏将士官员于午门外班列整齐,内官引导至丹墀 下序立,文武百官皆侍立。皇帝就座,众官行四拜礼,承制官宣读皇帝的制命,众官俯伏 而拜,然后颁赏。受赏官依次到礼案前跪受诰命,由吏部官代授;接受礼物,由礼部官代 授。 6.师不功 军队打了败仗,称为 “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 。军队回国则以丧礼迎接。国君 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 五、军礼 (二)校阅之礼 礼记 月令

35、 说,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 角力”。后代据以定大阅之礼。 大阅的目的在于检查备战状况。天子亲临,称为 “亲讲武” 。我 国古代的军事理论一向重视军队的平时训练,认为“兵事以严终” ( 穀 梁传 庄公八年 ),军队严加警备,强化操练,反而使得敌 人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要定时校阅演习。 春秋经传记当时诸侯各国 “大阅”、“治兵”之事甚多。 五、军礼 (三)田猎之礼 田猎的作用 ,依文献所说有下列各项:一是 为田除害 ,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 二是 供给宗庙祭祀 。三是为了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兴师动众,进行 军事训练 。最后,田 猎所获山珍野味也用于宴飨宾客及 “充君之庖” 。

36、礼书说,周代的制度为四时田猎:春 蒐 、夏苗、秋 狝 、冬狩。田猎有一定的礼规,不 按礼法狩猎是暴殄天物。 史籍记载历代君王田猎之事甚多, 大都是以田猎作为游嬉玩乐的方式 ,因而荒废政务, 伤害百姓的也不在少数。汉代司马相如写 上林赋 ,扬雄写 羽猎赋 等都是为了谏讽 皇帝勿沉溺于狩猎。 金、元 时,由于民族习俗的缘故,田猎之风更盛,国家设“打捕鹰坊”,专司田猎; 有专职猎户不事稼穑,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及对百姓的骚扰极大。 清代 ,从康熙中期起有 “木兰秋 狝 ”之典礼 。 五、军礼 (四)马政 “马政”一语,出自 周礼 夏官 校人 “ 掌王马之政”。 周礼 涉及马政的条文甚多,有 养马、牧地、

37、交配、执驹、医疗、祭祀 等一套完整的制 度。祭祀为每年四祭。 春祭马祖 ,据说马祖是天驷星,即房星。 夏祭先牧 ,先牧是养马始祖。 秋祭马社 ,马社可能是马厩之神,一说是最初教人乘驾者。 冬祭马步 ,据说马步是给马造成灾 害之神,祭祀可以使马免受灾祸,多多蕃息。 秦、汉 时由太仆掌舆马之事。 魏晋南北朝 之马政大致沿袭汉代体制。 隋代“马祭”礼仪 ,仲春用少牢祭马祖于大泽,祭毕在燎坛积柴燔燎。仲夏祭先牧,仲秋 祭马社,仲冬祭马步,皆选刚日在大泽举行,用少牢,但不用燔燎而用瘗埋方式。 唐代 沿用隋 陇右监牧及左右 6 闲之制。 宋初 先后由左右飞龙院等负责马政。辽、金、元三代,民俗皆善骑射畜养,

38、国家辟有辽阔 的牧场,马匹数目甚巨。 明代 皇家用马由御马监管理,军国用马有国养、民养二种。明代马政,办法虽然也不少, 但流弊甚深,归根结底仍是封建官僚政治的腐败所致。明初金陵建有马祖先牧太仆庙,为四坛, 于春秋二仲月十五日祭马祖、先牧、马步、马社,皇帝遣官行三献之礼。永乐后,在北京建有 马神庙;弘治时又在通州建马神庙。 清代 马祭,皇帝每年春、秋季月在堂子内圜殿中为自己所骑乘之马祈祷求保佑。清代的马 政分别由上驷院、太仆寺掌管,另有部分马匹分给蒙古各部落放牧。满汉八旗各营及各省驿递 塘站用马,按月给银,各就其处分而饲养。 六 、凶礼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周礼 春官 大宗伯 说:“以 凶

39、礼哀邦国之忧。”郑玄注云;“哀”是“救患分灾”之意,是以实 际的措施抗灾救患,不限于表达哀悯之情。 凶礼的内容 有: 以丧礼哀死亡 以荒礼哀凶札 以吊礼哀祸灾 以恤礼哀寇乱 六 、凶礼 (一)荒礼 荒礼 ,指自然灾害引起歉收、损失和饥馑后,国家为救荒而采取的政治礼仪措施。我 国以农业立国,国计民生最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荒礼是历代统治者都注意研究的政治 问题。 礼记 曲礼 说:“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 悬,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规定在饥荒之年要减损礼仪,节制饮食。 周礼 地官 大司徒 则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提出了 救荒的对策:“以荒政十有二聚 万民:一曰散利,二

