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发展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204093225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发展王齐虎【摘 要】文化源于生活,创新是文化的生命。自20世纪以来,社会生活已经发生 了极大改变。作为大众文化的民间文学只有紧扣时代主题,紧跟时代潮流,才能满 足人们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需要。民间文学在新媒体时代下,与舞台、影视、手机、 网络等传媒方式结合、发展与演变进行了研究,以对民间文学的发展有所引 导。Culture originates from life,innovation is the life of the culture.Since the 20th century, great change have taken place in social lif

2、e,folk literature,as a kind of the culture of the people,must stick to the theme of The Times,follow the trend of The Times,in order to meet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new era.In this paper,the folk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new media,and the stage, film and television,mobile phones,the

3、network media,such as a combination,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re studied,with some guid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literature.【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 民间文学;影视;舞台;手机;网络作 者】 王齐虎作者单位】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1277人们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民间文学就是广大人民群 众精神生

4、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民间,由广大民众创作、传播,并在流传中发 展完善。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尽管有过战乱、饥荒、文字狱等各种灾难的冲击, 但民间文学却从未断绝,在皇朝时代,民间文学发展到极致会成为庙堂文学最终脱 离民众,但这从不意味着民间文学的衰败,因为新的民间文学会再次从下层民众的 世界里开花结果,走向新的辉煌。而在现代,庙堂文学消失了,但职业作家的出现, 为民间文学找到了新的竞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它在普通民众的生活里诞 生传播,蕴含着广大群众对生活的思索,传递出下层民众对生活的种种意愿,极大 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民间文学世代传承,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 植于人们的生

5、活中,当社会文化生活发生改变,它必然也要随着时代潮流而发展进 步。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与人们接触 世界息息相关的传媒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在20世纪早期,我国民间文学的传播还 要靠人们口口相传最多也就是著书立说,在那样的环境中信息相对闭塞,各地区的 民间文学不能相互交流,也就不能互相促进发展。而在如今科技异常发达的社会, 舞台、影视、手机、网络等众多平台都成为了民间文学的传播手段。这些平台深入 民间大众,在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民间文学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民间文学产生了极大 影响。当人们提及民间文学时,已经不仅仅是戏曲、歌谣、神话、鬼怪之流,民间 文学在这些平台的

6、影响下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海尔曼鲍辛格曾提出: “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口头讲述的基本需要还没有被各种完全不同的媒介,如电影、 电视、某些阅读材料等所满足。毫无疑问,这些媒介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 多的接受者。”1现代飞速发展的传媒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的影 响了广大民众的视野和认知,因此,民间文学也必然要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 更多繁复多样的新形态一一诞生。1.舞台与民间文学的传播发展如今,商业流行文化正如火如荼的传播着。与商业流行文化并驾齐驱的是民间文学 艺术,它回归于自然,真切的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原汁原味”。民间文学艺术 的“原生态”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原生态”具有本

7、质的区别,它是指民间文学艺 术作品产生和传播的环境舞台。虽然在舞台上展示的民间文艺作品体现不出 文化的“原生态”,但它却有助于成就民间文艺新形态。所以,非“原生态”的舞 台展示成为了民间文艺重要的传播方式。人类社会最宝贵的“母体”文化民间文学,是我国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关键。 2只有对各民族民间文学遗产进行不断的研究,才能充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 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这个信息交流越发频繁的世界,固步自封就意味着落后,只能 被社会淘汰,各民族民间文学要谋求发展,就必须让自己的文化走出去,呈现到社 会群众面前,在传播交流中寻找不足,逐步完善。而舞台就是各民族民间文学展示 自己的最普遍的平台,舞台表演让文

8、字性的东西变成活泼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展示出 来。民间文学通过舞台展示不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而且在转变为舞台表演的 同时实现了发展。丽水金沙可以说是20 世纪以来最早成功的民间文学舞台展示,它通过诗画舞 蹈的方式,聚集了丽江山水描绘的特有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象和古纳西王国的 文化宝藏,通过选取丽江各个民族最典型的文化意象,展示了丽江特有的民族精神 和文化。丽江金沙总共分为“序”、“水”“山”、“情”四场。“水”让你 走进宁静和谐的桃花源,“山”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示了丽江靓丽的民族风采,“情”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丽江婚恋文化的无穷魅力。丽水金沙的成功有丽江民间文学自身优越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它能

