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结构工程师考试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204481850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70.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一注结构工程师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一注结构工程师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一注结构工程师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一注结构工程师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注结构工程师考试(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老爱混淆的几个问题:1. 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的修正ak地基规范5.2.4条:当b3m或d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 验值等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f = f +气.Y(b-3) +门刁T (d -0.5)(5.2.4)式中: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修正前)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规范5.2.3条的原则确定;门nd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 查表5.2.4取值;Y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Y 一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mb基础底面宽度(m),当 b6

2、m时取b=6m。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一一可从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 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当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时,埋深从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埋深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小议:由于一般原位测试、浅层、深层平板测试都是测量的地基表面的地基强度值(或 曰地基表面承载力特征值)。因此基础底部的地基承载力应该进行深度和宽度 的修正,即(5.2.4)式。这里的修正是相对于表层的fk进行修正的。2. 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计算地基设计规范5.2.7条:对条形基础和矩形基础,式(5.2.7-1)中的凡按下式计算

3、:p + p f .(5.2.7-1)式中:p 一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值(kPa);p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一一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条形基础:b(Pk - Pc)b + 2 z tan 0(5.2.7-2)矩形基础:(5.2.7-3)p =5. P)z(/ + 2 z tan 0 )(b + 2 z tan 0)式中:Pk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标准值;b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的宽度;l 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z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0地面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地

4、基压力扩散角0表5.2.7z/b 0.50时0值不变即取zib = 0.50时所对应的值。施兰清旧教材p851例题,注意小议:此处的软弱下卧层可以这么理解:基础底部为持力层且经过计算满足承载力要求, 但在地基受力层范围内还有软弱下卧层,因此还要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 力即看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地基承载力是否大于该处荷载(即该处的附加 应力与自重应力之和)3. 还填垫层法地基处理规范4.2.1条:垫层的厚度z应根据需置换软弱土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力 确定,并符合下式要求:P + p . b + 2ztan0(4.2.2)式中:b垫层底面宽度(m);0 压力扩散角,可按表4.2.1采用;当zb

5、V0.25时,仍按表中zb = Q25取值。整片垫层底面的宽度可根据施工的要求适当加宽。垫层顶面宽度可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基坑开挖期间保持边坡稳定的当地经验放 坡确定。垫层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不宜小于300mm。小议:此处的垫层置换可以这样理解:基础底部的原土层就不符合该处的承载力要 求而又不太可能把基础埋置得很深(因为那样很不经济),因此将基础底部 的软弱层置换一定深度(且置换后的该部分的顶层也就是基础的底部能够满 足承载力要求),当然没有被置换的软弱层(或曰软弱下卧层的顶部)由于 处于更深的位置因而也能满足承载力的要求。这里就牵涉到几个方面的计 算:a.基础底部即被置换土层顶部的承载力特

6、征值的确定(或修正)。一一在置换 后的硬实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此时不能再在原来软弱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基础上进行修正,因为此处已不存在软弱土)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和宽度的 修正,当然还是从室外底面标高算至基础底面标高处的埋深高度(这一点 同上文一样)。f = f k +nbY (b -3) +门dY (d -0.5)(5.2.4)对于换填垫层门b = 0、叩d =1.0因此上式简化为:fa= fak +y m (d - 0.5)此处:fak 应为硬实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而不是原土层该处的承载力特 征值;Y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我认为应 该是置换后的硬实土层的重度(若在地下水位以下

7、则取浮 重度),还填垫层时由于一般取宽度修正系细 =0因此未 b考虑此项;对否? ?Y 一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m我认为Ym应该取置换前基础底部以上原来土层的加权平均 重度。a.基础底部处的强度校核:附加应力加上自重应力是否小于上款中经过修正的 fa。即七+ pz是否小于fa其中基础底部处的附加应力为:P = F + (20-Y ).d(此处20为z Ayuan土与基 础混合 重力密 度)基础底部处的自重应力为:p = Y.dc,置换后硬实土层底部的强度校核:一一软弱土层顶部荷载是否小于软弱土 层经修正后的承载力。i. 置换后硬实土层底部(或曰软弱土层顶部)承载力特征值的再一