40、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 幾 ,七曰省礼,八 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 ,一下分条简述。 六 、凶礼 (一)荒礼 1.散利 散利 是给灾民以救济,主要措施有三项,即: 周、贷、粜 。 周 ,指周济,是无偿的赈给,这是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后采用的办法。 周礼 地 官 乡师 云:“以岁时巡国及野,而 赒 万民之 囏阨 ,以王命施惠”,讲的就是周济灾民, 乡师按时巡视各国,考察灾情,然后以天子的名义给予救济。 贷 ,指借贷,发生灾荒时出借,收获以后归还,这往往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采用的办法。 周礼 地官 “ 旅师”之职,掌管国家征聚的部分谷物,“凡用

41、粟,春颁而秋敛之”,就 是为了救济春荒而予以借贷。 赈济灾民, 用粟米、银钞、绢帛、食盐等,也常用施粥救饥之法 。救济灾民,又有兴工 代赈之法,即招募受灾流民充当为建设工程(一般是农田水利工程)服劳役。灾民得以自食 其力,国家也颇有收益,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发展生产的能力。 荒年要放粮,丰年就须有储积。 国家历代皆有大规模的粮仓备荒,称为 “常平仓” 。隋 开皇五年( 585 年),度支尚书长孙平建议设立 “义仓” ,每年每家出粟麦一石,储之闾巷, 以备凶荒。后来,类似的制度又称为 “社仓”、“惠民仓”、“广惠仓”、“预备仓” 等等。 六 、凶礼 (一)荒礼 2.薄征 薄征,指蠲免、减少或缓征

42、租赋。遇到灾害,由皇帝下达蠲除之令,叫做“ 灾蠲” 。 有时虽无灾害,皇帝为了表示恩惠,也减免部分租赋,叫做 “恩蠲” 。由于各地灾情常常不 能及时上报,上报以后也往往迟疑不决,皇帝的蠲除诏令有时不能及时下达。 3.缓刑 凶荒之年,人民为饥寒所迫,容易触犯法律,所以执法要适当宽缓,以示哀矜之意。 周礼 秋官 士师 说:“若邦凶荒,则以荒辩(贬)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 刑。”“荒辩(贬)之法”就是法律条款要有所贬损,以为权宜之计。 历代帝王每逢凶灾多有 减刑、缓刑的诏令 。这是由于古人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乃是民 间冤气郁滞,政治失当的报应,上天以天灾来警告人间的君王。 明代又有让罪犯交纳粟米

43、救灾免罪的办法。景泰四年( 1453 年),山东、河南、江北、 直隶等地受灾,囚犯能够向受灾地区交纳粮食者,可以免罪。免死罪交粮 60 石,流徒三年 40 石,徒二年半 35 石, .杖罪每 10 杖为 1石,笞罪每 10 鞭为 5 斗。嘉靖时也采用过这个 办法。 六 、凶礼 (一)荒礼 4.弛力 “力”指力役之征。 “弛力”,即减免徭役。 周礼 地官 均人 说,国家的徭役按 照年景的好坏征派,丰年每人服役三天,中年每人服役两天,下年每人服役一天,荒年不服 役。但是历代徭役征发实际上都较 周礼 理想主义的规定繁重得多。遇到自然灾害,人民 流离失所;严重时,饿莩载道,哀鸿遍野,在这种情况下,国家

44、也不大可能再征发力役。有 些统治者在凶荒之年,强行大兴土木,征集民夫,往往成为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导火线。 5.舍禁 国有山泽园囿,平时严禁人民入内,凶荒时对灾民开放,百姓可以去采摘果蔬,捕猎渔 樵,以为生计。 如汉元帝初元元年(前 48 年),诏令云:“关东今年谷不登,民多困乏。 其令郡国被灾害甚者毋出租赋。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但是当年继 续大水成灾,二年(前 49)春,又诏令将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 佽 飞外池、严 籞 池田, 假与贫民。唐贞观十一年( 637 年),大雨成灾,谷水、洛水泛滥,太宗下令,“废明德宫 之玄圃院,赐遭水家”。诸如此类,“ 弛山林川泽之禁”,“