9、够充分应用现代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开创出民族舞蹈新的表现形态,能够跟随时代潮流发展完善自己,满足人们新时代的精 神文化需求。在这个到处都追求商业化的社会,流行文化充斥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现代元素众多的流行文化可能会让民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流行文化是不好的。只是人们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浑浑噩噩中走完自己的一生。舞台上传播的民间文学就是让人从浑噩中觉醒的春雷,它让人 们感受到了原生态,使人们的心灵能够在片刻中回归自然,在黑暗中看到一缕光明。 在中国民间文学的舞台化展示发展最好的就是云南,丽水金沙、云南映象、 天地之间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在短短几年内纷纷

10、涌现。这些舞台创作通过沁人 心脾的音乐曲调、绚丽的民族服饰、高雅的舞蹈语汇、宏伟的舞蹈场面向人们展示 各民族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风俗习惯、诗词歌赋等,使民族民间文化活生生的 呈现在人们面前。溯本求源,丽水金沙、云南映象等大多数舞台作品都源于民间,其题材就是民众传播最广的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中,都喜欢追求原生态,要求原汁原味,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要民间文学一成不变,民间文学的原生态所指的仅仅是其诞生的文化环境。必须清楚,民间文学的舞台化已经让民间文学脱离了其生存环境,不过这并没有让民间文学湮灭,而是让民间文学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得以在舞台 表演中传播发展。二、影视与民间文学的传播发展很多影视作

11、品都是以传说、神话、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 与许仙、孟姜女寻夫、牛郎织女等。这些作品实际上是通过间接运用民间文学艺术, 然后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呈现给观众的。这种通过现代流行元素创造民间文 学艺术新形态的方式大大的满足了观众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影视作品的传播很大程 度上促进了民间文学艺术活力的激发,使得民间文艺越来越受重视。在商业流行文 化如火如荼同时,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出了它特有的魅力,这对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 具有深远的意义。就现在众多影视作品看来,其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是取自民间文学。如梁山伯与祝 英台、牛郎织女西游记等,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翻拍成影视作品,经久 不衰。这些影

12、视作品将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改编、拆解、组合形成剧 本,然后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将其搬上荧屏,为广大民众所欣赏,满足他们的文化需 求。民间文学与影视相结合,使人们看到了隐没于民间的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极大地 激发了民间文学的生机活力。52 集的大型连续剧闯关东就是民间文学影视化 的一个成功例子,它讲述的是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 所迫而离乡背井去“闯关东”的故事。虽说是以一家人的经历为主线,但其所映射 出的却是千千万万的山东人民的背井离乡。从本质上说,电视剧的好坏就取决于它 所讲的故事是否精彩,能否的引起人们内心的认同。闯关东在原有历史的基础 上,适当改变,加入了一

13、些流行元素,为故事赋予了传奇色彩,使故事既展现出当 时人们真正的生活境况,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民众的审美期待平民英 雄的情结。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几乎可以说是一成不变,即便外出旅游也是千 篇一律,令人乏然无味。闯关东将淘金、伐木、采矿、走马帮等一系列地域情 景展现在人们眼前,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这些文化元素是大多观众从未见过的,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人们的关注,而对于那些有过切身体会的人,这些场景又能 勾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引发强烈的共鸣。除此之外,东北二人转、山东梆子等 极具地域风情的展示也让观众耳目一新,使都市中被流光溢彩恍惚了思想的人们重 新感受到田野的质朴与乐趣,令

14、许多心灵四处飘摇的人们找到精神的港湾。 民间文学借助影视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实现了自身的飞跃。也许有人会认为影视 破坏了民间文学的原生态,但事实并非如此,影视作品的编剧尽其所能搜集到最纯 正的民间文学,向人们展示出真正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残 缺民间文学的修复。而且,从另一方面来看,民间文学本就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诞生 发展演变,在现代社会中,影视也构成了民众的生活要素,传统的民间文学与影视 相结合所产生的同样是根植于广大民众生活的民间文学,新的民间文学可以看作是 传统民间文学的发展进步。因此,就不能说以闯关东为代表的影视作品背叛了 民间文学。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作品中会发生各种