8、次修 正,这一次用到的承载力特征值fak应该是软弱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而不能 用置换后硬实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这样就求出了软弱土层顶部经深度和宽 度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七。此时用到的门b和门d要按地基设计规范 表5.2.4根据软弱土层的土的类别进行取值,而不能按照还填垫层规定的 气=0和勺=1.0,因为此处的软弱土层未被置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公式fa= fak +气丫(b 3)+勺丫 m( d - 0.5)(5.2.4)修改为:fz - fakrr +nby(b-3)+ndym(d-0.5)式中:fz 为经过修正后的硬实土层底部(或曰软弱土层顶部)的承载 力特征值;fakr 为未经修正的硬实土层

9、底部(或曰软弱土层顶部)也就时原 状软弱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Y 应该为软弱土层的重度(若在地下水位以下则取浮重度);;?Ym应该为原状土层即未被置换(或曰未破土动工前)该深度(也 就是从室外地面至置换后硬实土层底面)以上土层的加权平均重 度。而不应该用什么还填后的硬实土层的重度d 应该为室外地面至未被置换的软弱土层顶面(即置换后硬实土层 底面)的距离;b 仍是基础的宽度。ii.置换后硬实土层底部(或曰软弱土层顶部)的荷载的计算:即凡+ Pz其中Pz为该深度处的附加应(压)力,仍然从基础底部开始发散至该深度处(z即为基础底部至该深度处的距离)即利用公式条形基础:P =顷广Pc )z b + 2

10、z t a n矩形基础:p =b、Pc )z (b + 2z ta(h l +( z 2 0tan )(4.2.1-2)(4.2.1-3)计算;上式中0为按换填材料的类别及z%查地基处理规范表4.2.1;P以为该深度处的自重应(压)力,应该用还填后的材料的重度进行计算,如:Y yua/ F h。式中:Yyuan 为还填前基础底部以上土层的重度;(其实20d应为附加的重力而 先前的7yuan d才是自重应力),可以这么说吧,计算Pcz时基础底部 以上部分只能用Yyuan,而基础底部以下部分则用换填土的Yht。Yht即是还填材料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为浮重度)应说明的是I: Pz的计算与软弱下卧层

11、验算有所不同。由于地基处理规范公式 (4.2.1-1)的含义是垫层底面处的总应力小于该处软弱土层承载力 的特征值,故计算P时,垫层厚度范围内的土层的重度宜取垫层 cz材料的重度。一一旧教材p9674. 地基处理后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地基处理规范3.0.4条: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 需要对本规范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0;2.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1.0。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尚应验算下卧层的地基承载 力。对水泥土类桩复合地基尚应根据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2、进行桩身强度验算。(14)总结:不论哪个深度处,计算P + P以时,Pz都是按该截面当前实际的荷载确定,如果换填了则要按换填材料的重度(地 下水位以下则用浮重度)计算。基础底部以上当然也是用原来天然土层 的重度采用而不是Y = 20人如/泌。P则从基础底部开始扩散即不断减小。 计算fa或、时由于都是土的实际承载力特征值所以用的y、ym乃至换填垫层底部(或曰软弱土层顶部)用的门b和气都时按原来土层取用的。此处尤其要注意门b 和气不能按门b= 0、勺=1.0取用,门b= 0、勺=1.0是用于计算换填垫层顶 部(或曰基础底部)的f值。如施兰清旧教材p966、p968例题。 计算截面的确定:对于土质较

13、好的天然基础(即未经压实、换填当然也没有软弱下卧层)只需要 计算基础底部的地基承载力;对于持力层(此处的持力层为未经压实、换填的天然土层)下面有软弱下卧层 的地基情况,则要进行基础底部持力层承载力的验算 和软弱下卧层顶部承载力的验算。对于基础底部持力层也经过换填的(即基础底部天然土层为软弱土层)则也要 进行基础底部持力层承载力的验算和软弱土层顶部 (或曰换填土层底部处)地基承载力的验算。24.复合地基1.两个参数:m和n(1)面积置换率m :复合地基中桩体的横截面积与该桩体所承担的复合地基面积之比。一根桩体的横截面积:式中ApA一根桩体的加固面积。桩体的平面布置形式通常有两种:正方形布置和等边