45、开山场河泊之禁”,“弛猎 禁”,“弛鱼禁”,“弛樵采禁”,为历朝逢灾时常用的措施。 六 、凶礼 (一)荒礼 6.去 幾 “ 幾 ”,本指门坎,这里指的是设关卡征税。“去 幾 ”,即废除关卡征税。 我国古代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扶本抑末的经济政策,在水陆交通要冲多设关卡,对往来 商贾征取税收,并且制定相应的法令 津关令。由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也妨碍丰收地区 与歉收地区的调剂和流通。苏轼曾说过,元 祐 时,他在浙西看到在连年水灾之后,有中等产 业的人家,有钱无谷,竟至于“被服珠金,饿死于市”;而与此同时,黄州一带却因为“累 岁谷熟,农夫连车载米入市,不了盐酪之费”( 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 )。本来完全

46、可 以丰凶相救,互通有无,然而却因关卡林立,税收过重,以至商贾不行,无人经营,影响财 货谷物的流通。 一般凶荒之年,国家常颁令放松关津之禁,宽缓关市之征。同时,也放松平 时对人民严禁迁徙的限制,准许饥民通过关卡到富庶地区去“就食”。 六 、凶礼 (一)荒礼 7.省礼 省礼指减省庆贺、祭祀典礼或其中的某些仪式。省礼的主要措施有:减膳,减乘舆, 罢宴会,罢节日庆贺,避正殿,罢角抵游戏,以及太仆减省喂马谷料、水衡减省喂兽用肉、 尚方御府停止制造豪华日用器物等。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487 年)京都地区发生严重 饥荒,韩麒麟上书说,造成饥荒的原因是民风不正,竟自矜夸,结果造成“耕者日少,田 有荒芜

47、;谷帛罄于府库,宝货盈于市里,衣食匮于室,丽服溢于路”。韩麒麟认为,“凡 珍玩之物,皆宜禁断;吉凶之礼,备为格式;令贵贱有别,民归朴素”。他关于“省礼” 的想法,主要是针对“贵富之家”、“工商之族”的,这当然已经不只是救荒的权宜之计, 而涉及一项长远的国家政策了。 8.杀哀 指 减省凶礼的礼仪规格, 主要是丧葬之礼不得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六 、凶礼 (一)荒礼 9.蕃乐 “蕃”,即藩,有藩屏、闭止之意。 蕃乐,即停止、罢除演奏音乐及其他娱乐活动,后 代也称为“彻乐”。 汉宣帝本始四年(前 70 年)正月,因前一年有大旱之灾,下令太官损 膳省宰,并且裁减乐府的乐工,“使归就农业”。唐文宗太和七

48、年( 833 年),久旱不雨, 诏令太常所属教坊女乐,停止演唱练习。有的朝代也有因为灾害而取消节日娱乐活动的,如 宋仁宗时曾因河北地区发生水灾,取消了上元灯会。 10.多婚 多婚,指凶荒之年男女青年应多为婚配,这就应当减省婚娶礼仪,从简结婚,不要为了 礼仪的完备而影响了婚娶。 这里包含着互相救助、保护以及增殖人口,补充由于灾荒而减少 的人口的意思。 六 、凶礼 (一)荒礼 11.索鬼神 索鬼神,即找出与造成凶荒有关的鬼神予以祭祀。 古人认为凶荒的发生是因为鬼神未加 庇佑的缘故,很可能是在常规祭祀中没有祭到的鬼神发怒生气而降下了灾祸。所以,凶荒之 时,往往要广祭群神。 12.除盗贼 前面有“缓刑

49、”一条,这里又讲“除盗贼”,显然是双管齐下,软硬兼施。 凶荒之年, 人民流离,民心浮动,走投无路,常常成为引发农民暴动的导火线。历史事实表明,多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都是在大荒之年爆发的,深受饥馑之苦与官府之害的百姓,揭竿而起,埋葬 了一个又一个腐朽王朝。救荒之政第十二条,强调“除盗贼”,正反映了统治阶级在心理上 所感受的威胁。但是, 只要剥削制度存在,没有一个王朝真正能够妥善解决“除盗贼”的问 题。 六 、凶礼 (二)札礼 “札”,指疫疠疾病,即流行性传染病。 因为凶荒之年,常常有疫疾流行,所以有的礼书 中将“大荒、大札”并列,措施都是 “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 等等。 札礼,最

50、紧迫的问题是葬死救病。 许多疫疾是由于灾荒中的死人未能及时掩埋而引起的。 对死于凶荒疫疾者,历代常常有赐给棺木或丧葬钱的办法。 西汉 河平四年(前 25 年),黄河泛滥,成帝派遣大臣前往巡视,下令对于被淹死不能自 葬者,由地方官府提供棺木葬埋;已经葬埋者,赐给葬钱,每人 2 千钱。平帝元始二年( 2 年) 因干旱蝗灾,疾疫流行,国家腾出府邸房舍安臵病人,并派医生治疗,病死者赐钱安葬。 东汉 建和三年( 149 年),连年地震、大水,“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桓帝 乃诏令对“有家属而贫无以葬者”,每人给 3 千钱,给丧家布三匹。这种以官地埋葬死者的办 法,后来发展成为 “漏泽园”制度 。