15、各样的改变,但其核心本质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绝不能丢弃的。而闯关东所阐释的中华子民 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人为乐、谦和、诚信的品性正是对民间文学原生态 的最好回应。经典的影视作品将精彩绝伦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在保持 民间文学核心精华不致丢失的同时,又促进了民间文学新的发展。三、新媒体与民间文学的传播发展 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新媒体开始出现,诸如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和网 络博客等。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笔者主 要就手机短信、彩信和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分析。首先,短信可以说是手机使用最多的功能,最初其作用就相当于书信,用于沟通问 候,以精

16、短实用为主,但很快就成为了民间文学创作、传播的平台。例如一条中秋 节的祝福短信:以真诚为半径,用尊重为圆心,送您一个中秋圆圆的祝福!祝愿: 爱您的人更爱您,您爱的人更懂您!好事圆圆!好梦连连!祝中秋快乐,月圆人更 圆!这样的祝福语在转发之中广泛传播,寄托着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随着 时间推移,科技的进步,能容纳并传递图片、视频、声音的彩信出现了,于是在短 信交流中,人们能够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笑话、寓言和民歌等都成 为了人们沟通交流的内容。因此,彩信就符合了传统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由民众创作、在民众间传播。由于手机短信、彩信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性使得 它比传统民间文学更为流行

17、。并且手机短信、彩信表现出的平民化、通俗化、口语 化等特点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所以说手机短信、彩信已经成为民间文学新发 展的一个现代平台。其次,互联网可以说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它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是任 何其他新事物所不能比拟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中国互联网才有十几年的历 史,但网络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拓宽人们交流空间的同 时,也对传统民间文学产生了极大冲击。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众多网民的思绪随 意飘荡,意识自由开放,其中很大一部分所思所想就转化为语言文学在网上流传, 网络文学新民间文学由此诞生。这种新时代的网络文学可以看作是民间大众 用网络表达自己思想

18、的一种方式。电脑网络所具有的兼容性、自由性、虚拟性、平等性的特点使得众多网民拥有相同 的地位,它为广大社会群众开放了一个拥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空间,特别是弱势人 群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网络空间能够真正的畅所欲言,打破了文学创作的壁垒。网 络给众多民众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高雅的平台,它使得民间话语得到了快速、 全面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得文学艺术真真切切的回归到了民间。民间文 学的网络化,不仅使民间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通过网络传播超文本的 途径来实现民间文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扩展了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许 多网络写手所求的仅仅是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释放,这恰恰满足民间文学自娱自

19、乐 的特征。这些业余写手与职业作家不同,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看待社会的角度各不 相同,更贴近社会现实,能够更准确的表现出当下的社会世态。在网络创作及传播 中,创作主体更多,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多,这些都促进了民间文学创作和 传播不断发展。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传媒不仅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平台, 更是推动其不断前进的原动力,它是“人类文化生活的本体性构成要素”。3 结语“动态文本应取代静态文本,封闭文本应让位开放文本,应是文本研究与文学阐释 的观念前提”。4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不能说已经消失, 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已经成为民间文学传播的主要渠道和交流 平台。

20、现代信息技术使民间文学的研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民众,拓展 了研究领域,寻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目前,学术界有识之士对网络民间文学的研 究已经有所重视,将会进一步加强信息时代的民间文学研究,我们期待给出令人信 服的解释,能够为民间文学研究输入新鲜血液。参考文献1 吴秀杰当代民俗学的新课题J 民间文学论坛,1995 ,( 2 ).2 丁慰南乡村文学现状与前景EB/OL ,http : Ni -k.sina.eom.en/bd573039.htlm.3 宁胜克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J.当代传播,2007 ,(4).4 文本的死亡与作品的复活一一“新文本主义”文学观念及其方法意义J. 文学评论,2014,(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