14、三角形布置。正方形布置时:m = d2/ 4s2等边三角形布置时:m =兀dy23s2复合地基的设计一般是通过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先求出m,再确定d和s(2)桩土应力比n桩土应力比是指复合地基中桩体的竖向平均应力七与桩间土的竖向平均应力P,之比。即:n = p ipp s影响桩土应力比的因素有:荷载水平、桩体与桩间土体的相对刚度(桩土模量比)、 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原地基土强度、桩长、固结时间和垫层情况等。2.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A.承载力计算(1)荷载实验法参见地基处理规范附录A(2)估算法i.应力比法一一适用于柔性桩由式R = b .A + b .A和R = b .A可得:a p

15、p s saspb pA=b PAP+b SAS又由 m = A jA、n = p jp = b /b ,可得:b = m(” 一1+ b (a)s pnpb = m( n - 1 + b (b)s ps由散体材料形成的散体桩的柔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中,在桩土间应变协调的条件下,桩土应力比n也就是桩土材料的模量比即n = Ep/E。换一种概念,桩土s应力比也就是增强体和基体的承载力之比,即n = f/f,将这一概念引入式a、可以. s得到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fsp(c)m(n - 1 J =s p nf =m n-1) +1 f (d)式中fp 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kpa)fp桩体的极限承

16、载力(kpa)f桩间土的极限承载力(kpa)公式c、d的使用决定于复合地基的破坏状态。如桩体破坏而桩间土未破坏则用式(c)表达f,即f =-1)+1 f ;即 f = m(n -1) +1 f ;pspnp如桩间土破坏而桩体未破坏则用式(d)表达f, sp据国内统计资料,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前者即桩体破坏而桩间土未破坏桩间土极限承载力f应尽量通过原位静荷载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确定。ii.面积比法一一适用于刚性桩和半刚性桩为了避免确定n = pjp,的困难,公式中仅考虑面积置换率m = AJA,但认为地 基的破坏状态是桩体与桩间土同时破坏。这时可得面积比计算式:f p = mf + (1-m) f上

17、式有时作修正:f sp = mf + P (1-m)f s式中P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由试验或地区经验确定。对桩端土的承载力大于桩侧土的承载力(即桩端为硬土)取P = 0.10.4 ;对桩端土的承载力小于桩侧土的承载力(即桩端为软土)一一取P = 0.5 1.0 ;当不考虑桩间软土的作用时一一取P =0桩体单位面积极限承载力匕用下式计算:f = aA (单根的桩为R,基桩为r).p则 f sp = m. R A + P (1-m) fp此处R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由现场单桩载荷试验确定,或取如下两式计算结果的较小 a值。R尸.fcuAp(从桩自身材料强度的角度来考虑)R =冗d咒hqsi +a.

18、A q(从桩周土承载力的角度来考虑)i=1式中:匚桩身试块(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q桩周第i层土的平均摩阻力;qp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门、a折减系数。B.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复合地基沉降计算采用加固区与下卧层分别考虑的沉降计算方法,即分别计算加固区土层的压缩量*和下卧层的压缩量s2,然后相加即为复合地基的沉降量s = * + S2。加固区土层压缩量计算方法用复合模量法。将复合地基加固区视为均一化复合土或分层均一化复合土。引入复合压缩模量E,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加固区的压缩量。 cs =况实H1 i=i E式中:Api第i层复合土平均附加应力增量;H 第i层复合土的厚度;E 第i层复合土的

19、复合压缩模量。假定桩、桩间土等应变用面积加权平均法,第i层复合土的复合压缩模量气,为:E = m.E . + (1-m) E式中:Epi第i层复合土中桩的压缩模量;E罚第i层复合土中桩间土的压缩模量。柔性桩桩边勺种类适用范围计算公式其他振适用于处理砂土、粉f = m.f + (1-m) f对小型工程粘性土初步冲土、粉质粘土、素填spkpksk设计时法土和杂填土等地基。m = d2/ d2、注意J。的取f = h + m(n -1) f柔性桩C 散 体 土 类 桩D值砂石桩碎 石 桩砂桩砂 石 桩适用于挤密松散砂 土、粉土、粘性土、 素填土、杂填土等地 基。对包和粘土地基上对 变形控制要求小严的