51、 北宋神宗时曾有因贫困而无力安葬者, 旅寄棺柩于僧寺 ,后来国家划给荒地命僧人代为安 厝。凡安葬三千死者,寺院可以剃度僧人一名;连续三年以上,赐给紫衣袈裟、师号。徽宗崇 宁三年( 1104 年),太师蔡京将此法推而广之,设臵“漏泽园”,用官家空地建园,安排专 业“瘗人”,负责埋葬死者,规定葬穴深 3 尺,以免暴露于外。 六 、凶礼 (三)灾礼 灾指灾祸,主要指水火、雷电、日月之食、地震山崩以及各种怪异灾变等, 其礼制与荒、 札基本相似,即 贬损礼仪规格,减省娱乐、膳食,而祈禳之礼往往比较讲究,除祭祀祠祷天 地、社稷、宗庙、上下神 祇 ,又用男巫、女巫,歌哭跳号,以冀感动神灵,消灾去祸。 祸灾发

52、生之后,相互慰问之礼称为“吊礼”, 周礼 中的“大宗伯”一职,“以吊礼 哀祸灾”;“小行人”一职,“若国有祸灾,则令哀吊之”,都是代表天子吊慰抚恤各国诸 侯及人民的。 日月有食,在古代是重大的灾变,因而 有救日月之礼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日月食的 国家。救日月之食,一般的 礼仪措施 是 奔走呼号,击鼓,用牲用币于社,臵旗幡、兵器。 唐 开元礼 对 “ 合朔伐鼓”礼 有相关规定, 宋代合朔伐鼓之礼 ,在太社坛设神位,并 有读祝文,瘗玉币等礼仪。日变伐鼓,复明而止。 明初 救日礼,皇帝、百官皆着常服、朝服,中书省设香案行礼,鼓人伐鼓。 清康熙 时钦天监能准确推算日食发生时刻分秒,由礼部验准后,通

53、知各省地方官员。礼 部祠祭司官、钦天监、博士赴观象台观测,向日设香案。皇宫内救日礼与明制相似。 六 、凶礼 (四)问疾礼 问疾礼专指他人有疾病,前往病人家中探视慰问,探望者与病人应遵从的礼仪。 论语 中多次写到问疾,孔子生病时,鲁君来问疾,孔子“东首,加朝服拖绅”,即 他卧病本来躺在北牖下,国君来了,临时改换位臵,躺到南牖下,头朝东方。这样,鲁君就 可以立于面向南方的尊贵位臵,同孔子说话也可以处于面向东方的尊位上。虽然躺着,仍然 把朝服搭在身上,拖着长长的带子,表示还是身着朝服朝见国君,不失礼仪。 唐 开元礼 有 “劳问诸王疾苦”及“劳问外祖母疾苦”之礼。皇帝劳问诸王 ,包括外 祖父、后父(皇

54、后之父)、大官、都督、刺史、藩国国王等,派遣使者前往受劳问者的府第, 在庭中分设使者与主人之位。使者来到,受劳问者出大门外迎拜,史官二人手捧皇帝制书进 入中庭,使者取诏书说:“有制。”受劳问者再拜行礼,到使者面前接受制书,再拜。礼毕, 主人送使者至大门外。如果受劳问者重病在身,不能亲自接受制书,那就由子弟代为行礼。 劳问外祖母礼 ,包括妃子、宗室妇女,礼仪大致相同。如果是皇太子看望王妃等,则行家人 亲属之礼,不拜迎拜送,也没有授受仪式。 宋 政和五礼新仪 有 “皇帝遣使问诸王以下疾”及“遣使问帝姬以下疾”之礼 ,仪制 基本上沿用 开元礼 的规定。 七、旅游服务礼仪 (一)旅游服务礼仪重要意义 1.礼仪修养反映国家形象 2.礼仪形象带来美的享受 3.礼仪修养解决服务纠纷 4、礼仪修养改进经营管理 七、旅游服务礼仪 (二)旅游服务的特点及其礼仪服务 物质性 精神性 直接性 感受性 生产、消费过程的不可分性 质量评价标准的不定性 七、旅游服务礼仪 (三)旅游服务礼仪的基本原则 1.真诚原则 2.一致原则 3.主动原则 4.合宜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