20、 工程也可采用砂石桩 置换处理。砂石桩法也可用于处 理可液化地基。fpk = 九 + (1-m) fm = d2;、注意J。的取值或 f k = 1 + m(n -1) f k砂石桩的间距应通过现 场试验确定。对粉土和砂土地基不宜 大于砂石桩直径的4.5 倍;对粘性土地基不宜大于 砂石桩直径的3倍。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列公 式估算:1. 松散粉土和砂土地基 可根据挤密后要求达到 的孔隙比来确定。(略)2. 粘性土地基(略)石灰桩法适用于处理饱和粘性 土、淤泥、淤泥质土、 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 基。用于地下水位以 上的土层时宜增加掺 合料的含水量并减少 生石灰用量,或采取 土层浸水等措施。f pk =

21、 m.fpk + (1-m) f 业 m = d2/d:、注意d。的取 值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不宜超过160kpa。柱 锤 冲 扩 桩 法适用于处理粘性土、 粉土、素填土、杂填 土和黄土等地基。对 地下水位以下饱和松 散土层应通过现场试 验确定其适用性。f = 11 + m(n -1) fm为面积置换率,可取 0.20.5;n为桩土应力比,可取24。 fk为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 特征值,宜按当地经验取 值,如无经验可取天然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不宜超过160kpa。(灰)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 以上的湿陷性黄土、 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 基,可处理地基深度 为515m。S

22、 = 0.95d1 Pd maxWp -p c d maxdP平均挤密系数叮=里*c Pd max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 24%;饱和度大于65%时 不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或 (素)土挤密桩法。平均压实系数孔半刚性桩和刚性桩桩的种类适用范围计算公式其他半 刚 性 桩 C 水 泥 土 类 桩D水 泥 土 搅 拌桩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 淤泥与淤泥质土、粉土、 饱和黄土、素填土、粘性 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 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 当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 小于30% (黄土含水量 小于25%、大于70%或 地下水的PH值小于4时 不宜采用干法。冬季施工 时应注意负温对处理效 果的影响。、=m. a +P (1-

23、m) f pRa按下列一式取值且第一式保证大于第一式:门 ApR = u 乎 q l + q Aapsi ip pi=1可只在基础范围内布置;夯 实 水 泥 土桩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 上的粉土、素填土、杂填 土、粘性土等地基。处理深度不宜超过10m。 当采用洛阳铲成孔工艺 时,深度不宜超过6m.fpk = m.+P(1 m)七pR =u Eq l +q Aapsi ip pi =1高 压 喷 射 注 浆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 土、流塑、软塑或可塑粘 性土、粉土、砂土、黄土、 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 当土中含有较多的大粒 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f 汹=m. f +P (1 m) f 业 pRa取

24、下列二式中小值:Raf AR =u Eq l +q Aapsi ip pi=1有较高的有机质时,以及 地下水流速过大和已涌 水的工程,应根据现场试 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刚性桩水泥粉煤灰碎 石桩CFG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 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 素填土。对淤泥质土应按地区经 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其适应性。一R一f= m. a + p (1-m) fpR = u Eq l + q A apsi ip pi=1可只在基础范围内布置;桩体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满足f 2 3 R4素混 凝土 桩25.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相关计算公式A.基本概念粘性土 (I 10 )包括粘土 (I 17 )和粉质粘土(1

25、0 I 17 )主要参数有:I、I ,其中I = w - w ; I = N-=里二;P Lp L p L W WI粉土( / 10);粉土为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I 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无粘性土包括砂土和碎石土。砂土的密实状态指标是孔隙比e、相对密实度Dr( D = :ma、;)、 max min标准贯入锤击数N,碎石土的密实状态指标是N63.5压实系数人=_ c Pd max最大干密度P=l.PwVdmax 1 + 0.01w dn = 0. 9(粉质粘土) n = 0.97 (粉土)当填料为碎石或卵石时P= 2.0 - 2.2 Vd maxm3B.

26、 基本公式土的三相指标换算公式表名称符 号三相比例表达式常用换算公式单位常见的数值范围干密 度P dmP d Vd 1 + w dPd= K Pwg/cm31.31.8干 重 度y dy =寸.g = p .g d Vddy d= vs .g = PdgkN/ m31318有效密度yy = ms 艾七.g = p-gd -1 y,= .y1 + e wkNjm3813孔隙 比ee = /e = JL -1Pdd .(1+ w).p1p粘性土和粉土 :0.41.20砂土 :0.300.90饱 和 度SS = V X100%s = wr ev _w.pS drn.pw0100%C. 土中应力的计算

27、1. 自重应力1)基本假设与假设公式自重应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大。c =y.z由成层土组成时:。=Y h +y h +.+y h =W y hcz 112 2n ni ii=12)地下水与不透水层的影响 地下水的影响 不透水层的影响 满布荷载的影响2. 基底压力基底压力是指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自重通过基础传递,在基础底面处施加于地基上的单位面积压力。反向施加于基础底面上的压力称为基底反力。在计算土中应力及地基沉降量时,无论基础刚度如何都按刚性基础处理。 中心受压基础F矩形:P =AF条形:P =(取一单位长度即/ = 1m)b 偏心受压基础当荷载F作用在基底宽三分点以内,即e b6时,基底一侧出现拉

28、应力;由于基础与地基之间不可能产生拉应力所以这一侧的基础与地基必然会 分离,这就导致二者的接触面积减少,从而发生应力重分布现象。地基规范5.2.2条:基础底面的压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当轴心荷载作用时:P =k A式中:F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底面 的竖向压力;Gk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A基础底面面积。p = k +k maxA2)当偏心荷载作用时:厂厂P=号-k minA式中:M 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 值;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Pk卜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 小压力值。当偏心距e b6,P 为P= Fk: G)k maxk m

29、ax3l a(由乙mx.3/a = F + G可推得)2k k3)当基础埋深范围内有地下水时(设基底以上水深为七)则对矩形基础:P = F/a + 20d 1。h-Aw条形基础:P = F+G = Fb + 2。1。龙b s bw若地下水位在基底以下,则取h _03. 附加压力由于建筑物等的荷载作用在土中产生的附加于原有应力之上的应力称为附加应 力。基底附加压力P:作用在基础底面处由于建筑修造后压力的改变量是引起地基变形、基础沉降的主要因素。附加应力值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有埋深的情况下,基底处的附加应力为:P0 = P - P = P-丫d式中:P0基底处的附加应力,kpaP基底处的接触

30、压力,kpaP 基底处的自重应力,kpaY土重度,kN / m3d接触埋深,m当p0 = p-pc = p-yd =0时为“浮式基础”或“补偿式基础”。4. 用角点法计算土中的附加应力应用于均质的、各相同性的线性变形体。应用表格时要注意:P0为基底处的附加应力;lb和Zb中的b为矩形的短边长度,l为长边长度;z为基础底至计算点高度(不是室外地面至计算点)5. 用应力扩散角法计算土中的附加应力由于实际上不容易碰到均质的、各相同性的线性变形体,如双层地基。双层地基指的是在附加应力影响深度范围内地基由二层变形显著不同的土层所 组成。如果上层软弱下层坚硬则产生应力集中;反之若上硬下软则产生 应力扩散现

31、象。地基规范5.2.7条:对条形基础和矩形基础,式(5.2.7-1)中的Pz按下式计算:条形基础:P = ?(P厂 )(5.2.7-2)z b + 2 z tan 0矩形基础:(5.2.7-3)(5.2.7-1)P =皿- Pc)z(l + 2 z tan 0 )(b + 2 z tan 0)Pz + PcF L式中:孔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标准值;-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的宽度;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乙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0地面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地基压力扩散角0表5.2.7Zb 0.50时0值不变即 取zb = 0.50时所对应的值。D. 地基承载

32、力的计算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 根据载荷试验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的修正地基规范5.2.4条:当b3m或d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 验值等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f = f k +nbY(b-3) +门dY (d -0.5)(5.2.4)式中: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修正前)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规范5.2.3条的原则确定;Y 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Y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mb基础底面宽度(m),当 b6m时取b=6m。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

33、外地面标高算起。 在填方整平地区一一可从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对于地下室:当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形基础时,埋深从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埋深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4. 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规范5.2.5条:当偏心距e 6m时取b=6m。对于砂土小于3m按3m取值。匕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的粘聚力标准值;5. 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承载力计算的基本要求:使通过基础传给地基的基底压力不大于地基的允许 承载力。地基承载力计算的内容包括:地基持力层承载力计算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计算。 基础底面的承载力计算地基规范5.2

34、.1条:基础底面的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当轴心荷载作用时:Pk f(5.2.1-1)式中: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值;/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当偏心荷载作用时,须同时符合如下两公式:Pk f(5.2.1-1)Pm 1.2 f(5.2.1-2)式中:Pkmax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处的最大压力值。 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计算强度低于持力层的下卧层称为软弱下卧层。对于具有软弱下卧层的双层地 基,在承载力验算时应注意软弱下卧层对整个地基的承载力的影响。设计时应 同时进行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的验算,缺一不可。将基底压力扩散到软弱下卧层的顶面,然后验算在软弱下卧层顶

35、面处的应 力是否小于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如果不满足这条则必须扩大基础底面积以降 低基底压力的数值。因此关键就是计算下卧层顶面处的压力和下卧层的地基承地基规范5.2.7条: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由软弱下卧层时应按下式验算:P + p . f(5.2.7-1) 式中:Pz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c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fa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E.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1. 土的压缩性 压缩曲线 压缩系数aa = 1 -气,P2 - P为了便于比较,一般采用压力间隔P = 100灿a、p2 = 200kpa时对应的压缩系数 a

36、1 2来评价土的压缩性。 压缩模量Es在完全侧限条件下,土的竖向应力变量询与其相应的竖向应变变量A8之比称为土 的压缩模量。即:气=摭或气=上0七式中:。地基土自重应力下的孔隙比;a 从土自重应力至土自重应力加上附加应力段的压缩系数。2. 单一压缩土层的沉降计算 可压缩土层为一层挪a .询As = .H =-.HE1 +匕 可压缩土层为多层当可压缩土层为多层而需计算其中第i 土层的压缩变形量As,时,仍可采用上式即利用 As = EL.h = 1 :P .H 计算,此时取 As = As、H = h s1式中:Ap被压缩土层顶面和底面的附加应力平均值,kpae第i层土的自重应力平均值(即P )

37、对应的孔隙比,121,。顷、七(,-1)分别为第i层土底面、顶面处的自重应力;kpa七 第i层土自重应力平均值与附加应力平均值之和对应的孔隙比h 第i层土的厚度,m3. 地基沉降计算的规范法规范法又称为应力面积法。地基规范5.3.5条:计算地基变形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 变形体理论。其最终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s * .s * K 约(za -z a )(5.3.5)i =1 si式中:s地基最终变形量,mms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mmW,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无经验按表 5.3.5;p对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的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应力(k

38、pa)E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Mpa,应取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计算;Zj、Zi 1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气、气_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 力系数,可按规范附录K采用。表5.3.5沉降计算经验系数WsE (Mpa)基底 附加压力 2.54.07.015.020.0Po -九1.41.31.00.40.2Po 0.75、1.11.00.70.40.2注意:E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应按下公式计算:iZEsi式中:A 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气沿土层厚度Z的积分。即:A =z - 1 z 1 A =

39、a z a z =a z (由于z = 0 )i n n 0 0 n n0地基规范5.3.6条: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应符合下式要求:s 0.025乎 3i=1式中:牛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计算变形值;:在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的土层计算变形值,境见教材图并按表5.3.6取值。如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较软土层时应继续计算。z取值表5.3.6b (m)b 22 v b 44 v b 8z(m)0.30.60.81.0地基规范5.3.7条:当无相邻荷载影响,基础宽度在130m范围内时,基础中点 的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也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z = b(2.5 0.4ln b)(5.3.7)式中:b

40、基础宽度。在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时,zn可取至基岩表面;当存在较厚的坚硬粘性土层,其孔隙比e v 0.5、压缩模量E 50Mpa,或存在较厚的密实砂卵石层其压缩模量E 80Mpa时,z”可取至该 层土表面。4. 地基变形计算所用的荷载效应地基规范3.0.4条:2)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 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为地基变形允许 值。地基规范3.0.5条:荷载效应准永久值Sk应用下式表示:S.Gk +W q1SQ1k +W q2SQ 2k + +W qnnk(3.0.5-2)式中:W 准永久值系数,按荷载规范取值。5. 相邻

41、荷载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地基规范5.3.8条:计算地基变形时应考虑相邻荷载的影响,其值可按应力叠加 原理,采用角点法计算。6. 开挖基坑地基土的回弹地基规范5.3.9条:当建筑物地下室基础埋置较深时,须考虑开挖基础土的回弹, 该部分回弹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s =w 4(za -z a )(5.3.9)c c E i ii-1 i-1i=1 ci式中:s地基的回弹变形量;Wc考虑回弹影响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Wc取1.0。p基础底面以上土的自重应力(kpa),地下水位以下应扣除浮力。 cE土的回弹模量。7. 大面积地面荷载作用时地基附加沉降量的计算地基规范7.5.4条:对于在使用过程中允许调整吊车轨道

42、的单层钢筋混凝土工业厂 房和露天车间的天然地基基础,除应遵守本规范第5章有关规 定外,尚应符合下式要求:s E本章主要研究主动土压力Ea。地基规范6.6.3条:边坡支挡结构土压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计算支挡结构土压力时,可按主动土压力计算; 边坡工程主动土压力应按下式计算:E =w .2邛h2k(6.6.3-1)式中:E 主动土压力;W c 主动土压力增大系数,土坡高度小于5m时取1.0; 土坡高度为 58m时取1.1; 土坡高度大于8m时宜取1.2。Y 填土的重度;h挡土结构的高度;ka 主动土压力系数,按本规范附录L确定。当填土为无粘性土时,主动土压力系数可按库伦土压力理论确定;当支挡结

43、构满足朗肯条件时,主动土压力系数可按朗肯土压力理论确定; 粘性土或粉土的主动土压力也可采用楔(xie)体试算法图解求得。 当支挡结构后缘有较陡峭的稳定岩石坡面,岩坡的坡角0 (450 +?)时,图 6.6.3,应按有限范围填土计算土压力,取岩石坡面为破裂面。根据稳定岩石坡 面与填土间的摩擦角按下公式计算主动土压力系数:ksin(以+O)sin(以+。)sin(0 -8 )a sin2 以 sin(0 - P )sin(以一 8+0-8 )r小议一下I:主动土压力增大系数是根据土坡高度来确定的,而不是根据挡土墙的墙体结构高度来确定的。2. 朗肯、库伦土压力理论朗肯土压力理论i.基本假定及适用条件

44、假定:土体是具有水平表面的半无限体,墙背竖直光滑ii. 无粘性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假设墙后填土为干的均质无粘性土,任一深度z处的主动土压力大小为:b =y.z.kaa其中主动土压力系数q= tan2(45o-,2)贝U: E =腥 zk dz - 2 Y H 2 k0其中Ea作用点位于图形的形心处即H3高度处。iii. 粘性土的主动土压力假设墙后填土为干的均质粘性土,即有c卫0,则任一深度z处的主动土压力大小为:b =y.z.k - 2c 2ck梯形分布,第二种情况是:当q.k a 1.2(5.4.1)式中:Mr 抗滑力矩M s滑动力矩地基规范5.4.1条: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当垂直于坡顶

45、边缘线的基础底 面边长小于或等于3m时(即人 3.5b-(5.4.2-1)tan P矩形基础:a 2.5b -(5.4.2-2)tan P式中:a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且满足a 2.5m ;b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d基础埋置深度;P边坡坡角。当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不满足(5.4.2-1)和(5.4.2-2)时,可根据 基底平均压力按公式(5.4.1)即Mm 1.2确定基础距坡顶边缘的距离。和基础埋深d。当边坡坡角P 450、坡高大于8m时,尚应按式(5.4.1)验算坡体稳定性。G.浅基础设计1. 基础埋置深度请详细了解地基规范5.1.15.1.6条。2. 基础设计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